CN211169445U - 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 - Google Patents
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69445U CN211169445U CN201922083652.7U CN201922083652U CN211169445U CN 211169445 U CN211169445 U CN 211169445U CN 201922083652 U CN201922083652 U CN 201922083652U CN 211169445 U CN211169445 U CN 2111694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ction
- wheel
- counterweight
- sheave
- ro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采用对重侧置式,包括带有曳引轮的曳引机,随轿厢运动的轿顶轮,随对重运动的对重轮,以及绕置于各轮的曳引绳,曳引系统还包括位于曳引轮下方的反绳轮,以及位于反绳轮上方的导向轮;曳引绳在曳引轮上的包角大于等于180度,在绕经曳引轮后一端连接轿顶轮和对重轮中的一者,另一端依次绕经反绳轮和导向轮后连接轿顶轮和对重轮中的另一者;曳引轮、反绳轮和导向轮三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纵向延伸;轿顶轮和对重轮两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横向和纵向均水平布置且相互垂直。这样使得曳引摩擦力增大,适用于狭长形医用电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电梯数量一直平稳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电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医院电梯主要用于运输乘客及进入轿厢的病床、担架及其它附属设备,这类设备的共同特点就是长度尺寸要求比较高,譬如普通1600kg 电梯轿厢规格尺寸是:净宽1400mm*净深2400。常规的电梯布置方式(即电梯轿厢和对重的相互位置关系)有对重侧置式和对重后置式两种,对重后置式对于医用轿厢而言,其狭长型的轿厢后置与后置的对重叠加必然使用户的井道更加狭长;而与此相对而言,用户的井道一般预留的都比较方正,这种方正的井道非常适合于对重侧置布置方式。
根据用户需求的医梯轿厢面积尺寸大,因此额定载重量要求比较大,一般电梯载重常用的规格1600kg、1800kg、2000kg等大载重规格。按照常规的乘客电梯曳引布置方式,即机房中曳引轮的侧后方配置一套导向轮,这种布置方式下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的包角介于135°~150°之间,这样的包角对于大载重电梯而言,曳引摩擦力是远远不够的,要求的是尽量接近于170°甚至更高的要求。
那么必须有一种全新的曳引布置方式来满足医用电梯的狭长形的轿厢的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增大曳引摩擦力的并适用狭长形的轿厢的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
一种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采用对重侧置式,包括带有曳引轮的曳引机,随轿厢运动的轿顶轮,随对重运动的对重轮,以及绕置于各轮的曳引绳,所述曳引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曳引轮下方的反绳轮,以及位于所述反绳轮上方的导向轮;
所述曳引绳在所述曳引轮上的包角大于等于180度,在绕经所述曳引轮后一端连接所述轿顶轮和所述对重轮中的一者,另一端依次绕经所述反绳轮和所述导向轮后连接所述轿顶轮和所述对重轮中的另一者;
所述曳引轮、所述反绳轮和所述导向轮三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纵向延伸;所述轿顶轮和所述对重轮两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所述横向和所述纵向均水平布置且相互垂直。
可选的,所述曳引系统还包括:
两承重梁,分别沿横向延伸且并排固定于井道内;
曳引机座,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两承重梁上,所述曳引机、所述反绳轮和所述导向轮三者均安装于所述曳引机座,且三者的竖直投影位置位于所述两承重梁之间。
可选的,所述曳引机座通过减震件叠置安装在所述承重梁上。
可选的,所述曳引机座为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包括两横置梁以及连接在两横置梁之间的两纵置梁;
其中所述两横置梁通过各相应的所述减震件叠置安装在所述两根承重梁上。
可选的,所述曳引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曳引机座上的两绳头板,所述两绳头板中一者为设置在所述轿厢上方的轿厢侧绳头板,另一者为设置在对重上方的对重侧绳头板;
所述曳引绳的一端绕经所述轿顶轮后向上延伸连接至所述轿厢侧绳头板,另一端绕经所述对重轮后向上延伸连接至所述对重侧绳头板。
可选的,所述曳引机、轿顶轮以及轿厢侧绳头板设置于所述曳引机座横向的一侧,所述导向轮、对重轮以及对重侧绳头板设置于所述曳引机座横向的另一侧;
