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80720U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280720U CN211280720U CN201921956691.7U CN201921956691U CN211280720U CN 211280720 U CN211280720 U CN 211280720U CN 201921956691 U CN201921956691 U CN 201921956691U CN 211280720 U CN211280720 U CN 2112807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ft
- seat
- air
- inflatable bag
- soft inflat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和汽车座椅,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和至少一个可集成在座椅中的软充气袋;软充气袋连接有至少一个气路;每个气路上设有电磁阀模组及对应的压力传感器;控制模块内设有存储器;存储器内存储有对应各个软充气袋的设定气压;控制模块配置用于接收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并判断压力信号达到设定气压时,调节电磁阀模组的通断状态以给软充气袋充气或放气,从而调节座椅表面的软硬度;软充气袋还设有限高带结构。本申请通过对软充气袋的充放气可以实现做座椅表面各个部位的软硬度调节,由于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模块的设置,使得本申请在调节软充气袋内的气压时可以达到设定气压,满足不同的软硬度设置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座椅舒适度的了解与进步,发现传统的认为一把舒适的座椅具有包覆式符合人体工程的良好造型以及柔软透气性与支撑性外又逐步认识到座椅表面的软硬程度可实现智能化调节对舒适度的应用提升与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现有的通过空气来调节座椅软硬度的结构具有以下缺点:座椅的软硬度不能自动地根据乘坐者自动选择;充气式,气囊臌胀形状引起座椅表面臌胀,在增加硬度的同时,椅面凸起改变了座椅椅面造型,改变了人体直接乘坐占用的椅面位置,降低座椅乘坐舒适度。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控制模块、至少一个可集成在座椅中的软充气袋、用于检测软充气袋内气压的压力传感器、电磁阀模组;所述软充气袋连接有至少一个气路;所述控制模块内设有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内存储有对应软充气袋的设定气压;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用于接收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并判断所述压力信号达到所述设定气压时,调节所述电磁阀模组的通断状态以给所述软充气袋充气或放气,从而调节座椅表面的软硬度;
所述软充气袋还设有限高带结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充气袋分组设置,每组软充气袋的气路汇合在支气路上,所述电磁阀模组及其对应的压力传感器设在所述支气路上;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控制各组所述支气路上电磁阀模组的通断状态来分别控制各组软充气袋同时充放气。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输入模块,所述设定气压由控制模块从所述输入模块采集到存储信号后采集各个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形成;所述存储信号包括存储代码信息;
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用于,从所述输入模块采集到存储代码信息时,控制电磁阀模组的通断状态来分别控制各组软充气袋充放气,以达到与所述存储代码信息对应的设定气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充气袋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充气袋内设有至少一个调节区;至少一个所述调节区内设有至少两层不同硬度的柔性填充物。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同一调节区内的多层柔性填充物之间设有隔绝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隔绝层上开设有导气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限高结构为穿透式限高带和/或内置型限高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充气袋上开设有若干贯穿袋体的导风孔道,所述导风孔道与所述软充气袋的充气腔隔绝,用于将软充气袋两侧的气体导通。