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92599U - 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92599U
CN211692599U CN202020130492.7U CN202020130492U CN211692599U CN 211692599 U CN211692599 U CN 211692599U CN 202020130492 U CN202020130492 U CN 202020130492U CN 211692599 U CN211692599 U CN 2116925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auxiliary equipment
cylinders
bulging portion
reinforcing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304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神崎真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92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925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5/00Heating, cooling, 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ubrication means facilitating engine star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5/00Heating, cooling, 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ubrication means facilitating engine starting
    • F01M5/002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02F7/0065Shape of casings for other machine parts and purposes, e.g. utilisation purposes, safe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能够优化气缸体的第1侧面的结构而提高辅助设备支撑部、辅助设备支撑部的周边的刚性,能够抑制辅助设备振动。在发动机(4)的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具有从前侧面向外侧鼓出并安装有对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主体(32)的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相对于前侧面的气缸列方向(L1)的中央部(Lo)设置在支撑部(26)侧,并且与支撑部在气缸列方向上并排设置。在气缸体的前侧面设置有沿着气缸列方向延伸的第1加强肋(36),通过第1加强肋连结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与支撑部。

Description

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抑制设置于内燃机主体的辅助设备振动的结构,已知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内燃机的辅助设备的支撑结构。
该内燃机的辅助设备的支撑结构具备:支架,其设置于链罩,支撑辅助设备的下部;进气歧管紧固部,其突出设置于气缸盖的后侧面,紧固进气歧管;以及罩紧固部,其沿着气缸盖的右侧面的侧缘延伸设置,紧固链罩的侧缘。
而且,内燃机的辅助设备的支撑结构具备:上部ACG支撑部,其从气缸盖中的罩紧固部相对于后侧面朝向外侧突出设置,支撑作为辅助设备的ACG(交流发电机)的上部;以及第1加强肋,其延伸设置于气缸盖的后侧面,连结进气歧管紧固部与上部ACG支撑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3-8319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现有的内燃机的辅助设备的支撑结构中,由于ACG反复驱动、停止,因此ACG会在内燃机的纵向和横向上振动。为了抑制该振动,设置有连结进气歧管紧固部与上部ACG支撑部的第1加强肋。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第1加强肋设置于气缸盖侧,并未公开在气缸体侧支撑ACG的支撑部、用于提高支撑部的周边的刚性的构成。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能够优化气缸体的第1侧面的结构而提高辅助设备支撑部、辅助设备支撑部的周边的刚性,能够抑制辅助设备振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上述车辆用内燃机具备气缸体,上述气缸体具有:多个气缸,其排列成一列;第1侧面,其沿着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延伸;第2侧面,其设置在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端部;以及罩构件,其紧固到上述第2侧面的外周缘且覆盖上述第2侧面,在上述第2侧面的外周缘设置有支撑辅助设备的辅助设备支撑部,上述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侧面设置有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从上述第1侧面向外侧鼓出,安装有对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主体,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相对于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中央部设置在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侧,并且与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在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上并排设置,在上述第1侧面设置有沿着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加强肋,通过上述加强肋连结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与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
实用新型效果
这样,根据上述的本实用新型,能够优化气缸体的第1侧面的结构而提高辅助设备支撑部、辅助设备支撑部的周边的刚性,能够抑制辅助设备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内燃机的动力单元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内燃机的主视图,是示出将增压器、催化转换器以及油冷却器主体拆下的状态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内燃机的主视图,是示出将ISG、增压器、催化转换器以及油冷却器主体拆下的状态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内燃机的右视图。
