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65074U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65074U CN211765074U CN201922454538.0U CN201922454538U CN211765074U CN 211765074 U CN211765074 U CN 211765074U CN 201922454538 U CN201922454538 U CN 201922454538U CN 211765074 U CN211765074 U CN 2117650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ft
- seat
- air bag
- valve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装置设置在汽车座椅的座椅面套下面,包括软性气囊和设置在所述软性气囊外的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节流阀和单向逆止阀;所述节流阀用于阻隔或连通所述软性气囊内的气体与外部气源;所述单向逆止阀的流通方向为由外至内,用于在外部气源压力大于软性气囊的腔体内气压时,往软性气囊内充入外部气源;所述软性气囊内填充有至少一种柔性填充物。本申请使得可以简单地通过关闭或开启节流阀以分别提供硬和软的两种座椅状态,单向逆止阀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在硬的状态下气体的外流,另外还可在状态转换时,为软性气囊提供可恢复气压的气流通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座椅舒适度的了解与进步,发现传统的认为一把舒适的座椅具有包覆式符合人体工程的良好造型以及柔软透气性与支撑性外又逐步认识到座椅表面的软硬程度可实现智能化调节对舒适度的应用提升与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现有的通过空气来调节座椅软硬度的结构具有以下缺点:由于采用电磁阀、气泵和控制器等配气结构及电子器件,使得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的造价高,且当电路及器件故障时,维修成本也较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和汽车座椅。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设置在汽车座椅的座椅面套下面,包括软性气囊和设置在所述软性气囊外的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节流阀和单向逆止阀;所述节流阀用于阻隔或连通所述软性气囊内的气体与外部气源,所述单向逆止阀的流通方向为由外至内,用于在外部气源压力大于软性气囊的腔体内气压时,往软性气囊内充入外部气源;所述软性气囊内填充有至少一种柔性填充物。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溢流阀;所述软性气囊内的压力大于等于设定压力时,所述溢流阀用于将软性气囊内的气体排出,使得所述软性气囊内的压力降到设定压力。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节流阀、单向逆止阀和溢流阀中的至少两种集成设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性气囊设有限高结构,用于限定软性气囊被挤压时的膨胀高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节流阀为手动阀或电磁阀。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性气囊由两个以上的分气囊组成;所述分气囊之间气路连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性气囊的厚度范围为 1cm-5cm。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性气囊的数量大于等于两个,多个软性气囊全部叠加或部分叠加设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多个所述软性气囊分别设有独立的阀门组件,或,多个所述软性气囊全部或部分共用所述阀门组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性气囊上开设有若干贯穿囊体的导风孔道,所述导风孔道与所述软性气囊的充气腔隔绝,用于将软性气囊两侧的气体导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柔性填充物为海绵、气溶胶、三维编织物、橡塑弹性结构体或纤维垫层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泡棉和套在所述座椅泡棉外的座椅面套;所述座椅泡棉与所述座椅面套之间设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座椅泡棉邻近座椅面套的一侧开设有气囊预留槽;所述软性气囊放置在所述气囊预留槽内。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性气囊与座椅面套之间设有遮盖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座椅泡棉与所述座椅面套之间设有加热垫。
