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10665U - 线圈模块 - Google Patents
线圈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10665U CN212010665U CN202020714086.5U CN202020714086U CN212010665U CN 212010665 U CN212010665 U CN 212010665U CN 202020714086 U CN202020714086 U CN 202020714086U CN 212010665 U CN212010665 U CN 2120106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conductive surface
- lead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condu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07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1—Pancake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6—Cool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8—Shi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8—Auxiliary core members; Auxiliary coils or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 component, e.g. fu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线圈模块,包括一第一线圈机构。第一线圈机构包括一第一线圈组件以及一第一基座,第一基座用以承载第一线圈组件。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基座表面,面朝第一线圈组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线圈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无线通信或无线充电的线圈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计算机或智能型手机)皆具有无线充电的功能。用户可以将电子装置放置在一无线充电发射端上,以使电子装置中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利用电磁感应方式或电磁共振方式产生电流来对电池进行充电。由于无线充电的便利性,使得具有无线充电模块的电子装置也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
一般而言,无线充电模块都会包括一个导磁性基板,承载一线圈。其中,当线圈通电而操作于一无线充电模式或者是一无线通信模式时,导磁性基板可以使得线圈发出的磁力线更为集中,以获得更好的效能。然而,现有的无线充电(或通信)模块的结构以及线圈的绕线方式并无法满足对于线圈模块的各种要求,例如需要更好的充电、通信效能与更微型化的尺寸。
因此,如何设计出可满足使用者各种需求的线圈模块,便是现今值得探讨与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好的充电、通信效能与更微型化的尺寸的线圈模块。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传输能量或是信号的线圈模块,包括一第一线圈机构。第一线圈机构包括一第一线圈组件以及一第一基座。第一基座用以承载第一线圈组件。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基座表面,面朝第一线圈组件。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线圈机构还包含一第一连接组件,具有板状结构,第一线圈组件由一第一导线缠绕而成,并且第一线圈组件包括:一第一本体以及一第一引线。第一引线电性连接第一本体并且具有可弯曲性。第一本体经由第一引线电性连接于第一连接组件。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引线的两端分别由不同的方式固定地连接于第一本体以及第一连接组件。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引线的一端由具有树脂材料的一黏接构件固定地连接于第一本体,并且第一引线的另一端由具有金属材料的一导电构件固定地连接第一连接组件。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引线的一第一引出端经由一导电构件电性连接第一连接组件的一第一导电表面,第一导电表面与一第一方向垂直,第一引出端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一第三方向、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互相垂直,并且导电构件在第一方向的最大尺寸小于导电构件在第三方向的最大尺寸。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引出端还包括一第一绝缘段部以及一第一裸露段部,第一绝缘段部由一绝缘材料包覆,第一裸露段部包含一金属材料,并且导电构件直接接触第一绝缘段部以及第一裸露段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导电表面部分重叠于第一裸露段部以及第一绝缘段部,并且第一线圈机构还包括一绝缘构件,设置于导电构件上,其中第一线圈组件还包含一第二引线,绝缘构件设置于第一引出端与第二引线的一第二引出端之间。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线圈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黏接组件,具有一第一黏接延伸部对应第一引线。第一连接组件的一第一导电表面是面朝第一引线,并且当沿着垂直于第一导电表面的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黏接延伸部重叠于第一引线以及第一连接组件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黏接组件还具有一第一分离黏接部,与第一黏接延伸部分离,并且第一连接组件的一第一连接组件表面是面朝第一黏接延伸部以及第一分离黏接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一定位结构以及一第二定位结构,第一定位结构以及第二定位结构位于第一黏接延伸部以及第一分离黏接部之间。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五导电表面,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分离黏接部与第一引线不重叠,并且第五导电表面重叠于第一分离黏接部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线圈机构还包括一第二线圈组件,第二线圈组件包括一第二本体以及一第三引线。