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2264U - 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2264U
CN219012264U CN202121438974.XU CN202121438974U CN219012264U CN 219012264 U CN219012264 U CN 219012264U CN 202121438974 U CN202121438974 U CN 202121438974U CN 219012264 U CN219012264 U CN 219012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locking
unit
piece
man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389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辉辉
龙帅
陈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389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2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2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2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包括锁具主体和手动拨件,锁具主体包括锁舌单元和锁止单元,在锁紧状态下锁止单元与锁舌单元配合,用于阻止锁舌单元向解锁状态切换,所述手动拨件与所述锁具主体活动配合,手动拨件相对于锁具主体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终止位置间运动,位于初始位置的手动拨件与锁止单元间隔布置,手动拨件从初始位置转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能够将锁止单元拨动,使得锁止单元解除对锁舌单元的阻止作用,手动拨件与锁具主体间设有弹性复位件,弹性复位件为手动拨件提供处于初始位置的弹性力。从而在不需要手动解锁时,即使手动拨件出现微小的移动也不会触碰到锁止单元,有效避免误解锁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尾门关闭后会通过锁具锁紧,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于锁紧尾门的锁具中一般设置电机等驱动单元,通过这些电器件实现自动锁紧。电吸锁则是一种利用电器件驱动实现尾门自动锁紧和解锁的锁具。电器件在使得锁具具有自动锁紧和解锁功能的同时,也使得在断电或电器件出现故障时锁具存在无法解锁的情况。基于此,可以在锁具上设置手动解锁结构,当出现电吸故障时能够通过所述手动解锁结构手动将锁具解锁。但是具有手动解锁功能的电吸锁在使用时存在误解锁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电吸锁存在误解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以有效避免误解锁的情况发生。
一种汽车尾门电吸锁,包括锁具主体和手动拨件,所述锁具主体包括锁舌单元和锁止单元,所述锁具主体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在锁紧状态下所述锁止单元与所述锁舌单元配合,用于阻止所述锁舌单元向所述解锁状态切换,所述手动拨件与所述锁具主体活动配合,所述手动拨件相对于所述锁具主体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终止位置间运动,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手动拨件与所述锁止单元间隔布置,所述手动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能够拨动所述锁止单元,使得所述锁止单元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的阻止作用,所述手动拨件与所述锁具主体间设有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为所述手动拨件提供处于所述初始位置的弹性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具主体还包括驱动单元和锁具外壳,所述锁具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锁头壳体和锁尾壳体,所述锁舌单元和所述锁止单元均设置在所述锁头壳体中,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锁尾壳体上,所述锁止单元包括应急杆,所述锁头壳体上设有辅助穿孔,所述应急杆从所述辅助穿孔延伸至所述锁头壳体外,所述手动拨件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尾壳体外且能够通过所述应急杆拨动所述锁止单元,使得所述锁止单元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的阻止作用,在解锁状态下所述驱动单元能够驱动所述锁舌单元运动至锁紧状态,在锁紧状态下所述驱动单元能够通过所述应急杆拨动所述锁止单元,使得所述锁止单元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的阻止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电机、丝杆和与所述丝杆配合螺杆套,所述螺杆套套在所述丝杆外,所述电机的主轴上设有蜗杆,所述蜗杆与所述电机的主轴同轴设置,所述丝杆的一端设有斜齿轮,所述斜齿轮与所述蜗杆啮合,所述丝杆的另一端为远端,所述手动拨件位于所述电机靠近所述