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69310U - 检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检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69310U
CN211669310U CN201922229342.1U CN201922229342U CN211669310U CN 211669310 U CN211669310 U CN 211669310U CN 201922229342 U CN201922229342 U CN 201922229342U CN 211669310 U CN211669310 U CN 2116693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detection
insulation
transmission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2934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显威
林洪
余焕明
夏林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2934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693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693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693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设备。一种检测设备,包括传动装置、绝缘性检测装置和气密性检测装置,传动装置能够固定待测电芯,并能够将待测电芯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绝缘性检测装置能够对位于第一位置的待测电芯进行绝缘性检测,气密性检测装置能够对位于第二位置的待测电芯进行气密性检测。上述检测设备的检测工序为人工上电芯、绝缘性检测、气密性检测、人工下电芯,与传统检测设备相比少了人工下电芯和人工上电芯两道工序,而采用传动装置代替,检测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铝壳电芯的绝缘性能及气密性能均为其重要品质指标,故在铝壳电芯的整体制程中必须涵盖绝缘性检测制程与气密性检测制程。但是传统的绝缘性和气密性检测设备的检测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绝缘性和气密性检测效率较高的检测设备。
一种检测设备,包括传动装置、绝缘性检测装置和气密性检测装置,所述传动装置能够固定待测电芯,并能够将所述待测电芯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绝缘性检测装置能够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待测电芯进行绝缘性检测,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能够对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待测电芯进行气密性检测。
传统的绝缘性和气密性检测装置为独立设置,检测工序为人工上电芯、绝缘性检测、人工下电芯、人工上电芯、气密性检测、人工下电芯,检测效率较低。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检测设备包括传动装置、绝缘性检测装置和气密性检测装置,传动装置能够固定待测电芯,并能够将待测电芯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绝缘性检测装置能够对位于第一位置的待测电芯进行绝缘性检测,气密性检测装置能够对位于第二位置的待测电芯进行气密性检测,检测工序为人工上电芯、绝缘性检测、气密性检测、人工下电芯,少了人工下电芯和人工上电芯两道工序,而采用传动装置代替,检测效率较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和传动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能够固定所述待测电芯,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将所述固定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性检测装置包括绝缘性检测组件和绝缘性传动组件,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能够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待测电芯进行绝缘性检测,所述绝缘性传动组件与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探针、第二探针和绝缘性测试仪,所述第一探针和所述第二探针均与所述绝缘性传动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分别与所述待测电芯的正极柱和所述待测电芯的负极柱电连接,所述绝缘性测试仪与所述第一探针和所述第二探针均电连接,当所述第一探针和所述第二探针与所述待测电芯的正极柱和所述待测电芯的负极柱电连接时,所述绝缘性测试仪能够检测所述正极柱和所述负极柱之间的电阻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性传动组件包括绝缘固定组件、第一传动组件及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绝缘固定组件与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固定在所述绝缘固定组件上,并与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且能够使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移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绝缘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所述绝缘固定组件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固定组件包括标尺结构件、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所述标尺结构件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固定在所述标尺结构件上,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分别与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并安装在所述标尺结构件上,且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能