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的靠背和/或座垫和/或侧翼和/或肩部和/或腰部集成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所述软充气袋的气源由微型气泵或汽车车身内的压缩空气提供。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汽车座椅的靠背和/或座垫和/或肩部和/或腰部以各自的中线对称设有2个气路互通的软充气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汽车座椅的泡棉结构内设有用于放置软充气袋的软充气袋容留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泡棉结构内还设有位于所述软充气袋容留槽开口方向的遮盖体容留槽,用于放置遮盖体;所述遮盖体容留槽与和其邻近的软充气袋容留槽呈梯形结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设置在泡棉结构邻近座椅面套一侧软充气袋与座椅面套之间还设有加热垫。
本申请通过设计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该装置主要由软充气袋组成,通过对软充气袋的充放气可以实现做座椅表面各个部位的软硬度调节,由于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模块的设置,使得本申请在调节软充气袋内的气压时可以达到设定气压,满足不同的软硬度设置需求;由于本装置独立设置,不影响整个座椅的支撑性能,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计限高带,可约束软充气袋上下两层袋体的间距,避免充气时,软充气袋出现圆鼓状,造成座椅表面的异常突出形变,在充气时局部的形状发生可预期的形状变化,使得在调节座椅硬度的时候,乘坐人员与座椅依然具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且软充气袋的表面与座椅表面更随形,进一步提高了座椅表面的美观性和舒适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软充气袋进行分组设置,每一组的软充气袋由共同的电磁阀模组和气压传感器,使得每组软充气袋可以同时充放气。分组调节还可降低的使用数量,降低控制成本。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计输入模块,在使用者将各个软充气袋调整到符合定制要求的软硬度时,可通过输入模块给控制器输入存储信号,使得控制模块采集当前调整好的各个软充气袋的气压值并存储在存储器中,该使用者下次使用时可输入存储代码信息,控制模块即可通过存储代码信息自动将各个软充气袋的气压调整至于存储代码信息对应的设定气压,避免使用者再次设置;也即本装置具有了记忆功能,进一步给乘坐者带来了便捷的体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软充气袋上开设导风孔道,使得本申请的座椅可集成通风和软硬度调节功能;通过在软充气袋的上方设置加热垫,进一步集成通风和/或加热及软硬度调节功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软充气袋内设有柔性填充物,柔性填充物可避免当软充气袋中气体完全排除状态时,袋体发生坍缩,进而形成椅面坍缩不平的情况出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软充气袋内设置不同的调节区,通过在不同调节区内柔性填充物的层数和厚度的设计,使得同一软充气袋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软硬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计梯形的遮盖物容留槽和软充袋体容留槽,可对袋体的边缘进行完全遮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座椅上的软充气袋进行多层设置,实现了不同硬度的软硬度调节,进一步提高了座椅软硬度调节的范围,满足更多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软充气袋软硬度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电磁阀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控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软充气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软硬度调节装置各种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电磁阀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汽车座椅硬度较低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汽车座椅较硬度较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汽车座椅设有多层软充气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六中汽车座椅