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91270U - 一种双向扳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91270U
CN211491270U CN201922499005.4U CN201922499005U CN211491270U CN 211491270 U CN211491270 U CN 211491270U CN 201922499005 U CN201922499005 U CN 201922499005U CN 211491270 U CN211491270 U CN 2114912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less ratchet
track
ratchet wheel
locking block
wre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9900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子丹
向子瑒
马正宜
陈志超
龚城春
刘建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249900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912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912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912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向扳手,其包括扳体,所述扳体上转动连接有无齿棘轮,所述扳体上沿所述无齿棘轮径向的一侧活动连接有锁紧块,所述锁紧块上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轨道组;所述轨道组包括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的若干个凹槽,凹槽与所述无齿棘轮之间形成轨道,所述轨道内设置有移动件,所述轨道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呈渐开线形;当其中一个轨道组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时,另一个轨道组的移动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不同时接触,使得无论朝何方向转动扳体均可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扳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扳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扳手。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扳手包括扳体,设置在扳体上的无齿棘轮,以及设置在扳体内环面上的楔形轨道;通过无齿棘轮转动时,带动移动件在楔形轨道内向楔形孔的宽端或窄端移动,实现无齿棘轮与移动件之间的相对锁紧或解锁;当无齿棘轮与移动件之间相对锁紧时,扳体转动产生的力才可以传递给无齿棘轮,从而通过无齿棘轮对螺母或螺帽进行拧紧或拆卸。而现有扳手为单向扳手,即只能沿一个方向转动,才能保证无齿棘轮与移动件相对锁紧,若向反方向转动,则会使无齿棘轮与移动件之间解锁,无法对力进行传导。现有技术中的扳手在使用时只能单向转动,当有些用户日常使用的习惯与单向扳手需要转动的方向不一致时,则很容易引起误操作。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双向扳手,旨在实现扳手双向转动均可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向扳手,其包括扳体,所述扳体上转动连接有无齿棘轮,其中,所述扳体上沿所述无齿棘轮径向的一侧活动连接有锁紧块,所述锁紧块上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轨道组;所述轨道组包括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的若干个凹槽,凹槽与所述无齿棘轮之间形成轨道,所述轨道内设置有移动件,所述轨道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呈渐开线形;当其中一个轨道组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时,另一个轨道组的移动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不同时接触。
所述双向扳手,其中,当所述移动件分别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时,所述轨道窄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移动件的宽度;所述轨道宽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移动件的宽度。
所述双向扳手,其中,当所述移动件分别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且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轨道宽的一端时,所述移动件分别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以随所述无齿棘轮的转动绕所述无齿棘轮转动。
所述双向扳手,其中,所述扳体上设置有旋钮,所述旋钮位于所述锁紧块远离所述无齿棘轮的一侧,并顶持所述锁紧块;所述旋钮可相对于所述扳体转动,以顶持所述锁紧块活动。
所述双向扳手,其中,所述扳体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锁紧块和所述移动件均位于所述容纳槽内;当所述锁紧块靠近其中一个轨道组一侧的外壁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接触时,该轨道组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
所述双向扳手,其中,所述凹槽包括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依次排列并相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为弧形,所述第一侧壁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侧壁的曲率。
所述双向扳手,其中,所述移动件为滚珠。
所述双向扳手,其中,所述移动件为滚柱,所述滚柱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无齿棘轮的中心轴线平行。
所述双向扳手,其中,所述轨道内设置有弧形保持架;所述弧形保持架上设置有与所述滚柱一一对应的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径向贯穿所述弧形保持架,并沿所述滚柱的轴向延伸;所述滚柱位于所述通孔内,并可相对于所述弧形保持架转动。
