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21250U - 交替型马达 - Google Patents

交替型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21250U
CN211321250U CN201890000924.3U CN201890000924U CN211321250U CN 211321250 U CN211321250 U CN 211321250U CN 201890000924 U CN201890000924 U CN 201890000924U CN 211321250 U CN211321250 U CN 2113212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il
coils
coil group
harmo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092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田智哉
牧野祐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212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212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46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the same polarity, e.g. consequent 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1/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 H02P21/05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damping motor oscillations, e.g. for reducing hun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5/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 H02P25/1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or by the kind of wiring
    • H02P25/22Multiple windings; Windings for more than three pha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Abstract

交替型马达的多个线圈的数量是6的倍数,多个磁极的数量是3以上的奇数。控制部具有:第1逆变器,其对向所述多个线圈中的第1线圈组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以及第2逆变器,其对向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与所述第1线圈组在径向上对置的第2线圈组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通过所述第1逆变器对所述第1线圈组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叠加第1谐波电流,该第1谐波电流包含1次谐波电流来作为主波电流。通过所述第2逆变器对所述第2线圈组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叠加第2谐波电流,该第2谐波电流包含1次谐波电流来作为主波电流。向所述第1线圈组和所述第2线圈组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的峰相位是错开的,零交叉位置是相同的。

Description

交替型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替型马达。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钕磁铁的飞涨等而要求减少磁铁的使用量的马达。例如,在日本特许第5431886号公报中公开了具有交替极型构造的转子的马达。在该转子中,使一个磁极的磁铁沿转子铁芯的周向配置多个。另外,与转子铁芯一体形成的突极配置于各磁铁之间,该突极作为另一个磁极而发挥功能。在这样的马达中,与磁铁对置的齿的磁通密度比与突极对置的齿的磁通密度小,因此有可能产生转子的磁不平衡而导致马达振动。
日本特许第5431886号公报的马达具有对定子的线圈提供3相励磁电流的电流提供单元。电流提供单元对每个被提供3相励磁电流的线圈组实施不同的电流控制。由此,在线圈组间之间调节作用于齿的电磁力的大小。在该马达中,通过使作用于与磁铁对置的齿的电磁力与作用于与突极对置的齿的电磁力不同,能够抑制转子的磁不平衡,实现马达的低振动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43188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日本特许第5431886号公报的马达中,为了抑制转子的磁不平衡,针对从作为电流提供单元的第1驱动电路33向第1线圈组U1、V1、W1提供的励磁电流,控制为电流值的负分量的绝对值比正分量的绝对值低。对于从第2驱动电路38向第 2线圈组U2、V2、W2提供的励磁电流是同样的。这样,在该马达中,需要对电流值的正分量和负分量进行不同的控制,因此有可能使电流控制复杂化。
本实用新型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交替型马达中,抑制电流控制复杂化并且减少磁不平衡而实现马达的低振动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交替型马达,其特征在于,该交替型马达具有:电枢,其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线圈;转子,其多个磁极和多个伪极沿周向交替排列;电源部,其向所述多个线圈提供3相交流电流;以及控制部,其对来自所述电源部的输出进行控制。所述多个线圈的数量是6的倍数。所述多个磁极的数量是3以上的奇数。所述控制部具有:第1逆变器,其对向所述多个线圈中的第1线圈组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以及第2逆变器,其对向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与所述第1线圈组在径向上对置的第2线圈组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通过所述第1逆变器对所述第1线圈组的d 轴电流的基波电流叠加第1谐波电流,该第1谐波电流包含1次谐波电流来作为主波电流。