本申请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提供一种主要有软性气囊及连接在软性气囊上的节流阀和单向截止阀组成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且软性气囊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使得可以简单地通过关闭或开启节流阀以分别提供硬和软的两种座椅状态,单向逆止阀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在硬的状态下气体的外流,另外还可在状态转换时,为软性气囊提供可恢复气压的气流通道。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至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至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2中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3中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4中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至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5中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中软性气囊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软性气囊;2.第一气路;3.第二气路;4.节流阀;5.单向逆止阀; 6.柔性填充物;7.分囊体;8.导风孔道;9、汽车座椅;10.座椅泡棉;11.座椅面套;12.气囊预留槽;13.遮盖层;14.加热垫;15.连接管;16. 坐垫;17.靠背;18.风扇;19.风通风管;20.导风袋;21.手动开关;22. 溢流阀;23.限高结构;24.总气管;25.第三气路;26.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设置在汽车座椅9的座椅面套11的下面;该装置包括软性气囊1和设置在所述软性气囊1外的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节流阀4和单向逆止阀5;所述节流阀4用于阻隔或连通所述软性气囊1内的气体与外部气源;所述单向逆止阀5的流通方向为由外至内,用于在外部气源压力大于软性气囊1的腔体内气压时,往软性气囊1内充入外部气源;所述软性气囊1内填充有至少一种柔性填充物6。
其中,阀门组件中节流阀4和逆止阀5的具体设置方式可选地采用以下方式:
1、如图1所示,软性气囊1外分别设有第一气路2和第二气路3;所述第一气路2和其二气路3连通至所述软性气囊1的腔体内;所述第一气路2上安装有节流阀4;所述第二气路3上安装有单向逆止阀5;
2、如图2所示,从软性气囊1的外侧设置一根总气管24;节流阀4安装在第一气路2上;单向逆止阀5安装在第二气路3上;第一气路2和第二气路3并联设置,且一端均同时与总气管24的端部连接;
其中节流阀4的功能种类可选地采用以下两种阀门:
1、只具有开和关功能的纯开关阀,例如采用杰安德气动的 BUC/BUL系列的手动阀开关;
2、如图3所示,节流阀4还可以是具有流量调节功能的开关阀;该阀门具有控制进气和出气速度的功能;此时气体进入和排出囊体的速度可以通过节流阀4设置。例如可以采用金汉的304不锈钢气动快插手阀,即SA系列气源流量手动调节两端快插节流阀。
其中节流阀4也可以采用电子控制阀,对应电子控制阀设有输入模块和控制器,当乘坐人员通过输入模块输入软态要求的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电子控制阀开启;当乘坐人员通过输入模块输入硬态要求的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电子控制阀关闭。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节流阀4为手动阀,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节流阀4可选地采用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连接有用于给所述电磁阀上电和断电的手动开关21。
优选地,为了节省空间,节流阀4和单向逆止阀5可以集成设置。
以纯开关功能的节流阀4为例进行说明,其具有有两种工作档位,一种是开,一种是关,相应地,本实施例中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具有以下工作状态:
一、第一态(软态):节流阀为打开状态,气流可以流动。
a、自然状态下,软性气囊1的内部与外部的大气压为基本相同。即,内外部气压平衡,无气体流动交换(静止状态),柔性填充物6 处于自然膨起状态。
