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39340U - 纵筋夹具及钢筋笼制造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纵筋夹具及钢筋笼制造生产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539340U CN211539340U CN201922113632.XU CN201922113632U CN211539340U CN 211539340 U CN211539340 U CN 211539340U CN 201922113632 U CN201922113632 U CN 201922113632U CN 211539340 U CN211539340 U CN 2115393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fting
- support
- muscle
- longitudinal bar
- stabiliz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笼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纵筋夹具及钢筋笼制造生产线。纵筋夹具包括至少两个升降支撑组件,升降支撑组件包括用于支撑纵筋的升降支撑件、用于驱动升降支撑件沿第一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的升降驱动器以及用于固定升降驱动器的升降固定件。纵筋夹具可通过升降支撑件对纵筋进行支撑,并通过升降驱动器驱动升降支撑件沿第一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以带动纵筋相对水平面实现升降运动,从而可调整纵筋和纵筋所穿过的箍筋之间的位置关系,利于对箍筋和纵筋进行捆绑操作。纵筋夹具避免了现有技术在搭建钢筋笼时需通过人工保持住众纵筋的位置的情况发生,还满足了搭建钢筋笼时纵筋的位置调整需求,较大程度提高了钢筋笼的制造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笼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纵筋夹具及钢筋笼制造生产线。
背景技术
纵筋是在平行于混凝土构件的方向上所配置的主要受力钢筋,是钢筋笼的重要组成之一。传统地,在搭建钢筋笼时,需先通过人工保持住众箍筋和众纵筋的位置,再对众箍筋和众纵筋进行捆绑操作,以制得钢筋笼。整个作业过程操作困难、繁琐,致使钢筋笼的制造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纵筋夹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在搭建钢筋笼时,需通过人工保持住众纵筋的位置以待对其进行捆绑操作,致使钢筋笼的制造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纵筋夹具,用于支撑至少一个纵筋,包括至少两个升降支撑组件,所述升降支撑组件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纵筋的升降支撑件、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支撑件沿第一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的升降驱动器,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升降驱动器的升降固定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支撑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升降驱动器固定连接且设于所述升降驱动器和所述升降支撑件之间的升降限位件,所述升降限位件用于对所述升降支撑件的运动行程进行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固定件包括与所述升降驱动器连接的驱动固定段、与所述水平面平行设置的水平固定段及连接于所述驱动固定段和所述水平固定段之间的连接固定段,所述连接固定段与所述驱动固定段垂直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筋夹具还包括至少两个用于支撑所述纵筋的稳定支撑件,所述稳定支撑件与所述升降支撑组件错位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30~6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4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稳定支撑件包括稳定支撑底座、与所述稳定支撑底座连接的稳定支撑结构及与所述稳定支撑结构对称设置的稳定夹持结构,所述稳定支撑结构与所述稳定夹持结构共同用于夹持并支撑所述纵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稳定支撑结构和所述稳定夹持结构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60~12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稳定支撑结构和所述稳定夹持结构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9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升降驱动器连接的升降支撑结构和连接于所述升降支撑结构背离所述升降驱动器一侧的升降夹持结构,所述升降支撑结构和所述升降夹持结构共同用于夹持并支撑所述纵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支撑结构和所述升降夹持结构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60~12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支撑结构和所述升降夹持结构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90°。