所述曳引绳的一端连接所述轿厢侧绳头板,另一端依次:
向下穿行绕过所述轿顶轮;
向上穿行绕过所述曳引轮;
向下穿行绕过所述反绳轮;
向上穿行绕过所述导向轮;
向下穿行绕过所述对重轮;
直至连接至所述对重轮。
可选的,所述曳引机、对重轮以及对重侧绳头板于所述曳引机座横向的一侧,所述导向轮、轿顶轮以及轿厢侧绳头板设置于所述曳引机座横向的另一侧;
所述曳引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对重侧绳头板,另一端向下穿行绕过所述对重轮,反向向上穿行绕过所述曳引轮后,向下穿行绕过所述反绳轮后,反向向上穿行绕过所述导向轮后,向下穿行绕过所述轿顶轮,连接至所述轿顶轮。
可选的,所述轿顶轮的直径与所述对重轮的直径相同。
可选的,轮的滑轮组的切出点与切出点的之间的距离相等。
可选的,所述反绳轮通过固定架设置在所述曳引机座上,并悬置在所述曳引机座下方;
所述固定架包括设置在反绳轮轴线方向两侧的两侧板,各侧板均由两段伸缩连接组成。
上述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采用对重侧置式,将曳引轮、反绳轮和导向轮设置为三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纵向延伸的位置关系,将轿顶轮和对重轮两者的位置设置成轴线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通过曳引轮与反绳轮的适当位置关系使曳引绳在曳引轮上的包角大于等于180度,从而增加了曳引摩擦力,可适用于额定载重量要求较大的轿厢。
附图说明
图1为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曳引机座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曳引轮;2、轿厢;3、轿顶轮;4、对重;5、对重轮;6、曳引绳;7、反绳轮;8、导向轮;9、承重梁;
10、曳引机座;101、第一横置梁;102、第二横置梁;103、第一装载梁; 104、第二装载梁;105、第三装载梁;
11、减震件;12、固定架;
13、绳头板;131、绳头组合;132、过绳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采用对重侧置式,包括带有曳引轮1的曳引机,随轿厢2运动的轿顶轮3,随对重4运动的对重轮 5,以及绕置于各轮的曳引绳6,曳引系统还包括位于曳引轮1下方的反绳轮7,以及位于反绳轮7上方的导向轮8。
曳引绳6在曳引轮1上的包角大于等于180度,在绕经曳引轮1后一端连接轿顶轮3和对重轮5中的一者,另一端依次绕经反绳轮7和导向轮8后连接轿顶轮3和对重轮5中的另一者。
曳引轮1、反绳轮7和导向轮8三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纵向延伸;轿顶轮3 和对重轮5两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横向和纵向均水平布置且相互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狭长型的轿厢2是指电梯轿厢2深度大于宽度的电梯,这样的轿厢2面积尺寸较大,额定载重量要求较大,因此需要较大曳引摩擦力。
在本实施例中,曳引轮1、反绳轮7和导向轮8三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纵向延伸;轿顶轮3和对重轮5两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横向和纵向均水平布置且相互垂直。其中横向为轿厢2中心和对重4中心的连接线延长方向,而纵向为侧置式对重4架深度方向,且与狭长型的轿厢2深度方向平行。并且,轿顶轮3和对重轮5分别在横向上位于曳引轮1、反绳轮7和导向轮8的两侧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反绳轮7、轿顶轮3以及对重轮5均设置在曳引轮1的下方,曳引绳6绕过反绳轮7向上穿行,再绕经位于上方的曳引轮1后,再向下穿行绕过位于下方的轿顶轮3和对重轮5其中一者,也就是绕过曳引轮1的曳引绳6 两端分别与反绳轮7以及轿顶轮3连接,或分别与反绳轮7以及对重轮5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反绳轮7与轿顶轮3的水平位置接近,或将反绳轮7与对重轮5的水平位置接近,使得曳引轮1的包角增大而增加曳引摩擦力。将反绳轮7以及轿顶轮3和对重轮5其中一者分别设置于连接在曳引轮1两端沿垂直方向向下延伸的位置,使得曳引轮1的包角等于或大于180度,例如180~270 度,使得曳引摩擦力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曳引绳6先绕过曳引轮1,再向下绕到反绳轮7后,然后向上穿过导向轮8,由此进一步保证曳引绳6在曳引轮1上的包角等于或大于180 度,达成狭长型电梯所要求的曳引摩擦力。
在本实施例中,曳引系统还包括:两承重梁9,分别沿横向延伸且并排固定于井道内。曳引机座10,可拆卸的固定在两承重梁9上,曳引机、反绳轮7和导向轮8三者均安装于曳引机座10,且三者的竖直投影位置位于两承重梁9之间。
一般而言,传统的机房承重有2~3根承重大钢梁,加上两根小钢梁的安装方式,土建需要3处预留孔洞的方式。而在本曳引系统适用的大载重电梯仅仅2 根承重大钢梁,于2处土建孔洞预留,从成本到安装时间都有大幅度的节省,同样乘坐效果明显提升。
进一步的,曳引机座10通过减震件11叠置安装在承重梁9上。通过在承重梁9与曳引机座10之间增加减震件11,减少在电梯运行过程中整个电梯系统的震动和噪音,轿厢2也可以获得很好地舒适感及乘坐体验。