所述双向扳手,其中,当所述滚柱绕所述无齿棘轮转动时,所述弧形保持架随所述滚柱同步转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当其中一个轨道组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时,另一个轨道组的移动件不同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使得无论朝何方向转动扳体均可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向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扳体、所述无齿棘轮和所述锁紧块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向扳手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锁紧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弧形保持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弧形保持架与所述移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盖板、所述卡簧和所述无齿棘轮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旋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旋钮逆时针旋转至最大行程时,所述双向扳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向扳手,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双向扳手包括扳体1,如图4所示,所述扳体1上设置有收容孔2,所述收容孔2内设置有无齿棘轮3,所述无齿棘轮3与所述扳体1转动连接。当所述无齿棘轮3具有与螺帽相匹配的花型,使得所述无齿棘轮3套设至螺帽上时,可以与螺帽的圆周方向卡合止动。
所述扳体1上设置有锁紧块4,所述锁紧块4与所述扳体1可拆卸连接,且所述锁紧块可相对于所述扳体活动。所述锁紧块4位于所述无齿棘轮3径向的一侧;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锁紧块4朝向所述无齿棘轮3的一侧设置有两个轨道组,以下将两个轨道组分别称为第一轨道组1001和第二轨道组1002。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和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圆周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和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间隔布置;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与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结构相同。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包括若干个凹槽41,所述若干个凹槽41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圆周方向依次排列布置。如图2所示,每一个凹槽41与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均形成轨道5,所述轨道5呈渐开线形,即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圆周方向上,所述轨道5的宽度为由窄变宽或由宽变窄的渐变形。所述轨道5内设置有移动件6。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轨道5使得所述移动件6提供在解锁和锁紧两种状态之间转变;所述轨道5集成在所述锁紧块4上,成为在所述扳体1上可拆卸、可装配的配件;所述锁紧块4可独立制作,大大简化了加工工艺;即使所述锁紧块4在制作过程中不达标,也只需重新制作所述锁紧块4,而无需将所述扳体1整体返工,大大提升了产品良率。
当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时,旋转所述扳体1,使得所述无齿棘轮3沿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轨道由宽变窄的方向旋转,则当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移动至所述轨道最窄的一端时,所述扳体1、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和所述无齿棘轮3三者之间无法相对运动,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可以传递扭矩,所述扳体1联动所述无齿棘轮3带动螺帽转动;此时,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不同时与所述无齿棘轮3和所述锁紧块4接触,即: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与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时,其与所述锁紧块4分离;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与所述锁紧块4接触时,其与所述无齿棘轮3分离;此时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无法传递扭矩,即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处于非工作状态。只有沿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轨道由窄变宽的方向旋转所述扳体1,才能保证所述双向扳手正常工作。
当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时,旋转所述扳体1,使得所述无齿棘轮3沿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轨道由宽变窄的方向旋转,则当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移动至所述轨道最窄的一端时,所述扳体1、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和所述无齿棘轮3三者之间无法相对运动,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可以传递扭矩,所述扳体1联动所述无齿棘轮3带动螺帽转动;此时,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不同时与所述无齿棘轮3和所述锁紧块4接触,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无法传递扭矩,即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处于非工作状态。只有沿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轨道由宽变窄的方向的反方向旋转所述扳体1,才能保证所述双向扳手正常工作。由于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与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结构相同,因此,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内移动件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扳体1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内移动件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扳体1的旋转方向相反,从而当从不同方向旋转所述扳体1时,均可实现所述双向扳手的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中当所述双向扳手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和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中,有且仅有一个移动组的移动件分别与所述无齿棘轮3和所述锁紧块4接触,而另外一个移动组的移动件处于非工作状态。
