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57413U - 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57413U
CN211457413U CN202020020454.6U CN202020020454U CN211457413U CN 211457413 U CN211457413 U CN 211457413U CN 202020020454 U CN202020020454 U CN 202020020454U CN 211457413 U CN211457413 U CN 2114574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heating
infrared
transmission channel
foc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204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克芝
朱丰
郑彦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k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204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574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574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574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iation Pyrome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机体、红外测温组件、控制板以及光学组件。加热机体内部开设有容置腔,加热机体的顶部具有一承接面,承接面用于承接加热容器;红外测温组件设置于容置腔中,红外测温组件具有一测温感应区域;控制板设置于容置腔中,控制板与红外测温组件电连接;光学组件包括窗口和传输通道,窗口开设于加热机体的顶部,且用于朝向加热容器;传输通道设置于容置腔中,传输通道的入光口与窗口正对;传输通道的出光口朝向测温感应区域。上述的加热装置,避免了加热容器对被加热时红外测温组件的检测造成影响,保证了测温的精确度,也避免了对红外测温组件造成损害,而且便于在加热机体中安装红外测温组件和控制板。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加热设备,包括加热底座和位于加热底座上的加热壶体,现有的加热设备具有测温的器件,用于检测加热壶体内的水的温度,但是现有的加热设备的测温器件是设置在加热壶体上或者与加热壶体隔得比较近,这样加热壶体被加热时带有的热量会影响到测温器件的检测,而且会对测温器件造成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加热设备的加热壶体被加热时会影响到加热设备的测温器件对加热壶体内温度的检测且会对测温器件造成损害的问题,提供一种加热装置。
一种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机体,所述加热机体内部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加热机体的顶部具有一承接面,所述承接面用于承接加热容器;
红外测温组件,所述红外测温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红外测温组件具有一测温感应区域;
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红外测温组件电连接;
光学组件,所述光学组件包括窗口和传输通道,所述窗口开设于所述加热机体的顶部,且用于朝向所述加热容器;所述传输通道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传输通道的入光口与所述窗口正对;所述传输通道的出光口朝向所述测温感应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输通道由至少一个第一反射拐角组成,每一所述第一反射拐角设置有一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拐角的角平分线垂直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由反射红外光的材质制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输通道为实心透红外导光柱,所述的导光柱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反射拐角,每一所述第二反射拐角设置有一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拐角的角平分线垂直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为所述导光柱与空气的交界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外侧面包裹有反射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输通道为红外光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还包括聚光组件,所述聚光组件的入光区与所述传输通道的出光口连通,所述聚光组件具有一聚光点,所述聚光点邻近所述测温感应区域或者位于所述测温感应区域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组件为具有聚光腔的杯状结构,所述聚光腔的一端开口以形成所述入光区,所述聚光腔的壁面形成第一反光面,使得所述聚光组件内部具有所述聚光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组件为实心透红外杯体,所述杯体的一端设有所述入光区,所述的杯体侧面与空气的交界面形成第二反光面,使得所述杯体的内部具有所述聚光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组件为透红外的凸透镜,所述聚光组件的一面周围的区域形成所述入光区,所述聚光组件的另一面朝向所述红外测温组件,所述聚光组件的另一面的焦点形成所述聚光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加热容器,所述加热容器设置于所述承接面上,所述加热容器的底部与所述承接面抵接,使得所述加热机体用于对所述加热容器加热。
