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14561U - 无鼻夹口罩 - Google Patents
无鼻夹口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14561U CN212014561U CN202020318506.8U CN202020318506U CN212014561U CN 212014561 U CN212014561 U CN 212014561U CN 202020318506 U CN202020318506 U CN 202020318506U CN 212014561 U CN212014561 U CN 2120145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face
- adhesive
- mask
- adhesive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鼻夹口罩,包括主体,主体包括覆盖部,覆盖部包括一在佩戴至面部时覆盖佩戴者鼻梁的鼻梁区,在鼻梁区设置有用于将覆盖部粘附于鼻梁上的第一粘合层,通过第一粘合层将鼻梁区粘合在佩戴者鼻梁上,使得位于鼻梁处的主体完全贴合在鼻梁上,一方面使得佩戴更为舒适,另一方面防止鼻梁部位的漏气产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口罩,特别涉及一种无鼻夹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广泛使用于人们日常防护或医疗防护中,通常口罩包括主体及设置在主体上的鼻夹,通过鼻夹夹持或形成鼻梁的形状的方式将口罩主体贴合到鼻梁上,以防止鼻梁两侧漏气,现有的鼻夹通常采用铁丝、铁片等条状材料,对鼻梁赋型后,一方面由于这些材料有回弹效应并不能完全使得口罩主体与鼻梁完全贴合,另一方面如果为了防止现有的鼻夹产生回弹效应,将鼻夹开口设置的小于鼻梁宽度时,会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使用不舒适,特别是长久使用时,更容易造成不适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鼻夹口罩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无鼻夹口罩,包括主体,所述的主体包括覆盖部,所述的覆盖部包括一在佩戴至面部时覆盖佩戴者鼻梁的鼻梁区,所述的鼻梁区设置有用于将覆盖部粘附于鼻梁上的第一粘合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覆盖部包括面层及底层,所述的鼻梁区还设置有一垫层,所述的垫层铺设在面层上,所述的第一粘合层铺设在垫层上或第一粘合层包括一对设置在垫层两侧的第一粘合部。
进一步的,垫层为底层的一部分向面层方向翻折、贴附至面层上形成或垫层为底层与面层叠合后形成的叠合部翻折、贴附至面层上形成。
进一步的,垫层厚度为第一粘合层厚度的85%-115%。
进一步的,所述的主体还包括分别从所述覆盖部的两侧向面部的耳朵侧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的延伸部还包括一自底层向面层方向延伸并覆盖面层至少一部分的折边。
进一步的,所述的折边为底层的一部分向面层方向翻折搭设覆盖至面层上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折边上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的固定装置为铺设在折边上用于与将延伸部粘附于佩戴者面部上的第二粘合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粘合层和/或第二粘合层上还设置有一防护层,所述的防护层为离型纸或离型膜。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粘合层向延伸部方向延伸,并与折边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粘合层包括多个呈点状、线状或片状粘胶单元,所述的粘胶单元间隔排列。
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鼻夹口罩,包括主体,主体包括覆盖部,覆盖部包括一在佩戴至面部时覆盖佩戴者鼻梁的鼻梁区,在鼻梁区设置有用于将覆盖部粘附于鼻梁上的第一粘合层,通过第一粘合层将鼻梁区粘合在佩戴者鼻梁上,使得位于鼻梁处的主体完全贴合在鼻梁上,一方面使得佩戴更为舒适,另一方面防止鼻梁部位的漏气产生。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鼻夹口罩展开示意图。
图2 为图1中A-A截面示意图。
图3 为图1中B-B截面示意图。
图4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鼻夹口罩展开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C截面示意图。
图6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C-C截面示意图。
图7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无鼻夹口罩展开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D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7中E-E截面示意图。
