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67836U - 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67836U
CN211767836U CN202020181574.4U CN202020181574U CN211767836U CN 211767836 U CN211767836 U CN 211767836U CN 202020181574 U CN202020181574 U CN 202020181574U CN 211767836 U CN211767836 U CN 211767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bottom plate
chassis
cushion pad
suppor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8157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春健
赵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Development Co ltd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Development Co ltd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Development Co ltd,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tong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8157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67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67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678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ll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所述底架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相对两侧的底侧梁以及设置于底板上且平行于底侧梁设置的底纵梁,底板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至少一对凹陷空间,凹陷空间以底纵梁为中线成对设置,并且沿底纵梁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底架还包括对应设置于凹陷空间内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设置有支撑面;在收容状态下,支撑结构完全收容于凹陷空间内且支撑面不突出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在支撑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的支撑面与底板形成夹角,且支撑面相对底纵梁相互对称。从而,可将支撑结构收容在凹陷空间内,不会伸入至集装箱的运货空间,所述底架还可以运输除卷状货物以外的其他货物,底架可应用的货运场景也更大。

Description

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卷钢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钢铁企业所出产的卷钢类产品不仅通过铁路运输,还可能通过水路、公路等运输方式才能到达客户手中。因此,为了满足多式联运的需求,且能够更好的对卷状货物进行运输,通常在集装箱内摆放货物支架,或者在箱内底部设置V形支架,以固定卷状货物,防止卷状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滚动,造成运输的不便。
但是,在箱内摆放货物支架这种方式需要在使用该集装箱前作大量拆装工作,而采用在箱内底部设置V形支架这种方式的集装箱仅能运输卷状货物,而不能再做普通集装箱进行使用。因此这两种方式中,集装箱的装卸效率均很低,集装箱的使用范围也很小。
因此,必须设计一种不影响集装箱使用范围且能提高装卸效率的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所述底架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相对两侧的底侧梁以及设置于底板上且平行于所述底侧梁设置的底纵梁,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至少一对凹陷空间,所述凹陷空间以底纵梁为中线成对设置,并且沿底纵梁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
所述底架还包括对应设置于凹陷空间内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有支撑面;
在收容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完全收容于凹陷空间内且支撑面不突出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在支撑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的支撑面与底板形成夹角,且支撑面相对底纵梁相互对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架包括自所述底板向下凹陷且一体成型的凹槽,所述凹陷空间形成于所述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槽口,所述底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槽口下方且与所述槽口对应装配的凹槽,所述凹陷空间形成于所述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承载件和支撑件,所述承载件与底侧梁枢转连接,所述支撑件与底纵梁枢转连接,所述支撑面设置于支撑件的上侧;在支撑状态下,所述承载件和支撑件相靠近的一端相互卡持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侧梁包括固定部和枢转部,所述固定部和枢转部可为一体成型也可为分体设置;所述枢转部与所述承载件枢转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形成有位于上侧的第一表面,所述枢转部形成有位于上侧的第二表面;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表面低于所述第一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铺设于支撑件上且向靠近承载件的一侧向外延伸;在收容状态下,所述缓冲垫抵靠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上侧,且所述缓冲垫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及底纵梁、底板的上表面相齐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铺设于支撑件上;在收容状态下,所述缓冲垫至少覆盖所述承载件的上侧,且所述缓冲垫的上表面与所述底纵梁、底板的上表面相齐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侧梁上方的加强梁,所述加强梁沿垂直于所述底纵梁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加强梁与所述凹陷空间一一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包括底主板及铺设于所述底主板上方的地板,所述底主板上设置有所述凹陷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集装箱,所述集装箱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底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架在底板的下方设置凹陷空间,凹陷空间内收容有该支撑结构。