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0233U - 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 - Google Patents

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10233U
CN211710233U CN201922412646.1U CN201922412646U CN211710233U CN 211710233 U CN211710233 U CN 211710233U CN 201922412646 U CN201922412646 U CN 201922412646U CN 211710233 U CN211710233 U CN 2117102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ld
img
push rod
surface layer
bottom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1264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京
王伟
丁道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Haisheng Plast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Haisheng Pla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Haisheng Plast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Haisheng Pla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1264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102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102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102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所述吸塑表皮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为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其包括软链段的三元乙丙橡胶和硬链段的聚烯烃,所述底层为经辐射交联后的PPF片材,其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所述面层和底层通过阴模吸塑贴合装置贴合成型;所述面层的厚度为0.45‑055mm,所述面层的收缩率为0.8‑1.2%;所述底层的厚度为1.8‑2.2mm,所述底层的收缩率为1.4‑1.6%。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阴模吸塑表皮IMG‑S生产过程中二次缝纫后包覆不平整问题;有效提升了IMG‑S二次缝纫加工后包覆的稳定性。实现了汽车内饰表皮真缝线的线条美感和层次美感。

Description

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表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
背景技术
汽车内饰成型表皮目前多采用PVC/ABS合金,首先将PVC/ABS材料制成片材,然后真空吸塑成型。是轿车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成型方法。汽车对于内饰的表皮制品的热性能,拉伸性能,冲击性能及雾化的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PVC/ABS表皮存在老化性能差,高温下增塑剂等助剂易挥发,造成起雾现象,并且使车内环境变差,造成气味、散发等指标不合格;并具影响驾驶人的视线,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解决了阴模吸塑表皮IMG-S生产过程中二次缝纫后包覆不平整问题;有效提升了IMG-S二次缝纫加工后包覆的稳定性,实现了汽车内饰表皮真缝线的线条美感和层次美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所述吸塑表皮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为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其包括软链段的三元乙丙橡胶和硬链段的聚烯烃,所述底层为经辐射交联后的PPF片材,其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所述面层和底层通过阴模吸塑贴合装置贴合成型。
优选地,所述面层的厚度为0.45-055mm,所述面层的收缩率为0.8-1.2%。
优选地,所述底层的厚度为1.8-2.2mm,所述底层的收缩率为1.4-1.6%。
优选地,所述阴模吸塑贴合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的腔室内放置有吸塑表皮,所述下模底部设有若干凹槽,若干所述凹槽与抽真空通道连通,所述下模下端设有第二推杆,所述上模上端设有第三推杆,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通过卡扣紧固。
优选地,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之间还设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设置在下模上端的卡槽和设置在所述上模下端的缓冲腔,所述缓冲腔内设有弹簧和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一端贯穿所述缓冲腔的底部,并与所述卡槽相配。
优选地,所述第二推杆与所述下模之间还设有承接板,所述承接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承接板上端一侧与所述下模通过固定柱连接,所述固定柱一端与所述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另一端与所述下模下端铰接,所述承接板上端另一侧与所述下模通过第一推杆连接,所述第一推杆一端与所述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的下端铰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解决了阴模吸塑表皮IMG-S生产过程中二次缝纫后包覆不平整问题;有效提升了IMG-S二次缝纫加工后包覆的稳定性,实现了汽车内饰表皮真缝线的线条美感和层次美感。
(2)下模设有卡槽,上模设有缓冲腔,缓冲腔内设有弹簧和定位柱,通过这一设置一方面可以起到定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弹簧的存在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避免了下模和上模的直接碰撞。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吸塑表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阴模吸塑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阴模吸塑贴合装置的局部放大图A-A;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阴模吸塑贴合装置的局部放大图B-B。
图中:1-吸塑表皮、101-面层、102-底层、2-下模、3-第一推杆、4-承接板、5-第二推杆、6-固定柱、7-上模、8-第三推杆、9-抽真空通道、10-凹模、11-卡槽、12-缓冲腔、13-弹簧、14-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所述吸塑表皮1包括面层101和底层102,所述面层为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其包括软链段的三元乙丙橡胶和硬链段的聚烯烃,所述底层为经辐射交联后的PPF片材,其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所述面层和底层通过阴模吸塑贴合装置贴合成型。
面层的厚度为0.45-055mm,所述面层的收缩率为0.8-1.2%。
底层的厚度为1.8-2.2mm,所述底层的收缩率为1.4-1.6%。
阴模吸塑贴合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2,所述下模的腔室内放置有吸塑表皮1,所述下模底部设有若干凹槽10,若干所述凹槽与抽真空通道9连通,所述下模下端设有第二推杆5,所述上模上端设有第三推杆8,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通过卡扣(图中未示出)紧固,上模和下模中均设有加热片(图中未示出),对于加热片的设置结构及其控制方式均采用现有常规方法即可。
上模与所述下模之间还设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设置在下模上端的卡槽11和设置在所述上模下端的缓冲腔12,所述缓冲腔内设有弹簧13和定位柱14,所述定位柱的一端贯穿所述缓冲腔的底部,并与所述卡槽相配;通过这一设置一方面可以起到定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弹簧的存在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避免了下模和上模的直接碰撞。
第二推杆5与所述下模之间还设有承接板4,所述承接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承接板上端一侧与所述下模通过固定柱连接,所述固定柱一端与所述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另一端与所述下模下端铰接,所述承接板上端另一侧与所述下模通过第一推杆3连接,所述第一推杆一端与所述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的下端铰接。
对于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一推杆、第二推杆和第三推杆的控制来说,其中第二推杆和第三推杆主要是控制上模和下模的运动,采用现有的推杆结构及控制方法即可,对于第一推杆的控制来说,可以通过自身的控制组件对其进行控制即可,当使用时,打开开关使第一推杆运动至最大量程,此时下模处于水平状态,当贴合结束后,需要将表皮取下时,先通过抽真空通过向凹模吹入空气,然后再控制第一推杆收缩至最小量程,此时下模呈倾斜状态,此时即可将表皮从下模中取出即可,而对于实现这一目的的第一推杆来说,只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的推杆及承受力即可,其他无特殊要求。
本申请解决了阴模吸塑表皮IMG-S生产过程中二次缝纫后包覆不平整问题;有效提升了IMG-S二次缝纫加工后包覆的稳定性,实现了汽车内饰表皮真缝线的线条美感和层次美感。
工作流程:
(1)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将20%以上的软链段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硬链段的聚烯烃共混出片得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面层;
(2)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将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片后经辐射交联后制成PPF片材作为底层;
(3)将面层和底层放置在下模内,然后通过上模将其压紧,打开上模和下模内的加热片,加热至186℃作用左右,打开与抽真空通道连接的真空泵对下模上的凹槽与面层形成的空间进行抽真空,此时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面层与凹模贴合,同时完成了面层和底层之间的贴合,贴合结束后,在进行冷却定型后,吹气脱模,经修整即得制件;此外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面层和底层之间的贴合强度,在贴合时可以在面层与底层之间加入一层热熔胶层,在贴合过程中,热熔胶融化,实现面层和底层的粘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塑表皮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为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其包括软链段的三元乙丙橡胶和硬链段的聚烯烃,所述底层为经辐射交联后的PPF片材,其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所述面层和底层通过阴模吸塑贴合装置贴合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的厚度为0.45-055mm,所述面层的收缩率为0.8-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的厚度为1.8-2.2mm,所述底层的收缩率为1.4-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模吸塑贴合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的腔室内放置有吸塑表皮,所述下模底部设有若干凹槽,若干所述凹槽与抽真空通道连通,所述下模下端设有第二推杆,所述上模上端设有第三推杆,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通过卡扣紧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之间还设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设置在下模上端的卡槽和设置在所述上模下端的缓冲腔,所述缓冲腔内设有弹簧和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一端贯穿所述缓冲腔的底部,并与所述卡槽相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杆与所述下模之间还设有承接板,所述承接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承接板上端一侧与所述下模通过固定柱连接,所述固定柱一端与所述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另一端与所述下模下端铰接,所述承接板上端另一侧与所述下模通过第一推杆连接,所述第一推杆一端与所述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的下端铰接。
CN201922412646.1U 2019-12-29 2019-12-29 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 Active CN2117102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12646.1U CN211710233U (zh) 2019-12-29 2019-12-29 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12646.1U CN211710233U (zh) 2019-12-29 2019-12-29 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10233U true CN211710233U (zh) 2020-10-20

