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09836U - 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及拖链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及拖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09836U
CN211309836U CN201922344656.6U CN201922344656U CN211309836U CN 211309836 U CN211309836 U CN 211309836U CN 201922344656 U CN201922344656 U CN 201922344656U CN 211309836 U CN211309836 U CN 211309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drag chain
wheel
supporting
fo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4465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佳文
张飞
郭旭
葛从杰
邱丽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harmablock Sciences (nanj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Pharmablock Sciences (nanj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harmablock Sciences (nanjing) Inc filed Critical Pharmablock Sciences (nanjing) Inc
Priority to CN20192234465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09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09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098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拖链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及拖链装置。该拖链支撑机构包括驱动支撑单元、随动支撑单元、固定支撑单元和拉绳。驱动支撑单元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拖链槽上的第一支撑轮组件和第二支撑轮组件,拖链的转弯处可移动地夹设于第一支撑轮组件与第二支撑轮组件之间。随动支撑单元可移动地设置在拖链槽上。固定支撑单元和随动支撑单元均能够支撑拖链。随动支撑单元连接与驱动支撑单元之间通过一根拉绳连接,随动支撑单元与固定支撑单元之间通过另一根拉绳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拖链支撑机构,不仅能够防止上层拖链下坠,而且不会给下层拖链带来额外的承重,同时能够对拖链的转弯处进行较好的保护,避免拖链在转弯处发生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及拖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拖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及拖链装置。
背景技术
拖链作为动力传输的载体,常常应用于各种往复运动的场合,能够对内置的电缆、油管、气管或水管等起到牵引和保护的作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动力传输的距离越来越长,这也意味着拖链的长度也越来越长。而拖链越长,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上层拖链越容易发生下坠,与下层拖链发生摩擦导致运转不畅。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利用拖链支撑机构对拖链进行支撑,以防止上层拖链下坠。但是,现有的拖链支撑机构虽然能够解决拖链的上下层摩擦的问题,但是会给下层拖链带来额外的承重,并且不能对拖链的转弯处进行保护,容易导致拖链在转弯处发生损坏。
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拖链支撑机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拖链支撑机构,不仅能够防止上层拖链下坠,而且不会给下层拖链带来额外的承重,同时能够对拖链的转弯处进行较好的保护,避免拖链在转弯处发生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拖链装置,通过应用上述拖链支撑机构,不仅能够防止上层拖链下坠,而且不会给下层拖链带来额外的承重,同时能够对拖链的转弯处进行较好的保护,延长拖链的使用寿命。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包括:
驱动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支撑轮组件和第二支撑轮组件,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均沿拖链槽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拖链槽上,拖链的转弯处可移动地夹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能够同步移动;
随动支撑单元,沿所述拖链槽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拖链槽上;
固定支撑单元,所述固定支撑单元、所述随动支撑单元和所述驱动支撑单元沿所述拖链槽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固定支撑单元和所述随动支撑单元均能够支撑所述拖链;
拉绳,所述随动支撑单元连接与所述驱动支撑单元之间通过一根所述拉绳连接,所述随动支撑单元与所述固定支撑单元之间通过另一根所述拉绳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拉绳为伸缩拉绳。