设有遮盖体容留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8-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六中汽车座椅设有加热垫和通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0、软充气袋;11、气路;20、柔性填充物;20-1、柔性填充物A;20-2、柔性填充物B;20-3、柔性填充物C;20-4、柔性填充物D;30、限高带;40、电磁阀模组;41、二位二通电磁阀;42、二位三通电磁阀;50、气源;60、控制模块;61-1、模式选择按钮;61-2、气袋选择按钮;61-3、存储按钮;61-4、气压加按钮;61-5、气压减按钮;61-6、删除按钮;62、显示屏;31、穿透式限高带;32、内置型限高带;12、导风孔道;70、汽车座椅;71、靠背;72、座垫;73、侧翼;74、泡棉结构;74-1、通风孔道;75、座椅面套;80、驾乘人员;76、软充气袋容留槽;76-1、上软充气袋容留槽;76-2、下软充气袋容留槽;13、第一软充气袋;14、第二软充气袋;15、第三软充气袋;16、第四软充气袋;16-1、第一调节区;16-2、第二调节区;16-3、第三调节区;16-4、第四调节区;16-5、第五调节区;16-6、第六调节区;16-7、第七调节区;77、柔性衬垫;78、支撑骨架;90、遮盖体;100、加热垫;70-1、通风孔;110、导风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的结构,所述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和至少一个可集成在座椅中的软充气袋、用于检测软充气袋内气压的压力传感器44-1、电磁阀模组40;所述软充气袋10连接有至少一个气路11;所述控制模块60内设有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内存储有对应软充气袋10的设定气压;
所述控制模块60配置用于接收所述压力传感器11-1的压力信号,并判断所述压力信号达到所述设定气压时,调节所述电磁阀模组40的通断状态以给所述软充气袋10充气或放气,从而调节座椅表面的软硬度;所述软充气袋10还设有限高带结构30。
其中,软充气袋10与电磁阀模组40及压力传感器11-1的设置关系可选地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1、压力传感器11-1设置在气源50的供气主路上,所有的软充气袋10共用一个电磁阀模组40,此时所有软充气袋10的带内气压相同,且同时达到设定气压时,由控制模块60控制电磁阀模组关断或开启主气路,来停止对所有软充气袋充放气,此时所有软充气袋的充放气同步,软硬度也相同。
2、压力传感器11-1设置在气源50的供气主路上,电磁阀模组40分别安装在各个软充气袋10的气路11上,当主气路内的气压达到设定气压时,由控制模块60分别控制各个电磁阀模组,来停止对各个软充气袋充放气。
3、每一个软充气袋10的气路11上各设置有一个电磁阀模组40和压力传感器11-1;此时存储器内对应每个软充气袋10各存储有一个设定气压,例如第一软充气袋13的设定气压为0.02Mpa,则控制模块60通过接收第一软充气袋13的压力传感器11-1的信号,判断其内的压力达到0.02Mpa时停止充气或泄气;例如第二软充气袋14的设定气压为0.05Mpa,则控制模块60通过接收第二软充气袋14的压力传感器11-1的信号,判断其内的压力达到0.05Mpa时停止充气或泄气。
4、所述软充气袋10分组设置,每组软充气袋10的气路11汇合在支气路上,所述电磁阀模组40及其对应的压力传感器11-1设在所述支气路上;所述控制模块60通过控制各组所述支气路上电磁阀模组40的通断状态来分别控制各组软充气袋10同时充放气。例如,与汽车座椅70的左侧翼对应的左软充气袋和与右侧翼对应的右软充气袋为一组,二者共用一个电磁阀模组40和压力传感器,控制模块60的存储器内对应该组软充气袋存储有一个设定气压,例如为0.08Mpa,则则控制模块60通过接收该组软充气袋的压力传感器11-1的信号,判断其内的压力达到0.08Mpa时停止充气或泄气,此时左软充气袋和右软充气袋同时充放气,避免了对称结构的不对称充放气给乘坐者带来的不适体验。
其中,本实施例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具有记忆功能,其还包括输入模块61,所述设定气压由控制模块60从所述输入模块61采集到存储信号后采集各个压力传感器11-1的压力信号形成;所述存储信号包括存储代码信息;
所述控制模块60还配置用于,从所述输入模块61采集到存储代码信息时,控制电磁阀模组40的通断状态来分别控制各组软充气袋10充放气,以达到与所述存储代码信息对应的设定气压。
下面举例详细说明:
输入模块61设置在汽车座椅70(可以设置在座椅上,也可以座椅以外的其它位置)旁的控制面板内,如图3所示,控制面板上除了有用作输入的模式选择按钮61-1、气袋选择按钮61-2、存储按钮61-3、气压加按钮61-4、气压减按钮61-5,还有删除按钮61-6;且控制面板上还设有显示屏62,控制模块60根据输入模块61的输入控制显示屏62的显示内容。控制面板不局限于按钮式的,也可以是触摸屏式的,也可以是声控的。