一方面,若有卷状货物需要运输时,则可将支撑结构延展开并将支撑面与底板之间形成夹角,且支撑面相对底纵梁相互对称,从而可将卷状货物置于成对的两个支撑面上,支撑面可对卷状货物进行支撑并夹持,防止卷状货物滚动。并且,操作更加方便,可以提高卷状货物的装卸效率。另一方面,不对卷状货物进行运输时,可将支撑结构收容在凹陷空间内,并不会伸入至集装箱的运货空间,从而,该种底架还可以运输除卷状货物以外的其他货物,底架可应用的货运场景也更大。另外,所述凹陷空间设置于底板上,且沿底纵梁对称分布,从而所述凹陷空间横向连接底侧梁和底纵梁,在本实用新型中可相当于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底横梁。因此,既可以起到增加底架横向强度的作用,又可以对支撑结构进行收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集装箱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集装箱一个视角中支撑结构位于收容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圈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集装箱一个视角的支撑结构位于支撑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圈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集装箱一个视角的支撑结构位于支撑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圈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集装箱一个视角的支撑结构位于支撑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集装箱的沿俯视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一种实施例的图9中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另一种实施例的图9中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另一种实施例的图9中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标号或标示。这些重复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实用新型,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或结构之间具有任何关联性。
在本申请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申请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以卷状货物200运输的底架100,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架100设置于集装箱300中,因而以集装箱30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当然,若该底架100为单独的运输框架或运输底架,则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的,所述底架100包括底板1、设置于底板1相对两侧的底侧梁2以及设置于底板1上且平行于所述底侧梁2设置的底纵梁3,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至少一对凹陷空间41,所述凹陷空间41以底纵梁3为中线成对设置,并且沿底纵梁3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
所述底架100还包括对应设置于凹陷空间41内的支撑结构5,所述支撑结构5设置有支撑面501;所述支撑面501即用以与卷状货物200相接触并用以支撑卷状货物200。
在收容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5完全收容于凹陷空间41内,且支撑面501不突出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
在支撑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5的支撑面501与底板1形成夹角,且支撑面501相对底纵梁3相互对称。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架100在底板1的下方设置凹陷空间41,凹陷空间41内收容有该支撑结构5。一方面,若有卷状货物200需要运输时,则可将支撑结构5延展开并将支撑面501与底板1之间形成夹角,且支撑面501相对底纵梁3相互对称,从而可将卷状货物200置于成对的两个支撑面501上,支撑面501可对卷状货物200进行支撑并夹持,防止卷状货物200滚动。并且,操作更加方便,可以提高卷状货物200的装卸效率。另一方面,不对卷状货物200进行运输时,可将支撑结构5收容在凹陷空间41内,并不会伸入至集装箱300的运货空间,从而,该种底架100还可以运输除卷状货物200以外的其他货物,底架100可应用的货运场景也更大。
另外,所述底侧梁2可为方管或H型钢。
如图9所示,所述凹陷空间41设置于底板1上,并沿着箱体纵向间隔分布,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两种具体的实施例。
如图10所示,第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底架100包括自所述底板1向下凹陷且一体成型的凹槽4,所述凹陷空间41形成于所述凹槽4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4与所述底板1一体成型,但是整体形成于所述底板1上表面的下方。
如图11所示,第二种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上开设有槽口11,所述底架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槽口11下方且与所述槽口11对应装配的凹槽4,所述凹陷空间41形成于所述凹槽4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4与所述底板1分体设置,所述凹槽4也整体形成于所述底板1上表面的下方。
在以上两种实施例中,所述凹槽4均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从而所述凹槽4也可以起到加强底架100的作用,相当于底横梁,在底架100中也依然可以分担载荷,提高底架100的稳固性。
所述凹槽4的底部可呈圆弧状或平面状,当然,所述凹槽4也可呈其他不规则的形状设置,只要能收容上述支撑结构5,即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因此,在以上两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凹槽4均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下方,以对支撑结构5进行收容,在不需要运输卷状货物200时,可将支撑结构5收纳于凹槽4内,该底架100即可运输其他的货物而不会影响到其他货物的堆放。
所述支撑结构5设置有支撑面501,所述支撑面501在支撑状态下向上抬升并与底板1形成夹角。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结构5包括承载件51和支撑件52,所述承载件51与底侧梁2枢转连接,所述支撑件52与底纵梁3枢转连接,所述支撑面501设置于支撑件52的上侧;在支撑状态下,所述承载件51和支撑件52相靠近的一端相互卡持固定。所述支撑面501可直接为所述支撑件52的上表面,或者,所述支撑件52的上侧还可设置有其他配件,所述支撑面501即为该其他配件的上表面。