丝杆远端的一侧,所述螺杆套设有抵触端,在所述丝杆的轴向上所述抵触端位于所述锁舌单元与所述应急杆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动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手持段和拨动段,所述弹性复位件设置在所述手持段与所述拨动段的连接处,所述拨动段相对于所述手持段向远离所述电机的方向弯折,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拨动段与所述应急杆间隔布置,所述手动拨件由所述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拨动段向靠近所述电机的方向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经过所述丝杆的轴线且平行于所述电机主轴的平面为第一基准面,所述抵触端相对于所述螺杆套向所述第一基准面的一侧弯折,所述拨动段相对于所述手持段向背离所述第一基准面的一侧弯折,且所述抵触端和所述拨动段位于所述第一基准面的同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头壳体上设有供锁杆卡入的锁槽,所述锁槽的两端贯穿所述锁头壳体,所述锁头壳体上被所述锁槽贯穿的两个外板分别为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所述锁尾壳体相对于所述锁头壳体向一侧弯折,使得所述锁尾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外板向背离所述第二外板的方向延伸,所述辅助穿孔位于所述第一外板与所述锁尾壳体的连接处,所述手动拨件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尾壳体上面向所述第一外板的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舌单元包括锁块和连杆机构,所述锁块设有锁口,所述锁块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锁头壳体转动连接且所述锁块具有复位到所述解锁位置的趋势,所述锁止单元还包括止挡块,所述应急杆与所述止挡块连接,所述止挡块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锁头壳体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分别位于所述锁槽的两侧;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定轴连杆、动轴连杆和锁紧输入轴,所述锁紧输入轴与所述定轴连杆连接,且所述锁紧输入轴的轴线与所述应急杆的轴线平行,所述驱动单元通过拨动所述锁紧输入轴而驱动所述锁舌单元运动至锁紧状态,所述定轴连杆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锁头壳体转动连接,所述动轴连杆通过第四转轴与所述定轴连杆转动连接,所述锁紧输入轴位于所述第三转轴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所述第四转轴位于所述第三转轴远离所述止挡块的一侧;
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还包括辅助连杆,所述辅助连杆一端与所述止挡块转动连接,所述辅助连杆另一端与所述动轴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动轴连杆的第二端用于抵推所述锁块使得所述所锁块转动;
所述锁块上靠近所述止挡块的一侧设有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所述第二抵靠部位于所述第一抵靠部靠近所述锁口的一侧,所述止挡块上靠近所述锁块的一侧设有止挡部,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处于半锁状态时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一抵靠部抵接阻止所述锁块向解锁状态切换,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二抵靠部抵接阻止所述锁块向所述解锁状态切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尾壳体中还设有锁止检测件和全锁检测件,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处于所述锁紧状态时所述止挡块触发所述锁止检测件且所述锁块触发所述全锁检测件,所述锁止检测件和所述全锁检测件均与所述驱动单元电性连接;
和/或所述锁尾壳体中还设有半锁检测件,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处于所述半锁状态时,所述锁块触发所述半锁检测件,所述半锁检测件与所述驱动单元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扭簧。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