当所述移动件6分别与所述无齿棘轮3和所述锁紧块4接触时,所述轨道5窄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移动件6的宽度;当所述移动件6位于所述轨道5窄的一端时,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相互作用以夹紧所述移动件6,所述移动件6与所述轨道5的侧壁之间成过盈配合;此时,所述移动件6与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无法相对运动;由于所述锁紧块4与所述扳体1之间相互连接,使得当所述移动件6位于所述轨道5窄的一端时,所述扳体1、所述移动件6和所述无齿棘轮3三者之间无法相对运动,所述移动件6可以传递扭矩,所述扳手本体联动所述无齿棘轮3带动螺帽转动。
如图3所示,当所述移动件6分别与所述无齿棘轮3和所述锁紧块4接触,并且所述移动件6位于所述轨道5宽的一端时,所述移动件6可以随所述无齿棘轮3的转动绕所述无齿棘轮3转动。此时所述移动件6可产生相对于所述扳体1和所述无齿棘轮3的运动,所述移动件6无法在所述扳体1和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传递扭矩,所述双向扳手处于解锁状态,无法拧动螺帽。
所述锁紧块4与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具有间隙;如图5所示,所述凹槽41包括第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412,所述第一侧壁411和所述第二侧壁412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圆周方向依次排列并相连接;所述第一侧壁411、所述第二侧壁412和所述无齿棘轮3的外观面分别从所述移动件6的两侧对所述移动件6限位,形成供所述移动件6移动的轨道5。所述第一侧壁411和所述第二侧壁412均为弧形,且所述第一侧壁411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侧壁412的曲率;所述第一侧壁411上连接所述第二侧壁412的一端成为所述轨道5最宽的位置。
所述移动件6为滚珠或滚柱;所述第一侧壁411的曲率与所述移动件6的圆周曲率相配合,使得当所述移动件6位于所述轨道5最宽处时,所述第一侧壁411远离所述第二侧壁412的一端可以对所述移动件6限位,保证所述移动件6的移动被限位在所述轨道5内;所述锁紧块4与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的间隙并不足以容纳所述移动件6。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和图5所示,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圆周方向的顺时针方向,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位于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右侧。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凹槽的所述第一侧壁411和所述第二侧壁412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圆周方向的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圆周方向的顺时针方向,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轨道由宽变窄。对于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应用时,将所述无齿棘轮3套设至螺帽上,并推动所述锁紧块4,使得所述移动件6既与所述锁紧块4接触,又与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所述移动件6位于所述轨道5宽的一端,所述双向扳手处于解锁状态,无法对螺帽进行操作;逆时针旋转所述扳体1,所述扳体1对所述无齿棘轮3施以反向应力,则所述无齿棘轮3相对于所述扳体1顺时针旋转,所述移动件6随所述无齿棘轮3同步转动,并且绕所述无齿棘轮3顺时针转动至所述轨道5窄的一端,从而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产生卡掣作用,所述扳体1联动所述无齿棘轮3带动螺帽转动。
当顺时针旋转所述扳体1时,所述移动件6向所述轨道5宽的一端运动,实现所述双向扳手的解锁。推动所述锁紧块4,使得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并继续顺时针旋转所述扳体1,则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随所述无齿棘轮3同步转动,并且绕所述无齿棘轮3逆时针转动至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轨道窄的一端,从而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之间产生卡掣作用,所述扳体1联动所述无齿棘轮3带动螺帽转动。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中,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圆周方向的顺时针方向,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位于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左侧。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凹槽的所述第一侧壁411和所述第二侧壁412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圆周方向的逆时针方向依次排列;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圆周方向的逆时针方向,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轨道由宽变窄;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圆周方向的顺时针方向,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轨道由窄变宽。对于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初始时,所述移动件6位于所述轨道5宽的一端,所述双向扳手处于解锁状态,无法对螺帽进行操作;应用时,将所述无齿棘轮3套设至螺帽上,并推动所述锁紧块4,使得所述移动件6既与所述锁紧块4接触,又与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顺时针旋转所述扳体1,所述扳体1对所述无齿棘轮3施以反向应力,则所述无齿棘轮3相对于所述扳体1逆时针旋转,所述移动件6随所述无齿棘轮3同步转动,并且绕所述无齿棘轮3逆时针转动至所述轨道5窄的一端,从而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产生卡掣作用,所述扳体1联动所述无齿棘轮3带动螺帽转动。
