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16170U - 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16170U
CN211316170U CN201922490483.9U CN201922490483U CN211316170U CN 211316170 U CN211316170 U CN 211316170U CN 201922490483 U CN201922490483 U CN 201922490483U CN 211316170 U CN211316170 U CN 2113161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ring
annular
plate
air
bur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904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海平
吴亚楠
叶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Chubao Intelligent Kitchen Electricit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Chubao Intelligent Kitchen Electricit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Chubao Intelligent Kitchen Electricit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Chubao Intelligent Kitchen Electricit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904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161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161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161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包括炉头及设置在炉头上的分火器;分火器包括底盘、设置在底盘内的环状上座、设置在底盘和上座上的第一外火盖和位于第一外火盖内侧的第二外火盖及内火盖;底盘底面的中心设置有用于内火盖向上穿出的缺口部;底盘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布并位于缺口部外侧的第一通气缺口;上座设置有与第一通气缺口相对的第二通气缺口,第二通气缺口的数量与第一通气缺口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第一通气缺口和第二通气缺口位于第一外火盖和第二外火盖之间的下方。本实用新型第一通气缺口、第二通气缺口的设置促进燃烧器外部的空气持续补充到第二外火盖上。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
背景技术
燃烧器包括炉头及设置在炉头上的分火器。
传统的燃烧器燃烧时,由于分火器内没有设置空气补充通道以及分火器结构过于复杂,阻挡了空气经分火器底部向分火器上进行补充,不利于燃气的持续充分燃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炉头一般由铸铁一体铸造而成。问题在于,铸铁炉头存在易腐蚀、重量大、储热高、不环保等缺陷缺点,而铸造铝炉头和压铸铝炉头存在耐温不高、易变形、不耐用、成本较高等缺陷,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传统燃烧器内的空气和燃气会在两个结构内进行混合。
第一次混合是在燃气输入引射管时,由于负压作用空气被带入引射管内,燃气和空气在引射管内输送并进行首次混合。首次混合的气体输送到分火器内部进行二次混合,再从分火器输出并进行点燃。
即燃气和空气会在炉头内完成首次混合,在分火器内完成二次混合。
实际使用中,空气和燃气的混合并不充分,导致燃烧的不充分,燃气利用率低,分火器上容易形成炭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其第一通气缺口、第二通气缺口的设置促进燃烧器外部的空气持续补充到第二外火盖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包括炉头及设置在炉头上的分火器;
所述分火器包括底盘、设置在底盘内的环状上座、设置在底盘和上座上的第一外火盖和位于第一外火盖内侧的第二外火盖及内火盖;
所述底盘底面的中心设置有用于内火盖向上穿出的缺口部;
所述底盘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布并位于缺口部外侧的第一通气缺口;
所述上座设置有与第一通气缺口相对的第二通气缺口,第二通气缺口的数量与第一通气缺口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通气缺口和第二通气缺口位于第一外火盖和第二外火盖之间的下方。
所述缺口部的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环状内竖板,底盘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环状外竖板;
所述上座包括设置在底盘底面上的环状底板、由环状底板内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三环状内竖板及由环状底板外侧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四环状外竖板;
