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58441U - 立式百叶窗及其推动件 - Google Patents

立式百叶窗及其推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58441U
CN211258441U CN201921443808.1U CN201921443808U CN211258441U CN 211258441 U CN211258441 U CN 211258441U CN 201921443808 U CN201921443808 U CN 201921443808U CN 211258441 U CN211258441 U CN 2112584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ing
arm
light barrier
pushing arm
bla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438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琳
粘耿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en Made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en Made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en Made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en Made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438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584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584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5844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lin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立式百叶窗及其推动件,该推动件搭配设置有挡光板的立式百叶窗使用,其中所述挡光板用以遮挡上梁与叶片之间的一间隙,而所述推动件可在叶片沿特定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推动所述挡光板,使所述挡光板枢摆而显露出原先遭到遮蔽的所述间隙。所述推动件包括一结合部以及至少一顶推臂,其中所述推动件借由所述结合部与所述立式百叶窗结合,而所述顶推臂具有起始位置及终止位置,且自起始位置至终止位置之间为一外缘,借由所述顶推臂的所述外缘推动所述挡光板枢摆。

Description

立式百叶窗及其推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式百叶窗;特别是指一种立式百叶窗的挡光板推动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立式百叶窗包含有多个叶片,以垂直悬挂的方式设置于一上梁下方,其中上梁安装至窗框的顶缘或固设在墙壁上,而叶片则可受使用者操控而翻转或拖曳堆叠,使叶片在遮挡光线或允许光线通过的状态之间切换。为使叶片的转动或拖曳移动能够顺畅进行,不会受到上梁的底端干涉,现有的立式百叶窗在上梁的底端与叶片的上缘之间常会保留些许间隙,确保叶片在转动或移动时不会碰触到上梁。
然而,这样的设计会导致漏光的问题,即使当叶片被移动并翻转到完全遮挡光线的状态,仍可能会有光线由上梁和叶片之间的间隙穿过,影响立式百叶窗的遮光效果。此一问题基本上可以通过额外设置一挡光板得到解决,而所述挡光板应该设置在上梁的适当处以遮挡所述间隙,达成改善漏光的目的。现有设计中,常见固定式的挡光板,其设置于上梁并且维持对叶片上缘以及所述间隙处的遮蔽;然而当叶片被转动至允许最多光线通过的状态时,固定式挡光板仍会阻止部分光线通过,反而不必要地减损了立式百叶窗的透光效果。因此可以理解,想要改善此漏光问题的较佳的挡光板设计,应该要能够配合叶片的状态改变,适切地遮蔽或显露所述间隙。
基于以上理由,目前已有非固定式的挡光板被揭露,而此类挡光板主要采用可枢摆的方式与上梁结合,其最直观的实施方式,就是以叶片做为挡光板的枢摆动力来源。更详细来说,可枢摆的挡光板可以设置在上梁的前方或下方,且位于叶片的转动动作可及之处。如此一来,就可以简单通过叶片在状态转换时的转动动作来推动并枢摆所述挡光板,使得挡光板在叶片处于允许光线通过的状态时被顶推到一个能显露所述间隙的较高位置,但在叶片处于阻绝光线通过的状态时,挡光板又可以自然垂下而遮蔽所述间隙。
但可惜的是,前述设计有顾此失彼之虞,虽然可以解决漏光问题,但显然会阻碍叶片的顺畅转动或移动,并且在叶片作动时产生较大的噪音,如此一来就和立式百叶窗之所以在上梁及叶片之间保留间隙的原因背道而驰了。因此,立式百叶窗的挡光板运作方式仍有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百叶窗及其挡光板推动件,推动件可以随叶片转动而推动、枢摆挡光板,使上梁与叶片之间的间隙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显露,而且在过程中不干涉叶片的转动动作。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百叶窗的推动件,搭配一设置有一挡光板的立式百叶窗使用,用以在所述立式百叶窗的多个叶片沿一预定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推抵所述挡光板的一表面而使其枢摆;所述推动件在于:包括有一结合部及一顶推臂,所述结合部用以与所述立式百叶窗结合,所述顶推臂自所述结合部向外延伸,且所述顶推臂具有一起始位置及一终止位置,并以自所述起始位置至所述终止位置的一外缘推抵所述挡光板的所述表面而枢摆所述挡光板。