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80719U -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80719U
CN211280719U CN201921956672.4U CN201921956672U CN211280719U CN 211280719 U CN211280719 U CN 211280719U CN 201921956672 U CN201921956672 U CN 201921956672U CN 211280719 U CN211280719 U CN 2112807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soft
inflatable bag
foaming structure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5667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w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w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w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w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5667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807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807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807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座椅发泡结构包括发泡结构本体和至少一个软充气袋,软充气袋一体发泡固定在发泡结构的表面或内部;软充气袋连接有伸出于发泡结构的至少一个气路通道;软充气袋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软充气袋通过气路通道充入或排出气体以调节座椅表面的软硬度。本申请将软充气袋固定在发泡结构本体的表面或内部,一体式整合结构更加使得座椅结构更加稳定、美观;软充气袋内设有柔性填充物,通过对软充气袋的充放气可以实现做座椅表面各个部位的软硬度调节,由于本装置独立设置,不影响整个座椅的支撑性能,柔性填充物可避免当软充气袋中气体完全排除状态时,袋体发生过度坍缩,进而形成椅面坍缩不平的情况出现。

Description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座椅舒适度的了解与进步,发现传统的认为一把舒适的座椅具有包覆式符合人体工程的良好造型以及柔软透气性与支撑性外又逐步认识到座椅表面的软硬程度可实现智能化调节对舒适度的应用提升与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现有的通过空气来调节座椅软硬度的结构具有以下缺点:软硬度调节结构与座椅分体式设计,软硬度调节装置无缝安装在发泡上很困难,对于装配要求很高,容易降低座椅舒适度,并且影响座椅的美观性和舒适性。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包括发泡结构本体和至少一个软充气袋,所述软充气袋一体发泡固定在所述发泡结构的表面或内部;所述软充气袋连接有伸出于所述发泡结构的至少一个气路通道;所述软充气袋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所述软充气袋通过所述气路通道充入或排出气体以调节座椅表面的软硬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充气袋内设有用于限定所述软充气袋充气时膨胀高度的限高结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限高结构为穿透式限高带和/或内置型限高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限高带为分布式排列。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充气袋内开设有贯穿袋体的导风孔道,所述导风孔道与软充气袋的充气腔隔绝;所述发泡结构本体上对应所述导风孔道设有通风孔。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的靠背和/或坐垫和/或侧翼和/或肩部设有上述的座椅发泡结构,所述软充气袋的气源由微型气泵或汽车车身内的压缩空气提供。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汽车座椅的软硬度调节区内相邻叠加或间隔叠加设有至少两层所述软充气袋;所述软硬度调节区为汽车座椅内设有软充气袋的区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汽车座椅的座椅面套与发泡结构本体之间和/或支撑骨架与发泡结构本体之间设有柔性衬垫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汽车座椅的座椅面套与发泡结构本体之间设有加热垫。
本申请通过将软充气袋固定在发泡结构本体的表面或内部,一体式整合结构更加使得座椅结构更加稳定、美观;软充气袋内设有柔性填充物,通过对软充气袋的充放气可以实现做座椅表面各个部位的软硬度调节,由于本装置独立设置,不影响整个座椅的支撑性能,柔性填充物可避免当软充气袋中气体完全排除状态时,袋体发生过度坍缩,进而形成椅面坍缩不平的情况出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软充气袋在发泡结构本体发泡的时候固定在发泡结构本体内,与发泡结构本体一体化,这种一体式整合结构使得汽车座椅的结构更紧凑、稳定和美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计限高结构,可约束软充气袋上下两层袋体的间距,避免充气时,软充气袋出现圆鼓状,造成座椅表面的异常突出形变,使得软充气袋在充气时可与座椅的表面随形,进一步提高了座椅表面的美观和舒适度,同时保证了增加座椅硬度时,乘坐人员与座椅表面的接触面积,保证了安全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发泡结构本体上开设通风孔,在软充气袋上对应开设导风孔道,使得座椅下方的导风结构导入的风可以从通孔孔和导风孔道通过,使得本申请提供的座椅可集成通风和软硬度调节功能;通过在软充气袋的上方设置加热垫,进一步集成通风和/或加热及软硬度调节功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座椅上的软充气袋进行多层设置,实现了不同硬度的软硬度调节,进一步提高了座椅软硬度调节的范围,满足更多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座椅上的软充气袋分别独立控制,可以实现对座椅不