所述第三环状内竖板和第四环状外竖板位于第一环状内竖板和第二环状外竖板之间;
所述第二通气缺口设置在环状底板上。
所述第一外火盖的外侧设置在第二环状外竖板上,第一外火盖的内侧设置在第四环状外竖板;
所述第二外火盖的外侧设置在第三环状内竖板上,第二外火盖的内侧设置在第一环状内竖板上。
所述第一外火盖、底盘和上座之间围成第一燃气通道,第二外火盖底盘和上座之间围成第二燃气通道。
相邻两个第一通气缺口之间设置有位于第一环状内竖板外侧的下凹部,上座经过下凹部的上方;
所述下凹部底面上设置有进气口,下凹部分别与第一燃气通道和第二燃气通道连通,进气口的数量与下凹部的数量相同且进气口与下凹部一一对应;
所述进气口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连接管。
所述炉头包括均由不锈钢制造而成的外环引射管、内引射管及外环混气罩;
所述外环混气罩内部设有用于空气和燃气混合的二次混合腔;
所述外环混气罩底部设置有外进气孔,外环混气罩上部设置有若干个间隔排布的外环出气管,外进气孔和外环出气管分别与二次混合腔连通;
所述外环引射管一端与外进气孔连通,内引射管一端向上穿出外环混气罩且不与二次混合腔连通,内火盖设置在内引射管向上穿出外环混气罩的一端上;
所述分火器设置在外环混气罩上,外环出气管的数量与进气口的数量相同且外环出气管与进气口一一对应;
所述进气口与相应的外环出气管连通,外环出气管伸入相应的连接管内。
所述外环引射管和内引射管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固定片;
所述外环引射管和内引射管远离定位板的一端均设有风门挡板;
所述外环引射管和内引射管分别由不锈钢管一体成型制造而成;
所述外环出气管的数量为四个且沿周向均布在外环混气罩上部。
所述外环混气罩包括环形底托、连接在环形底托内侧边缘且向上延伸的环状内围板、连接在环形底托外侧边缘且向上延伸的环状外围板及设置在环状内围板和环状外围板上的上盖板;
所述环形底托、环状内围板、环状外围板和上盖板之间围成二次混合腔;
所述外进气孔设置在环形底托上,外环出气管设置在上盖板上,内引射管一端从环形底托底部的中心伸入并向上穿出上盖板。
所述上盖板上表面对应内引射管和外环出气管分别设置有冲压而成的环形凸台,内引射管和外环出气管向上穿出相应的环形凸台,连接管抵靠在相应的环形凸台上;
所述外环出气管底部设置有环状裙边,环状裙边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环状裙边抵靠在上盖板的底面上。
所述上盖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点火针和热电偶的安装孔;
所述安装孔位于环状内围板的内侧,安装孔底部设置有定位组件;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在上盖板底部的第一平板及设置在第一平板底部的托架;
所述托架包括第二平板、由第二平板相对两侧边缘分别向上延伸的第一竖向板及由第一竖向板顶部向外侧延伸的第三平板;
所述第三平板设置在第一平板底部,定位组件上设置有贯通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且与安装孔相对的穿孔,穿孔的直径小于安装孔的直径;
所述环形底托底部设置有固定支架;
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第四平板、由第四平板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上延伸的第二竖向板及由第二竖向板顶部向内侧延伸的第五平板;
所述第五平板设置在环形底托底部上,外环引射管和内引射管位于第四平板左右两侧的第二竖向板之间,第四平板位于外环引射管和内引射管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以及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燃烧器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燃烧器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分火器隐藏第一外火盖和第二外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图7A部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定位组件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炉头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10,本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包括炉头100及设置在炉头100上的分火器200;
所述分火器200底面和炉头100之间构成二次空气进入区间。
所述分火器200包括底盘232、设置在底盘232内的环状上座210、设置在底盘232和上座210上的第一外火盖233和位于第一外火盖233内侧的第二外火盖234及内火盖235;
所述第一外火盖233和第二外火盖234均呈环状。
所述第一外火盖233、第二外火盖234和内火盖235外侧的上部均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出气孔,出气孔倾斜设置,出气孔的外侧高于出气孔的内侧。
所述底盘232底面的中心设置有用于内火盖235向上穿出的缺口部236;
所述底盘232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布并位于缺口部236外侧的第一通气缺口245;