b、当人体占用,有乘员乘坐时,汽车座椅的椅面受力挤压时:人体重量压迫椅面及内部的软性气囊1。软性气囊1内的柔性填充物6 受压,软性气囊1内部的空气经过打开的节流阀4排出至囊体外,囊体塌缩变扁。此时,椅面表现为相对较软的状态。
c、当人体撤离椅面,在椅面恢复为未受力挤压的状态即无人乘坐的状态,封闭的软性气囊1受到内柔性填充物6的膨起填充的影响,囊体逐渐恢复高度。此时,空气从打开的节流阀4在内外压差的影响下,回灌至软性气囊1的内部,直至内外气压平衡充满。椅面也恢复为平展状态。
二、第二态(偏硬态):节流阀4为关闭状态,此处无气流的流动。
a、在自然状态下,软性气囊1的内部与外部的大气压为基本相同。即,内外部气压平衡,无气体流动交换。
b、当人体占用,有乘员乘坐时,汽车座椅的椅面受力挤压时:人体重量压迫椅面及内部的软性气囊1。软性气囊1内的内柔性填充物6 受压,由于节流阀4关闭,单向逆止阀5的流通方向为由外至内,因此软性气囊1内部的空气无法排出。此时,软性气囊1受到内部空气填充的影响,不能完全塌缩变扁,表现了一定的支撑性。此时,椅面表现为相对较硬的状态。
三、第三态(转换态):当座椅由第一态(软态)的坐人情况下关闭节流阀。
a、当人体占用,有乘员乘坐时,汽车座椅的椅面受力挤压;人体重量压迫椅面及内部的软性气囊1。软性气囊1内的内充柔性填充物6 受压,软性气囊1内部的空气经过节流阀4排出至囊体外,囊体塌缩变扁。
b、此时,启动关闭节流阀4,人体撤离椅面。封闭的软性气囊1 相对外部呈现更为显著的负压状态。受到内柔性填充物6的膨起填充的影响,囊体逐渐恢复高度。此时,空气从打开的单向逆止阀5,在内外压差的影响下,回灌至软性气囊1的内部,直至内外气压平衡充满。
软性气囊1的实施方式可选地采用以下方式;
1、采用单个的软性气囊1,如图1至3所示;
2、如图4所示,由两个气路互通的分囊体7组成,且分囊体7 之间通过连接管15连通;第一气路2和第二气路3可以同时设置在一个分囊体7上,也可以分别设在两个分囊体7上;
3、如图5所示,由两个气路互通的分囊体7组成,此时分囊体7 之间的气路互通通过公用第一气路2和第二气路3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软性气囊1的厚度为3cm,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软性气囊1的厚度范围为1cm-5c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填充物6为海绵、气溶胶、三维编织物、橡塑弹性结构体或纤维垫层中的至少一种;柔性填充物具有弹性,在失去压力后可恢复原状,以给软性气囊1提供支撑作用。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使用者只需要通过手动调节或者控制节流阀4的开关状态即可选择座椅的软硬度,使用方便,成本低。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软硬度调节装置还进一步具有调节软性气囊1内气压的功能;如图6所示,阀门组件还进一步包括溢流阀22;所述软性气囊1内的压力大于等于设定压力时,所述溢流阀22用于将软性气囊1内的气体排出,使得所述软性气囊1内的压力降到设定压力。其中,设定压力由溢流阀22本身的溢流压力决定,设计时,根据需求的压力选定符合溢流压力的溢流阀22;溢流阀例如可以采用型号A28X-16T的原田弹簧式安全阀。
增加溢流阀22,防止在节流阀4关闭情况下,人体乘坐,挤压软性气囊1,压力大的区域下陷,将软性气囊1中心的气流压至囊体边缘,造成囊体边缘鼓胀,影响座椅造型,降低乘坐舒适感;采用溢流阀22,硬度适中时的压力值为溢流压力值,或者溢流压力值对应座椅的某个硬度设定值,溢流阀可以保证座椅内压力不超过设定值;超出溢流压力值时通过溢流阀将一部分气体排出,保证囊体内的压力值恒度,使得其软硬度保持恒定,避免单独部位的形状突出鼓胀。
其中溢流阀22的安装方式也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的方式,即单独从软性气囊1的外侧设置一个第三气路25;溢流阀22安装在第三气路25上;也可以采取如图7所示的方式,即将第三气路25连接在总气管24上,与第一气路2和第二气路3并联设置。
其中,溢流阀22也可以和节流阀4和/或单向逆止阀5集成设置。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也可以通过在软性气囊1内设置限高结构23,用于限定软性气囊1被挤压时的膨胀高度;以此来避免囊体部分区域因压力大而部分塌陷的情况;
限高结构23包括分布式排列设置的穿透式限高带23-1和/或内置型限高带23-2。穿透式限高带23-1和内置型限高带23-2的横截面可以是点状、条状、圆形或者蜂窝状等多种形状。
所述限高结构的材质为柔性材质,可选的为:聚酯薄膜、编制带、编织布、无纺布材料、软塑胶透气膜、带孔洞的塑料片等。
穿透式限高带23-1的纵截面为工字型,其两端伸出于软性气囊1 外,其竖直部分略长于软性气囊1泄气时的正常高度,当软性气囊1 充气时,其伸出于软性气囊1外的端部可对软性气囊0表面施加压力,避免其单点膨胀过高;
穿透式限高带23-1由于其穿过软性气囊的囊体,因此为了保证充气时,其穿透处的密封性,其伸出于软性气囊1外的端部与软性气囊 1相邻的表面设有密封圈或者涂有密封胶或者将端部焊接在囊体上,以避免气体从穿透处溢出。
内置型限高带23-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软性气囊内的上下表面;分别固定在软性气囊的隔绝层与软性气囊内的上下表面之间,内置型限高带的两端可选择地采用以下方式固定在软性气囊内:超声波焊接、胶黏、铆接、穿接等方式。
