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25035U - 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25035U
CN211825035U CN202020296498.1U CN202020296498U CN211825035U CN 211825035 U CN211825035 U CN 211825035U CN 202020296498 U CN202020296498 U CN 202020296498U CN 211825035 U CN211825035 U CN 211825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wheeler
wheeled vehicle
thrust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9649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伟杰
何成
刘伟东
李向荣
谢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CATARC Automotive Test Center Tian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CATARC Automotive Test Center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CATARC Automotive Test Center Tian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9649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250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25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250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包括并行设置的牵引轨道、路径轨道,主动小滑车与牵引轨道配合,主动小滑车的顶部设有承重板,承重板顶部的一侧安装有配重块,承重板顶部的另一侧安装有固定框架,还包括受推轴承及给受推轴承以水平推力的推力卡盘,推力卡盘与固定框架的外侧壁连接,受推轴承与两轮车的后轴连接,两轮车与所述路径轨道配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装置可以实现两轮车和汽车都处于运动状态下的垂直碰撞试验,更加真实的贴近现实工况,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试验数据用以研究。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碰撞安全测试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交通事故中,两轮车(包括自行车和两轮电动车)驾驶员属于弱势群体,受伤的风险远远大于汽车车内的乘员。两轮车在我国一直有着庞大的保有量。近十年来,电动自行车又得到快速发展,风靡全国,尤其近几年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电动自行车以其速度快、质量大、体积大等特点迅速被人们所接受。由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相对滞后,而其数量快速增长,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以及引发骑车人受伤、死亡人数急剧上升。其次,共享单车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造成道路使用者十分混乱,从而导致汽车与两轮车的碰撞时有发生。两轮车骑行人员在与车辆碰撞过程中处于弱势群体,往往造成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
为了有效的获取两轮车与汽车碰撞时的相关数据,我们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来研究。但是为了避免在试验过程中造成两轮车骑行人员受伤,因此急需要有一种用于汽车和两轮车垂直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来使得两轮车在没有骑行人员操作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处于运动状态,这样才能在两轮车和汽车都处于运动状态下进行碰撞试验,进而得到更加真实工况下的数据来进行研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以实现两轮车和汽车都处于运动状态下的垂直碰撞试验,更加真实的贴近现实工况,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试验数据用以研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包括并行设置的牵引轨道、路径轨道,主动小滑车与牵引轨道配合,主动小滑车的顶部设有承重板,承重板顶部的一侧安装有配重块,承重板顶部的另一侧安装有固定框架,还包括受推轴承及给受推轴承以水平推力的推力卡盘,推力卡盘与固定框架的外侧壁连接,受推轴承与两轮车的后轴连接,两轮车与所述路径轨道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承重板与所述牵引轨道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推力卡盘与受推轴承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推力卡盘与受推轴承的外壁卡接,受推轴承的内壁与两轮车的后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小滑车与所述牵引轨道滚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两轮车与所述路径轨道滚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框架优选为方形结构的框架。
进一步的,所述配重块、所述固定框架与所述承重板的顶部均为可拆卸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可以实现两轮车和汽车都处于运动状态下的垂直碰撞试验,更加真实的贴近现实工况,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试验数据用以研究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可以牵引两轮车在没有骑行人员操作的前提下依然处于运动状态,实现两轮车的牵引及运动,模拟更加真实的工况。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配重块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以便使承重板的左右两侧达到平衡,这样使得本牵引装置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两轮车,适用范围广。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准确有效的试验数据可以推动汽车安全设计领域的进步,减少类似道路事故的发生。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能够有效的和牵引系统配合联动,实现两轮车的牵引和运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牵引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牵引装置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推力卡盘;2-受推轴承;3-路径轨道;4-两轮车;5-固定框架;6-承重板;7-配重块;8-主动小滑车;9-牵引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4对碰的两轮车4牵引装置,包括并行设置的牵引轨道9、路径轨道3,主动小滑车8与牵引轨道9配合,主动小滑车8的顶部设有承重板6,承重板6顶部的一侧安装有配重块7,承重板6顶部的另一侧安装有固定框架5,还包括受推轴承2及给受推轴承2以水平推力的推力卡盘1,推力卡盘1与固定框架5的外侧壁连接,受推轴承2与两轮车4的后轴连接,两轮车4与所述路径轨道3配合。