同部位不同的软硬度调节;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座椅上的软充气袋也可分组设置,以实现同一个区域的多个软充气袋的分组控制,实现同一区域的软硬度同时调节,避免出现调节不同时造成的座椅表面凹凸不平的现象,同时,分组调节还可降低电磁阀模组的使用数量,降低控制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座椅发泡结构的竖直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软充气袋的竖直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软充气袋的水平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电磁阀模组的原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座椅发泡结构的竖直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座椅发泡结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7-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发泡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汽车座椅的硬度较低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汽车座椅的硬度较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汽车座椅设有多层软充气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六中汽车座椅设有加热垫和通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0、软充气袋;11、气路通道;20、柔性填充物;30、限高结构;40、电磁阀模组;41、两位两通电磁阀;42、两位三通电磁阀;50、气源;60、控制模块;31、穿透式限高带;32、内置型限高带;12、导风孔道;70、汽车座椅;71、靠背;71-1、肩部;72、坐垫;73、侧翼;74、发泡结构本体;74-1、通风孔道;75、座椅面套;80、驾乘人员;13、第一软充气袋;14、第二软充气袋;15、第三软充气袋;16、第四软充气袋;77、柔性衬垫;78、支撑骨架;100、加热垫;70-1、通风孔;110、导风结构;120、模具;121、上模具;122、下模具;122-1、支柱;123、注入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发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座椅发泡结构包括发泡结构本体74和固定在发泡结构本体内的软充气袋10;所述软充气袋10连接有伸出于所述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一个气路通道11;如图2所示,所述软充气袋10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20;所述软充气袋10通过所述气路通道11充入或排出气体以调节座椅表面的软硬度。
其中,软充气袋10的设置位置也可以在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当软充气袋10的数量为多个时,各个软充气袋10的位置可以不同;例如,软充气袋10的数量为3个,分别位于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上表面、下表面和中部;多个软充气袋10的位置也可以是一样的,例如两个软充气袋叠加设置位于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
其中,气路通道11泛指给软充气袋10提供气源的气路结构,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气路通道11包括固定在软充气袋10上的气嘴,与气嘴固定连接的气管;气管的端部连接在电磁阀模组40的泄气口,如图3所示,电磁阀模组40例如包括串联的一个两位两通电磁阀和一个两位三通电磁阀,两位两通电磁阀41的出气口和两位三通电磁阀42的进气口与气管连接;两位两通电磁阀41的进气口与气源50连接,两位三通电磁阀42的其中一个出气口为泄气口,该泄气口用于充当整个电磁阀模组40的泄气口,两位三通电磁阀42的另外一个出气口和软充气袋10相连通;当两位两通电磁阀41上电、两位三通电磁阀42断电时,给软充气袋10的充气,当两位三通电磁阀42上电,两位两通电磁阀41断电时,给软充气袋10泄气;当两位两通电磁阀41和两位三通电磁阀42都断电时,软充气袋10不进入气体也不释放气体,处于保压状态。两位两通电磁阀41和两位三通电磁阀42的上电和断电由控制模块60控制,控制模块60例如可以是以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组成的控制电路。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磁阀模组40也可以由手动阀代替,此时手动阀包括一个按压气囊,按压气囊的出气口设置有一个出气单向阀,其进气口设置一个进气单向阀;当手动挤压按压气囊时,气囊内压力增加,出气单向阀打开,给软充气袋10充气;当松开按压气囊时,气囊内压力小,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单向阀进入到气囊内;如此往复按压气囊即可实现对软充气袋10的充气。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软充气袋10上设有一个气路通道11,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软充气袋10也可以设置多个气路通道11,以实现软充气袋10各个部位的均匀鼓胀和泄气。
其中,柔性填充物20可选地为海绵,泡棉等柔性物质。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软充气袋10分布式设有用于限定所述软充气袋10充气时膨胀高度的限高结构30。
其中,限高结构30包括分布式排列设置的穿透式限高带31和/或内置型限高带32。
所述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的材质为柔性材质,可选的为,聚酯薄膜、编制带、编织布、无纺布材料、软塑胶透气膜、带孔洞的塑料片等。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的横截面可以是点状、条状、圆形或者蜂窝状等多种形状。
穿透式限高带31的纵截面为工字型,其两端伸出于软充气袋10外,其竖直部分略长于软充气袋10泄气时的正常高度,当软充气袋10充气时,其伸出于软充气袋10外的端部可对软充气袋10表面施加压力,避免其单点膨胀过高;
穿透式限高带31由于其穿过软充气袋10的袋体,因此为了保证充气时,其穿透处的密封性,其伸出于软充气袋10外的端部与软充气袋10相邻的表面设有密封圈或者涂有密封胶或者将端部焊接在袋体上,以避免气体从穿透处溢出。
