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41118U - 承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承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41118U
CN211541118U CN201922499166.3U CN201922499166U CN211541118U CN 211541118 U CN211541118 U CN 211541118U CN 201922499166 U CN201922499166 U CN 201922499166U CN 211541118 U CN211541118 U CN 2115411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n
support
supporting
driving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991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泽方
周炜
王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High Speed Rail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High Speed Rail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High Speed Rail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High Speed Rail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9916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411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41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411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包括:基体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为多个且均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多个所述支撑部具有承载状态和非承载状态,在非承载状态下,多个所述支撑部未承载待承载件,在所述承载状态下,多个所述支撑部均相对所述基体移动以承载待承载件。这样,完成拆卸后的待承载件,无需直接放在地面上,不仅可以避免地面上的异物,对待承载件造成腐蚀;而且在承载装置上对待承载件进行修复或者清洁,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防止劳动伤害。

Description

承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修工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承载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重型机械的端盖或盖板大多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拆卸,拆卸后的端盖或盖板直接放置在地面上。
这样,不仅导致后续地端盖或盖板的安装十分麻烦,而且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的端盖或盖板容易沾染灰尘或异物,甚至被腐蚀。
此外,在对拆卸的端盖或盖板进行清洁与密封胶涂覆过程中,也难以对端盖进行清洁和密封胶涂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装置包括:基体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为多个且均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多个所述支撑部具有承载状态和非承载状态,在非承载状态下,多个所述支撑部未承载待承载件,在所述承载状态下,多个所述支撑部均相对所述基体移动以承载待承载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装置,使待承载件可以固定在承载件上。这样,完成拆卸后的待承载件,无需直接放在地面上,不仅可以避免地面上的异物,对待承载件造成腐蚀;而且在承载装置上对待承载件进行修复或者清洁,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防止劳动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部包括:主动支撑部、从动支撑部和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主动支撑部连接,所述联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从动支撑部连接,在所述承载状态下,所述主动支撑部适于在待承载件的重力作用下移动并通过所述联动机构带动所述从动支撑部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支撑部和所述从动支撑部枢转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基体上的主动滑块和从动滑块,所述主动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轮和第一支撑座;所述从动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轮和第二支撑座;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滑块和所述从动滑块枢转连接,所述主动滑块与所述第一支撑座连接,所述从动滑块与所述第二支撑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轮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所述第二支撑轮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上设置有与所述主动支撑部滑动配合的第一导轨和与所述从动支撑部滑动配合的第二导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从动支撑部包括:第一从动支撑部和第二从动支撑部,在非承载状态向承载状态切换的过程中,所述主动滑块朝向所述基体的中心运动,所述第一从动支撑部连接的从动滑块和所述第二从动支撑部连接的从动滑块背离彼此且朝向远离所述基体的中心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滑块的滑动距离小于所述从动滑块的滑动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滑块、与所述第一从动支撑部连接的从动滑块枢转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滑块、与所述第二从动支撑部连接的从动滑块枢转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从动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1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从动支撑部、所述第二从动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均为90°-150°。