所述上座210设置有与第一通气缺口245相对的第二通气缺口246,第二通气缺口246的数量与第一通气缺口245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气缺口245和第二通气缺口246的数量均为四个。
第一通气缺口245和第二通气缺口246均呈条状且沿周向延伸。
所述第一通气缺口245和第二通气缺口246位于第一外火盖233和第二外火盖234之间的下方。
空气经分火器200底部和炉头100表面(即二次空气进入区间)、第一通气缺口245和第二通气缺口246向上补充至第二外火盖234上。
第一通气缺口245、第二通气缺口246及二次空气进入区间的设置促进燃烧器外部的空气持续补充到处于点燃状态的燃烧器的第二外火盖234上,有利于燃气的充分燃烧,提高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缺口部236的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环状内竖板237,底盘232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环状外竖板238;
所述上座210包括设置在底盘232底面上的环状底板240、由环状底板240内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三环状内竖板241及由环状底板240外侧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四环状外竖板242;
所述第三环状内竖板241和第四环状外竖板242位于第一环状内竖板237和第二环状外竖板238之间;
所述第二通气缺口246设置在环状底板240上。
底盘232和环状底板240之间通过螺钉锁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火盖233的外侧设置在第二环状外竖板238上,第一外火盖233的内侧设置在第四环状外竖板242,实现第一外火盖233的安装设置。
所述第二外火盖234的外侧设置在第三环状内竖板241上,第二外火盖234的内侧设置在第一环状内竖板237上,实现第二外火盖234的安装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火盖233、底盘232和上座210之间围成第一燃气通道43,第二外火盖234底盘232和上座210之间围成第二燃气通道44。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一通气缺口245之间设置有位于第一环状内竖板237外侧的下凹部239,上座210经过下凹部239的上方;
所述下凹部239底面上设置有进气口231,下凹部239分别与第一燃气通道43和第二燃气通道44连通,进气口231的数量与下凹部239的数量相同且进气口231与下凹部239一一对应;
所述进气口231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连接管247。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凹部239、进气口231和连接管247的数量均为四个。
第一燃气通道43和第二燃气通道44构成外环火气腔,即从下凹部239进气口231输入的混合气体都能够输送至第一外火盖233和第二外火盖234内,第一外火盖233和第二外火盖234共用外环火气腔。
相较于采用单一的第一外火盖233,增加第二外火盖234能够增大了出气孔的有效布孔面积。
第二外火盖234和第二燃气通道44的设置有效分流进入外环火气腔的混合气体,使燃烧器能够实现三环火燃烧。
进一步地,所述炉头100包括均由不锈钢制造而成的外环引射管101、内引射管102及外环混气罩103;
更具体地,所述分火器200底面和外环混气罩103上表面之间构成二次空气进入区间。
所述外环引射管101、内引射管102及外环混气罩103构成不锈钢炉头,不锈钢炉头重量轻、不易腐蚀和变形,有利于不锈钢炉头的长期使用,原材料的用量较铸铁炉头少,有效降低炉头的成本。
本实施例中,外环引射管101位于内引射管102的左侧。
所述外环混气罩103内部设有用于空气和燃气混合的二次混合腔1031;
所述外环混气罩103底部设置有外进气孔1032,外环混气罩103上部设置有若干个间隔排布的外环出气管1033,外进气孔1032和外环出气管1033分别与二次混合腔1031连通;
本实施例中,燃气和空气分别在外环引射管101内引射管102内完成首次混合,首次混合的气体输送到外环混气罩103内部进行二次混合,即燃气和空气在炉头100结构内完成两次混合再输送至分火器200内。
外环混气罩103的设置进一步促进燃气和空气的混合,使后续的燃烧更充分,提高燃气的利用率,减少后续炭黑的产生。
所述外环引射管101一端与外进气孔1032连通,内引射管102一端向上穿出外环混气罩103且不与二次混合腔1031连通,内火盖235设置在内引射管102向上穿出外环混气罩103的一端上;
所述分火器200设置在外环混气罩103上,外环出气管1033的数量与进气口231的数量相同且外环出气管1033与进气口231一一对应;
多个个外环出气管1033的设置使不锈钢炉头100结构具有多个外环火输送气道。
所述进气口231与相应的外环出气管1033连通,外环出气管1033伸入相应的连接管247内。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固定片23;
所述固定片23位于固定支架500的后方。
所述固定片23呈U型状,固定片23的两端分别与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相接,固定片23底部通过螺丝固定在炉具的底壳上。
所述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远离定位板的一端均设有风门挡板24;