控制模块60内对应所有软充气袋设有编号,例如01、02、03、04、05、06、07......10;对应模式也设有编号,例如a、b、c、d、e、f;当使用者每点按一次模式选择按钮61-1的时候,显示屏62上以存储顺序跳动显示各个模式的编号;当使用者每点按一次气袋选择按钮61-2的时候,显示屏62上以存储顺序逐个显示各个软充气袋的编号;例如,当前显示屏62上显示了编号09,此时持续按气压加按钮61-4,就会给编号09的软充气袋持续充气,停止按压的时候,充气停止;持续按气压减按钮61-5就会给编号09的软充气袋持续泄气,停止按压的时候,泄气停止;通过这种方式,使用者可以选择地将各个软充气袋单独地调整到自己所需的软硬度;
接着,使用者点按存储按钮61-3,输入模块61即向控制模块发送了一个存储信号,控制模块60生产一个存储代码信息,新生产的存储代码信息与已有的存储代码接续,例如新生产一个代码为g的存储代码,同时,控制模块60采集各个压力传感器11-1的压力信号,存储在存储器中,且与代码g的存储代码信息对应存储。
当使用者再次乘坐时,可通过模式选择按钮61-1选择到代码为g的模式,当选择g后设定时间例如5s内没有收到别的输入信号,则控制模块60从存储器中读取与存储代码信息g对应的各个软充气袋的设定气压,自动给各个软充气袋充气或泄气至设定气压。
同时,使用者也可以在选中模式后,点按删除按钮,将当前选中的模式删除,存储器中将不再存储有该模式的对应的设定气压。
当软充气袋按区域分组设置的时候,气袋选择按钮可以为区域选择按钮;模式可以是如上述定制设定形成,也可以是在座椅的调试过程中按照设定状态设定好的,例如下表1所示,设定状态有三种:分别为高硬、中硬和软和,分别与模式a、b、c对应;而d、e、f是不同的乘坐人员设定的模式,则对应各个模式各个区域的软充气袋的设定气压如下:
表1
上述只是设定状态下各个软充气袋设定的一种示例性说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一汽车座椅部位涉及多个软充气袋或者一个软充气袋有多个互不相通的区域时,该多个软充气袋的气压或不同区域的气压可再细分单独调节。
其中,气路泛指给软充气袋提供气源的气路结构,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气路包括固定在软充气袋上的气嘴,与气嘴固定连接的气管;气管的端部连接在电磁阀模组40的出气口,如图2所示,电磁阀模组40例如包括串联的二位二通电磁阀41和二位三通电磁阀42,即二位二通电磁阀42的进气口充当整个电磁阀模组40的进气口,二位二通电磁阀41的出气口与二位三通电磁阀42的进气口连通;二位三通电磁阀42的出气口与气管连接,二位三通电磁阀42的泄气口充当整个电磁阀模组40的泄气口;当只给二位二通电磁阀42上电时,给软充气袋10充气,当只给二位三通电磁阀43上电时,给软充气袋10泄气;当不给任何一个电磁阀上电时,软充气袋10处于保压的状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磁阀模组40也可以由手动阀代替,此时手动阀包括一个按压气囊,按压气囊的出气口设置有一个出气单向阀,其进气口设置一个进气单向阀;当手动挤压按压气囊时,气囊内压力增加,出气单向阀打开,给软充气袋10充气;当松开按压气囊时,气囊内压力小,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单向阀进入到气囊内;如此往复按压气囊即可实现对软充气袋10的充气。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软充气袋10上设有一个气路11,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软充气袋10也可以设置多个气路11,以实现软充气袋10各个部位的均匀鼓胀和泄气。
其中,本实施例中,软充气袋10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20;如图1和图4所示,限高结构30包括分布式排列设置的穿透式限高带31和/或内置型限高带32。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的横截面可以是点状、条状、圆形或者蜂窝状等多种形状。
所述限高结构30的材质为柔性材质,可选的为:聚酯薄膜、编制带、编织布、无纺布材料、软塑胶透气膜、带孔洞的塑料片等。
穿透式限高带31的纵截面为工字型,其两端伸出于软充气袋10外,其竖直部分略长于软充气袋10泄气时的正常高度,当软充气袋10充气时,其伸出于软充气袋10外的端部可对软充气袋10表面施加压力,避免其单点膨胀过高;
穿透式限高带31由于其穿过软充气袋10的袋体,因此为了保证充气时,其穿透处的密封性,其伸出于软充气袋10外的端部与软充气袋10相邻的表面设有密封圈或者涂有密封胶或者将端部焊接在袋体上,以避免气体从穿透处溢出。
内置型限高带3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软充气袋内的上下表面或如图4所示,分别固定在软充气袋的隔绝层与软充气袋内的上下表面之间,内置型限高带32的两端可选择地采用以下方式固定在软充气袋内:超声波焊接、胶黏、铆接、穿接等方式。
不管是上述何种方式,内置型限高带32通过将软充气袋袋体10内部的上部和下部拉紧的方式,限定软充气袋10在该处的鼓胀高度。
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的中部设有开口,用于将其两侧的气流导通。
