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63014U - 马达和电气产品 - Google Patents

马达和电气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63014U
CN212163014U CN202020145250.5U CN202020145250U CN212163014U CN 212163014 U CN212163014 U CN 212163014U CN 202020145250 U CN202020145250 U CN 202020145250U CN 212163014 U CN212163014 U CN 212163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motor
casing
axial direction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452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立文
孙奇
吴俊武
华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Dali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Dali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Dalian Ltd filed Critical Nidec Dalian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452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630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63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6301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马达和电气产品,所述马达具有:马达主体;机壳,其容纳所述马达主体,所述机壳在轴向一侧具有开口;以及盖部,其覆盖所述开口,其中,所述盖部具有:轴向弯折部,其从所述盖部的径向外侧边缘沿轴向弯折,所述轴向弯折部的径向外表面与所述机壳的径向内表面过盈配合;以及支承部,其在轴向上直接或间接支承于所述机壳的靠所述开口一侧的边缘。

Description

马达和电气产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天窗马达包括马达部分和齿轮箱部分,在对马达部分和齿轮箱部分进行组装时,通常使用金属盖部覆盖马达部分的金属机壳的开口,从而分隔马达部分的内部空间和齿轮箱部分的内部空间。在将金属盖部覆盖在金属机壳的开口时,通常采用以下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对金属机壳的边缘进行加工,采用铆接方式将金属盖部固定于金属机壳的开口处。
第二种方式是,分别对金属盖部和金属机壳的边缘进行冲压成型,形成过盈配合结构,通过两者的过盈配合结构实现两者的固定。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人发现,采用第一种方式进行固定时,由于需要成型铆接结构,成型工艺复杂,并且,对金属盖部和金属机壳进行铆接固定的组装作业比较繁琐,固定后的金属盖部和金属机壳的同心度不高;采用第二种方式进行固定时,需要分别对金属盖部和金属机壳的边缘冲压成型过盈配合结构,成型工艺复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或其他类似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马达和电气产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所述马达具有:马达主体;机壳,其容纳所述马达主体,所述机壳在轴向一侧具有开口;以及盖部,其覆盖所述开口其中,所述盖部具有:轴向弯折部,其从所述盖部的径向外侧边缘沿轴向弯折,所述轴向弯折部的径向外表面与所述机壳的径向内表面过盈配合;以及支承部,其在轴向上直接或间接支承于所述机壳的靠所述开口一侧的边缘。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部在径向上延伸,所述盖部的径向外侧边缘被弯折形成多个所述轴向弯折部,相邻的两个所述轴向弯折部之间具有未被弯折而相对于所述轴向弯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所述支承部。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马达主体位于所述盖部的轴向一侧,所述轴向弯折部在轴向上相对于所述马达主体朝所述盖部的轴向另一侧延伸。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马达还具有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在轴向上设置在所述马达主体与所述盖部之间,并在轴向上与所述盖部抵接。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靠所述开口一侧的边缘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凹槽,所述支承部插入所述凹槽,并且所述支承部的周向两侧分别与所述凹槽的周向两侧抵接。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沿径向贯通,所述支承部的径向外端在径向上不突出于所述机壳的径向外表面。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部还具有沿着径向延伸的盘状延伸部,所述盘状延伸部相对于所述轴向弯折部位于径向内侧,所述机壳的靠所述开口一侧的至少一部分边缘相对于所述轴向弯折部的轴向边缘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盘状延伸部,所述马达还具有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容纳于所述机壳的从所述开口一侧的所述至少一部分边缘到所述盘状延伸部之间的空间内。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在轴向上与所述轴向弯折部的轴向边缘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在轴向上与所述盘状延伸部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对所述轴向弯折部在轴向和径向进行定位。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件具有周向定位部,所述周向定位部沿轴向插入相邻的所述轴向弯折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气产品,所述电气产品具有前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马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之一在于:通过轴向弯折部和支承部对机壳和盖部进行固定,不需要对机壳和盖部进行复杂的加工,机壳和盖部的成型工艺简单,并且,由于无需通过铆接结构对机壳和盖部进行固定,也无需在机壳和盖部分别成型多个用于过盈配合的结构,提升了对盖部和机壳的组装作业效率,并且提高了机壳和盖部的同心度,并且能够很好的掌握盖部压入机壳的深度。