图5是图3的V-V方向向视截面图。
图6是图3的VI-VI方向向视截面图。
图7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内燃机中油和冷却水的流动方向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4...发动机(车辆用内燃机),7...链罩(罩构件),11...气缸体,11A...气缸,11C...凸缘部(第2侧面的外周缘),11a...前侧面(第1侧面),11b...右侧面(第2侧面),26...支撑部(辅助设备支撑部),29...第1油通路部(主油通路部),31...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A...冷却水入口室用鼓出部,31a...冷却水入口室,31C...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油入口室,31D...油出口室用鼓出部,31d...油出口室,31m...油出口,32...油冷却器主体,33...过滤器入口油通路部,34...过滤器出口油通路部,36...第1加强肋(加强肋),37...第2加强肋,37a...上端部(第2加强肋的延伸方向的上端部),38...第3加强肋,38a...上端部(第3加强肋的延伸方向的上端部),41...油过滤器,L1...气缸列方向(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Lo...气缸列方向的中央部(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中央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是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车辆用内燃机具备气缸体,气缸体具有:多个气缸,其排列成一列;第1侧面,其沿着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延伸;第2侧面,其设置在第1侧面的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端部;以及罩构件,其紧固到第2侧面的外周缘且覆盖第2侧面,在第2侧面的外周缘设置有支撑辅助设备的辅助设备支撑部,在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中,在第1侧面设置有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从第1侧面向外侧鼓出,安装有对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主体,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相对于第1侧面的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中央部设置在辅助设备支撑部侧,并且与辅助设备支撑部在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上并排设置,在第1侧面设置有沿着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加强肋,通过加强肋连结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与辅助设备支撑部。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能够优化气缸体的第1侧面的结构而提高辅助设备支撑部、辅助设备支撑部的周边的刚性,能够抑制辅助设备振动。
[实施例]
以下,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
图1至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内燃机的图。在图1至图7中,设上下前后左右方向为设置于车辆的状态的车辆用内燃机的上下前后左右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左右方向,车辆用内燃机的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
首先,说明构成。
在图1中,车辆1具备左纵梁2L和右纵梁2R,左纵梁2L和右纵梁2R在车辆1的宽度方向上分隔开,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
在车辆1设置有动力单元3。动力单元3构成为包含:发动机4,其作为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车辆用内燃机;以及变速器5,其将发动机4的旋转速度进行变速后输出。
发动机4具备气缸体11、气缸盖12、气缸盖罩13以及储存润滑用的油的油底壳14。
在气缸体11设置有多个气缸11A(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虽然由具有4个气缸11A的4气缸发动机构成,但并不限于4气缸发动机。
在气缸11A中收纳有未图示的活塞,活塞相对于气缸11A在上下方向进行往复运动。活塞通过未图示的连杆连结到曲轴11S(参照图5),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转换为曲轴11S的旋转运动。
在气缸体11的气缸11A的排列方向(以下称为气缸列方向L1)的左端部设置有凸缘部11B。凸缘部11B从气缸体11的左端部向曲轴11S的辐射方向外侧延伸。
变速器5具备变速器壳体5A,在变速器壳体5A的右端部设置有凸缘部5F。凸缘部5F形成为与凸缘部11B相同的形状,以与凸缘部11B匹配。发动机4通过凸缘部5F由未图示的螺栓紧固到凸缘部11B,从而连结到变速器5。
在气缸体11的气缸列方向L1的右端部设置有凸缘部11C,链罩7通过螺栓8A紧固到凸缘部11C(参照图4)。气缸体11的气缸列方向L1的右端部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气缸体的气缸的排列方向的一端部,气缸体11的气缸列方向L1的左端部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气缸体的气缸的排列方向的另一端部。
发动机4通过右安装装置6R弹性地支撑于右纵梁2R,变速器5通过左安装装置6L弹性地支撑于左纵梁2L。
在气缸盖12设置有均未图示的多个进气口、将进气口打开关闭的多个进气门、多个排气口以及将排气口打开关闭的多个排气门等。
在气缸盖12的后表面设置有未图示的进气歧管,进气歧管使吸入空气通过进气口导入到气缸11A。
在气缸盖12的内部形成有未图示的排气歧管,排气歧管具有与气缸11A连通的未图示的多个排气口,将从气缸11A排出的废气集合起来。
在图3中,排气歧管具有废气出口15。废气出口15在气缸列方向L1的中央部向气缸盖12的前侧面12a开口。
从气缸11A排出的废气在排气歧管集合后,从废气出口15排出到气缸盖12的外部。
在废气出口15的周围,在气缸盖12的前侧面12a设置有装配面12A,在装配面12A装配有增压器21(参照图1)。
在图1中,增压器21设置于气缸盖12的前侧面12a侧,具有涡轮外壳22和压缩机外壳23。
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沿着气缸列方向L1延伸。在图6中,在前侧面11a的延伸方向的右端部设置有右侧面11b,链罩7紧固于右侧面11b的凸缘部11C且覆盖右侧面11b。