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笼制造生产线,用于制造钢筋笼,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的纵筋夹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纵筋夹具可通过升降支撑组件的升降支撑件对纵筋进行稳定的支撑,并通过升降驱动器驱动升降支撑件沿第一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以带动由升降支撑件支撑的纵筋相对水平面实现升降运动,从而可调整纵筋和纵筋所穿过的箍筋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可使纵筋与箍筋的上肢筋抵触,从而可利于对箍筋和纵筋进行捆绑操作以快速、准确、有效地制得所需的钢筋笼。该纵筋夹具不仅可避免现有技术在搭建钢筋笼时需通过人工保持住众纵筋的位置以待对其进行捆绑操作的情况发生,还可较大程度地满足搭建钢筋笼时纵筋的位置调整需求,较大程度提高了钢筋笼的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纵筋夹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升降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提供的稳定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纵筋夹具在搭建钢筋笼时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提供的A-A区域的放大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纵筋夹具,用于支撑至少一个纵筋100’,纵筋夹具包括至少两个升降支撑组件100,升降支撑组件100包括用于支撑纵筋100’的升降支撑件110、用于驱动升降支撑件110沿第一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的升降驱动器120,以及用于固定升降驱动器120的升降固定件13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纵筋100’的长度普遍较长,因此,一个纵筋100’至少需要两个升降支撑组件100对其进行稳定的支撑。其中,通过升降支撑件110可对纵筋100’进行支撑;通过升降固定件130可实现升降驱动器120的固定,并使升降驱动器120的摆放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设置;而通过升降驱动器120可驱动升降支撑件110沿第一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4-5,该升降支撑件110具有第一支撑状态和第二支撑状态,在该升降支撑件110处于第一支撑状态时,操作人员和/机械手可将纵筋100’依次穿过至少一个箍筋200’,并使纵筋100’由升降支撑件110支撑,此时,由升降支撑件110支撑的纵筋100’将靠近甚至抵触箍筋200’的下肢筋设置,当升降支撑件110在升降驱动器120的驱动下从第一支撑状态切换至第二支撑状态时,纵筋100’将在升降支撑件110的支撑下相对水平面逐步上升,从而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纵筋100’的位置进行调整,常规地,纵筋100’一般被上升至与箍筋200’的上肢筋相抵触的位置。因而,基于上述结构设置,不仅可利于纵筋100’的支撑和固定,还可对纵筋100’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其呈现出多层摆放的固定效果,可满足较多钢筋笼搭建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纵筋夹具可通过升降支撑组件100的升降支撑件110对纵筋100’进行稳定的支撑,并通过升降驱动器120驱动升降支撑件110沿第一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以带动由升降支撑件110支撑的纵筋100’相对水平面实现升降运动,从而可调整纵筋100’和纵筋100’所穿过的箍筋200’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可使纵筋100’与箍筋200’的上肢筋抵触,从而可利于对箍筋200’和纵筋100’进行捆绑操作以快速、准确、有效地制得所需的钢筋笼。该纵筋夹具不仅可避免现有技术在搭建钢筋笼时需通过人工保持住众纵筋100’的位置以待对其进行捆绑操作的情况发生,还可较大程度地满足搭建钢筋笼时纵筋100’的位置调整需求,较大程度提高了钢筋笼的制造效率。
请参阅图1-2,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支撑组件100还包括与升降驱动器120固定连接且设于升降驱动器120和升降支撑件110之间的升降限位件140,升降限位件140用于对升降支撑件110的运动行程进行限制。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升降限位件140与升降驱动器120固定连接,且与升降驱动器120的上侧面间隔设置。