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57952U - 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57952U CN211757952U CN202020040529.7U CN202020040529U CN211757952U CN 211757952 U CN211757952 U CN 211757952U CN 202020040529 U CN202020040529 U CN 202020040529U CN 211757952 U CN211757952 U CN 2117579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ld
- die
- bending
- lead frame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ad Frame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包括机架以及用于料带输送的送料装置,所述机架上设有级进模,所述级进模沿所述料带的前进方向设多个成型模位,所述成型模位对应引线框架的Z型直角折弯依次包括Z型预折模、V折模、向上90°折弯模及向下90°弯折模。本实用新型通过Z型预折模、V折模、向上90°折弯模及向下90°弯折模四个模位来实现,Z型预折模与V折模对同时进行两道折弯,而向上90°折弯模与向下90°弯折模分开作两道折弯,此种成型模结构,每一道折弯都由多次折弯而成,因此形状精度高,而Z型预折模与V折模又能保证Z型直角折弯的两道折弯之间的相对位置可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附图1~3所示为一种传感器的引线框架02,图4所示为下料后的半成品板。该引线框架02为薄板冲压构件,其框架02的中部设有Z字型两段折弯,且每段折弯的角度为90°,传统的冲压模很难保证Z字型弯的成型精度。因此要设计特殊的成型模具来实现引线框架02的成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实现保证引线框架中Z型两段直角折弯冲压成型的精度,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包括机架以及用于料带输送的送料装置,所述机架上设有级进模,所述级进模沿所述料带的前进方向设多个成型模位,所述成型模位对应引线框架的Z型直角折弯依次包括Z型预折模、V折模、向上90°折弯模及向下90°弯折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Z型预折模、V折模、向上90°折弯模及向下90°弯折模四个模位来实现,Z型预折模与V折模对同时进行两道折弯,而向上90°折弯模与向下90°弯折模分开作两道折弯,此种成型模结构,每一道折弯都由多次折弯而成,因此形状精度高,而Z型预折模与V折模又能保证Z型直角折弯的两道折弯之间的相对位置可靠。
优选的:所述成型模位对应所述引线框架的引线端子设置有端子折弯模。
优选的:所述端子折弯模为二级折弯模,包括依次设置的45°端子折弯模与90°端子折弯模。
优选的:所述端子折弯模同时用于多个端头的折弯。
优选的:所述成型模位还包括有切废模。
优选的:所述切废模包括设置在所述Z型预折模之前的一号切废模,及设置在所述向下90°弯折模之前的二号切废模。
优选的:所述切废模还包括三号切废模,用于切除所述一号切废模与二号切废模所形成的余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线框架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线框架的A向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线框架的B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线框架下料后半成品板的料带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料带及各成型模位的布置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料带及各成型模位的布置图的第一部分。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料带及各成型模位的布置图的第二部分。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料带及各成型模位的布置图的第三部分。
料带01、引线框架02、Z型直角折弯03、引线端子04,
C、D、F为料带的分界示意线,
机架1、送料装置2、级进模3、Z型预折模4、V折模5、向上90°折弯模6、向下90°弯折模7、45°端子折弯模8、90°端子折弯模9、一号切废模10、二号切废模11、三号切废模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中,如图5~9所示:一种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包括机架1以及用于料带01输送的送料装置2,所述机架1上设有级进模3,所述级进模3沿所述料带01的前进方向设多个成型模位,所述成型模位对应引线框架02的Z型直角折弯03依次包括Z型预折模4、V折模5、向上90°折弯模6及向下90°弯折模7。本实施例通过Z型预折模4、V折模5、向上90°折弯模6及向下90°弯折模7四个模位来实现,Z型预折模4与V折模5对同时进行两道折弯,而向上90°折弯模6与向下90°弯折模7分开作两道折弯,此种成型模结构,每一道折弯都由多次折弯而成,因此形状精度高,而Z型预折模4与V折模5又能保证Z型直角折弯03的两道折弯之间的相对位置可靠。本实施例的送料装置2可参考专利文献1(CN103722096A)、专利文献2(CN107876630B)中的结构。
实施例中,如图6~8所示:所所述成型模位对应所述引线框架02的引线端子04设置有端子折弯模。所述端子折弯模为二级折弯模,包括依次设置的45°端子折弯模8与90°端子折弯模9。本实施例的二级折弯模也有效的保证折弯精度,而且一定程度下还能加快成型频率。
实施例中,如图6~8所示:所述端子折弯模同时用于多个端头的折弯。本实施例结构,一是能保证多个端头之间相对位置的精度,二是能提供加工效率。
