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07833U -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07833U
CN211507833U CN202020478928.1U CN202020478928U CN211507833U CN 211507833 U CN211507833 U CN 211507833U CN 202020478928 U CN202020478928 U CN 202020478928U CN 211507833 U CN211507833 U CN 2115078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power battery
induced
induced air
ai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789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超
陈超杰
王振
周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7892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078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078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078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包括第一制冷通道、回风通道、第一引风管、第二引风管、第二制冷通道、温度传感器以及自然风通道,制冷装置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回风通道,回风通道左侧开设有第一制冷通道,回风通道右侧开设有第二制冷通道,第一引风管口下侧连接有第一引风管,第二引风管口下侧连接有第二引风管,第一引风管上端面左侧连接有自然风通道,第二引风管上端面右侧连接有自然风通道,动力电池包上端面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该设计解决了原有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电池仓散热欠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方便动力电池包散热,散热效果显著。

Description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领域,涉及动力电池降温技术,具体是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减少城市内汽车尾气的污染排放量,为了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各种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人们生活当中。虽然能源效率高、低碳环保、零排放的纯电动大巴车成为了城市新能源公共交通汽车的主力军,但是混合动力客车由于其特有的动力性优势,也占有一定的市场。
混合动力客车一般都配有功率型的动力锂电池配合整车在起步、爬坡以及能量回收时使用。混合动力客车的动力锂电池包基本上都安装在整车尾部上部独立的高压电池仓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功率型的动力电池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散发在电池仓内,如果不及时将这些热量排出电池仓,会使得动力电池的工作环境温度升高到正常工作环境温度之上,对动力电池的性能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引起火灾,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混合动力客车使用的动力电池仓散热一般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高压仓设计进出风结构,通过外界的自然风进行散热,此方式不能有效地降低电池及电池仓内的温度,导致动力电池的使用效果差,大大缩短了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还有一种是电池本身是液冷散热,高压仓无需做特殊处理,此方式虽然保证了电池的散热需求,但是电池液冷系统相对复杂、控制繁琐、成本高,为此,现急需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解决此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方便动力电池包散热,散热效果显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制冷装置、散热风扇、动力电池包、高压电池仓以及车顶面,所述高压电池仓内部下侧安装有动力电池包,所述高压电池仓上端面安装有车顶面,所述车顶面上端面安装有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回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下侧设置有回风口,所述回风通道内部上侧装配有散热风扇,所述回风通道左侧开设有第一制冷通道,所述回风通道右侧开设有第二制冷通道,所述第一制冷通道下侧安装有第一引风管口,所述第二制冷通道下侧安装有第二引风管口,所述第一引风管口下侧连接有第一引风管,所述第二引风管口下侧连接有第二引风管,所述第一引风管上端面左侧连接有自然风通道,所述第二引风管上端面右侧连接有自然风通道,所述自然风通道环形侧面安装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引风管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引风管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所述动力电池包上端面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有第一电磁阀,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有第二电磁阀,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有继电器,所述继电器电连接有制冷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风管和第二引风管均为橡胶软管。