限高结构30可以单独采用穿透式限高带31或者内置型限高带32的方式;或者同时采用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的方式;不管是哪种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均匀分布式设计的限高结构30使得软充气袋10各个部位充气式凸出的最高高度都一致,使得与其泄气时的外形一致,也即实现了与座椅表面原始状态的随形,保证了充气式座椅表面的美观性和舒适性;同时,增加了乘坐人员与软充气袋10对应区域的座椅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舒适性;同时气体在软充气袋内不受限高带的隔绝,可自由流动。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软充气袋10内设有至少一个调节区;至少一个所述调节区内设有至少两层不同硬度的柔性填充物20。调节区及柔性填充物20的层数可选地且不限于以下组合方式:
1、如图5所示,调节区的数量为两个,位于中间的第一调节区16-1和位于边缘的第二调节区16-2;第一调节区16-1和第二调节区16-2的高度一致;其中第一调节区16-1内从上至下设有柔性填充物A 20-1、柔性填充物C 20-3和柔性填充物B 20-2;第二调节区16-2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柔性填充物A20-1和柔性填充物B20-2;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调节区16-1的中部设置硬度比柔性填充区A20-1和柔性填充物B20-2更大的柔性填充物C20-3,在同一状态下,使得软充气袋10中部的硬度更强,边缘的硬度更低。
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充气袋10设有两个气路,两个气路下可输入不同气压等级的气源。当要求的软度比较低的时候,可以通过气压较高的气源供气。当要求的软度比较高的时候,可以通过气压较低的气源供气。
2、如图6所示,调节区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位于软充气袋10中部的第三调节区16-3、位于软充气袋10边缘一侧的第四调节区16-4和软充气袋边10缘另一侧的第五调节区16-5;第四调节区16-4和第五调节区16-5的高度一致,与第三调节区16-3高度不一致;
其中第三调节区16-3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A20-1;第四调节区16-4内从上至下填充有柔性填充物A20-1和柔性填充物B20-2;第五调节区内16-5填充有柔性填充物A20-1;其中第五调节区16-5内的柔性填充物A20-1的厚度与第四调节区16-4内的柔性填充物A20-1和柔性填充物B20-2的总和一致。
优选地,上述同一调节区内的多层柔性填充物之间设有隔绝层,隔绝层的设置方式可选且不限于以下几种:
1、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软充气袋10只设有一个调节区,且该调节区内设有两层柔性填充物20,分别为柔性填充物A20-1和柔性填充物B20-2;且两层柔性填充物20之间设有隔绝层17,隔绝层17将软充气袋10内的腔体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且每个部分对应设有一个气路11,使得软充气袋10可以同时通过这两个气路11调节软硬度,也可以分别单独使用其中的任意一个气路调节软硬度。
优选地,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将软充气袋10设为三个调节区,位于中部的调节区的柔性填充物20包括位于隔绝层17上方的柔性填充物A 20-1和位于隔绝层17下方的柔性填充物B 20-2;位于两侧的调节区的柔性填充区分别为位于隔绝层17上方的柔性填充物B和位于隔绝层17下方的柔性填充物C;如此也实现了一个软充气袋多种硬度的调节。
2、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软充气袋10设有两个调节区,分别为位于中部的第六调节区16-6和位于边缘的第七调节区16-7,第六调节区内16-6设有一层柔性填充物A20-1,第七调节区16-7内设有位于上面的柔性填充物A20-1和位于下面的柔性填充物B20-2;第七调节区16-7的高度厚于第六调节区16-6;
柔性填充物B 20-2和柔性填充物A20-1之间设有隔绝层17,且隔绝层17上设有导气口17-1,
软充气袋10在隔绝层17的上下均设有气路。
其中,柔性填充物20可选地为发泡,泡棉、海绵等柔性物质。其中发泡密度的不同可以使得上述柔性填充物A、柔性填充物B和柔性填充物C形成不同的硬度。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如图10所示,所述软充气袋10上开设有若干导风孔道12,用于将软充气袋10两侧的气体导通。所述导风孔道12与所述软充气袋10的充气腔隔绝,软充气袋10的充气腔即为其填充有柔性填充物的腔体,用于容纳充入空气的腔体。
本实施例提供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可应用于具有通风性能的汽车座椅,座椅底部向座椅表面导向的风可从导风孔道12出来;本实施例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的导风孔道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的适用性。