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此外,在附图中,类似的标号表示几个附图中对应的部件,并可用于指示多于一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对应部件。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马达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盖部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马达的部分结构的从一个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马达的沿轴向的一个截面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马达(不包括机壳)的从一个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以及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其表明了其中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的部分实施方式,应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本实用新型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全部修改、变型以及等同物。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些实施方式只是示例性的,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上”、“下”等用于对不同元素从称谓上进行区分,但并不表示这些元素的空间排列或时间顺序等,这些元素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列出的术语的一种或多个中的任何一个和所有组合。术语“包含”、“包括”、“具有”等是指所陈述的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单数形式“一”、“该”等包括复数形式,应广义地理解为“一种”或“一类”而并不是限定为“一个”的含义;此外术语“所述”应理解为既包括单数形式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此外术语“根据”应理解为“至少部分根据……”,术语“基于”应理解为“至少部分基于……”,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述说明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将以马达的旋转轴的中心轴线S为中心的半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围绕该中心轴线S的方向称为“周向”,将沿该中心轴线S的方向或与其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沿半径方向远离中心轴线S的一侧称为“径向外侧”,将沿半径方向靠近中心轴线S的一侧称为“径向内侧”。
第一方面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马达,图1是马达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盖部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马达的部分结构的从一个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马达1包括马达主体100、机壳200、盖部300。其中,机壳200容纳马达主体100,并且,机壳200在轴向一侧具有开口200a,盖部300覆盖开口200a。此外,马达主体100可以包括转子、定子等部件,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马达主体包括的具体部件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如2所示,盖部300包括轴向弯折部310和支承部320,轴向弯折部310例如通过冲压成型从盖部300的径向外侧边缘沿轴向弯折。如图3所示,轴向弯折部310的径向外表面与机壳200的径向内表面过盈配合,例如,轴向弯折部310的径向外表面的直径比机壳200的靠近开口200a的一侧的径向内表面的直径稍大,从而使得轴向弯折部310的径向外表面与机壳200的靠近开口200a的一侧的径向内表面过盈配合;支承部320在轴向上直接或间接支承于机壳200的靠开口200a一侧的边缘,例如,支承部320在轴向上直接与机壳200的靠开口200a一侧的边缘抵接,或者支承部320隔着后述的第一部件400支承于机壳200的靠开口200a一侧的边缘。
由此,通过轴向弯折部310在径向上对机壳200和盖部300进行固定,通过支承部320在轴向和周向上对机壳200和盖部300进行定位,由于轴向弯折部310和支承部320结构简单,不需要对机壳200和盖部300进行复杂的加工,也无需在机壳200和盖部300分别成型多个用于过盈配合的结构,通过简单的成型工艺即可实现机壳200和盖部300的固定。
此外,由于无需通过铆接结构对机壳200和盖部300进行固定,提升了对盖部300和机壳200的组装作业效率。
此外,通过过盈配合固定机壳200和盖部300,提高了机壳200和盖部300的同心度。
此外,通过支承部320,能够在将盖部300压入机壳200时定位盖部300的轴向压入位置,方便地掌握压入深度。
此外,机壳200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其他材料构成;盖部300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其他材料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机壳200和盖部300的材质不作限制。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盖部300在径向上延伸,例如,盖部300在径向上呈板状延伸。盖部300的径向外侧边缘被弯折形成多个轴向弯折部310,相邻的两个轴向弯折部310之间具有未被弯折而相对于轴向弯折部310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支承部320。例如,对盖部300进行冲压形成切口,然后对盖部300的径向外侧边缘的一部分再次冲压而弯折形成轴向弯折部310,对盖部300的径向外侧边缘的其余部分不进行冲压成型而不发生弯折,从而形成支承部320。此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成型方法对盖部300进行成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盖部300的成型方法不作限制。
图2示出的盖部300包括四个轴向弯折部310和三个支承部320,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于此,盖部300还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轴向弯折部310和支承部3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轴向弯折部310和支承部320的数量不作限制。