基于升降限位件140的设置,可在升降驱动器120驱动升降支撑件110沿第一方向朝升降驱动器120一侧移动时,对升降支撑件110进行阻挡,限制升降支撑件110继续朝升降驱动器120一侧移动,因而,升降限位件140不仅可对升降支撑件110的移动进行限制和定位,还可避免升降支撑件110与升降驱动器120发生碰撞,从而提高了升降支撑组件100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2,在本实施例中,升降固定件130包括与升降驱动器120连接的驱动固定段131、与水平面平行设置的水平固定段132及连接于驱动固定段131和水平固定段132之间的连接固定段133,连接固定段133与驱动固定段131垂直设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水平固定段132与水平面平行设置,通过水平固定段132可实现升降固定件130与水平面(工作面)的固定连接,并利于对升降固定件130(即升降支撑组件100)的位置进行衡量、确定;驱动固定段131与升降驱动器120平行设置,通过驱动固定段131可实现升降固定件130和升降驱动器120的连接,并利于通过驱动固定段131对升降驱动器120进行稳定的支撑,并使升降驱动器120的摆放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设置;通过连接固定段133不仅可实现水平固定段132和驱动固定段131的连接,还可对驱动固定段131进行可靠的支撑,使驱动固定段131和升降驱动器120维持在稳定的摆放状态,从而利于提高升降支撑组件100对纵筋100’的支撑效果的稳定性。
补充说明的是,连接固定段133与水平固定段132和驱动固定段131均垂直设置,基于上述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其相互之间的支撑效果,使升降固定件130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请参阅图1、3,在本实施例中,纵筋夹具还包括至少两个用于支撑所述纵筋100’的稳定支撑件200,稳定支撑件200与升降支撑组件100错位设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5所示,传统的钢筋笼在搭建时多需要于一层箍筋200’的下肢筋和上肢筋处分别搭建一层纵筋100’,即钢筋笼在搭建时至少需要搭建两层纵筋100’,基于此,本实施例设置稳定支撑件200以支撑需靠近甚至抵触箍筋200’的下肢筋设置的各纵筋100’,而升降支撑组件100则支撑着需靠近甚至抵触箍筋200’的上肢筋设置的各纵筋100’。基于本实施例的设置,不仅可降低纵筋夹具的成本,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纵筋夹具的整体占用面积,利于纵筋夹具的优化布局,可满足钢筋笼实际搭建需求。具体地,当升降支撑组件100处于第一支撑状态时,操作人员和/机械手能够逐一将各纵筋100’分别置于各稳定支撑件200和各升降支撑组件100上,此时,各纵筋100’均靠近甚至抵触箍筋200’的下肢筋设置,随后,升降支撑组件100将通过升降驱动器120驱动升降支撑件110沿第一方向上升,以使其所支撑的各纵筋100’靠近甚至抵触箍筋200’的上肢筋设置,从而可使各纵筋100’呈现出多层摆放的固定效果,该纵筋夹具不仅在实现纵筋100’固定上具有较高的操作便利性,还能够满足钢筋笼实际搭建需求,使用性能较佳。
补充说明的是,稳定支撑件200可设于升降支撑组件100旁侧(或两升降支撑组件100之间),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使处于第一支撑状态的各升降支撑件110与各稳定支撑件200间隔设置,从而利于操作人员和/机械手准确无误地将各纵筋100’逐一置于各稳定支撑件200和各升降支撑组件100上;另一方面,可拉开升降支撑组件100和升降支撑组件100之间的距离,避免升降支撑组件100和升降支撑组件100相互干涉,还可缩小升降支撑组件100和稳定支撑件200的整体占用空间,从而利于纵筋夹具的优化布局。优选地,各升降支撑组件100和各稳定支撑件200还可呈多排布置,以进一步缩小升降支撑组件100和稳定支撑件200的整体占用空间。
请参阅图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升降支撑组件100处于第一支撑状态时,操作人员和/机械手能够逐一将各纵筋100’分别置于稳定支撑件200和升降支撑组件100上,此时,各纵筋100’将相互间隔设置,且均靠近甚至抵触箍筋200’的下肢筋设置。随后,使升降支撑组件100从第一支撑状态切换至第二支撑状态,在升降支撑组件100的升降支撑件110沿第一方向趋向上侧移动时,基于第一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的设置,可使升降支撑组件100的升降支撑件110在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的过程中均能够避免与稳定支撑件200发生碰撞。且在布局合适的情况下,升降支撑组件100的升降支撑件110在处于第二支撑状态时能够抵达与稳定支撑件200相对位的位置,从而可满足较多钢筋笼搭建需求。
因而,通过将第一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一方面,能够便于各升降支撑组件100的优化布局,并利于轻松实现将各纵筋100’分别置于稳定支撑件200和升降支撑组件100的操作,即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钢筋笼的制造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使升降支撑组件100在第一支撑状态切换至第二支撑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避免升降支撑组件100与稳定支撑件200发生碰撞风险,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各升降支撑组件100相互之间、升降支撑组件100和稳定支撑件200之间的干涉影响,从而利于保障升降支撑组件100的运动的顺利进行,并使升降支撑组件100运动平稳,从而可利于升降支撑组件100对纵筋100’相对箍筋200’的位置关系的调整,便于使纵筋100’能够呈现出多层摆放的固定效果,甚至可实现由升降支撑组件100支撑的上层纵筋100’与由稳定支撑件200的下层纵筋100’相互对位设置的效果,从而可满足较多钢筋笼搭建需求。
