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73015U - 汽车侧门锁 - Google Patents

汽车侧门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73015U
CN211573015U CN201922341236.2U CN201922341236U CN211573015U CN 211573015 U CN211573015 U CN 211573015U CN 201922341236 U CN201922341236 U CN 201922341236U CN 211573015 U CN211573015 U CN 2115730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haft
rod
pawl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4123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玉会
励凯亮
邱遥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City Yongbo Car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City Yongbo Car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City Yongbo Car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City Yongbo Car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4123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730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730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730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侧门锁,包括锁体组件和执行组件,执行组件的电动机按预定方向转动,带动蜗杆进而带动蜗轮逆时针方向转动,蜗轮带动保险杆向右滑动,离合杆在离合杆扭簧的扭力作用下顺时针转动,离合杆与第一转换板构成解保险,此时拉动锁扣组件的第一内拉板,克服第一内拉板扭簧扭力顺时针转动,拨动第一转换板,第一转换板带动离合杆和释放板转动,释放板带动棘爪销和棘爪转动,当棘爪转动至不对卡板起限制作用的状态即与卡板脱开时,卡板在卡板扭簧的作用力下转动使侧门锁解锁即车门打开。本汽车侧门锁构成锁体组件和执行组件的部件相对较少,部件构成的零件相对少,部件之间连接的灵活性和力学性能较理想。

Description

汽车侧门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汽车侧门锁。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汽车侧门锁已是很成熟的技术,一般包括锁体组件和执行组件,执行组件也有称执行器组件或称闭锁器,锁体组件包括由绕自身铆钉转动的棘爪和绕自身铆钉转动的卡板或称锁舌构成基本的锁扣单元,再利用执行组件中的电动机带动蜗轮蜗杆电动机构和其他手动机构上保险或解除保险,再从车外或车内开锁。现有技术的汽车侧门锁的结构各异,功能不同。但据申请人了解,现有技术的汽车侧门锁仍存在以下不足:1构成侧门锁的部件相对较多,部件构成的零件相对多,占用空间相对大,部件之间连接的灵活性和力学性能不太理想,开锁和上锁操作过程中灵活性不够,可靠性不强,操作相对费力,锁的使用寿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由于零部件相对较多,材料成本相对较高,同时装配工序相对较多,装配效率相对不高,且装配人工成本相对增加,导致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不明显。3、有的执行组件采用前盖与电器组件的分体式结构,防水效果不理想,增加了装配难度。4、有的零部件有异响,增加了噪音;有些零部件工作可靠性不强,且装配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构成锁体组件的部件相对较少,锁体组件的部件构成的零件相对少,锁体组件的部件之间连接的灵活性和力学性能较理想的汽车侧门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侧门锁,包括锁体组件和执行组件,所述锁体组件包括:
外拉板套合在壳体第一轴上,绕壳体第一轴转动,并与第一转换板拨动连接,外拉板的外端用于与外拉手连接;
第一内拉板套合在前盖第一轴上,绕前盖第一轴转动,并与第一转换板拨动连接,第一内拉板的一端用于与内拉手连接;
离合杆的轴与释放板的孔转动套合,离合杆扭簧套合在离合杆的轴上,离合杆扭簧的一端与离合杆连接,另一端与释放板连接,离合杆扭簧的扭矩推动离合杆向第一转换板靠近并形成配合;
