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73754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73754U
CN211673754U CN202020143958.7U CN202020143958U CN211673754U CN 211673754 U CN211673754 U CN 211673754U CN 202020143958 U CN202020143958 U CN 202020143958U CN 211673754 U CN211673754 U CN 2116737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avity
heating element
water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4395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智波
姚亮
吴慧民
王开祥
吴金梁
肖伏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4395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737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737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737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中,烹饪器具包括外锅,外锅内设有容置空间;隔离件,隔离件与外锅相连接,隔离件将容置空间分隔为加热腔和补水腔,加热腔与补水腔相连通;第一加热元件,设置于外锅上,第一加热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加热腔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能够对加热腔加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将容置空间分为加热腔和补水腔,并对加热腔中的水进行集中加热,实现了使容置空间中加热腔内的水快速沸腾的作用,进而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效率,且更加节能。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炖盅是一种常见的厨房电器,可以用来煮粥、炖汤等。在相关技术中,电炖盅烹饪需要先对炖芯外的大量外水加热,热量再传递给炖芯内部食材,导致电炖盅存在烹饪时间长。如何缩短电炖盅的烹饪时长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锅,外锅内设有容置空间;隔离件,隔离件与外锅相连接,隔离件将容置空间分隔为加热腔和补水腔,加热腔与补水腔相连通;内锅,内锅设置于加热腔内;第一加热元件,设置于外锅上,第一加热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加热腔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能够对加热腔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包括外锅、隔离件和第一加热元件,外锅内设置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用于存放液体,存放的液体可以选用为水,隔离件设置在外锅的容器空间内,隔离件将容置空间分隔为相连通的加热腔和补水腔,即容置空间内的水被隔离件分隔为两部分,加热腔与补水腔相连通,使加热腔和补水腔的液位保持相同,烹饪器具还包括内锅,内锅用于盛放待加热的食材,内锅位于加热腔内,对外锅的容置空间中注入水后,将内锅设置在加热腔中,使内锅处于加热腔的水中,第一加热元件通电工作对加热腔中的水先进行加热,高温的水再对加热腔进行加热,使内锅受热更加均匀,并且通过水传导热量,使内锅受到的温度更加稳定,从而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质量,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外锅还设置有第一加热元件,第一加热元件的至少部分与加热腔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加热腔的投影范围内,用于向加热腔进行加热,能够使加热腔内的液体受热。第一加热元件仅对容置空间中加热腔内的水进行加热,使加热腔内的水快速受热沸腾,当加热腔内的水随着蒸发减少后,补水腔向加热腔内补水,通过将容置空间分为加热腔和补水腔,并对加热腔中的水进行集中加热,实现了使容置空间中加热腔内的水快速沸腾的作用。在并未减少整个容置空间容积的情况下,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对整个锅内水加热使其全部沸腾的烹饪器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具有沸腾速度更快,进而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效率,且更加节能。
可以理解的是,将加热腔的容积设置的相比于补水腔更小,能够进一步加快加热腔内水沸腾的速度。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实际需求对加热腔和补水腔的形状和容积比例进行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隔离件还包括:筒体;围边,与筒体相连;其中,围边与外锅底部相连,或围边与外锅底部间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离件包括筒体和围边,围边连接于筒体靠近外锅底部的位置,筒体合围出一个存储被加热液体的第一腔室,围边合围形成一个供待加热水进入的第二腔室,第二腔室的内径相比于第一腔室大,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围边与外锅底部间隔设置,即围边与外锅底部之间设有可供水流过的间隔。将隔离件置入外锅的容置空间内,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共同形成了加热腔。实现了能够使补水腔中的水能够快速进入加热腔中,避免发生干烧的现象。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筒体和/或围边上设置有通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离件上设置有围边时可以将通孔设置在围边上,还可以将通孔设置在围边和筒体上。将设有通孔的隔离件置于外锅内,隔离件将外锅的容置空间分隔为加热腔和补水腔,在对加热腔的水进行加热时,加热腔内的水会逐渐减少,补水腔中的水可以通过通孔流入到加热腔中,保证了加热腔中的水保持充足状态,能够完成对内锅中食材的烹饪。