请参阅图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30~6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方向与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小于30°时,升降支撑组件100的升降支撑件110欲达到一定的高度需移动较长的路径,此时,为使升降支撑件110在处于第二支撑状态时能够与稳定支撑件200相互对位设置,需拉开升降支撑组件100和稳定支撑件200之间的距离,其将导致升降支撑件110在沿第一方向做直线往复移动时极易与稳定支撑件200出现碰撞现象,从而不利于升降支撑件110的移动的顺利进行,降低了升降支撑件110的运动平稳性。而当第一方向与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大于60°时,升降支撑组件100和稳定支撑件200之间的距离将相对较小,如此将不利于操作人员和/机械手(尤其是机械手)准确无误地、逐一地将各纵筋100’分别置于稳定支撑件200和升降支撑组件100上。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方向与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设置为30~60°,不仅可保障升降支撑组件100的运动的顺利进行,使升降支撑组件100运动平稳,利于升降支撑组件100对纵筋100’的位置调整操作,还可利于调整升降支撑组件100和稳定支撑件200之间的距离,利于纵筋夹具的优化布局,提高纵筋夹具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45°。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方向与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设置为45°,可使得升降支撑件110欲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所需移动的路径长度适中,且能够有效避免升降支撑件110在沿第一方向做直线往复移动时与稳定支撑件200出现碰撞现象,以保障升降支撑组件100的运动的顺利进行,使升降支撑组件100运动平稳,利于升降支撑组件100对纵筋100’的位置调整操作;还可使得升降支撑组件100和稳定支撑件200之间所需间隔的距离适中,利于操作人员和/机械手(尤其是机械手)准确无误地、逐一地将各纵筋100’分别置于稳定支撑件200和升降支撑组件100上的同时,还利于纵筋夹具的优化布局。
请参阅图1、3,在本实施例中,稳定支撑件200包括稳定支撑底座210、与稳定支撑底座210连接的稳定支撑结构220及与稳定支撑结构220对称设置的稳定夹持结构230,稳定支撑结构220与稳定夹持结构230共同用于夹持并支撑纵筋10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稳定支撑底座210可对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进行稳定的支撑,而通过相互对称设置的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能够共同对位于其上的纵筋100’进行夹持和支撑,在夹持和支撑过程中,稳定支撑结构220将于其和纵筋100’的接触点处形成第一受力支点,并于该第一受力支点产生垂直于其表面且朝向纵筋100’的第一稳定支撑力,稳定夹持结构230也将于其和纵筋100’的接触点处形成第二受力支点,并于该第二受力支点产生一垂直于其表面且朝向纵筋100’的第二稳定支撑力,如此,即可通过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对纵筋100’形成较为稳定的支撑效果。
请参阅图1、3,在本实施例中,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60~12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小于60°时,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将对纵筋100’产生较大且较紧的支撑力,此时,该支撑力在抵消、平衡重力后将仍剩余部分支撑力,以导致纵筋100’在剩余支撑力的作用下易产生向上窜动的运动趋势,不利于纵筋100’在由纵筋夹具固定时的状态的稳定性;反之,当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大于120°时,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对纵筋100’所产生的支撑力将相对较小,不利于其对纵筋100’实现支撑作用。本实施例将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设置在60~120°,一方面,可相对拉长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纵筋100’之间形成的第一受力支点与稳定夹持结构230和纵筋100’之间形成的第二受力支点之间的距离,从而利于进一步保障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对纵筋100’的支撑效果;另一方面,可使稳定支撑结构220对纵筋100’的第一稳定支撑力和稳定夹持结构230对纵筋100’的第二稳定支撑力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在60~120°的区间内,利于获得适中的第一稳定支撑力和第二稳定支撑力以对纵筋100’的重力进行抵消、平衡,从而利于使纵筋100’处于受力平衡的状态。
请参阅图1、3,在本实施例中,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9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90°时,稳定支撑结构220对纵筋100’的第一稳定支撑力和稳定夹持结构230对纵筋100’的第二稳定支撑力将相互垂直,基于此,不仅利于第一稳定支撑力和第二稳定支撑力对纵筋100’的重力进行抵消、平衡,利于使纵筋100’处于受力平衡的状态,还可相应缩小第一稳定支撑力和第二稳定支撑力在抵消纵筋100’的重力后的剩余支撑力,降低了纵筋100’在剩余支撑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上窜动的运动趋势的可能性,从而利于进一步保障稳定支撑结构220和稳定夹持结构230对纵筋100’的支撑效果。