内置型限高带3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软充气袋内的上下表面,内置型限高带32的两端可选择地采用以下方式固定在软充气袋内:超声波焊接、胶黏、铆接、穿接等方式。
优选地,所述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的中部设有开口,用于将其两侧的气体导通。
不管是上述何种方式,内置型限高带32通过将软充气袋袋体10内部的上部和下部拉紧的方式,限定软充气袋10在该处的鼓胀高度。
限高结构30可以单独采用穿透式限高带31或者内置型限高带32的方式;或者同时采用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的方式;不管是哪种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均匀分布式设计的限高结构30使得软充气袋10各个部位充气式凸出的最高高度都一致,使得与其泄气时的外形一致,也即实现了与座椅表面原始状态的随形,保证了充气式座椅表面的美观性和舒适性;同时气体在软充气袋内不受限高带的隔绝,可自由流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发泡结构,如图5所示,所述软充气袋10内开设有贯穿袋体的导风孔道12,所述导风孔道12与软充气袋10的充气腔隔绝;充气腔为软充气袋10的填充有柔性填充物的腔体,也即用于充入气体的腔体;所述发泡结构本体74上对应所述导风孔道12设有通风孔道74-1。导风孔道12和通风孔道74-1可将图中座椅发泡结构下方和上方的气体导通,从而适用于具有通风功能的座椅。
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发泡结构,可应用于具有通风性能的汽车座椅,座椅底部向座椅表面导向的风可从从通风孔道74-1和导风孔道12出来;本实施例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的适用性。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制备实施例一所述的座椅发泡结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软充气袋固定在发泡模具所形成的发泡腔体内;
对应制备图1中所示的发泡结构,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发泡模具120包括上模具121和下模具122,首先在软充气袋10的四周设有飞边,飞边上开设有上下通透的通孔;下模具122上伸出有立柱122-1;立柱的顶端设有一圈卡台;软充气袋10的飞边可卡在卡台上;多个立柱就可将软充气袋10支撑在发泡腔体中;软充气袋10的位置决定了立柱的高度;
对应制备软充气袋10设置在发泡结构本体74上表面的情况,如图9所示,可直接将软充气袋粘贴发泡腔体的内上表面,如图8所示,软充气袋10的上方还粘贴有柔性衬垫70,此时将柔性衬垫70的顶面粘贴在发泡腔体的上部;
对应制备软充气袋10设置在发泡结构本体74下表面的情况,可直接将软充气袋10粘贴在发泡腔体的内下表面,或者在软充气袋10的底面粘贴柔性衬垫,使柔性衬垫77的下表面粘贴在发泡腔体的下部;
s20、往所述发泡腔体内注入发泡液;如图7和图8所示,上模具121上开设有注入流道123,发泡液从注入流道123注入即可;
s30、发泡得到所述座椅发泡结构。
其中,软充气袋10中气路通道11的形成方式可选地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在软充气袋10的气嘴上安装气管,该气管可从注入流道123伸出;
2、软充气袋10的气嘴上安装保护机构,发泡腔体的内表面伸出可抵接到该保护机构表面的支柱,用于在发泡的时候预留出气管的安装路径;发泡完成后,该保护机构可取出,然后从安装路径将气管安装在气嘴上即可。
本实施例的上述制备方法,方便地将软充气袋10发泡固定在发泡结构本体74内,使其与发泡结构本体74一体成型,从而使得具有软硬度调节功能的汽车座椅结构具有一体性,更加的稳定和美观。
实施例四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70,所述汽车座椅70的靠背71、坐垫72、侧翼73、肩部71-1上设有实施例一中的座椅发泡结构,且此时软充气袋10位于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上表面;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座椅发泡结构本体74设置在汽车座椅的靠背71、坐垫72、侧翼73、肩部71-1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部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软充气袋10的气源可选地采用以下任意一种方式:
1、由单独设置的微型气泵提供;
2、由汽车车身内的压缩空气提供;
以汽车座椅的坐垫72为例,软充气袋10安装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上表面之间,软充气袋10的气路通道11从底部穿过发泡结构本体74伸出与气源连接。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汽车座椅70上各个部位的软充气袋10的气路通道11上均分别安装有电磁阀模组40,所述座椅上的控制模块通过控制各个所述电磁阀模组40的通断来分别独立控制各个所述软充气袋10充放气。各个软充气袋10的独立控制使得各个软充气袋10的充放气可以独立进行,从而使得各个软充气袋10可以形成不同的充放气组合,实现多功能,多种硬度的调节。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座椅70上所有软充气袋10分组设置,每组软充气袋10的气路通道汇合在支气路通道上,所述支气路通道上安装有支路电磁阀模组;所述控制模块60通过控制各组所述支路电磁阀模组的通断状态来分别控制各组软充气袋10充放气。
软充气袋10的分组规则可以根据位置区域或者实际的使用需求或者控制需求而设定,例如以区域来分组时,所有位于侧翼73的软充气袋10的气路通道11并联设置,与一个共同的支气路通道连接;所有坐垫72上的软充气袋10并联设置,与一个共同的支气路通道连接;所有靠背71上的软充气袋10并联设置,与一个共同的支气路通道连接;分组设置的软充气袋10可以实现总控制,使得同一区域的软充气袋同步动作。
以座椅的坐垫72部位为例,驾乘人员80坐在安装有软充气袋10的座椅上的状态,当软充气袋10处于未充盈状态时,限高带30弯曲塌缩。软充气袋10及其内部的柔性填充物20被压缩,座椅表面处于相对软的状态,人体躯干陷入椅面较深如图11所示。当驾乘人员80坐在椅面,软充气袋10处于充盈状态时,限高带30相对伸展。软充气袋10及其内部的柔性填充体仅少许压缩,座椅表面处于相对硬的状态,人体躯干陷入椅面较浅如图12所示。因此本实施例的方案提供了不同软硬度可调的座椅。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所述汽车座椅10的软硬度调节结构处叠加设有多层软充气袋10,本实施例以2层软充气袋为例进行说明。