上述方案提供的一种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通过采用所述手动拨件,从而在不需要手动解锁时,在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所述手动拨件与所述锁止单元间隔布置,即使所述手动拨件出现微小的移动也不会触碰到所述锁止单元,有效避免误解锁的情况发生。在需要手动解锁时再拨动所述手动拨件,使得手动拨件与所述锁止单元接触并使得所述锁止单元运动至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的阻止作用,从而使得所述锁具主体能够切换到解锁状态。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在影藏所述第一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又一实施例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汽车尾门电吸锁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汽车尾门电吸锁;11、锁舌单元;111、锁块;1111、锁口;1112、第一转轴;1113、第一抵靠部;1114、第二抵靠部;112、定轴连杆;1121、第三转轴;113、动轴连杆;1131、第四转轴;114、锁紧输入轴;115、辅助连杆;12、锁止单元;121、应急杆;122、止挡块;1221、第二转轴;1222、止挡部;13、手动拨件;131、弹性复位件;132、手持段;133、拨动段;14、驱动单元;141、电机;142、丝杆;143、螺杆套;1431、抵触端;144、斜齿轮;15、锁具外壳;151、锁头壳体;1511、第一外板;1512、第二外板;1513、辅助穿孔;1514、锁槽;152、锁尾壳体;16、全锁检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尾门电吸锁10,包括锁具主体。如图4所示,所述锁具主体包括锁舌单元11和锁止单元12,所述锁具主体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在锁紧状态下所述锁止单元12与所述锁舌单元11配合,用于阻止所述锁舌单元11向所述解锁状态切换。如图1所示,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还包括手动拨件13,所述手动拨件13与所述锁具主体活动配合,所述手动拨件13相对于所述锁具主体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终止位置间运动。如图1和图2所示,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手动拨件13与所述锁止单元12间隔布置。而所述手动拨件13从所述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能够拨动所述锁止单元12,使得所述锁止单元12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11的阻止作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单元11能够运动到所述解锁状态的位置,从而完成手动解锁的过程。
所述手动拨件13与所述锁具主体间设有弹性复位件131,所述弹性复位件131为所述手动拨件13提供处于所述初始位置的弹性力。
上述方案提供的一种汽车尾门电吸锁10,通过采用所述手动拨件13,从而在不需要手动解锁时,在所述弹性复位件131的作用下所述手动拨件13与所述锁止单元12间隔布置,即使所述手动拨件13出现微小的移动也不会触碰到所述锁止单元12,有效避免误解锁的情况发生。在需要手动解锁时再拨动所述手动拨件13,使得手动拨件13与所述锁止单元12接触并使得所述锁止单元12运动至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11的阻止作用,从而使得所述锁具主体能够切换到解锁状态。
具体地,所述手动拨件13可以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具主体上。所述弹性复位件131可以为扭簧。所述扭簧套在所述手动拨件13相对于所述锁具主体转动的轴上,使得当外力撤销后所述手动拨件13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锁具主体还包括驱动单元14和锁具外壳15。如图1所示,所述锁具外壳15包括相互连接的锁头壳体151和锁尾壳体152。如图2所示,所述锁舌单元11和所述锁止单元12均设置在所述锁头壳体151中,所述驱动单元14设置在所述锁尾壳体152上。
所述锁止单元12包括应急杆121,所述锁具外壳15上设有辅助穿孔1513,所述应急杆121从所述辅助穿孔1513延伸至所述锁具外壳15外。在解锁状态下所述驱动单元14能够驱动所述锁舌单元11运动至锁紧状态,在锁紧状态下所述驱动单元14能够通过所述应急杆121拨动所述锁止单元12,使得所述锁止单元12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11的阻止作用。在驱动单元14能够正常驱动所述锁舌单元11和所述锁止单元12时,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的运动过程在所述锁具外壳15中进行。所述锁具外壳15将所述锁舌单元11、锁止单元12和所述驱动单元14保护在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手动拨件13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具外壳15外,且所述手动拨件13能够通过所述应急杆121拨动所述锁止单元12,使得所述锁止单元12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11的阻止作用。
所述应急杆121从所述辅助穿孔1513穿在所述锁具外壳15外的部分较短,能够有效避免误触碰导致误解锁的情况发生。而当真正需要手动解锁时,再通过拨动所述手动拨件13而间接推动所述应急杆121,从而解除所述锁止单元12对所述锁舌单元11的阻止作用,使得所述锁舌单元11能够运动到解锁状态的位置。
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辅助穿孔1513设于所述锁头壳体151上,所述手动拨件设置于所述锁尾壳体152上。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锁头壳体151上设有供锁杆卡入的锁槽1514,所述锁槽1514的两端贯穿所述锁头壳体151,所述锁头壳体151上被所述锁槽1514贯穿的两个外板分别为第一外板1511和第二外板1512。所述锁尾壳体152相对于所述锁头壳体151向一侧弯折,使得所述锁尾壳体152相对于所述第一外板1511向背离所述第二外板1512的方向延伸。所述辅助穿孔1513位于所述第一外板1511与所述锁尾壳体152的连接处,所述手动拨件13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尾壳体152上面向所述第一外板1511的侧面。
