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1012U - 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 Google Patents

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11012U
CN211711012U CN202020290393.5U CN202020290393U CN211711012U CN 211711012 U CN211711012 U CN 211711012U CN 202020290393 U CN202020290393 U CN 202020290393U CN 211711012 U CN211711012 U CN 211711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pipeline
vibration isolation
vibration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9039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窦慧
陈文�
严井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YANGZHOU HELI RUBBER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YANGZHOU HELI RUBBER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YANGZHOU HELI RUBBER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YANGZHOU HELI RUBBER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9039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110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11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1101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属于船舶、海洋作业平台上管道紧固支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管路用的隔振马脚。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该管路马脚具有高效隔振,结构简单、调整拆装方便。包括双层隔振装置和用于装夹管路的卡箍一和卡箍二,所述双层隔振装置包括中间质量体、一对上层减振体和一对下层减振体,所述中间质量体呈板状、其顶面设有一对上层减振体安置位,所述中间质量体的四角分别设有连接脚;所述中间质量体为H形单体结构,所述上层减振体安置位设在H形的中间部位,四个所述连接脚设在H形的四角。本实用新型有效地提高管路隔振的效果,结构紧凑且拆装灵活。

Description

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海洋作业平台上管道紧固支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管路用的隔振马脚。
背景技术
管路系统减振是目前舰船辅机系统减振的难题,是舰船辅机系统振动控制的薄弱点。弹性马脚是管路减振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受限于尺寸、重量,目前弹性马脚主要是基于单层减振系统,但减振效果难以满足低噪声舰船的需求。
为进一步提高隔振效果,2019年4月19日,中国发明专利:船舶管路系统的弹性支撑隔振装置(公开号CN109654300A)公开了船舶管路系统的弹性支撑隔振装置,该装置包含三个功能组件:管夹硫化组件、低频隔振组件和限位组件。管夹硫化组件包括上下两瓣卡箍式的上管夹、下管夹,管夹内壁设有上内衬,下管夹内壁设有下内衬,低频隔振组件有两个,分别托举式固定安装在下管夹两侧;每个低频隔振组件包括中间连接弧板、低频减振橡胶块、减振器底座和保护盖。本发明采用双层隔振结构,其中低频隔振元件采用30~60度剪切形减振橡胶,降低垂向、横向和纵向刚度并实现三向等刚度,隔振效果上佳。
橡胶块的主要优点是具有高频结构振动的阻隔,抗冲击和隔声性能,但橡胶块弹性模量很小,是一种非线性的弹性材料。所以,橡胶块的固有频率较高,低频结构噪声的减振效率较低。而设备层管道影响主要是管道振动的固体结构传播,以低频为主。上述的隔振装置主要通过低频隔振组件进行隔振,实际仍可认为是单层减振系统,在减振效果上,相对于单层减振系统难以获得有效提升。因此,针对低噪声舰船减振降噪的现实需求,急需一种带中间质量体的双层隔振马脚,有效提升管路减振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该管路马脚具有高效隔振,结构简单、调整拆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包括双层隔振装置和用于装夹管路的卡箍一和卡箍二,所述双层隔振装置包括中间质量体、一对上层减振体和一对下层减振体,
所述中间质量体呈板状、其顶面设有一对上层减振体安置位,所述中间质量体的四角分别设有连接脚;
所述上层减振体包括孔构件一、减振材料层一和轴构件一,所述孔构件一包括两端同轴设置的减振孔一,两个所述减振孔一内同轴套设有轴构件一,所述轴构件一与所述减振孔一之间设置减振材料层一;
一对所述上层减振体的所述轴构件一上分别铰接有所述卡箍一和所述卡箍二,所述管路被约束在所述卡箍一和所述卡箍二之间;
所述下层减振体连接在所述中间质量体两相邻的下层减振体连接脚之间,所述下层减振体包括孔构件二、减振材料层二和两个轴构件二,所述孔构件二包括两端同轴设置的减振孔二,两个所述减振孔二内分别同轴套设有轴构件二,所述轴构件二和所述减振孔二之间设置减振材料层二,所述孔构件二上设置定位连接孔,所述定位连接孔位于两个所述减振孔二之间、且与所述减振孔二垂直。