实施例中,如图6、8、9所示:所述成型模位还包括有切废模。所述切废模包括设置在所述Z型预折模4之前的一号切废模10,及设置在所述向下90°弯折模7之前的二号切废模11;所述切废模还包括三号切废模12,用于切除所述一号切废模10与二号切废模11所形成的余料。本实施例的切废模保持尺寸相对较大的一号切废模10与二号切废模11,及尺寸相对较小的三号切废模12,其中一号切废模10用于切除影响Z型直角折弯03的部位,二号切废模11用于切除较大其余的大块废料,而三号切废模12做最后的切断。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以及用于料带(01)输送的送料装置(2),所述机架(1)上设有级进模(3),所述级进模(3)沿所述料带(01)的前进方向设多个成型模位,所述成型模位对应引线框架(02)的Z型直角折弯(03)依次包括Z型预折模(4)、V折模(5)、向上90°折弯模(6)及向下90°弯折模(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模位对应所述引线框架(02)的引线端子(04)设置有端子折弯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折弯模为二级折弯模,包括依次设置的45°端子折弯模(8)与90°端子折弯模(9)。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折弯模同时用于多个端头的折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模位还包括有切废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废模包括设置在所述Z型预折模(4)之前的一号切废模(10),及设置在所述向下90°弯折模(7)之前的二号切废模(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废模还包括三号切废模(12),用于切除所述一号切废模(10)与二号切废模(11)所形成的余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040529.7U CN211757952U (zh) | 2020-01-09 | 2020-01-09 | 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040529.7U CN211757952U (zh) | 2020-01-09 | 2020-01-09 | 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57952U true CN211757952U (zh) | 2020-10-27 |
Family
ID=72889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040529.7U Active CN211757952U (zh) | 2020-01-09 | 2020-01-09 | 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5795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45762A (zh) * | 2020-12-30 | 2021-05-28 | 安徽众成合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合金材料电子元件挤压成型装置 |
-
2020
- 2020-01-09 CN CN202020040529.7U patent/CN21175795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45762A (zh) * | 2020-12-30 | 2021-05-28 | 安徽众成合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合金材料电子元件挤压成型装置 |
CN112845762B (zh) * | 2020-12-30 | 2022-02-18 | 安徽众成合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合金材料电子元件挤压成型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757952U (zh) | 多端子引线框架的成型装置 | |
CN111760974A (zh) | 一种接地端子冲压冲孔成型系统 | |
CN102024622B (zh) | 继电器弹片与插片的固定方式 | |
CN201490558U (zh) | 一种连接器端子的成型模具 | |
CN106219354A (zh) | 一种加强型电梯导轨支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设备 | |
CN105057469A (zh) | 一种套管成型级进模具 | |
CN212652502U (zh) | 一种接地端子冲压冲孔成型系统 | |
CN103427310B (zh) | 电连接器外壳固定孔冲压成型的方法 | |
CN203484518U (zh) | 一种用于生产汽车仪表横梁右固定支架的级进模具 | |
CN210523569U (zh) | 一种连续折弯模具 | |
KR100655456B1 (ko) | 링크부재 제조방법 및 제조금형 | |
CN203679037U (zh) | 一种制备汽车左纵梁前隔板的模具 | |
CN205147046U (zh) | 一种支架连续成形模具 | |
CN112845844B (zh) | 一种屏蔽罩的撕开拉伸式制备方法 | |
CN210475206U (zh) | 一种铜开口鼻加工装置 | |
CN210098720U (zh) | 座椅支架连接片连续冲压模具 | |
CN210497779U (zh) | 一种折弯成型装置 | |
CN103722075A (zh) | 插接端盒及其高精度制造方法 | |
CN2880305Y (zh) | 一种模具结构 | |
CN218693125U (zh) | 一种撕纸刀的连续冲压模具 | |
CN106734583A (zh) | 一种折边翻孔一体成型的冲压模具 | |
CN217474594U (zh) | 不锈钢带底孔折弯厚构件的连续料带式生产装置 | |
CN102049452B (zh) | 折叠式卡带的生产方法及一次成型模具 | |
CN111715825B (zh) | 一种带扁势支架的制造方法 | |
CN206241031U (zh) | 一种单耳无极卡箍的成型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