进一步地,所述随动支撑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随动支撑单元均沿所述拖链槽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拖链槽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随动支撑单元之间分别通过拉绳连接,所述固定支撑单元与相邻的所述随动支撑单元之间通过拉绳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撑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支撑单元沿所述拖链槽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轮和第一移动轮组,所述第一支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上部,且所述第一支撑轮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接触,所述第一移动轮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部,且所述第一移动轮组能够沿所述拖链槽滚动;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架、第二支撑轮和第二移动轮组,所述第二支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上部,且所述第二支撑轮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接触,所述第二移动轮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下部,且所述第二移动轮组能够沿所述拖链槽滚动;和/或
所述随动支撑单元包括随动支撑架、随动支撑轮和随动移动轮组,所述随动支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随动支撑架的上部且能够支撑所述拖链,所述随动移动轮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随动支撑架的下部,且所述随动移动轮组能够沿所述拖链槽滚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移动轮组包括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滚轮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侧壁滚动,所述第一支撑轮与所述拖链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滚轮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滚动;和/或
所述第二移动轮组包括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滚轮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侧壁滚动,所述第二支撑轮与所述拖链槽间隔设置,所述第四滚轮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滚动;和/或
所述随动移动轮组包括第五滚轮和第六滚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五滚轮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侧壁滚动,所述随动支撑轮与所述拖链槽间隔设置,所述第六滚轮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滚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移动轮组包括第一滚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滚轮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侧壁滚动,所述第一支撑轮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滚动;和/或
所述第二移动轮组包括第三滚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滚轮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侧壁滚动,所述第二支撑轮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滚动;和/或
所述随动移动轮组包括第五滚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五滚轮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侧壁滚动,所述随动支撑轮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的顶面滚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支撑单元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连接,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之间的连接位置可调节,以增大或减小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撑单元包括固定支架、固定支撑轮和导向板,所述固定支架横跨所述拖链槽,所述固定支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上且能够支撑所述拖链,两块所述导向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的两侧以形成导向槽,所述拖链能够在所述导向槽中移动。
一种拖链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拖链支撑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拖链支撑机构,通过驱动支撑单元中的第一支撑轮组件和第二支撑轮组件的配合,能够对拖链的转弯处进行支撑,从而有利于防止拖链在转弯处发生损坏,延长拖链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设置随动支撑单元和固定支撑单元,可以对拖链转弯处以外的其他部位进行支撑,防止上层的拖链下坠,并且由于随动支撑单元和驱动支撑单元均可移动地设置在拖链槽上,所以不会给下层的拖链带来额外的承重;另外,由于当拖链向前移动时,会使驱动支撑单元靠近随动支撑单元,而为了使拖链在后退时,随动支撑单元仍能够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所以通过拉绳将随动支撑单元与驱动支撑单元连接,使驱动支撑单元向后移动时能够拉动随动支撑单元在拖链槽上移动,从而使随动支撑单元与驱动支撑单元之间能够恢复至初始间距,以对拖链进行支撑,防止由于随动支撑单元与驱动支撑单元之间的间距过大导致拖链下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拖链装置,通过应用上述拖链支撑机构,不仅能够防止上层拖链下坠,而且不会给下层拖链带来额外的承重,同时能够对拖链的转弯处进行较好的保护,延长拖链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链支撑机构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链支撑机构在初始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链支撑机构在初始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链支撑机构在前进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随动支撑单元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撑单元的剖视图。