风门挡板24用于限制一次空气的最大进风量、固定喷嘴、保证喷嘴与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之间的同轴心,喷嘴是通过径向过盈配合、轴向扣合的方式固定在风门挡板24上。
所述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分别由不锈钢管一体成型制造而成;
所述外环出气管1033的数量为四个且沿周向均布在外环混气罩103上部。
多个外环出气管1033的设置使外环混气罩103内的混合气体均匀分配至分火器200的外环火气腔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混气罩103包括环形底托1034、连接在环形底托1034内侧边缘且向上延伸的环状内围板1035、连接在环形底托1034外侧边缘且向上延伸的环状外围板1036及设置在环状内围板1035和环状外围板1036上的上盖板1037;
所述环形底托1034、环状内围板1035、环状外围板1036和上盖板1037之间围成二次混合腔1031;
所述外进气孔1032设置在环形底托1034上,外环出气管1033设置在上盖板1037上,内引射管102一端从环形底托1034底部的中心伸入并向上穿出上盖板1037。
外进气孔1032位于环形底托1034上的左部。
所述环形底托1034的外侧边缘和内侧边缘上分别设置有外上翻边1025及内上翻边1026,上盖板1037的外侧边缘上设置有下翻边1027;
环状外围板1036设置在外上翻边1025和下翻边1027的内侧,环状内围板1035设置在内上翻边1026的外侧。
环形底托1034、环状内围板1035、环状外围板1036、上盖板1037和外环出气管1033之间最终通过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1037上表面对应内引射管102和外环出气管1033分别设置有冲压而成的环形凸台1038,内引射管102和外环出气管1033向上穿出相应的环形凸台1038,连接管247抵靠在相应的环形凸台1038上;
外环引射管101、内引射管102和外环出气管1033最终通过焊接固定在外环混气罩103上。
连接管247和环形凸台1038的设置使分火器200底面和外环混气罩103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区间,即二次空气进入区间。
分火器200和炉头100仅需依靠连接管247、环形凸台1038和外环出气管1033进行连接,外环混气罩103上表面仅具有环形凸台1038和外环出气管1033,结构简单,不会阻挡空气向上补充至分火器200。
所述外环出气管1033底部设置有环状裙边1039,环状裙边1039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环状裙边1039抵靠在上盖板1037的底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1037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点火针28和热电偶29的安装孔1040;即安装孔1040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内引射管102穿出上盖板1037一端的右侧和前部。
所述点火针28位于内引射管102穿出上盖板1037一端的前部,热电偶29位于内引射管102穿出上盖板1037一端的右侧。
所述安装孔1040位于环状内围板1035的内侧,安装孔1040底部设置有定位组件;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在上盖板1037底部的第一平板414及设置在第一平板414底部的托架;
外环出气管1033、第一平板414、托架、固定支架500、固定片23及风门挡板24均由不锈钢制造而成。
所述托架包括第二平板415、由第二平板415相对两侧边缘分别向上延伸的第一竖向板416及由第一竖向板416顶部向外侧延伸的第三平板417;
所述第三平板417设置在第一平板414底部,定位组件上设置有贯通第一平板414和第二平板415且与安装孔1040相对的穿孔418,穿孔418的直径小于安装孔1040的直径;
所述第三平板417和第一平板414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或者铆钉铆接。
所述点火针28和热电偶29侧面的中部均设置有定位台30,定位台30的直径小于安装孔1040的直径且大于穿孔418的直径。
所述点火针28和热电偶29的下部向下插装在相应的穿孔418内,定位台30抵靠设置在相应的第一平板414上,定位台30位于相应的安装孔1040内且不凸出于安装孔1040。
点火针28和热电偶29向上穿出缺口部236,内火盖235和缺口部236之间留有用于空气补充的第一间隔区间。
第一间隔区间、第一通气缺口245、第二通气缺口246及二次空气进入区间促进燃烧器外部的空气持续补充到处于点燃状态的燃烧器上,有利于燃气的充分燃烧,提高热效率。
所述环形底托1034底部设置有固定支架500;
所述固定支架500包括第四平板501、由第四平板501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上延伸的第二竖向板502及由第二竖向板502顶部向内侧延伸的第五平板503;
所述第五平板503设置在环形底托1034底部上,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位于第四平板501左右两侧的第二竖向板502之间,第四平板501位于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的下方。
所述第四平板501通过螺丝固定在炉具的底壳上。
固定支架500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头(100)及设置在炉头(100)上的分火器(200);