其中,所述结合部定义有一轴线通过其轴心,并依此定义一以所述轴线为法线的基准面;于所述基准面上,定义有一基准线通过所述结合部的所述轴线及所述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上的投影点,以及一延伸线通过所述起始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以及所述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所述延伸线与所述基准线以一夹角相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顶推臂自其所述起始位置至所述终止位置的所述外缘为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顶推臂由其所述起始位置往所述终止位置倾斜;当所述推动件结合于所述立式百叶窗时,所述顶推臂的所述终止位置高于所述起始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顶推臂自其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往所述起始位置倾斜;当所述推动件结合于所述立式百叶窗时,所述顶推臂的所述起始位置低于所述顶推臂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夹角介于5度到60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亦提供一种立式百叶窗,其在于包括有一上梁、多个叶片夹、多个叶片、一挡光板、一附随件,以及一推动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夹设置于所述上梁,可受操作而转动;所述多个叶片通过所述多个叶片夹垂挂于所述上梁,随着所述多个叶片夹的转动而在一第一遮蔽位置、一非遮蔽位置,以及一第二遮蔽位置之间转动;所述挡光板以可枢摆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上梁;所述附随件设置于所述上梁,可受操作而与所述多个叶片夹同步转动;所述推动件包含一结合部及一第一顶推臂,所述推动件通过其所述结合部结合于所述附随件,且所述推动件会在所述附随件跟随所述叶片夹转动时随之转动;所述第一顶推臂一端与所述结合部连接,另一端向外延伸而对应于所述挡光板,且所述第一顶推臂具有一第一起始位置及一第一终止位置;其中,所述结合部定义有一轴线通过其轴心,并依此定义一以所述轴线为法线的基准面,使所述基准面平行于所述多个叶片的转动路径;于所述基准面上,定义有一第一基准线通过所述结合部的所述轴线与所述第一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上的投影点,以及一第一延伸线通过所述第一起始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与所述第一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所述第一延伸线与所述第一基准线以一第一夹角相交;其中,当所述多个叶片夹受操作转动而使得所述多个叶片由所述第一遮蔽位置往所述非遮蔽位置转动时,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一顶推臂以自所述第一起始位置至所述第一终止位置之间的一第一外缘推抵所述挡光板的一表面而枢摆所述挡光板,使所述挡光板在所述多个叶片由所述第一遮蔽位置往所述非遮蔽位置转动时保持不接触所述多个叶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所述多个叶片位于所述第一遮蔽位置时,所述挡光板的至少一部分保持贴靠于所述多个叶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推动件所结合的所述附随件具有一结合轴,且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结合部具有一结合孔供所述结合轴穿过,使所述推动件结合于所述附随件;所述结合孔与所述结合轴的剖面形状互相配合,且为非圆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推动件更包含一第二顶推臂自所述结合部向所述第一顶推臂同侧延伸且相对配置,所述第二顶推臂包含一第二起始位置及一第二终止位置,且所述第二起始位置在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与所述第一起始位置在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位在所述第一基准线的两侧,使所述第一顶推臂与所述第二顶推臂呈合抱状;当所述多个叶片夹受操作转动而使得所述多个叶片由所述第二遮蔽位置往所述非遮蔽位置转动时,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二顶推臂以自所述第二起始位置至所述第二终止位置之间的一第二外缘推抵所述挡光板的所述表面而枢摆所述挡光板,使所述挡光板在所述多个叶片由所述第二遮蔽位置往所述非遮蔽位置转动时保持不接触所述多个叶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于所述基准面上定义有一第二基准线通过所述结合部的所述轴线及所述第二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上的投影点,以及一第二延伸线通过所述第二起始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与所述第二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所述第二延伸线与所述第二基准线以一第二夹角相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准线与所述第二基准线重叠,且第一顶推臂的所述第一终止位置与第二顶推臂的第二终止位置重叠。