可选地,所述主动滑块上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耳,两个所述连接耳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同侧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基体之间还设置有复位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底座和立柱,所述立柱的上端与所述基体相连,所述立柱的下端与所述底座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的高度可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包括:多个支撑脚,多个所述支撑脚中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立柱枢转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装置的基体、支撑部、连接杆以及复位件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装置的底座的一个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装置的底座的另一个示意图。
附图标记:
承载装置100,
基体10,第一导轨11,第二导轨12,
主动支撑部20,第一支撑轮21,第一支撑座22,
从动支撑部30,第二支撑轮31,第二支撑座32,
联动机构40,连接杆41,主动滑块42,从动滑块43,复位件50,
底座60,支撑脚61,立柱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装置100。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装置100包括:基体10和支撑部,支撑部为多个且均设置在基体10上,多个支撑部具有承载状态和非承载状态,在非承载状态下,多个支撑部未承载待承载件,在承载状态下,多个支撑部均相对基体10移动以承载待承载件。
具体而言,基体10上设置有多个支撑部,并使多个支撑部中的至少一个或者多个可以相对基座移动,从而使多个支撑部可以在待承载件的内部对待承载件进行支撑。
例如:待承载件为轴箱端盖,轴箱端盖的一侧具有朝向轴箱的柱状凸缘,多个支撑部中的至少部分相对基体10可以移动,从而移动后的多个支撑部的外切圆与柱状凸缘的内圆的直径相一致,从而使多个支撑部止抵在柱状凸缘的内壁上,以实现对轴箱端盖(即待承载件)的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装置100,使待承载件可以固定在承载件上。这样,完成拆卸后的待承载件,无需直接放在地面上,不仅可以避免地面上的异物,对待承载件造成腐蚀;而且在承载装置100上对待承载件进行修复或者清洁,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防止劳动伤害。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支撑部包括:主动支撑部20、从动支撑部30和联动机构40,联动机构40的一端与从动支撑部30连接,联动机构40的另一端与主动支撑部20连接,在承载状态下,主动支撑部20适于在待承载件的重力作用下移动并通过联动机构40带动从动支撑部30移动。
也就是说,主动支撑部20运动的过程中,从动支撑部30同步运动,进而可以有效地调整多个支撑部所限定出的支撑区域的几何形状,并在该区域的几何形状与待承载件的被支撑区域的几何形状一致且面积相同时,承载待承载件。
这样,不仅使承载装置100的调整更加简单、方便;而且通过联动机构40联动的主动支撑部20和从动支撑部30,使承载装置100的调整的响应速度更快。
进一步地,联动机构40包括:连接杆41,连接杆40的两端分别与主动支撑部20和从动支撑部30枢转连接。
其中,连接杆40的一端与主动支撑部20连接,连接杆40的另一端与从动支撑部30连接,进而在主动支撑部20运动的同时,可以通过连接杆40带动从动支撑部30与主动支撑部20联动。这样,使主动支撑部20与从动支撑部30之间的联动效果更加稳定、可靠。
在图2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联动机构40还包括:可滑动地设置在基体10上的主动滑块42和从动滑块43,主动支撑部20包括:第一支撑轮21和第一支撑座22,从动支撑部30包括:第二支撑轮31和第二支撑座32;连接杆41的两端分别与主动滑块41、从动滑块43连接,主动滑块42与第一支撑座22连接,从动滑块43与第二支撑座32连接。
这样,第一支撑座22可以在主动滑块42的带动下运动,第二支撑座32可以在从动滑块43的带动下滑动,使承载装置100的调整更加简单、方便。
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轮21枢转连接在第一支撑座22上,第二支撑轮31枢转连接在第二支撑座32上。这样,在待承载件的承载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支撑轮21相对第一支撑座22的转动以及第二支撑轮31相对第二支撑座32的转动,降低待承载件与承载装置100之间的摩擦,使待承载件在承载装置100上的安装更加省力。
如图1和图2所示,基体10上设置有与主动支撑部20滑动配合的第一导轨11和与从动支撑部30滑动配合的第二导轨12。由此,使主动支撑部20相对基体10的运动、从动支撑部30相对基体10的运动均更加平稳,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承载装置100的工作稳定性和承载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主动滑块21与第一导轨11滑动配合、从动滑块31与第二导轨12滑动配合,且连接杆40的一端与主动滑块21连接,连接杆40的另一端与从动滑块31连接,通过第一导轨11和第二导轨12分别对主动滑块21、从动滑块31的滑动进行导向、通过连接杆40推动从动滑块31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主动支撑部20和从动支撑部30的运动平稳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支撑轮21、第二支撑轮31,使待承载件可以相对基体10转动,对待承载件的修复、清洁均更加简单方便,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从动支撑部30包括:第一从动支撑部和第二从动支撑部,在非承载状态向承载状态切换的过程中,主动滑块42朝向基体10的中心运动,第一从动支撑部连接的从动滑块43和第二从动支撑部链接的从动滑块背离彼此朝向远离基体10的中心运动。