请参阅图1-2,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支撑件110包括与升降驱动器120连接的升降支撑结构111和连接于升降支撑结构111背离升降驱动器120一侧的升降夹持结构112,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共同用于夹持并支撑纵筋10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能够共同对位于其上的纵筋100’进行夹持和支撑,在夹持和支撑过程中,升降支撑结构111将于其和纵筋100’的接触点处形成第一受力支点,并于该第一受力支点产生垂直于其表面且朝向纵筋100’的第一升降支撑力,升降夹持结构112也将于其和纵筋100’的接触点处形成第二受力支点,并于该第二受力支点产生一垂直于其表面且朝向纵筋100’的第二升降支撑力,如此,即可通过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对纵筋100’形成较为升降的支撑效果。
请参阅图1-2,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60~12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小于60°时,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将对纵筋100’产生较大且较紧的支撑力,此时,该支撑力在抵消、平衡重力后将仍剩余部分支撑力,以导致纵筋100’在剩余支撑力的作用下易产生向上窜动的运动趋势,不利于纵筋100’在由纵筋夹具固定时的状态的稳定性;反之,当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大于120°时,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对纵筋100’所产生的支撑力将相对较小,不利于其对纵筋100’实现支撑作用。本实施例将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设置在60~120°,一方面,可相对拉长升降支撑结构111和纵筋100’之间形成的第一受力支点与升降夹持结构112和纵筋100’之间形成的第二受力支点之间的距离,从而利于进一步保障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对纵筋100’的支撑效果;另一方面,可使升降支撑结构111对纵筋100’的第一升降支撑力和升降夹持结构112对纵筋100’的第二升降支撑力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在60~120°的区间内,利于获得适中的第一升降支撑力和第二升降支撑力以对纵筋100’的重力进行抵消、平衡,从而利于使纵筋100’处于受力平衡的状态。
请参阅图1-2,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9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90°时,升降支撑结构111对纵筋100’的第一升降支撑力和升降夹持结构112对纵筋100’的第二升降支撑力将相互垂直,基于此,不仅利于第一升降支撑力和第二升降支撑力对纵筋100’的重力进行抵消、平衡,利于使纵筋100’处于受力平衡的状态,还可相应缩小第一升降支撑力和第二升降支撑力在抵消纵筋100’的重力后的剩余支撑力,降低了纵筋100’在剩余支撑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上窜动的运动趋势的可能性,从而利于进一步保障升降支撑结构111和升降夹持结构112对纵筋100’的支撑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纵筋夹具可通过升降支撑组件100的升降支撑件110对纵筋100’进行稳定的支撑,并通过升降驱动器120驱动升降支撑件110沿第一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以带动由升降支撑件110支撑的纵筋100’相对水平面实现升降运动,从而可调整纵筋100’和纵筋100’所穿过的箍筋200’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可使纵筋100’与箍筋200’的上肢筋抵触,从而可利于对箍筋200’和纵筋100’进行捆绑操作以快速、准确、有效地制得所需的钢筋笼。该纵筋夹具不仅可避免现有技术在搭建钢筋笼时需通过人工保持住众纵筋100’的位置以待对其进行捆绑操作的情况发生,还可较大程度地满足搭建钢筋笼时纵筋100’的位置调整需求,较大程度提高了钢筋笼的制造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笼制造生产线,用于制造钢筋笼,包括至少一个纵筋夹具。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纵筋夹具尤其适于被应用于钢筋笼制造生产线中,根据实际钢筋笼搭建需要,可设置若干个纵筋夹具,各纵筋夹具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钢筋笼所需的各纵筋100’的位置关系进行设置,基于纵筋夹具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钢筋笼的制造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纵筋夹具,用于支撑至少一个纵筋,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升降支撑组件,所述升降支撑组件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纵筋的升降支撑件、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支撑件沿第一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的升降驱动器,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升降驱动器的升降固定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纵筋夹具还包括至少两个用于支撑所述纵筋的稳定支撑件,所述稳定支撑件与所述升降支撑组件错位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纵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30~6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纵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45°。