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皆介于5度到60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推臂的所述第一外缘以及所述第二顶推臂的所述第二外缘皆为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挡光板在所述多个叶片位于所述第一遮蔽位置或所述第二遮蔽位置时呈自然下垂,且在所述挡光板自然下垂时,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一顶推臂与所述第二顶推臂的位置高于所述挡光板的底缘。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一顶推臂由其所述第一起始位置往所述第一终止位置倾斜,使所述第一终止位置高于所述第一起始位置;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二顶推臂由其所述第二起始位置往所述第二终止位置倾斜,使所述第二终止位置高于所述第二起始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一顶推臂自其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往所述第一起始位置倾斜,使所述第一起始位置低于所述第一顶推臂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二顶推臂,自其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往所述第二起始位置倾斜,使所述第二起始位置低于所述第二顶推臂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更包含有另一叶片,且其中所述附随件的结构同于所述多个叶片夹其中任一者,所述附随件的结合轴下方悬挂所述另一叶片。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挡光板推动件可以随着叶片转动,快速而省力地顶起挡光板,因此在叶片处于允许光线通过的状态时,挡光板不会遮蔽上梁与叶片之间的间隙;更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推动件并不会阻碍叶片的顺畅转动及移动。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推动件的立式百叶窗立体图,其中多个叶片位于第一遮蔽位置;
图2为图1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侧视图,所述多个叶片同样位于第一遮蔽位置,显示挡光板遮蔽上梁与叶片之间的间隙;
图3为前述应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推动件的立式百叶窗的另一立体图,其中叶片位于未遮蔽位置;
图4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推动件的立式百叶窗立体图,其中多个叶片位于第二遮蔽位置;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推动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推动件于基准面上的投影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推动件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推动件以及其所结合的附随件的立体分解图,显示所述推动件及所述附随件的结合方式;
图9A及图9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推动件与前述立式百叶窗的挡光板作动的示意图,其中图9A为所述推动件接触到所述挡光板的瞬间,图9B为所述推动件将所述挡光板枢摆至最高位置的情况,显示所述上梁与所述多个叶片之间的间隙未受到所述挡光板遮蔽;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推动件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推动件于基准面上的投影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推动件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推动件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推动件的上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推动件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推动件于基准面上的投影图;
图17A及图17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推动件与前述立式百叶窗的挡光板作动的示意图,其中图17A为所述推动件接触到所述挡光板的瞬间,图17B为所述推动件将所述挡光板枢摆至最高位置的情况,显示所述上梁与所述多个叶片之间的间隙未受到所述挡光板遮蔽;以及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推动件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立式百叶窗