第三引线电性连接第二本体,其中第二本体与第三引线皆由另一第一导线形成,并且第二本体经由第三引线电性连接第一连接组件。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一导电表面、一第二导电表面、一第三导电表面、一第四导电表面、一第五导电表面、一第六导电表面、一第七导电表面以及一第八导电表面。第一导电表面与第一引线电性连接。第二导电表面与第一线圈组件的一第二引线电性连接。第三导电表面与第三引线电性连接。第四导电表面与第二线圈组件的一第四引线电性连接,其中第一导电表面的中心与第二导电表面的中心沿着一第一假想线排列,第三导电表面的中心与第四导电表面的中心沿着一第二假想线排列,并且第一假想线以及第二假想线互相不重叠。第五导电表面与第一导电表面电性连接。第六导电表面与第二导电表面电性连接。第七导电表面与第三导电表面电性连接。第八导电表面与第四导电表面电性连接。第五导电表面的中心、第六导电表面的中心、第七导电表面的中心以及第八导电表面的中心沿着一第三假想线排列。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引线容纳部,用以容纳第一引线,第一基座与第一本体沿着一第一方向排列,并且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引线容纳部与第三引线不重叠。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一导电表面、一第二导电表面、一第三导电表面、一第四导电表面、一第五导电表面、一第六导电表面、一第七导电表面以及一第八导电表面。第一导电表面与第一引线电性连接。第二导电表面与第一线圈组件的一第二引线电性连接。第三导电表面与第三引线电性连接。第四导电表面与第二线圈组件的一第四引线电性连接,第一导电表面的中心、第二导电表面的中心、第三导电表面的中心以及第四导电表面的中心沿着一第一假想线排列。第五导电表面与第一导电表面电性连接。第六导电表面与第二导电表面电性连接。第七导电表面与第三导电表面电性连接。第八导电表面与第四导电表面电性连接,其中第五导电表面的中心、第六导电表面的中心、第七导电表面的中心以及第八导电表面的中心沿着一第三假想线排列,并且第一假想线与第三假想线平行。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线圈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黏接组件以及一第一缓冲组件,第一黏接组件设置于第一线圈组件或是第一基座,第一缓冲组件设置于第一线圈组件或是第一基座,第一黏接组件、第一缓冲组件以及第一基座沿着一第一方向排列,并且第一黏接组件的弹性系数与第一缓冲组件的弹性系数不同。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黏接组件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缓冲组件的弹性系数,其中第一基座位于第一黏接组件以及第一缓冲组件之间,并且第一线圈组件还包含一第一本体以及一第一引线。第一引线电性连接第一本体。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一本体不重叠。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线圈机构还包括一第二线圈组件,电性独立于第一线圈组件,并且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缓冲组件部分重叠于第二线圈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线圈组件还包括一第二本体以及一第三引线,第三引线电性连接第二本体,第一缓冲组件的一开口对应第一引线以及第三引线,并且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缓冲组件不重叠于第一引线或第三引线。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线圈组件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二线圈组件的最大尺寸,并且第一线圈组件的线径大于第二线圈组件的线径。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黏接组件设置于第一线圈组件,第一缓冲组件设置于第二线圈组件,并且当沿着垂直第一方向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缓冲组件重叠于第一线圈组件的至少一部分。
本公开提出一种用于传输能量或信号的线圈模块,包括至少一线圈组件以及至少一感应基板。感应基板是邻近线圈组件设置,感应基板是配置以于改变线圈组件附近的电磁场分布,使得线圈组件的电磁波更为集中。基于本公开的线圈模块的设计,可以提升机械强度、提升使用效率、提升充电效率、提升散热效率、达成整体小型化、整体轻量化以及降低电磁干扰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线圈模块的爆炸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组装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组装后的仰视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组装后于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2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线圈模块的爆炸图。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组装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线圈模块的爆炸图。
图9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组装后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公开此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组装后的仰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沿着Y轴方向观看时线圈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3-100:线圈模块
3-101:第一线圈组件
3-1010:第一本体
3-1011:第一引线
3-1012:第二引线
3-1013:第一引出端
3-1014:第二引出端
3-1015:第一绝缘段部
3-1016:第一裸露段部
3-102:第二线圈组件
3-1020:第二本体
3-1021:第三引线
3-1022:第四引线
3-1023:第三引出端
3-1024:第四引出端
3-104:黏着层
3-106:感应基板
3-1061:第一基座表面
3-1063:第一引线容纳部
3-107:黏着层
3-1071:第一黏接延伸部
3-1073:第一分离黏接部
3-108:黏着层
3-120:电路组件