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风扇为排风风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风管通过第一引风管口与第一制冷通道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引风管通过第二引风管口与第二制冷通道底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自然风通道内部安装有不锈钢精密过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设有两组,且两组温度传感器规格相同,所述自然风通道设有两组,且两组自然风通道规格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制冷装置、散热风扇、第一制冷通道、回风通道、第一引风管口、第一引风管、第二引风管、第二引风管口、回风口、第二制冷通道、温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自然风通道、第二电磁阀、控制器以及继电器,该设计通过设置在高压电池仓顶部即车顶面上的制冷装置,通过引风管口、回风口、引风管与制冷装置的制冷通道和回风通道相连,形成将高压电池仓内热量及时散发达到对电池仓快速降温的风路循环,散热降温效果好,成本相对电池液冷方式低,控制简单,同时高压电池仓内降温装置的引风管数目以及大小可根据电池仓内动力电池的产热情况选择安装,消除了动力电池产热过多带来的安全隐患,而且采用抗压性能和耐热性能良好的橡胶软管,满足降温系统的使用需求,保证了降温装置和循环散热装置使用的安全可靠性,解决了原有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电池仓散热欠佳的问题,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效果。
因第一引风管和第二引风管均为橡胶软管,增加抗压性能和耐热性能,因散热风扇为排风风扇,方便热量的排出,因第一引风管通过第一引风管口与第一制冷通道底部相连接,方便第一引风管与第一制冷通道相连接,因第二引风管通过第二引风管口与第二制冷通道底部相连接,方便第二引风管与第二制冷通道相连接,因自然风通道内部安装有不锈钢精密过滤网,有效避免外界灰尘进入,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方便动力电池包散热,散热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中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中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1-制冷装置、2-散热风扇、3-第一制冷通道、4-回风通道、5-第一引风管口、6-第一引风管、7-动力电池包、8-第二引风管、9-高压电池仓、10-第二引风管口、11-车顶面、12-回风口、13-第二制冷通道、14-温度传感器、15-第一电磁阀、16-自然风通道、17-第二电磁阀、18-控制器、19-继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包括制冷装置1、散热风扇2、动力电池包7、高压电池仓9以及车顶面11,高压电池仓9内部下侧安装有动力电池包7,高压电池仓9上端面安装有车顶面11,车顶面11上端面安装有制冷装置1,制冷装置1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回风通道4,回风通道4下侧设置有回风口12,回风通道4内部上侧装配有散热风扇2,回风通道4左侧开设有第一制冷通道3,回风通道4右侧开设有第二制冷通道13,第一制冷通道3下侧安装有第一引风管口5,第二制冷通道13下侧安装有第一引风管口5,第一引风管口5下侧连接有第二引风管8,第二引风管口10下侧连接有第二引风管8,第一引风管6上端面左侧连接有自然风通道16,第二引风管8上端面右侧连接有自然风通道16,自然风通道16环形侧面安装有第一电磁阀15,第一引风管6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17,第二引风管8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17,动力电池包7上端面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4,温度传感器14电连接有控制器18,控制器18电连接有第一电磁阀15,控制器18电连接有第二电磁阀17,控制器18电连接有继电器19,继电器19电连接有制冷装置1。
第一引风管6和第二引风管8均为橡胶软管,增加抗压性能和耐热性能,散热风扇2为排风风扇,方便热量的排出,第一引风管6通过第一引风管口5与第一制冷通道3底部相连接,方便第一引风管6与第一制冷通道3相连接,第二引风管8通过第二引风管口10与第二制冷通道13底部相连接,方便第二引风管8与第二制冷通道13相连接,自然风通道16内部安装有不锈钢精密过滤网,有效避免外界灰尘进入,温度传感器14设有两组,且两组温度传感器14规格相同,自然风通道16设有两组,且两组自然风通道16规格相同,方便对动力电池包7进行温度检测。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进行实施时:当动力电池包7长时间工作产生大量热量时,制冷装置1内部上侧的散热风扇2通电工作,散热风扇2为排风风扇,使得高压电池仓9内部处于低压状态,以此同时,第一电磁阀15开启,自然风通道16得以开启,外界自然风经自然风通道16、第一引风管6以及第二引风管8补偿进入高压电池仓9内部,并通过第一引风管6和第二引风管8将自然风导送至动力电池包7处,自然风与动力电池包7进行热值交换,而后在散热风扇2的作用下,带走热量的自然风经回风口12和回风通道4排排至外界。
当自然风循环一段时间后,温度传感器14感应到动力电池包7的温度仍然过高,因此判定自然风不足以降低动力电池包7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4将温度信息传输至控制器18,控制器18事先编程设定好温度参数,温度信息与温度参数进行比对,当温度信息达到所设值,控制器18控制第一电磁阀15关闭,并控制第二电磁阀17开启,与此同时,控制器18发出一道控制指令加载到继电器19中,制冷装置1与外界电源之间的电路相通,制冷装置1开始工作,外界空气进入第一制冷通道3和第二制冷通道13进行制冷成为冷空气,冷空气分别经第一引风管口5、第二引风管口10进入第一引风管6和第二引风管8中,最终导送至高压电池仓9底部,冷空气与热的动力电池包7发生热值交换,吸收并带走动力电池包7散发出来的热量,动力电池包7的温度得以迅速降低,在散热风扇2的作用下,带走热量的冷空气经回风口12和回风通道4输送至高压电池仓9外界,如此循环操作,动力电池包7温度会逐步降低至合适的工作温度区间。