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43491U - 后副车架结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副车架结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43491U
CN211943491U CN202020460390.1U CN202020460390U CN211943491U CN 211943491 U CN211943491 U CN 211943491U CN 202020460390 U CN202020460390 U CN 202020460390U CN 211943491 U CN211943491 U CN 2119434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late
auxiliary frame
main body
stabilizer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6039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亮
王雪峰
张英富
孙玉
骆兴
张星
徐鹏
梁军多
商允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6039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434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434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434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结构和车辆,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和车身间的连接,且所述后副车架结构包括副车架主体,以及与所述副车架主体固连、并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向所述副车架主体的两侧延伸的两个横梁,且所述副车架主体包括相扣合并固连的副车架前板和副车架后板;于所述副车架主体上设有悬架臂安装部,所述悬架臂安装部可承装所述悬架系统的悬架臂,并于两所述横梁上设有稳定杆安装部,所述稳定杆安装部可承装所述悬架系统的横向稳定杆。本实用新型的后副车架结构具有较小的空间占用,便于车辆的布置。

Description

后副车架结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副车架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应用有该后副车架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作为机动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两种形式,相比于非独立悬架,独立悬架除具有舒适性明显提升的优势外,并且在高速行驶时可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但该悬挂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往往导致周边件布置困难。
如采用多连杆悬架时,需匹配“井”字形后副车架,此种结构的副车架在整车前后方向跨距大,如燃油车搭载此种结构的副车架时容易导致油箱布置困难,压缩油箱容积;新能源车型搭载此种结构的副车架时容易导致压缩电池仓容量,降低续航里程,且此种结构的副车架整体质量大,不利于整车轻量化,会进一步导致燃油经济型不佳或降低续航里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后副车架结构,以能够减小后副车架的空间占用,从而便于车辆的布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副车架结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和车身间的连接,所述后副车架结构包括副车架主体,以及与所述副车架主体固连、并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向所述副车架主体的两侧延伸的两个横梁,且所述副车架主体包括相扣合并固连的副车架前板和副车架后板;于所述副车架主体上设有悬架臂安装部,所述悬架臂安装部可承装所述悬架系统的悬架臂,于两所述横梁上设有稳定杆安装部,所述稳定杆安装部可承装所述悬架系统的横向稳定杆。
进一步的,所述副车架前板包括前板本体,以及分别与所述前板本体的、和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正交的两相对侧固连并向后延伸的两个侧板;所述悬架臂安装部设于所述前板本体上。
进一步的,于所述前板本体的、和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正交的两相对侧上构造有第一加强筋槽。
进一步的,所述前板本体上侧的所述侧板包括与所述前板本体固连的第一台阶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台阶板串接固连、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台阶板上凸的第二台阶板;于所述第二台阶板上固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构成所述副车架主体于所述车身上的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与所述车身连接的大径段,以及与所述大径段串接并与所述副车架主体固连的小径段;于所述小径段的、背离所述大径段的端面上构造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内孔连通,并沿所述小径段的径向贯穿所述小径段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副车架前板的下侧和所述副车架后板的下侧间隔设置,且于所述副车架前板的下侧和所述副车架后板的下侧之间固连有前后连接板。
进一步的,于两个所述横梁的、远离所述副车架主体的一端上分别固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构成所述副车架主体与所述车身的连接。