图10 第一粘合层粘合剂粘度保持曲线。
图示标记说明:主体10;覆盖部101;延伸部102;鼻梁区103;面层11,21,31,41;芯层12;底层13;折边130;第一端131;第二端132;空隙区1300;第一侧面1301;第二侧面1302;第一粘合层14,24,34;第二粘合层15;防护层16;垫层27,37,47;第一边缘线271;第二边缘线272;叠合部372;第一粘合部 441。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图2及图3,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无鼻夹口罩的构成,本实施例的口罩通常可用于对微粒(如花粉、粉尘)或防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进行防护,当然并不限于对上述物质的防护,其他情形也可能是被适用的,如对液体、飞沫等,所述的无鼻夹口罩包括主体10,所述的主体10,包括覆盖口罩佩戴者面部的口和鼻孔的覆盖部101。
所述的覆盖部101具有覆盖口罩佩戴者的右脸的右侧部及覆盖左脸的左侧部,所述的右侧部及左侧部可以一体的形成或分体的形成。
当覆盖部101为分体的形成时,右侧部与左侧部可以通过热熔融、超声波结合或胶合的方式进行结合,同时,在右侧部与左侧部的接合位置形成自上而下的结合部,并在结合部中间形成一结合缝,同时使得所述的覆盖部101由结合部的结合缝处为界线分成左右两部分,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的左侧部与右侧部为一体地形成,在该种情况下,左侧部与右侧部之间将不用设置结合部。
所述的覆盖部101包括一在佩戴至面部时覆盖佩戴者鼻梁的鼻梁区103,所述的鼻梁区103设置有用于将覆盖部101粘附于鼻梁上的第一粘合层14,可以理解的,第一粘合层14的长度应至少延伸至与鼻梁的两个鼻侧壁相连的面部上,以使得第一粘合层14粘附到鼻梁上时,鼻梁区103能够沿鼻梁完全贴合,防止漏气。
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的覆盖部101还包括结合缝时,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与结合缝交叉或者沿结合缝对称。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的长度大于等于60mm,更优选的大于等于80mm,所述的长度是指与结合缝垂直的方向。
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包括粘合剂,所述的粘合剂可为天然的或合成的粘合材料。
具体的,可以包括淀粉、聚氨酯、硝酸纤维素、聚醋酸乙烯等粘合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等水溶型粘合剂;醋酸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乳液型粘合剂;聚苯乙烯、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等热塑性树脂组成的热熔型粘合剂等。
优选的,可以为热熔胶、凝胶型粘合剂等,当然并不限于热熔胶或凝胶型粘合剂。
更优选的,所述的粘合剂为医用压敏胶,如DRUO-TAK 8F171C、HL2816、MH205、HL1439等。
为了稳固的将该无鼻夹口罩固定在佩戴者的面部,防止在佩戴过程中非预期的掉落,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要具备保持粘度来保证佩戴者在使用中不脱落,请参考图10,图10示出了该第一粘合层14所需要的保持粘度曲线。
同时,在使用完毕之后,将该无鼻夹口罩应能够容易的从使用者面部剥离,所述的剥离强度可以参考GB/T8939-2018《卫生巾(护垫)》附录E《背胶剥离强度的测定》提供的测试方法进行测定。
另外,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在从佩戴者面部剥离后,残留量为0。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呈长条状,其长度方向向覆盖部101两侧延伸,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包括两个扩大区,两个所述的扩大区与鼻梁两侧相对凹陷的面部区域对应,以使得在该区域具有更大的粘合区域,使得覆盖部101保持与面部的贴合。
另外,为了适合不同的人群使用该无鼻夹口罩,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还可以通过预设在可转移部件上,然后转移至鼻梁区103与佩戴者鼻梁接触对应的位置上形成。
具体的,所述的可转移部件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以使得当第一粘合层14铺设在该表面时,具有较低的黏着力,方便第一粘合层14从该表面分离,即在使用前,所述的可转移部件该低表面张力的表面上预设有第一粘合层14,当需要使用时,将预设有第一粘合层14的可转移部件具有第一粘合层14的一侧贴附在延伸部102朝向佩戴者面部的侧面的预定位置上,使得第一粘合层14粘合在折边130上,然后剥离可转移部件,在剥离可转移部件后,在折边130朝向佩戴者面部的侧面上形成第一粘合层14,所述的预定位置为与佩戴者面部接触对应的位置,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根据不同佩戴者对粘附位置需求的不同灵活设置第一粘合层14的位置。