当逆时针旋转所述扳体1时,所述移动件6向所述轨道5宽的一端运动,实现所述双向扳手的解锁。推动所述锁紧块4,使得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并继续逆时针旋转所述扳体1,则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随所述无齿棘轮3同步转动,并且绕所述无齿棘轮3顺时针转动至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轨道窄的一端,从而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产生卡掣作用,所述扳体1联动所述无齿棘轮3带动螺帽转动。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扳体1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移动件6的容纳槽11,所述容纳槽11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径向方向与所述收容孔2连通,使得当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移动件6装配至所述容纳槽11内后,所述移动件6可以与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以实现对扭矩的传递。所述容纳槽11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移动件6的容纳空间、限位空间;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径向方向,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移动件6分别被所述容纳槽11的内壁以及所述无齿棘轮3限位;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移动件6加工完成后,只需将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移动件6装配至所述容纳槽11内即可,无需安装螺钉等固定件;既便于装配,又便于拆卸,大大简化了装配流程,节省生产成本。
如图3所示,所述扳体1上设置有盖板7,所述盖板7用于遮挡所述容纳槽11;所述盖板7和所述容纳槽11的底部沿平行于所述无齿棘轮3的轴向方向,对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移动件6进行限位。
同时由于所述容纳槽11的设置,使得所述移动件6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移动路径更靠近所述无齿棘轮3的外围面的中间部位,更有利于所述无齿棘轮3带动所述移动件6在所述轨道5内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扳体1上设置有旋钮100,所述旋钮100位于所述锁紧块4远离所述无齿棘轮3的一侧,并顶持所述锁紧块4;所述旋钮100可相对于所述扳体1转动,以顶持所述锁紧块4在所述容纳槽11内活动,以使得所述锁紧块4靠近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一侧的侧壁与所述容纳槽11的内壁接触,或者所述锁紧块4靠近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一侧的侧壁与所述容纳槽11的内壁接触。当所述锁紧块4靠近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一侧的侧壁与所述容纳槽11的内壁接触时,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分别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所述锁紧块4靠近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一侧的侧壁与所述容纳槽11的内壁分离,且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无法同时与所述无齿棘轮3和所述锁紧块4接触。当所述锁紧块4靠近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一侧的侧壁与所述容纳槽11的内壁接触时,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分别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所述锁紧块4靠近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一侧的侧壁与所述容纳槽11的内壁分离,且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不同时与所述无齿棘轮3和所述锁紧块4接触。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是通过旋转所述旋钮100,使所述锁紧块4的位置改变,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与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的工作状态的切换调整。
所述锁紧块4为月牙形锁紧块,月牙形锁紧块曲率大的弧形侧壁远离所述无齿棘轮3,月牙形锁紧块曲率大的弧形侧壁靠近所述无齿棘轮3。如图2和图5所示,月牙形锁紧块曲率大的弧形侧壁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凹槽200,即所述锁紧块4远离所述无齿棘轮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200,所述第一凹槽200朝向所述无齿棘轮3的方向凹陷布置。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凹槽20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弧形侧壁201和第二弧形侧壁202,其中,所述第一弧形侧壁201靠近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所述第二弧形侧壁202靠近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本实用新型中当所述旋钮100被逆时针旋转至最大行程时,如图5和图11所示,所述旋钮100顶持所述第一弧形侧壁201,使得所述锁紧块4靠近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一侧的外壁能够与所述容纳槽11的内壁接触。如图3和图5所示,当所述旋钮100被顺时针旋转至最大行程时,所述旋钮100顶持所述第二弧形侧壁202,使得所述锁紧块4靠近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一侧的外壁能够与所述容纳槽11的内壁接触。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旋钮100包括旋钮本体110、拨动销130和弹性件120;所述旋钮本体110与所述扳体1转动连接,所述旋钮本体110上设置有安装孔111;所述拨动销130的一端位于所述安装孔111内,并通过所述弹性件120与所述旋钮本体110连接;所述拨动销130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安装孔111外,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200内;所述拨动销130顶持所述锁紧块4。