够在所述标尺结构件上滑动,以根据所述标尺结构件上的刻度调节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气密性检测组件和气密性传动组件,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能够对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待测电芯进行气密性检测,所述气密性传动组件与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包括检测管和负压检测仪,所述待测电芯具有注液孔,所述检测管与所述气密性传动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与所述待测电芯的所述注液孔连通,所述负压检测仪与所述检测管连通,当所述检测管与所述待测电芯的所述注液孔连通时,所述负压检测仪能够检测所述待测电芯的气密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密性传动组件包括气密固定件、第三传动组件及第四传动组件,所述气密固定件与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传动组件与所述气密固定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所述气密固定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第四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扫码装置,所述扫码装置能够对所述待测电芯上的二维码进行记录。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检测设备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位图1所示的检测设备的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位图3所示的传动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位图1所示的检测设备的传动装置和绝缘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位图5所示的绝缘性检测装置的爆炸图;
图7位图1所示的检测设备的传动装置和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位图7所示的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一实施方式的检测设备10,能够检测待测电芯20的绝缘性和气密性。其中,待测电芯20为方形铝壳电芯。进一步地,待测电芯20的厚度为10mm~90mm,宽度为80mm~250mm,高度为50mm~220mm。具体地,检测设备10包括传动装置100、绝缘性检测装置200和气密性检测装置300。
传动装置100能够固定待测电芯20,并能够将待测电芯20移动至第一位置101和第二位置102。请参阅图3,传动装置100包括电芯固定组件110和电芯传动组件120。
电芯固定组件110能够固定待测电芯20。具体地,电芯固定组件110包括载板111、第一夹紧组件112和第二夹紧组件113。
载板111能够承载待测电芯20。
请一并参阅图4,第一夹紧组件112固定在载板111上,并能够在待测电芯20的长度方向上固定待测电芯20。具体地,第一夹紧组件112包括第一挡板112a和第一夹紧件112b。第一挡板112a固定在载板111上,第一夹紧件112b固定在载板111上,并能够与第一挡板112a配合夹紧待测电芯20。
第二夹紧组件113固定在载板111上,并能够在待测电芯20的宽度方向上固定待测电芯20。具体地,第二夹紧组件113包括第二挡板113a和第二夹紧件113b。第二挡板113a固定在载板111上,第二夹紧件113b固定在载板111上,并能够与第二挡板113a配合夹紧待测电芯20。
电芯传动组件120与电芯固定组件110固定连接,并能够将电芯固定组件110移动至第一位置101和第二位置102。具体地,电芯传动组件120包括电芯传动件121和电芯驱动件122。
电芯传动件121与固定组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电芯传动件121与载板111固定连接。
电芯驱动件122与电芯传动件121传动连接,并能够使电芯传动件121移动至第一位置101和第二位置102,以使载板111上的待测电芯20移动至第一位置101和第二位置102。
绝缘性检测装置200能够对位于第一位置101的待测电芯20进行绝缘性检测。请参阅图5,具体地,绝缘性检测装置200包括绝缘性检测组件210和绝缘性传动组件220。
绝缘性检测组件210能够对位于第一位置101的待测电芯20进行绝缘性检测。请一并参阅图6,具体地,绝缘性检测组件210包括第一探针211、第二探针212和绝缘性测试仪(图未示)。
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能够分别与待测电芯20的正极柱和待测电芯20的负极柱电连接。绝缘性测试仪与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均电连接,当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与待测电芯20的正极柱和待测电芯20的负极柱电连接时,绝缘性测试仪能够检测正极柱和负极柱之间的电阻值。
绝缘性传动组件220与绝缘性检测组件210固定连接,并能够使绝缘性检测组件210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位置101的方向移动。具体地,绝缘性传动组件220包括绝缘固定组件221、第一传动组件222及第二传动组件223。
绝缘固定组件221与绝缘性检测组件210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绝缘固定组件221分别与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固定连接。具体地,绝缘固定组件221包括标尺结构件221a、第一滑动件221b和第二滑动件221c。
标尺结构件221a能够标识尺寸。
第一滑动件221b和第二滑动件221c分别与绝缘性检测组件210固定连接,并安装在标尺结构件221a上,且第一滑动件221b和第二滑动件221c能够在标尺结构件221a上滑动,以根据标尺结构件221a上的刻度调节绝缘性检测组件210的位置。进一步地,第一滑动件221b和第二滑动件221c分别与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固定连接,以根据标尺结构件221a上的刻度精确调节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之间的距离,而使检测设备10可以检测正极柱和负极柱间距不同的待测电芯20,而且定位精度较好。
进一步地,标尺结构件221a上设有第一滑轨(图未标)和第二滑轨(图未标),第一滑动件221b和第二滑动件221c分别嵌入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中,以使第一滑动件221b能够在第一滑轨上滑动,第二滑动件221c能够在第二滑轨上滑动。具体地,第一滑动件221b和第二滑动件221c均为绝缘卡扣。