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支撑件包括稳定支撑底座、与所述稳定支撑底座连接的稳定支撑结构及与所述稳定支撑结构对称设置的稳定夹持结构,所述稳定支撑结构与所述稳定夹持结构共同用于夹持并支撑所述纵筋。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纵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升降驱动器连接的升降支撑结构和连接于所述升降支撑结构背离所述升降驱动器一侧的升降夹持结构,所述升降支撑结构和所述升降夹持结构共同用于夹持并支撑所述纵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纵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撑结构和所述升降夹持结构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60~12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纵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撑结构和所述升降夹持结构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为90°。
10.一种钢筋笼制造生产线,用于制造钢筋笼,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纵筋夹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13632.XU CN211539340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纵筋夹具及钢筋笼制造生产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13632.XU CN211539340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纵筋夹具及钢筋笼制造生产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539340U true CN211539340U (zh) | 2020-09-22 |
Family
ID=72503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113632.XU Active CN211539340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纵筋夹具及钢筋笼制造生产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539340U (zh) |
-
2019
- 2019-11-28 CN CN201922113632.XU patent/CN21153934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814232B (zh) | 钢筋笼生产线 | |
CN110814233A (zh) | 钢筋笼生产线 | |
CN204381737U (zh) | 一种用于白车身试制补焊的焊接平台 | |
CN113059093B (zh) | 钢筋笼生产装置 | |
CN110919151A (zh) | 生产钢筋笼的成套设备 | |
CN211539340U (zh) | 纵筋夹具及钢筋笼制造生产线 | |
US20160214160A1 (en) | Press device, manufacturing l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ress device | |
CN204276738U (zh) | 方形钢筋笼成型机的箍筋弯曲机构 | |
CN211515922U (zh) | 钢筋笼生产线 | |
CN113021308A (zh) | 机械抓手及吊运装置 | |
CN218775457U (zh) | 一种便于操作的钢管弯折装置 | |
CN109531541A (zh) | 一种桁架机器人用夹持装置 | |
CN111922603A (zh) | 一种钢筋网片定位装置 | |
CN209665359U (zh) | 一种桁架机器人用夹持装置 | |
CN217122224U (zh) | 一种可调节的拼装焊接平台 | |
CN211539339U (zh) | 箍筋夹具及钢筋笼制造生产线 | |
CN211888813U (zh) | 钢筋笼生产线 | |
CN218800080U (zh) | 一种电池容纳支架的焊接夹具 | |
CN211541246U (zh) | 末端执行机构以及钢筋笼搬运机器人 | |
CN218153472U (zh) | 多功能室内设备活动吊装支架 | |
CN216784899U (zh) | 一种便捷式钢丝排线机构 | |
KR102538312B1 (ko) | 차체 길이 연장용 지그 | |
CN219652154U (zh) | 一种料框提升机构 | |
CN221289305U (zh) | 搬运装置 | |
CN220650738U (zh) | 排架夹取装置及测试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