12上梁 14叶片夹
16叶片 16a顶缘
18挡光板 18a底缘 18b表面
20操作杆 22间隙
24附随件 24a结合轴
R预定方向
100推动件
110结合部 110a结合孔 110b轴线
120顶推臂
120a起始位置 120b终止位置 120c外缘
120a’起始位置投影点 120b’终止位置投影点
200基准面
210延伸线 220基准线
D1第一距离 D2第二距离
θ1夹角
300推动件
310结合部 310a结合孔 310b轴线
320第一顶推臂
320a第一起始位置 320b第一终止位置 320c第一外缘
320a’第一起始位置投影点
320b’第一终止位置投影点
330第二顶推臂
330a第二起始位置 330b第二终止位置 330c第二外缘
330a’第二起始位置投影点
330b’第二终止位置投影点
400基准面
410第一延伸线 420第一基准线
430第二延伸线 440第二基准线
D3第三距离 D4第四距离
θ2第一夹角 θ3第二夹角
500推动件
510结合部 510a结合孔
520第一顶推臂
520a第一起始位置 520b第一终止位置 520c第一外缘 530第二顶推臂
530a第二起始位置 530b第二终止位置 530c第二外缘 540第三顶推臂
540a第三起始位置 540b第三终止位置 540c第三外缘 550第四顶推臂
550a第四起始位置 550b第四终止位置 550c第四外缘 600推动件
610结合部 610a结合孔 610b轴线 620第一顶推臂
620a第一起始位置 620b第一终止位置 620c第一外缘 620a’第一起始位置投影点
620b’第一终止位置投影点
630第二顶推臂
630a第二起始位置 630b第二终止位置 630c第二外缘 630a’第二起始位置投影点
630b’第二终止位置投影点
640第三顶推臂
640a第三起始位置 640b第三终止位置 640c第三外缘 650第四顶推臂
650a第四起始位置 650b第四终止位置 650c第四外缘
700基准面
710第一延伸线 720第二延伸线 730基准线
θ4第一夹角 θ5第二夹角
800推动件
810结合部
820第一顶推臂
830第二顶推臂
840第三顶推臂
850第四顶推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兹举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参照图1至图4,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推动件100的一立式百叶窗10,其中该立式百叶窗10包括有一上梁12、多个叶片夹14、多个叶片16、一挡光板18,以及一操作杆20。该些叶片夹14设置于上梁12内部并可沿上梁12内部空间移动,该些叶片夹14夹设该些叶片16,使该些叶片16直立地垂挂于上梁12的下方。操作杆20供使用者握持使用,概略来说,当使用者转动操作杆20,叶片夹14便会受带动而旋转,而受到叶片夹14夹持的叶片16自然也会跟着翻转。由此,使用者可通过操作所述操作杆20,将叶片16翻转成如图1及图2所示,相邻的各叶片16互相搭接而阻绝光线通过的状态,此处定义叶片16于此状态下位于一第一遮蔽位置;另外,叶片16亦可受操作而由图1及图2所示的状态沿一预定方向R转动,成为如图3所示的状态,此时各叶片16被定义为位于一非遮蔽位置。
当叶片16位于所述非遮蔽位置时,各叶片16互为平行,且各叶片16之间的距离为最大,并允许较多光线通过。若使用者在将叶片16由所述第一遮蔽位置转动至所述非遮蔽位置之后,仍继续转动操作杆20,还可以将叶片16进一步翻转至与图1、图2中所示几乎成180度反转的状态(如图4所示),届时相邻的各叶片16同样会互相搭接而阻绝光线通过,此处定义此一状态下的叶片16位于一第二遮蔽位置。此外,叶片16除了如图1所示可以平均地、间隔地位于上梁12的下方,亦可受拖曳而堆叠在一侧或两侧(图未示)。需说明的是,操作杆20与所述叶片夹14连动的机构设计于立式百叶窗100所属的领域中属现有技术,且并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故于此不加赘述。
所述立式百叶窗10于上梁12与叶片16之间留有一间隙22,以避免叶片16在进行转动或移动时接触到上梁12的底部,而导致转动或移动不顺畅。所述挡光板18以可枢摆的方式,设置于上梁12可遮蔽所述间隙22之处。当挡光板18如图3所示枢摆至一较高位置时,间隙22不会受到遮蔽,而可允许光线由所述间隙22及挡光板18下方通过。由于此时叶片16位于非遮蔽位置,所述立式百叶窗10的各叶片16之间具有较大距离可提供较佳的透光效果。当挡光板18呈现如图1及图2所示的自然下垂状态时,所述间隙22即受到遮挡,此时叶片16位于第一遮蔽位置;且进一步地,挡光板18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指的是挡光板18的底缘18a)经由设计,使得本实施例的挡光板18的重心偏上,在叶片16位于第一遮蔽位置时,挡光板18受自重影响而自然垂下,由于其重心偏上,其底缘18a会贴靠于各叶片16,进而使得以各种入射角度通过间隙22的光线,都会遭到挡光板18阻挡,故所述立式百叶窗10能够完全阻挡光线,不会有漏光的情况发生。可以理解的是,当叶片16位于如图4所示的第二遮蔽位置时,立式百叶窗10提供和叶片16位于第一遮蔽位置时相近的遮光效果,因此挡光板18也同样呈现自然下垂状态,遮住所述间隙22。