2层软充气袋的设置方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任意一种方式:
1、相邻叠加,如图13所示,在发泡结构本体74的发泡成型的过程中,两个上下叠加的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之间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在一起,设置在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上表面;第二软充气袋14与座椅面套75之间还设有柔性衬垫77,限高结构30周围出现局部臌胀,产生微小的凹凸不平状态,柔性衬垫77可以弥补这个状态,提升座椅椅面的舒适平整度;
或者如图14所示,两个上下叠加的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之间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在一起,设置在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下表面;
或者如图15所示,两个平齐设置的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均与第三软充气袋15叠加设置,位于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上表面;
叠加的软充气袋10的气路通道11的设置可选地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a如图14所示,各个软充气袋10上均独立设有气路通道11;第一软充气袋13、第二软充气袋14和第三软充气袋15分别设有伸出发泡结构本体74的气路通道11;从该图的A部分放大图可以看出,在软充气袋充气时,限高结构30的周围会程序局部的臌胀状态,而柔性衬垫77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状态,提升座椅椅面的舒适平整度。
b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连接处开设有互联的接口,使得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的充气腔体互通;此时位于底部的第一软充气袋13单独设有一个伸出发泡结构本体74的气路通道11即可;
2、间隔叠加,如图15所示,两个并排设置的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位于靠近座椅面套75的一侧;第三软充气袋15位于远离座椅面套75的一侧,优选地,如图15所示,由于位于底部的第三软充气袋15与座椅70的支撑骨架78直接接触,为了保护第三软充气袋15,在第三软充气袋15与支撑骨架78之间还设有柔性衬垫77作为保护层。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将座椅发泡结构替换为替换为实施例二中座椅发泡结构,如图16所示,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上表面并排设有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下表面设有导风结构110;此时,发泡机构本体74与座椅面套75之间还设有加热垫100,且座椅的导风结构110可依次通过发泡结构本体74的通风孔道74-1、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的导风孔道12后从座椅面套75的表面出去。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70集成了加热、通风和软硬度调节的功能,如图17所示,座椅70的靠背71均开设有通风孔70-1;坐垫72上设有加热垫100;功能更丰富;通风孔70-1的设置可以依据需要增加,当有通风、软硬度调节和加热功能时,加热垫的基材优选透气性好的基材,或者在加热垫上开口。在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加热、通风和软硬度调节可集成在一个控制模块上进行控制调节,降低成本。
优选地,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软硬度调节也可以相应地采用多层调节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上表面并排设有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发泡结构本体74的下表面并排设有第三软充气袋15和第四软充气袋16;此时,发泡机构本体74与座椅面套75之间还设有加热垫100,且座椅的导风结构110可依次通过第三软充气袋15和第四软充气袋的导风孔道12、发泡结构本体74的通风孔道74-1、第一软充气袋13和第二软充气袋14的导风孔道12后从座椅面套75的表面出去。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泡结构本体(74)和至少一个软充气袋(10),所述软充气袋(10)一体发泡固定在所述发泡结构本体(74)的表面或内部;所述软充气袋(10)连接有伸出于所述发泡结构本体(74)的至少一个气路通道(11);所述软充气袋(10)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20);所述软充气袋(10)通过所述气路通道(11)充入或排出气体以调节座椅表面的软硬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发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充气袋(10)设有用于限定所述软充气袋充气时膨胀高度的限高结构(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发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高结构(30)为穿透式限高带(31)和/或内置型限高带(32)。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座椅发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高结构(30)为分布式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发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充气袋(10)内开设有贯穿袋体的导风孔道(12),所述导风孔道(12)与软充气袋(10)的充气腔隔绝;所述发泡结构本体(74)上对应所述导风孔道(12)设有通风孔道(74-1)。