所述分火器(200)包括底盘(232)、设置在底盘(232)内的环状上座(210)、设置在底盘(232)和上座(210)上的第一外火盖(233)和位于第一外火盖(233)内侧的第二外火盖(234)及内火盖(235);
所述底盘(232)底面的中心设置有用于内火盖(235)向上穿出的缺口部(236);
所述底盘(232)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布并位于缺口部(236)外侧的第一通气缺口(245);
所述上座(210)设置有与第一通气缺口(245)相对的第二通气缺口(246),第二通气缺口(246)的数量与第一通气缺口(245)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通气缺口(245)和第二通气缺口(246)位于第一外火盖(233)和第二外火盖(234)之间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部(236)的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环状内竖板(237),底盘(232)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环状外竖板(238);
所述上座(210)包括设置在底盘(232)底面上的环状底板(240)、由环状底板(240)内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三环状内竖板(241)及由环状底板(240)外侧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四环状外竖板(242);
所述第三环状内竖板(241)和第四环状外竖板(242)位于第一环状内竖板(237)和第二环状外竖板(238)之间;
所述第二通气缺口(246)设置在环状底板(24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火盖(233)的外侧设置在第二环状外竖板(238)上,第一外火盖(233)的内侧设置在第四环状外竖板(242);
所述第二外火盖(234)的外侧设置在第三环状内竖板(241)上,第二外火盖(234)的内侧设置在第一环状内竖板(237)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火盖(233)、底盘(232)和上座(210)之间围成第一燃气通道(43),第二外火盖(234)底盘(232)和上座(210)之间围成第二燃气通道(4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第一通气缺口(245)之间设置有位于第一环状内竖板(237)外侧的下凹部(239),上座(210)经过下凹部(239)的上方;
所述下凹部(239)底面上设置有进气口(231),下凹部(239)分别与第一燃气通道(43)和第二燃气通道(44)连通,进气口(231)的数量与下凹部(239)的数量相同且进气口(231)与下凹部(239)一一对应;
所述进气口(231)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连接管(24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100)包括均由不锈钢制造而成的外环引射管(101)、内引射管(102)及外环混气罩(103);
所述外环混气罩(103)内部设有用于空气和燃气混合的二次混合腔(1031);
所述外环混气罩(103)底部设置有外进气孔(1032),外环混气罩(103)上部设置有若干个间隔排布的外环出气管(1033),外进气孔(1032)和外环出气管(1033)分别与二次混合腔(1031)连通;
所述外环引射管(101)一端与外进气孔(1032)连通,内引射管(102)一端向上穿出外环混气罩(103)且不与二次混合腔(1031)连通,内火盖(235)设置在内引射管(102)向上穿出外环混气罩(103)的一端上;
所述分火器(200)设置在外环混气罩(103)上,外环出气管(1033)的数量与进气口(231)的数量相同且外环出气管(1033)与进气口(231)一一对应;
所述进气口(231)与相应的外环出气管(1033)连通,外环出气管(1033)伸入相应的连接管(247)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固定片(23);
所述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远离定位板的一端均设有风门挡板(24);
所述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分别由不锈钢管一体成型制造而成;
所述外环出气管(1033)的数量为四个且沿周向均布在外环混气罩(103)上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罩(103)包括环形底托(1034)、连接在环形底托(1034)内侧边缘且向上延伸的环状内围板(1035)、连接在环形底托(1034)外侧边缘且向上延伸的环状外围板(1036)及设置在环状内围板(1035)和环状外围板(1036)上的上盖板(1037);
所述环形底托(1034)、环状内围板(1035)、环状外围板(1036)和上盖板(1037)之间围成二次混合腔(1031);
所述外进气孔(1032)设置在环形底托(1034)上,外环出气管(1033)设置在上盖板(1037)上,内引射管(102)一端从环形底托(1034)底部的中心伸入并向上穿出上盖板(103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1037)上表面对应内引射管(102)和外环出气管(1033)分别设置有冲压而成的环形凸台(1038),内引射管(102)和外环出气管(1033)向上穿出相应的环形凸台(1038),连接管(247)抵靠在相应的环形凸台(1038)上;