通过所述第2逆变器对所述第2线圈组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叠加第2谐波电流,该第2谐波电流包含1次谐波电流来作为主波电流。向所述第1线圈组和所述第 2线圈组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的峰相位是错开的,零交叉位置是相同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交替型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交替型马达中,所述第1谐波电流和所述第2谐波电流所包含的1次谐波电流是正弦波电流。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交替型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交替型马达中,所述第1谐波电流和所述第2谐波电流是1次谐波电流。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交替型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交替型马达中,所述多个线圈的数量为12以上,所述第1线圈组与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与所述第2线圈组相邻的线圈电连接,所述第2线圈组与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与所述第1 线圈组相邻的线圈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交替型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交替型马达中,向所述第1线圈组和所述第2线圈组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的峰值是相同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的交替型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交替型马达中,所述多个线圈的数量为12,所述多个磁极的数量为5。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的交替型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交替型马达中,所述多个线圈的数量为12,所述多个磁极的数量为7。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抑制电流控制复杂化并且减少磁不平衡而实现马达的低振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横剖视图。
图2是马达的横剖视图。
图3是示出多个线圈与控制部的连接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在d轴电流中未叠加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提供的U相电流的图。
图5是示出在d轴电流中叠加了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提供的U相电流的图。
图6是示出在d轴电流中未叠加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提供的U相电流、V 相电流以及W相电流的图。
图7是示出在d轴电流中叠加了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提供的U相电流、V 相电流以及W相电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交替型马达1的横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交替型马达1简称为“马达1”。马达1是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在本说明书中,将以与图1中的纸面垂直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
马达1包含电枢2、转子3以及控制部4。电枢2包含铁芯背部21、多个齿22 以及多个线圈24。铁芯背部2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的部位。多个齿22从铁芯背部21向径向内侧呈放射状延伸。多个齿22沿周向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排列。铁芯背部21和多个齿22例如是金属制的一个部件。
多个线圈24是通过将导线从包覆多个齿22的绝缘件(省略图示)之上卷绕于多个齿22而形成的。各线圈24是卷绕于1个齿22的集中卷绕的线圈。多个线圈24 沿周向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排列。多个线圈24是3相线圈。多个线圈24的数量是6 的倍数,优选为12以上。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线圈24的数量为12。
转子3配置于电枢2的径向内侧。转子3包含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多个磁极 33。轴3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转子铁芯32是磁性金属制的大致圆环状的部件。转子铁芯32与轴31的外周面连接。多个磁极33是固定于转子铁芯32的外周面的磁铁。在多个磁极33中,径向外侧的极是相同的。例如,各磁极33的径向外侧的极是N极。多个磁极33相互分离并且沿周向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排列。多个磁极33的数量是3以上的奇数。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磁极33的数量为5。换言之,马达1是10P12S的马达。