释放板的凸台的外圆周面套合在第一转换板的孔内,释放板的凸台的内孔套合在壳体第二轴上,并绕壳体第二轴转动;释放板扭簧也套合在壳体第二轴上,释放板扭簧的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释放板和第一转换板连接;所述释放板和第一转换板在外力驱动下能克服释放板扭簧的扭力,绕壳体第二轴转动并经棘爪销推动棘爪向释放位置转动;
棘爪销固定在棘爪上,棘爪铆钉铆接在与壳体连接的底板上;棘爪套合在棘爪铆钉上,并绕棘爪铆钉转动;棘爪扭簧套合在棘爪铆钉上,棘爪扭簧的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棘爪销连接,棘爪销在外力作用下克服所述棘爪扭簧的扭矩转动时,带动所述棘爪一起转动;
卡板铆钉铆接在底板上,卡板套合在卡板铆钉上,并绕卡板铆钉转动;卡板扭簧套合在壳体第三轴上,并绕壳体第三轴转动,卡板扭簧的一端连接在壳体上,另一端连接在卡板上。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汽车侧门锁具有以下优点:构成锁体组件的部件相对少,锁体组件的部件构成的零件相对少,占用空间相对小,部件之间连接的灵活性和力学性能均十分理想,开锁和上锁操作过程灵活性、可靠性强,操作相对简单省力,锁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同时,本汽车侧门锁由于构成锁体组件的零部件相对少,材料成本相对降低,同时装配工序相对减少,装配效率相对提高,装配人工成本相对下降,使本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明显。
进一步地,所述执行组件包括:
与壳体连接的前盖内部预埋有若干根金属导电片,所述的金属导电片一端与位于前盖插座内的接插头连接,接插头用于与车身线束电气连接,金属导电片另一端与安装在前盖内的电动机和安装在前盖内的至少一个微动开关连接;
电动机轴上有蜗杆,与蜗杆啮合并构成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轮活动套合在前盖第二轴上,并能绕前盖第二轴转动;偏心扭簧一端与蜗轮连接,另一端与前盖连接,使蜗轮保持在两个极限位置之一;
保险杆滑动配合在前盖内的导向槽上并可做直线移动,所述蜗轮的一端与保险杆的一端构成拨动连接,保险杆的另一端可与离合杆相抵;
采用以上结构后,执行组件将前盖与电器组件做成一个整体,即执行组件的所有零部件直接安装在前盖上,其防水效果好,且保险杆采用轴向滑动式结构,构成执行组件的部件相对少,执行组件的部件构成的零件相对少,占用空间相对小,执行组件的部件之间连接的灵活性和力学性能均十分理想,开锁和上锁操作过程灵活性、可靠性强,操作相对简单省力,锁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同时,本侧门锁由于构成执行组件的零部件相对少,材料成本相对降低,同时装配工序相对减少,装配效率相对提高,装配人工成本相对下降,使本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明显。
进一步地,微动开关中包括一个第一微动开关,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头抵至直线移动的保险杆的一侧面,用于将保险杆移动状态的电信号经导电片和车身线束输出以告知驾驶人员。采用以上结构后,第一微动开关的灵敏度更好,精确度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的执行组件还包括内锁止杆,所述的内锁止杆套合在前盖第三轴上,并绕前盖第三轴转动,内锁止杆的一端与蜗轮构成拨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内拉手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后,增加了一层保险,缺电如汽车断电或遥控电池没电的情况下,从车内拉动内锁拉线,能同样实现上保险或解除保险。
进一步地,所述的锁体组件还包括一外锁止杆和一外保险转换杆;所述的外锁止杆套合在壳体第四轴上,并绕壳体第四轴转动,外锁止杆的一端用于与车门上的锁芯连杆铰接,外锁止杆的另一端与外保险转换杆拨动连接,所述外保险转换杆套合在壳体第五轴上,并绕壳体第五轴转动,外保险转换杆一侧与保险杆铰接并可带动保险杆左右移动;外保险转换杆的底面还有用于与卡板的向上凸块相配合以起防误锁作用的向下凸块。采用以上结构后,又增加了一层保险,缺电如汽车断电或遥控电池没电的情况下,从车外利用钥匙带动锁芯连杆,能同样实现上保险或解除保险。本结构还有一个巧妙之处:保险转换杆身兼防误锁结构,驾驶室的车门关着时,门闩推动卡板逆时针转,带动卡板的向上凸块转动到外保险转换杆的向下凸块无法拨动的位置,这时可以拨动外保险转换杆,带动保险杆左移,进而推动离合杆上保险;当驾驶室的车门打开时,卡板顺时针转动,带动卡板的向上凸块转动到与外保险转换杆的凸块相抵的位置,这时外保险转换杆的向下凸块因卡板的向上凸块相抵无法被拨动,也就是无法上保险。即,驾驶室车门在打开的状态下,驾驶室的门无法上保险,而车门始终可以打开,从而避免钥匙锁在车内的情况发生。保险转换杆一件两用,省材料、省空间,装配相对简单,操作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的锁体组件还包括一紧急锁杆,所述紧急锁杆转动配合在壳体的一个通孔内,紧急锁杆的内端面被背板轴向限位,紧急锁杆的外圆周的顶部固定有一用于单向拨动保险杆的凸爪,紧急锁杆的外圆周的中部有一防止异响的径向凸起,紧急锁杆的外端面有供钥匙插入转动以单向上保险的凹槽。采用以上结构后,又增加了一层保险,缺电如汽车断电或遥控电池没电的情况下,可从车内利用钥匙带动锁芯连杆,能实现上保险即人需离开时即使停电也能锁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紧急锁杆的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与保险杆的连接简单,上保险操作灵活可靠,噪音小。
