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65333U - 车体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65333U
CN211765333U CN202020156849.9U CN202020156849U CN211765333U CN 211765333 U CN211765333 U CN 211765333U CN 202020156849 U CN202020156849 U CN 202020156849U CN 211765333 U CN211765333 U CN 2117653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side panel
engine
opening
traveling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5684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田武志
平林秀一
增村和树
佐佐木大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015684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653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653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653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下部结构。该车体下部结构的底罩具备由吸音材料构成的用于覆盖发动机室的下侧的下侧面板、和接合在下侧面板的上表面上的由吸音材料构成的上侧面板,上侧面板与下侧面板之间形成导风管,导风管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导风管的前端的行驶风导入开口比发动机的前端位置靠前侧;导风管的后端的行驶风导出开口比发动机的后端位置靠后侧并朝着变速器敞开。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既能导入用于冷却变速器的行驶风,又能阻止发动机噪音释放到外部。

Description

车体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体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汽车的发动机室的下侧配置有底罩。该底罩在车辆行驶时对流经车体下方的行驶风进行整流。此外,该底罩能阻止发动机噪音释放到外部。
另外,一部分车辆的底罩上形成有行驶风导入用开口,目的在于将流经车体下方的行驶风导入到发动机室内,从而利用从该行驶风导入用开口流入的行驶风来冷却与发动机连结的变速器。
但是,在底罩上形成有上述开口的情况下,发动机噪音会从上述开口释放到外部。因此,难以在导入行驶风来冷却变速器的同时阻止发动机噪音释放到外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导入用于冷却变速器的行驶风又能阻止发动机噪音释放到外部的车体下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下部结构,该车体下部结构具有容置发动机和连结在所述发动机的后侧的变速器的发动机室、和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的下侧的底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罩具备由吸音材料构成的用于覆盖所述发动机室的下侧的下侧面板、和接合在所述下侧面板的上表面上的由吸音材料构成的上侧面板,所述上侧面板与所述下侧面板之间形成导风管,所述导风管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导风管的前端的行驶风导入开口比所述发动机的前端位置靠前侧;所述导风管的后端的行驶风导出开口比所述发动机的后端位置靠后侧并朝着所述变速器敞开。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车体下部结构的优点在于,既能导入用于冷却变速器的行驶风,又能阻止发动机噪音释放到外部。具体而言,由于上侧面板与下侧面板接合而构成的导风管的后端的行驶风导出开口朝着变速器敞开,所以从导风管内部流过的行驶风会吹到变速器上,从而能利用该行驶风来冷却变速器。另一方面,由于底罩是由采用了吸音材料的上侧面板和下侧面板构成的双重结构,所以能有效地阻止发动机噪音释放到外部。此外,由于导风管前端的行驶风导入开口比发动机的前端位置靠前侧;导风管后端的行驶风导出开口比发动机的后端位置靠后侧,所以发动机噪音难以进入导风管内部,能防止发动机噪音经由导风管而释放到外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体下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下侧面板具有在与车体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竖壁部,所述竖壁部上形成有在车体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开口,所述上侧面板的平行于车宽方向的截面为帽形,其前端缘接合在所述下侧面板的所述开口的开口缘上而形成所述行驶风导入开口。
基于上述结构,行驶风导入开口朝着车体前方敞开,因而,行驶风可不改变流向地从行驶风导入开口流入到导风管内部。由此,能防止行驶风在导风管内部降低风速,从而能充分确保吹到变速器上的风的量,使变速器得到充分的冷却。此外,形成在下侧面板的竖壁部上的开口被上侧面板的前端缘覆盖,即,该开口不会使发动机室与底罩的下侧空间连通,所以能有效地阻止发动机噪音释放到外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体下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变速器配置在所述导风管的后端的上方,所述上侧面板和所述下侧面板各自的后端部朝着车体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上方倾斜。
基于上述结构,由于导风管的后端部向车体后上方倾斜,所以从行驶风导出开口排出的行驶风会朝着车体后上方吹出,而变速器配置在导风管的后端的上方,所以,从行驶风导出开口排出的行驶风会吹到变速器上,从而能有效地将变速器冷却。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体下部结构中,较佳为,在所述导风管的前部,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的管宽度尺寸朝着车体后方逐渐缩小的缩流部。
基于上述结构,由于从行驶风导入开口流入到导风管内部的行驶风流经缩流部时风速增加,所以能确保行驶风顺利地到达导风管的行驶风导出开口,从而能有效地将变速器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体下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体下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截面的截面图。
