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72783U - 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72783U
CN212072783U CN202020583940.9U CN202020583940U CN212072783U CN 212072783 U CN212072783 U CN 212072783U CN 202020583940 U CN202020583940 U CN 202020583940U CN 212072783 U CN212072783 U CN 212072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block
terminal
groove
slider mechanism
in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8394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江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Pin Sh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Pin Sh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Pin Sh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Pin Sh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8394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72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72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72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所述上模板内设置有上模仁,所述下模板内设置有第一下模仁,所述下模承板内设置有第二下模仁,所述上模仁、第一下模仁、第二下模仁合模后形成用于注塑的腔体,注塑时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下模板与下模承板进行分离和贴合的驱动机构、以及在注塑时分别用于固定所述顶端部和侧端部的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注塑模具,通过设置分体式的下模仁,可以将注塑腔体打开以放置端子,通过设置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实现对端子的固定,防止注塑过程中端子变形,定位精度高、模具拆装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产品合格率,适用于两个或者多个复杂结构设计的端子注塑。

Description

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制备包裹有两个或多个复杂结构端子的注塑产品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普及,汽车产品使用越来越广泛,汽车产品离不开弱电的信号传输以及强电的电流传输。随之而发展的端子埋入塑胶注塑也得到迅猛的发展,利用铜端子优异的导电性能以及塑胶的绝缘,复杂产品设计成型可能性,埋入注塑件在汽车电子上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同时,汽车产品对端子埋入包胶注塑产品的功能要求也非常严苛,如气密性,抗电击穿性能,冷热冲击等。端子结构的复杂设计导致注塑模具设计难度加大,需要保证如上性能,在模具设计上需要多种方案来解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端子是用于传递电信号或导电的部件,由于其便利连接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线路的连接,如汽车电子产品上就使用有大量的端子,随着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将铜端子埋入塑胶注塑形成的端子产品逐渐成为主流,利用铜端子优异的导电性能以及塑胶的绝缘,使得复杂产品的设计成型能够得以实现,埋入式端子注塑件在汽车电子产品上的使用量越来大。随着汽车电子产品对端子产品的功能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其包胶产品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注塑模具的结构也需要满足相应的改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注塑模具,其能够制备包裹有两个或多个复杂结构端子的注塑产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注塑模具,其用于制备包裹两种或多种端子的注塑产品,所述端子包括底杆、顶端部以及侧端部,所述注塑模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顶板、上模承板、上模板、下模板、下模承板以及底板,所述上模板内设置有上模仁,所述下模板内设置有第一下模仁,所述下模承板内设置有第二下模仁,所述上模仁、第一下模仁、第二下模仁合模后形成用于注塑的腔体,注塑时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下模板与下模承板进行分离和贴合的驱动机构、以及在注塑时分别用于固定所述顶端部和侧端部的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所述第二下模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底杆的插槽。