为使挡光板18能够配合叶片16的状态而适切地遮蔽或显露所述间隙22,所述立式百叶窗10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推动件100。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推动件100包括有一结合部110及一顶推臂120,结合部110具有一个贯通的结合孔110a,为便于说明推动件100的结构,此处定义有一轴线110b通过结合孔110a的轴心,且有一基准面200以轴线110b为法线;换言之,此基准面200是与轴心110b相互垂直的平面。顶推臂120一端连接结合部110而从结合部110的侧面向外延伸,此顶推臂120上一处定义为一起始位置120a,另一处定义为一终止位置120b,其中终止位置120b位于顶推臂120的末端,而起始位置120a的位置则通过本段与下一段的说明而决定之。详细来说,起始位置120a在基准面200上的投影为起始位置投影点120a’,终止位置120b在基准面200上的投影为终止位置投影点120b’,在基准面200上定义有一延伸线210通过起始位置投影点120a’和终止位置投影点120b’;同样在基准面200上再定义有一基准线220,其通过结合部110的轴线110b在基准面200的投影点及终止位置投影点120b’。延伸线210与基准线220相交并具有一夹角θ1,此夹角θ1的角度介于5度到60度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的推动件100,其顶推臂120自起始位置120a到终止位置120b的外缘120c呈弧形,其中,在基准面200呈水平的情况下,顶推臂120先是由结合部110向下且向外(远离基准线210方向)倾斜至起始位置120a,再由起始位置120a往终止位置120b向上且向内倾斜,使顶推臂120在上视图及侧视图中看来都大致呈弯弓状。换言之,起始位置120a即大致位在顶推臂120最低(如图7所示)、且距离基准线220最远之处(如图6所示)。于本实施例中,顶推臂120与结合部110一体成形,但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例如通过黏接或熔接等方式结合。
进一步说明推动件100与立式百叶窗10的结合结构与作动关系。请参阅图8,推动件100通过一附随件24与所述立式百叶窗10结合,其中,所述附随件24在本例中为立式百叶窗10的其中一个叶片夹14,但在其它的实施态样里,附随件24也可以是结构异于叶片夹14的独立元件。唯无论附随件24具有何种结构、或是否为叶片夹,都应该设置于上梁12,且都可以因为使用者对操作杆20的操作而与叶片夹14同步转动。推动件100以不可相对附随件24转动的方式与附随件24结合,所以推动件100也会在附随件24转动时被一同带动。更明确来说,推动件100借由结合部110结合附随件24,其中附随件24具有一结合轴24a,而结合部110的结合孔110a可供结合轴24a穿过,使推动件100与附随件24结合。为使推动件100能与附随件24同步转动,结合孔110a与结合轴24a的剖面形状皆不为圆形,且互为配合(结合孔110a的剖面形状可参照图6),所以推动件100与附随件24一旦结合,便无法相对转动而只能同步转动。此外,请配合参阅图7,若从图中所示同时垂直于基准面200与轴线110b的视角观之,自顶推臂120与结合部110的结合处于基准面200上的投影点到起始位置投影点120a’投影在图7纸面上的距离定义为第一距离D1,而起始位置投影点120a’到终止位置投影点120b’投影在纸面上的距离则定义为第二距离D2,其中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由图中可见,由于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且顶端臂120与结合部100的结合处和终止位置120b约略等高,故顶推臂120与结合部110的结合处到起始位置120a之间的斜度,小于起始位置120a到终止位置120b之间的斜度。
再请参阅图9A、图9B,揭露第一实施例的推动件100随着附随件24转动而推动挡光板18使其枢摆的分解动作的说明图式。当推动件100结合于立式百叶窗10,且使用者转动操作杆20使叶片16从如图1所示的第一遮蔽位置转动到如图3所示的非遮蔽位置的过程中,顶推臂120会以从起始位置120a到终止位置的弧形外缘120c推抵挡光板18的表面18b,使得挡光板18向上枢摆。外缘120c为弧形,而挡光板18的表面18b亦为弧形,二者互为配合,使挡光板18受推动件100推动而产生的枢摆动作得以平顺进行。
由图9A中可见,由于推动挡光板18的顶推臂120具有垂直和水平两方向的倾斜变化,其距离基准线210最远处的起始位置120a会在叶片16翻转时,较叶片16的顶缘16a抢先一步接触到挡光板18的表面18b,因此叶片16在转动时不会接触到挡光板18,其动作不会受到阻碍。另外,顶推臂120的起始位置120a大致上亦为最低处,此一设计是为了使顶推臂120可以在一个较远离挡光板18结合至上梁12的枢转轴的位置去推动挡光板18,借此提供较大的力矩,而能有效且省力地抬起挡光板18。除此之外,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亦即起始位置120a和终止位置120b之间的斜度较大),则是为了使顶推臂120能够在较短的转动行程内将挡光板18快速抬升到较高的位置。一旦挡光板18枢摆到图9B中所示的最高位置,间隙22即不再受到挡光板18遮挡,光线可自由穿过,叶片16亦可以不受限制地被左右拖曳移动。
然而,由于立式百叶窗10的叶片16的转动行程,还包含了从如图3所示的非遮蔽位置到如图4所示的第二遮蔽位置之间的转动,而第一实施例的顶推臂120仅适于叶片16在如图1所示的第一遮蔽位置到如图3所示的非遮蔽位置之间转动时将挡光板18连动枢摆,故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了第二实施例的推动件300,适于在叶片16由第一遮蔽位置到未遮蔽位置,以及从未遮蔽位置到第二遮蔽位置之间转动时,皆能推顶挡光板18。
请一并参阅图10至图12,即揭露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推动件300。推动件300同样适用于如图1所示的立式百叶窗10,此推动件300包含了一结合部310、一第一顶推臂320及一第二顶推臂330。与前一实施例相同,结合部310具有一个贯通的结合孔310a,且同样定义有一轴线310b通过结合孔310a的轴心,以及一以轴线310b为法线的基准面400。第一顶推臂320一端连接结合部310,其具有一第一起始位置320a及一第一终止位置320b,第一顶推臂320在第一起始位置320a及第一终止位置320b之间的第一外缘320c呈弧形;依照定义,第一起始位置320a在基准面400上形成一第一起始位置投影点320a’,第一终止位置320b在基准面400上形成一第一终止位置投影点320b’,基准面400上定义有一第一延伸线410通过第一起始位置投影点320a’和第一终止位置投影点320b’,以及一第一基准线420通过结合部310的轴线310b在基准面400的投影点及终止位置投影点320b’。其中,第一延伸线410与第一基准线420相交并具有一第一夹角θ2,此第一夹角θ2的角度介于5度到60度之间。