第一传动组件222固定在绝缘固定组件221上,并与绝缘性检测组件210固定连接,且能够使绝缘性检测组件210移动。进一步地,第一传动组件222固定在标尺结构件221a上,并与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固定连接,且能够使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朝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具体地,第一传动组件222包括两个传动连接件222a、两个第一传动件222b和两个第一驱动件222c。
两个传动连接件222a分别与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固定连接。两个第一传动件222b分别与两个传动连接件222a固定连接。两个第一驱动件222c分别与两个第一传动件222b固定连接,两个第一驱动件222c能够驱动第一传动件222b移动,而使两个传动连接件222a朝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具体地,第一传动件222b为丝杠。具体地,第一驱动件222c为伺服电机,以使检测设备10的定位精度较好。
第二传动组件223与绝缘固定组件221固定连接,并能够使绝缘固定组件221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位置101的方向移动。进一步地,第二传动组件223与标尺结构件221a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二传动组件223包括第二驱动件223a和第二固定件223b。
第二驱动件223a与标尺结构件221a固定连接,第二驱动件223a能够使标尺结构件221a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位置101的方向移动。具体地,第二驱动件223a为气缸,以使检测设备10的定位精度较好。
第二固定件223b与第二驱动件223a固定连接,并能够固定第二驱动件223a的位置。具体地,第二固定件223b为固定板。
气密性检测装置300能够对位于第二位置102的待测电芯20进行气密性检测。请参阅图7,具体地,气密性检测装置300包括气密性检测组件310和气密性传动组件320。
气密性检测组件310能够对位于第二位置102的待测电芯20进行气密性检测。具体地,气密性检测组件310包括检测管311和负压检测仪(图未示)。
检测管311与气密性传动组件320固定连接,待测电芯20具有注液孔,检测管311能够与待测电芯20的注液孔连通。其中,检测管311与注液孔的边缘密封。进一步地,检测管311的一端设有吸盘,当检测管311与注液孔连通时,吸盘能够保证检测管311与注液孔的边缘密封。
负压检测仪与检测管311连通,当检测管311与待测电芯20的注液孔连通时,负压检测仪能够检测待测电芯20的气密性。
气密性传动组件320与气密性检测组件310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气密性检测组件310向靠近或远离第二位置102的方向移动。进一步地,气密性传动组件320与检测管311固定连接。具体地,气密性传动组件320包括气密固定件321、第三传动组件322及第四传动组件323。
气密固定件321与气密性检测组件310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气密固定件321与检测管311固定连接。更进一步地,检测管311穿设于气密固定件321。其中,检测管311的一端开口朝向第二位置102。具体地,气密固定件321为固定板。
第三传动组件322与气密固定件321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气密固定件321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请一并参阅图8,具体地,第三传动组件322包括第三传动件322a和第三驱动件322b。
第三传动件322a与气密固定件321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三传动件322a包括内连接件322a1和外连接件322a2。内连接件322a1与气密固定件321固定连接。外连接件322a2与内连接件322a1固定连接。
第三驱动件322b与第三传动件322a固定连接,第三驱动件322b能够驱动第三传动件322a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以使气密固定件321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进一步地,第三驱动件322b与外连接件322a2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三驱动件322b为气缸,以使检测设备10的定位精度较好。
第四传动组件323与第三传动组件322固定连接,并能够使第三传动组件322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进一步地,第四传动组件323与第三驱动件322b固定连接。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大致为竖直方向。具体地,第四传动组件323包括第四传动件323a和第四驱动件323b。
第四传动件323a与第三驱动件322b固定连接。具体地,第四传动件323a为丝杠,以使检测设备10的定位精度较好。
第四驱动件323b与第四传动件323a固定连接,第四驱动件323b能够驱动第四驱动件323b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具体地,第四驱动件323b为伺服电机,以使检测设备的定位精度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检测设备10还包括扫码装置(图未标),扫码装置能够对待测电芯20上的二维码进行记录。具体地,扫码装置为扫码枪。当然,扫码装置不限于扫码枪,只要能够扫码记录的装置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检测设备10还包括机台400,传动装置100、绝缘性检测装置200和气密性检测装置300均安装在机台400上。进一步地,扫码装置安装在机台400上。
上述检测设备10的工作原理为:
将待测电芯20放在载板111上,第一夹紧组件112和第二夹紧组件113将待测电芯20固定,扫码装置对待测电芯20进行扫码记录,电芯驱动件122驱动电芯传动件121将载板111上的待测电芯20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101;
第一传动组件222的两个驱动件通过两个传动件调节两个传动连接件222a之间的距离,以调节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之间的距离,通过标尺结构件221a定位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之间的距离与待测电芯20正极柱和负极柱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第二驱动件223a驱动标尺结构件221a向第一位置101的方向移动,而使第一探针211和第二探针212分别与待测电芯20的正极柱和负极柱电连接,第一探针211、正极柱、待测电芯20、负极柱、第二探针212形成回路,第一绝缘性测试仪检测正极柱和负极柱之间的电阻值。例如,当电阻值高于预定值时,表明待测电芯20的绝缘性合格;当电阻值低于预定值时,表明待测电芯20的绝缘性不合格;