本实施例的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1侧面,右侧面11b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2侧面。凸缘部11C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2侧面的外周缘,链罩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罩构件。
在图1中,涡轮外壳22通过多个螺栓8B装配于装配面12A,从废气出口15排出的废气导入到涡轮外壳22。
在涡轮外壳22设置有未图示的涡轮叶轮,且该涡轮叶轮旋转自如,涡轮叶轮通过从废气出口15导入到涡轮外壳22的废气进行旋转驱动。
压缩机外壳23连结到未图示的涡轮入口配管,压缩机外壳23通过未图示的涡轮出口配管连接到未图示的中间冷却器。
在压缩机外壳23设置有未图示的压缩机叶轮,且该压缩机叶轮旋转自如,压缩机叶轮与涡轮叶轮一体旋转。
在增压器21中,当涡轮叶轮通过排气流旋转时,压缩机叶轮与涡轮叶轮一体地高速旋转。当压缩机叶轮旋转时,从涡轮入口配管导入到压缩机外壳23的空气通过涡轮出口配管被增压至中间冷却器。
中间冷却器对由增压器21增压后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提高空气的密度,并通过未图示的中间冷却器出口配管将压缩空气导入到进气歧管。
涡轮外壳22连接着排气净化装置24。排气净化装置24例如容纳有未图示的三元催化器和微粒过滤器。三元催化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废气中包含的HC、CO、NOx同时进行净化处理。
微粒过滤器设置在三元催化器的下游侧,捕集石墨、燃料的燃烧余烬(SOF:可燃性有机成分)、发动机油的燃烧灰烬(油灰)等作为废气中的颗粒状物质的PM(微粒物)。
排气净化装置24的下游端连接到未图示的排气管,由排气净化装置24净化后的废气通过排气管排出到外部。
如图3所示,在链罩7与废气出口15之间,在气缸盖12的前侧面12a设置有凸台形状的一对紧固部25A、25B,紧固部25A、25B通过肋25C连结。
在图2中,支架27通过螺栓8C(在图中仅示出了紧固部25A侧的螺栓)紧固到紧固部25A、25B。
在图3中,在气缸体11的凸缘部11B设置有筒状的支撑部26。在与支撑部26在气缸列方向L1上相对的链罩7的外周缘形成有切口7A。
如图1所示,在发动机4设置有ISG(Integrated Starter Generator;集成式启动发电机)28。ISG28是集成了启动发动机4的启动装置和产生电力的发电机的旋转电机。ISG28具有利用来自外部的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机的功能和通过被提供电力而产生动力的电动机的功能。
如图4所示,在ISG28的上部设置有上侧支架28A,上侧支架28A通过螺栓8D固定于支架27。
在ISG28的下部设置有下侧支架28B。螺栓8E通过狭缝7A紧固到支撑部26,从而下侧支架28B固定于支撑部26。
这样,ISG28装配到气缸体11和气缸盖12。本实施例的支撑部26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设备支撑部。
在图3中,在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分别设置有筒状的第1油通路部29和第2油通路部30,第1油通路部29和第2油通路部30从第1侧面向外侧(前方)鼓出。
在第1油通路部29的内部设置有油通路29A(参照图6),在第2油通路部30的内部设置有与油通路29A连通的未图示的油通路。
第1油通路部29沿着气缸列方向L1延伸,延伸方向的右端部29a连结到第1油通路部29和支撑部26。
第2油通路部30沿着凸缘部11C在上下方向延伸,右侧外周部连结到凸缘部11C。第2油通路部30的下端部30a连结到支撑部26。发动机4的高度方向(气缸11A的轴向)与上下方向是同一个方向。
本实施例的第1油通路部29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主油通路部,第1油通路部29和第2油通路部30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油通路部。第1油通路部29的右端部29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1油通路部的延伸方向的端部,第2油通路部30的下端部30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2油通路部的延伸方向的端部。
在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设置有环状的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从前侧面11a向外侧(前方)鼓出。
油冷却器主体32(参照图2、图6)通过螺栓8F(参照图1)装配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和油冷却器主体32构成用于将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
在图3中,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设置于在上下方向与支撑部26重叠并且在气缸列方向L1上与支撑部26并排的位置。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设置为相对于前侧面11a的气缸列方向L1的中央部Lo偏向支撑部26侧。
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具备冷却水入口室用鼓出部31A,冷却水入口室用鼓出部31A形成流动冷却水的冷却水入口室31a,冷却水入口室用鼓出部31A包围冷却水入口室31a,且冷却水入口室31a在上下方向延伸。冷却水从设置于气缸体11的未图示的水套导入到冷却水入口室31a。本实施例的冷却水入口室31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水室,冷却水入口室用鼓出部31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水室用鼓出部。
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具备形成冷却水出口室31b的冷却水出口室用鼓出部31B。冷却水出口室用鼓出部31B包围冷却水出口室31b。
冷却水出口室31b通过设置于油冷却器主体32的未图示的冷却水通路与冷却水入口室31a连通,冷却水从冷却水入口室31a通过油冷却器主体32的冷却水通路导入到冷却水出口室31b。
冷却水出口室31b通过设置于气缸体11的未图示的油通路与设置于气缸盖12的未图示的水套连通。
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具备形成油入口室31c的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在冷却水出口室用鼓出部31B的下方从冷却水入口室用鼓出部31A向支撑部26侧鼓出。油入口室31c被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包围。
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形成为环状,且油入口室31c的气缸列方向L1的尺寸大于油入口室31c的上下方向尺寸(发动机4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本实施例的油入口室31c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油室,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油室用鼓出部。