图中:
100-拖链槽;200-拖链;
1-驱动支撑单元;11-第一支撑轮组件;111-第一支撑架;112-第一支撑轮;113-第一移动轮组;1131-第一滚轮;1132-第二滚轮;114-驱动拉杆;12-第二支撑轮组件;121-第二支撑架;122-第二支撑轮;123-第二移动轮组;1231-第三滚轮;1232-第四滚轮;13-连接件;131-位置调节孔;
2-随动支撑单元;21-随动支撑架;22-随动支撑轮;23-随动移动轮组;231-第五滚轮;232-第六滚轮;24-随动拉杆;
3-拉绳;
4-固定支撑单元;41-固定支架;42-固定支撑轮;43-导向板;44-固定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或者用于区分不同结构或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包括驱动支撑单元1、随动支撑单元2和拉绳3。其中,驱动支撑单元1包括第一支撑轮组件11和第二支撑轮组件12,第一支撑轮组件11和第二支撑轮组件12均沿拖链槽100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拖链槽100上,拖链200的转弯处可移动地夹设于第一支撑轮组件11与第二支撑轮组件12之间,且第一支撑轮组件11和第二支撑轮组件12能够同步移动。随动支撑单元2沿拖链槽100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拖链槽100上。固定支撑单元4、随动支撑单元2和驱动支撑单元1沿拖链槽100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固定支撑单元4和随动支撑单元2均能够支撑拖链200。随动支撑单元2连接与驱动支撑单元1之间通过一根拉绳3连接,随动支撑单元2与固定支撑单元4之间通过另一根拉绳3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拖链支撑机构,通过驱动支撑单元1中的第一支撑轮组件11和第二支撑轮组件12的配合,能够对拖链200的转弯处进行支撑,从而有利于防止拖链200在转弯处发生损坏,延长拖链200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设置随动支撑单元2和固定支撑单元4,可以对拖链200转弯处以外的其他部位进行支撑,防止上层的拖链200下坠,并且由于随动支撑单元2和驱动支撑单元1均可移动地设置在拖链槽100上,所以不会给下层的拖链200带来额外的承重;另外,由于当拖链200向前移动时,会使驱动支撑单元1靠近随动支撑单元2,而为了使拖链200在后退时,随动支撑单元2仍能够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所以通过拉绳3将随动支撑单元2与驱动支撑单元1连接,使驱动支撑单元1向后移动时能够拉动随动支撑单元2在拖链槽100上移动,从而使随动支撑单元2与驱动支撑单元1之间能够恢复至初始间距,以对拖链200进行支撑,防止由于随动支撑单元2与驱动支撑单元1之间的间距过大导致拖链200下垂。本实施例提供的拖链支撑机构,利用拖链槽100作为第一支撑轮组件11、第二支撑轮组件12以及随动支撑单元2移动的导轨使用,无需增加额外的导轨,结构简单,经济实用。
在随动支撑单元2与固定支撑单元4之间设置拉绳3,主要起到限制随动支撑单元2移动距离的作用,防止随动支撑单元2一直向靠近驱动支撑单元1的方向移动,导致随动支撑单元2与固定支撑单元4之间的间距太大使拖链200下垂。所以,在其他实施例中,随动支撑单元2与固定支撑单元4之间的拉绳3也可以不固定在固定支撑单元4上,也可以固定在拖链支撑机构的其他位置,例如拖链槽100上,只要能够限制随动支撑单元2的移动距离即可,在此不作限制。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拉绳3为伸缩拉绳。进一步地,伸缩拉绳为类似于涡卷发条弹簧结构。拉伸时,伸缩拉绳拉出,需要较小的拉力,收缩时,伸缩拉绳自动收缩起来,从而有利于防止拉绳3发生下坠,避免拉绳3与拖链200发生缠绕和钩挂,影响拖链200的运行。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随动支撑单元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随动支撑单元2均沿拖链槽100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拖链槽100上,每相邻的两个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分别通过拉绳3连接,固定支撑单元4与相邻的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通过拉绳3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随动支撑单元2的数量为三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随动支撑单元2的数量可以根据拖链200的长度和重量等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在此不作限制。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采用柔性连接,可以根据拖链200的不同行程以及拖链的不同节距调整随动支撑单元2的数量以及距离,可适应性强。
优选地,固定支撑单元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固定支撑单元4沿拖链槽100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随动支撑单元2与固定支撑单元4之间通过一根拉绳3连接。即最后一个固定支撑单元4与第一个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通过一根拉绳3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随动支撑单元2的数量、相邻两个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的初始间距、驱动支撑单元1与相邻的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的初始间距、固定支撑单元4的数量、相邻两个固定支撑单元4之间的初始间距、相邻的随动支撑单元2与固定支撑单元4之间的初始间距均由拖链200的节距和行程决定。当相邻两个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的拖链200刚开始下坠至与下层的拖链200接触时,此时相邻两个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的距离为两者之间初始间距的最大值,同时两者之间的伸缩拉绳处于拉伸状态的最大值;当驱动支撑单元1与相邻的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的拖链200刚开始下坠至与下层的拖链200接触时,此时驱动支撑单元1与相邻的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的距离为两者之间初始间距的最大值,同时两者之间的伸缩拉绳处于拉伸状态的最大值;同理,按照上述方法可以确定相邻的随动支撑单元2与固定支撑单元4之间的初始间距。