电芯驱动件122驱动电芯传动件121将载板111上的待测电芯20从第一位置101移动至第二位置102,第四驱动件323b驱动第四传动件323a而使第三驱动件322b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而使检测管311对准待测电芯20的注液孔,第三驱动件322b驱动第三传动件322a而使气密固定件321向第二位置102的方向移动,而使检测管311与位于第二位置102的待测电芯20的注液孔连通,待测电芯20、检测管311和负压检测仪形成密封腔体,负压检测仪使密封腔体形成预定负压值,预定时间后,密封腔体的气压值逐渐升高,表明待测电芯20的气密性较差,不合格;密封腔体的气压值保持恒定或者变化较小,说明待测电芯20的气密性较好,合格;
电芯驱动件122驱动电芯传动件121将载板111上的待测电芯20从第一位置101移动至初始位置,取下待测电芯20。
上述检测设备10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传统的绝缘性和气密性检测装置为独立设置,检测工序为人工上电芯、绝缘性检测、人工下电芯、人工上电芯、气密性检测、人工下电芯,检测效率较低;上述检测设备10包括传动装置100、绝缘性检测装置200和气密性检测装置300,传动装置100能够固定待测电芯20,并能够将待测电芯20移动至第一位置101和第二位置102,绝缘性检测装置200能够对位于第一位置101的待测电芯20进行绝缘性检测,气密性检测装置300能够对位于第二位置102的待测电芯20进行气密性检测,检测工序为人工上电芯、绝缘性检测、气密性检测、人工下电芯,少了人工下电芯和人工上电芯两道工序,而采用传动装置100代替,检测效率较高。
2)传统的绝缘性和气密性检测设备的检测效率大于或等于0.375个/min,人员需求大于或等于2.5人,其中2人开机,0.5人负责运转,快速换模SMED大于或等于2h,按单人计算;而上述检测设备10的检测效率大于或等于1个/min,人员需求大于或等于1.5人,其中1人开机,0.5人负责运转,快速换模SMED小于或等于0.5h,按单人计算,因此,上述检测设备10的检测效率较高;其中,上述数据由IE工程师根据设备动作及同等蓝本电芯工艺时间时序核算得出。
3)传统的绝缘性和气密性检测设备10由气缸和线性轴承定位结构组成,装配公差大,导致输出定位精度小于或等于0.2,存在因定位精度问题导致待测电芯20气密性检测误判的风险;上述检测设备10采用机械传动,丝杠精度小于或等于0.01,伺服电机的精度小于或等于0.01,气缸的精度小于或等于0.06,而使上述检测设备10的精度小于或等于0.08,从而规避因精度问题导致待测电芯20气密性检测误判的风险。因此,上述检测设备10的定位精度较高。
4)上述检测设备10的气密性传动组件320包括气密固定件321、第三传动组件322及第四传动组件323,气密固定件321与检测管311固定连接,第三传动组件322与气密固定件321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气密固定件32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第四传动组件323与第三传动组件322固定连接,并能够使第三传动组件322在竖直上移动,而使上述检测装置能够对不同规格的待测电芯20进行气密性检测,兼容性较好。
5)传统的绝缘性和气密性检测设备的定位精度较差,而使第一探针211、第二探针212及检测管311容易损坏,其中,定位精度占比损坏因素的10%;上述检测设备10的精度小于或等于0.08,而使第一探针211、第二探针212和检测管311的使用寿命提升10%,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6)传统的绝缘性和气密性检测设备布局空间占比相对较大,且相对应电气规范布局比较困难;上述检测设备10的布局空间占比相对较小,相对应电气规范布局比较简单且规范。
7)传统的绝缘性和气密性检测设备因没有集成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而无法与流程管理引擎系统(PMES)形成对接,数据追索采用有纸化进行,人为不可控;上述检测设备10能够集成PLC,可与PMES形成信息自动交互,可实时通过PMES数据追溯,可控度比较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装置、绝缘性检测装置和气密性检测装置,所述传动装置能够固定待测电芯,并能够将所述待测电芯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绝缘性检测装置能够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待测电芯进行绝缘性检测,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能够对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待测电芯进行气密性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和传动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能够固定所述待测电芯,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将所述固定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性检测装置包括绝缘性检测组件和绝缘性传动组件,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能够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待测电芯进行绝缘性检测,所述绝缘性传动组件与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探针、第二探针和绝缘性测试仪,所述第一探针和所述第二探针均与所述绝缘性传动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分别与所述待测电芯的正极柱和所述待测电芯的负极柱电连接,所述绝缘性测试仪与所述第一探针和所述第二探针均电连接,当所述第一探针和所述第二探针与所述待测电芯的正极柱和所述待测电芯的负极柱电连接时,所述绝缘性测试仪能够检测所述正极柱和所述负极柱之间的电阻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性传动组件包括绝缘固定组件、第一传动组件及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绝缘固定组件与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固定在所述绝缘固定组件上,并与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且能够使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移