不管是上述何种方式,内置型限高带23-2通过将软性气囊1的囊体内部的上部和下部拉紧的方式,限定软性气囊1在该处的鼓胀高度。
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穿透式限高带23-1和内置型限高带23-2的中部设有开口,用于将其两侧的气流导通。
限高结构23可以单独采用穿透式限高带23-1或者内置型限高带 23-2的方式;或者同时采用穿透式限高带23-1和内置型限高带23-2 的方式。
如图9至图11所示,当软性气囊1内设有限高结构时,在各个状态下软性气囊1具有以下变化:
第一态(软态)时:如图9所示,当人体乘坐在椅面,软性气囊 1处于未充盈状态时,限高结构23弯曲塌缩。软性气囊1及其内部的柔性填充物被压缩,气体经过"开启状态"的节流阀4流出,座椅表面处于相对软的状态,人体躯干陷入椅面较深。
第二态(偏硬态):如图10所示,当人体乘坐在椅面,软性气囊 1处于未充盈状态时,限高结构23弯曲塌缩。软性气囊1及其内部的柔性填充物被压缩,此时阀门状态为“关闭状态”气路不导通,单向逆止阀5不导通,软性气囊1受到压缩变形,其腔体内空间减小,压力增大,座椅表面处于硬的状态,人体躯干陷入椅面较浅。硬态过度到软态时,打开阀门,气体从节流阀排放到空气中,变为软态
第三态(转换态):如图11所示,当人体26由乘坐状态变化到离开椅面,压力消失,座椅恢复至无人乘坐状态,软性气囊1受到人体26挤压压力消失,囊体内柔性填充物恢复至未压缩状态,囊体内空间变大,压力减小,节流阀处于关闭状态时,单向逆止阀一端大气压力大于囊体内压力,则空气沿着箭头方向进入囊体,囊体内空气增多直至囊体内压力与单向逆止阀另一端的空气大气压相同,当人体再次乘坐时,阀门和单向阀气路不导通,则为前面所述的偏硬态。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软性气囊1也可以多个叠加设置,实现多级软硬度的调节;如图12所示,以两层叠加设置的软性气囊1a和软性气囊 1b上下层叠设置为例说明,此时,本软硬度调节装置可以实现以下状态的软硬度调节:
一、第一态(最软态):软性气囊1a、节流阀4a为打开状态,气流可以流动。软性气囊1b、节流阀4b为打开状态,气流可以流动。
a、在自然状态下,软性气囊(1a、1b)的内部与外部的大气压为基本相同。即,内外部气压平衡,无气体流动交换(静止状态)。
b、当人体占用,有乘员乘坐时,汽车座椅的椅面受力挤压时:人体重量压迫椅面及内部的软性气囊(1a、1b)。软性气囊(1a、1b) 内的内柔性填充物(6a、6b)受压,软性气囊1a内部的空气经过节流阀4a排出至囊体外,软性气囊(1b)内部的空气经过节流阀4b排出至软性气囊1b外,软性气囊(1a、1b)变塌缩变扁;椅面表现为最软态。
c、当人体撤离椅面,在椅面恢复为未受力挤压的状态,即无人乘坐的状态,封闭的软性气囊(1a、1b),分别受到柔性填充物(6a、 6b)的膨起填充的影响,软性气囊(1a、1b)逐渐恢复高度。此时,空气从打开的节流阀(4a、4b)在内外压差的影响下,分别回灌至软性气囊(1a、1b)的内部,直至内外气压平衡充满。
二、第二态(较软态/第一调节软态):软性气囊1a、节流阀4a 为打开状态,气流可以流动。软性气囊1b、节流阀4b为关闭状态,此处无气流的流动。
a、在自然状态下,软性气囊(1a、1b)的内部与外部的大气压为基本相同。即,内外部气压平衡,无气体流动交换。
b、当人体占用,椅面受力挤压的状态(有乘员乘坐)下:人体重量压迫椅面及内部的软性气囊(1a、1b)。
此时,软性气囊1a内的柔性填充物6a受压,软性气囊1a内部的空气经过节流阀4a排出至囊体外,软性气囊1a塌缩变扁。
此时,软性气囊1b内的柔性填充物6b受压,软性气囊1b内部的空气无法排出(此时,节流阀4b已关闭;单向逆止阀5b无法对外部排气)。此时,软性气囊1b受到内部空气填充的影响,不能完全塌缩变扁,表现了一定的支撑性。
此时,上层的软性气囊1a表现为软特性,下层的软性气囊1b表现为硬特性,椅面表现为相对较软,不及最软。椅面上的人体躯干仅仅压缩了上层的软性气囊1a,而下部的软性气囊1b处于气垫支撑状态。
三、第三态(较软态/第二调节软态):软性气囊1a、节流阀4a 为关闭状态,此处无气流的流动。软性气囊1b、节流阀4b为打开状态,气流可以流动。
a、在自然状态下,软性气囊(1a、1b)的内部与外部的大气压为基本相同。即,内外部气压平衡,无气体流动交换。
b、当人体占用,椅面受力挤压的状态(有乘员乘坐)下:人体重量压迫椅面及内部的软性气囊(1a、1b)。
此时,软性气囊(1a、1b)内的柔性填充物(6a、6b)受压,软性气囊1a内部的空气无法排出(此时,节流阀4a已关闭;单向逆止阀5a无法对外部排气)。此时,软性气囊1a受到内部空气填充的影响,不能完全塌缩变扁,表现了一定的支撑性。
此时,软性气囊1b内的柔性填充物6b受压,软性气囊1a内部的空气经过节流阀4b排出至囊体外,软性气囊1b塌缩变扁。
此时,上层的软性气囊1a表现为硬特性,下层的软性气囊1b表现为软特性,椅面表现为相对较软,依然不及最软。椅面上的人体躯干临近的上层的软性气囊1a处于气垫支撑状态,而下部的软性气囊 1b则处于受压压缩状态。
四、第四态(最硬态):软性气囊1a、节流阀4a为关闭状态,此处无气流的流动。软性气囊1b、节流阀4b为关闭状态,此处无气流的流动。
a、当人体占用,椅面受力挤压的状态(有乘员乘坐)下:人体重量压迫椅面及内部的软性气囊(1a、1b)。软性气囊(1a、1b)内的柔性填充物(6a、6b)受压,软性气囊(1a、1b)内部的空气经过节流阀(4a、4b)排出至囊体外,囊体塌缩变扁。