进一步的,于两所述横梁上分别设有稳定杆安装件,所述稳定杆安装部设于所述稳定杆安装件上;且所述稳定杆安装件可与所述横梁夹成供所述第二连接件安装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对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包覆角度在180°以上。
进一步的,于所述副车架主体上固设有后主减速器安装部,所述后主减速器安装部可支撑四驱车辆的后主减速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通过将后附车架结构设置为包括副车架主体,以及与副车架主体固连、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向副车架主体的两侧延伸的两个横梁,且将副车架主体设置为包括相扣合并固连的副车架前板和副车架下板,因该后副车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跨距仅由副车架前板和副车架下板间的距离决定,相比于现有技术,可减少后副车架结构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节省车辆布置空间,便于车辆布置,同时还可降低后副车架结构的重量,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于所述车辆上应用有如上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与上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副车架前板的轴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副车架前板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副车架后板的后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副车架前板和副车架后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的轴测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板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板的仰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13为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副车架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二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副车架主体,11-副车架前板,111-前板本体,112-第一加强筋槽,113- 第一侧板,1131-第一台阶板,1132-第二台阶板,114-第二侧板,115-第二加强筋槽,1101-安装孔,1102-第一焊接定位孔,12-副车架后板,121-第二加强筋槽,122-第三加强筋槽,1201-第二焊接定位孔,13-副车架加强板,131-安装支架,132-第五加强筋槽,133-漏液孔,14-焊接螺母,2-横梁,21-横梁本体,22- 翻边,23-稳定杆安装管,201-安装过孔,3-悬架臂安装部,4-稳定杆安装部, 5-第一连接件,51-大径段,52-小径段,501-排水槽,6-前后连接板,61-第四加强筋槽,7-第二连接件,8-横梁加强板,9-稳定杆安装件,91-加强板连接板, 92-横梁连接板,93-稳定杆安装板。10-主减速器安装套管,1001-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副车架结构,其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和车身间的连接,参考图1和图2所示,该后副车架结构包括副车架主体1,以及与该副车架主体1固连、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向该副车架主体1的两侧延伸的两个横梁2,且该副车架主体1包括相扣合并固连的副车架前板11和副车架后板12;于副车架主体1上设有悬架臂安装部3,该悬架臂安装部3可承装悬架系统的悬架臂,并于两所述横梁2上设有稳定杆安装部4,该稳定杆安装部4可承装悬架系统的横向稳定杆。
具体结构上,参考图1、图3和图4所示,上述的副车架前板11包括前板本体111,以及与该前板本体111的、和车辆的高度方向正交的两侧边固连并向后延伸、也即向副车架后板12延伸的两个侧板。其中,前板本体111的具体形状如图4所示,该前板本体111整体呈梯形,且该前板本体111的下侧边呈内凹状。上述的悬架臂安装部3设在该前板本体111上,其中,悬架臂安装部 3具体包括设置在该前板本体111上的悬架臂安装孔110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悬架系统具体为双连杆独立悬架,其中,悬架臂在悬架臂安装孔 1101上的安装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示,在上述前板本体111的、和车辆的宽度方向正交的两侧边上分别构造有第一加强筋槽112。优选的,各第一加强筋槽112 形成前板本体111的侧边缘上。通过设置各第一加强筋槽112,可有效提升该前板本体111的动刚度和静刚度,特别是前述的悬架臂安装孔1101处前板本体 111的动刚度和静刚度,提高悬架臂在该前板本体111也即该副车架结构上的安装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前板本体111的各侧边与车辆的高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并不完全正交,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前板本体111的、和车辆的高度方向正交的两侧边指的是:在该副车架结构安装于车辆上后,前板本体111的、与车辆的高度方向更接近于正交的两侧边;前述的前板本体111的、和车辆的宽度方向正交的两侧边与此相同,不再赘述。