进一步地,所述的执行组件还包括儿童锁构件,所述的儿童锁构件包括:转动配合在固定于壳体上的安装板的圆孔内和后盖圆孔内的旋扭拨杆,旋扭拨杆的一端经导柱滑动配合在安装板竖向弧形长通孔内,旋扭拨杆的另一端与内开离合杆的一端铰接,内开离合杆的另一端上的拨柱滑动配合在第二转换板一端的竖向腰形通孔内,所述的第二转换板铰接在前盖第四轴上,第二转换板另一端用于与第一转换板拨动连接,前盖第四轴上还铰接有一第二内拉板,第二内拉板用于在外力拉动下第二内拉板的拨快抵至位于竖向腰形通孔一端的拨柱以经第二转换板拨动第一转换板,或在外力拉动下第二内拉板的拨快与位于竖向腰形通孔另一端的拨柱错位从而不能经第二转换板拨动第一转换板。采用以上结构后,构成儿童锁构件的零件相对少,占用空间相对小,部件之间连接的灵活性和力学性能均十分理想,儿童解锁和上锁操作过程灵活、可靠,操作相对简单省力,且相对节省材料成本和人工装配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柱的自由端径向中部有一字形缺口供施力使其径向向外张开,导柱的自由端的外圆周面上有防止导柱轴向后退而脱开安装板竖向弧形长通孔的第二径向凸起。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儿童锁构件的装配或拆卸均简单方便,导柱既能保持良好的导向性能,本儿童锁构件的解锁或上锁操作过程更灵活、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的锁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内拉板扭簧,所述的前盖第二轴上还套合有第一内拉板扭簧,第一内拉板扭簧的一端与第一内拉板连接,另一端与前盖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侧门锁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侧门锁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仰视方向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壳体拿开顶盖后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中棘轮与卡板上锁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中棘轮与卡板解锁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拿开后盖时的执行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拿开后盖后的执行组件中的微动开关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执行组件处电动解保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执行组件处电动上保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儿童锁构件与壳体连接时从后向前方向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儿童锁构件本身从后向前方向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儿童锁构件与壳体连接时从前向后俯方向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中儿童锁构件解除保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是本实用新型中儿童锁构件上保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紧急锁杆安装在壳体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紧急锁杆与壳体和保险杆连接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紧急锁杆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16a是本实用新型中紧急锁杆处未上保险状态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6b是本实用新型中紧急锁杆处已上保险状态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底板,2、棘爪,3、棘爪销,4、棘爪铆钉,5、棘爪缓冲块,6、卡板,7、卡板铆钉,8、锁扣缓冲块,9、壳体,10、棘爪扭簧,11、卡板扭簧,12、紧急锁杆, 