由此,一方面,待承载件可以在主动支撑部20、第一从动支撑部和第二从动支撑部的三点固定下承载在承载装置100上,对待承载件的固定效果更好;另一方面,使主动支撑部20朝向基体10运动的同事,第一从动支撑部和第二从动支撑部至少部分均背离基体10运动,使联动机构40对主动支撑部20、第一从动支撑部和第二从动支撑部的位置调整更加简单、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主动滑块42的滑动具体小于从动滑块43的滑动距离。
进一步地,连接杆41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主动滑块42、与第一从动支撑部连接的从动滑块43枢转连接;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主动滑块42、与第二从动支撑部连接的从动滑块43枢转连接。这样,使联动机构40对第一从动支撑部、第二从动支撑部的驱动效果更好,承载装置100的主动支撑部20以及从动支撑部30的响应速度均更快。
需要说明的是,主动支撑部20的延伸方向与从动支撑部3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150°。换言之,主动支撑部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从动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主动支撑部2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从动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均为90°-150°。这样,在承载状态下和非承载状态下,主动支撑部20与从动支撑部30之间的角度变化更加合理,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承载装置100的结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的初始夹角为α1,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的最终展开角度为α2,其中α1+90°≤α2≤α1+150°。换言之,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的角度可变,切改变范围不超出上述角度范围,从而使承载装置100的结构更加合理。
可选地,主动滑块43上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耳,两个连接耳分别与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同侧一端连接。由此,使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在主动滑块43上的固定更加稳定、可靠,提高联动机构40的结构强度以及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40与基体10之间还设置有复位件50。这样,通过复位件50带动连接杆40复位,并进而驱动主动支撑部20、从动支撑部30复位。
如图3和图4所示,承载装置100还包括:底座60和立柱70,立柱70的上端与基体10相连,立柱70的下端与底座60相连。这样,通过底座60使承载装置100对待承载件的承载更加稳定,通过立柱70,使待承载件具有一定的离地高度,并使该离地高度与待承载件的安装位置的离地高度一致,从而可以降低待承载件的搬运次数,使待承载件的拆装更加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立柱70的高度可调。这样,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调整立柱70的高度,以使承载装置100的使用体验更好。
在图4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底座60包括:多个支撑脚61,多个支撑脚61中的至少部分与立柱70枢转连接。由此,可以降低承载装置100在未使用状态下、底座60的空间占用,方便底座60的收纳。
下面以待承载件为轴箱端盖的一个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承载装置100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地说明。
承载装置100包括:底座60、立柱70、主动支撑部20、第一从动支撑部、第二从动支撑部、联动机构40、基体10以及复位件50。
其中,主动滑块41设置在基体10的第一导轨11上,第一从动支撑部的从动滑块31设置在基座上与之对应的第二导轨12上,第二从动支撑部的从动滑块31设置在基座上与之对应的第二导轨12上,第一导轨1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导轨12位两根,两根第二导轨12的同侧一端均邻近第一导轨11设置,两根第二导轨12的另一端背离彼此且相对第一导轨11倾斜向下延伸;
第一连接杆设置在主动滑块41与第一从动支撑部之间,第二连接杆设置在主动滑块41与第二从动支撑部之间,复位件5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复位件5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同侧一端连接。
进而,在主动支撑部20在待承载件的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时,从动支撑部向外展开,直至第一支撑轮21和第二支撑轮22均支撑在待承载件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立柱70的上端与基体10连接,立柱70的下端与底座60连接,底座60的三个支撑脚61展开,以使承载装置100立于地面之上。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脚31展开后,可以锁止在展开位置,从而使支撑脚31的展开更加稳定,进而支撑脚31解锁后,可以将支撑脚31收回。