本实施例的推动件300进一步包含了第二顶推臂330与第一顶推臂320对应配置。第二顶推臂330自结合部310大致朝向第一顶推臂320的第一终止位置320b同侧延伸,同样地,第二顶推臂330包含一第二起始位置330a及一第二终止位置330b,且第二起始位置330a及第二终止位置330b之间的第二外缘330c呈弧形;第二起始位置330a在基准面400形成第二起始位置投影点330a’,第二终止位置330b在基准面400形成第二终止位置投影点330b’,其中,第一顶推臂320与第二顶推臂330呈合抱状,亦即第一起始位置投影点320a’与第二起始位置投影点330a’分别位在第一基准线420的两侧。同样地,基准面400上定义有一第二延伸线430通过第二起始位置投影点330a’及第二终止位置投影点330b’,以及一第二基准线440通过结合部310的轴线310b在基准面400的投影点及第二终止位置投影点330b’。其中,第二延伸线430与第二基准线440相交而具有第二夹角θ3,且第二夹角θ3的角度介于5度到60度。
此外,请参照图12,若由图中所示同时垂直于基准面400及轴线310b的视角观之,自第二顶推臂330与结合部310的结合处在基准面400上的投影点到第二起始位置投影点330a’在图12纸面上的投影距离定义为第三距离D3,而第二起始位置投影点330a’到第二终止位置投影点330b’在纸面上的投影距离则定义为第四距离D4,那么第三距离D3和第四距离D4的关系与前一实施例的配置类同,亦即,第三距离D3大于第四距离D2,且第二顶推臂330与结合部310的结合处到第二起始位置320a之间的斜度,也同样小于第二起始位置320a到第二终止位置320b之间的斜度。
当叶片16由如图1所示的第一遮蔽位置转动到如图3所示的非遮蔽位置转动时,类似于前一实施例,第一顶推臂320较叶片16的顶缘早一步以第一起始位置320a接触并推动挡光板18,在叶片16受操作而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顶推臂320以第一外缘320c持续推顶挡光板18使挡光板18向上枢摆,直到叶片16转动到非遮蔽位置时,第一顶推臂320以第一终止位置320b顶撑挡光板18,过程中,挡光板18保持不接触叶片16;当叶片16再由如图3所示的非遮蔽为置转动到如图4所示的第二遮蔽位置时,依序由第二顶推臂330的第二终止位置330b、第二外缘330c接续顶撑挡光板18,使其逐渐下降,最终至第二遮蔽位置时,第二顶推臂330的第二起始位置330a与挡光板18分离,则挡光板18将受自身重量影响而呈现自然下垂,使其底缘18a再次贴靠于叶片16的一侧。反之,若叶片16由第二遮蔽位置朝向非遮蔽位置、再朝向第一遮蔽位置转动时,则是先由第二顶推臂330推顶挡光板18向上枢摆,再由第一顶推臂320顶撑挡光板18逐渐向下盖合,最终第一起始位置320a与挡光板18分离,而使挡光板18的底缘18a贴靠于叶片16的另一侧。
值得注意的是,挡光板18在第一遮蔽位置或第二遮蔽位置时呈自然下垂,且挡光板18的底缘18a会贴靠于叶片16的一侧,同时,推动件300的第一顶推臂320与第二顶推臂330的位置均会高于挡光板18的底缘18a,是以,从正面看此立式百叶窗10时,不会看到推动件300。再者,考虑到当叶片夹14受操作而带着叶片16被拖曳堆叠在立式百叶窗10的一侧或两侧时(图未示),为确保附随件24与相邻的叶片夹14能紧密靠拢,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顶推臂320和第二顶推臂330与结合部310连接处不大于结合部310的径向宽度(如图11所示),以使推动件300的结合部310不受第一顶推臂320及第二顶推臂330的干涉,而可与相邻的叶片夹14靠拢。
值得说明的是,由图12中可发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缘320c和第二外缘330c并非完全对称,这是因为叶片16在位于第一遮蔽位置和第二遮蔽位置时,由于立式百叶窗10现有的结构限制,各相邻的叶片16互相搭接的紧密程度并不相同,换言之,位于第一遮蔽位置的任一所述叶片16与位于第二遮蔽位置的同一所述叶片16并不是恰好180度翻转的关系,而只是接近180度而已,再加上挡光板18的表面18b具有曲面角度,是以第一顶推臂320及第二顶推臂330的外形才会有如此的对应设计,使得推动挡光板18的动作在两个方向上都能有最佳的表现。然而,此为根据实务上的需求而设计,不为本案技术的限制条件。
前述的立式百叶窗10仅具有一个挡光板18,然而为求美观和整体性,可以在立式百叶窗10的上梁12上、且相对前述挡光板18的另一侧,装设另一挡光板,而此时则需有更多的顶推臂推动另一挡光板,以使另一挡光板亦能随叶片16的转动同步摆动。再请参阅图13及图14,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了第三个实施例,其揭露了在结合部510的对称两侧均装设有成对的顶推臂。同于前述实施例,结合部510具有结合孔510a,可供附随件24的结合轴24a穿设并固定;结合部5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顶推臂520和第二顶推臂530,第一顶推臂520同样具有第一起始位置520a、第一终止位置520b、及位在第一起始位置520a和第一终止位置520b之间的弧形第一外缘520c;第二顶推臂530同样具有第二起始位置530a、第二终止位置530b、及位在第二起始位置530a和第二终止位置530b之间的弧形第二外缘530c。进一步地,结合部510相对于第一顶推臂520和第二顶推臂530的另一侧则对应设置有第三顶推臂540及第四顶推臂550。