3-1200:第一连接组件表面
3-1201:第一导电表面
3-1202:第二导电表面
3-1203:第三导电表面
3-1204:第四导电表面
3-1205:第五导电表面
3-1206:第六导电表面
3-1207:第七导电表面
3-1208:第八导电表面
3-121:第一定位结构
3-122:第二定位结构
3-A1:第一方向
3-IL1:第一假想线
3-IL2:第二假想线
3-IL3:第三假想线
3-IM:绝缘构件
3-SD:导电构件
4-100:线圈模块
4-101:第一线圈组件
4-1010:第一本体
4-1011:第一引线
4-1012:第二引线
4-102:第二线圈组件
4-1020:第二本体
4-1021:第三引线
4-1022:第四引线
4-106:感应基板
4-108:黏着层
4-120:电路组件
4-1201:第一导电表面
4-1202:第二导电表面
4-1203:第三导电表面
4-1204:第四导电表面
4-1205:第五导电表面
4-1206:第六导电表面
4-1207:第七导电表面
4-1208:第八导电表面
4-IL1:第一假想线
4-IL3:第三假想线
5-100:线圈模块
5-101:第一线圈组件
5-1010:第一本体
5-1011:第一引线
5-1012:第二引线
5-102:第二线圈组件
5-1020:第二本体
5-1021:第三引线
5-1022:第四引线
5-104:黏着层
5-106:感应基板
5-108:黏着层
5-112:保护组件
5-114:缓冲组件
5-1141:开口
5-120:电路组件
5-A1:第一方向
X:X轴
Y:Y轴
Z:Z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公开的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做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中的各组件的配置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公开。且实施例中附图标号的部分重复,为了简化说明,并非意指不同实施例之间的关联性。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公开。
必需了解的是,为特别描述或图标的组件可以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种形式存在。此外,当某层在其它层或基板“上”时,有可能是指“直接”在其它层或基板上,或指某层在其它层或基板上,或指其它层或基板之间夹设其它层。
此外,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较低”或“底部”及“较高”或“顶部”,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较低”侧的组件将会成为在”较高”侧的组件。
在此,“约”、“大约”的用语通常表示在一给定值或范围的20%之内,较佳是10%之内,且更佳是5%之内。在此给定的数量为大约的数量,意即在没有特定说明的情况下,仍可隐含“约”、“大约”的含义。
请参考图1,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线圈模块3-100的爆炸图。如图1所示,线圈模块3-100是一种可用于传输能量或是信号的线圈模块。其中,线圈模块3-100可包括一第一线圈机构,第一线圈机构包含一第一线圈组件3-101、一第二线圈组件3-102、一黏着层3-104、一黏着层3-107、一黏着层3-108、一感应基板3-106以及一电路组件3-120。
于此实施例中,黏着层3-108、感应基板3-106、黏着层3-104、第一线圈组件3-101、第二线圈组件3-102、以及黏着层3-107是沿着一第一方向3-A1依序排列。其中,第一方向3-A1可为第一线圈组件3-101与第二线圈组件3-102的绕线轴的延伸方向。另外,于此实施例中,感应基板3-106是用以承载第一线圈组件3-101并且具有一第一基座表面3-1061,面朝第一线圈组件3-101。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件3-101可作为一充电线圈,用以被一外部充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举例来说,第一线圈组件3-101可基于无线充电联盟(Alliance for WirelessPower;A4WP)的标准作为一共振式充电线圈,但不限于此。另外,第一线圈组件3-101是可基于无线电力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的标准,例如Qi标准,以作为一感应式充电线圈。因此,此实施方式可使第一线圈组件3-101能同时对应不同形式的充电方式,以增加可应用的范围。举例来说,在近距离(例如1cm以下)时,使用感应式操作;而在远距离时,使用共振式操作。
于此实施例中,第二线圈组件3-102可作为一通信线圈,例如操作在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模式,以与外部的电子装置进行通信。
于此实施例中,感应基板3-106是邻近线圈组件设置,感应基板3-106是配置以于改变线圈组件附近的电磁场分布。其中,感应基板3-106可为一铁氧体(Ferrite),但不限于此。举例来说,于其他实施例中感应基板3-106也可包括纳米晶材料。感应基板3-106可具有一导磁率,对应于线圈组件,使得线圈组件的电磁波更为集中。
黏着层3-104、黏着层3-107、黏着层3-108可为双面胶或单面胶,用以黏着于相邻的一或二个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黏着层3-104、黏着层3-107、黏着层3-108的其中一或多者可为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所制成,但不限于此。黏着层3-107可用以保护线圈模块3-100,并且在线圈模块3-100安装于一电子装置(图未示)时被移除。
线圈模块3-100中的电路组件3-120(第一连接组件)为一可挠式电路板,具有板状结构,并且电路组件3-120是配置以连接于外部的一电子装置(图中未表示)。
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3-100组装后的俯视图,并且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3-100组装后的仰视图。如图所示,第一线圈组件3-101与第二线圈组件3-102设置于感应基板3-106上,并且第一线圈组件3-101电性独立于第二线圈组件3-102。
第一线圈组件3-101由一导线(第一导线)形成,第一线圈组件3-101包含一第一本体3-1010、一第一引线3-1011以及一第二引线3-1012。第一引线3-1011电性连接第一本体3-1010且具有可弯曲性,并且第一本体3-1010经由第一引线3-1011电性连接电路组件3-120(第一连接组件)。由于第一引线3-1011、第二引线3-1012是连接于电路组件3-120并且具有可弯折性,因此第一线圈组件3-101具有可吸收冲击以及便于组装的优点。
第一引线3-1011的两端是分别由不同的方式固定地连接于第一本体3-1010以及电路组件3-120。举例来说,第一引线3-1011的一端由具有树脂材料的一黏接构件(例如胶水,图未示)固定地连接于第一本体3-1010,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引线3-1011的一端也可以熔接方式固定于第一本体3-1010。而第一引线3-1011的另一端可通过具有金属材料的一导电构件(例如焊锡)固定地连接电路组件3-120。