可以理解的是,隔离件可以不设置围边,直接将通孔设置在筒体靠近外锅底部的一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通孔的数量为2个至10个。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补水腔中的水可以顺利进入到加热腔中,通孔可以环绕设置在筒体和/或围边上,设置数量多个通孔,从而加大加热腔与补水腔的导通口径,进一步保证水可以从补水腔进入到加热腔中。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求将内锅设置于加热腔的液面之上,通过加热腔中水沸腾产生的蒸汽对内锅中的食材进行加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与外锅相连,且连接部与隔离件相连,连接部被配置为使隔离件可拆卸连接于外锅。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部与外锅和隔离件相连,使隔离件与外锅连接在一起。其中,可以将连接部与隔离件固定连接,连接部与外锅可拆卸的相连,实现了隔离件与外锅的可拆卸装配,方便用户对隔离件以及外锅的清洗。将隔离件拆卸下来外锅为可以单独使用的锅具,实现了烹饪器具可以满足多种使用场景。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部可以与隔离件一体成型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连接部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盖体相搭接,第一支撑部适于支撑盖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盖体上设置有蒸汽孔,使外锅内产生的蒸汽顺利排出到烹饪器具之外。连接部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盖体搭接,使盖体覆盖住烹饪器具的开口端。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将盖体的直径设置为与外锅外径相适配,在拆除隔离件和连接件时,外锅的侧壁也能够对盖体进行支撑,实现了盖体对外锅开放端的遮挡作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连接部还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相连,且第二支撑部与内锅相连,第二支撑部适于支撑内锅。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部还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相连,第二支撑部对内锅起到支撑作用,通过将内锅装配在第二支撑部上,使内锅位于加热腔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部与隔离件相连,第二支撑部位于隔离件与外锅之间对补水腔封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内锅包括:内锅体;凸台,凸台设于内锅体的外侧壁上,凸台与第二支撑部相搭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内锅包括内锅体和凸台,通过凸台与第二支撑部的搭接,实现将内锅体装配在第二支撑部上,是内锅体处于加热腔内。内锅能够与第二支撑部可拆卸的装配在一起,实现内锅能够单独使用。凸台可以为间隔设置在内锅侧壁上的凸起结构,也可以将凸台设置为环绕设置在内锅侧壁上的凸沿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内锅上也装配有内锅盖406,内锅盖406盖设在内锅体上,用于对内锅开口段的封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支撑部和/或凸台上设有排气孔;其中,排气孔与加热腔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支撑部和/或凸台上设有排气孔,使加热腔中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排气孔排出到加热腔外,使加热腔内的压力保持稳定,从而使补水腔中的水可以顺利流入到加热腔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内锅体上设有镂空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内锅为镂空结构。在使用烹饪器具对内锅进行加热时,内锅位于加热腔中水的液面以上,加热腔中的水受热沸腾后蒸发为蒸汽,将蒸汽作为热量传导的媒介,内锅配置为镂空的结构,使蒸汽可以直接与内锅中的食材接触,从而达到对内锅中食材蒸制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内锅与外锅底部设有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烹饪器具的使用过程中,内锅与外锅底部的间隙内充满水,实现了利用水对热量进行传导,使内锅受到的温度更加稳定,从而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质量,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间隙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20毫米。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将间隙设置为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10毫米。
进一步地,可以将间隙设置为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6毫米。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合适的间隙的取值范围可以确保加热的热量向内锅传导,避免能量的浪费,并且还能保证间隙之间充满水,利用水作为导热介质向内锅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部分隔离件凸出于外锅的开口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部分隔离件凸出于外锅的开口端,能够使外锅内的最高液面处于隔离件最上端以下,能够避免水通过隔离件的上部进入到加热腔内。补水腔中的水均由隔离件的下侧进入到加热腔内,使第一加热元件能够快速对补充到加热腔内的温度较低的水进行加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元件的一部分与补水腔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能够对加热腔和补水腔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元件有一部分设置与补水腔对应设置,即第一加热元件一部分位于补水腔的投影范围内,另一部分第一加热元件在加热腔的投影范围内,通过第一加热元件的一部分对加热腔中的水进行加热,通过第一加热元件的另一部分对补水腔中的水进行加热,实现了对补水腔中的水预热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热元件位于加热腔投影范围内的部分相较于位于补水腔投影范围内的部分要大,实现了第一加热元件主要对加热腔内的水进行加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元件与加热腔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能够对加热腔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元件处于加热腔的投影范围内,即第一加热元件仅对加热腔范围内的水进行加热,使加热腔内的水快速沸腾,从而减少了能源的浪费,并且提高烹饪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加热元件,第二加热元件设置于外锅上,第二加热元件与补水腔对应设置,第二加热元件向补水腔加热;其中,第一加热元件的最大运行功率大于第二加热元件的最大运行功率。