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安装在汽车上时,所述锁尾壳体152与汽车行李箱盖连接。所述锁尾壳体152相对于所述锁头壳体151弯折,两者之间呈钝角设置,从而使得安装完成后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的所述锁槽1514的开口朝下。所述手动拨件13位于所述锁尾壳体152上背离所述行李箱盖的侧面,便于手动解锁时触碰到所述手动拨件13。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驱动单元14包括电机141、丝杆142和与螺杆套143,所述螺杆套143套在所述丝杆142外。所述电机141的主轴上设有蜗杆(图中未示出),所述蜗杆与所述电机141的主轴同轴设置。所述丝杆142的一端设有斜齿轮144,所述丝杆142的另一端为远端。所述斜齿轮144转动时所述丝杆142跟随所述斜齿轮同步转动。具体地,所述斜齿轮144与所述丝杆142之间可以为过盈配合。所述斜齿轮144与所述蜗杆啮合。所述电机141位于所述丝杆142的一端,所述电机141在驱动所述螺杆套143沿所述丝杆142移动时,整个所述驱动单元14在所述丝杆142的轴向上的长度不变,减小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的空间占用率。
所述手动拨件13位于所述电机141靠近所述丝杆142远端的一侧,所述手动拨件13从所述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不会与所述电机141发生干涉,同时也减小了因为设置所述手动拨件13而对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整体结构尺寸的影响程度。
所述螺杆套143设有抵触端1431,在所述丝杆142的轴向上所述抵触端1431位于所述锁舌单元11与所述应急杆121之间。所述电机141正转时,所述抵触端1431沿所述丝杆142的轴向向背离所述应急杆121的方向移动,推动所述锁舌单元11运动,使得所述锁舌单元11从解锁状态切换到锁紧状态。当需要解锁时,所述电机141反转,所述抵触端1431沿所述丝杆142的轴向移动将所述应急杆121向背离所述锁舌单元11的方向推移,使得所述锁止单元12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11的阻止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动拨件13包括相互连接的手持段132和拨动段133,所述弹性复位件131设置在所述手持段132与所述拨动段133的连接处,所述拨动段133相对于所述手持段132向远离所述电机141的方向弯折,使得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拨动段133与所述应急杆121间隔布置。当需要手动解锁时,所述手持段132被向远离所述电机141的方向拨动,使得所述手动拨件13由所述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终止位置,在此过程中所述拨动段133向靠近所述电机141的方向转动而推动所述应急杆121移动。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经过所述丝杆142的轴线且平行于所述电机141主轴的平面为第一基准面。如图2所示,所述抵触端1431相对于所述螺杆套143向所述第一基准面的一侧弯折,所述拨动段133相对于所述手持段132向背离所述第一基准面的一侧弯折,且所述抵触端1431和所述拨动段133位于所述第一基准面的同一侧。
为了使得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安装在汽车行李箱盖上后,所述锁槽1514开口朝下,而将其设置为如图1和图2所示的弯折结构。拨动所述手动拨件13时,所述手持段132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基准面的平面上转动,所述应急杆121则由与所述第一基准面呈对角设置的拨动段推动。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舌单元11包括锁块111和连杆机构。所述锁块111设有锁口1111,所述锁块111通过第一转轴1112与所述锁头壳体151转动连接且所述锁块111具有复位到所述解锁位置的趋势。所述锁口1111位于所述锁槽1514所在位置,当锁杆被压入所述锁槽1514中时,所述锁杆进入所述锁口1111,随着锁杆进一步向锁槽1514中移动,锁块111被锁杆抵推而相对于所述锁头壳体151转动。当所述锁块111转动到锁口1111的开口朝向背离所述锁槽1514的开口朝向,或者当所述锁口1111的朝向与所述锁槽1514的开口朝向呈钝角时,所述锁杆被包围在所述锁口1111与所述锁槽1514中。
所述锁止单元12还包括止挡块122,所述应急杆121与所述止挡块122连接,所述止挡块122通过第二转轴1221与所述锁头壳体151转动连接,当所述驱动单元14或所述手动拨件13推动所述应急杆121移动时,所述止挡块122转动。所述第一转轴1112和所述第二转轴1221分别位于所述锁槽1514的两侧。
所述锁舌单元11还包括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位于所述驱动单元14与所述锁块111之间,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处于解锁状态或者半锁状态时,所述驱动单元14能够通过所述连杆机构间接驱动所述锁块111转动,使得所述锁块111能够克服前述的复位到所述解锁位置的趋势而向锁紧位置转动。