上述与前板本体111固连的两个侧板中,为了便于描述,将前板本体111 上侧的侧板称为第一侧板113,而将下侧的侧板称为第二侧板114;需要说明的是,上侧和下侧也指的是该前板本体111安装于车辆上后的上侧和下侧。其中,第二侧板114随形于前板本体111的下侧边设置。第一侧板113的具体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其包括与前板本体111固连的第一台阶板1131,以及与第一台阶板1131串接、并相对于第一台阶板1131上凸的第二台阶板1132。在第二台阶板1132上构造有安装孔1101,并在该安装孔1101内固定穿装有第一连接件5,该第一连接件5可构成该副车架本体在车身上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该第一侧板113设置为包括第一台阶板1131以及相对于第一台阶板1131外凸的第二台阶板1132,并将第一连接件5设置在第二台阶板1132上,可在满足该第一侧板113与车身间隙要求的同时,降低第一连接件5凸出第一侧板113的长度,从而可有效提高该后副车架结构在车身上的安装强度。
上述的第一台阶板1131和第二台阶板1132可贯穿第一侧板113的长度方向设置,也即第一侧板113在其整个长度方向上均被设置为呈台阶状;但优选的,如图3所示,对应于两个第一连接件5,第一台阶板1131和第二台阶板1132 形成的台阶结构仅形成在该第一侧板113的两端上,以便于该副车架前板11的成型,且进一步优选的,如图3所示,在第一台阶板1131和第二台阶板1132 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槽115。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副车架前板11优选通过钣金件冲压成型。
上述第一连接件5的具体结构可参考图2和图5所示,该第一连接件5呈阶梯轴状,具体的,该第一连接件5包括与车身连接的大径段51、以及与大径段51串接并与副车架主体1固连的小径段52;贯穿该第一连接件5设置有通孔,螺栓可穿过该通孔与螺母螺接而构成车身和该后副车架结构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大径段51可增加该第一连接件5与车身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高该后副车架结构在车身上安装的可靠性,降低车辆异响风险。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5所示,在上述小径段52的、背离大径段51的端面上构造有排水槽501,该排水槽501与第一连接件5上的通孔连通,并沿该小径段52的径向贯穿小径段52设置。通过设置在排水槽501,可方便的将第一连接件5内孔中的水排出,避免车辆行驶过程中,该第一连接件5内进水后长时间无法排出而导致车辆零件锈蚀。
上述的副车架后板12的结构如图6所示,该副车架后板12整体也呈梯形,且该副车架后板12的下侧边同样呈内凹状。在该副车架后板12上构造有悬架臂安装孔,该悬架臂安装孔与副车架前板11上的悬架臂安装孔共同构成了悬架臂安装部3。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和图6所示,在前述的副车架前板11上构造有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一焊接定位孔1102,并在该副车架后板12上构造有与第一焊接定位孔1102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二焊接定位孔1201,以可方便的构成副车架前板11和副车架后板12间的焊接定位。
为了提高该副车架后板12的强度,以提高该后副车架结构的强度,本实施例中,参考图6所示,在该副车架后板12上构造有位于两个第二焊接定位孔 1201连线上方的第三加强筋槽121,且该第三加强筋槽121的长度优选大于两个第二焊接定位孔1201间的距离,且进一步优选的,在该副车架后板12上构造有位于两个第二焊接定位孔1201下方的第四加强筋槽122,本实施例中,该副车架后板12优选通过钣金冲压成型。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7所示,上述副车架前板11的下侧与副车架后板12 的下侧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该图7为示意图。参考图8所示,在副车架前板11的下侧和副车架后板12的下侧之间固连有前后连接板6。通过将副车架前板11的下侧与副车架前板11的下侧间隔设置,并将副车架前板11的下侧和副车架后板12的下侧通过前后连接板6连接,可提高副车架前板11和副车架后板12的连接强度,提高该后副车架结构的强度。该前后连接板6的具体结构如图9所示,其匹配于上述副车架前板11或副车架后板12下侧边的形状设置,且参考图10所示,在该前后连接板6上对称的构造有两个第五加强筋槽61,以提高该前后连接板6的强度,以及悬架臂安装部侧向的静刚度。
上述横梁2的结构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两侧的横梁2具有相同的结构,本实施例将以其中一侧的横梁2为例对横梁2的结构进行介绍。该横梁 2的一端与副车架本体连接,例如与副车架前板11焊接连接。在该横梁2的另一端上固设有第二连接件7,该第二连接件7和第一连接件5均用于该副车架结构在车身上的安装。具体结构上,参考图2和图11所示,各横梁2包括板状的横梁本体21,以及与横梁本体21固连,并相对于横梁本体21翻折的翻边22,在该翻边22上构造有安装过孔201,在该安装过孔201内穿装有稳定杆安装管 23。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在各横梁2和副车架主体1之间连接有横梁加强板8,横梁加强板8、副车架主体1和横梁2之间可围城三角形,以使该横梁加强板8可构成对横梁2的支撑,从而可提高各横梁2在副车架主体1上的安装强度。