同于前述各实施例的设计原则,第三顶推臂540同样具有第三起始位置540a、第三终止位置540b、及位在第三起始位置540a和第三终止位置540b之间的弧形第三外缘540c;第四顶推臂550同样具有第四起始位置550a、第四终止位置550b、及位在第四起始位置550a和第四终止位置550b之间的弧形第四外缘550c。其中,为配合挡光板18及另一挡光板的弧度,各顶推臂520、530、540、550的各起始位置520a、530a、540a、550a,都大致位在各顶推臂520、530、540、550最向外凸且最低处,而各顶推臂520、530、540、550的各起始位置520a、530a、540a、550a到各终止位置520b、530b、540b、550b的斜度都大于各顶推臂520、530、540、550与结合部510的连接处到各起始位置520a、530a、540a、550a。当叶片16从第一遮蔽位置转动到非遮蔽位置、或从第二遮蔽位置转动到非遮蔽位置的过程中,都是分别由各顶推臂520、530、540、550的各起始位置520a、530a、540a、550a较叶片16顶缘先接触到挡光板18的表面18b及另一挡光板的表面,再以各别的外缘520c、530c、540c、550c分别推动挡光板18及另一挡光板,最终在非遮蔽位置时由各终止位置520b、530b、540b、550b顶撑挡光板18及另一挡光板。同样的,为求美观,推动件500以不暴露于外为佳。更明确来说,当叶片16位于第一或第二遮蔽位置时,挡光板18既为自然下垂,推动件500应位在高于挡光板18的底缘18a之处,如此可受到挡光板18遮蔽,无碍所述立式百叶窗100的整体美感。
依据上述说明,本实用新型又提出第四实施例。请参阅图15、图16,同于前述实施例,结合部610具有结合孔610a,可供附随件24的结合轴24a穿设并固定;结合部6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顶推臂620和第二顶推臂630,结合部610相对于第一顶推臂620和第二顶推臂630的另一侧则对应设置有第三顶推臂640及第四顶推臂650。第一顶推臂620同样具有第一起始位置620a、第一终止位置620b、及位在第一起始位置620a和第一终止位置620b之间的弧形第一外缘620c;第二顶推臂630同样具有第二起始位置630a、第二终止位置630b、及位在第二起始位置630a和第二终止位置630b之间的弧形第一外缘630c;第三顶推臂640同样具有第三起始位置640a、第三终止位置640b、及位在第三起始位置640a和第三终止位置640b之间的弧形第三外缘640c;第四顶推臂650同样具有第四起始位置650a、第四终止位置650b、及位在第四起始位置650a和第四终止位置650b之间的弧形第四外缘650c。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其中第一终止位置620b与第二终止位置630b重叠,第三终止位置640b与第四终止位置650b重叠,亦即第一顶推臂620和第二顶推臂630合抱且围设出一封闭空间,第三顶推臂640和第四顶推臂650合抱且围设出一封闭空间。
此处同样定义一轴线610b通过结合孔610a的轴心,并定义一基准面700以轴线610b为法线。以第一顶推臂620及第二顶推臂630为例,各顶推臂620、630的一端分别连接结合部610而从结合部610向外延伸,各顶推臂620、630的起始位置620a、630a分别在基准面700形成第一起始位置投影点620a’及第二起始位置投影点630a;各顶推臂620、630的中止位置620a、630a则分别在基准面700形成第一终止位置投影点620b’及第二终止位置投影点630b’,其中,第一终止位置投影点620b’与第二终止位置投影点630b’重叠。在基准面700上定义有一第一延伸线710通过第一起始位置投影点620a’和第一终止位置投影点620b’(即第二终止位置投影点630b’),以及一第二延伸线720通过第二起始位置投影点630a’和第二终止位置投影点630b’(即第一终止位置投影点620b’),另还有一基准线730,其通过结合部610的轴线610b在基准面700的投影点和第一终止位置投影点620b’(即第二终止位置投影点630b’)。其中,第一延伸线710与基准线730相交并具有一第一夹角θ4,此第一夹角θ4的角度介于5度到60度之间;第二延伸线720与基准线730相交并具有一第二夹角θ5,此第二夹角θ5的角度介于5度到60度之间。
依据上述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推动件600的于挡光板18的摆动,其有效的推抵部位即在于第一起始位置620a到第二终止位置620b之间、以及第二起始位置630a到第二终止位置630b之间,而各顶推臂620、630从连接结合部610之处到各起始位置620a、630a之间则仅对各顶推臂620、630整体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并不对挡光板18起到推动作用。
请参阅图17A、图17B,类同于前一实施例,当叶片16由如图1所示的第一遮蔽位置转动到如图3所示的非遮蔽位置时,第一顶推臂620较叶片16的顶缘早一步以第一起始位置620a接触并推动挡光板18,再以其第一外缘620c于叶片16转动过程中持续推顶挡光板18使挡光板18向上枢摆,直到叶片16转动到非遮蔽位置时,以第一终止位置320b顶撑挡光板18,叶片16的转动过程中,挡光板18保持不接触叶片16;当叶片16再由如图3所示的非遮蔽位置到如图4所示的第二遮蔽位置转动时,同样是依序由第二顶推臂630的第二终止位置630b、第二外缘630c接续顶撑挡光板18,使其逐渐下降,最终当叶片16转至第二遮蔽位置时,第二顶推臂630的第二起始位置630a与挡光板18分离,则挡光板18将受自身重量影响而呈现自然下垂,使其底缘18a重新贴靠于叶片16。