图4是下侧面板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2中的V-V线截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体下部结构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车体下部结构1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截面的截面图。各图中,箭头FR的方向表示车体前方;箭头RR的方向表示车体后方;箭头LH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左侧;箭头RH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右侧;箭头UP表示上方。
如上述各图所示,车体下部结构1包括在汽车的发动机室2(参照图3)的下侧配置的底罩3。该底罩3配置在发动机室2内设置的发动机21的下侧,用于在车辆行驶时对流经车体下方的行驶风进行整流。此外,配置该底罩3的另一个目的是阻止发动机噪音释放到外部。
本实施方式中的底罩3是通过将下侧面板4与上侧面板5接合为一体而构成的。下侧面板4和上侧面板5均由吸音材料构成。作为吸音材料,可以采用已知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在金属面板的表面上贴装了玻璃棉、毡、岩棉等多孔质材料的结构。
下侧面板4是比较大型的面板,用于覆盖发动机室2下侧的大部分。图4是表示下侧面板4的立体图。如图1、图2、图4所示,下侧面板4具有主体部41、竖壁部42、及前端部43。
主体部41被构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该主体部41在车宽方向上的尺寸与发动机室2在车宽方向上的尺寸基本相同。此外,该主体部41的后端缘通过螺栓固定等连接在作为车体框架的横梁上(未图示)。
竖壁部42与主体部41的前端缘相连,并且从该主体部41的前端缘朝着车体前方延伸的同时向上方倾斜。该竖壁部42比发动机21的前端位置更靠前侧。
开口44被形成为从竖壁部42扩展至主体部41。并且,开口44形成在竖壁部42和主体部41各自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位。具体而言,开口44由形成在竖壁部42上的第一开口44a、和形成在主体部41上并与第一开口44a连通的第二开口44b构成。第一开口44a是四边形,其高度尺寸稍小于竖壁部42的高度尺寸。即,第一开口44a的上端缘比竖壁部42的上端缘稍靠下侧。而且,第一开口44a一直延伸到竖壁部42的下端缘。第二开口44b形成在从主体部41的前端向车体后方延伸规定尺寸的区域。第二开口44b也形成为四边形。
前端部43与竖壁部42的上端缘相连,并从该竖壁部42的上端缘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同时稍向上方倾斜。此外,前端部43的多个部位通过螺栓固定等与散热器下支撑架23(参照图3)连接。
上侧面板5接合在下侧面板4的上表面上,从而,上侧面板5与下侧面板4之间构成导风管6。图5是沿图2中的V-V线截面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上侧面板5具有上板部51、一对侧板部52、及一对凸缘部53。上板部51位于高于下侧面板4的主体部41的上表面的位置。一对侧板部52分别从上板部51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缘向下方延伸。一对凸缘部53分别从各侧板部52的下端缘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一对凸缘部53分别与下侧面板4的主体部41的上表面接合。这样,构成了由下侧面板4、上侧面板5的上板部51和一对侧板部52包围的导风管6。此外,上侧面板5的后端位置比发动机21的后端位置靠后侧。
上侧面板5的前端部的上板部51在车宽方向上的尺寸(图2中的尺寸w1)与竖壁部42上的开口44在车宽方向上的尺寸(图4中尺寸w2)大致相同。此外,上侧面板5的前端部的一对侧板部52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图3中的尺寸h1)与竖壁部42上的开口44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图4中的尺寸h2)大致相同。而且,在上板部51的前端设有向上方延伸的凸缘部(省略图示),在一对侧板部52的前端分别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省略图示)。这些凸缘部与竖壁部42的开口44的外缘部接合。这样,上侧面板5的前端的凸缘部与竖壁部42的开口44的外缘部相接合,从而构成行驶风导入开口61。如前所述,因为竖壁部42比发动机21的前端位置靠前侧,所以行驶风导入开口61也比发动机21的前端位置靠前侧。
此外,如图3所示,下侧面板的主体部41、上侧面板5的上板部51各自的后端部具有朝车体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45、倾斜部55。因此,导风管6的后端部也朝车体后上方倾斜。该导风管6的后端成为行驶风导出开口62。
在发动机21的后侧连结着变速器22。该变速器22配置在导风管6的后端上方。如前所述,由于导风管6的后端部朝车体后上方倾斜,所以从行驶风导出开口62排出的行驶风会吹到变速器22上。
如前所述,上侧面板5的后端位置比发动机21的后端位置靠后侧,所以行驶风导出开口62也比发动机21的后端位置靠后侧。
此外,在导风管6的前部,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的管宽度尺寸朝着车体后方逐渐缩小的缩流部63。该缩流部63的后端的开口宽度(图2中的尺寸w3)是前端的开口宽度(图2中的尺寸w1)的1/3左右。但该数值不受限定。
下面,对车辆行驶时的行驶风的流动状况进行说明。在车辆行驶时,流经车体下方的行驶风(如图3中的箭头A所示)从导风管6的行驶风导入开口61流入导风管6内。该行驶风从导风管6的内部流过(如图3中箭头B所示)并从行驶风导出开口62排出,然后吹到变速器22上(如图3中的箭头C所示),将变速器22冷却。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底罩3是由采用了吸音材料的上侧面板5和下侧面板4构成的双重结构,所以能有效地阻止发送机噪音释放到外部。此外,由于导风管6的行驶风导入开口61比发动机21的前端位置靠前侧;导风管6的行驶风导出开口62比发动机21的后端位置靠后侧,所以发动机噪音难以进入导风管6的内部。因此,能防止发动机噪音经由导风管6而释放到外部。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上侧面板5的前端缘接合在形成于竖壁部42上的开口44的开口缘上,而形成了行驶风导入开口61。因此,行驶风导入开口61朝着车体前方敞开,行驶风能不改变流动方向地从行驶风导入开口61流入到导风管6内部。因此,能防止行驶风在导风管6内部降低风速。由此,能充分确保吹到变速器22上的风的量,从而能有效地将变速器22冷却。另外,形成在下侧面板4的竖壁部42上的开口44被上侧面板5的前端缘覆盖。即,该开口44不会使发动机室2和底罩3的下侧空间连通。因此,能有效地阻止发动机噪音释放到外部。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上侧面板5和下侧面板4各自的后端部朝车体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上方倾斜,因而,从行驶风导出开口62排出的行驶风会向车体后上方流动。由于变速器22配置在导风管6的后端上方,所以从行驶风导出开口62排出的行驶风会吹到变速器22上,从而能有效地将变速器22冷却。