将传统一体的下模仁分成分体的第一下模仁和第二下模仁,第一下模仁和第二下模仁之间能够分离,第二下模仁上设置有插槽,通过驱动机构带动下模板与下模承板分离,使得将端子有下模板与下模承板之间的空隙插入插槽中,从而将端子固定在第二下模仁上,之后通过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分别固定端子的顶端部和侧端部,从而将端子牢固的固定在腔体内,防止注塑时端子出现位置的偏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方面,所述注塑产品包括斜面以及第一内凹槽,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用于在注塑时形成所述斜面和第一内凹槽的第三滑块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滑块机构、第二滑块机构和第三滑块机构均包括固定的滑轨、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动块、开设在所述滑动块上的导向槽以及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斜导柱,通过所述斜导柱与导向槽的配合控制滑动块移动。滑动块在固定的滑轨上移动,斜导柱在导向槽内移动,斜导柱与导向槽可以控制滑动块的移动,滑轨对滑动块的移动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的斜导柱固定在所述上模板上,所述第三滑块机构的斜导柱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所述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的滑轨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所述第三滑块机构的滑轨固定在所述下模承板上。斜导柱的倾斜方向为斜导柱的上端至下端逐渐朝向注塑模具的外侧。第一滑块机构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滑块机构的水平高度,第二滑块机构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三滑块机构的水平高度。
开模时,上模板与下模板分离,带动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的斜导柱上移,通过斜导柱和导向槽的配合,使得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的滑动块后退(向远离注塑模具的方向移动)。驱动机构带动下模板与下模承板分离时,第三滑块机构的斜导柱向上移动,带动其滑动块后退(向远离注塑模具的方向移动)。放置好端子之后,驱动机构驱动下模板与下模承板贴合,第三滑块机构的斜导柱下移,将第三滑块机构的滑动块向内推进。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块机构的滑动块上开设有用于固定端子顶端部的插槽,所述端子的顶端部插入在所述插槽内。通过第一滑块机构的滑动块上的插槽实现对端子的顶端部进行固定。第一滑块机构的滑动块的底部上还开设有与端子低杆配合的配合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滑块机构的滑动块上开设有用于固定端子侧端部的固定槽,所述端子的侧端部插入在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二滑块机构的滑动块上还设置有用于分离两个端子侧端部的分离块。通过第二滑块机构的滑动块上的固定槽实现对端子的侧端部进行固定,且通过分离块确保两个端子的侧端部在注塑时的位置准确、不会接触。
所述第三滑块机构的滑动块具有与所述注塑产品的斜面相匹配的斜导面以及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内凹槽的凸块。注塑产品的其他形状以及结构特征均通过滑动块的端部以及上模仁、第一下模仁和第二下模仁共同形成的。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上还设置拨动机构,所述拨动机构对应所述导向槽设置,所述拨动机构用于在斜导柱向上运动时候将所述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向外拨,并在斜导柱向下运动时候使斜导柱自由进入所述导向槽内。所述拨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滑动块上的固定件、套设在所述固定件上的弹性件以及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块上的拨片,所述拨片远离滑动块的一侧设置有倒角。
开模时,上模板上移,固定在上模板上的斜导柱上移,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的导向槽内设置有拨片,通过斜导柱和拨片的配合,使得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的滑动块向外滑动。在端子固定好之后,先通过驱动机构将下模板与下模承板贴合,贴合时,通过第三滑块机构的斜导柱与导向槽的配合,使得第三滑块机构的滑动块向内推进。接着,手动将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动机构向内推进,使得顶端部插入第一滑块机构的插槽内、侧端部插入第二滑块机构的固定槽内。之后进行合模,上模板下移,由于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的滑动块已经运动到预定的位置,此时不需要通过斜导柱和导向槽的配合控制滑动块的运动。拨片朝向注塑模具的外侧设置有倒角,斜导柱通过倒角将拨片向两侧推出,斜导柱完全进入到导向槽内,且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的滑动块不会移动。当斜导柱完全进入导向槽后,拨片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重新回位,使得在下一次开模时,斜导柱能够通过拨片再次带动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的滑动块向外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方面,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的第一驱动器,所述下模板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驱动块,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一端与所述驱动块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块运动。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器固定在底板上,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驱动块固定连接,从而驱动下模板上下移动实现下模板与下模承板之间的分开和贴合。