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定轴连杆112、动轴连杆113和锁紧输入轴114,所述锁紧输入轴114与所述定轴连杆112连接,且所述锁紧输入轴114的轴线与所述应急杆121的轴线平行,所述驱动单元14通过拨动所述锁紧输入轴114而驱动所述锁舌单元11运动至锁紧状态。所述定轴连杆112通过第三转轴1121与所述锁头壳体151转动连接,所述动轴连杆113通过第四转轴1131与所述定轴连杆112转动连接,所述锁紧输入轴114位于所述第三转轴1121远离所述第一转轴1112的一侧,所述第四转轴1131位于所述第三转轴1121远离所述止挡块122的一侧。
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还包括辅助连杆115,所述辅助连杆115一端与所述止挡块122转动连接,所述辅助连杆115另一端与所述动轴连杆113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动轴连杆113的第二端用于抵推所述锁块111使得所述所锁块111转动。
当所述驱动单元14驱动所述锁舌单元11锁紧时,所述驱动单元14将所述锁紧输入轴114向背离所述应急杆121的方向推移,所述定轴连杆112以所述第三转轴1121为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锁头壳体151转动,同时所述动轴连杆113以所述第四转轴1131为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定轴连杆112转动,而且基于所述辅助连杆115的存在使得所述动轴连杆113在相对于所述定轴连杆112转动的过程中第二端能够逐渐与所述锁块111抵接,并逐渐将锁块111向锁紧状态所在位置推移。例如,在如图5所示角度下,当所述动轴连杆113推移所述锁块111时,所述锁块11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所述丝杆142的轴向上所述抵触端1431位于所述应急杆121和所述锁紧输入轴114之间。所述电机141运转时,所述抵触端1431沿所述丝杆142的轴向移动而推移所述应急杆121或所述锁紧输入轴114。
如图5所示,所述锁块111上靠近所述止挡块122的一侧设有第一抵靠部1113和第二抵靠部1114,所述第二抵靠部1114位于所述第一抵靠部1113靠近所述锁口1111的一侧,所述止挡块122上靠近所述锁块111的一侧设有止挡部1222。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处于半锁状态时所述止挡部1222与所述第一抵靠部1113抵接阻止所述锁块111向解锁状态切换,在如图5所示角度下为阻止所述锁块11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止挡部1222与所述第二抵靠部1114抵接阻止所述锁块111向所述解锁状态切换,在如图5所示角度下为阻止所述锁块11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当锁杆进入所述锁槽1514和所述锁口1111中时,随着所述锁杆继续向锁槽1514内推动,所述锁块111被抵推转动至半锁状态,此时所述止挡块122的止挡部1222与所述第一抵靠部1113抵接,在所述止挡块122不解除对所述锁舌的止挡的情况下,所述锁块111无法向解锁方向转动。
在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处于半锁状态时,所述驱动单元14运作,推移所述锁紧输入轴114,使得在如图5所示角度下所述锁块111继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所述锁紧状态。
具体地,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尾壳体152中设有半锁检测件,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处于所述半锁状态时,所述锁块111触发所述半锁检测件,所述半锁检测件与所述驱动单元14电性连接。从而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处于半锁状态时,所述驱动单元14根据所述半锁检测件检测到的信号而运作,使得所述锁块111继续转动到所述锁紧状态。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尾壳体152中还设有锁止检测件和全锁检测件16,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处于所述锁紧状态时所述止挡块122触发所述锁止检测件且所述锁块111触发所述全锁检测件16,所述锁止检测件和所述全锁检测件16均与所述驱动单元14电性连接。
随着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从所述半锁状态继续向锁紧状态切换,在此过程中所述止挡块122的止挡部1222逐渐从与所述第一抵靠部1113接触转变为与所述第二抵靠部1114接触,而只有当所述止挡部1222完全与所述第二抵靠部1114抵靠将所述锁块111锁止时,所述锁止检测件才被触发,与此同时所述全锁检测件16也被触发,以此作为信号表明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处于了锁紧状态,所述驱动单元14可以停止对所述锁紧输入轴114的推移动作。避免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10出现不吸合的情况。这里所述的不吸合是指所述止挡部1222未完全抵靠在所述第二抵靠部1114靠近所述锁口1111的一侧,从而导致在如图5所示角度下所述锁块111还能够做逆时针方向上的转动。
具体地,所述半锁检测件可以为霍尔传感器,所述锁止检测件可以为霍尔传感器,所述全锁检测件可以为霍尔传感器。