具体的,曳引机座10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包括两横置梁以及连接在两横置梁之间的两纵置梁。其中两横置梁通过各相应的所述减震件11叠置安装在两根承重梁9上。
如图2所示,曳引机座10的两横置梁沿横向延伸,分别叠置在两承重梁9 上。设置在横置梁与承重梁9之间的减震件11包括至少两组,各组包括两个减震件11对称的分别设置在两承重梁9上。各组减震件11根据曳引系统的曳引比合理地设计减震件11设置在两横置梁与承重梁9之间的位置,可以起到很好的降低整个电梯系统的震动和噪声,轿厢2也可以获得很好地舒适感及乘坐体验。
进一步的,在曳引机座10矩形框架镂空处还设置有三根装载梁,三根装载梁均与横置梁平行,并连接在纵置梁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曳引轮1设置在其中一根横置梁与靠近该横置梁的一根装载梁上,将该横置梁作为第一横置梁101,另外一根横置梁作为第二横置梁102。并将依次远离第一横置梁101的三根装载梁称为第一装载梁103、第二装载梁 104以及第三装载梁105。
进一步的,导向轮8和反绳轮7设置在第一装载梁103和第二装载梁104 之间。
具体的,导向轮8的轴线两侧分别设置有机座,两机座分别设置在第一装载梁103和第二装载梁104对应位置,导向轮8通过轮轴滑动固定在量机座上,其导向轮8的一部分处于第一装载梁103和第二装载梁104之间,另一部分高于曳引机座10。
在本实施例中,反绳轮7通过固定架12设置在曳引机座上,并悬置在曳引机座下方。固定架12包括设置在反绳轮7轴线方向两侧的两侧板,各侧板均由两段伸缩连接组成。
具体的,反绳轮7通过固定架12悬置在曳引机座10的下方。固定架12包括设置在反向轮轴线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装载梁103和第二装载梁104上对称位置,另一端沿垂直方向向下延伸到预设位置通过轮轴将反绳轮7夹持在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为适应不同的机房高度,固定架12沿长度方向的长度可以调节,从而改变反绳轮7和曳引机座10之间的距离。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包括调距板和安装板。安装板用于安装反绳轮7,调距板向下一端设置有多排高度不等的调距孔,安装板的一端可通过调距孔以铆接的方式连接在调距板上。通过将连接板通过不同高度的调距孔固定在调距板上,从而改变反绳轮7的高度。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用其他的连接方式以及调距方式将反绳轮7悬置在曳引机座下方,并改变两者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曳引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曳引机座10上的两绳头板13,两绳头板13中一者为设置在轿厢上方的轿厢2侧绳头板13,另一者为设置在对重4 上方的对重4侧绳头板13。曳引绳6的一端绕经轿顶轮3后向上延伸连接至轿厢2侧绳头板13,另一端绕经对重轮5后向上延伸连接至对重4侧绳头板13。
如图2所示,两绳头板13设置在第三装载梁105和第二横置梁102之间,并且分别靠近量纵置梁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绳头板13上还立置有绳头组合131,曳引绳6的端头稳固连接在绳头组合131上,并且绳都组合上自带弹性元件同时也起着减震及降噪作用。在绳头板13上还设只有至少一个过绳孔132,使得稳固在绳头组合131 上的曳引绳6可通过过绳孔132向下通过,连接至相应的轿顶轮3或者对重轮5。或从绕过轿顶轮3或者对重轮5向上通过过绳孔132连接到相应的绳头组合131。
在本实施例中,曳引机、轿顶轮3以及轿厢2侧绳头板13设置于曳引机座 10横向的一侧,导向轮8、对重轮5以及对重4侧绳头板13设置于曳引机座10 横向的另一侧。曳引绳6的一端连接在轿厢2侧绳头板13,另一端向下穿行绕过轿顶轮3,反向向上穿行绕过曳引轮1后,向下穿行绕过反绳轮7后,反向向上穿行绕过导向轮8后,向下穿行绕过对重轮5,连接至对重轮5。
在其他实施例中,曳引机、对重轮5以及对重4侧绳头板13于曳引机座10 横向的一侧,导向轮8、轿顶轮3以及轿厢2侧绳头板13设置于曳引机座10横向的另一侧。曳引绳6的一端连接在对重4侧绳头板13,另一端向下穿行绕过对重轮5,反向向上穿行绕过曳引轮1后,向下穿行绕过反绳轮7后,反向向上穿行绕过导向轮8后,向下穿行绕过轿顶轮3,连接至轿顶轮3。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曳引机和轿厢2轮置于曳引机座的一侧,将反绳轮7 与对重轮5至与另一侧。也可将曳引机和对重轮5位于一侧,将反绳轮7和轿厢2轮位于另一侧,即曳引机的相对位置做了180度的翻转。两种设置方式的原理是相似的,因此下文以曳引机和轿厢2轮置于曳引机座的一侧,将反绳轮7 与对重轮5至与另一侧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整个曳引系统的曳引绳6路径呈现一个倒“U”字,绕在曳引轮1、反绳轮7以及导向轮8的曳引绳6为“U”字的底部,而连接在曳引轮 1和轿顶轮3的曳引绳6,连接在导向轮8和对重轮5之间的曳引绳6为“U”字的两边。
具体的,曳引绳6绕过曳引轮1后,向下连接到反绳轮7的过程中,即曳引绳6从曳引轮1离去时的啮合位置称为切出点,从反绳轮7进入时的啮合位置称为切入点。一般从切出点到切入点的距离存在经验公式,这个距离值为曳引绳6直径的80倍或以上,否则曳引绳6会因为频繁的切入切出导致交变应力的急剧变化,而产生疲劳磨损。再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曳引轮1中心和反绳轮7 之间的垂直距离,以减轻曳引绳6的疲劳破坏。