另外,在可转移部件上预设第一粘合层14,可以通过在可转移部件上喷涂或者刮涂方式粘合剂的方式形成。
可以理解的,所述的可转移部件表面具有低表面张力可以通过在可转移部件表面施加如硅油等具有低表面张力的材料形成,或通过降低材料表面粗糙度形成,或材料本身具有低表面张力。
优选的,所述的可转移部件为离型纸或离型膜等。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包括规则的或不规则的预定图案,所述的预定图案包括一个或多个呈点状、线状或片状粘胶单元,当所述的预定图案包括多个粘胶单元时,所述的粘胶单元间隔排列。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粘胶单元被设置成条形的片状,粘合层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条形片状粘胶单元,由于每个粘胶单元的面积减小,使得在将粘合层从面部剥离时,降低对面部皮肤的持续拉扯力,从而提高分离粘合层的使用舒适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粘胶单元等距间隔排列。
可以理解的,所述的覆盖部101可以为单层或多层片状材料叠设而成,当所述的覆盖部101为多层片材叠设时,所述的覆盖部10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设的面层11、芯层12及底层13,所述的面层11被配置在贴合于佩戴者面部的一侧,由于其与皮肤接触,因此优选的选用具有低刺激的,柔软的,如,单位面积重量为10~60g/m2的纱布、棉布、水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等片材,更优选的,为由热塑性合成纤维构成的热风无纺布,一般来讲,由热塑性合成纤维构成的热风无纺布非常蓬松,一方面能够使得佩戴者呼吸的气流更容易通过,不容易产生闷感,另一方面,热风无纺布具有一定的吸湿效果,可以防止水汽进入芯层12,对芯层12的过滤等作用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构成上述热风无纺布的合成纤维,可以使用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系纤维、聚酯系纤维、尼龙等聚酰胺系纤维等,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时添加有天然纤维或粘胶纤维,以进一步降低对皮肤的刺激性,这些天然纤维可以包括木纤维、棉纤维等。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面层11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亲肤的改进,如,所述的面层11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成褶皱形态,以使得当需要该无鼻夹口罩贴合到皮肤进行伸展时,具有伸展空间,以及使得面层11接触皮肤具有更佳的触感,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面层11朝向佩戴者面部一侧还进行蓬松化处理,具体的,包括设置一毛刷对面层11表面进行滚刷或平刷,以使得面层11表面起毛,从而具有更为蓬松的表面。
所述的底层13可以选用如纺粘无纺布,优选的,为具有拒水性能的无纺布,如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SPES无纺布等,保护夹设在面层11与底层13之间的芯层12免收液体污染,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底层13可以选用的基重范围为10-80g/㎡,可以理解的,所述的面层11与底层13的基重范围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上述范围仅用来帮助选择,并不做具体限制。
所述的芯层12夹设在面层11与底层13之间,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芯层12可以为过滤介质,如熔喷无纺布,以通过过滤介质对颗粒或微生物进行过滤,当所述的过滤介质为熔喷无纺布时,所述的熔喷无纺布可以为单位面积重量为10~60g/m2的由聚丙烯纤维构成的熔喷无纺布,且聚丙烯纤维直径为0.1-10微米。
可以理解的,所述的面层11、芯层12及底层13也可以为单层或多层材料的复合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的主体10还包括分别从所述覆盖部101的两侧向面部的耳朵侧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02,所述的延伸部102分别从口罩覆盖部101的两侧,即右侧和左侧向耳朵侧方向延伸,也就是从右侧部及左侧部各自的端部向远离端部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对应的,所述的延伸部102包括与右侧部连接的右延伸部102及左延伸部102,各延伸部102与口罩覆盖部101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为分体地形成一体地形成,所述的一体地形成是指形成延伸部102的各层材料为形成覆盖部101的对应层的材料向耳朵侧方向的延伸,或者延伸部102与覆盖部101的各层材料由同一片状材料切割而成,当延伸部102与口罩覆盖部101分体形成时,局部的延伸部102与覆盖部101被重叠接合,所述的接合可以为热合、超声波接合或胶合。