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绝缘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所述绝缘固定组件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固定组件包括标尺结构件、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所述标尺结构件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固定在所述标尺结构件上,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分别与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并安装在所述标尺结构件上,且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能够在所述标尺结构件上滑动,以根据所述标尺结构件上的刻度调节所述绝缘性检测组件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气密性检测组件和气密性传动组件,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能够对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待测电芯进行气密性检测,所述气密性传动组件与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包括检测管和负压检测仪,所述待测电芯具有注液孔,所述检测管与所述气密性传动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与所述待测电芯的所述注液孔连通,所述负压检测仪与所述检测管连通,当所述检测管与所述待测电芯的所述注液孔连通时,所述负压检测仪能够检测所述待测电芯的气密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性传动组件包括气密固定件、第三传动组件及第四传动组件,所述气密固定件与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传动组件与所述气密固定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所述气密固定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第四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固定连接,并能够使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扫码装置,所述扫码装置能够对所述待测电芯上的二维码进行记录。
CN201922229342.1U 2019-12-12 2019-12-12 检测设备 Active CN2116693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29342.1U CN211669310U (zh) 2019-12-12 2019-12-12 检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29342.1U CN211669310U (zh) 2019-12-12 2019-12-12 检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69310U true CN211669310U (zh) 2020-10-13

Family

ID=72735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29342.1U Active CN211669310U (zh) 2019-12-12 2019-12-12 检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693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6893A (zh) * 2023-08-31 2023-12-01 钧罡(宁波)金属精密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气密性绝缘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6893A (zh) * 2023-08-31 2023-12-01 钧罡(宁波)金属精密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气密性绝缘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117146893B (zh) * 2023-08-31 2024-05-03 钧罡(宁波)金属精密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气密性绝缘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8422B (zh) 一种蓝牙数字压力表快速自动化检测检验装置
CN109946639B (zh) 接拆装置及电能表校验台
CN211669310U (zh) 检测设备
CN206281956U (zh) Vcm马达姿势差性能测试装置
CN110440663B (zh) 一种螺纹检测设备及螺纹测量方法
CN102818698B (zh) 四通阀的主阀装配测试装置
CN217877614U (zh) 全自动超声波焊接组装测试设备
CN215036662U (zh) 一种基于视觉检测的锂电池定位装置及系统
CN210469229U (zh) 一种iv自动测试流水线
CN110849523B (zh) 一种浮动连接器偏转插接时的接触力检测装置
CN209246861U (zh) 一种风机蜗壳检验装置
CN213336682U (zh) 一种定位精确的阀体气密性测漏测试机
CN218003122U (zh) 拉力测试装置
CN213455771U (zh) 一种燃气表跑合测试装置
CN219915534U (zh) 一种焊缝检测装置
CN221010151U (zh) 一种以太网接口自动化测试装置
CN212808014U (zh) 用于玻璃检测装置的玻璃型号测量设备及玻璃检测装置
CN209820588U (zh) 测试干簧管传感器的定位装置
CN217179552U (zh) 一种液流电池双极板尺寸自动检测系统
CN210400824U (zh) 夹具密闭性检测装置
CN211699725U (zh) 一种nand flash储存芯片测试治具
CN212622281U (zh) 一种用于光纤连接器端面检测的接口
CN219957810U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活化测试的综合测试机构
CN216526458U (zh) 一种镜头调心装置及镜头组立设备
CN212807568U (zh) 一种新型光模块试制用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18, Tangjia south,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