Family

ID=72818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12646.1U Active CN211710233U (zh) 2019-12-29 2019-12-29 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102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91372B (zh) 热压注塑模具及一体成型麻纤维板与表皮层的加工工艺
JPS6366651B2 (zh)
US7744983B2 (en) Laminated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3904204B2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及びその端末処理方法
CN211710233U (zh) 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
JP2009154428A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EP1899132B1 (en) Process and mould for moulding structured sheets
JP4618722B2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の製造方法
US20060141240A1 (en) Automotive interior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3755864B2 (ja) 積層成形体の成形方法並びに成形装置
JP2951698B2 (ja) 複合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レス型
JP4218794B2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2008173896A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1663147A (zh) 热塑性树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JP2983136B2 (ja) 積層成形体ならびにその成形方法
KR20040100733A (ko) 차량의 내장 판넬용 금형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내장 판넬의제조방법
JP2006346945A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の製造方法
JP4623640B2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41834B2 (ja) 成形方法
CN112171998B (zh) 一种异型发泡产品的制作工艺
EP0541816B1 (en) Multilayer molded pie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3963267B2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EP1676688A1 (en) Automotive interior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003404B2 (ja) フィルムの予備成形方法及びフィルムの予備成形装置
JP4165527B2 (ja) 熱可塑性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