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具备形成油出口室31d的油出口室用鼓出部31D。油出口室用鼓出部31D相对于冷却水入口室用鼓出部31A在气缸列方向L1上设置在与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相反的一侧,油出口室31d被油出口室用鼓出部31D包围。
在油冷却器主体32形成有油通路32A(参照图2),油通路32A将油入口室31c与油出口室31d连通。
从而,导入到油入口室31c的油通过油冷却器主体32的油通路32A导入到油出口室31d。并且,流过油通路32A的油被流过油冷却器主体32的冷却水通路的冷却水冷却。
在油出口室31d开口形成有油出口31m(参照图6),油出口31m与第1油通路部29的油通路29A连通。油出口31m在上下方向设置于与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重叠的位置。
在气缸体11的下方设置有对油进行过滤的油过滤器41,油过滤器41装配于油底壳14。
在比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靠下方,在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设置有筒状的过滤器入口油通路部33和过滤器出口油通路部34。
过滤器入口油通路部33和过滤器出口油通路部34从前侧面11a向外侧(前方)鼓出。过滤器出口油通路部34连结到过滤器入口油通路部33。
在链罩7侧,在曲轴11S的端部设置有油泵35(在图3中由假想线表示),油泵35由曲轴11S驱动。
过滤器入口油通路部33从凸缘部11C朝向凸缘部11B水平延伸后,向下方折弯并延伸到油过滤器41。在过滤器入口油通路部33的内部形成有未图示的油通路。
从油泵35排出的油通过过滤器入口油通路部33的油通路导入到油过滤器41,被油过滤器41过滤。
过滤器出口油通路部34从油过滤器41朝向第1油通路部29向上方延伸,延伸方向的上端部连结到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
在过滤器出口油通路部34形成有油通路34A(参照图5),被油过滤器41过滤后的油通过过滤器出口油通路部34的油通路34A导入到油入口室31c。
在图7中,通过虚线的箭头表示油的流动。在图7中,从油泵35排出的油通过过滤器入口油通路部33导入到油过滤器41,被油过滤器41过滤。
被油过滤器41过滤后的油通过过滤器出口油通路部34的油通路34A导入到油入口室31c,然后通过油冷却器主体32的油通路32A导入到油出口室31d。
另一方面,流过气缸体11的水套的冷却水导入到冷却水入口室31a后,沿着冷却水入口室31a流向下方。流到冷却水入口室31a的下方的冷却水通过油冷却器主体32的冷却水通路导入到冷却水出口室31b,然后通过气缸体11的冷却水通路排出到气缸盖12的水套。
流过油通路32A的油被流过油冷却器主体32的冷却水通路的冷却水冷却。从而,被冷却水冷却后的油导入到油出口室31d。冷却后的油从油出口31m导入到第1油通路部29的油通路29A。
第1油通路部29构成主油道,导入到第1油通路部29的油供应到容纳在气缸体11中的润滑部位,对润滑部位进行润滑。
另外,导入到第1油通路部29的油通过第2油通路部30供应到容纳在气缸盖12中的润滑部,对气缸盖12的润滑部位进行润滑。
在图3中,第1油通路部29从凸缘部11B侧通过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向凸缘部11C侧延伸,连结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与支撑部26。
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在与气缸列方向L1正交并且与气缸11A的轴向L2正交的方向上与ISG28重叠(参照图6)。与气缸列方向L1正交并且与气缸11A的轴向L2正交的方向为前后方向。
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在上下方向设置于被第1油通路部29与过滤器入口油通路部33夹着的位置。
在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设置有第1加强肋36。第1加强肋36连结到第1油通路部29,沿着第1油通路部29在气缸列方向L上延伸。
第1加强肋36连结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与支撑部26,支撑部26、第1加强肋36以及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在气缸列方向L1上并排,并且在上下方向重叠。本实施例的第1加强肋36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加强肋。
在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设置有第2加强肋37和第3加强肋38。
第2加强肋37从支撑部26通过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下方,朝向前侧面11a的气缸列方向L1的另一端部(凸缘部11B)向斜下方延伸。
第3加强肋38在支撑部26的下侧并且从前侧面11a的气缸列方向L1的一端部(凸缘部11C)通过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下方,朝向前侧面11a的气缸列方向L1的另一端部向斜上方延伸。
在将连接第2加强肋37的延伸方向的上端部37a与第3加强肋38的延伸方向的上端部38a的连线设定为假想线L3的情况下,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下部设置在由第2加强肋37、第3加强肋38以及假想线L3所包围的区域内。
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下端部连结到第2加强肋37和第3加强肋38。
接着,说明作用。
发动机4具有气缸盖12,在气缸盖12的前侧面12a设置有紧固部25A、25B,紧固部25A、25B通过肋25C连结。
支架27通过螺栓8C紧固到紧固部25A、25B,ISG28的上侧支架28A通过螺栓8D装配到支架27。
另外,发动机4具备气缸体11,气缸体11具有:多个气缸11A;前侧面11a,其沿着气缸列方向L1延伸;右侧面11b,其设置在前侧面11a的气缸列方向L1的端部;以及链罩7,其紧固到右侧面11b的凸缘部11C且覆盖右侧面11b。
在右侧面11b的凸缘部11C设置有支撑ISG28的支撑部26,ISG28的下侧支架28B通过螺栓8E装配到支撑部26。
从而,ISG28由气缸体11和气缸盖12支撑。然而,ISG28由于反复驱动、停止等,从而,在图2所示的车辆1的侧视图中,会在发动机4的纵向和横向上即在上下方向(箭头X方向)和气缸列方向L1(箭头Y方向)上振动。
对此,在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的辅助设备结构中,支架27固定到连结于肋25C的紧固部25A、25B,能够提高支架27的刚性。
从而,能够在气缸盖12侧抑制ISG28在纵向和横向上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在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具有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从前侧面11a向外侧鼓出,安装有对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主体32。