由于当所述旋钮100顶持所述锁紧块4移动时,所述旋钮100与所述第一弧形侧壁201和所述第二弧形侧壁202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改变,因此,为了保证无论所述锁紧块4如何移动,所述拨动销130都能接触并顶持所述锁紧块;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弹性件120始终处于被压缩状态,以保证所述弹性件120始终对所述锁紧块4产生顶持力,使得所述旋钮100能够将所述锁紧块4定位在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工作的状态、或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工作的状态;只有通过旋转所述旋钮100,才能使所述锁紧块4在所述容纳槽11内活动,进而实现工作状态的调整,将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由工作状态调整为非工作状态,或将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由工作状态调整为非工作状态。
当所述拨动销130与所述第一弧形侧壁201接触时,如图2、图5和图11所示,所述旋钮本体110逆时针旋转至最大行程,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不同时与所述无齿棘轮3和所述锁紧块4接触;当所述拨动销130与所述第二弧形侧壁202接触时,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所述旋钮本体110顺时针转动至最大行程,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4和所述无齿棘轮3接触,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移动件不同时与所述无齿棘轮3和所述锁紧块4接触。
如图4所示,所述扳体1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300,所述第二容纳槽300位于所述容纳槽11远离所述无齿棘轮3的一侧,并与所述容纳槽11连通;所述旋钮本体110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300内,部分位于所述容纳槽11内;所述拨动销130位于所述容纳槽11内,以顶持所述锁紧块4。
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移动件6为滚柱,所述滚柱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无齿棘轮3的中心轴线平行。如图3所示,所述锁紧块4与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设置有两个弧形保持架10;所述弧形保持架10上设置有与所述滚柱一一对应的通孔101;所述通孔101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径向贯穿所述弧形保持架10,并沿所述滚柱的轴向延伸;所述滚柱位于所述通孔101内,并可相对于所述弧形保持架10转动。
两个弧形保持架10中,一个弧形保持架位于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凹槽与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形成的轨道内,另一个弧形保持架位于所述第二轨道组1002的凹槽与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形成的轨道内;两个弧形保持架10的结构相同,工作原理相同,以下以位于所述第一轨道组1001的凹槽与所述无齿棘轮3之间形成的轨道内的弧形保持架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弧形保持架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101,所述通孔101与所述滚柱一一对应;所述通孔101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径向贯穿所述弧形保持架10,并沿所述滚柱的轴向延伸,以能够将所述滚柱容纳在内。所述弧形保持架10的曲率与所述无齿棘轮3的曲率相同;当所述滚柱绕所述无齿棘轮3转动时,所述弧形保持架10随所述滚柱同步转动。
所述弧形保持架10通过所述通孔101对所述滚柱进行限位,使得所述滚柱在所述轨道5内移动时,所述滚柱的中心轴线始终保持与所述无齿棘轮3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避免所述滚柱产生歪斜而使所述双向扳手无法锁紧。同时,所述弧形保持架10对所述滚柱进行限位,使得所述滚柱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外观面的移动路径位于所述无齿棘轮3的外观面的中部,从而保证解锁状态下所述无齿棘轮3转动时,可以带动所述滚柱和所述弧形保持架10转动,避免所述无齿棘轮3空转。
所述通孔101的侧壁为弧形,从而与所述滚柱的圆形外观面相配合;所述通孔101的侧壁与所述滚柱之间具有空隙,使得所述滚柱在所述无齿棘轮3的带动下可沿所述无齿棘轮3的外观面滚动。当所述双向扳手处于解锁状态且所述无齿棘轮3转动时,所述滚柱产生与所述无齿棘轮3相反方向的自转,同时绕所述无齿棘轮3做相同方向的公转。
如图3和图8所示,所述盖板7包括盖板本体71以及套环72,所述盖板本体71用于遮挡所述容纳槽11,所述套环72套设在所述无齿棘轮3上;将所述锁紧块4、所述移动件6、所述弧形保持架10装配入所述容纳槽11内后,将所述套环72套设至所述无齿棘轮3上,同时所述盖板本体71遮盖所述容纳槽11。
如图8所示,所述无齿棘轮3上设置有环形限位槽31,所述环形限位槽31内还设置有卡簧9,所述卡簧9与所述套环72接触,并对所述套环72进行限位,避免所述套环72脱离所述无齿棘轮3。
所述无齿棘轮3的内孔形成多尖角的星型花型,星型花型适用于多种形状的螺帽;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无齿棘轮3的内孔为六角孔或十二角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扳手,其包括扳体,所述扳体上转动连接有无齿棘轮,所述扳体上沿所述无齿棘轮径向的一侧活动连接有锁紧块,所述锁紧块上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轨道组;所述轨道组包括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的若干个凹槽,凹槽与所述无齿棘轮之间形成轨道,所述轨道内设置有移动件,所述轨道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呈渐开线形;当其中一个轨道组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时,另一个轨道组的移动件不同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当从不同方向旋转所述扳体时,均可实现所述双向扳手的正常工作。