请同时参考图2与图4,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3-100组装后于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第一引线3-1011的一第一引出端3-1013经由一导电构件3-SD电性连接电路组件3-120的一第一导电表面3-1201,第一导电表面3-1201与第一方向3-A1(Z轴)垂直。第一引出端3-1013是沿着一第二方向(Y轴)延伸,而一第三方向(X轴)是与第一方向3-A1、第二方向互相垂直。如图4所示,导电构件3-SD在第一方向3-A1上的最大尺寸(高度)小于导电构件3-SD在第三方向(X轴)的最大尺寸(宽度)。
请参考图5,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2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第一引出端3-1013还包括一第一绝缘段部3-1015以及一第一裸露段部3-1016。第一绝缘段部3-1015由一绝缘材料包覆,例如塑料。第一裸露段部3-1016具有一金属材料,例如铜,并且导电构件3-SD是直接接触第一绝缘段部3-1015以及第一裸露段部3-1016。基于此配置,可以避免第一引出端3-1013因外部的冲击而造成断裂的问题。
当沿着第一方向3-A1(Z轴)观察时,第一导电表面3-1201部分重叠于第一裸露段部3-1016以及第一绝缘段部3-1015。再者,第一线圈机构可还包括一绝缘构件3-IM,设置于导电构件3-SD上,并且绝缘构件3-IM是可设置于第一引出端3-1013与第二引线3-1012的一第二引出端3-1014之间(图4)。
请参考图1至图3。黏着层3-107可具有一第一黏接延伸部3-1071,对应第一引线3-1011。电路组件3-120的第一导电表面3-1201是面朝第一引线3-1011,并且当沿着第一方向3-A1观察时,第一黏接延伸部3-1071重叠于第一引线3-1011以及电路组件3-120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说,第一引线3-1011的一部分以及第一黏接延伸部3-1071的一部分是位于电路组件3-120的相反两侧,因此可以强化第一引线3-1011与第一导电表面3-1201连接的机械强度。
黏着层3-107(第一黏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一分离黏接部3-1073,与第一黏接延伸部3-1071分离,并且电路组件3-120的一第一连接组件表面3-1200是面朝第一黏接延伸部3-1071以及第一分离黏接部3-1073。
如图3所示,电路组件3-120(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一定位结构3-121以及一第二定位结构3-122,位于第一黏接延伸部3-1071以及第一分离黏接部3-1073之间。第一定位结构3-121以及第二定位结构3-122可为洞、开口或是金属接脚(PIN)。
电路组件3-120还包括一第二导电表面3-1202、一第三导电表面3-1203、一第四导电表面3-1204、一第五导电表面3-1205、一第六导电表面3-1206、一第七导电表面3-1207以及一第八导电表面3-1208。每一导电表面可为一金属垫(metal pad)。当着第一方向3-A1观察时,第一分离黏接部3-1073与第一引线3-1011不重叠,并且第五导电表面3-1205重叠于第一分离黏接部3-1073的至少一部分。上述配置可以强化组装时的精度与强度。
第二线圈组件3-102包含一第二本体3-1020、一第三引线3-1021以及一第四引线3-1022。第三引线3-1021以及第四引线3-1022电性连接第二本体3-1020,并且第二本体3-1020、第三引线3-1021与第四引线3-1022也可由另一第一导线形成。第二本体3-1020是经由第三引线3-1021与第四引线3-1022电性连接电路组件3-120(第一连接组件)。
第一导电表面3-1201~第四导电表面3-1204是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引线3-1011~第四引线3-1022,并且第五导电表面3-1205~第八导电表面3-1208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导电表面3-1201~第四导电表面3-1204。如图2所示,第一导电表面3-1201的中心与第二导电表面3-1202的中心沿着一第一假想线3-IL1排列,第三导电表面3-1203的中心与第四导电表面3-1204的中心沿着一第二假想线3-IL2排列,并且第一假想线3-IL1与第二假想线3-IL2互相不重叠。要注意的是,此实施例中不重叠指的是平行或交错,也就是两者非同一条线。
如图2所示,第五导电表面3-1205的中心、第六导电表面3-1206的中心、第七导电表面3-1207的中心以及第八导电表面3-1208的中心是沿着一第三假想线3-IL3排列。
请参考图1与图3,感应基板3-106(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引线容纳部3-1063,用以容纳前述引线。感应基板3-106与第一本体3-1010沿着第一方向3-A1排列,并且当沿着第一方向3-A1观察时,第一引线容纳部3-1063与第三引线3-1021不重叠。
请参考图6,图6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线圈模块4-100的爆炸图。线圈模块4-100与线圈模块3-100相似,线圈模块4-100可包括一第一线圈机构,第一线圈机构包含一第一线圈组件4-101、一第二线圈组件4-102、一感应基板4-106、一黏着层4-108以及电路组件4-120。
于此实施例中,黏着层4-108、电路组件4-120、第一线圈组件4-101、第二线圈组件4-102、感应基板4-106是沿着一第一方向4-A1依序排列。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件4-101可作为一充电线圈,用以被一外部充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第二线圈组件4-102可作为一通信线圈,例如操作在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模式,以与外部的电子装置进行通信。
此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似,并且名称相同的组件具有相同的功能,故在此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请同时参考图6至图7,并且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4-100组装后的俯视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线圈组件4-101与第二线圈组件4-102设置于感应基板4-106上,并且第一线圈组件4-101电性独立于第二线圈组件4-102。第一线圈组件4-101包含一第一本体4-1010、一第一引线4-1011以及一第二引线4-1012,并且第二线圈组件4-102包含一第二本体4-1020、一第三引线4-1021以及一第四引线4-1022。