在各横梁2上分别固连有稳定杆安装件9,前述的稳定杆连接部设置在该稳定杆安装件9上,各稳定杆安装件9的结构如图2和图12所示,其具有与横梁加强板8固连的横梁加强板8连接板6,与横梁2连接的横梁连接板92,以及具有前述的稳定杆安装部4的横向稳定杆安装板93,其中的稳定杆安装板93 支撑于上述的稳定杆安装管23上,需要说明的是,横向稳定杆在该稳定杆安装板93上的具体安装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例如在稳定杆安装板93上设置焊接螺母,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将各横梁2安装上述结构设置,可提高稳定杆安装板93的使用寿命,提高横向稳定杆的安装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7在横梁2上的具体安装结构如图12所示,稳定杆安装件9与横梁本体21夹成了可供第二连接件7安装的安装槽,第二连接件 7固定于该安装槽内,例如焊接固定在该安装槽内。且优选的,该安装槽对第二连接件7的包覆角度在180°以上,以可提高该第二连接件7的焊接强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件7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第一连接件5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在该后副车架主体1上设置有副车架加强板13,该副车架加强板13连接在该副车架主体1下侧的两端之间,以可进一步提高该后副车架结构各悬架臂安装部的动刚度和静刚度。具体结构上,参考图1所示,该副车架主体1下侧的两端分别固设有安装支架131,该安装支架131呈U形,并可构成对副车架前板11和副车架后板12的夹置,该安装支架131例如焊接固定在副车架主体1上,在两安装支架131的底板上分别预焊有螺母,前述的副车架加强板13呈条型板状,并通过螺栓与安装支架131 上的螺母螺接而固定在副车架主体1上。且优选的,参考图13所示,沿该副车架加强板13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第六加强筋槽132,并贯穿该第六加强筋槽132 的底部开设有漏液孔133。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结构,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具有较小的跨距,并具有较轻的质量,可增大车辆燃油箱容积或电池包容量,从而可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或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副车架结构,其与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副车架机构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参考图14所示,在副车架主体上设置有后主减速器安装部;具体结构上,参考图14和图15所示,在副车架主体上固定设置有两个夹板1001,两个夹板1001例如焊接固定在副车架主体上;上述的主减速器安装部具体为固定在两个夹板1001之间的主减速器安装套管10。且为了避免因设置该后主减速器安装套管10而导致的悬架臂难以固定安装,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4和图15所示,可通过在副车架主体上设置焊接螺母14,并通过旋紧螺栓与焊接螺母螺接的方式将悬架臂固定在该副车架主体1上。
通过在该后副车架结构上设置上述的后主减速器安装套管,使得该后副车架结构可用于具有双连杆悬架的四驱车型上,需要说明的是,四驱车型的后主减速器与该后主减速器安装套管10间的安装方式可参考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结构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具有较小的跨距,并具有较轻的质量,可增大车辆燃油箱容积或电池包容量,从而可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或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于所述车辆上应用有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
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应用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副车架,因该后副车架具有较小的空间占用,从而可增大车辆的燃油箱容积或电池包容量,从而可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或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副车架结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和车身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结构包括副车架主体(1),以及与所述副车架主体(1)固连、并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向所述副车架主体(1)的两侧延伸的两个横梁(2),且所述副车架主体(1)包括相扣合并固连的副车架前板(11)和副车架后板(12);于所述副车架主体(1)上设有悬架臂安装部(3),所述悬架臂安装部(3)可承装所述悬架系统的悬架臂,于两所述横梁(2)上设有稳定杆安装部(4),所述稳定杆安装部(4)可承装所述悬架系统的横向稳定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板(11)包括前板本体(111),以及分别与所述前板本体(111)的、和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正交的两相对侧固连并向后延伸的两个侧板;所述悬架臂安装部(3)设于所述前板本体(1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前板本体(111)的、和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正交的两相对侧上构造有第一加强筋槽(1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本体(111)上侧的所述侧板包括与所述前板本体(111)固连的第一台阶板(1131),以及与所述第一台阶板(1131)串接固连、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台阶板(1131)上凸的第二台阶板(1132);于所述第二台阶板(1132)上固设有第一连接件(5),所述第一连接件(5)可构成所述副车架主体(1)于所述车身上的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5)包括与所述车身连接的大径段(51),以及与所述大径段(51)串接并与所述副车架主体(1)固连