实施例四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70,所述汽车座椅70的靠背71和/或座垫72和/或侧翼73和/或肩部71-1和/或腰部集成有实施例一中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设置在汽车座椅的靠背71、座垫72、侧翼73、肩部71-1、腰部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部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软充气袋10的气源可选地采用以下任意一种方式:
1、由单独设置的微型气泵提供;
2、由汽车车身内的压缩空气提供;
以汽车座椅的座垫72为例,软充气袋安装在座垫72的座椅面套75与泡棉结构74之间,软充气袋10的气路11从底部穿过泡棉结构74伸出与气源50连接。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汽车座椅70上各个部位的软充气袋10的气路11上均分别安装有电磁阀模组40,电磁阀模组40例如采用实施例一所述形式,所述汽车座椅70上的控制模块60通过控制各个所述电磁阀模组40的通断状态来分别独立控制各个所述软充气袋10充放气。各个软充气袋10的独立控制使得各个软充气袋10的充放气可以独立进行,从而使得各个软充气袋10可以形成不同的充放气组合,实现多功能,多种硬度的调节。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座椅70上所有软充气袋10分组设置,每组软充气袋10的气路汇合在支气路上,所述支气路上安装有支路电磁阀40;所述控制模块60通过控制各组所述支路电磁阀模组的通断状态来分别控制各组软充气袋10充放气。
软充气袋10的分组规则可以根据位置区域或者实际的使用需求或者控制需求而设定,例如以区域来分组时,所有位于侧翼的软充气袋10的气路并联设置,与一个共同的支气路连接;所有座垫72上的软充气袋并联设置,与一个共同的支气路连接;所有靠背71上的软充气袋并联设置,与一个共同的支气路连接;分组设置的软充气袋可以实现总控制,使得同一区域的软充气袋同步动作。
以座椅的座垫72部位为例,驾乘人员80坐在安装有软充气袋10的座椅上的状态,当软充气袋10处于未充盈状态时,限高结构30弯曲塌缩。软充气袋10及其内部的柔性填充物20被压缩,座椅表面处于相对软的状态,人体躯干陷入椅面较深如图12所示。当驾乘人员80坐在椅面,软充气袋10处于充盈状态时,限高带30相对伸展。软充气袋10及其内部的柔性填充体仅少许压缩,座椅表面处于相对硬的状态,人体躯干陷入椅面较浅如图13所示。因此本实施例的方案提供了不同软硬度可调的座椅。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所述座椅的软硬度调节结构处叠加设有多层软充气袋,本实施例以2层软充气袋为例进行说明。
2层软充气袋的设置方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任意一种方式:
1、相邻叠加,如图14所示,所述座椅泡棉结构74的邻近座椅面套75的一侧设有用于放置软充气袋10的软充气袋容留槽76,软充气袋容留槽76有三个,分别为两个对称设置的上软充气袋容留槽76-1和一个下软充气袋容留槽76-2;两个上软充气袋容留槽76-1内并排设有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下软充气袋容留槽76-2内设有第三软充气袋15;其中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同时控制充放气,且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与座椅面套75之间设有柔性衬垫77,限高结构30周围出现局部臌胀,产生微小的凹凸不平状态,柔性衬垫77可以弥补这个状态,提升座椅椅面的舒适平整度;当只有位于上软充气袋容留槽76-1内的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充气,或者只有第三软充气袋15工作时,可以提供中等硬度的座椅座垫硬度;当第一软充气袋13、第二软充气袋14和第三软充气袋15同时充气时,可提供更强硬度的座椅座垫硬度;
2、间隔叠加,如图15所示,两层软充气袋分别位于靠近座椅面套75的一侧和远离座椅面套75的一侧,优选地,如图16所示,由于位于底部的第三软充气袋15与座椅70的支撑骨架78直接接触,为了保护第三软充气袋15,在第三软充气袋15与支撑骨架78之间还设有柔性衬垫77;当然,如果第三软充气袋15的袋体材质较结实,如图10所示,其底部也可以不设柔性垫77。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如图17所示,所述泡棉结构74在所述软充气袋容留槽76的开口侧还设有遮盖体容留槽79,用于放置遮盖体90;所述遮盖体容留槽79与所述软充气袋容留槽76呈梯形结构;当软充气袋10充气时,限高结构30周围出现局部臌胀,产生微小的凹凸不平状态,遮盖体90可以弥补这个状态,提升座椅椅面的舒适平整度。
遮盖体容留槽79比软充气袋容留槽76,可充分地遮盖软充气袋的边缘,保护软充气袋。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如图18所示,软充气袋10与座椅面套75之间还设有加热垫100,为了保护软充气袋10,软充气袋10与加热垫100之间还设有柔性衬垫77;汽车座椅70具有通风结构,通风结构包括设置在汽车座椅70底部的导风结构110,泡棉结构74内设有通风孔道74-1,导风结构110导出的气流从通风孔道74-1内流出后继而通过软充气袋10的导风孔道12流通到座椅的设有座椅面套75的一侧。