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加热元件,第二加热元件与补水腔对应设置,即第二加热元件在补水腔的投影范围内,第一加热元件的最大运行功率大于第二加热元件的最大运行功率,第二加热元件对补水腔中存储的水进行预热,提高从补水腔进入加热腔中的水的温度,避免由于补水腔水大量进入加热腔,导致加热腔中的水出现停止沸腾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加热腔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隔离件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隔离件和连接部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的隔离件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外锅,120容置空间,122加热腔,124补水腔,200隔离件,202筒体,204围边,206通孔,300第一加热元件,400内锅,402内锅体,404凸台,406内锅盖,500连接部,502第一支撑部,504第二支撑部,506提手部,508排气孔,600盖体,700第二加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件。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锅100,外锅100内设有容置空间120;隔离件200,隔离件200与外锅100相连接,隔离件200将容置空间120分隔为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加热腔122与补水腔124相连通;第一加热元件300,设置于外锅100上,第一加热元件300的至少一部分与加热腔122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300能够对加热腔122加热。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包括外锅100、隔离件200和第一加热元件300,外锅100内设置有容置空间120,容置空间120用于存放液体,存放的液体可以选用为水,隔离件200设置在外锅100的容器空间内,隔离件200将容置空间120分隔为相连通的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即容置空间120内的水被隔离件200分隔为两部分,加热腔122与补水腔124相连通,使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的液位保持相同,外锅100还设置有第一加热元件300,第一加热元件300的至少部分与加热腔122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30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加热腔122的投影范围内,用于向加热腔122进行加热,能够使加热腔122内的液体受热。第一加热元件300仅对容置空间120中加热腔122内的水进行加热,使加热腔122内的水快速受热沸腾,当加热腔122内的水随着蒸发减少后,补水腔124向加热腔122内补水,通过对容置空间120中部分水进行集中加热,实现了使容置空间120中加热腔122内的水快速沸腾的作用。在并未减少整个容置空间120容积的情况下,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对整个锅内水加热使其全部沸腾的烹饪器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具有沸腾速度更快,进而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效率,且更加节能。
可以理解的是,将加热腔122的容积设置的相比于补水腔124更小,能够进一步加快加热腔122内水沸腾的速度。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实际需求对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的形状和容积比例进行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内锅400,内锅400设置于加热腔内。
在该实施例中,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内锅400,内锅400用于盛放待加热的食材,内锅400位于加热腔122内,对外锅100的容置空间120中注入水后,将内锅400设置在加热腔122中,使内锅400处于加热腔122的水中,第一加热元件300通电工作对加热腔122中的水先进行加热,高温的水再对加热腔122进行加热,使内锅400受热更加均匀,并且通过水传导热量,使内锅400受到的温度更加稳定,从而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质量,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锅100,外锅100内设有容置空间120;隔离件200,隔离件200与外锅100相连接,隔离件200将容置空间120分隔为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加热腔122与补水腔124相连通;第一加热元件300,设置于外锅100上,第一加热元件300的至少一部分与加热腔122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300能够对加热腔122加热。
如图2所示,隔离件200还包括:筒体202;围边204,与筒体202相连;其中,围边204与外锅100底部相连,或围边204与外锅100底部间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隔离件200包括筒体202和围边204,围边204连接于筒体202靠近外锅100底部的位置,筒体202合围出一个存储被加热液体的第一腔室,围边204合围形成一个供待加热水进入的第二腔室,第二腔室的内径相比于第一腔室大,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围边204与外锅100底部间隔设置,即围边204与外锅100底部之间设有可供水流过的间隔。将隔离件200置入外锅100的容置空间内,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共同形成了加热腔122。实现了能够使补水腔中的水能够快速进入加热腔122中,避免发生干烧的现象。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筒体202和/或围边204上设置有通孔206。
在该实施例中,隔离件200可以不设置围边204,直接将通孔206设置在筒体202靠近外锅100底部的一侧。隔离件200上设置有围边204时可以将通孔206设置在围边204上,还可以将通孔206设置在围边204和筒体202上。将设有通孔206的隔离件200置于外锅100内,隔离件200将外锅100的容置空间分隔为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在对加热腔122的水进行加热时,加热腔122内的水会逐渐减少,补水腔中的水可以通过通孔206流入到加热腔122中,保证了加热腔122中的水保持充足状态,避免加热腔122中水被烧干,能够完成对内锅中食材的烹饪。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孔206的数量为2个至10个。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补水腔中的水可以顺利进入到加热腔122中,通孔206可以环绕设置在筒体202和/或围边204上,设置数量多个通孔206,从而加大加热腔122与补水腔124的导通口径,进一步保证水可以从补水腔进入到加热腔122中。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锅100、隔离件200、第一加热元件300和内锅400。隔离件200设置在外锅100的容置空间120中,将容置空间120分为相互连通的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第一加热元件300对加热腔122中的水进行加热,内锅400设置于加热腔122内,补水腔124对加热腔122进行补水。