具体的,反绳轮7和导向轮8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的轿厢2中心与对重4 中心距,可以拉大或者减少,而曳引轮1和反绳轮7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以实现标准化的设计和生产。
在本实施例中,轿顶轮3的直径与对重轮5的直径相同。
在其他实施例中,轿顶轮3以及对重轮5均为滑轮组,各滑轮组包括至少两套滑轮;轿顶轮3的滑轮组与对重轮5的滑轮组的切出点与切出点的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轿顶轮3绳头板13和轿顶轮3之间的曳引绳6,与轿顶轮 3和曳引轮1之间的曳引绳6平行。也就是处于轿顶轮3上方的轿顶轮3侧绳头板13与曳引轮1之间的距离与轿顶轮3的直径相同。同理,处于对重轮5上方的对重轮5侧绳头板13与导向轮8之间的距离与对重轮5直径相同,则将轿顶轮3侧绳头板13、对重轮5侧绳头板13、反绳轮7以及曳引轮1设置在一一对称的位置。也就是在曳引系统中呈倒“U”型的曳引绳6路径的两侧边平行,且宽度一致。
上述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采用对重4侧置式,将曳引轮1、反绳轮 7和导向轮8设置为三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纵向延伸的位置关系,将轿顶轮3和对重轮5两者的位置设置成轴线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横向和纵向均水平布置且相互垂直,这样的排布方式使得曳引绳6在曳引轮1上的包角大于等于180 度,从而增加了曳引摩擦力,可适用于额定载重量要求较大的轿厢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曳引系统不仅适用于狭长型的医用电梯,还适用于载货电梯、医用电梯、观光电梯及其他机种。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采用对重侧置式,包括带有曳引轮的曳引机,随轿厢运动的轿顶轮,随对重运动的对重轮,以及绕置于各轮的曳引绳,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曳引轮下方的反绳轮,以及位于所述反绳轮上方的导向轮;
所述曳引绳在所述曳引轮上的包角大于等于180度,在绕经所述曳引轮后一端连接所述轿顶轮和所述对重轮中的一者,另一端依次绕经所述反绳轮和所述导向轮后连接所述轿顶轮和所述对重轮中的另一者;
所述曳引轮、所述反绳轮和所述导向轮三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纵向延伸;所述轿顶轮和所述对重轮两者轴线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所述横向和所述纵向均水平布置且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系统还包括:
两承重梁,分别沿横向延伸且并排固定于井道内;
曳引机座,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两承重梁上,所述曳引机、所述反绳轮和所述导向轮三者均安装于所述曳引机座,且三者的竖直投影位置位于所述两承重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座通过减震件叠置安装在所述承重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座为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包括两横置梁以及连接在两横置梁之间的两纵置梁;
其中所述两横置梁通过各相应的所述减震件叠置安装在所述两根承重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曳引机座上的两绳头板,所述两绳头板中一者为设置在所述轿厢上方的轿厢侧绳头板,另一者为设置在对重上方的对重侧绳头板;
所述曳引绳的一端绕经所述轿顶轮后向上延伸连接至所述轿厢侧绳头板,另一端绕经所述对重轮后向上延伸连接至所述对重侧绳头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轿顶轮以及轿厢侧绳头板设置于所述曳引机座横向的一侧,所述导向轮、对重轮以及对重侧绳头板设置于所述曳引机座横向的另一侧;
所述曳引绳的一端连接所述轿厢侧绳头板,另一端依次:
向下穿行绕过所述轿顶轮;
向上穿行绕过所述曳引轮;
向下穿行绕过所述反绳轮;
向上穿行绕过所述导向轮;
向下穿行绕过所述对重轮;
直至连接至所述对重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对重轮以及对重侧绳头板于所述曳引机座横向的一侧,所述导向轮、轿顶轮以及轿厢侧绳头板设置于所述曳引机座横向的另一侧;
所述曳引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对重侧绳头板,另一端向下穿行绕过所述对重轮,反向向上穿行绕过所述曳引轮后,向下穿行绕过所述反绳轮后,反向向上穿行绕过所述导向轮后,向下穿行绕过所述轿顶轮,连接至所述轿顶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轮的直径与所述对重轮的直径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绳轮通过固定架设置在所述曳引机座上,并悬置在所述曳引机座下方;