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相对于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的气缸列方向L1的中央部Lo设置在支撑部26侧,并且与支撑部26在气缸列方向L1上并排设置。
而且,在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设置有沿着气缸列方向L1延伸的第1加强肋36,通过第1加强肋36连结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与支撑部26。
从而,能够减小支撑部26的周边的前侧面11a的平坦面的面积,能够通过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和第1加强肋36来提高支撑部26、支撑部26的周边的前侧面11a的刚性。因此,能够在气缸体11侧抑制ISG28在纵向和横向上振动。
这样,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能够优化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的结构而提高支撑部26和支撑部26的周边的刚性,能够抑制ISG28在纵向和横向上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中,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具有:冷却水入口室用鼓出部31A,其形成流动冷却水的冷却水入口室31a;以及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其从冷却水入口室用鼓出部31A向支撑部26侧鼓出,形成流动油的油入口室31c。
而且,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具有油出口室用鼓出部31D,油出口室用鼓出部31D相对于冷却水入口室用鼓出部31A在气缸列方向L1上设置在与冷却水入口室用鼓出部31C相反的一侧,形成油出口室31d,油从油入口室31c通过油冷却器主体32导入到油出口室31d。
并且,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在气缸列方向L1上与支撑部26并排设置,通过第1加强肋36连结到支撑部26。
从而,能够将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设置成进一步靠近支撑部26,并且能够通过第1油通路部29连结油室用鼓出部31C与支撑部26,从而利用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和第1加强肋36进一步提高支撑部26、支撑部26的周边的前侧面11a的刚性。
并且,能够减小支撑部26的周边的前侧面11a的平坦面的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撑部26、支撑部26的周边的前侧面11a的刚性。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ISG28在纵向和横向上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在气缸体11的下方设置有对油进行过滤的油过滤器41。
而且,在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设置有筒状的过滤器出口油通路部34,过滤器出口油通路部34从前侧面11a向外侧鼓出,并且从油过滤器41朝向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延伸,将油从油过滤器41导入到油入口室31c。
并且,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形成为油入口室31c在气缸列方向L1上的尺寸大于油入口室31c在上下方向的尺寸。
从而,能够将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设置成在气缸列方向L1上进一步靠近支撑部26,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小支撑部26的周边的前侧面11a的平坦面的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撑部26、支撑部26的周边的前侧面11a的刚性。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抑制ISG28在纵向和横向上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在气缸体11的前侧面11a设置有从气缸体11的右侧面11b向外侧鼓出并且沿着气缸列方向L1延伸的筒状的第1油通路部29。
而且,在油出口室31d开口形成有与第1油通路部29的油通路连通的油出口31m,油出口31m在上下方向设置于与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重叠的位置。
并且,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与支撑部26通过第1油通路部29连结。
从而,能够将第1油通路部29与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设置成在上下方向重叠,并且能够通过第1油通路部29连结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与支撑部26,从而进一步提高靠近支撑部26的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的刚性。
并且,能够通过第1油通路部29将刚性进一步高的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连结到支撑部26,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撑部26的刚性、支撑部26的周边的前侧面11a的刚性。
另外,由于能够将第1油通路部29与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设置成在上下方向重叠,并且能够通过第1油通路部29连结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与支撑部26,因此能够利用均具有高的刚性的支撑部26、第1油通路部29以及油入口室用鼓出部31C来承受从ISG28施加的气缸列方向L1的负荷。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ISG28在横向上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第1加强肋36连结到第1油通路部29,沿着第1油通路部29延伸。
从而,能够通过第1油通路部29加强第1加强肋36,能够牢固地连结支撑部26与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
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撑部26的刚性、支撑部26的周边的前侧面11a的刚性,能够更有效地抑制ISG28在纵向和横向上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第2加强肋37从支撑部26通过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下方,朝向前侧面11a的气缸列方向L1的另一端部向斜下方延伸。
而且,第3加强肋38在支撑部26的下侧并且从前侧面11a的气缸列方向L1的一端部通过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下方,朝向前侧面11a的气缸列方向L1的另一端部向斜上方延伸,并连结到第1油通路部29。