本牵引装置可以实现两轮车4和汽车都处于运动状态下的垂直碰撞试验,更加真实的贴近现实工况,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试验数据用以研究。
另外,本牵引装置能够有效的和牵引系统配合联动,实现两轮车4的牵引和运动。
所述承重板6与所述牵引轨道9平行设置。
配重块7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以便使承重板6的左右两侧达到平衡,进而确保承重板6与所述牵引轨道9平行设置,这样使得本牵引装置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两轮车4,适用范围广。
所述推力卡盘1与受推轴承2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推力卡盘1与受推轴承2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以便于推力卡盘1可以给受推轴承2以水平推力,这样当固定框架55向前运动时,推力卡盘1就会给安装在两轮车44后轴上的受推轴承22一个向前的水平方向的推力,在该向前推力的作用下,两轮车45沿着路劲轨道3向前运动。
如果推力卡盘1与受推轴承2不处于同一水平高度,那么推力卡盘1作用到受推轴承2的作用力就不是水平向前的,这样会造成两轮车4的运动方向发生偏移,使得测试的结果不够准确。
所述推力卡盘1与受推轴承2的外壁卡接,受推轴承2的内壁与两轮车4的后轴连接。
所述主动小滑车8与所述牵引轨道9滚动配合。
所述两轮车4与所述路径轨道3滚动配合。
所述固定框架5优选为方形结构的框架。
所述配重块7、所述固定框架5与所述承重板6的顶部可拆卸连接。
配重块7、固定框架5与承重板6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方便根据测试的需要随时调整固定框架5与配重块7的位置,确保承重板6两侧处于平衡。
配重块7、固定框架5与承重板6的顶部可以通过螺栓连接、螺丝连接等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使用过程:
首先,将路径轨道3与牵引轨道9并行放置,通过定位孔和螺栓连接的方式将路径轨道3紧密固定在牵引轨道9的一侧。
其次,将承重板6分别安装在主动小滑车8和从动小滑车上,再根据定位尺寸将固定框架5安装在承重板6顶部的另一侧上,在承重板6顶部的一侧安装合适重量的配重块7,通过调节位置使承重板6左右两侧达到平衡。
然后,将受推轴承2安装在两轮车4后轴上,再将两轮车4摆放到路径轨道3上,根据安装后的受推轴承2的高度,在固定框架5的合适高度上安装固定推力卡盘1,使得推力卡盘1和受推轴承2的外壁卡接,确保受推卡盘1可以给受推轴承2以水平方向的推力。
最终在牵引系统的作用下,主动小滑车8沿着牵引轨道9向前运动,同时向前运动的主动小滑车8带着安装在承重板6顶部的固定框架5一起向前运动,使得固定框架5上的推力卡盘1给安装在两轮车4后轴上的受推轴承2一个向前的力,在该向前力的作用下,两轮车5沿着路劲轨道3向前运动。
在本牵引装置的作用下,牵引两轮车在没有骑行人员操作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处于运动状态,实现两轮车的牵引及运动,进一步可以实现两轮车和汽车都处于运动状态下的垂直碰撞试验,更加真实的贴近现实工况,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试验数据用以研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行设置的牵引轨道(9)、路径轨道(3),主动小滑车(8)与牵引轨道(9)配合,主动小滑车(8)的顶部设有承重板(6),承重板(6)顶部的一侧安装有配重块(7),承重板(6)顶部的另一侧安装有固定框架(5),还包括受推轴承(2)及给受推轴承(2)以水平推力的推力卡盘(1),推力卡盘(1)与固定框架(5)的外侧壁连接,受推轴承(2)与两轮车(4)的后轴连接,两轮车(4)与所述路径轨道(3)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板(6)与所述牵引轨道(9)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卡盘(1)与受推轴承(2)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卡盘(1)与受推轴承(2)的外壁卡接,受推轴承(2)的内壁与两轮车(4)的后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小滑车(8)与所述牵引轨道(9)滚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轮车(4)与所述路径轨道(3)滚动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7)、所述固定框架(5)与所述承重板(6)的顶部均为可拆卸连接。
CN202020296498.1U 2020-03-11 2020-03-11 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 Active CN2118250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96498.1U CN211825035U (zh) 2020-03-11 2020-03-11 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96498.1U CN211825035U (zh) 2020-03-11 2020-03-11 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25035U true CN211825035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007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96498.1U Active CN211825035U (zh) 2020-03-11 2020-03-11 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250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62987B (zh) 一种悬挂式单轨列车及其转向架、驱动制动装置
CN109367548B (zh) 一种移动舱、轨道及立体轨道交通系统
CN1067024C (zh) 运输车辆的自导向装置
KR20190004338A (ko) 차량
CN102060026A (zh) 轻型交通车辆
CN211825035U (zh) 一种用于汽车与两轮车对碰的两轮车牵引装置
CN103786539A (zh) 索陆两用车的索道组件、索陆两用车及索道装置
CN106644517A (zh) 一种用于车辆动态撞击试验的台车
CN103552440B (zh) 电动全地形车的悬挂与驱动结构
CN113247119A (zh) 一种挂车备胎支架及具有该支架的挂车
CN106828517B (zh) 分体式电动轨道车
CN111439228B (zh) 电动轿车追尾时前保险杠主动保护方法及装置
CN106441930B (zh) 车辆调正装置及调整方法
CN201863823U (zh) 机动车辅助刹车装置
CN207607552U (zh) 一种悬浮式车厢自动循迹的铰接客车
CN107907343B (zh) 一种骑乘人碰撞试验装置
KR101955408B1 (ko) 레져용 카트의 경사로 슬라이드 시트
CN215361316U (zh) 一种悬挂轨道车辆
CN202753871U (zh) 校车专用安全门踏步
CN218703572U (zh) 一种适应性强的履带式移动靶车
CN201703335U (zh) 一种汽车安全辅助器
CN210310364U (zh) 单轴转向架
CN202757750U (zh) 一种汽车试验用牵引滑车的阻尼装置
CN218895950U (zh) 一种汽车底盘碰撞试验装置
CN203698413U (zh) 一种巡逻电动车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