电路组件4-120包含有第一导电表面4-1201~第八导电表面4-1208。第一导电表面4-1201~第四导电表面4-1204是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引线4-1011~第四引线4-1022,并且第五导电表面4-1205~第八导电表面4-1208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导电表面4-1201~第四导电表面4-1204。如图7所示,第一导电表面4-1201的中心、第二导电表面4-1202、第三导电表面4-1203的中心与第四导电表面4-1204的中心沿着一第一假想线4-IL1排列。
第五导电表面4-1205的中心、第六导电表面4-1206的中心、第七导电表面4-1207的中心以及第八导电表面4-1208的中心是沿着一第三假想线4-IL3排列,并且第一假想线4-IL1与第三假想线4-IL3为平行。
请参考图8,图8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线圈模块5-100的爆炸图。线圈模块5-100与线圈模块1-100相似,线圈模块5-100可包括一第一线圈机构,第一线圈机构包含一第一线圈组件5-101、一第二线圈组件5-102、一黏着层5-104、一黏着层5-108、一感应基板5-106、一保护组件5-112、一缓冲组件5-114以及一电路组件5-120。
于此实施例中,保护组件5-112、电路组件5-120、第二线圈组件5-102、第一线圈组件5-101、黏着层5-104、感应基板5-106、黏着层5-108、以及缓冲组件5-114是沿着一第一方向5-A1依序排列。其中,第一方向5-A1可为第一线圈组件5-101、第二线圈组件5-102的绕线轴的延伸方向。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件5-101可作为一充电线圈,用以被一外部充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第二线圈组件5-102可作为一通信线圈,例如操作在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模式,以与外部的电子装置进行通信。
此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似,并且名称相同的组件具有相同的功能,故在此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保护组件5-112或黏着层5-104可称为第一黏接组件,设置第一线圈组件5-101或是感应基板5-106(第一基座)上。缓冲组件5-114可为泡棉,设置于前述线圈组件上或是感应基板5-106的底面,并且第一黏接组件的弹性系数与缓冲组件5-114的弹性系数(例如K值、杨氏系数)不同。
如图8所示,保护组件5-112是设置于第一线圈组件5-101上,缓冲组件5-114是设置于感应基板5-106的底部,并且第一线圈组件5-101与感应基板5-106都是位于缓冲组件5-114与保护组件5-112之间。
具体而言,第一黏接组件的弹性系数大于缓冲组件5-114(第一缓冲组件)的弹性系数,也就是黏着层5-104、保护组件5-112较缓冲组件5-114硬。另外,感应基板5-106位于该第一黏接组件以及缓冲组件5-114之间。
请同时参考图8至图10,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5-100组装后的俯视图,并且图10为根据本公开此实施例的线圈模块5-100组装后的仰视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线圈组件5-101包含一第一本体5-1010、一第一引线5-1011以及一第二引线5-1012。第二线圈组件5-102包含一第二本体5-1020、一第三引线5-1021以及一第四引线5-1022。
如图9所示,当沿着第一方向5-A1(Z轴)观察时,缓冲组件5-114与第一本体5-1010不重叠。另外,第二线圈组件5-102是电性独立于第一线圈组件5-101。
如图9至图10所示,当沿着第一方向5-A1观察时,缓冲组件5-114重叠于第二线圈组件5-102的至少一部分。第三引线5-1021是电性连接第二本体5-1020,并且缓冲组件5-114的一开口5-1141对应第一引线5-1011以及第三引线5-1021。当沿着第一方向5-A1观察时,缓冲组件5-114不重叠于第一引线5-1011或第三引线5-1021。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件5-101的导线的线径大是于第二线圈组件5-102的导线的线径。在第一方向5-A1上,第一线圈组件5-101的最大尺寸(例如一层)大于第二线圈组件5-102的最大尺寸(例如两层)。
请参考图11,图11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沿着Y轴方向观看时线圈模块5-100的剖面示意图。黏着层5-104(第一黏接组件)设置于第一线圈组件5-101的底部,缓冲组件5-114设置于第二线圈组件5-102上。当沿着垂直第一方向5-A1的一方向(X轴)观察时,缓冲组件5-114重叠于第一线圈组件5-101的至少一部分。
本公开提出一种用于传输能量或信号的线圈模块,包括至少一线圈组件以及至少一感应基板。感应基板是邻近线圈组件设置,感应基板是配置以于改变线圈组件附近的电磁场分布,使得线圈组件的电磁波更为集中。基于本公开的线圈模块的设计,可以提升机械强度、提升使用效率、提升充电效率、提升散热效率、达成整体小型化、整体轻量化以及降低电磁干扰等。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组件。
虽然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公开使用。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20)
1.一种线圈模块,用于传输能量或是信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线圈机构,包括:
一第一线圈组件;以及
一第一基座,用以承载该第一线圈组件;
其中该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基座表面,面朝该第一线圈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机构还包含一第一连接组件,具有板状结构,该第一线圈组件由一第一导线缠绕而成,并且该第一线圈组件包括:
一第一本体;以及
一第一引线,电性连接该第一本体并且具有可弯曲性;