并且,在将连接第2加强肋37的延伸方向的上端部37a与第3加强肋38的延伸方向的上端部38a的连线设定为假想线L3的情况下,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下部设置在由第2加强肋37、第3加强肋38以及假想线L3所包围的区域内。
从而,能够通过第2加强肋37、第3加强肋38加强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能够进一步提高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刚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撑部26、支撑部26的周边的前侧面11a的刚性。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抑制ISG28在纵向和横向上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下端部连结到第2加强肋37和第3加强肋38。
从而,能够通过第2加强肋37和第3加强肋38牢固地加强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能够进一步提高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刚性。
并且,能够减小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与第2加强肋37之间的前侧面11a的平坦面、以及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与第3加强肋38之间的前侧面11a的平坦面的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撑部26、支撑部26的周边的前侧面11a的刚性。
此外,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31的下端部也可以仅连结到第2加强肋37,还可以仅连结到第3加强肋38。
虽然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很明显,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加以变更。旨在将所有的这种修改以及等价物包含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
上述车辆用内燃机具备气缸体,上述气缸体具有:多个气缸,其排列成一列;第1侧面,其沿着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延伸;第2侧面,其设置在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端部;以及罩构件,其紧固到上述第2侧面的外周缘且覆盖上述第2侧面,
在上述第2侧面的外周缘设置有支撑辅助设备的辅助设备支撑部,
上述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侧面设置有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从上述第1侧面向外侧鼓出,安装有对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主体,
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相对于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中央部设置在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侧,并且与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在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上并排设置,
在上述第1侧面设置有沿着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加强肋,通过上述加强肋连结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与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具有:冷却水室用鼓出部,其形成流动冷却水的冷却水室;油入口室用鼓出部,其从上述冷却水室用鼓出部向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侧鼓出,形成导入油的油入口室;以及油出口室用鼓出部,其相对于上述冷却水室用鼓出部在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上设置在与上述油入口室用鼓出部相反的一侧,形成从上述油入口室通过上述油冷却器主体导入油的油出口室,
上述油入口室用鼓出部在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上与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并排设置,通过上述加强肋连结到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气缸体的下方设置有对油进行过滤的油过滤器,
在上述第1侧面设置有筒状的过滤器出口用油通路部,上述过滤器出口用油通路部从上述第1侧面向外侧鼓出,并且从上述油过滤器朝向上述油入口室用鼓出部延伸,将油从上述油过滤器导入到上述油入口室,
上述油入口室用鼓出部形成为上述油入口室在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上述车辆用内燃机的高度方向上的上述油入口室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侧面设置有从上述第2侧面向外侧鼓出并且沿着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延伸的筒状的主油通路部,
在上述油出口室开口形成有与上述主油通路部的油通路连通的油出口,
上述油出口在上述车辆用内燃机的高度方向上设置于与上述油入口室用鼓出部重叠的位置,
上述油入口室用鼓出部与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通过上述主油通路部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肋连结到上述主油通路部,沿着上述主油通路部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设置在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一端部,
在将上述加强肋设为第1加强肋的情况下,
上述第1侧面具有:第2加强肋,其从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通过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的下方,朝向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另一端部向斜下方延伸;以及第3加强肋,其在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的下侧并且从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一端部通过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的下方,朝向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另一端部向斜上方延伸,
