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28930U - 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28930U
CN211828930U CN202020677306.1U CN202020677306U CN211828930U CN 211828930 U CN211828930 U CN 211828930U CN 202020677306 U CN202020677306 U CN 202020677306U CN 211828930 U CN211828930 U CN 2118289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attery module
plates
reinforcing
modu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7730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俊涛
李阳
卢雨龙
刘涛
韩文刚
王修远
乔延涛
卢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067730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289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289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289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其属于电池技术领域;电池模组框架围设形成上下贯通的容置空间,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所述侧板上开设有减重孔,所述侧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加强翻边结构;相对设置的两个端板,两个所述端板分别位于侧板的两端,每一所述端板与两个所述侧板均采用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加强板,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平行于所述端板且位于两个所述端板之间,所述加强板与两个所述侧板均采用第二螺纹连接件连接;每一所述端板背离所述加强板的一侧均设有加强拉横。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框架。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和电池模组框架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车载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在动力电池中,电池模组一般包括电池模组本体和用于封装电池模组本体的电池模组框架。电池模组框架能够对电池模组本体进行保护和支撑。
在现有技术中,电池模组框架一般包括底板、分别垂直焊接于底板相对两侧的两个侧板以及分别垂直焊接底板相对两端的两个端板。
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模组框架具有如下弊端:
(1)与电池模组贴合设置,导致电池模组散热效果不佳;
(2)侧板、端板与底板为焊接方式,焊缝处的质量难以控制,导致电池模组框架不稳定;
(3)电池模组较长时,侧板容易发生振动变形;
(4)电池模组长时间工作后发热,容易导致电池模组框架膨胀变形。
因此,亟需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框架,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和电池模组框架的稳定性。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池模组框架,所述电池模组框架围设形成上下贯通的容置空间,包括:
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所述侧板上开设有减重孔,所述侧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加强翻边结构;
相对设置的两个端板,两个所述端板分别位于侧板的两端,每一所述端板与两个所述侧板均采用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
加强板,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平行于所述端板且位于两个所述端板之间,所述加强板与两个所述侧板均采用第二螺纹连接件连接;
每一所述端板背离所述加强板的一侧均设有加强拉横。
可选地,所述侧板的下侧的所述加强翻边结构背离所述容置空间,所述侧板的下侧的所述加强翻边结构上设置有固定孔。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为中空结构且所述中空结构内设有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端板的上侧设有支撑凸起板,所述支撑凸起板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支撑凸起板用于对电池模组本体和所述端板之间的中间材料提供支撑。
可选地,所述端板的上侧设有模组输出极底座支撑板,所述模组输出极底座支撑板沿水平方向背离所述容置空间延伸。
可选地,所述侧板的两端均设有垂直于所述侧板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端板的两端均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一一对应,通过所述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端板的两端均垂直设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端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于所述端板且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另一侧。
可选地,每一所述端板上的所述加强拉横的两端分别与该端板的两个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模组,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和结构稳定性。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框架。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模组框架,具有如下优势:
(1)将侧板和端板采用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避免现有技术中采用焊接时存在的焊缝质量不合格的潜在风险;
(2)通过在侧板上开设减重孔,降低侧板的重量,进而有利于产品的轻量化设计;通过在侧板的上下两侧设置加强翻边结构,避免因开设减重孔而影响侧板的结构强度;同时开设的减重孔能够辅助电池模组框架内的电池模组本体散热,提升产品的散热效果;
(3)通过设置加强板,提高电池模组框架的稳定性,尤其是当侧板的长度较长时,加强板能够显著提高电池模组框架的稳定性;
(4)容置空间设置为上下贯通,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的底板,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散热效果、组装速度和产品的轻量化设计;
(5)通过在端板上设置加强拉横,能够减小电池模组本体的电芯在发热膨胀后造成的端板向两侧张开的张开量,减小第一螺纹连接件所承受的剪切力。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模组,采用上述的电池模组框架,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和产品的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板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板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侧板;11、减重孔;12、加强翻边结构;121、固定孔;13、第一连接板;
2、端板;21、加强拉横;22、支撑凸起板;23、模组输出极底座支撑板;24、模组低压采样线束支撑部;25、第二连接板;26、第三连接板;
3、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本体和用于封装电池模组本体的电池模组框架。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框架围设形成上下贯通的容置空间,电池模组本体放置于容置空间内。电池模组框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1、相对设置的两个端板2。
为了降低电池模组框架的自重,侧板1上开设有减重孔11。优选地,沿侧板1的长度方向,在侧板1上间隔设有多个减重孔11。为了防止在开设减重孔11后降低侧板1的强度,侧板1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加强翻边结构12。减重孔11能够提升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
两个端板2分别位于侧板1的两端,每一端板2与两个侧板1均采用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
为了提高电池模组框架的稳定性,减小侧板1的振动变形,电池模组框架还包括加强板3,加强板3设于容置空间内。平行于端板2且位于两个端板2之间,加强板3与两个侧板1均采用第二螺纹连接件连接;每一端板2背离加强板3的一侧均设有加强拉横21。
优选地,加强板3与两个端板2之间的距离相同。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框架,将侧板1和端板2采用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避免现有技术中采用焊接时存在的焊缝质量不合格的潜在风险;通过在侧板1上开设减重孔11,降低侧板1的重量,进而有利于产品的轻量化设计;通过在侧板1的上下两侧设置加强翻边结构12,避免因开设减重孔11而影响侧板1的结构强度;通过设置加强板3,提高电池模组框架的稳定性,尤其是当侧板1的长度较长时,加强板3能够显著提高电池模组框架的稳定性;容置空间设置为上下贯通,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的底板,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组装速度和产品的轻量化设计。通过在端板2上设置加强拉横21,能够减小电池模组本体的电芯在发热膨胀后造成的端板2向两侧张开的张开量,减小第一螺纹连接件所承受的剪切力。