如图19,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70集成了加热、通风和软硬度调节的功能,座椅70的靠背设有通风孔70-1,座垫72上设有加热垫100;功能更丰富;通风孔70-1的设置可以依据需要增加,当有通风、软硬度调节和加热功能时,加热垫的基材优选透气性好的基材,或者在加热垫上开口。座椅靠背在具有软硬度调节装置的同时还具有座椅通风功能及座椅加热功能;功能更丰富。在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加热、通风和软硬度调节可集成在一个控制模块上进行控制调节,降低成本。
优选地,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软硬度调节也可以相应地采用多层调节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看出,为了配合具有通风结构的座椅,也可以采用同一层设置间隔的多个软充气袋,在软充气袋之间的泡棉上开设通往座椅面套方向的通气通风孔道74-1;上部并排设置的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之间,以及下部并排设置的第三软充气袋15和第四软充气袋16之间均预留有通风孔道74-1的位置。从该图的A部分放大图可以看出,在软充气袋充气时,限高结构30的周围会程序局部的臌胀状态,而柔性衬垫77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状态,提升座椅椅面的舒适平整度。
优选地,如图21所示,与实施例五对应的,本实施例中的汽车座椅也可以为软充气袋预留槽开口侧设置遮盖体预留槽,用于放置遮盖体,保护软充气袋,用于放置遮盖体90。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3)
1.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60)、至少一个可集成在座椅中的软充气袋(10)、用于检测软充气袋(10)内气压的压力传感器(11-1)、电磁阀模组(40);所述软充气袋(10)连接有至少一个气路(11);所述控制模块(60)内设有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内存储有对应软充气袋(10)的设定气压;
所述控制模块(60)配置用于接收所述压力传感器(11-1)的压力信号,并判断所述压力信号达到所述设定气压时,调节所述电磁阀模组(40)的通断状态以给所述软充气袋(10)充气或放气,从而调节座椅表面的软硬度;
所述软充气袋(10)还设有限高结构(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充气袋(10)分组设置,每组软充气袋(10)的气路(11)汇合在支气路上,所述电磁阀模组(40)及其对应的压力传感器(11-1)设在所述支气路上;所述控制模块(60)通过控制各组所述支气路上电磁阀模组(40)的通断状态来分别控制各组软充气袋(10)同时充放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模块(61),所述设定气压由控制模块(60)从所述输入模块(61)采集到存储信号后采集各个压力传感器(11-1)的压力信号形成;所述存储信号包括存储代码信息;
所述控制模块(60)还配置用于,从所述输入模块(61)采集到存储代码信息时,控制电磁阀模组(40)的通断状态来分别控制各组软充气袋(10)充放气,以达到与所述存储代码信息对应的设定气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充气袋(10)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充气袋(10)内设有至少一个调节区;至少一个所述调节区内设有至少两层不同硬度的柔性填充物(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调节区内的多层柔性填充物(20)之间设有隔绝层(1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绝层(17)上开设有导气口(17-1)。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高结构(30)为穿透式限高带(31)和/或内置型限高带(32)。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充气袋(10)上开设有若干贯穿袋体的导风孔道(12),所述导风孔道(12)与所述软充气袋(10)的充气腔隔绝,用于将软充气袋(10)两侧的气体导通。
10.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70)的靠背(71)和/或座垫(72)和/或侧翼(73)和/或肩部(71-1)和/或腰部集成有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所述软充气袋(10)的气源(50)由微型气泵或汽车车身内的压缩空气提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70)的靠背(71)和/或座垫(72)和/或肩部(71-1)和/或腰部以各自的中线对称设有2个气路互通的软充气袋(10)。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70)的泡棉结构(74)内设有用于放置软充气袋(10)的软充气袋容留槽(76)。