在将连接上述第2加强肋的延伸方向的上端部与上述第3加强肋的延伸方向的上端部的连线设定为假想线的情况下,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由上述第2加强肋、上述第3加强肋以及上述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设置在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一端部,
在将上述加强肋设为第1加强肋的情况下,
上述第1侧面具有:第2加强肋,其从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通过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的下方,朝向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另一端部向斜下方延伸;以及第3加强肋,其在上述辅助设备支撑部的下侧并且从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一端部通过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的下方,朝向上述第1侧面的上述多个气缸的排列方向的另一端部向斜上方延伸,
在将连接上述第2加强肋的延伸方向的上端部与上述第3加强肋的延伸方向的上端部的连线设定为假想线的情况下,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由上述第2加强肋、上述第3加强肋以及上述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的下端部连结到上述第2加强肋和上述第3加强肋中的至少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油冷却器主体装配用鼓出部的下端部连结到上述第2加强肋和上述第3加强肋中的至少一方。
CN202020130492.7U 2019-01-25 2020-01-20 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 Active CN2116925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1670A JP7259354B2 (ja) 2019-01-25 2019-01-25 車両用内燃機関の補機支持構造
JP2019-011670 2019-01-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92599U true CN211692599U (zh) 2020-10-16

Family

ID=71741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30492.7U Active CN211692599U (zh) 2019-01-25 2020-01-20 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59354B2 (zh)
CN (1) CN211692599U (zh)
FR (1) FR3092144B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38514A (en) 1998-06-20 1999-12-22 Cummins Engine Co Ltd I.c. engine cylinder block with optimizes stiffness
JP2004316664A (ja) 2003-04-10 2004-11-11 Yed:Kk 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オイルポンプ用チェーンテンショナー装置
JP5645337B2 (ja) 2011-10-07 2014-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補機の支持構造
JP6318961B2 (ja) * 2014-08-07 2018-05-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US9719462B2 (en) 2015-04-29 2017-08-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ylinder block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102108333B1 (ko) * 2016-03-31 2020-05-08 얀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진 장치
JP2017180417A (ja) 2016-03-31 2017-10-0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装置
DE102017005311A1 (de) 2017-06-02 2017-11-30 Daimler Ag Zylinderkurbelgehäuse für eine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92144B1 (fr) 2023-11-17
JP2020118130A (ja) 2020-08-06
FR3092144A1 (fr) 2020-07-31
JP7259354B2 (ja)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13981B1 (ko) 작업 차량
EP2806130B1 (en) Exhaust gas purification device
EP2799694A1 (en) Engine device
JP5882158B2 (ja) エンジン装置
CN104411939A (zh) 发动机装置
JP5889140B2 (ja) エンジン装置
JP6237427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フィルタ取付構造
CN111486000B (zh) 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
EP2806142B1 (en) Exhaust gas purifier
KR102049135B1 (ko) 엔진장치
CN211692599U (zh) 车辆用内燃机的辅助设备支撑结构
JP2016148280A (ja)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付き内燃機関
CN111486016B (zh) 车辆用内燃机
JP7176423B2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
CN111472868B (zh) 车辆用内燃机
JP7234649B2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
JP7230678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
JP2013148008A (ja) 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2024069703A (ja) エンジン装置
JP2017145805A (ja) エンジン装置
JP2015183554A (ja) エンジン装置
JP2502036C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