如图1-图3所示,在初始状态时,伸缩拉绳处于拉伸状态的最大值,各个支撑单元固定不动。当拖链200前进时,拖链200将推动第一支撑轮组件11向前移动并带动第二支撑轮组件12向前移动,同时驱动支撑单元1与相邻的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的伸缩拉绳慢慢开始收缩,如图5所示,当拖链200移动至驱动支撑单元1与相邻的随动支撑单元2接触时,该随动支撑单元2将跟着拖链200一起移动,同理其他几个随动支撑单元2也如此移动。当拖链200移动至固定支撑单元4处,固定支撑单元4将支撑上层拖链200移动。当拖链200后退时,拖链200将推动第二支撑轮组件12向后移动并带动第一支撑轮组件11向后移动,与驱动支撑单元1相邻的随动支撑单元2由于受到伸缩拉绳的拉动以及拖链200对随动支撑单元2的摩擦力也会跟着向后移动。当与固定支撑单元4相邻的随动支撑单元2移动至伸缩拉绳最大值拉伸位置时将固定不动,随后,其余随动支撑单元2也将纷纷到位停止,最终所有伸缩拉绳均达到拉伸最大值,即所有随动支撑单元2回到初始状态,拖链200也随之复原到位。
可选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轮组件11包括第一支撑架111、第一支撑轮112和第一移动轮组113,第一支撑轮11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支撑架111的上部,且第一支撑轮112的轮面与拖链200接触,第一移动轮组113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支撑架111的下部,且第一移动轮组113能够沿拖链槽100滚动。通过设置第一支撑轮112,当拖链200移动时,拖链200与第一支撑轮112之间将发生滚动摩擦,从而不仅有利于减少拖链200的磨损,而且有利于减少噪音。另外,通过第一移动轮组113的滚动能够实现整个第一支撑轮组件11在拖链槽100上的移动。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移动轮组113包括第一滚轮1131和第二滚轮1132,至少两个第一滚轮1131的轮面分别与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第一支撑轮112与拖链槽100间隔设置,第二滚轮1132的轮面与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即第一滚轮1131能够沿拖链槽100的横向抱紧在拖链槽100上,从而起到横向导向的作用,保证第一支撑轮组件11移动轨迹的精确性,防止第一支撑轮组件11发生偏斜。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滚轮1131的数量为四个,且拖链槽100的每侧各有两个第一滚轮113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滚轮113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六个或八个等,在此不作限制。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滚轮1132的数量为四个,且拖链槽100的每侧各有两个第二滚轮113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滚轮1132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六个或八个等,在此不作限制。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移动轮组113也可以仅包括第一滚轮1131,此时第一支撑轮112既起到支撑拖链200的作用,又充当第二滚轮1132起到移动的作用。具体地,至少两个第一滚轮1131的轮面分别与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第一支撑轮112的轮面与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轮组件11还包括驱动拉杆114,驱动拉杆114设置在第一支撑架111上,且位于第一支撑轮112的下方,拉绳3能够捆绑在驱动拉杆114上。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轮组件12包括第二支撑架121、第二支撑轮122和第二移动轮组123,第二支撑轮12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21的上部,且第二支撑轮122的轮面与拖链200接触,第二移动轮组123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21的下部,且第二移动轮组123能够沿拖链槽100滚动。通过设置第二支撑轮122,当拖链200移动时,拖链200与第二支撑轮122之间将发生滚动摩擦,从而不仅有利于减少拖链200的磨损,而且有利于减少噪音。通过第二移动轮组123的滚动能够实现整个第二支撑轮组件12在拖链槽100上的移动。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轮112的安装高度低于第二支撑轮122的安装高度。由于第一支撑轮112位于拖链200转弯处的内侧,第二支撑轮122位于拖链200转弯处的外侧,所以将第一支撑轮112与第二支撑轮122呈高度差设置,从而使第一支撑轮112和第二支撑轮122不仅能够起到支撑作用,而且能够起到导向作用。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移动轮组123包括第三滚轮1231和第四滚轮1232,至少两个第三滚轮1231的轮面分别与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第二支撑轮122与拖链槽100间隔设置,第四滚轮1232的轮面与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同理,第三滚轮1231同样能够起到横向导向的作用,防止第二支撑轮组件12发生偏斜。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滚轮1231的数量为四个,且拖链槽100的每侧各有两个第三滚轮123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滚轮123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六个或八个等,在此不作限制。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滚轮1232的数量为四个,且拖链槽100的每侧各有两个第四滚轮123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滚轮1232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六个或八个等,在此不作限制。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移动轮组123也可以仅包括第三滚轮1231,此时第二支撑轮122既起到支撑拖链200的作用,又充当第三滚轮1231起到移动的作用。具体地,第二移动轮组123包括第三滚轮1231,至少两个第三滚轮1231的轮面分别与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第二支撑轮122的轮面与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