其中该第一本体经由该第一引线电性连接于该第一连接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引线的两端分别由不同的方式固定地连接于该第一本体以及该第一连接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引线的一端由具有树脂材料的一黏接构件固定地连接于该第一本体,并且该第一引线的另一端由具有金属材料的一导电构件固定地连接该第一连接组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引线的一第一引出端经由一导电构件电性连接该第一连接组件的一第一导电表面,该第一导电表面与一第一方向垂直,该第一引出端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一第三方向、该第一方向以及该第二方向互相垂直,并且该导电构件在该第一方向的最大尺寸小于该导电构件在该第三方向的最大尺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引出端还包括一第一绝缘段部以及一第一裸露段部,该第一绝缘段部由一绝缘材料包覆,该第一裸露段部包含一金属材料,并且该导电构件直接接触该第一绝缘段部以及该第一裸露段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导电表面部分重叠于该第一裸露段部以及该第一绝缘段部,并且该第一线圈机构还包括一绝缘构件,设置于该导电构件上,其中该第一线圈组件还包含一第二引线,该绝缘构件设置于该第一引出端与该第二引线的一第二引出端之间。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黏接组件,具有一第一黏接延伸部对应该第一引线;
其中该第一连接组件的一第一导电表面是面朝该第一引线,并且当沿着垂直于该第一导电表面的一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黏接延伸部重叠于该第一引线以及该第一连接组件的至少一部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黏接组件还具有一第一分离黏接部,与该第一黏接延伸部分离,并且该第一连接组件的一第一连接组件表面是面朝该第一黏接延伸部以及该第一分离黏接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一定位结构以及一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一定位结构以及该第二定位结构位于该第一黏接延伸部以及该第一分离黏接部之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五导电表面,当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分离黏接部与该第一引线不重叠,并且该第五导电表面重叠于该第一分离黏接部的至少一部分。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机构还包括一第二线圈组件,该第二线圈组件包括:
一第二本体;以及
一第三引线,电性连接该第二本体,其中该第二本体与该第三引线皆由另一第一导线形成,并且该第二本体经由该第三引线电性连接该第一连接组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
一第一导电表面,与该第一引线电性连接;
一第二导电表面,与该第一线圈组件的一第二引线电性连接;
一第三导电表面,与该第三引线电性连接;以及
一第四导电表面,与该第二线圈组件的一第四引线电性连接,其中该第一导电表面的中心与该第二导电表面的中心沿着一第一假想线排列,该第三导电表面的中心与该第四导电表面的中心沿着一第二假想线排列,并且该第一假想线以及该第二假想线互相不重叠;
一第五导电表面,与该第一导电表面电性连接;
一第六导电表面,与该第二导电表面电性连接;
一第七导电表面,与该第三导电表面电性连接;以及
一第八导电表面,与该第四导电表面电性连接;
其中该第五导电表面的中心、该第六导电表面的中心、该第七导电表面的中心以及该第八导电表面的中心沿着一第三假想线排列。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引线容纳部,用以容纳该第一引线,该第一基座与该第一本体沿着一第一方向排列,并且当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引线容纳部与该第三引线不重叠。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
一第一导电表面,与该第一引线电性连接;
一第二导电表面,与该第一线圈组件的一第二引线电性连接;
一第三导电表面,与该第三引线电性连接;
一第四导电表面,与该第二线圈组件的一第四引线电性连接,该第一导电表面的中心、该第二导电表面的中心、该第三导电表面的中心以及该第四导电表面的中心沿着一第一假想线排列;
一第五导电表面,与该第一导电表面电性连接;
一第六导电表面,与该第二导电表面电性连接;
一第七导电表面,与该第三导电表面电性连接;以及
一第八导电表面,与该第四导电表面电性连接,其中该第五导电表面的中心、该第六导电表面的中心、该第七导电表面的中心以及该第八导电表面的中心沿着一第三假想线排列,并且该第一假想线与该第三假想线平行。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黏接组件以及一第一缓冲组件,该第一黏接组件设置于该第一线圈组件或是该第一基座,该第一缓冲组件设置于该第一线圈组件或是该第一基座,该第一黏接组件、该第一缓冲组件以及该第一基座沿着一第一方向排列,并且该第一黏接组件的弹性系数与该第一缓冲组件的弹性系数不同。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黏接组件的弹性系数大于该第一缓冲组件的弹性系数,其中该第一基座位于该第一黏接组件以及该第一缓冲组件之间,并且该第一线圈组件还包含:
一第一本体;以及
一第一引线,电性连接该第一本体;
其中当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缓冲组件与该第一本体不重叠。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机构还包括一第二线圈组件,电性独立于该第一线圈组件,并且当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缓冲组件部分重叠于该第二线圈组件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该第二线圈组件还包括一第二本体以及一第三引线,该第三引线电性连接该第二本体,该第一缓冲组件的一开口对应该第一引线以及该第三引线,并且当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缓冲组件不重叠于该第一引线或该第三引线。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该第一线圈组件的最大尺寸大于该第二线圈组件的最大尺寸,并且该第一线圈组件的线径大于该第二线圈组件的线径。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黏接组件设置于该第一线圈组件,该第一缓冲组件设置于该第二线圈组件,并且当沿着垂直该第一方向的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缓冲组件重叠于该第一线圈组件的至少一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962842678P | 2019-05-03 | 2019-05-03 | |
US62/842,678 | 2019-05-0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10665U true CN212010665U (zh) | 2020-11-24 |
Family