13、背板,14、离合杆扭簧,15、离合杆,16、释放板扭簧,17、释放板,18、第一转换板,19、外保险转换杆,20、保险杆,21、外拉板,22、外拉板卡扣,23、外锁止杆,24、前盖,24a、第一母扣,24b、第二母扣,24c、插座25a,第一微动开关,25b、第二微动开关,25c、第三微动开关,26、第一内拉板扭簧,27、第一内拉板,28、蜗轮,29、偏心扭簧,30、蜗轮缓冲块,31、电动机,32、蜗杆,33、内锁止杆,34、后盖,34a、第一公扣,34b、第二公扣,35、螺钉,36、儿童锁拨杆旋钮,37、内开离合杆,38、第二转换板,39、第二内拉板,40、壳体第一轴,41、壳体第二轴,42、壳体第三轴,43、前盖第二轴,44、前盖第一轴,45、第一径向凸起,46、前盖第三轴,47、壳体第五轴,48、安装板,49、拨柱,50、竖向腰形通孔,51、第二内拉板的拨快,52、导向柱,53、竖向弧形长通孔,54、第二径向凸起,55、通孔,56、凹槽,57、壳体第四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声明的是,对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汽车侧门锁,包括锁体组件和执行组件。执行组件也有称执行器组件或称执行器或称闭锁器。
如图1、图2、图3、图4、图5a、图5b、图8a、图8b所示:
所述锁体组件包括:
外拉板21套合在壳体第一轴40上,绕壳体第一轴40转动,并与第一转换板18拨动连接。外拉板21的外端用于与外拉手连接,如外拉板21的外端可用于与一拉线的一端连接,该拉线的另一端可用于与外拉手连接。壳体第一轴40外可设外拉板卡扣22对外拉板21轴向限位,即外拉板卡扣22套合在壳体第一轴40上,外拉板21套合在外拉板卡扣22外,外拉板卡扣22和壳体第一轴40上有对外拉板21轴向限位的结构。
第一内拉板27套合在前盖第一轴44上,绕前盖第一轴44转动,并与第一转换板18拨动连接。第一内拉板27的一端用于与外拉手连接,如第一内拉板27的一端可用于与一拉线的一端连接,该拉线的另一端可用于与内拉手连接。所述的锁体组件还可包括第一内拉板扭簧26,所述的第一内拉板扭簧26也套合在前盖第一轴44上,第一内拉板扭簧26 的一端与第一内拉板27连接,另一端与前盖24连接。
离合杆15的轴与释放板17的孔转动套合,离合杆扭簧14套合在离合杆15的轴上,离合杆扭簧14的一端与离合杆15连接,另一端与释放板17连接,离合杆扭簧14的扭矩推动离合杆15向第一转换板18靠近并形成配合。该配合可理解成接触或不接触。
释放板17的凸台的外圆周面套合在第一转换板18的孔内,释放板17的凸台的内孔套合在壳体第二轴41上,并绕壳体第二轴41转动。释放板扭簧16也套合在壳体第二轴 41上。释放板扭簧16的一端与壳体9连接,另一端与释放板17和第一转换板18连接。所述释放板17和第一转换板18在外力驱动下能克服释放板扭簧16的扭力,绕壳体第二轴41转动并经棘爪销3推动棘爪2向释放位置转动。
棘爪销3固定在棘爪2上,棘爪铆钉4铆接在与壳体9连接的底板1上。棘爪2套合在棘爪铆钉4上,并绕棘爪铆钉4转动。棘爪扭簧10套合在棘爪铆钉4上,棘爪扭簧10的一端与壳体 9连接,另一端与棘爪销3连接,棘爪销3在外力作用下克服棘爪扭簧10的扭矩转动时,带动棘爪2一起转动。所述锁体组件还可包括一棘爪缓冲块5,连接在壳体9上,用于棘爪2在棘爪扭簧10作用力下复位时缓冲和消除噪音。
卡板铆钉7铆接在底板1上,卡板6套合在卡板铆钉7上,并绕卡板铆钉7转动。卡板扭簧 11套合在壳体第三轴42上,并绕壳体第三轴42转动,卡板扭簧11的一端连接在壳体9上,另一端连接在卡板6上。所述锁体组件还可包括一锁扣缓冲块8,连接在壳体9上,用于卡板6 在卡板扭簧11作用力下复位时缓冲和消除噪音。
所述锁体组件还可包括一背板13,背板13与穿过壳体9的棘爪铆钉4和卡板铆钉7铆接,使棘爪铆钉4和卡板铆钉7的固定更稳固。
所述的锁体组件还可包括一外锁止杆23和一外保险转换杆19。所述的外锁止杆23套合在壳体第四轴57上,并绕壳体第四轴57转动,外锁止杆23的一端用于与车门上的锁芯连杆铰接,外锁止杆23的另一端与外保险转换杆19拨动连接。所述外保险转换杆 19套合在壳体第五轴47上,并绕壳体第五轴47转动,外保险转换杆19一侧与保险杆 20铰接并可带动保险杆20左右移动,外保险转换杆19底面还有用于与卡板6的向上凸块相配合以起防误锁作用的向下凸块(向下凸块和向上凸块图中未示出)。最后这句话也可这样说:外保险转换杆19的底面有与卡板6接触或脱离的结构。
如图13、图14、图15、图16a、图16b所示:
所述的锁体组件还可包括一紧急锁杆12,所述紧急锁杆12转动配合在壳体9的一个通孔55内,紧急锁杆12的内端面被背板13轴向限位,紧急锁杆12的外圆周的顶部固定有一用于单向拨动保险杆20的凸爪。紧急锁杆12的外圆周的中部有一防止异响的第一径向凸起45,紧急锁杆12的外端有供钥匙插入转动以单向上保险的凹槽56。
如图1、图6、图7、图8a、图8b所示:
所述执行组件包括:
与壳体9连接的前盖24内部预埋有若干根金属导电片。所述的金属导电片一端与位于前盖24插座24c内的接插头连接,接插头用于与车身线束电气连接,金属导电片另一端与安装在前盖24内的电动机31和安装在前盖24内的至少一个微动开关连接。
电动机31轴上有蜗杆32,与蜗杆32啮合并构成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轮28套合在前盖第二轴43上,并绕前盖第二轴43转动。偏心扭簧29一端与蜗轮28连接,另一端与前盖24连接,使蜗轮28保持在两个极限位置之一,该结构可以提供档位感。
保险杆20滑动配合在前盖24内的导向槽上并可做直线移动,所述蜗轮28的一端与保险杆20的一端构成拨动连接,保险杆20的另一端与离合杆15相抵。
后盖34和前盖24相互连接,以增强执行组件的整体强度。如图6所示,前盖24和后盖34之间可通过若干对或称多对公母卡扣34a、24a及34b、24b卡接,如多个第一公扣34a与多个第一母扣24a一一对应相互卡接,多个第二公扣24b与多个第二母扣24a 一一对应相互卡接。还可在图中未示的其他位置采用公母卡扣卡接。同时,后盖34和前盖24相互连接,还可以增加若干个或称多个螺钉35与螺纹孔旋合以进一步加固。
所述的后盖34与前盖24之间可设计成凸起与凹槽相配合的结构,并可采用密封条等密封防水。
所述执行组件还可包括蜗轮缓冲块30,所述的蜗轮缓冲块30设置在前盖24和蜗轮28之间,工作时起缓冲和消除噪音的作用。
所述的执行组件还可包括内锁止杆33,所述的内锁止杆33套合在前盖第三轴46上,并绕前盖第三轴46转动,内锁止杆33的一端与蜗轮28拨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内拉手连接,如内锁止杆33的另一端与一拉线的一端连接,拉线的另一端与内拉手连接。
所述的微动开关可以是多个,如3个微动开关:第一微动开关25a、第二微动开关25b和第三微动开关25c,分别与前盖24的金属导电片连接。
第一微动开关25a的触头抵至直线移动的保险杆20的一侧面,用于将保险杆20移动状态的电信号经导电片和车身线束输出以告知驾驶人员。换句话说,用于采集保险杆 20直线移动的位置,从而获知保险的状态,并能通过所述前盖24内部的导电片将电信号输出。
前盖24内设置的微动开关25b,与所述卡板6的外周弧面配合,用于采集卡板转动的位置,并通过前盖24内部的金属导电片将电信号输出。
前盖24内设置的微动开关25c,与外锁止杆23的旋转面配合,用于采集外锁止杆23转动的位置,并通过前盖24内部的金属导电片将电信号输出。
如图9、图10、图11、图12a、图12b所示:
所述的执行组件还包括儿童锁构件,所述的儿童锁构件包括:转动配合在固定于壳体上的安装板48的圆孔内和后盖34圆孔内的旋扭拨杆36,旋扭拨杆36的一端经导向柱52滑动配合在安装板48竖向弧形长通孔54内,旋扭拨杆36的另一端与内开离合杆37 的一端铰接,内开离合杆37的另一端上的拨柱49滑动配合在第二转换板38一端的竖向腰形通孔50内。所述的第二转换板38铰接在前盖第四轴上,第二转换板38另一端用于与第一转换板18拨动连接。前盖第四轴上还铰接有第二内拉板39,第二内拉板39用于在外力拉动下第二内拉板39的拨快51抵至位于竖向腰形通孔50一端的拨柱49以经第二转换板38拨动第一转换板18,或在外力拉动下第二内拉板39的拨快51与位于竖向腰形通孔50另一端的拨柱49错位从而不能经第二转换板38拨动第一转换板18。
所述的导向柱52的自由端径向中部有一字型缺口供施力使其径向向外张开,导向柱 52的自由端的外圆周面上有防止导柱轴向后退而脱开安装板48竖向弧形长通孔53的第二径向凸起54。
以上所述的拨动连接也可理解为构成拨动连接,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拨动和被拨动的关系。所述的偏心扭簧,也有称双稳态扭簧,一般指未套在某轴上并且不沿轴转动的扭簧。所述的扭簧,全称叫扭转弹簧。所述的外锁止杆23,也有称外保险杆。以上及以下所述的转动也可称为旋转。所述的内锁止杆33,也有称内保险杆。所述壳体第几轴如壳体第一轴40……,指与壳体一体浇注成整体的塑料圆柱。所述前盖第几轴如前盖第一轴43……,指与前盖一体浇注成整体的塑料圆柱。以上所述的套合在某轴上,并绕某轴转动,与某某部件与某某轴铰接是一个意思,换句话说,这两种说法可以互换通用。
参见图5a、图5b,锁体组件解锁时,外力如外拉板21或第一内拉板27经第一转换板18和释放板17推动棘爪销3克服棘爪扭簧10的扭力顺时针转动,带动棘爪2一并转动。当棘爪2转动至不对卡板6起限制作用的状态即与卡板6脱开时,卡板6在卡板扭簧11的驱动下沿顺时针转动,到达图5b所示的解锁状态。反之,锁体组件上锁时,从图5b所示的状态出发,外力如外拉板21或第一内拉板27经第一转换板18和释放板17 推动卡板6逆时针转动,克服卡板扭簧11的扭力,棘爪2在棘爪扭簧10的扭力驱动下向卡板6靠紧,当卡板6转动到与棘爪2咬合的位置时,棘爪2在棘爪扭簧10的扭力驱动下逆时针转动,进入上锁即相互咬合的位置,如图5a所示的上锁状态。