上述的加热装置,红外测温组件没有设置在加热容器上,而是设置在加热机体的容置腔中,因此没有与加热容器接触,也没有靠近加热容器,因此加热容器被加热时,其热量不会影响到红外测温组件测温,保证了测温的精确度,也不会对红外测温组件造成损害,而且由于加热机体的顶部开设了窗口,且加热机体内部设有与窗口连通的传输通道,传输通道的出光口朝向测温感应区域,因此承接面上的加热容器被加热时,散发的红外线经过窗口进入传输通道,而后经传输通道传输后从出光口射出,而后进入红外测温组件的测温感应区域,因此通过传输通道传输红外线使得红外测温组件可以设置在加热机体内部的任意位置,因此便于安装红外测温组件,且便于安装与红外测温组件连接的控制板,而不用设置在加热容器上。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又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又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加热装置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加热装置的首选实施例。但是,加热装置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加热装置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加热装置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机体、红外测温组件、控制板以及光学组件。所述加热机体内部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加热机体的顶部具有一承接面,所述承接面用于承接加热容器;所述红外测温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红外测温组件具有一测温感应区域;所述控制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红外测温组件电连接;所述光学组件包括窗口和传输通道,所述窗口开设于所述加热机体的顶部,且用于朝向所述加热容器;所述传输通道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传输通道的入光口与所述窗口正对;所述传输通道的出光口朝向所述测温感应区域。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10,包括加热机体100、红外测温组件200、控制板(图未示)以及光学组件300。所述加热机体100内部开设有容置腔101,所述加热机体100的顶部具有一承接面110,所述承接面110用于承接加热容器400。所述红外测温组件20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01中,所述红外测温组件200具有一测温感应区域201。所述控制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01中,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红外测温组件200电连接。所述光学组件300包括窗口310和传输通道320,所述窗口310开设于所述加热机体100的顶部,且用于朝向所述加热容器400。所述传输通道32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01中,所述传输通道320的入光口321与所述窗口310正对。所述传输通道320的出光口322朝向所述测温感应区域20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光口322邻近所述测温感应区域20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10还包括加热容器400,所述加热容器400设置于所述承接面110上,所述加热容器400的底部与所述承接面110抵接,使得所述加热机体100用于对所述加热容器400加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窗口310的中心线与所述加热容器400相交,这样使得加热容器400被加热时散发的红外线可以进入到窗口3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机体100的顶部包括所述承接面110,也包括设置在承接面110的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窗口310开设于所述承接面1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接面110凸设有挡设体120,所述挡设体120的朝向所述加热容器400的一面开设所述窗口310。挡设体120可用于对加热容器400进行阻挡,保证加热容器400设置在承接面110上的稳定程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测温组件200远离所述挡设体120设置。
上述的加热装置10,红外测温组件200没有设置在加热容器400上,而是设置在加热机体100的容置腔101中,因此没有与加热容器400接触,也没有靠近加热容器400,因此加热容器400被加热时,其热量不会影响到红外测温组件200测温,保证了测温的精确度,也不会对红外测温组件200造成损害,而且由于加热机体100的顶部开设了窗口310,且加热机体100内部设有与窗口310连通的传输通道320,传输通道的出光口322朝向测温感应区域201,因此承接面上的加热容器400被加热时,散发的红外线经过窗口310进入传输通道320,而后经传输通道320传输后从出光口322射出,而后进入红外测温组件200的测温感应区域201,因此通过传输通道320传输红外线使得红外测温组件200可以设置在加热机体100内部的任意位置,因此便于安装红外测温组件200,且便于安装与红外测温组件200连接的控制板,而不用设置在加热容器400上。
为了避免当加热机体为电磁加热机体时其交变磁场对红外测温组件200产生干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测温组件200为红外测温头,所述红外测温头的外部包裹有磁屏蔽体,所述磁屏蔽体具有一开口,所述测温感应区域201与所述开口连通。这样当加热机体100是通过电磁加热对加热容器400加热时,磁屏蔽体可以阻断加热机体100中的交变磁场对红外测温头的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屏蔽体为磁屏蔽层,所述磁屏蔽层具有所述开口,所述磁屏蔽层包裹所述红外测温头的外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屏蔽体为磁屏蔽环,所述磁屏蔽环套设所述红外测温头,即所述红外测温头套设于所述磁屏蔽环中,所述磁屏蔽环的一端的口为所述开口。
为了进一步避免加热容器400对测温组件的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测温组件200远离所述承接面110设置,由于红外测温组件200远离承接面110,因此使得加热容器400被加热时对红外测温组件200的影响更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测温组件200邻近所述容置腔101的底部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红外测温组件20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01的底部。
为了封住窗口310以防尘防水而又能让红外线进入到窗口3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300还包括滤光部,所述滤光部设置于所述窗口310的边缘,且密封所述窗口310,所述滤光部为可透红外线的结构,这样可以防止灰尘和水气从窗口310进入到加热机体100内部,同时又可以保证红外线从窗口310进入传输通道3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光部为非透可见光结构,因此还可以阻断可见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光部为硅片。