因此,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结构5由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构成,并且如图4所示,所述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均呈直线延伸,因而,支撑结构5在支撑状态下,所述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呈V字型结构。当然,若所述支撑结构5由其他结构构成,或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呈其他形状例如梯形结构,只要能够达到支撑限位卷状货物200的功能,就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支撑件52的长度相对承载件51较长,因而在支撑状态下,若均以形成的锐角来判断,所述支撑件52与底板1形成的夹角小于所述承载件51与底板1形成的夹角。从而,成对设置的两个支撑件52上的支撑面501之间形成的夹角较大,可以更好的对卷状货物200形成支撑作用。当然,所述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的长度可根据具体的凹槽4的宽度或底侧梁2的宽度进行更改,例如图8中,若底侧梁2的宽度较短且凹槽4的宽度较长,则所述承载件51的长度也可大于支撑件52的长度,这同样也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并且,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错位设置,且彼此靠近处均开设有固定孔(未标号),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通过销轴穿过固定孔以使得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相固定,从而承载件51和支撑件52相互卡持固定。拔掉销轴后,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则可自由下落并收容于所述凹槽4的凹陷空间41内。
当然,所述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相靠近的一端若采用其他的方式,如卡扣、锁扣等,只要能让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可拆卸固定,则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所述底侧梁2包括固定部21和枢转部22,所述固定部21和枢转部22可为一体成型也可为分体设置;所述枢转部22与所述承载件51枢转连接。如图7所示,所述固定部21和枢转部22之间一体成型设置,如图5所示,所述固定部21和枢转部22分体设置。
另外,由于枢转部22与所述承载件51枢转连接,为了提供给承载件51足够的旋转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21形成有位于上侧的第一表面211,所述枢转部22形成有位于上侧的第二表面221;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表面221低于所述第一表面211。从而,所述枢转部22上方形成有供承载件51旋转的让位空间,以使得承载件51能自由旋转,避免底侧梁2和承载件51之间发生干涉。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3所示,所述底侧梁2朝底纵梁3的延伸宽度可较长,从而凹槽4的宽度相对较短,在宽度方向上可正好容纳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因此,为了使得底架100底部较为平整,并防止有其他货物嵌入凹槽4中,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结构5还包括缓冲垫53。
具体的,所述缓冲垫53铺设于所述支撑件52上且向靠近承载件51的一侧向外延伸;在收容状态下,所述缓冲垫53抵靠于所述第二表面221的上侧,且所述缓冲垫53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211及底纵梁3、底板1的上表面相齐平。
所述缓冲垫53铺设于支撑件52的上侧,从而上述与所述卷状货物200相接触的支撑面501位于缓冲垫53上。所述缓冲垫53可采用塑胶材料,其具有一定的可形变性,从而提高运输的稳定性,防止卷状货物200的磕碰;并且,所述缓冲垫53还可以增大摩擦力,防止卷状货物200移动。
并且,所述缓冲垫53抵靠于所述第二表面221的上侧,并且如图3中所述,所述缓冲垫53还与所述固定部21相靠近,从而,所述缓冲垫53相当于完全遮盖住所述凹槽4上侧,所述底架100上表面较为平整,在用以运输除卷状货物200以外的货物时,更加方便装卸和摆放,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底侧梁2朝底纵梁3的延伸宽度较短,则凹槽4的宽度较长,所述支撑件52和承载件51收容至凹槽4内后均还与对应的底侧梁2和底纵梁3相间隔,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5还是可以设置缓冲垫53,以达到安全运输的作用。
具体的,所述缓冲垫53铺设于所述支撑件52上,在收容状态下,所述缓冲垫53至少覆盖所述承载件51的上侧,且所述缓冲垫53的上表面与所述底纵梁3、底板1的上表面相齐平。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凹槽4的宽度较大,因而所述缓冲垫53可根据其大小覆盖所述承载件51,若缓冲垫53仅覆盖所述支撑件52的上表面,则在收容状态下,所述缓冲垫53也依然可以覆盖少部分承载件51的上侧;若缓冲垫53较大,则在收容状态下,也可覆盖较多部分的承载件51的上侧。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0至12中所示,即使所述缓冲垫53无法沿宽度方向覆盖所述凹槽4,但是可沿长度方向覆盖所述凹槽4,进一步提高底架100的平整范围。
所述底架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侧梁2上方的加强梁23,所述加强梁23沿垂直于所述底纵梁3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加强梁23与所述凹陷空间41一一对应。所述加强梁23可以加强所述底架100在宽度方向上的强度,并且,所述加强梁23的数量与凹陷空间41一致,即每一加强梁23均可延伸至上述所述凹槽4,加强梁23可与凹槽4相配合,提高底架100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所述底板1可包括底主板12及铺设于所述底主板12上方的地板13,所述底主板12上设置有所述凹陷空间41。则,所述支撑结构5在收容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5的支撑面501不突出所述地板13的上表面,并且,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结构5的支撑面501与所述地板13的上表面相齐平。若如上述所述,所述支撑结构5包括有铺设于支撑件52的缓冲垫53,则缓冲垫53的上表面为所述支撑面501,相当于缓冲垫53的上表面与地板13的上表面相齐平。
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了一种集装箱300,所述集装箱300可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底架100。所述集装箱300还包括与底架100相对应的顶板301、连接所述底板1和底架100的两侧板302和端板303,所述集装箱300还包括门体,所述门体可设置于所述端板303或顶板301上。所述侧板302与所述底架100的底侧梁2相连接。