在上述实施例中,内锅400与外锅100底部设有间隙。
其中,间隙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20毫米。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元件300设置在外锅100的底部,在烹饪器具的使用过程中,内锅400与外锅100底部的间隙内充满水,实现了利用水对热量进行传导,使内锅400受到的温度更加稳定,从而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质量,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间隙设置为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10毫米。
进一步地,可以将间隙设置为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6毫米。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合适的间隙范围可以确保加热的热量向内锅400传导,避免能量的浪费,并且还能保证间隙之间充满水,利用水作为导热介质向内锅400导热。
在上述实施例中,内锅400包括内锅体402。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内锅400为密封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在使用烹饪器具对内锅400进行加热时,内锅400位于加热腔122中水的液面以下,以水作为热量传导的媒介,内锅400配置为相对加热腔122密封的锅体结构,避免加热腔122中的水进入到内锅400中,从而保证内锅400烹饪食材良品率,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内锅体402上设有镂空部(图中未示出)。在该实施例中,内锅400为镂空结构。在使用烹饪器具对内锅400进行加热时,内锅400位于加热腔122中水的液面以上,加热腔122中的水受热沸腾后蒸发为蒸汽,将蒸汽作为热量传导的媒介,内锅400配置为镂空的结构,使蒸汽可以直接与内锅400中的食材接触,从而达到对内锅400中食材蒸制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内锅400的配置形式包括待不限于上述两种实施例,可以根据实际烹饪方式和烹饪需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内锅400。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隔离件200与外锅100的底部间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隔离件200与外锅100的底部设置有可供水流过的间隔空间,使补水腔124中的水可以通过间隔空间流入到加热腔122中。保证了加热腔122中的水保持充足状态,能够完成对内锅400中食材的烹饪。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部分隔离件200凸出于外锅100的开口端。
在该实施例中,部分隔离件200凸出于外锅100的开口端,能够使外锅100内的最高液面处于隔离件200最上端以下,能够避免水通过隔离件200的上部进入到加热腔122内。补水腔124中的水均由隔离件200的下侧进入到加热腔122内,使第一加热元件300能够快速对补充到加热腔122内的温度较低的水进行加热。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锅100、隔离件200、第一加热元件300和内锅400。隔离件200设置在外锅100的容置空间120中,将容置空间120分为相互连通的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第一加热元件300对加热腔122中的水进行加热,内锅400设置于加热腔122内,补水腔124对加热腔122进行补水。
烹饪器具还包括:连接部500,连接部500与外锅100相连,且连接部500与隔离件200相连,连接部500被配置为使隔离件200可拆卸连接于外锅100。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部500与外锅100和隔离件200相连,使隔离件200与外锅100连接在一起。其中,可以将连接部500与隔离件200固定连接,连接部500与外锅100可拆卸的相连,实现了隔离件200与外锅100的可拆卸装配,方便用户对隔离件200以及外锅100的清洗。将隔离件200拆卸下来外锅100为可以单独使用的锅具,实现了烹饪器具可以满足多种使用场景。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部500与隔离件200一体成型。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600。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600,盖体600上设置有蒸汽孔,使外锅100内产生的蒸汽顺利排出到烹饪器具之外。
在该实施例中,盖体600上设置有蒸汽孔,使外锅100内产生的蒸汽顺利排出到烹饪器具之外。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将盖体600的直径设置为与外锅100外径相适配,在拆除隔离件200和连接件时,外锅100的侧壁也能够对盖体600进行支撑,实现了盖体600对外锅100开放端的遮挡作用。
如图1和图4所示,连接部500包括:第一支撑部502,第一支撑部502与盖体600相搭接,第一支撑部502适于支撑盖体600。第二支撑部504,第二支撑部504与第一支撑部502相连,且第二支撑部504与内锅400相连,第二支撑部504适于支撑内锅400。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部500包括第一支撑部502,第一支撑部502能够与盖体600搭接,使盖体600覆盖住烹饪器具的开口端。第二支撑部504与第一支撑部502相连,第二支撑部504对内锅400起到支撑作用,通过将内锅400装配在第二支撑部504上,使内锅400位于加热腔122内,第二支撑部504与隔离件200相连,第二支撑部504位于隔离件200与外锅100之间对补水腔124封堵。
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部500还包括提手部506。
在该实施例中,提手部506设置在第一支撑部502上,用户可以通过提手部506将连接部500和隔离件200与外锅100进行拆分。
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内锅400包括:内锅体402和凸台404,凸台404设于内锅体402的外侧壁上,凸台404与第二支撑部504相搭接。
在该实施例中,内锅400包括内锅体402和凸台404,通过凸台404与第二支撑部504的搭接,实现将内锅体402装配在第二支撑部504上,是内锅体402处于加热腔122内。内锅400能够与第二支撑部504可拆卸的装配在一起,实现内锅400能够单独使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内锅400还包括内锅盖406,内锅盖406与内锅体402搭接。