参见图8a、图8b,当执行电动解保险操作时,电动机31按预定方向转动,带动连接在电动机轴上的蜗杆32一起转动,蜗杆带动蜗轮28沿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蜗轮28 带动保险杆20向右沿前盖24的导向槽滑动。在此过程中离合杆15在离合杆扭簧14的扭力作用下顺时针转动,离合杆15与第一转换板18构成拨动连接的状态即处于解保险状态,如图8a所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拉动第一内拉板27,克服第一内拉板扭簧 26扭力顺时针转动,拨动第一转换板18,第一转换板18带动离合杆15和释放板17转动,释放板17带动棘爪销3和棘爪2转动,门锁解锁即车门打开。同样,如果拉动外拉板21使其顺时针旋转,外拉板21拨动第一转换板18使其克服释放板扭簧16的扭力逆时针转动,并带动离合杆15和释放板17转动,释放板17带动棘爪销3和棘爪2转动,当棘爪2转动至不对卡板6起限制作用的状态即与卡板6脱开时,卡板6在卡板扭簧11 的作用力下转动使侧门锁解锁即车门打开。
对于安装有外锁止杆23又可称外保险杆的侧门锁如驾驶室的侧门锁,拉动外锁止杆23绕轴逆时针转动,带动外保险转换杆19顺时针转动,外保险转换杆19拨动保险杆20 使其向右滑动或称移动,离合杆15在离合杆弹簧14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回位,离合杆15 和第一转换板18构成结合状态,可拨动第一转换板18并经释放板17达到如上所述的带动棘爪销3和棘爪2转动,当棘爪2转动至不对卡板6起限制作用的状态即与卡板6脱开时,卡板6在卡板扭簧11的作用力下转动使侧门锁解锁即车门打开。
对于安装有内锁止杆33又可称内保险杆的侧门锁,拉动内锁止杆33绕轴顺时针转动,带动蜗轮28逆时针转动,蜗轮28拨动保险杆20使其向右滑动或称移动,也能拨动第一转换板18经释放板17达到如上所述的带动棘爪销3和棘爪2转动,当棘爪2转动至不对卡板6起限制作用的状态即与卡板6脱开时,卡板6在卡板扭簧11的作用力下转动使侧门锁解锁即车门打开。
参见图8a、图8b,当执行电动上保险操作时,电动机3 1按预定方向旋转,带动连接在电动机轴上的蜗杆32一起转动,蜗杆带动蜗轮28沿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蜗轮28 带动保险杆20向左沿前盖24的导向槽滑动。在此过程中离合杆15克服离合杆扭簧14 的扭力作用逆时针转动,离合杆15与第一转换板18构成脱离的状态即上保险状态,如图8b所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拉动第一内拉板27,克服第一内拉板扭簧26扭力顺时针转动,拨动第一转换板18,第一转换板18无法拨动离合杆15,侧门锁无法解锁即车门无法打开。如果拉动外拉板21使其顺时针旋转,拨动第一转换板18克服释放板扭簧16扭力使其逆时针转动,第一转换板18无法拨动离合杆15,门锁也无法解锁。
对于设有外锁止杆23又可称外保险杆的侧门锁如驾驶室的侧门锁,操作外锁止杆23使其沿顺时针旋转,配合并带动外保险转换杆19逆时针转动,保险杆20推动离合杆 15逆时针转动,离合杆15和第一转换板18构成脱离状态,此时外拉板无法拨动第一转换板18并经释放板17达到如上所述的带动棘爪销3和棘爪2转动,卡板6无法在卡板扭簧11的作用力下转动,车门锁不能解锁即车门不能打开。
所述的保险转换杆19身还兼防误锁结构,即具有防误锁的功能:驾驶室的车门关着时,门闩推动卡板6逆时针转动,带动卡板6的向上凸块转动到外保险转换杆19的向下凸块无法拨动的位置,这时可以拨动外保险转换杆19,带动保险杆20左移,进而推动离合杆15上保险。当驾驶室的车门打开时,卡板6顺时针转动,带动卡板6的向上凸块转动到外保险转换杆19的向下凸块相抵的位置,这时外保险转换杆19的向下凸块因卡板6 的向上凸块相抵无法被拨动,也就是无法上保险。即,驾驶室车门在打开的状态下,驾驶室的门无法上保险,而车门始终可以打开,从而避免钥匙锁在车内的情况发生。
对于设有内锁止杆33又可称内保险杆的侧门锁,操作内保险杆33使其沿逆时针转动,带动蜗轮28顺时针旋转,蜗轮28拨动保险杆20向左滑动或称移动,也无法拨动第一转换板18经释放板17达到如上所述的带动棘爪销3和棘爪2转动,进而使侧门锁解锁功能。即也能达到上锁的功能和效果。
对于设有紧急锁杆12的侧门锁,在缺电如汽车断电或遥控电池没电的情况下,可从车内利用钥匙带动锁芯连杆,操作紧急锁杆12使其沿顺时针旋转,带动保险杆20向左移动,实现上保险的功能即人需离开时即使停电也能锁门。
参见12a、12b,对于设有儿童锁构件的侧门锁,在上述解保险状态下,若拉动第二内拉板39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转换板38会推动第一转换板18转动,能解锁从而打开侧门。儿童锁构件上锁也可称为儿童锁构件上保险:顺时针拨动儿童锁拨杆旋钮36,带动内开离合杆37的拨柱滑至第二内拉板的拨快51拨不到的位置,即拉动第二内拉板 39绕轴顺时针转动,也无法拨动第二转换板38,故无法经第一转换板18、释放板17带动棘爪销3和棘爪2转动,即卡板6无法在卡板扭簧11的作用力下转动,侧门锁无法解锁即车门无法打开,如12b所述状态。儿童锁构件解锁也可称为儿童锁构件解除保险:逆时针拨动儿童锁拨杆旋钮36,带动内开离合杆37的拨柱滑至第二内拉板的拨快51能拨到的位置,即拉动第二内拉板39绕轴逆时针转动,拨动第二转换板38,经第一转换板 18、释放板17带动棘爪销3和棘爪2转动,当棘爪2转动至不对卡板6起限制作用的状态即与卡板6脱开时,卡板6在卡板扭簧11的作用力下转动使侧门锁解锁即车门打开,如12a所示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汽车侧门锁,包括锁体组件和执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组件包括:
外拉板(21)套合在壳体第一轴(40)上,绕壳体第一轴(40)转动,并与第一转换板(18)拨动连接,外拉板(21)的外端用于与外拉手连接;
第一内拉板(27)套合在前盖第一轴(44)上,绕前盖第一轴(44)转动,并与第一转换板(18)拨动连接,第一内拉板(27)的一端用于与内拉手连接;
离合杆(15)的轴与释放板(17)的孔转动套合,离合杆扭簧(14)套合在离合杆(15)的轴上,离合杆扭簧(14)的一端与离合杆(15)连接,另一端与释放板(17)连接,离合杆扭簧(14)的扭矩推动离合杆(15)向第一转换板(18)靠近并形成配合;
释放板(17)的凸台的外圆周面套合在第一转换板(18)的孔内,释放板(17)的凸台的内孔套合在壳体第二轴(41)上,并绕壳体第二轴(41)转动;释放板扭簧(16)也套合在壳体第二轴(41)上,释放板扭簧(16)的一端与壳体(9)连接,另一端与释放板(17)和第一转换板(18)连接;所述释放板(17)和第一转换板(18)在外力驱动下能克服释放板扭簧(16)的扭力,绕壳体第二轴(41)转动并经棘爪销(3)推动棘爪(2)向释放位置转动;
棘爪销(3)固定在棘爪(2)上,棘爪铆钉(4)铆接在与壳体(9)连接的底板(1)上;棘爪(2)套合在棘爪铆钉(4)上,并绕棘爪铆钉(4)转动;棘爪扭簧(10)套合在棘爪铆钉(4)上,棘爪扭簧(10)的一端与壳体(9)连接,另一端与棘爪销(3)连接,棘爪销(3)在外力作用下克服所述棘爪扭簧(10)的扭矩转动时,带动棘爪(2)一起转动;
卡板铆钉(7)铆接在底板(1)上,卡板(6)套合在卡板铆钉(7)上,并绕卡板铆钉(7)转动;卡板扭簧(11)套合在壳体第三轴(42)上,并绕壳体第三轴(42)转动,卡板扭簧(11)的一端连接在壳体(9)上,另一端连接在卡板(6)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组件包括:
与壳体(9)连接的前盖(24)内部预埋有若干根金属导电片,所述的金属导电片一端与位于前盖(24)插座(24c)内的接插头连接,接插头用于与车身线束电气连接,金属导电片另一端与安装在前盖(24)内的电动机(31)和安装在前盖(24)内的至少一个微动开关连接;
电动机(31)轴上有蜗杆(32),与蜗杆(32)啮合并构成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轮(28)套合在前盖第二轴(43)上,并绕前盖第二轴(43)转动;偏心扭簧(29)一端与蜗轮(28)连接,另一端与前盖(24)连接,使蜗轮(28)保持在两个极限位置之一;
保险杆(20)滑动配合在前盖(24)内的导向槽上并可做直线移动,所述蜗轮(28)的一端与保险杆(20)的一端构成拨动连接,保险杆(20)的另一端与离合杆(15)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门锁,其特征在于:微动开关中包括一个第一微动开关(25a),第一微动开关(25a)的触头抵至直线移动的保险杆(20)的一侧面,用于将保险杆(20)移动状态的电信号经导电片和车身线束输出以告知驾驶人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执行组件还包括内锁止杆(33),所述的内锁止杆(33)套合在前盖第三轴(46)上,并绕前盖第三轴(46)转动,内锁止杆(33)的一端与蜗轮(28)构成拨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内拉手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体组件还包括一外锁止杆(23)和一外保险转换杆(19);所述的外锁止杆(23)套合在壳体第四轴(57)上,并绕壳体第四轴(57)转动,外锁止杆(23)的一端用于与车门上的锁芯连杆铰接,外锁止杆(23)的另一端与外保险转换杆(19)拨动连接,所述外保险转换杆(19)套合在壳体第五轴(47)上,并绕壳体第五轴(47)转动,外保险转换杆(19)一侧与保险杆(20)铰接并可带动保险杆(20)左右移动;外保险转换杆(19)底面还有用于与卡板(6)的向上凸块相配合以起防误锁作用的向下凸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体组件还包括一紧急锁杆(12),所述紧急锁杆(12)转动配合在壳体(9)的一个通孔(55)内,紧急锁杆(12)的内端面被背板(13)轴向限位,紧急锁杆(12)的外圆周的顶部固定有一用于单向拨动保险杆(20)的凸爪,紧急锁杆(12)的外圆周的中部有一防止异响的第一径向凸起(45),紧急锁杆(12)的外端有供钥匙插入转动以单向上保险的凹槽(56)。