转子铁芯32包含分别位于多个磁极33之间的多个凸部34。各凸部34是从转子铁芯3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多个凸部34与多个磁极33位于径向的大致相同位置。作为伪磁极而发挥作用。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凸部34称为“伪极34”。转子3是通过使多个磁极33和多个伪极34沿周向交替排列而成的交替型转子。伪极 34也被称为突极。
在马达1中,通过从电源部5向电枢2的多个线圈24提供3相交流电流,在多个线圈24与多个磁极33和多个伪极34之间产生扭矩。由此,转子3以中心轴线J1 为中心进行旋转。控制部4对来自电源部5的输出进行控制。换言之,控制部4对向多个线圈24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进行控制。控制部4包含第1逆变器41和第2逆变器42。
在图1所示的马达1中,向12个线圈24中的4个线圈24提供U相电流,向其他4个线圈24提供V相电流,向其余的4个线圈24提供W相电流。在图2中,对被提供U相电流的4个线圈标注标号U1~U4,对被提供V相电流的4个线圈标注标号V1~V4,对被提供W相电流的4个线圈标注标号W1~W4。
线圈U1与线圈U2在周向上相邻。线圈U3与线圈U4在周向上相邻。线圈U1 与线圈U3隔着中心轴线J1在径向上对置。线圈U2与线圈U4隔着中心轴线J1在径向上对置。换言之,线圈U3配置于从线圈U1在周向上错开180度后的位置。另外,线圈U4配置于从线圈U2在周向上错开180度后的位置。
线圈V1与线圈U2和线圈V2在周向上相邻。线圈V3与线圈U4和线圈V4在周向上相邻。线圈V1与线圈V3隔着中心轴线J1在径向上对置。线圈V2与线圈V4 隔着中心轴线J1在径向上对置。换言之,线圈V3配置于从线圈V1在周向上错开180 度后的位置。另外,线圈V4配置于从线圈V2在周向上错开180度后的位置。
线圈W1与线圈V2和线圈W2在周向上相邻。线圈W3与线圈V4和线圈W4 在周向上相邻。线圈W1与线圈W3隔着中心轴线J1在径向上对置。线圈W2与线圈W4隔着中心轴线J1在径向上对置。换言之,线圈W3配置于从线圈W1在周向上错开180度后的位置。另外,线圈W4配置于从线圈W2在周向上错开180度后的位置。
图3是示出多个线圈U1~U4、V1~V4、W1~W4与控制部4的连接状态的图。线圈U1与线圈U4电连接,其中,该线圈U4与线圈U3相邻,该线圈U3与线圈U1 在径向上对置。线圈U1和线圈U4与控制部4的第1逆变器41连接。第1逆变器 41对向线圈U1和线圈U4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线圈U3与线圈U2电连接,其中,该线圈U2与线圈U1相邻,该线圈U1与线圈U3在径向上对置。线圈U2和线圈U3 与控制部4的第2逆变器42连接。第2逆变器42对向线圈U2和线圈U3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
线圈V1与线圈V4电连接,其中,该线圈V4与线圈V3相邻,该线圈V3与线圈V1在径向上对置。线圈V1和线圈V4与第2逆变器42连接。第2逆变器42对向线圈V1和线圈V4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线圈V3与线圈V2电连接,其中,该线圈V2与线圈V1相邻,该线圈V1与线圈V3在径向上对置。线圈V2和线圈V3与第1逆变器41连接。第1逆变器41对向线圈V2和线圈V3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
线圈W1与线圈W4电连接,其中,该线圈W4与线圈W3相邻,该线圈W3与线圈W1在径向上对置。线圈W1和线圈W4与第1逆变器41连接。第1逆变器41 对向线圈W1和线圈W4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线圈W3与线圈W2电连接,其中,该线圈W2与线圈W1相邻,该线圈W1与线圈W3在径向上对置。线圈W2和线圈 W3与第2逆变器42连接。第2逆变器42对向线圈W2和线圈W3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
在马达1中,通过第1逆变器41对向线圈U1、U4、V2、V3、W1以及W4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叠加第1谐波电流。另外,通过第2逆变器 42对向线圈U2、U3、V1、V4、W2以及W3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叠加第2谐波电流。
第1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分别包含电角度的1次谐波电流来作为主波电流。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谐波电流的电角度的次数简称为“次数”。例如,电角度的1次谐波电流被简称为“1次谐波电流”。另外,上述的主波电流在第1谐波电流和第2 谐波电流中包含多种次数的谐波电流的情况下,是指该多种次数的谐波电流中的实质上或主要决定第1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的特征的1种或多种次数的谐波电流。在第1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中分别包含的1次谐波电流例如是正弦波电流。第1 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例如分别是1次谐波电流,实质上不包含2次以上的次数的谐波电流。另外,上述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是实质上不包含1次以上的次数的谐波电流的0次电流。
第1谐波电流的振动的中心例如与叠加了第1谐波电流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一致。第2谐波电流的振动的中心例如与叠加了第2谐波电流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一致。第1谐波电流的振幅与第2谐波电流的振幅相同。第1谐波电流的相位相对于第 2谐波电流的相位,电角度错开180度。换言之,第1谐波电流是第2谐波电流的逆相位的电流。
图4和图5是示出第1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相对于d轴电流的叠加对于向线圈U1、U4提供的U相电流和向线圈U2、U3提供的U相电流的影响的图。图4和图5的横轴表示机械角度,纵轴表示电流值。
在图4中,用实线60U表示在d轴电流中未叠加第1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U1、U4和线圈U2、U3提供的U相电流。在d轴电流中未叠加第1 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U1、U4提供的U相电流与向线圈U2、 U3提供的U相电流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用实线60U表示的U相电流称为“基本U相电流60U”。