的小径段(52);于所述小径段(52)的、背离所述大径段(51)的端面上构造有排水槽(501),所述排水槽(50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的内孔连通,并沿所述小径段(52)的径向贯穿所述小径段(52)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板(11)的下侧和所述副车架后板(12)的下侧间隔设置,且于所述副车架前板(11)的下侧和所述副车架后板(12)的下侧之间固连有前后连接板(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两个所述横梁(2)的、远离所述副车架主体(1)的一端上分别固设有第二连接件(7),所述第二连接件(7)可构成所述副车架主体(1)与所述车身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两所述横梁(2)上分别设有稳定杆安装件(9),所述稳定杆安装部(4)设于所述稳定杆安装件(9)上;且所述稳定杆安装件(9)可与所述横梁(2)夹成供所述第二连接件(7)安装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对所述第二连接件(7)的包覆角度在180°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副车架主体(1)上固设有后主减速器安装部,所述后主减速器安装部可支撑四驱车辆的后主减速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车辆上应用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
CN202020460390.1U 2020-04-01 2020-04-01 后副车架结构车辆 Active CN2119434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0390.1U CN211943491U (zh) 2020-04-01 2020-04-01 后副车架结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0390.1U CN211943491U (zh) 2020-04-01 2020-04-01 后副车架结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43491U true CN211943491U (zh) 2020-11-17

Family

ID=73168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60390.1U Active CN211943491U (zh) 2020-04-01 2020-04-01 后副车架结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434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0867A (zh) * 2022-01-10 2022-04-08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杆结构及乘用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0867A (zh) * 2022-01-10 2022-04-08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杆结构及乘用车
CN114290867B (zh) * 2022-01-10 2023-04-14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杆结构及乘用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05541B2 (en)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6869136B2 (en) Rea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7673904B2 (en) Device for reinforcing vehicle body of vehicle
US8870224B2 (en) Engine cradle with deflector device
CN211943491U (zh) 后副车架结构车辆
JP2002337526A (ja) 自動車のリアサスペンションの構造
JP4026151B2 (ja) フロントエンド車両構造体
US20070138838A1 (en) Dual tube lower frame midrail structure
CN111806571A (zh) 电动车的前舱横梁结构
CN11244112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1370556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CN201961385U (zh) 一种汽车顶盖后横梁总成
CN211308730U (zh) 一种suv用的前悬挂横梁总成
CN209956066U (zh) 一种高强度后副车架总成
KR20220053286A (ko) 차체 결합 구조
CN111688463A (zh) 电动车车身与电池包一体化结构
CN101700789B (zh) 一种汽车的地板后部承载结构
CN218489750U (zh)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卡车
CN217170815U (zh) 一种汽车前舱流水槽区域结构及汽车
CN215475355U (zh) 一种新型副车架
CN214564436U (zh)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加强板结构
CN212099082U (zh) 一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8431444U (zh) 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17705952U (zh) 一种后悬架后安装总成及机动车
CN219382701U (zh) 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