所述外环出气管(1033)底部设置有环状裙边(1039),环状裙边(1039)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环状裙边(1039)抵靠在上盖板(1037)的底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1037)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点火针(28)和热电偶(29)的安装孔(1040);
所述安装孔(1040)位于环状内围板(1035)的内侧,安装孔(1040)底部设置有定位组件;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在上盖板(1037)底部的第一平板(414)及设置在第一平板(414)底部的托架;
所述托架包括第二平板(415)、由第二平板(415)相对两侧边缘分别向上延伸的第一竖向板(416)及由第一竖向板(416)顶部向外侧延伸的第三平板(417);
所述第三平板(417)设置在第一平板(414)底部,定位组件上设置有贯通第一平板(414)和第二平板(415)且与安装孔(1040)相对的穿孔(418),穿孔(418)的直径小于安装孔(1040)的直径;
所述环形底托(1034)底部设置有固定支架(500);
所述固定支架(500)包括第四平板(501)、由第四平板(501)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上延伸的第二竖向板(502)及由第二竖向板(502)顶部向内侧延伸的第五平板(503);
所述第五平板(503)设置在环形底托(1034)底部上,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位于第四平板(501)左右两侧的第二竖向板(502)之间,第四平板(501)位于外环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的下方。
CN201922490483.9U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 Active CN2113161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0483.9U CN211316170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0483.9U CN211316170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16170U true CN211316170U (zh) 2020-08-21

Family

ID=72082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90483.9U Active CN211316170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161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0786B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11316170U (zh) 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
CN110410785B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110966596A (zh) 一种具有外环多气道不锈钢炉头的燃烧器结构
CN109595556B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11316169U (zh) 一种外环多气道的不锈钢炉头结构
WO2022007463A1 (zh) 分气盘、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0861194U (zh) 一种高效燃气煲仔炉炉头
CN211119351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CN210088851U (zh) 一种节能降耗燃气炉
CN111911927A (zh) 多风道聚能罩及燃气灶
CN219735313U (zh) 燃气炉炉头结构
CN214406057U (zh) 一种可向中心输入二次空气的分火器
CN213066109U (zh) 火盖组件、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2339242U (zh) 燃烧器以及集成灶
CN211316162U (zh) 一种具有不锈钢炉头的三环火燃烧器
CN220338462U (zh) 内火盖、燃烧器和灶具
CN217402557U (zh) 燃烧器及包含其的燃气灶具
CN212929990U (zh) 一种全预混燃烧室和热水器
CN213066104U (zh) 火盖组件、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4234185B (zh) 一种燃烧腔体结构及燃气灶
CN212319714U (zh) 分气盘、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7978919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9550521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CN217274120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