6.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70)的靠背(71)和/或坐垫(72)和/或侧翼(73)和/或肩部(71-1)设有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发泡结构,所述软充气袋(10)的气源由微型气泵或汽车车身内的压缩空气提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70)的软硬度调节区内相邻叠加或间隔叠加设有至少两层所述软充气袋(10);所述软硬度调节区为汽车座椅(70)内设有软充气袋(10)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70)的座椅面套(75)与发泡结构本体(74)和/或支撑骨架(78)与发泡结构本体(74)之间设有柔性衬垫(77)。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70)的座椅面套(75)与发泡结构本体(74)之间设有加热垫(100)。
CN201921956672.4U 2019-11-13 2019-11-13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 Active CN2112807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56672.4U CN211280719U (zh) 2019-11-13 2019-11-13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56672.4U CN211280719U (zh) 2019-11-13 2019-11-13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80719U true CN211280719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16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56672.4U Active CN211280719U (zh) 2019-11-13 2019-11-13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807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61540A (zh) * 2019-11-13 2020-03-06 安闻汽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汽车座椅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61540A (zh) * 2019-11-13 2020-03-06 安闻汽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汽车座椅
CN110861540B (zh) * 2019-11-13 2024-04-30 安闻汽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汽车座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70942A (en) Seatin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4965899A (en) Air cushion for chair and chair utilizing the air cushion
US10118525B2 (en)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with aesthetic leather trim cover assembly
JP4150721B2 (ja) 車両及び航空機用の適応型空気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と背もたれクッション
CN101966826A (zh) 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和制造方法
CN211280719U (zh)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和汽车座椅
WO2021093358A1 (zh)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CN110861540A (zh)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汽车座椅
CN111055738B (zh)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CN110877550A (zh)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KR20190027980A (ko) 주름 개선을 위한 차량용 시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1280721U (zh)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US11247593B2 (en)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with aesthetic trim cover assembly
WO1997020669A1 (fr) Siege fait de plusieurs couches de durete differente recouvert d'une peau,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CN110789409A (zh)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CN211765115U (zh) 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CN110774949A (zh) 一种舒适性可调节的汽车座椅
US20080309128A1 (en) Seat Insert, in Particular for a Seat of a Motor Vehicle or an Airplane
CN211280718U (zh) 一种舒适性可调节的汽车座椅
CN211280720U (zh)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CN112440846B (zh) 一种腰部曲线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CN110774948A (zh) 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CN211765074U (zh)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CN208376587U (zh) 座椅组件
JP2840223B2 (ja) 表皮付き多層異硬度座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