所述中间质量体为H形单体结构,所述上层减振体安置位设在H形的中间部位,四个所述连接脚设在H形的四角。
在一对所述轴构件一之间还设有下夹条。
所述轴构件一与减振材料层之间设置轴套一,所述轴构件二与所述减振材料层二设置轴套二。
所述减振材料层一为橡胶材料,所述减振孔一、减振材料层和轴套一硫化为一体;所述减振材料层二为橡胶材料,所述减振孔二、所述减振材料层和所述轴套二硫化成一体。
所述减振材料层一或减振材料层二为蜂窝状结构。
所述中间质量体沿所述管路轴线方向的两相对边缘均设置限位凸台。
所述上层减振体安置位与所述中间质量体的顶面夹角为0-9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有效地提高管路隔振的效果,结构紧凑且拆装灵活。采用上层减振体、下层减振体和中间质量体组成的双层隔振系统,通过合理的设计中间质量体的质量以及减振体,其中中间质量体的重量可占马脚总重量的70%以上,在同等静刚度条件下,隔振效果相对于单层隔振马脚有显著提升;此外用于装夹管路的卡箍一和卡箍二与上层减振体铰接,可在不拆卸管路的情况下进行安装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孔构件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图4的A-A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孔构件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图7的C-C处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间质量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图10的仰视图;
图12是图3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3中M处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孔构件一的另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左视图;
图16为图14的俯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间质量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
1-管路、11-卡箍一、12-卡箍二、13-下夹条;
3-中间质量体、31-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2-下层减振体连接脚、33-限位凸台;
4-上层减振体、41-孔构件一、411-减振孔一、42-减振材料层一、43-轴构件一、44-轴套一;
5-下层减振体、51-孔构件二、511-减振孔二、52-减振材料层二、53-轴构件二、531-安装段、532-轴段、54-定位连接孔、55-轴套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和具体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包括双层隔振装置和用于装夹管路1的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双层隔振装置包括中间质量体3、一对上层减振体4和一对下层减振体5,
中间质量体3呈板状、具有一对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1,中间质量体3的四角分别设有连接脚32;
上层减振体4包括孔构件一41、减振材料层一42和轴构件一43。参见图4—6,孔构件一43包括两端同轴设置的减振孔一411,两个减振孔一411内同轴套设有轴构件一43,轴构件一43与减振孔一411之间设置减振材料层一42;一对上层减振体4的轴构件一43上分别铰接有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具体铰接结构参见图12或图13)。参见图1—3,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的顶端通过销轴和螺母连接在一起,管路1被约束在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之间,采用铰接方式使得卡箍一11和卡箍二能够绕轴构件一43(轴构件一43通常可采用销轴或螺栓等零部件)转动,可在不拆卸管路1的情况下实现安装和拆卸。
参见图3和图7—9,两个下层减振体5分别连接在中间质量体3两相邻的连接脚32之间,下层减振体5包括孔构件二51、减振材料层二52和两个轴构件二53,孔构件二51包括两端同轴设置的减振孔二511,两个减振孔二511内分别同轴套设有轴构件二53,轴构件二53和减振孔二511之间设置减振材料层二52,孔构件二51上设置定位连接孔54,定位连接孔54位于两个减振孔二511之间、且与减振孔二511垂直。定位连接孔54用于将本实用新型的隔振马脚与船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的设计中间质量体3的质量、上层减振体4和下层减振体5,其中中间质量体3的重量可占马脚总重量的70%以上,在同等静刚度条件下,隔振效果相对于单层隔振马脚有显著提升。
参见图3、图6、图10和图17,中间质量体3为选用整体构造,呈“H”形,“H”形中间质量体3的顶面中部设置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1,“H”形中间质量体3的四角为连接脚32,相邻两个连接脚31之间连接下层减振体5。参见图7~9,“H”形中间质量体3连接的下层减振体5中的两个轴构件二53包括连成一体的安装段531和轴段532,类似“Z”形的轴,轴段532同轴套设在减振孔二511内,减振孔二511和轴段532之间设置减振材料层二52,安装段531的顶面开设有多个通孔,“H”形中间质量体3的四角的顶面(即连接脚32的顶面)开设多个与通孔对应的安装孔,通过螺栓将安装段531固定连接在“H”形中间质量体3的四角,即实现下层减振体5固定连接在“H”形中间质量体3的对称间隔设置的两角之间。
参见图2,在下层减振体4中的一对轴构件一43之间还设有下夹条13,用于限制一对轴构件一43之间的距离和平行度,且具有支撑管路1的作用,提高稳定性。