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支撑单元1还包括连接件13,连接件1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轮组件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轮组件12连接,且连接件13与第二支撑轮组件12之间的连接位置可调节,以增大或减小第一支撑轮组件11与第二支撑轮组件12之间的距离。利用连接件13连接第一支撑轮组件11和第二支撑轮组件12,能够使第一支撑轮组件11和第二支撑轮组件12同步移动。另外,为了使第一支撑轮组件11和第二支撑轮组件12能够对不同厚度的拖链200进行支撑,所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3与第二支撑轮组件12之间的连接位置可调节,以使第一支撑轮组件11与第二支撑轮组件12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或减小,扩大适用范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使连接件13与第一支撑轮组件11之间的连接位置可调节,或者使连接件13与第一支撑轮组件11之间以及连接件13与第二支撑轮组件12之间的连接位置均可调节,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连接件13上开设在有位置调节孔131,紧固件能够穿过位置调节孔131与第二支撑架121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位置调节孔131呈长腰型。
可选地,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随动支撑单元2包括随动支撑架21、随动支撑轮22和随动移动轮组23,随动支撑轮22可转动地设置在随动支撑架21的上部且能够支撑拖链200,随动移动轮组23可转动地设置在随动支撑架21的下部,且随动移动轮组23能够沿拖链槽100滚动。通过设置随动支撑轮22,当拖链200移动时,拖链200与随动支撑轮22之间将发生滚动摩擦,从而不仅有利于减少拖链200的磨损,而且有利于减少噪音。另外,通过随动移动轮组23的滚动能够实现整个随动支撑单元2在拖链槽100上的移动。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随动移动轮组23包括第五滚轮231和第六滚轮232,至少两个第五滚轮231的轮面分别与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随动支撑轮22与拖链槽100间隔设置,第六滚轮232的轮面与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同理,第五滚轮231同样能够起到横向导向的作用,防止随动支撑单元2发生偏斜。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五滚轮231的数量为四个,且拖链槽100的每侧各有两个第五滚轮23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五滚轮23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六个或八个等,在此不作限制。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六滚轮232的数量为四个,且拖链槽100的每侧各有两个第六滚轮23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六滚轮232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六个或八个等,在此不作限制。
在其他实施例中,随动移动轮组23也可以仅包括第五滚轮231,此时随动支撑轮22既起到支撑拖链200的作用,又充当第五滚轮231起到移动的作用。具体地,随动移动轮组23包括第五滚轮231,至少两个第五滚轮231的轮面分别与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随动支撑轮22的轮面与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随动支撑单元2还包括随动拉杆24,随动拉杆24设置在随动支架21上,且位于随动支撑轮22的下方,拉绳3能够捆绑在随动拉杆24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个随动支撑单元2包括两根随动拉杆24。
优选地,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撑单元4包括固定支架41、固定支撑轮42和导向板43,固定支架41横跨拖链槽100,固定支撑轮42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支架41上且能够支撑拖链200,两块导向板43分别设置在固定支架41的两侧以形成导向槽,拖链200能够在导向槽中移动。两块相对设置的导向板43能够形成导向槽,从而使上层的拖链200能够在导向槽中移动,避免上层的拖链200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摆动和歪斜,确保上层的拖链200位置的精确性,使拖链200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的顺畅和平稳。同时,通过设置固定支撑轮42,当拖链200移动时,拖链200与固定支撑轮42之间将发生滚动摩擦,从而不仅有利于减少拖链200的磨损,而且有利于减少噪音。
可选地,与随动支撑单元2相邻的固定支撑单元4还包括固定拉杆44,固定拉杆44设置在固定支架41上,且位于固定支撑轮42的下方,拉绳3能够捆绑在固定拉杆44上。由于最后一个固定支撑单元4与第一个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需要通过拉绳3连接,所以在最后一个固定支撑单元4中设置了固定拉杆44。当然,也可以在每个固定支撑单元4中均设置固定拉杆44。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拖链装置,包括上述的拖链支撑机构。本实施例提供的拖链装置,通过应用上述拖链支撑机构,不仅能够防止上层的拖链200下坠,而且不会给下层的拖链200带来额外的承重,同时能够对拖链200的转弯处进行较好的保护,延长拖链200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提供的拖链装置还包括拖链槽100和拖链200,拖链200铺设在拖链槽100中。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支撑单元(1),包括第一支撑轮组件(11)和第二支撑轮组件(12),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11)和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12)均沿拖链槽(100)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拖链槽(100)上,拖链(200)的转弯处可移动地夹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11)与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12)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11)和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12)能够同步移动;