第一驱动器可以设置为偶数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方面,所述注塑模具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上端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的拉杆、开设在所述拉杆上的限位槽、以及固定在所述下模承板上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在所述限位槽内滑动,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拉杆的延伸方向相同,且与所述下模板的运动方向相同。第一驱动器驱动下模板上移,带动拉杆上移,限位凸起在限位槽内移动,当限位凸起移动到限位槽的最下端时,驱动结束,此时下模板与下模承板之间间隙最大,从而将端子从该间隙放入第二下模仁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方面,所述注塑模具包括用于在所述下模板与下模承板分离后防止下模板坠落的安全机构,所述底板与所述下模承板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安全槽,所述安全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所述安全槽中的安全块、用于带动所述安全块移动的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当限位凸起移动到限位槽的最下端时,第二驱动器驱动安全块在安全槽中向内推进,使得安全块运动在拉杆的下方,以抵住拉杆的底部防止下模板坠落。拉杆的下端侧面还设置有侧块,以增加拉杆与安全块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安全性。当端子放置完毕后,先通过第二驱动器驱动安全块从安全槽中退出,然后第一驱动器动作带动下模板下移与下模承板贴合。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注塑模具,通过设置分体式的下模仁,可以将注塑腔体打开以放置端子,通过设置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实现对端子的固定,防止注塑过程中端子变形,定位精度高、模具拆装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产品合格率,适用于两个或者多个复杂结构设计的端子注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端子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端子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注塑产品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注塑产品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注塑产品又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注塑模具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注塑模具去除顶板和上模承板后的立体图;
图8为图7中I部的放大图;
图9为图7中去除上模板后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注塑模具中模仁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注塑模具中模仁以及滑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注塑模具中部分模仁以及滑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注塑模具中注塑产品以及滑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注塑模具中部分模仁以及滑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15为图14中A-A的剖视图;
图16为图14中B-B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注塑模具中滑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注塑模具中滑动机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9为图18中II部的放大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滑动机构滑动块的立体图;
附图中:注塑产品-1,斜面-11,第一内凹槽-12,第二内凹槽-13,凸台-14,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底杆-23,顶端部-24,侧端部-25,注塑模具-3,顶板-31,上模承板-32,上模板-33,上模仁-331,下模板-34,第一下模仁-341,下模承板-35,第二下模仁-351,支撑板-36,底板-37,第一滑块机构-41,插槽-411,配合槽-412,第二滑块机构-42,固定槽-421,分离块-422,第三滑块机构-43,斜导面-431,凸块-432,滑轨-51,滑动块-52,导向槽-53,斜导柱-54,驱动机构-6,第一驱动器-61,驱动块-62,限位机构-7,拉杆-71,限位槽-72,限位凸起-73,安全机构-8,安全槽-81,安全块-82,第二驱动器-83,侧块-84,拨动机构-9,固定件-91,弹性件-92,拨片-9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0,本实施例的一种注塑模具3,其用于制备包裹两种或多种复杂结构端子的注塑产品1。首先,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两个端子均包括底杆23、顶端部24以及侧端部25,以下便于描述,将两个端子命名为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第二端子22的底杆23的高度高于第一端子21的底杆23高度,第二端子22顶端部24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端子21顶端部24的水平高度,两个端子顶端部24的端点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之间没有接触。
其次,如图3-5所示,本实施例中最终注塑得到的产品结构复杂,包括了第一内凹槽12、第二内凹槽13以及斜面11和位于第二内凹槽13内的凸台14,且端子的底杆23、顶端部24以及侧端部25均裸露在外。