可以理解的,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延伸部102向耳朵侧方向延伸,但是延伸部102并不延伸至抵触或覆盖耳朵,而仅仅延伸至其朝向耳朵一侧的端部与耳朵具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使得延伸部102与耳朵呈分离状态。
进一步的,为了使得该无鼻夹口罩具有更佳的使用效果,本发明的口罩在未被佩戴时,右侧部、右侧部将可以呈相互抵接的叠合状态,并可以被平铺呈片状,可以理解的,当右侧部、左侧部被平铺时,所述的结合部与右侧部、左侧部也大致在一个平面上。当需要佩戴口罩时,将右侧部与左侧部分开,使得在口罩覆盖部101朝向佩戴者面部方向形成一具有容置空间的立体形状,通过该容置空间可以在口罩被佩戴到佩戴者面部时容置佩戴者的口和鼻孔,从而使得口罩覆盖部101的边缘更好的与面部贴合,防止漏气,另一方面通过容置空间收容面部凸起的鼻尖,从而具有更佳的使用舒适度,再一方面通过鼻尖的托置作用可以防止口罩非预期的掉落,可以理解的,在此种情况下,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设置在容置空间内。
所述的延伸部102还包括一自底层13向面层11方向延伸并覆盖面层11至少一部分的折边130,所述的折边130包括朝向佩戴者面部的第一侧面1301及朝向面层11的第二侧面1302,其中,第二侧面1302包括一与面层11连接的连接区,第二侧面1302还包括一与底层13连接的第二端132,所述的连接区与第二端132分离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折边130为底层13的一部分,并从底层13向面层11方向翻折搭设覆盖至面层11上,并在连接区处与面层11连接,可以理解的,所述的第一侧面1301为底层13背离面部一侧侧面向面层11方向的延伸,所述的折边130与面层11在连接区连接,以使得折边130与面层11形成一个整体,可以理解的,所述的折边130与面层11为固定连接,具体的,所述的第一侧面1301与面层11胶合或热合,所述连接区为折边130与面层11之间的胶合区或热合区,所述的折边130包括与底层13连接的第二端132,连接区与第二端132分离设置,在第二端132与连接区之间形成一个空隙区1300,帮助实现通风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的折边130的厚度与第一粘合层14的厚度大致相当,以使得当该口罩佩戴至面部时,形成更佳的贴合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的芯层12朝向第二端132的端部与第二端132分离,使得折边130能够对芯层12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包覆,同时使得面层11沿其端部方向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另外,芯层12朝向第二端132方向的端部与面层11朝向第二端132方向的端部之间在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以使得空隙区1300具有相对更大的空间,进一步增加通风效果。
进一步的,芯层12朝向第二端132方向的端部与面层11朝向第二端132方向的端部分离设置,所述的分离设置是指,芯层12与面层11在该位置呈自由状态,未设置连接点。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区为折边130面积的20%-80%。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区包括多个连接部,该多个连接部呈等距阵列排列。
进一步的,第二端132与连接区之间空隙区1300贯通口罩上下方向,所述的上下方向是指口罩被佩戴后的佩戴者身高方向。
另外,所述的折边130还包括一向面层11方向延伸的第一端131,所述的第一端131与连接区间隔设置,即连接区并不会覆盖到第一端131所处的位置,以防止当第一端131位于连接区时,在粘胶或热合作用下第一端131硬化,佩戴到面部时,第一端131对面部造成摩擦或引起佩戴不适。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折边130还包括朝向面层11的第一端131及与底层13连接的第二端132,其中,所述的第二端132与底层13通过胶合或热合的方式连接,在该种情况下,所述的折边130可以使用与底层13相同或不同种类的材料以及使用相同或不同物理性质的材料。
所述的折边130上设置有固定装置,用于通过固定装置将该口罩固定在佩戴者面部,通过在鼻梁区103设置第一粘合层14,以及折边130的垫高作用,使得鼻梁区103能够完全贴合到鼻梁以及鼻梁两侧相对较低的面部上,同时降低口罩两侧对面部的摩擦,提供佩戴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装置为铺设在折边130第一侧面1301上第二粘合层15,所述的第二粘合层15包括粘合剂,可以理解的,第二粘合层15的粘合剂可以与第一粘合层14的粘合剂相同或不同,再次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和/或第二粘合层15上还设置有一防护层16,用于防止粘合层被污染,所述的防护层16具有一低表面张力的分离表面,可以理解的,所述的分离表面可以通过在片材表面添加低表面张力的材料形成,如添加硅油,具体的,所述的防护层16可以为离型纸、离型膜等。