b、当人体占用,椅面受力挤压的状态(有乘员乘坐)下:人体重量压迫椅面及内部的软性气囊(1a、1b)。
此时,软性气囊1a内的内柔性填充物6a受压,软性气囊1a内部的空气无法排出(此时,节流阀1a已关闭;单向逆止阀5a无法对外部排气)。此时,软性气囊1a受到内部空气填充的影响,不能完全塌缩变扁,表现了一定的支撑性。
同时,软性气囊1b内的内柔性填充物6b受压,软性气囊1b内部的空气也无法排出(此时,节流阀4b已关闭;单向逆止阀5b无法对外部排气)。此时,软性气囊1b受到内部空气填充的影响,不能完全塌缩变扁,也表现了一定的支撑性。
此时,上层的软性气囊1a表现为硬特性,下层的软性气囊1b表现也为硬特性,椅面表现为相对最硬状态。椅面上的人体躯干临近的上层的软性气囊1a处于气垫支撑状态,而下部的软性气囊1b则也处于气垫支撑状态。
五、第五态(转换态)
a、当人体乘坐座椅时,启动节流阀(4a、4b)由原来的开启状态至关闭状态,人体撤离椅面。封闭的软性气囊(1a、1b)相对外部呈现更为显著的负压状态。受到柔性填充物(6a、6b)的膨起填充的影响,软性气囊(1a、1b)逐渐恢复高度。此时,空气从打开的单向逆止阀(5a、5b),在内外压差的影响下,回灌至软性气囊(1a、1b) 的内部,直至内外气压平衡充满,软性气囊(1a、1b)恢复为正常平展挺起状态。
叠加的软性气囊1的叠加方式可选地采用以下方式:
1、如图13所示,软性气囊1b采用如图4所示的结构,即采用两个分囊体7的方式。
2、如图14所示,采用两个软性气囊1b并列位于软性气囊1a的下方,由于两个软性气囊1b的软硬状态可分别独立的调节,因此,可以实现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不同的软硬度。
3、如图15所示,采用三层软性气囊的方式,也即在软性气囊1b 的下方还设有软性气囊1c,软性气囊1c里面填充有柔性填充物6c;相应的,软性气囊1c设有第一气路2c和第二气路3c;第一气路2c 上连接有节流阀4c;第二气路3c上连接有单向逆止阀5c;三层柔性囊体的软硬度采用不同的排列组合的方式可以实现更多级别的软硬度状态。
4、如图16所示,采用部分叠加的方式,软性气囊1a整体为弯折状,其左端填充有厚度较厚的柔性填充物6a;右边填充有厚度较低的柔性填充物6c;软性气囊1b位于软性你那个题1b的中右部的下方;该种状态,也便于实现不同部位不同软硬度状态的需求。
在其他实施例中,软性气囊1的数量还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更多,例如4个、5个甚至更多。
在本实施例中,各个节流阀优选地采用电子控制阀,对应电子控制阀设有输入模块和控制器,当乘坐人员通过输入模块输入上述不同软态要求的信号时,控制器控制不同的电子控制阀开启或关闭来实现上述不同状态的软硬度需求。
在上述多个软性气囊的实施方式汇总,各个所述软性气囊1分别设有独立的阀门组件,独立设置阀门组件的方式使得上述软性气囊1 的软硬态可以分别调节,实现多级软硬态的调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多个所述软性气囊1可以全部共用阀门组件,即共用节流阀和单向逆止阀,共用阀门组件的软性气囊内的气路互通,同时调节,具有相同的软硬状态;或者如图18所示,部分共用所述阀门组件;共用阀门组件的软性气囊1内的气路互通,同时调节,具有相同的软硬状态。
其中,在上述多级调节的方式中,如图19所示,软性气囊1也可以采用具有流量调节功能的节流阀;
其中在上述多级调节的方式中,如图20所示,软性气囊1的阀门组件也可以设有溢流阀;或者如图21所示,在软性气囊1内设有限高结构。
实施例4
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所述软性气囊1上开设有若干贯穿囊体的导风孔道8,所述导风孔道8与所述软性气囊1的充气腔隔绝,用于将软性气囊1两侧的气体导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软硬度调节装置适用于具有通风功能的汽车座椅,便于将汽车座椅底下的风扇18和导风袋20产生的风从座椅的底板导向座椅的乘坐面。
实施例5
如图23和图2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9包括座椅泡棉10和套在所述座椅泡棉10外的座椅面套11;所述座椅泡棉10与所述座椅面套11之间设有实施例一种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所述座椅泡棉10邻近所述座椅面套11的一侧开设有气囊预留槽12;所述软性气囊1放置在所述气囊预留槽12内。在该气囊预留槽12内,设有位于柔性囊体1上方的遮盖层;遮盖层例如可以是海绵层、织物层或无纺材料层,用于保护柔性囊体1,在其他实施例中,遮盖层13也可以位于气囊预留槽12外的,位于座椅泡棉10 与座椅面套11之间。
软性气囊1可以位于座椅的坐垫16处,也可以设置在座椅靠背 17处,或者侧翼处;如图25至图27所示,同一座椅部位可以设置多处气囊预留槽12,每个气囊预留槽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柔性囊体1,每个气囊预留槽12内的柔性囊体1的节流阀可以共用,如图13中的靠背处所示,也可以分开设置,如图13中的坐垫所示;节流阀14例如可以采用手动阀,也可以采用电子阀,如图13中的靠背处所示,此时节流阀4还连接有手动开关21,通过手动开关21来控制节流阀4 的开启和关闭;每个气囊预留槽12内的柔性囊体1内可以填充有不同的柔性填充物6。