所述固定架包括设置在反绳轮轴线方向两侧的两侧板,各侧板均由两段伸缩连接组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83652.7U CN211169445U (zh) | 2019-11-27 | 2019-11-27 | 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83652.7U CN211169445U (zh) | 2019-11-27 | 2019-11-27 | 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69445U true CN211169445U (zh) | 2020-08-04 |
Family
ID=71793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083652.7U Active CN211169445U (zh) | 2019-11-27 | 2019-11-27 | 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6944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28959A (zh) * | 2021-11-17 | 2022-01-14 | 德森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型载货电梯曳引系统 |
-
2019
- 2019-11-27 CN CN201922083652.7U patent/CN21116944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28959A (zh) * | 2021-11-17 | 2022-01-14 | 德森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型载货电梯曳引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55660A (zh) |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布置结构 | |
CN109626176B (zh) | 12比1载货电梯的曳引结构 | |
CN209383241U (zh) | 曳引比6:1的重载型电梯结构 | |
CN201002908Y (zh) | 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 | |
CN211169445U (zh) | 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 | |
CN108840209B (zh) | 电梯曳引机构及家用电梯 | |
CN110467086A (zh) |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8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 |
CN110510480A (zh) | 底托式重载电梯的轿厢架结构 | |
CN217894817U (zh) | 一种家用电梯曳引系统 | |
CN207792434U (zh) | 无机房直角开门电梯曳引驱动装置 | |
CN202897727U (zh) | 一种六导轨大吨位载货电梯 | |
CN108203044B (zh) | 电梯系统 | |
CN211198277U (zh) |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8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 |
CN211393460U (zh) |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 | |
CN110510485B (zh) |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弓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 |
CN211769678U (zh) |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弓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 |
CN210029656U (zh) | 一种电梯结构 | |
CN205662194U (zh) | 一种电梯轿顶的反绳轮结构 | |
CN110902523A (zh) |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 | |
CN205602981U (zh) | 一种电梯平衡补偿装置 | |
CN217264119U (zh) | 无机房货梯承重梁加强结构 | |
CN205855727U (zh) | 一种无机房电梯 | |
CN202542638U (zh) | 一种八导轨大吨位载货电梯 | |
CN219807632U (zh) | 一种大载重货梯系统及其机房结构 | |
CN222118576U (zh) | 一种跨梁的电梯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