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装置(1)、散热风扇(2)、动力电池包(7)、高压电池仓(9)以及车顶面(11),所述高压电池仓(9)内部下侧安装有动力电池包(7),所述高压电池仓(9)上端面安装有车顶面(11),所述车顶面(11)上端面安装有制冷装置(1),所述制冷装置(1)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回风通道(4),所述回风通道(4)下侧设置有回风口(12),所述回风通道(4)内部上侧装配有散热风扇(2),所述回风通道(4)左侧开设有第一制冷通道(3),所述回风通道(4)右侧开设有第二制冷通道(13),所述第一制冷通道(3)下侧安装有第一引风管口(5),所述第二制冷通道(13)下侧安装有第二引风管口(10),所述第一引风管口(5)下侧连接有第一引风管(6),所述第二引风管口(10)下侧连接有第二引风管(8),所述第一引风管(6)上端面左侧连接有自然风通道(16),所述第二引风管(8)上端面右侧连接有自然风通道(16),所述自然风通道(16)环形侧面安装有第一电磁阀(15),所述第一引风管(6)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17),所述第二引风管(8)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17),所述动力电池包(7)上端面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4),所述温度传感器(14)电连接有控制器(18),所述控制器(18)电连接有第一电磁阀(15),所述控制器(18)电连接有第二电磁阀(17),所述控制器(18)电连接有继电器(19),所述继电器(19)电连接有制冷装置(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风管(6)和第二引风管(8)均为橡胶软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2)为排风风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风管(6)通过第一引风管口(5)与第一制冷通道(3)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引风管(8)通过第二引风管口(10)与第二制冷通道(13)底部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风通道(16)内部安装有不锈钢精密过滤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14)设有两组,且两组温度传感器(14)规格相同,所述自然风通道(16)设有两组,且两组自然风通道(16)规格相同。
CN202020478928.1U 2020-04-03 2020-04-03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 Active CN2115078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8928.1U CN211507833U (zh) 2020-04-03 2020-04-03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8928.1U CN211507833U (zh) 2020-04-03 2020-04-03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07833U true CN211507833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3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78928.1U Active CN211507833U (zh) 2020-04-03 2020-04-03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078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52606B (zh) 一种中型纯电动客车底盘
CN202896215U (zh) 太阳能汽车空调系统
CN103337675A (zh)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
CN203957841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7834520U (zh) 一种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包冷却装置
CN200974474Y (zh) 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系统
CN201633497U (zh)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采暖装置
CN205718042U (zh) 一种兼有电池热管理功能的汽车空调系统
CN105870365A (zh) 一种风冷式电池包
CN208881529U (zh)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采暖系统
CN205790087U (zh) 一种风冷式电池包
CN211507833U (zh)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仓的强制冷风降温装置
CN204210269U (zh) 一种双回风电动客车空调
CN202454692U (zh) 一种用于电动大巴车的电池仓通风散热装置
CN207938753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装置
CN208208849U (zh) 风冷电池箱和包含该风冷电池箱的车辆
CN105937810A (zh) 一种兼有电池热管理功能的汽车空调系统
CN202847403U (zh) 一种车载蓄电池的降温或保温装置
CN207225010U (zh) 一种并联式的空调系统
CN207028890U (zh) 动力电池涡流管热管理系统
CN108417927A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管理系统
CN206802316U (zh) 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箱空调冷却系统风道单向阀
CN209804854U (zh) 一种新能源公交车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
CN2929593Y (zh) 一种直换式汽车专用电子空调
CN203941993U (zh) 车载储能装置的冷却系统及使用该系统的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