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向扳手,其包括扳体,所述扳体上转动连接有无齿棘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扳体上沿所述无齿棘轮径向的一侧活动连接有锁紧块,所述锁紧块上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轨道组;所述轨道组包括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的若干个凹槽,凹槽与所述无齿棘轮之间形成轨道,所述轨道内设置有移动件,所述轨道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呈渐开线形;当其中一个轨道组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时,另一个轨道组的移动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不同时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扳手,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移动件分别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时,所述轨道窄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移动件的宽度;所述轨道宽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移动件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扳手,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移动件分别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且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轨道宽的一端时,所述移动件分别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以随所述无齿棘轮的转动绕所述无齿棘轮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体上设置有旋钮,所述旋钮位于所述锁紧块远离所述无齿棘轮的一侧,并顶持所述锁紧块;所述旋钮可相对于所述扳体转动,以顶持所述锁紧块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双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体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锁紧块和所述移动件均位于所述容纳槽内;当所述锁紧块靠近其中一个轨道组一侧的外壁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接触时,该轨道组的移动件同时与所述锁紧块和所述无齿棘轮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圆周方向依次排列并相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为弧形,所述第一侧壁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侧壁的曲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为滚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为滚柱,所述滚柱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无齿棘轮的中心轴线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双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内设置有弧形保持架;所述弧形保持架上设置有与所述滚柱一一对应的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无齿棘轮的径向贯穿所述弧形保持架,并沿所述滚柱的轴向延伸;所述滚柱位于所述通孔内,并可相对于所述弧形保持架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双向扳手,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滚柱绕所述无齿棘轮转动时,所述弧形保持架随所述滚柱同步转动。
CN201922499005.4U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双向扳手 Active CN2114912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9005.4U CN211491270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双向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9005.4U CN211491270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双向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91270U true CN211491270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398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99005.4U Active CN211491270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双向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912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46792B2 (ja) トルク伝達方向変更機構
US11154974B2 (en) Hand-held tool and clamping device thereof
US6402114B1 (en) Sliding and swiveling device
EP3292956B1 (en) Wrench
CN102186632A (zh) 具有自动主轴锁定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
CN111070144A (zh) 一种双向扳手
CN211491270U (zh) 一种双向扳手
TWI672445B (zh) 階梯插銷式單向軸承
TWI458575B (zh) Combined magazine, tool set and its assembly method
CN211491269U (zh) 一种单向扳手
CN203211128U (zh) 一种简易逆向锁止传动装置
TW201825319A (zh) 自行車花鼓
CN111070145A (zh) 一种单向扳手
CN216328419U (zh) 一种工装装置及用于装配机械臂关节的生产线
JP2000233305A (ja) 震動ドライバドリル
JPH09119500A (ja) 間欠割出装置
CN212928677U (zh) 传动机构
CN213332034U (zh) 一种多角度定位转轴
CN203887769U (zh) 转动工具顶掣装置
JPH04128109U (ja) ドリル等の切換用操作つまみ装置
CN106015389A (zh) 单向离合器轴承
CN208343996U (zh) 高强度汽车座椅调角器核心件
CN218875262U (zh) 一种双向棘轮扳手
CN216519599U (zh) 一种多环机械密封结构
CN208311248U (zh) 同步凸轮式转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