为了便于传输通道320将红外线传输到测温感应区域20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传输通道320由至少一个第一反射拐角323组成,每一所述第一反射拐角323设置有一第一反射面323a,所述第一反射拐角323的角平分线323b垂直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反射面323a;所述第一反射面323a由反射红外光的材质制成。在本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拐角323为所述第一反射面323a的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夹角。当红外线到达一个第一反射拐角323处时,在其第一反射面323a上发生反射,使得红外线改变角度后往另一个方向传播,而后到达测温感应区域201。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反射拐角323的角平分线323b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反射面323a的垂直允许一定的偏差,即第一反射拐角323的角平分线323b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反射面323a的夹角可以比90°小一些,也可以比90°大一些,这样不会很影响第一反射面323a对红外线的反射,只要红外线最终到达测温感应区域201即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面323a上设置有反射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为铝反射层。铝反射层用于反射红外线,不仅轻巧、便宜,而且铝反射膜对热反射的效果好,可以有效减少红外线的损失。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拐角323的数目为多个,这样当红外测温组件200设置在加热机体100内部的任意位置时,经过多个第一反射拐角323的第一反射面323a的反射,可以将进入窗口310的红外线传导至设置在任意位置的测温感应区域201。
为了便于传输通道320将红外线传输到测温感应区域20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传输通道320为实心透红外导光柱330,所述的导光柱330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反射拐角331,每一所述第二反射拐角331设置有一第二反射面331a,所述第二反射拐角331的角平分线331b垂直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反射面331a,所述第二反射面331a为所述导光柱与空气的交界面。在本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射拐角331为所述第二反射面331a的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柱330由可透红外线的材料制成。此时导光柱330结构的传输通道320形成一个反射整体,利用至少部分导光柱330与空气的交界面的内侧面作为第二反射面331a,实现对红外线的反射传播,可以是导光柱330与空气的交界面的内侧面的多处部分形成多个第二反射面331a。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反射拐角331的角平分线331b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反射面331a的垂直允许一定的偏差,即第二反射拐角323的角平分线331b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反射面331a的夹角可以比90°小一些,也可以比90°大一些,这样不会很影响第二反射面331a对红外线的反射,只要红外线最终到达测温感应区域201即可。值得一提的是,红外线还可以在导光柱330与空气的交界面除所述第二反射面331a以外的部分发生反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外侧面包裹有反射层,这样通过反射层阻挡导光柱330内部的红外线经导光柱330与空气的交界面往外射入空气,减少导光柱330内部的红外线的损失。
为了便于传输通道320将红外线传输到测温感应区域20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传输通道320为红外光纤340,所述红外光纤340可透红外光,所述红外光纤340用于传输红外线。在本实施例中,红外光纤340由可透红外线的材料制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光纤340为可变形光纤,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光纤34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者三角形等。红外线可以在红外光纤340内部发生反射。
为了实现对红外线的聚光从而提高红外测温组件200接收的红外线的强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光学组件300还包括聚光组件350,所述聚光组件350的入光区351与所述传输通道320的出光口322连通,所述聚光组件350具有一聚光点352,所述聚光点352邻近所述测温感应区域201或者位于所述测温感应区域201中。通过聚光组件350的由出光口322射过来的红外线进行聚光,使得红外线形成在聚光点352处,而聚光点352邻近测温感应区域201或者位于测温感应区域201中,因此使得测温感应区域201接收的红外线比较强,提高了红外测温组件200对加热容器400测温的精确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组件350与所述传输通道320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组件350和所述传输通道320可以制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分开制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聚光组件350为具有聚光腔353的杯状结构,所述聚光腔353的一端开口以形成所述入光区351,所述聚光腔353的壁面形成第一反光面353a,使得所述聚光组件350内部具有所述聚光点352。这样使得进入到聚光腔353的红外线在聚光腔353的壁面发生反射后聚集在聚光点352处,即经第一反光面353a反射后聚集在聚光点352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腔353的壁面为非平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腔353的壁面为曲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腔353的壁面的轴向截面曲线包括抛物线、样条曲线、圆弧或者斜线,优选抛物线,这样便于使得红外线反射后聚集在一个焦点,从而形成聚光点35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组件350的远离所述出光口322的一端开设穿设口,所述红外测温组件200穿过所述穿设口设置,且所述测温感应区域201朝向所述聚光点35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组件350为实心透红外杯体,所述杯体的一端设有所述入光区351,所述的杯体侧面与空气的交界面形成第二反光面,使得所述杯体的内部具有所述聚光点352。在本实施例中,透红外杯体由可透红外线的材料制成。此时杯体结构的聚光组件350形成一个反射整体,利用至少部分杯体侧面与空气的交界面作为第二反光面,实现对红外线的反射传播,可以是杯体侧面与空气的交界面的多处部分形成多个第二反光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杯体的外侧面包裹有反射层,这样通过反射层阻挡杯体内部的红外线经杯体与空气的交界面往外射入空气,减少杯体内部的红外线的损失。