参见图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侧板1的下侧的加强翻边结构12背离容置空间,侧板1的下侧的加强翻边结构12上设置有固定孔121,优选地,侧板1的下侧的加强翻边结构12上设置有多个固定孔121。电池模组框架通过固定孔121与电池包箱体连接。
优选地,沿侧板1的长度方向,在侧板1的下侧的加强翻边结构12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孔121。固定连接件穿过固定孔121将电池模组与电池包箱体连接。
通过设置多个固定孔121,使得电池模组的重量载荷分散在沿侧板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固定连接件上。可选地,固定连接件为螺栓。
优选地,侧板1的上侧的加强翻边结构12朝向容置空间设置,能够对位于容置空间内的电池模组本体限位。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螺纹连接件和第二螺纹连接件可以为抽芯铆钉或者螺栓。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加强板3为中空结构且中空结构内设有加强筋,以在保证加强板3的结构强度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轻量化设计。
参见图3和图4,端板2的上侧设有支撑凸起板22,支撑凸起板22自端板2的上侧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支撑凸起板22用于对电池模组本体和端板2之间的中间材料提供支撑,保证电池模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端板2的上侧设有模组输出极底座支撑板23,模组输出极底座支撑板23沿水平方向背离容置空间延伸。模组输出极底座支撑板23用于模组输出极底座提供支撑和限位。端板2的上侧设有模组低压采样线束支撑部24,用于穿设模组低压采样线束以对模组低压采样线束进行固定支撑。
参见图2和图4,侧板1的两端均设有垂直于侧板1的第一连接板13,端板2与第一连接板13通过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进一步地,端板2的两端均设有第二连接板25,第二连接板25与第一连接板13一一对应,通过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
优选地,沿竖直方向,在第一连接板13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孔。相应地,第二连接板25上沿竖直方向也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孔。
参见图4,具体地,端板2的两端均垂直设有第三连接板26,第三连接板26的一侧与端板2连接,第二连接板25平行于端板2且垂直连接于第三连接板26的另一侧。每一端板2上的加强拉横21的两端分别与该端板2的两个第三连接板26连接。
优选地,端板2背离容置空间的一侧设有加强筋,进一步提高端板2的强度。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框架围设形成上下贯通的容置空间,包括:
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1),所述侧板(1)上开设有减重孔(11),所述侧板(1)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加强翻边结构(12);
相对设置的两个端板(2),两个所述端板(2)分别位于侧板(1)的两端,每一所述端板(2)与两个所述侧板(1)均采用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
加强板(3),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平行于所述端板(2)且位于两个所述端板(2)之间,所述加强板(3)与两个所述侧板(1)均采用第二螺纹连接件连接;
每一所述端板(2)背离所述加强板(3)的一侧均设有加强拉横(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的下侧的所述加强翻边结构(12)背离所述容置空间,所述侧板(1)的下侧的所述加强翻边结构(12)上设置有固定孔(1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为中空结构且所述中空结构内设有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2)的上侧设有支撑凸起板(22),所述支撑凸起板(2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支撑凸起板(22)用于对电池模组本体和所述端板(2)之间的中间材料提供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2)的上侧设有模组输出极底座支撑板(23),所述模组输出极底座支撑板(23)沿水平方向背离所述容置空间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的两端均设有垂直于所述侧板(1)的第一连接板(13),所述端板(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3)通过所述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2)的两端均设有第二连接板(25),所述第二连接板(25)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3)一一对应,通过所述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2)的两端均垂直设有第三连接板(26),所述第三连接板(26)的一侧与所述端板(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5)平行于所述端板(2)且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板(26)的另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端板(2)上的所述加强拉横(21)的两端分别与该端板(2)的两个所述第三连接板(26)连接。
10.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框架。
CN202020677306.1U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 Active CN2118289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77306.1U CN211828930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77306.1U CN211828930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28930U true CN211828930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022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77306.1U Active CN211828930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2893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70646A (zh) * 2020-12-29 2021-04-16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CN112909395A (zh) * 2021-01-21 2021-06-04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框架、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及汽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70646A (zh) * 2020-12-29 2021-04-16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CN112670646B (zh) * 2020-12-29 2022-04-01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CN112909395A (zh) * 2021-01-21 2021-06-04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框架、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28930U (zh) 一种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
JP6360110B2 (ja) バッテリ装置および方法
CN211556079U (zh) 横梁、电池系统箱和电动汽车
CN216354581U (zh) 电池包的电芯模组和电池包
CN111403651A (zh) 一种电池包箱体及具有该箱体的电池包
CN212725481U (zh) 一种电池包箱体及具有该箱体的电池包
CN212136573U (zh) 输出极汇流排、电池模组以及电动车辆
CN216015564U (zh) 一种新能源卡车用电池包托架总成
CN212209580U (zh) 电池pack箱体
CN213026344U (zh) 托盘、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CN212571195U (zh) 电芯组固定结构
CN211809967U (zh) 一种车桥装配平台
CN220172294U (zh) 电池包壳体以及电池包
CN113067073A (zh) 一种电池模组外框、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8367371U (zh) 一种分体式的中置电池托架
CN217158409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8548702U (zh) 一种电池框架、电池包及电动卡车
CN216928834U (zh) 一种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
CN217655983U (zh) 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和车辆
CN219677399U (zh) 电池包箱体、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6120568U (zh) 电池包的壳体、电池包和动力装置
CN217881763U (zh) 中间隔离连接装置及电池模组
CN214241109U (zh) 一种自行车车架
CN220856802U (zh) 一种电池包箱盖及电池包
CN220106709U (zh) 动力电池组、动力电池系统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