通过第一粘合层14及两侧的第二粘合层15,形成三点的连接,即位于上方的第一粘合层14与鼻梁贴合形成托置效果,以及位于两侧的第二粘合层15贴附于面部,共同构成将口罩保持在佩戴者面部,实现无挂耳、无鼻夹的形式,降低对耳朵的损伤,提高使用舒适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粘合层14向延伸部102方向延伸,并与折边130抵接。
请一并参考图4及图5,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鼻梁区还设置有一垫层27,所述的垫层27铺设在面层21上,所述的第一粘合层24铺设在垫层27上,通过将第一粘合层24设置在垫层27上,轻微抬高第一粘合层24的高度,使得佩戴更为舒适,另外,将第一粘合层24设置在垫层27上,避免面层21其他区域在对面部进行贴合过程中形成的褶皱对第一粘合层24造成影响,另外,由于在呼吸过程中热气流容易向上运动,当直接设置在面层21上时,热气流可以直接接触到面层21上的第一粘合层24,造成第一粘合层24的粘合剂被水汽影响,降低粘度,造成佩戴过程中的脱开,当将第一粘合层24设置在垫层27上时,将大大降低此现象发生,延长使用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垫层27通过胶合或热合的方式连接在面层21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垫层27包括邻近覆盖部边缘的第一边缘线271及向覆盖部中部方向凸出的第二边缘线272,可以理解的,由第一边缘线271及第二边缘线272围设的垫层27呈舌状。
进一步的,所述的垫层27与面层21之间包括结合区,所述的结合区呈环状沿第一边缘线271及第二边缘线272设置。
进一步的,当所述的延伸部设置有折边时,所述的垫层27的厚度与折边的厚度相当,所述的相当是指垫层27厚度为折边厚度的85%-115%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垫层27为底层向面层21方向的延伸,即垫层27为底层的一部分向面层21方向翻折形成。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6,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垫层为底层33与面层31叠合后形成的叠合部372翻折贴附至面层上形成,即底层33与面层31形成一叠合部372,并将该叠合部372向面层31方向翻折贴附到面层31上形成。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7-图9,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的垫层47被设置在鼻梁区中部,第一粘合层包括两片间隔设置在垫层27两侧的第一粘合部471,可以理解的,所述的第一粘合部471与鼻梁的鼻侧壁位置对应,通过第一粘合部471贴合到鼻侧壁的方式将鼻梁区固定到鼻梁上,并使得鼻梁区能够与鼻梁、鼻梁两侧的面部完全贴合,可以理解的,有部分的人群在鼻梁上贴附部件时,会有强烈的鼻梁上部的不适感,会不由自主的触摸或抚摸鼻尖,当在鼻梁区设置垫层47及在垫层47两侧设置第一粘合部471时,一方面避免了鼻梁上部设置有粘合剂,降低该部分人群的不适感,另一方面,第一粘合部471将贴附在鼻侧壁上,使得鼻梁区能够完全的贴合到鼻梁及鼻梁两侧的面部上,防止漏气发生。
进一步的,垫层47厚度与第一粘合层厚度相当,所述的相当是指垫层47厚度为第一粘合层厚度的85%-115%。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的第一粘合部47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0mm-35mm,更优选的为15mm-25mm。
进一步的,所述的垫层47包括第一边缘线及第二边缘线,所述的第二边缘线呈舌状向覆盖部中部伸出,所述的第一粘合部抵触第二边缘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无鼻夹口罩,包括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包括覆盖部,所述的覆盖部包括一在佩戴至面部时覆盖佩戴者鼻梁的鼻梁区,所述的鼻梁区设置有用于将覆盖部粘附于鼻梁上的第一粘合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鼻夹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覆盖部包括面层及底层,所述的鼻梁区还设置有一垫层,所述的垫层铺设在面层上,所述的第一粘合层铺设在垫层上或第一粘合层包括一对设置在垫层两侧的第一粘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鼻夹口罩,其特征在于,垫层为底层的一部分向面层方向翻折、贴附至面层上形成或垫层为底层与面层叠合后形成的叠合部翻折、贴附至面层上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鼻夹口罩,其特征在于,垫层厚度为第一粘合层厚度的85%-115%。