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棉结构(74)内还设有位于所述软充气袋容留槽(76)开口方向侧的遮盖体容留槽(79),用于放置遮盖体(90);所述遮盖体容留槽(79)与和其邻近的软充气袋容留槽(76)呈梯形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56691.7U CN211280720U (zh) | 2019-11-13 | 2019-11-13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56691.7U CN211280720U (zh) | 2019-11-13 | 2019-11-13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280720U true CN211280720U (zh) | 2020-08-18 |
Family
ID=72033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956691.7U Active CN211280720U (zh) | 2019-11-13 | 2019-11-13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28072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77550A (zh) * | 2019-11-13 | 2020-03-13 | 安闻汽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2019
- 2019-11-13 CN CN201921956691.7U patent/CN21128072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77550A (zh) * | 2019-11-13 | 2020-03-13 | 安闻汽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55738B (zh)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JP4150721B2 (ja) | 車両及び航空機用の適応型空気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と背もたれクッション | |
WO2021093358A1 (zh)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US20100207443A1 (en) | Vehicle seat cushion with inflatable air bladder | |
CN110877550A (zh)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106032117B (zh) | 座椅腰托的渐进式调整系统 | |
WO2016141501A1 (zh) | 座椅腰托的渐进式调整系统 | |
JPH0698065B2 (ja) | 自動車用座席 | |
CN211280720U (zh)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112440846B (zh) | 一种腰部曲线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211280721U (zh)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211765115U (zh) | 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211280718U (zh) | 一种舒适性可调节的汽车座椅 | |
CN110789409A (zh)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110774948A (zh) | 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211459554U (zh) | 一种具有气囊结构的床垫 | |
CN110774949A (zh) | 一种舒适性可调节的汽车座椅 | |
CN211280719U (zh) |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 | |
CN110861540B (zh) |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汽车座椅 | |
CN211765074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US20080309128A1 (en) | Seat Insert, in Particular for a Seat of a Motor Vehicle or an Airplane | |
CN201734293U (zh) | 充气背垫 | |
CN213046218U (zh) | 一种气囊顶腰装置及其沙发 | |
CN102273851A (zh) | 充气背垫 | |
CN114041942A (zh) | 一种缓冲气囊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