请参阅图6-20,本实施例中的注塑模具3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顶板31、上模承板32、上模板33、下模板34、下模承板35以及底板37,上模板33内设置有上模仁331,下模板34内设置有第一下模仁341,下模承板35内设置有第二下模仁351,上模仁331、第一下模仁341、第二下模仁351合模后形成用于注塑的腔体,注塑时端子固定在腔体内。底板37与下模承板35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板36,支撑板36上开设有安全槽81。
注塑模具3包括用于驱动下模板34与下模承板35进行分离和贴合的驱动机构6、在注塑时分别用于固定顶端部24和侧端部25的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块机构42、用于在注塑时形成斜面11和第一内凹槽12的第三滑块机构43、设置在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块机构42内的拨动机构9以及限位机构7和安全机构8,第二下模仁35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底杆23的插槽411。第二下模仁351上设置有插槽411,通过驱动机构6带动下模板34与下模承板35分离,使得将端子有下模板34与下模承板35之间的空隙插入插槽411中,从而将端子固定在第二下模仁351上,之后通过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块机构42分别固定端子的顶端部24和侧端部25,从而将端子牢固的固定在腔体内,防止注塑时端子出现位置的偏移。
以及对注塑模具3各个机构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滑块机构41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滑块机构42的水平高度,第二滑块机构42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三滑块机构43的水平高度,即第三滑块机构43中的滑动块52为低滑块。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三滑块机构43平行的设置在端子的两侧,第二滑块机构42垂直与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三滑块机构43。
第一滑块机构41、第二滑块机构42和第三滑块机构43均包括固定的滑轨51、与滑轨51配合的滑动块52、开设在滑动块52上的导向槽53以及与导向槽53配合的斜导柱54,通过斜导柱54与导向槽53的配合控制滑动块52移动。滑动块52在固定的滑轨51上移动,斜导柱54在导向槽53内移动,斜导柱54与导向槽53可以控制滑动块52的移动,滑轨51对滑动块52的移动进行限位。
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块机构42的斜导柱54固定在上模板33上,第三滑块机构43的斜导柱54固定在下模板34上,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块机构42的滑轨51固定在下模板34上,第三滑块机构43的滑轨51固定在下模承板35上。斜导柱54的倾斜方向为斜导柱54的上端至下端逐渐朝向注塑模具3的外侧。
第一滑块机构41的滑动块52上开设有用于固定端子顶端部24的插槽411,端子的顶端部24插入在插槽411内。通过第一滑块机构41的滑动块52上的插槽411实现对端子的顶端部24进行固定。第一滑块机构41的滑动块52的底部上还开设有与端子低杆配合的配合槽412。
第二滑块机构42的滑动块52上开设有用于固定端子侧端部25的固定槽421,端子的侧端部25插入在固定槽421内,第二滑块机构42的滑动块52上还设置有用于分离两个端子侧端部25的分离块422。通过第二滑块机构42的滑动块52上的固定槽421实现对端子的侧端部25进行固定,且通过分离块422确保两个端子的侧端部25在注塑时的位置准确、不会接触。
第三滑块机构43的滑动块52具有与注塑产品1的斜面11相匹配的斜导面431以及用于形成第一内凹槽12的凸块432。注塑产品1的其他形状以及结构特征均通过滑动块52的端部以及上模仁331、第一下模仁341和第二下模仁351共同形成的。
拨动机构9对应导向槽53设置,拨动机构9用于在斜导柱54向上运动时候将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块机构42向外拨,并在斜导柱54向下运动时候使斜导柱54自由进入导向槽53内。本实施例中的拨动机构9包括固定在滑动块52上的固定件91、套设在固定件91上的弹性件92以及滑动设置在滑动块52上的拨片93,拨片93远离滑动块52的一侧设置有倒角。倒角的设置,使得斜导柱54由倒角一侧进入导向槽53时,斜导柱54促使拨片93向外运动,拨片93对弹性件92进行压缩。当斜导柱54完全进入导向槽53后,拨片93在弹性件92的作用下回复,使得在斜导柱54再次上移的时候通过拨片93能够带动滑动块52向外移动。
驱动机构6包括用于驱动的第一驱动器61,下模板34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驱动块62,第一驱动器61的一端与驱动块62连接并用于驱动驱动块62运动。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器61固定在底板37上,第一驱动器61的输出端与驱动块62固定连接,从而驱动下模板34上下移动实现下模板34与下模承板35之间的分开和贴合。第一驱动器61可以设置为偶数个,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器61设置在注塑模具3相对的两面上。第一驱动器61可为油缸。
限位机构7包括上端固定在下模板34上的拉杆71、开设在拉杆71上的限位槽72、以及固定在下模承板35上的限位凸起73,限位凸起73用于在限位槽72内滑动,限位槽72的延伸方向与拉杆7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与下模板34的运动方向相同。拉杆71的下端侧面还设置有侧块84,以增加拉杆71与安全块82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安全性。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机构7设置为四个,分别位于第一驱动器61的两侧。
安全机构8用于在下模板34与下模承板35分离后防止下模板34坠落,包括滑动设置在安全槽81中的安全块82、用于带动安全块82移动的第二驱动器83,第二驱动器83固定在支撑板36上。本实施例中的安全机构8设置在其中一个限位机构7上,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选择设置为多个。第二驱动器83可为气缸。
以下简述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3的工作过程:
首先进行开模。开模时,上模板33与下模板34分离,上模板33向上移动,固定在上模板33上的斜导柱54上移,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块机构42的导向槽53内设置有拨片93,通过斜导柱54和拨片93的配合,使得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块机构42的滑动块52向外滑动(向远离注塑模具3的方向移动)。此时,上模仁331与下模仁分离。
开模结束后,第一驱动器61带动下模板34与下模承板35分离时,下模板34向上移动,第三滑块机构43的斜导柱54向上移动,带动其滑动块52后退(向远离注塑模具3的方向移动)。下模板34与下模承板35分离时,下模板34带动拉杆71上移,限位凸起73在限位槽72内移动,当限位凸起73移动到限位槽72的最下端时,驱动结束,此时下模板34与下模承板35之间间隙最大,从而将端子从该间隙放入第二下模仁351中。
且下模板34与下模承板35分离后,限位凸起73移动到限位槽72的最下端时,第二驱动器83驱动安全块82在安全槽81中向内推进,使得安全块82运动在拉杆71的下方,以抵住拉杆71的底部防止下模板34坠落。当端子放置完毕后,先通过第二驱动器83驱动安全块82从安全槽81中退出,然后第一驱动器61动作带动下模板34下移与下模承板35贴合。
在端子固定好之后,先通过第一驱动器61将下模板34与下模承板35贴合,下模板34下移。贴合时,通过第三滑块机构43的斜导柱54与导向槽53的配合,使得第三滑块机构43的滑动块52向内推进。接着,手动将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动机构向内推进,使得顶端部24插入第一滑块机构41的插槽411内、侧端部25插入第二滑块机构42的固定槽421内,从而端子的底杆23、顶端部24和侧端部25均实现固定。
之后进行合模,上模板33下移,由于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块机构42的滑动块52已经运动到预定的位置,此时不需要通过斜导柱54和导向槽53的配合控制滑动块52的运动。由于拨片93朝向注塑模具3的外侧设置有倒角,斜导柱54通过倒角将拨片93向两侧推出,斜导柱54完全进入到导向槽53内,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块机构42的滑动块52不会移动。当斜导柱54完全进入导向槽53后,拨片93在弹性件92的作用下重新回位,使得在下一次开模时,斜导柱54能够通过拨片93再次带动第一滑块机构41和第二滑块机构42的滑动块52向外移动。
在注塑机的作用下,注塑完成,如上循环往复以上动作,完成每一个注塑周期,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和产品的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注塑模具,通过设置分体式的下模仁,可以将注塑腔体打开以放置端子,通过设置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实现对端子的固定,防止注塑过程中端子变形,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产品合格率,注塑模具定位精度高、拆装方便,适用于两个或者多个复杂结构设计的端子注塑。通过第一驱动器推动下模板带动第一下模仁上移,完成低滑块即第三滑块机构的滑动块的抽芯,同时便于手动放入端子,同时,用气缸带动安全块抵住拉杆的下端,防止模板坠落,达到稳定效果,手动将第二滑块机构和第三滑块机构的滑动块向内推进,促使该两个滑动块先复位,对端子进行精确定位,保证产品合格率。
其中,通过油缸顶起下模板的结构设计可以在第一下模仁和第二下模仁分开足够多的状态下轻松的放入端子,而不会把端子表面涂层刮伤;手推第二滑块机构和第三滑块机构的滑动块实现该两个滑动块先复位,该两个滑动块上有端子定位槽寄插槽和固定槽,滑动复位之后对端子进行定位,防止端子在注塑时位置偏移;气缸顶出安全块抵住拉杆的下端,防止在注塑过程中出现模板脱落,造成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在普通埋入端子注塑产品模具设计上增加油缸和气缸,用油缸推动模板动作通过斜导柱和导向槽配合完成低滑块抽芯(向注塑模具外运动),此设计不同于弹簧弹开模板,弹簧容易失效,危险系数大大降低,同时用气缸推动安全块,来限位模板运动,比较稳定。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注塑模具,其用于制备包裹两种或多种端子的注塑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底杆、顶端部以及侧端部,所述注塑模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顶板、上模承板、上模板、下模板、下模承板以及底板,所述上模板内设置有上模仁,所述下模板内设置有第一下模仁,所述下模承板内设置有第二下模仁,所述上模仁、第一下模仁、第二下模仁合模后形成用于注塑的腔体,注塑时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下模板与下模承板进行分离和贴合的驱动机构、以及在注塑时分别用于固定所述顶端部和侧端部的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所述第二下模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底杆的插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产品包括斜面以及第一内凹槽,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用于在注塑时形成所述斜面和第一内凹槽的第三滑块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机构、第二滑块机构和第三滑块机构均包括固定的滑轨、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动块、开设在所述滑动块上的导向槽以及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斜导柱,通过所述斜导柱与导向槽的配合控制滑动块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的斜导柱固定在所述上模板上,所述第三滑块机构的斜导柱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所述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的滑轨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所述第三滑块机构的滑轨固定在所述下模承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机构的滑动块上开设有用于固定端子顶端部的插槽,所述端子的顶端部插入在所述插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块机构的滑动块上开设有用于固定端子侧端部的固定槽,所述端子的侧端部插入在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二滑块机构的滑动块上还设置有用于分离两个端子侧端部的分离块。