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杯体的外表面为非平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杯体的外表面为曲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杯体的外表面的轴向截面曲线包括抛物线、样条曲线、圆弧或者斜线,优选抛物线,这样便于使得红外线反射后聚集在一个焦点,从而形成聚光点35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聚光组件350为透红外的凸透镜,所述聚光组件350的一面周围的区域形成所述入光区351,所述聚光组件350的另一面朝向所述红外测温组件,所述聚光组件350的另一面的焦点形成所述聚光点352。在本实施例中,透红外的凸透镜由可透红外线的材料制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组件350为透红外的凸透镜,所述聚光组件350的一面周围的区域形成所述入光区351,所述聚光组件350的另一面朝向所述红外测温组件200,所述聚光组件350的另一面的焦点形成所述聚光点352。利用透红凸透镜结构的聚光组件350可以将传输通道320的出光口322射出的红外线进行聚集,而后聚集的红外线射向测温感应区域201,从而使得红外测温组件200接收的红外线比较强,提高了红外测温组件200对加热容器400测温的精确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机体,所述加热机体内部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加热机体的顶部具有一承接面,所述承接面用于承接加热容器;
红外测温组件,所述红外测温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红外测温组件具有一测温感应区域;
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红外测温组件电连接;
光学组件,所述光学组件包括窗口和传输通道,所述窗口开设于所述加热机体的顶部,且用于朝向所述加热容器;所述传输通道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传输通道的入光口与所述窗口正对;所述传输通道的出光口朝向所述测温感应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通道由至少一个第一反射拐角组成,每一所述第一反射拐角设置有一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拐角的角平分线垂直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由反射红外光的材质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通道为实心透红外导光柱,所述的导光柱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反射拐角,每一所述第二反射拐角设置有一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拐角的角平分线垂直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为所述导光柱与空气的交界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柱的外侧面包裹有反射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通道为红外光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还包括聚光组件,所述聚光组件的入光区与所述传输通道的出光口连通,所述聚光组件具有一聚光点,所述聚光点邻近所述测温感应区域或者位于所述测温感应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组件为具有聚光腔的杯状结构,所述聚光腔的一端开口以形成所述入光区,所述聚光腔的壁面形成第一反光面,使得所述聚光组件内部具有所述聚光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组件为实心透红外杯体,所述杯体的一端设有所述入光区,所述的杯体侧面与空气的交界面形成第二反光面,使得所述杯体的内部具有所述聚光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组件为透红外的凸透镜,所述聚光组件的一面周围的区域形成所述入光区,所述聚光组件的另一面朝向所述红外测温组件,所述聚光组件的另一面的焦点形成所述聚光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加热容器,所述加热容器设置于所述承接面上,所述加热容器的底部与所述承接面抵接,使得所述加热机体用于对所述加热容器加热。
CN202020020454.6U 2020-01-03 2020-01-03 加热装置 Active CN2114574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20454.6U CN211457413U (zh) 2020-01-03 2020-01-03 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20454.6U CN211457413U (zh) 2020-01-03 2020-01-03 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57413U true CN211457413U (zh) 2020-09-08

Family

ID=72301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20454.6U Active CN211457413U (zh) 2020-01-03 2020-01-03 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574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36418B1 (ko) 적외선 검출 시스템용 듀어 조립체
US20110147573A1 (en) Sensor cap assembly sensor circuit
KR20150105245A (ko) 적외선 센서 모듈
KR100370001B1 (ko) 온도감지장치
CN211457413U (zh) 加热装置
KR20090118810A (ko) 서모파일형 적외선 검출 장치
JP2014089108A (ja) 非接触温度センサ
JP2007101513A (ja) 赤外線センサ
JP5153663B2 (ja) 水位検知装置及び加熱調理器
KR20140042633A (ko) 적외선센서모듈
JP2006337345A (ja) 非接触型温度検出器
US20040076217A1 (en) Wave-collecting device of non-contact type thermometer
CN110109128B (zh) 一种红外发射和探测集成芯片
CN204854147U (zh) 冰箱及其红外传感装置
CN212967717U (zh) 一种锑化铟红外探测器
JP4999869B2 (ja) 水位検知装置及び加熱調理器
KR102458341B1 (ko) 수광렌즈 모듈 및 라이다
JP415163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7908053U (zh) 可提高光侦测灵敏度的光学装置
JP5732615B2 (ja) 赤外線センサ
CN110989027A (zh) 一种用于紫外红外双色探测的紫外光电探测器
KR101760031B1 (ko) 감도와 신뢰성 향상을 위한 광학적 가스 센서
CN215178179U (zh) 一种传感器及测温装置
KR101264377B1 (ko) 광학식 조도 측정장치
CN220271604U (zh) 一种高方性的分光光功率探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