在该实施例中,内锅400上还设置有内锅盖406,内锅盖406能够覆盖内锅体402的开口端,内锅400与外锅100通过连接部500活动装配在一起。在利用烹饪器具烹饪完成后,内锅400和外锅100能够进行拆洗,并且内锅400和外锅100可以拆开单独使用,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凸台404间隔设置在内锅400侧壁上的凸起结构。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凸台404设置为环绕设置在内锅400侧壁上的凸沿结构。
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504和/或凸台404上设有排气孔508;其中,排气孔508与加热腔122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504和/或凸台404上设有排气孔,使加热腔122中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排气孔508排出到加热腔122外,使加热腔122内的压力保持稳定,从而使补水腔124中的水可以顺利流入到加热腔122内。
实施例五: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锅100、盖体600、连接部500、隔离件200、第一加热元件300和内锅400。隔离件200设置在外锅100的容置空间120中,隔离件200上设置有通孔206,将容置空间120分为相互连通的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第一加热元件300对加热腔122中的水进行加热,内锅400设置于加热腔122内,补水腔124对加热腔122进行补水。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加热元件300的一部分与补水腔124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300向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加热。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元件300有一部分设置与补水腔124对应设置,即第一加热元件300一部分位于补水腔124的投影范围内,另一部分第一加热元件300在加热腔122的投影范围内,通过第一加热元件300的一部分对加热腔122中的水进行加热,通过第一加热元件300的另一部分对补水腔124中的水进行加热,实现了对补水腔124中的水预热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热元件300位于加热腔122投影范围内的部分相较于位于补水腔124投影范围内的部分要大,实现了第一加热元件300主要对加热腔122内的水进行加热。
如图8,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加热元件700,第一加热元件300与加热腔122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300能够对加热腔122加热;第二加热元件700设置于外锅100上,第二加热元件700与补水腔124对应设置,第二加热元件700向补水腔124加热;其中,第一加热元件300的最大运行功率大于第二加热元件700的最大运行功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元件300与加热腔122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300能够对加热腔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元件300处于加热腔122的投影范围内,即第一加热元件300仅对加热腔122范围内的水进行加热,使加热腔122内的水快速沸腾,从而减少了能源的浪费,并且提高烹饪效率。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加热元件700,第二加热元件700与补水腔124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元件300与加热腔122对应设置,即第二加热元件700在补水腔124的投影范围内,第一加热元件300在加热腔122的投影范围内,第一加热器元件300对加热腔122内的水加热,第二加热元件700对补水腔124内的水加热,第一加热元件300的最大运行功率大于第二加热元件700的最大运行功率,第二加热元件700对补水腔124中存储的水进行预热,提高从补水腔124进入加热腔122中的水的温度,避免由于补水腔124水大量进入加热腔122,导致加热腔122中的水出现停止沸腾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加热腔122的加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热元件300和第二加热元件700的设置位置以及参数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加热元件300和第二加热元件700进行具体设置。
实施例六: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完整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锅100、内锅400和聚能罩,聚能罩包括连接部500、隔离件200,隔离件200上设置有通孔206,隔离件200将内锅400外侧的水分为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加热腔122和补水腔124通过通孔206连通。
隔离件200的垂直投影包括外锅100底部的发热元件,即外锅100底部的发热元件位于隔离件200的垂直投影的范围内,可以实现让加热腔122内少量水快速沸腾,当加热腔122水蒸发后,补水腔124通过通孔206对其补水。
值得注意的是,隔离件200上端最低点高于加热腔122水位。
聚能罩还具有取放内胆作用功能,聚能罩包括支撑内胆凸缘的连接部500,以及排气孔,还包括提手部506。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个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锅,所述外锅内设有容置空间;
隔离件,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外锅相连接,所述隔离件将所述容置空间分隔为加热腔和补水腔,所述加热腔与补水腔相连通;
内锅,所述内锅设置于所述加热腔内;
第一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外锅上,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加热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能够对所述加热腔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还包括:
筒体;
围边,与所述筒体相连;
其中,所述围边与所述外锅底部相连,或所述围边与所述外锅底部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和/或所述围边上设置有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的数量为2个至10个。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外锅相连,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隔离件相连,所述连接部被配置为使所述隔离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外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盖体;