ID=71130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714287.5U Active CN213546096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4156.7U Active CN212010666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4174.5U Active CN212012268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4086.5U Active CN212010665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4854.7U Active CN212392089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4375.5U Active CN212934371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3981.5U Active CN212010589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311297282.1A Pending CN117292926A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3513.8U Active CN212012267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3735.XU Active CN212010588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10365514.2A Active CN111883346B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714287.5U Active CN213546096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4156.7U Active CN212010666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4174.5U Active CN212012268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7)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714854.7U Active CN212392089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4375.5U Active CN212934371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3981.5U Active CN212010589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311297282.1A Pending CN117292926A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3513.8U Active CN212012267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20713735.XU Active CN212010588U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N202010365514.2A Active CN111883346B (zh) | 2019-05-03 | 2020-04-30 | 线圈模块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817253B2 (zh) |
EP (1) | EP3734625B1 (zh) |
CN (11) | CN213546096U (zh) |
TW (1) | TW202042258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92523B (zh) * | 2021-04-23 | 2023-03-24 |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线圈组装工艺 |
CN114267525B (zh) * | 2021-12-20 | 2023-08-15 |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线圈结构以及线圈结构的组装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743860C1 (de) * | 1997-10-04 | 1999-04-08 | Braun Ag | Vorrichtung zur induktiven Übertragung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
US6268785B1 (en) * | 1998-12-22 | 2001-07-31 | Raytheon Compan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energy across a connectorless interface |
EP2450921B1 (de) * | 2010-11-05 | 2012-09-26 | RAFI GmbH & Co. KG | Ladevorrichtung, Empfangsstation sowie Steckvorrichtung zur induktiven Übertragung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
WO2013069270A1 (ja) * | 2011-11-08 | 2013-05-16 | 株式会社 東芝 | 非接触受電装置用磁性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た非接触受電装置、電子機器、並びに非接触充電装置 |
CN103219808A (zh) * | 2013-04-22 | 2013-07-24 | 深圳市实佳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兼容性好的无线充电器接收器 |
KR102305996B1 (ko) * | 2014-08-14 | 2021-09-28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EP3266095A4 (en) * | 2015-03-06 | 2018-03-28 | Apple Inc. |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daptor |
US10859890B2 (en) * | 2015-06-30 | 2020-12-08 | Lg Innotek Co., Ltd. | Lens mo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device including same |