减振材料层一42和减振材料层二52可采用聚酯、橡胶等减振材料,通常选择橡胶材料,具有较好的减振功能,同时具有绝缘、绝热的特点。
参见图4和图6,轴构件一43与减振材料层一42之间设置轴套一44,轴构件二53与减振材料层二52设置轴套二55。减振材料层一42和减振材料层二选择橡胶材料,可通过硫化工艺将轴构件一43、减振材料层一42和轴套一44硫化成一体;轴构件二53、减振材料层二52和轴套二55硫化成一体。
参见图9,减振材料层最优选择蜂窝状结构,减振效果更佳。
参见图10和11,中间质量体3沿管路1轴线方向的两相对边缘均设置限位凸台33,用于限制管路1的位置,具体地,中间质量体3为“H”形限位凸台33设置在沿管路1轴线方向的两相对边缘均。
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1与中间质量体3的顶面的夹角为0-90°((0°时,即为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1平行于顶面,设在中间质量体3的侧面;90°时,即为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1垂直于顶面,设在中间质量体3的顶面),在0°时,能有效降低管路1的中心高,通过调整上层减振体安置位置的角度,进而调整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之间的距离,适应不同规格的管路1。具体地,参见图2和图3所示,上层减振体4的孔构件一41垂直安装在中间质量体3的顶面,即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1与中间质量体3的顶部呈90°;参见图14~17,上层减振体4的孔构件一41水平安装在中间质量体3的侧面上(该侧边与管路1的轴向平行),即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1与中间质量体3的顶部呈0°。
参见图1-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1与中间质量体3的顶面的夹角为90°)安装步骤:
(1)一对上层减振体4的孔构件一41通过螺栓垂直固定连接在中间质量体3(“H”形单体结构)中部的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1上;
(2)通过一对带螺纹的轴构件一43(销轴)分别将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的底端以及下夹条13与孔构件一41铰接,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绕轴构件一43(销轴)转动;
(3)一对下层减振体5固定安装在下层减振连接脚32上,具体地,每一个下层减振体5两端的两个轴构件二53(“Z”形的轴)的安装段53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中间质量体3的下层减振体连接脚32上;
(4)调整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的开度,将本实用新型的隔振马脚置于管路1和船体基座之间,合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的顶端并用销轴和螺母固定连接,此时螺母不预紧,与管路1之间存在间隙;
(5)调整本实用新型的隔振马脚状态,释放安装预应力后,利用紧固件(螺栓等零部件)将下层减振体5(孔构件二51上开设定位连接口54)和船体基座固定连接;
(6)预紧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顶端的螺母,使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抱死管路1后即完。
参见图14-—17,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1与中间质量体3的顶面的夹角为0°)的安装步骤:
1)一对上层减振体4的孔构件一41通过螺栓水平固定在上层中间质量体34的上层减振体安置位31上;
2)通过一对带螺纹的轴构件一43(销轴)分别将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的底端以及下夹条13与孔构件一21铰接,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绕轴构件一43(销轴)转动;
3)一对下层减振体5固定安装在下层减振连接脚32上,具体地,每一个下层减振体5两端的两个轴构件二53(“Z”形的轴)的安装段53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中间质量体3的下层减振体连接脚32上;
4)调整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的开度,将本实用新型的隔振马脚置于管路1和船体基座之间,合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的顶端并用销轴和螺母固定连接,此时螺母不预紧,与管路1之间存在间隙;
5)调整本实用新型的隔振马脚状态,释放安装预应力后,利用紧固件(螺栓等零部件)将下层减振体5(孔构件二51上开设定位连接口54)和船体基座固定连接;
6)预紧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顶端的螺母,使卡箍一11和卡箍二12抱死管路1后即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包括双层隔振装置和用于装夹管路的卡箍一、卡箍二,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层隔振装置包括中间质量体、一对上层减振体和一对下层减振体,
所述中间质量体呈板状、其顶面设有一对上层减振体安置位,所述中间质量体的四角分别设有连接脚;
所述上层减振体包括孔构件一、减振材料层一和轴构件一,所述孔构件一包括两个同轴设置的减振孔一,两个所述减振孔一内同轴套设有轴构件一,所述轴构件一与所述减振孔一之间设置减振材料层一;