当向线圈U1、U4和线圈U2、U3提供基本U相电流60U时,作用于线圈U1、 U4和线圈U2、U3的电磁力相同。因此,如图2所示,卷绕有与磁极33在径向上对置的线圈U1、U4的齿22的磁通密度比卷绕有与伪极34在径向上对置的线圈U2、 U3的齿22的磁通密度小。由此,有可能产生转子3的磁不平衡而导致马达1振动。
在图5中,用实线61U表示在d轴电流中叠加了第1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 U1、U4提供的U相电流。另外,用虚线62U表示在d轴电流中叠加了第2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U2、U3提供的U相电流。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用实线61U表示的U相电流称为“第1U相电流61U”,将用虚线62U表示的U相电流称为“第2U 相电流62U”。
通过在d轴电流中叠加第1谐波电流,使向线圈U1、U4提供的第1U相电流61U 的峰位置从基本U相电流60U的峰位置向横轴的负侧偏移。该峰位置是指U相电流为极大或极小的机械角度。第1U相电流61U的正侧和负侧的峰值分别可以与基本U 相电流60U的正侧和负侧的峰值相同,也可以不同。换言之,第1U相电流61U的振幅可以与基本U相电流60U的振幅相同,也可以不同。第1U相电流61U的零交叉位置与基本U相电流60U的零交叉位置相同。该零交叉位置是指U相电流为零的机械角度。上述的峰位置和零交叉位置的意思在V相电流和W相电流中是相同的。
通过在d轴电流中叠加第2谐波电流而向线圈U2、U3提供的第2U相电流62U 的峰位置从基本U相电流60U的峰位置向横轴的正侧偏移。即,第2U相电流62U 的峰位置从基本U相电流60U的峰位置向第1U相电流61U的峰位置所偏移的一侧的相反侧偏移。第2U相电流62U的峰位置相对于基本U相电流60U的偏移量的绝对值与第1U相电流61U的峰位置相对于基本U相电流60U的偏移量的绝对值相等。
另外,第2U相电流62U的正侧和负侧的峰值分别可以与基本U相电流60U的正侧和负侧的峰值相同,也可以不同。换言之,第2U相电流62U的振幅可以与基本 U相电流60U的振幅相同,也可以不同。第2U相电流62U的正侧和负侧的峰值分别与第1U相电流61U的正侧和负侧的峰值相同。换言之,第2U相电流62U的振幅与第1U相电流61U的振幅相同。第2U相电流62U的零交叉位置与基本U相电流 60U的零交叉位置和第1U相电流61U的零交叉位置相同。第1U相电流61U和第2U 相电流62U通过基本U相电流60U的峰位置并且相对于与纵轴平行的直线而线对称。
在马达1中,例如,在线圈U1、U4与转子3的磁极33在径向上对置并且线圈 U2、U3与伪极34在径向上对置的状态下,通过第1逆变器41的控制向线圈U1、 U4提供第1U相电流61U的峰值。在该情况下,被第2逆变器42控制的第2U相电流62U比峰值小,向线圈U2、U3提供该第2U相电流62U。由此,作用于与伪极34 在径向上对置的线圈U2、U3的电磁力比作用于与磁极33在径向上对置的线圈U1、 U4的电磁力小。其结果为,卷绕有与伪极34在径向上对置的线圈U2、U3的齿22 的磁通密度与卷绕有与磁极33在径向上对置的线圈U1、U4的齿22的磁通密度大致相等。
图6是除了示出上述的基本U相电流60U之外还示出基本V相电流60V和基本 W相电流60W的图。图7是除了示出上述的第1U相电流61U和第2U相电流62U 之外还示出第1V相电流61V和第2V相电流62V以及第1W相电流61W和第2W 相电流62W的图。图6和图7的横轴表示机械角度,纵轴表示电流值。
基本V相电流60V和基本W相电流60W分别是在d轴电流中未叠加第1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V1~V4提供的V相电流和向线圈W1~W4提供的W相电流。第1V相电流61V和第2V相电流62V是在d轴电流中叠加了第1 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V2、V3提供的V相电流和在d轴电流中叠加了第2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V1、V4提供的V相电流。第1W相电流61W和第2W相电流 62W是在d轴电流中叠加了第1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W1、W4提供的W相电流和在d轴电流中叠加了第2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向线圈W2、W3提供的W相电流。
在马达1中,针对向线圈V1~V4提供的V相电流和向线圈W1~W4提供的W 相电流,进行与由第1逆变器41和第2逆变器42进行的上述的U相电流的控制相同的控制。其结果为,抑制或防止转子3的磁不平衡产生,也抑制或防止由该磁不平衡引起的马达1的振动。
像以上所说明的那样,马达1包含电枢2、转子3以及控制部4。电枢2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线圈24。在转子3中,多个磁极33和多个伪极34沿周向交替排列。控制部4对向多个线圈24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进行控制。多个线圈24的数量是6 的倍数。多个磁极33的数量是3以上的奇数。
控制部4包含第1逆变器41和第2逆变器42。这里,当将多个线圈24中的线圈U1、V3、W1统称为“第1线圈组U1、V3、W1”,将线圈U3、V1、W3统称为“第2线圈组U3、V1、W3”时,第1逆变器41对向多个线圈24中的第1线圈组 U1、V3、W1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另外,第2逆变器42对向多个线圈24中的与第1线圈组U1、V3、W1在径向上对置的第2线圈组U3、V1、W3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
在马达1中,通过第1逆变器41对第1线圈组U1、V3、W1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叠加第1谐波电流,该第1谐波电流包含1次谐波电流来作为主波电流。另外,通过第2逆变器42对第2线圈组U3、V1、W3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叠加第2谐波电流,该第2谐波电流包含1次谐波电流来作为主波电流。而且,向第1线圈组U1、 V3、W1和第2线圈组U3、V1、W3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的峰相位是错开的,零交叉位置是相同的。