若需要解除锁定,则需要所述驱动单元14驱动所述应急杆121移动,或者手动拨动所述手动拨件13而推移所述应急杆121,从而使得所述止挡块122转动,所述止挡部1222与所述第二抵靠部1114脱离,从而所述锁块111能够在锁杆的带动下向解锁状态转动切换。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10。通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10,从而在实现手动解锁的情况下,有效避免误解锁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尾门电吸锁,其特征在于,包括锁具主体和手动拨件,所述锁具主体包括锁舌单元和锁止单元,所述锁具主体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在锁紧状态下所述锁止单元与所述锁舌单元配合,用于阻止所述锁舌单元向所述解锁状态切换,所述手动拨件与所述锁具主体活动配合,所述手动拨件相对于所述锁具主体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终止位置间运动,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手动拨件与所述锁止单元间隔布置,所述手动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能够拨动所述锁止单元,使得所述锁止单元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的阻止作用,所述手动拨件与所述锁具主体间设有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为所述手动拨件提供处于所述初始位置的弹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主体还包括驱动单元和锁具外壳,所述锁具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锁头壳体和锁尾壳体,所述锁舌单元和所述锁止单元均设置在所述锁头壳体中,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锁尾壳体上,所述锁止单元包括应急杆,所述锁头壳体上设有辅助穿孔,所述应急杆从所述辅助穿孔延伸至所述锁头壳体外,所述手动拨件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尾壳体外且能够通过所述应急杆拨动所述锁止单元,使得所述锁止单元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的阻止作用,在解锁状态下所述驱动单元能够驱动所述锁舌单元运动至锁紧状态,在锁紧状态下所述驱动单元能够通过所述应急杆拨动所述锁止单元,使得所述锁止单元解除对所述锁舌单元的阻止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电机、丝杆和螺杆套,所述螺杆套套在所述丝杆外,所述电机的主轴上设有蜗杆,所述蜗杆与所述电机的主轴同轴设置,所述丝杆的一端设有斜齿轮,所述斜齿轮与所述蜗杆啮合,所述丝杆的另一端为远端,所述手动拨件位于所述电机靠近所述丝杆远端的一侧,所述螺杆套设有抵触端,在所述丝杆的轴向上所述抵触端位于所述锁舌单元与所述应急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手持段和拨动段,所述弹性复位件设置在所述手持段与所述拨动段的连接处,所述拨动段相对于所述手持段向远离所述电机的方向弯折,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拨动段与所述应急杆间隔布置,所述手动拨件由所述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拨动段向靠近所述电机的方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其特征在于,经过所述丝杆的轴线且平行于所述电机主轴的平面为第一基准面,所述抵触端相对于所述螺杆套向所述第一基准面的一侧弯折,所述拨动段相对于所述手持段向背离所述第一基准面的一侧弯折,且所述抵触端和所述拨动段位于所述第一基准面的同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头壳体上设有供锁杆卡入的锁槽,所述锁槽的两端贯穿所述锁头壳体,所述锁头壳体上被所述锁槽贯穿的两个外板分别为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所述锁尾壳体相对于所述锁头壳体向一侧弯折,使得所述锁尾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外板向背离所述第二外板的方向延伸,所述辅助穿孔位于所述第一外板与所述锁尾壳体的连接处,所述手动拨件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尾壳体上面向所述第一外板的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单元包括锁块和连杆机构,所述锁块设有锁口,所述锁块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锁头壳体转动连接且所述锁块具有复位到所述解锁位置的趋势,所述锁止单元还包括止挡块,所述应急杆与所述止挡块连接,所述止挡块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锁头壳体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分别位于所述锁槽的两侧;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定轴连杆、动轴连杆和锁紧输入轴,所述锁紧输入轴与所述定轴连杆连接,且所述锁紧输入轴的轴线与所述应急杆的轴线平行,所述驱动单元通过拨动所述锁紧输入轴而驱动所述锁舌单元运动至锁紧状态,所述定轴连杆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锁头壳体转动连接,所述动轴连杆通过第四转轴与所述定轴连杆转动连接,所述锁紧输入轴位于所述第三转轴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所述第四转轴位于所述第三转轴远离所述止挡块的一侧;