因此,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用以卷钢运输的底架100及包括其的集装箱300。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架100在底板1的下方设置凹陷空间41,凹陷空间41内收容有该支撑结构5。一方面,若有卷状货物200需要运输时,则可将支撑结构5延展开并将支撑面501与底板1之间形成夹角,且支撑面501相对底纵梁3相互对称,从而可将卷状货物200置于成对的两个支撑面501上,支撑面501可对卷状货物200进行支撑并夹持,防止卷状货物200滚动。并且,操作更加方便,可以提高卷状货物200的装卸效率。另一方面,不对卷状货物200进行运输时,可将支撑结构5收容在凹陷空间41内,并不会伸入至集装箱300的运货空间,从而,该种底架100还可以运输除卷状货物200以外的其他货物,底架100可应用的货运场景也更大。并且,将该底架100应用于集装箱300中,也可增大集装箱300内部的收容空间,增大空间利用率。
另外,所述凹陷空间41设置于底板1上,且沿底纵梁3对称分布,从而所述凹陷空间41横向连接底侧梁2和底纵梁3,如上文所述,所述凹陷空间41通过凹槽4形成,而凹槽4可一体成型于底板1上,也可与底板1焊接而成,在本实用新型中可相当于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底横梁。因此,既可以起到增加底架100横向强度的作用,又可以对支撑结构5进行收容。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相对两侧的底侧梁以及设置于底板上且平行于所述底侧梁设置的底纵梁,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至少一对凹陷空间,所述凹陷空间以底纵梁为中线成对设置,并且沿底纵梁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
所述底架还包括对应设置于凹陷空间内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有支撑面;
在收容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完全收容于凹陷空间内且支撑面不突出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在支撑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的支撑面与底板形成夹角,且支撑面相对底纵梁相互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包括自所述底板向下凹陷且一体成型的凹槽,所述凹陷空间形成于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槽口,所述底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槽口下方且与所述槽口对应装配的凹槽,所述凹陷空间形成于所述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承载件和支撑件,所述承载件与底侧梁枢转连接,所述支撑件与底纵梁枢转连接,所述支撑面设置于支撑件的上侧;在支撑状态下,所述承载件和支撑件相靠近的一端相互卡持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侧梁包括固定部和枢转部,所述固定部和枢转部可为一体成型也可为分体设置;所述枢转部与所述承载件枢转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形成有位于上侧的第一表面,所述枢转部形成有位于上侧的第二表面;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表面低于所述第一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铺设于支撑件上且向靠近承载件的一侧向外延伸;在收容状态下,所述缓冲垫抵靠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上侧,且所述缓冲垫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及底纵梁、底板的上表面相齐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铺设于支撑件上;在收容状态下,所述缓冲垫至少覆盖所述承载件的上侧,且所述缓冲垫的上表面与所述底纵梁、底板的上表面相齐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侧梁上方的加强梁,所述加强梁沿垂直于所述底纵梁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加强梁与所述凹陷空间一一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底主板及铺设于所述底主板上方的地板,所述底主板上设置有所述凹陷空间。
11.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底架。
CN202020181574.4U 2020-02-18 2020-02-18 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Active CN211767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81574.4U CN211767836U (zh) 2020-02-18 2020-02-18 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81574.4U CN211767836U (zh) 2020-02-18 2020-02-18 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67836U true CN211767836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07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81574.4U Active CN211767836U (zh) 2020-02-18 2020-02-18 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678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14563B (zh) 铁路共用平车
CN204822704U (zh) 集装箱
CN211767836U (zh) 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JPS61501265A (ja) 積荷ユニットを2つのキャリア間で搬送する装置
CN211032557U (zh) 一种用于卷材的多用途运输车架
US2846264A (en) Latch mechanism
CN111099188A (zh) 用以卷状货物运输的底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WO2016192591A1 (zh) 堆码大型货物的方法、运输框架以及具有其的运输单元
CN215206547U (zh) 集装箱
KR20120073620A (ko) 컨테이너용 하중 분산 및 자중 감소형 하부베이스 및 그의 제작방법
CN211944683U (zh) 一种集装箱
CN114715212A (zh) 一种集装箱承载装置及集装箱运输设备
CN214450561U (zh) 卷状货物运输装置
CN210792956U (zh) 一种辅助清洗机器人用的高架车托运装置
CN212075104U (zh) 卷状货物运输装置
CN210554839U (zh) 一种钢板铁路运输装置
CN112498398A (zh) 一种敞车底架
CN110980022A (zh) 一种集装箱
CN106379655B (zh) 集装箱
CN110902174A (zh) 集装箱
CN217755080U (zh) 柱状货物运输集装箱
CN220639675U (zh) 一种重载复合金属结构
CN211686601U (zh) 集装箱
KR102525891B1 (ko) 배터리 이송용 스키드 지그 장치
CN216917137U (zh) 一种底架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