一对所述上层减振体的所述轴构件一上分别铰接有所述卡箍一和所述卡箍二;
所述下层减振体连接在所述中间质量体两相邻的所述连接脚之间,所述下层减振体包括孔构件二、减振材料层二和两个轴构件二,所述孔构件二包括两个同轴设置的减振孔二,两个所述减振孔二内分别同轴套设有轴构件二,所述轴构件二和所述减振孔二之间设置减振材料层二,所述孔构件二上设置定位连接孔,所述定位连接孔位于两个所述减振孔二之间、且与所述减振孔二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质量体为H形单体结构,所述上层减振体安置位设在H形的中间部位,四个所述连接脚设在H形的四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其特征在于,在一对所述轴构件一之间还设有下夹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构件一与减振材料层之间设置轴套一,所述轴构件二与所述减振材料层二设置轴套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材料层一为橡胶材料,所述减振孔一、减振材料层和轴套一硫化为一体;所述减振材料层二为橡胶材料,所述减振孔二、所述减振材料层和所述轴套二硫化成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材料层一或减振材料层二为蜂窝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质量体沿所述管路轴线方向的两相对边缘均设置限位凸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减振体安置位与所述中间质量体的顶面夹角为0-90°。
CN202020290393.5U 2020-03-11 2020-03-11 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7110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90393.5U CN211711012U (zh) 2020-03-11 2020-03-11 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90393.5U CN211711012U (zh) 2020-03-11 2020-03-11 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11012U true CN211711012U (zh) 2020-10-20

Family

ID=73396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90393.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711012U (zh) 2020-03-11 2020-03-11 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110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2123A (zh) * 2020-03-11 2020-06-05 江苏扬州合力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2123A (zh) * 2020-03-11 2020-06-05 江苏扬州合力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CN111232123B (zh) * 2020-03-11 2023-11-17 江苏扬州合力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32123A (zh) 一种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CN211711012U (zh) 管路用双层隔振马脚
CN109654300A (zh) 船舶管路系统的弹性支撑隔振装置
CN204858837U (zh) 一种电机基座
CN112937664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运输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3352957B (zh) 立式板架隔振基座
CN109980151B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便于散热及固定的电池箱体结构
CN112833252A (zh) 大载荷、低频、高阻尼管路支撑隔振装置
CN115492894B (zh) 链式面板液囊支撑的高效减振基座
CN213744695U (zh) 吸振器和车辆
CN213514166U (zh) 减振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CN220706286U (zh) 一种用于减震的橡胶制品
CN111200915B (zh) 一种吊装组合式功率单元框架
CN210859676U (zh) 一种电子水泵支架减震结构
CN111174020A (zh) 一种管路减振抗冲击用弹性马脚
CN2883691Y (zh) 一种船用涡轮增压器
CN202867691U (zh) 一种船用或海用计算机减震机构
CN206878626U (zh) 一种机械设备用电机架
CN218197908U (zh) 一种冷却模块总成安装支撑装置
CN213655124U (zh) 高压空冷罗茨风机串联机组
CN217842137U (zh) 一种减震水泵组合装置
CN219394307U (zh) 一种管线保护机构
CN218207415U (zh) 一种防断裂螺母组件
CN219932444U (zh) 一种齿轮泵用安装架
CN221915331U (zh) 一种医疗器械维修运输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1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