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还包括辅助连杆,所述辅助连杆一端与所述止挡块转动连接,所述辅助连杆另一端与所述动轴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动轴连杆的第二端用于抵推所述锁块使得所述锁块转动;
所述锁块上靠近所述止挡块的一侧设有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所述第二抵靠部位于所述第一抵靠部靠近所述锁口的一侧,所述止挡块上靠近所述锁块的一侧设有止挡部,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处于半锁状态时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一抵靠部抵接阻止所述锁块向解锁状态切换,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二抵靠部抵接阻止所述锁块向所述解锁状态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尾壳体中还设有锁止检测件和全锁检测件,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处于所述锁紧状态时所述止挡块触发所述锁止检测件且所述锁块触发所述全锁检测件,所述锁止检测件和所述全锁检测件均与所述驱动单元电性连接;
和/或所述锁尾壳体中还设有半锁检测件,当所述汽车尾门电吸锁处于所述半锁状态时,所述锁块触发所述半锁检测件,所述半锁检测件与所述驱动单元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扭簧。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吸锁。
CN202121438974.XU 2021-06-24 2021-06-24 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Active CN219012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8974.XU CN219012264U (zh) 2021-06-24 2021-06-24 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8974.XU CN219012264U (zh) 2021-06-24 2021-06-24 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2264U true CN219012264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37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38974.XU Active CN219012264U (zh) 2021-06-24 2021-06-24 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22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19986B2 (en) Locking device
US6390517B1 (en) Opening aid for door locks
US6824177B1 (en) Locking system for the door of a motor vehicle
US5718465A (en) Child-proof for vehicle sliding door latch device
US6655179B2 (en) Automotive door lock assembly
US11441336B2 (en) Motor-driven door latch for vehicle
US20190360242A1 (en) Latching device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US20160251879A1 (en) Vehicle lock having a closing device and vehicle having such a vehicle lock
EP0959205B1 (en) Vehicle door lock
CN112252863A (zh) 车辆尾门电吸锁
US11499348B2 (en) Power child lock device
CN219012264U (zh) 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CN212454000U (zh) 一种机动车门锁
CN210460261U (zh) 自吸式电子锁
CN110644865B (zh) 汽车门锁机构
CN111622623B (zh) 门锁装置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KR102633868B1 (ko) 차량용 전동식 도어 래치
JP3939083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1573015U (zh) 汽车侧门锁
CN115522825A (zh) 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CN214117828U (zh) 车辆尾门电吸锁
CN114352139B (zh) 检测装置以及汽车用门锁装置
CN111425080B (zh) 一种机动车门锁
CN113818760B (zh) 车辆用门闩装置
CN218029543U (zh) 一种按钮式的外装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