随动支撑单元(2),沿所述拖链槽(100)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拖链槽(100)上;
固定支撑单元(4),所述固定支撑单元(4)、所述随动支撑单元(2)和所述驱动支撑单元(1)沿所述拖链槽(100)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固定支撑单元(4)和所述随动支撑单元(2)均能够支撑所述拖链(200);
拉绳(3),所述随动支撑单元(2)连接与所述驱动支撑单元(1)之间通过一根所述拉绳(3)连接,所述随动支撑单元(2)与所述固定支撑单元(4)之间通过另一根所述拉绳(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链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3)为伸缩拉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拖链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支撑单元(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随动支撑单元(2)均沿所述拖链槽(100)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拖链槽(100)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分别通过拉绳(3)连接,所述固定支撑单元(4)与相邻的所述随动支撑单元(2)之间通过拉绳(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拖链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单元(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支撑单元(4)沿所述拖链槽(100)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链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11)包括第一支撑架(111)、第一支撑轮(112)和第一移动轮组(113),所述第一支撑轮(11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11)的上部,且所述第一支撑轮(112)的轮面与所述拖链(200)接触,所述第一移动轮组(11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11)的下部,且所述第一移动轮组(113)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滚动;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12)包括第二支撑架(121)、第二支撑轮(122)和第二移动轮组(123),所述第二支撑轮(12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121)的上部,且所述第二支撑轮(122)的轮面与所述拖链(200)接触,所述第二移动轮组(12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121)的下部,且所述第二移动轮组(123)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滚动;和/或
所述随动支撑单元(2)包括随动支撑架(21)、随动支撑轮(22)和随动移动轮组(23),所述随动支撑轮(2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随动支撑架(21)的上部且能够支撑所述拖链(200),所述随动移动轮组(2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随动支撑架(21)的下部,且所述随动移动轮组(23)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滚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拖链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轮组(113)包括第一滚轮(1131)和第二滚轮(1132),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滚轮(1131)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所述第一支撑轮(112)与所述拖链槽(100)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滚轮(1132)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和/或
所述第二移动轮组(123)包括第三滚轮(1231)和第四滚轮(1232),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滚轮(1231)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所述第二支撑轮(122)与所述拖链槽(100)间隔设置,所述第四滚轮(1232)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和/或
所述随动移动轮组(23)包括第五滚轮(231)和第六滚轮(232),至少两个所述第五滚轮(231)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所述随动支撑轮(22)与所述拖链槽(100)间隔设置,所述第六滚轮(232)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拖链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轮组(113)包括第一滚轮(1131),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滚轮(1131)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所述第一支撑轮(112)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和/或