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上还设置拨动机构,所述拨动机构对应所述导向槽设置,所述拨动机构用于在斜导柱向上运动时候将所述第一滑块机构和第二滑块机构向外拨,并在斜导柱向下运动时候使斜导柱自由进入所述导向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的第一驱动器,所述下模板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驱动块,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一端与所述驱动块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块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上端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的拉杆、开设在所述拉杆上的限位槽、以及固定在所述下模承板上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在所述限位槽内滑动,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拉杆的延伸方向相同,且与所述下模板的运动方向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包括用于在所述下模板与下模承板分离后防止下模板坠落的安全机构,所述底板与所述下模承板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安全槽,所述安全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所述安全槽中的安全块、用于带动所述安全块移动的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
CN202020583940.9U 2020-04-17 2020-04-17 注塑模具 Active CN212072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83940.9U CN212072783U (zh) 2020-04-17 2020-04-17 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83940.9U CN212072783U (zh) 2020-04-17 2020-04-17 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72783U true CN212072783U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97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83940.9U Active CN212072783U (zh) 2020-04-17 2020-04-17 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727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0581A (zh) * 2021-05-21 2021-09-17 安徽环美刷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扫地刷的刷盘分体注塑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0581A (zh) * 2021-05-21 2021-09-17 安徽环美刷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扫地刷的刷盘分体注塑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72783U (zh) 注塑模具
CN111391248A (zh) 注塑模具
CN216804268U (zh) 一种滑块侧抽芯结构
CN210415381U (zh) 一种长滑块抽芯模脱模结构
CN214188195U (zh) 一种塑胶产品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
CN209903786U (zh) 一种新型注塑螺纹盖子模具
CN210651639U (zh) 一种快速脱模模具
CN219988338U (zh) 一种卡扣壳体的模具
CN207696967U (zh) 联合顶出机构
CN107775903B (zh) 一种双滑块斜顶脱模机构
CN112356402A (zh) 一种注塑模具侧边深倒钩脱模机构
CN219153613U (zh) 一种模具的侧抽芯结构
CN220242240U (zh) 一种杆件延迟固定和延迟脱模的包胶模具
CN216182409U (zh) 具有内抽滑块结构的模具
CN217346545U (zh)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滑块中复合斜顶的结构
CN112519146B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14820431U (zh) 一种电子烟发热座注塑模具
KR100533599B1 (ko) 휴대폰 엘씨디 윈도우의 인서트 인몰딩용 금형
CN210362293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内置顶针抽芯结构
CN215283044U (zh) 一种应用于注塑模具的产品脱模机构
CN210791868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装嵌拉位机构
CN213766969U (zh) 一种五金塑胶配件生产用注塑模具
CN218838402U (zh) 镶件机构及双色注塑模具
CN218139527U (zh) 一种应用于模具的脱模滑块结构
CN219445948U (zh) 一种延时开模式模具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