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执行组件还包括儿童锁构件,所述的儿童锁构件包括:转动配合在固定于壳体上的安装板(48)的圆孔内和后盖(34)圆孔内的旋扭拨杆(36),旋扭拨杆(36)的一端经导向柱(52)滑动配合在安装板(48)竖向弧形长通孔(53)内,旋扭拨杆(36)的另一端与内开离合杆(37)的一端铰接,内开离合杆(37)的另一端上的拨柱(49)滑动配合在第二转换板(38)一端的竖向腰形通孔(50)内,所述的第二转换板(38)铰接在前盖第四轴上,第二转换板(38)另一端用于与第一转换板(18)拨动连接,前盖第四轴上还铰接有第二内拉板(39),第二内拉板(39)用于在外力拉动下第二内拉板(39)的拨快(51)抵至位于竖向腰形通孔(50)一端的拨柱(49)以经第二转换板(38)拨动第一转换板(18),或在外力拉动下第二内拉板(39)的拨快(51)与位于竖向腰形通孔(50)另一端的拨柱(49)错位从而不能经第二转换板(38)拨动第一转换板(1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侧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柱(52)的自由端径向中部有一字形缺口供施力使其径向向外张开,导向柱(52)的自由端的外圆周面上有防止导柱轴向后退而脱开安装板(48)竖向弧形长通孔(53)的第二径向凸起(54)。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内拉板扭簧(26),所述的前盖第二轴(43)上还套合有第一内拉板扭簧(26),第一内拉板扭簧(26)的一端与第一内拉板(27)连接,另一端与前盖(24)连接。
CN201922341236.2U 2019-12-24 2019-12-24 汽车侧门锁 Active CN2115730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41236.2U CN211573015U (zh) 2019-12-24 2019-12-24 汽车侧门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41236.2U CN211573015U (zh) 2019-12-24 2019-12-24 汽车侧门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73015U true CN211573015U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48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41236.2U Active CN211573015U (zh) 2019-12-24 2019-12-24 汽车侧门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730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42078A (zh) * 2022-04-19 2023-10-27 上海天能生命科学有限公司 活体成像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42078A (zh) * 2022-04-19 2023-10-27 上海天能生命科学有限公司 活体成像系统
CN116942078B (zh) * 2022-04-19 2024-03-29 上海天能生命科学有限公司 活体成像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93334B1 (ko) 파워 해제 이중 잠금 래치
US7232161B2 (en) Latch device for vehicle tailgate
JP5356013B2 (ja) グローバルなサイドドアラッチ
US11441336B2 (en) Motor-driven door latch for vehicle
CN111663864B (zh) 用于车辆的电机驱动的车门锁闩
JP6144512B2 (ja) 車両ドアロック装置
CN211573015U (zh) 汽车侧门锁
CN111305666A (zh) 汽车侧门锁
CN218406997U (zh) 电动释放门锁及机动车
US11365567B2 (en) Power child lock system for vehicle
CN112252863A (zh) 车辆尾门电吸锁
CN110924761A (zh) 一种用于重卡轻卡商用车上的一体式车门锁
US11499348B2 (en) Power child lock device
KR20170077406A (ko) 차량용 트렁크 도어 래치 어셈블리
CN106930623B (zh) 一种汽车门锁的儿童保险双电机结构
CN112302437B (zh) 用于车辆的电动门锁
JP6007129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12227851A (zh) 锁装置及汽车
CN112900993A (zh) 一种车门锁及车门
CN220667259U (zh) 双拉电动释放锁系统及机动车
CN211313754U (zh) 汽车侧门锁的紧急锁杆机构
CN116856804A (zh) 侧门锁及机动车
CN214035183U (zh) 锁装置及汽车
CN219012264U (zh) 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CN219262052U (zh) 一种机动车滑门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