所述第二移动轮组(123)包括第三滚轮(1231),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滚轮(1231)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所述第二支撑轮(122)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和/或
所述随动移动轮组(23)包括第五滚轮(231),至少两个所述第五滚轮(231)的轮面分别与所述拖链槽(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侧壁滚动,所述随动支撑轮(22)的轮面与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接触且能够沿所述拖链槽(100)的顶面滚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拖链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支撑单元(1)还包括连接件(13),所述连接件(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12)连接,且所述连接件(13)与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12)之间的连接位置可调节,以增大或减小所述第一支撑轮组件(11)与所述第二支撑轮组件(12)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拖链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单元(4)包括固定支架(41)、固定支撑轮(42)和导向板(43),所述固定支架(41)横跨所述拖链槽(100),所述固定支撑轮(4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41)上且能够支撑所述拖链(200),两块所述导向板(43)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41)的两侧以形成导向槽,所述拖链(200)能够在所述导向槽中移动。
10.一种拖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拖链支撑机构。
CN201922344656.6U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及拖链装置 Active CN211309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44656.6U CN211309836U (zh)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及拖链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44656.6U CN211309836U (zh)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及拖链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09836U true CN211309836U (zh) 2020-08-21

Family

ID=72075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44656.6U Active CN211309836U (zh)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及拖链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0983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96777A (zh) * 2020-11-23 2021-03-16 上海气焊机厂有限公司 上拖链装置以及切割机
CN114378449A (zh) * 2021-12-17 2022-04-22 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 一种坡口机型防拖链断裂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96777A (zh) * 2020-11-23 2021-03-16 上海气焊机厂有限公司 上拖链装置以及切割机
CN114378449A (zh) * 2021-12-17 2022-04-22 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 一种坡口机型防拖链断裂装置
CN114378449B (zh) * 2021-12-17 2023-08-25 奔腾激光(浙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坡口机型防拖链断裂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09836U (zh) 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及拖链装置
CN101274677B (zh) 新型棒材或管材六角成型装置
CN113023247A (zh) 一种拖链支撑机构及拖链装置
US7410068B1 (en) Blondin cableway installation
EP0873271B1 (en) Conveyor for a load-moving system
DE102016108382B4 (de) Schienenprofil für Kran-Hängebahnen und Schwenkkräne mit integrierbarer Energiekette
CN208935649U (zh) 电机外置式管道爬行机器人
CN103832797A (zh) 一种悬挂链输送系统
CN201186760Y (zh) 棒材或管材六角成型装置
CN106320772A (zh) 一种智能立体停车库用车辆夹持机构
JP4922864B2 (ja) 移動台車装置及び移動方法
CN113898536A (zh) 一种风电导管架整体滚装上驳装置及方法
US20140366766A1 (en) Rail-pushing car
CN109437025B (zh) 可横移的c型支腿铺板门吊
CN209939709U (zh) 新型低阻力圆管带式输送机
CN113043918A (zh) 力传递机构、腕臂定位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CN2412801Y (zh) 铁路编组站车厢横移搬运设备
CN214273107U (zh) 一种载车平台
CN218665157U (zh) 一种新型双导轨式绞车排绳器
CN218759879U (zh) 双滑移结构的移动车组
CN201358814Y (zh) 矸石充填机自移式过渡装置
CN214527531U (zh) 一种电梯轿顶固定结构
CN110752538A (zh) 轨道车辆线槽模块作业平台
CN216617754U (zh) 一种风电导管架整体滚装上驳装置
CN214653259U (zh) 一种用于煤场运输调车绞车的重锤拉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