如图28所示,柔性囊体1也可以采用实施例3中所述的设有导风孔道8的结构,也即本实施例中,汽车座椅具有通风功能,优选地,还具有加热功能,所述座椅泡棉10与所述座椅面套11之间设有加热垫14;风扇18将风通风管19吹入导风袋20内,从导风袋20出来的风进一步通过导风孔道8吹向座椅面套11的一侧;从而给乘坐人员提供更多地舒适的乘坐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中,软性气囊1也可以替换为如图29所示的结构,即阀门组件只包含节流阀4;只通过节流阀4的开和关即能实现座椅的硬度和软度,此时座椅可提供三种状态的软硬度:
一、软态,此时节流阀4打开,人坐在座椅上,椅面被挤压,空气排出,为软态;当人体离开座椅后,外部空气从节流阀4向囊体内补充气体,椅面恢复至原始状态;
二、硬态,此时节流阀4关闭,人体乘坐后,空间受挤压,气体被压缩,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囊体变硬;
三、转换态:
3.1在座椅当前状态为硬态时,节流阀4为关闭状态;此时乘客如想椅面变软,可以打开节流阀4让气体排出一部分再关上;或者当椅面变软后,把节流阀4保持打开状态;人体离开椅面后需要打开节流阀4,才能使椅面恢复至原始状态;
3.2在座椅当前状态为软态时,节流阀4成打开状态;此时如果想要将座椅调至硬态,则人体应该减小对座椅的乘坐压力或者离开椅面,使得大气压气体通过节流阀4导入至囊体,然后再关闭节流阀4,人体再次乘坐在座椅上时,座椅可变为硬态。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 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5)
1.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设置在汽车座椅(9)的座椅面套(11)下面,其特征在于,包括软性气囊(1)和设置在所述软性气囊(1)外的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节流阀(4)和单向逆止阀(5);所述节流阀(4)用于阻隔或连通所述软性气囊(1)内的气体与外部气源;所述单向逆止阀(5)的流通方向为由外至内,用于在外部气源压力大于软性气囊(1)的腔体内气压时,往软性气囊(1)内充入外部气源;所述软性气囊(1)内填充有至少一种柔性填充物(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溢流阀(22);所述软性气囊(1)内的压力大于等于设定压力时,所述溢流阀(22)用于将软性气囊(1)内的气体排出,使得所述软性气囊(1)内的压力降到设定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阀(4)、单向逆止阀(5)和溢流阀(22)中的至少两种集成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气囊(1)设有限高结构(23),用于限定软性气囊(1)被挤压时的膨胀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阀(4)为手动阀或电磁阀。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气囊(1)由两个以上的分气囊(7)组成;所述分气囊(7)之间由气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气囊(1)的厚度范围为1cm-5c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气囊(1)的数量大于等于两个,多个软性气囊(1)全部叠加或部分叠加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软性气囊(1)分别设有独立的阀门组件,或,多个所述软性气囊(1)全部或部分共用所述阀门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气囊(1)上开设有若干贯穿囊体的导风孔道(8),所述导风孔道(8)与所述软性气囊(1)的充气腔隔绝,用于将软性气囊(1)两侧的气体导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填充物(6)为海绵、气溶胶、三维编织物、橡塑弹性结构体或纤维垫层中的至少一种。
12.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9)包括座椅泡棉(10)和套在所述座椅泡棉(10)外的座椅面套(11);所述座椅泡棉(10)与所述座椅面套(11)之间设有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泡棉(10)邻近所述座椅面套(11)的一侧开设有气囊预留槽(12);所述软性气囊(1)放置在所述气囊预留槽(12)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气囊(1)与座椅面套(11)之间设有遮盖层(13)。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泡棉(10)与所述座椅面套(11)之间设有加热垫(1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54538.0U CN211765074U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54538.0U CN211765074U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65074U true CN211765074U (zh) | 2020-10-27 |