轴箱端盖的一侧具有朝向轴箱的柱状凸缘,将主动支撑轮22伸入到柱状凸缘内,主动滑块21在轴箱端盖的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两个从动滑块31在连接杆40的推动下,朝向背离彼此的方向运动,并在柱状凸缘的内圆与三个支撑轮的外切圆的直径一致时,实现对轴箱端盖的承载、固定,进而操作者可以转动轴箱端盖,以实现对轴箱端盖的清洁、维修以及密封胶涂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为多个且均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多个所述支撑部具有承载状态和非承载状态,在所述非承载状态下,多个所述支撑部未承载待承载件,在所述承载状态下,多个所述支撑部均相对所述基体移动以承载待承载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主动支撑部、从动支撑部和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主动支撑部连接,所述联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从动支撑部连接,在所述承载状态下,所述主动支撑部适于在待承载件的重力作用下移动并通过所述联动机构带动所述从动支撑部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支撑部和所述从动支撑部枢转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基体上的主动滑块和从动滑块,所述主动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轮和第一支撑座;所述从动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轮和第二支撑座;
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滑块和所述从动滑块枢转连接,所述主动滑块与所述第一支撑座连接,所述从动滑块与所述第二支撑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轮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所述第二支撑轮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上设置有与所述主动支撑部滑动配合的第一导轨和与所述从动支撑部滑动配合的第二导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支撑部包括:第一从动支撑部和第二从动支撑部,在非承载状态向承载状态切换的过程中,所述主动滑块朝向所述基体的中心运动,所述第一从动支撑部连接的从动滑块和所述第二从动支撑部连接的从动滑块背离彼此且朝向远离所述基体的中心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滑块的滑动距离小于所述从动滑块的滑动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滑块、与所述第一从动支撑部连接的从动滑块枢转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滑块、与所述第二从动支撑部连接的从动滑块枢转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从动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150°。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支撑部、所述第二从动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均为90°-150°。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滑块上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耳,两个所述连接耳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同侧一端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基体之间还设置有复位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和立柱,所述立柱的上端与所述基体相连,所述立柱的下端与所述底座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高度可调。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多个支撑脚,多个所述支撑脚中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立柱枢转连接。
CN201922499166.3U 2019-12-31 2019-12-31 承载装置 Active CN211541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9166.3U CN211541118U (zh) 2019-12-31 2019-12-31 承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9166.3U CN211541118U (zh) 2019-12-31 2019-12-31 承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41118U true CN211541118U (zh) 2020-09-22

Family

ID=72489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99166.3U Active CN211541118U (zh) 2019-12-31 2019-12-31 承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411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214479B2 (zh)
CN109281528B (zh) 一种立体车库
CN211541118U (zh) 承载装置
CN105363969A (zh) 圆形钢筋框加工装置
CN106087983A (zh) 钢筋笼主筋定位仪及其使用方法
CN205857165U (zh) 钢筋笼主筋定位仪
CN218908638U (zh) 一种具有倾斜机构的托辊组件
CN116654497A (zh) 一种置物货架及其表面喷漆工艺
CN110295766A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便于移动和收纳的支撑装置
CN210598798U (zh) 一种自移式建筑用装置
CN220998065U (zh) 一种具有清理机构的三维刮板输送机
CN219762841U (zh) 一种可快速定位安装的金属支脚
JPH09137599A (ja) 折畳式足場
CN201942295U (zh) 能自动调整斜度的鳞板清扫机
CN220298536U (zh) 玻璃转运装置
CN218994744U (zh) 一种回转支承型六轴动感平台
CN220007722U (zh) 一种升降精益管工作台
CN217995924U (zh) 紧凑型推箱输送机装置
CN219649848U (zh) 一种三维柔性铸件平台装置
CN220641459U (zh) 一种挤出条传输的可调节倾斜输送带
CN220922358U (zh) 一种活塞杆支撑装置
CN217872007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的遮阳棚
CN220479491U (zh) 光伏板清洗机器人
CN220082522U (zh) 一种建筑物gnss测量设备固定装置
CN219664157U (zh) 一种包衣机用喷枪拉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