JP6537616B2 (ja) * | 2015-08-28 | 2019-07-03 | Tdk株式会社 | 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
KR102451371B1 (ko) * | 2015-09-25 | 2022-10-0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와치타입 이동 단말기 및 무선충전장치 |
US10928607B2 (en) * | 2016-02-04 | 2021-02-23 | Lg Innotek Co., Ltd. |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same |
-
2020
- 2020-04-30 CN CN202020714287.5U patent/CN213546096U/zh active Active
- 2020-04-30 CN CN202020714156.7U patent/CN212010666U/zh active Active
- 2020-04-30 CN CN202020714174.5U patent/CN212012268U/zh active Active
- 2020-04-30 CN CN202020714086.5U patent/CN212010665U/zh active Active
- 2020-04-30 CN CN202020714854.7U patent/CN212392089U/zh active Active
- 2020-04-30 TW TW109114521A patent/TW202042258A/zh unknown
- 2020-04-30 EP EP20172310.3A patent/EP3734625B1/en active Active
- 2020-04-30 CN CN202020714375.5U patent/CN212934371U/zh active Active
- 2020-04-30 US US16/862,902 patent/US11817253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4-30 CN CN202020713981.5U patent/CN212010589U/zh active Active
- 2020-04-30 CN CN202311297282.1A patent/CN117292926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4-30 CN CN202020713513.8U patent/CN212012267U/zh active Active
- 2020-04-30 CN CN202020713735.XU patent/CN212010588U/zh active Active
- 2020-04-30 CN CN202010365514.2A patent/CN111883346B/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10-05 US US18/481,530 patent/US20240038440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42258A (zh) | 2020-11-16 |
CN212012268U (zh) | 2020-11-24 |
CN111883346B (zh) | 2023-10-20 |
EP3734625B1 (en) | 2024-01-03 |
US20200350113A1 (en) | 2020-11-05 |
CN213546096U (zh) | 2021-06-25 |
CN212012267U (zh) | 2020-11-24 |
CN212934371U (zh) | 2021-04-09 |
CN111883346A (zh) | 2020-11-03 |
CN212392089U (zh) | 2021-01-22 |
CN212010589U (zh) | 2020-11-24 |
EP3734625A1 (en) | 2020-11-04 |
CN212010666U (zh) | 2020-11-24 |
CN117292926A (zh) | 2023-12-26 |
US20240038440A1 (en) | 2024-02-01 |
CN212010588U (zh) | 2020-11-24 |
US11817253B2 (en) | 2023-1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452076B1 (ko) | 무선 충전용 코일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무선 충전 장치 | |
WO2013172349A1 (ja) | 非接触充電装置用アンテナシート及び該シートを用いた充電装置 | |
KR101890326B1 (ko) | 무선전력 전송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보조배터리 | |
CN103366931B (zh) | 薄膜线圈及具有该薄膜线圈的电子装置 | |
KR101179398B1 (ko) | 무접점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 |
US9812256B2 (en) | Coil assembly | |
KR101604384B1 (ko) | 배터리 보호회로 패키지 | |
JP5660229B2 (ja) |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装置 | |
CN212010665U (zh) | 线圈模块 | |
JP5481231B2 (ja) |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
US10256542B2 (en) | Chip antenna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KR20180017629A (ko) | 코일 조립체 | |
KR20140098047A (ko) | 무선 충전용 코일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무선 충전 장치 | |
US9761371B2 (en) |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 |
US10305187B2 (en) | Antenna devic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tenna device | |
KR101730263B1 (ko) | 칩 안테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11525943B (zh) | 无线模块 | |
CN214799053U (zh) | 线圈模块 | |
CN218276702U (zh) | 无线传输模块 | |
CN218514379U (zh) | 无线传输模块 | |
KR101762040B1 (ko) | 칩 안테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