由此,由于轴向弯折部310和支承部320结构简单,因此成型盖部300的工艺比较简单,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成型精度较高,并且能够容易地将盖部300固定于机壳200。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马达主体100位于盖部300的轴向一侧,轴向弯折部310在轴向上相对于马达主体100朝盖部300的轴向另一侧延伸,如图1所示,马达主体100相对于盖部300位于马达内侧,轴向弯折部310相对于马达主体100朝向马达外侧延伸,也可以说,轴向弯折部310朝向远离马达主体100的一侧延伸。
由此,轴向弯折部310不会对马达主体100造成干涉,也不容易划伤机壳200,并且容易对盖部300和机壳200进行组装。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马达1还可以包括第一部件400,第一部件400例如是电刷盘或者汇流条组件或者马达的其他部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第一部件400在轴向上设置在马达主体100与盖部300之间,并在轴向上与盖部300抵接。
由此,通过盖部300与机壳200的过盈配合固定而对第一部件400可靠支承。此外,无需由于轴向弯折部310的存在而对第一部件400额外成型,轴向弯折部310不会对第一部件400造成干涉,盖部300能够与第一部件400可靠抵接。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所示,机壳200的靠开口200a的一侧的边缘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凹槽200b,支承部320插入凹槽200b,并且支承部320的周向两侧分别与凹槽200b的周向两侧抵接。由此,通过凹槽200b对支承部320在周向上定位,并且,在将盖部300压入机壳200时,能够通过凹槽200b对盖部300在轴向上定位。
此外,支承部320与凹槽200b在周向上还可以存在一定间隙,由此能够应对支承部320或凹槽200b在加工成型过程中产生的尺寸误差。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凹槽200b沿径向贯通,支承部320的径向外端在径向上不突出于机壳200的径向外表面。例如,支承部320的径向外端与机壳200的径向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或者支承部320的径向外端位于机壳200的径向外表面与径向内表面之间。由此,在将盖部300压入机壳200中时,能够通过径向贯通的凹槽200b观察盖部300的压入情况。此外,由于支承部320不从机壳200的径向外表面突出,因此不会对马达1的外部环境造成干扰。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盖部300还包括沿着径向延伸的盘状延伸部330,盘状延伸部330相对于轴向弯折部310位于径向内侧。如图3所示,机壳200的靠开口200a一侧的至少一部分边缘2001相对于轴向弯折部310的轴向边缘在轴向上远离盘状延伸部330。
图4是马达1沿轴向的一个截面图。如图4所示,马达1还包括第二部件500,第二部件500例如是齿轮箱的一部分。第二部件500容纳于机壳200的从开口200a一侧的至少一部分边缘2001到盘状延伸部330之间的空间内。第二部件500也可以是其他部件或其他部件的一部分。
由于需要在机壳200的上述空间内容纳第二部件500,无法对机壳200的边缘进行复杂加工,由此,通过盖部300的上述结构能够在需要对第二部件500进行容纳的同时通过简单结构将盖部300可靠地固定于机壳200。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部件500可以包括第一抵接部500a和第二抵接部500b,第一抵接部500a在轴向上与轴向弯折部310的轴向边缘抵接,第二抵接部500b在轴向上与盘状延伸部330抵接,例如,第二抵接部500b抵接于轴向弯折部310相对于盘状延伸部330朝向轴向一侧弯折的弯折处。由此,第一抵接部500a和第二抵接部500b对轴向弯折部310在轴向和径向进行定位。由此,盖部300能够更可靠地支承于机壳200内周。
图5是图4所示的马达1(不包括机壳200)的从一个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中的局部放大图所示,第二部件500还可以包括周向定位部500c,周向定位部500c沿轴向插入相邻的轴向弯折部310之间。由此,通过盖部300的轴向弯折部310在周向上对第二部件500定位,从而提高第二部件500与盖部300的同心度,并且提高了第二部件500、盖部310、以及马达机壳200之间的配合的周向精度。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马达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具体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进行具体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通过轴向弯折部和支承部对机壳和盖部进行固定,不需要对机壳和盖部进行复杂的加工,机壳和盖部的成型工艺简单,并且,由于无需通过铆接结构对机壳和盖部进行固定,提升了对盖部和机壳的组装作业效率,并且提高了机壳和盖部的同心度。
第二方面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气产品,其具有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马达。由于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已经对该马达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其内容被合并于此,此处省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对该电气产品的类型不作限制,其可以是车窗驱动装置,也可以是空调机、饮水机、洗衣机、扫除机、压缩机、送风机、搅拌机等产品,也可以是其他领域的电气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通过轴向弯折部和支承部对机壳和盖部进行固定,不需要对机壳和盖部进行复杂的加工,机壳和盖部的成型工艺简单,并且,由于无需通过铆接结构对机壳和盖部进行固定,提升了对盖部和机壳的组装作业效率,并且提高了机壳和盖部的同心度,从而提升电气产品的组装作业效率,降低电气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电气产品的稳定性能。
以上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这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并不是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对本申请做出各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也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马达,所述马达具有:
马达主体;
机壳,其容纳所述马达主体,所述机壳在轴向一侧具有开口;以及
盖部,其覆盖所述开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具有:
轴向弯折部,其从所述盖部的径向外侧边缘沿轴向弯折,所述轴向弯折部的径向外表面与所述机壳的径向内表面过盈配合;以及
支承部,其在轴向上直接或间接支承于所述机壳的靠所述开口一侧的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在径向上延伸,
所述盖部的径向外侧边缘被弯折形成多个所述轴向弯折部,相邻的两个所述轴向弯折部之间具有未被弯折而相对于所述轴向弯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所述支承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主体位于所述盖部的轴向一侧,所述轴向弯折部在轴向上相对于所述马达主体朝所述盖部的轴向另一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具有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在轴向上设置在所述马达主体与所述盖部之间,并在轴向上与所述盖部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的靠所述开口一侧的边缘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凹槽,所述支承部插入所述凹槽,并且所述支承部的周向两侧分别与所述凹槽的周向两侧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沿径向贯通,所述支承部的径向外端在径向上不突出于所述机壳的径向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还具有沿着径向延伸的盘状延伸部,所述盘状延伸部相对于所述轴向弯折部位于径向内侧,
所述机壳的靠所述开口一侧的至少一部分边缘相对于所述轴向弯折部的轴向边缘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盘状延伸部,
所述马达还具有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容纳于所述机壳的从所述开口一侧的所述至少一部分边缘到所述盘状延伸部之间的空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在轴向上与所述轴向弯折部的轴向边缘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在轴向上与所述盘状延伸部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对所述轴向弯折部在轴向和径向进行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周向定位部,所述周向定位部沿轴向插入相邻的所述轴向弯折部之间。
10.一种电气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产品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CN202020145250.5U 2020-01-22 2020-01-22 马达和电气产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1630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5250.5U CN212163014U (zh) 2020-01-22 2020-01-22 马达和电气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5250.5U CN212163014U (zh) 2020-01-22 2020-01-22 马达和电气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63014U true CN212163014U (zh) 2020-12-15

Family

ID=73711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45250.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163014U (zh) 2020-01-22 2020-01-22 马达和电气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630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32058B2 (en) Device for the vibration-decoupled mounting of a motor
US8310116B2 (en) Brushless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E102015226720A1 (de) Elektrische Maschine
CN212163014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CN111799917B (zh) 具有马达壳体的电动马达
CN212063687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CN211701688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US11742714B2 (en) Motor and driving member
CN210129790U (zh) 马达
CN213367512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CN218633532U (zh) 马达
CN211209409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JP3011597B2 (ja)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CN112018928B (zh) 马达及包含该马达的电气设备
CN216929755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CN211701658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JP2001268832A (ja) 永久磁石回転子及び電動圧縮機
CN212367004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CN211209441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JP2005073317A (ja) ブラシ保持装置
EP2053251A2 (en) Blower motor assembly for vehicle
CN216056718U (zh) 马达以及电气产品
CN214998893U (zh) 轴承组装体、包括该轴承组装体的马达和送风装置
CN217486358U (zh) 转子部件、马达以及电气产品
CN219107179U (zh) 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