Family
ID=72977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454538.0U Active CN211765074U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6507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55738A (zh) * | 2019-12-30 | 2020-04-24 | 安闻汽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2019
- 2019-12-30 CN CN201922454538.0U patent/CN21176507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55738A (zh) * | 2019-12-30 | 2020-04-24 | 安闻汽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CN111055738B (zh) * | 2019-12-30 | 2024-03-12 | 安闻汽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55738B (zh)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109624809B (zh) | 可适应和可重新配置的乘员支撑结构 | |
US5590428A (en) | Air pressurized person supporting device with ventilation | |
EP1077627B8 (en) | Seatin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
US6912748B2 (en) | Self inflating pneumatic seat cush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
US7717520B2 (en) | Aircraft passenger seat cushions | |
WO2021093358A1 (zh)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WO1987002230A1 (en) | Air support for chair, chair utilizing said air suppor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 |
CN112440846B (zh) | 一种腰部曲线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211765074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211765115U (zh) | 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110774948A (zh) | 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110877550A (zh)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211280721U (zh)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211280718U (zh) | 一种舒适性可调节的汽车座椅 | |
CN211280720U (zh)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110789409A (zh) | 一种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 |
CN112208410B (zh) | 一种汽车座椅、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 |
CN110774949A (zh) | 一种舒适性可调节的汽车座椅 | |
CN201734293U (zh) | 充气背垫 | |
CN102273851A (zh) | 充气背垫 | |
CN110861540A (zh) | 一种座椅发泡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汽车座椅 | |
KR200386944Y1 (ko) | 자동차 시트용 보조쿠션 | |
CN221090587U (zh) | 用于座椅的腰托、座椅及车辆 | |
CN209852133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纤维吸音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