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鼻夹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还包括分别从所述覆盖部的两侧向面部的耳朵侧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的延伸部还包括一自底层向面层方向延伸并覆盖面层至少一部分的折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鼻夹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边为底层的一部分向面层方向翻折搭设覆盖至面层上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鼻夹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边上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的固定装置为铺设在折边上的第二粘合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鼻夹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粘合层和/或第二粘合层上还设置有一防护层,所述的防护层为离型纸或离型膜。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鼻夹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粘合层向延伸部方向延伸,并与折边抵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鼻夹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粘合层包括多个呈点状、线状或片状粘胶单元,所述的粘胶单元间隔排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18506.8U CN212014561U (zh) | 2020-03-16 | 2020-03-16 | 无鼻夹口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18506.8U CN212014561U (zh) | 2020-03-16 | 2020-03-16 | 无鼻夹口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14561U true CN212014561U (zh) | 2020-11-27 |
Family
ID=73485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318506.8U Active CN212014561U (zh) | 2020-03-16 | 2020-03-16 | 无鼻夹口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14561U (zh) |
-
2020
- 2020-03-16 CN CN202020318506.8U patent/CN21201456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09170B (zh) | ||
JP5075703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3449523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4392936B2 (ja) | 生理用ナプキン | |
JP4771756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I321992B (zh) | ||
JP5867152B2 (ja)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2017148111A (ja) |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 |
JP6815115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TW590765B (en) | Open-type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 |
TWI459934B (zh) | 用後即丟尿布 | |
JP5413000B2 (ja) | 止着テープ、止着テープ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テープ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6172885B2 (ja) | 褥瘡予防の手段を有する使い捨ておむつ | |
GB2133291A (en) | Disposable adult diaper | |
JP2005503892A (ja) | おむつにファスナ部を取付ける方法 | |
JP5112649B2 (ja) | 母乳パッド | |
CN210630686U (zh) | 三片式无挂耳口罩 | |
CN212014561U (zh) | 无鼻夹口罩 | |
JP5097481B2 (ja) | 伸縮性止着テープを備えたテープ型おむつ | |
JP4392937B2 (ja) | 生理用ナプキン | |
JP4128164B2 (ja) | 吸収性物品の個装体 | |
JPH0549660A (ja) | 生理用ナプキン | |
CN114795661B (zh) | 乳垫 | |
CN111150154A (zh) | 无鼻夹口罩 | |
KR20070113296A (ko) | 일회용 팬츠형 착용 물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