此外,导风管6的前部具有缩流部63,因而,行驶风在流过缩流部63的过程中流速增大。从而能确保行驶风顺利地到达导风管6的行驶风导出开口62,并有效地将变速器22冷却。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导风管6具有缩流部63,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不具有缩流部63的结构。

Claims (4)

1.一种车体下部结构,具有容置发动机和连结在所述发动机的后侧的变速器的发动机室、和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的下侧的底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罩具备由吸音材料构成的用于覆盖所述发动机室的下侧的下侧面板、和接合在所述下侧面板的上表面上的由吸音材料构成的上侧面板,所述上侧面板与所述下侧面板之间形成导风管,
所述导风管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导风管的前端的行驶风导入开口比所述发动机的前端位置靠前侧;所述导风管的后端的行驶风导出开口比所述发动机的后端位置靠后侧并朝着所述变速器敞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面板具有在与车体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竖壁部,
所述竖壁部上形成有在车体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开口,
所述上侧面板的平行于车宽方向的截面为帽形,其前端缘接合在所述下侧面板的所述开口的开口缘上而形成所述行驶风导入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配置在所述导风管的后端的上方,所述上侧面板和所述下侧面板各自的后端部朝着车体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上方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风管的前部,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的管宽度尺寸朝着车体后方逐渐缩小的缩流部。
CN202020156849.9U 2020-02-07 2020-02-07 车体下部结构 Active CN2117653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6849.9U CN211765333U (zh) 2020-02-07 2020-02-07 车体下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6849.9U CN211765333U (zh) 2020-02-07 2020-02-07 车体下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65333U true CN211765333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05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56849.9U Active CN211765333U (zh) 2020-02-07 2020-02-07 车体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653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9980A (zh) * 2020-12-11 2022-06-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罩构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9980A (zh) * 2020-12-11 2022-06-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罩构造
CN114619980B (zh) * 2020-12-11 2023-11-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罩构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339970A1 (en) Underfloor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US20050051372A1 (en) Aerodynamically constructed covering part for the underside of a motor vehicle
CN107757725B (zh) 汽车的整流构造
US10562374B2 (en) Vehicle air intake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WO2013133097A1 (ja) エアガイド構造
US7036871B2 (en) Rear wing for a motor vehicle
JP6296120B2 (ja)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CN211765333U (zh) 车体下部结构
JP3309655B2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フレーム構造
JPH11129935A (ja) 車両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構造
JP723451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465139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40369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336883B2 (ja) アンダーカバー
JP2018030379A (ja) 自動車の下部整流構造
JP2008062815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7144947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115586B2 (ja) 自動車用カバーの整流構造
JP4026190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1039339A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冷却用ダクト構造
JP6156436B2 (ja) 自動車の床下構造
JPH0224704Y2 (zh)
JP2006160262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198798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S6039339Y2 (ja) フエンダプロテ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