由此,当第1线圈组U1、V3、W1和第2线圈组U3、V1、W3中的一个线圈组与磁极33在径向上对置并且另一个线圈组与伪极34在径向上对置时,能够容易地实现如下控制:使向该一个线圈组提供的电流比向另一个线圈组提供的电流大。其结果为,能够抑制马达1中的3相交流电流的电流控制复杂化并且减少转子3的磁不平衡而实现马达1的低振动化。另外,还能够减小施加于各齿22的电角度1次径向力。
并且,在马达1中,向第1线圈组U1、V3、W1和第2线圈组U3、V1、W3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的峰值相同。由此,相比于峰值不同的情况,能够进一步抑制马达 1中的3相交流电流的电流控制复杂化。
在马达1中,第1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所包含的1次谐波电流是正弦波电流。由此,使向第1线圈组U1、V3、W1和第2线圈组U3、V1、W3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的变化变得平滑,因此使各齿22的磁通密度的变化也变得平滑。其结果为,能够适当地实现马达1的低振动化。
在上述的例子中,第1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是1次谐波电流。由此,相比于在第1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中包含2次以上的谐波电流的情况,能够增大第1 逆变器41和第2逆变器42的控制信号的生成间隔。其结果为,能够使马达1中的3 相交流电流的电流控制变得容易。另外,由于分辨率随着谐波电流的次数变大而变低,因此通过使第1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为1次谐波电流,能够提高上述的电流控制的精度。另外,在该电流控制中,在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 频率为恒定的情况下,上述控制信号的生成间隔也是恒定的。
如上所述,多个线圈24的数量为12以上。另外,第1线圈组U1、V3、W1与多个线圈24中的与第2线圈组U3、V1、W3相邻的线圈组U4、V2、W4电连接。第2线圈组U3、V1、W3与多个线圈24中的与第1线圈组U1、V3、W1相邻的线圈组U2、V4、W2电连接。由此,能够使设置有12个以上的线圈24的马达1中的 3相交流电流的电流控制变得容易。
在上述的例子中,对针对多个线圈24的数量为12且多个磁极33的数量为5的10P12S的马达1抑制3相交流电流的电流控制复杂化并且实现低振动化的技术进行了说明,但马达1的线圈24和磁极33的数量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在多个线圈 24的数量为12且多个磁极33的数量为7的14P12S的马达1中,也能够通过第1逆变器41和第2逆变器42进行上述电流控制,从而抑制3相交流电流的电流控制复杂化并且减少转子3的磁不平衡而实现马达1的低振动化。
在上述的马达1中,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第1谐波电流和第2谐波电流所包含的1次谐波电流并不一定要是正弦波电流,也可以是大致矩形波电流等非正弦波电流。另外,只要第1谐波电流和第2 谐波电流包含1次谐波电流来作为主波电流,则也可以包含其他次数的谐波电流。
第1线圈组U1、V3、W1并不一定要与线圈组U4、V2、W4电连接。另外,第 2线圈组U3、V1、W3并不一定要与线圈组U2、V4、W2电连接。
在通过第1逆变器41和第2逆变器42的控制而向第1线圈组U1、V3、W1和第2线圈组U3、V1、W3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中,峰值也可以不同。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3相交流电流的电流控制复杂化并且实现马达1的低振动化。
在上述的例子中,对马达1的结构和效果进行了说明,在该马达1中,将多个线圈24中的线圈U1、V3、W1作为第1线圈组,将线圈U3、V1、W3作为第2线圈组,但将线圈U4、V2、W4作为第1线圈组并将线圈U2、V4、W2作为第2线圈组的情况也与上述相同。
在马达1中,多个线圈24的数量不限定于12,只要为6的倍数即可。另外,多个磁极33的数量不限定于5或7,只要是3以上的奇数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马达能够作为各种用途的马达来进行利用。
标号说明
1:马达;2:电枢;3:转子;4:控制部;24、U1~U4、V1~V4、W1~W4:线圈;33:磁极;34:伪极;41:第1逆变器;42:第2逆变器;J1:中心轴线;U1、 V3、W1:第1线圈组;U3、V1、W3:第2线圈组。

Claims (7)

1.一种交替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交替型马达具有:
电枢,其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线圈;
转子,其多个磁极和多个伪极沿周向交替排列;以及
控制部,其对向所述多个线圈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进行控制,
所述多个线圈的数量是6的倍数,
所述多个磁极的数量是3以上的奇数,
所述控制部具有:
第1逆变器,其对向所述多个线圈中的第1线圈组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以及
第2逆变器,其对向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与所述第1线圈组在径向上对置的第2线圈组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
通过所述第1逆变器对所述第1线圈组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叠加第1谐波电流,该第1谐波电流包含1次谐波电流来作为主波电流,
通过所述第2逆变器对所述第2线圈组的d轴电流的基波电流叠加第2谐波电流,该第2谐波电流包含1次谐波电流来作为主波电流,
向所述第1线圈组和所述第2线圈组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的峰相位是错开的,零交叉位置是相同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替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谐波电流和所述第2谐波电流所包含的1次谐波电流是正弦波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替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谐波电流和所述第2谐波电流是1次谐波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替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线圈的数量为12以上,