所述连接部包括:
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盖体相搭接,所述第一支撑部适于支撑所述盖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包括: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且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内锅相连,所述第二支撑部适于支撑所述内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包括:
内锅体;
凸台,所述凸台设于所述内锅体的外侧壁上,所述凸台与第二支撑部相搭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或所述凸台上设有排气孔;
其中,所述排气孔与所述加热腔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体上设有镂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与所述外锅底部设有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20毫米。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部分所述隔离件凸出于所述外锅的开口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一部分与所述补水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能够对所述加热腔和补水腔加热。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与所述加热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能够对所述加热腔加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第二加热元件,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外锅上,所述第二加热元件与所述补水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加热元件向所述补水腔加热;
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最大运行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的最大运行功率。
CN202020143958.7U 2020-01-22 2020-01-22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16737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3958.7U CN211673754U (zh) 2020-01-22 2020-01-22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3958.7U CN211673754U (zh) 2020-01-22 2020-01-22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73754U true CN211673754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74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43958.7U Active CN211673754U (zh) 2020-01-22 2020-01-22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7375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6214A (zh) * 2020-12-17 2021-04-16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饮水集成烹饪系统和预热控制方法
CN113243752A (zh) * 2021-06-22 2021-08-13 沙县万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可自动补水的捞面锅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6214A (zh) * 2020-12-17 2021-04-16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饮水集成烹饪系统和预热控制方法
CN112656214B (zh) * 2020-12-17 2023-02-21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饮水集成烹饪系统和预热控制方法
CN113243752A (zh) * 2021-06-22 2021-08-13 沙县万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可自动补水的捞面锅
CN113243752B (zh) * 2021-06-22 2022-03-29 沙县万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可自动补水的捞面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73754U (zh) 烹饪器具
CN101889817A (zh) 改良的双向加热烹调装置
CN216060170U (zh) 烹饪器具
CN211483987U (zh) 烹饪器具
CN215650652U (zh) 烹饪器具
CN216060141U (zh) 烹饪器具
CN211242810U (zh) 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110338641B (zh) 用于蒸汽加热的烹饪锅具及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210871023U (zh) 一种蒸烤组合机
CN209883802U (zh) 一种蒸烤组合机
CN215457252U (zh) 烹饪器具
CN210961468U (zh) 高效散热的多功能烹饪器具
CN210961460U (zh) 用于蒸汽加热的烹饪锅具及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214856005U (zh) 烹饪设备
WO2023065644A1 (zh) 烹饪器具
CN216984577U (zh) 烹饪设备
CN220141447U (zh) 多功能组合式家用烹饪器
CN214230899U (zh) 烹饪器具
CN210783909U (zh) 一种快速蒸炖锅
CN216932731U (zh) 烹饪器具
CN214433645U (zh) 烹饪器具
CN213464721U (zh) 烹饪装置
CN219629323U (zh) 一种方便注水的微压电蒸锅
CN213850172U (zh) 一种煎烤机
CN219594320U (zh) 锅体组件及烹饪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