所述第1线圈组与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与所述第2线圈组相邻的线圈电连接,
所述第2线圈组与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与所述第1线圈组相邻的线圈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替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第1线圈组和所述第2线圈组提供的3相交流电流的峰值是相同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替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线圈的数量为12,
所述多个磁极的数量为5。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替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线圈的数量为12,
所述多个磁极的数量为7。
CN201890000924.3U 2017-07-03 2018-06-29 交替型马达 Active CN21132125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0058 2017-07-03
JP2017-130058 2017-07-03
PCT/JP2018/024784 WO2019009195A1 (ja) 2017-07-03 2018-06-29 コンシクエント型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21250U true CN211321250U (zh) 2020-08-21

Family

ID=64950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0924.3U Active CN211321250U (zh) 2017-07-03 2018-06-29 交替型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21250U (zh)
WO (1) WO201900919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6145A (zh) * 2020-07-08 2020-10-09 上海交通大学 双三相绕组变磁通记忆电机、电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32215A1 (de) * 2006-07-12 2008-01-24 Robert Bosch Gmbh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JP5576145B2 (ja) * 2010-02-25 2014-08-20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
CN105432005A (zh) * 2013-07-22 2016-03-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磁体型电动机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WO2017085814A1 (ja) * 2015-11-18 2017-05-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6145A (zh) * 2020-07-08 2020-10-09 上海交通大学 双三相绕组变磁通记忆电机、电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09195A1 (ja) 2019-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27026B2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駆動システム
JP5718668B2 (ja) 回転電機駆動システム
JP4489002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励磁回転電機、及びハイブリッド励磁回転電機を備えた車両
EP2412091B1 (en) Electric motor system
US8896178B2 (en) Synchronous electric motor drive system having slit windings
JP5781785B2 (ja) 回転電機駆動システム
JP5363913B2 (ja) 回転電機駆動システム
JP2010531130A (ja) 12個のステータ歯と10個のロータ極とを有する同期モータ
US10044298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drive system
JP2009112091A (ja)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駆動制御装置
JP2012222941A (ja) 回転電機
JP2013116034A (ja) スイッチドリラクタンスモータ
JP2020010474A (ja) モータ駆動システム
JP5419991B2 (ja) 永久磁石式同期モータ
US11955919B2 (en) Electric motor system
JP5907813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0136523A (ja) 回転電機の駆動制御装置
JP6626973B2 (ja) 6線3相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システム
CN211321250U (zh) 交替型马达
CN211457032U (zh) 交替型马达
JP2020043654A (ja) モータ
JP6451990B2 (ja) 回転電機
JP6286115B2 (ja) 回転電気機械のステータの構成
JP6432778B2 (ja) 回転電機
JP2014131373A (ja) 永久磁石同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