在立式百叶窗10的叶片16在第一遮蔽位置、非遮蔽位置及第二遮蔽位置之间转动时,推动件600的各顶推臂620、630、640、650与挡光板18及设于上梁12并与挡光板18对应的另一挡光板的作动关系均大致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如各图所示,前述实施例的推动件600的第一、第二顶推臂620、630以及第三、第四顶推臂640、650各别以两个弧形臂合抱而围设出封闭空间,但不以此为限,也可以如图18所示的第五实施例,其推动件800的设计概与前一实施例的推动件600相同,同样具有结合部810以及连接结合部820并向外延伸后两两合抱的第一顶推臂820、第二顶推臂830、第三顶推臂840及第四顶推臂850,差别仅于在第一、第二顶推臂820、830与第三、第四顶推臂840、850围设出的封闭空间为实心,亦即所形成的封闭空间处为一完整的板状物。而其相对于立式百叶窗10的作动关系和结构配置则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并不受各顶推臂820、830、840、850围设出的封闭空间处是否为实心或空心所影响。
根据以上揭露,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立式百叶窗挡光板的推动件,能够在叶片由第一或第二遮蔽位置往未遮蔽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抢先叶片一步接触到挡光板并推动之,因此叶片的转动或移动的动作不会受到挡光板的阻碍。而且,由于推动件接触挡光板的位置远离挡光板的枢转轴,故能够凭借较大的力矩而省力地抬起挡光板。另外,推动件由其顶推臂距离准轴最远处的起始位置(即最低处)往终止位置快速扬升的设计,使得挡光板可以在很短的行程内快速被推抵到较高的位置,能够迅速显露出原先受到遮蔽的间隙。
是以,借由上述配置及作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推动件在使用上更为省力、有效率,且能够保证叶片的顺畅转动及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立式百叶窗的推动件,搭配一设置有一挡光板的立式百叶窗使用,用以在所述立式百叶窗的多个叶片沿一预定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推抵所述挡光板的一表面而使其枢摆;所述推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结合部,用以与所述立式百叶窗结合;以及
一顶推臂,自所述结合部向外延伸,所述顶推臂具有一起始位置及一终止位置,并以自所述起始位置至所述终止位置的一外缘推抵所述挡光板的所述表面而枢摆所述挡光板;
其中,所述结合部定义有一轴线通过其轴心,并依此定义一以所述轴线为法线的基准面;于所述基准面上,定义有一基准线通过所述结合部的所述轴线及所述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上的投影点,以及一延伸线通过所述起始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以及所述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所述延伸线与所述基准线以一夹角相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臂自其所述起始位置至所述终止位置的所述外缘为弧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臂由其所述起始位置往所述终止位置倾斜;当所述推动件结合于所述立式百叶窗时,所述顶推臂的所述终止位置高于所述起始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臂自其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往所述起始位置倾斜;当所述推动件结合于所述立式百叶窗时,所述顶推臂的所述起始位置低于所述顶推臂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介于5度到60度。
6.一种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上梁;
多个叶片夹,设置于所述上梁,能受操作而转动;
多个叶片,通过所述多个叶片夹垂挂于所述上梁,随着所述多个叶片夹的转动而在一第一遮蔽位置、一非遮蔽位置,以及一第二遮蔽位置之间转动;
一挡光板,以能枢摆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上梁;
一附随件,设置于所述上梁,能受操作而与所述多个叶片夹同步转动;以及
一推动件,包含一结合部及一第一顶推臂,所述推动件通过其所述结合部结合于所述附随件,且所述推动件会在所述附随件跟随所述叶片夹转动时随之转动;所述第一顶推臂一端与所述结合部连接,另一端向外延伸而对应于所述挡光板,且所述第一顶推臂具有一第一起始位置及一第一终止位置;其中,所述结合部定义有一轴线通过其轴心,并依此定义一以所述轴线为法线的基准面,使所述基准面平行于所述多个叶片的转动路径;于所述基准面上,定义有一第一基准线通过所述结合部的所述轴线与所述第一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上的投影点,以及一第一延伸线通过所述第一起始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与所述第一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所述第一延伸线与所述第一基准线以一第一夹角相交;
其中,当所述多个叶片夹受操作转动而使得所述多个叶片由所述第一遮蔽位置往所述非遮蔽位置转动时,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一顶推臂以自所述第一起始位置至所述第一终止位置之间的一第一外缘推抵所述挡光板的一表面而枢摆所述挡光板,使所述挡光板在所述多个叶片由所述第一遮蔽位置往所述非遮蔽位置转动时保持不接触所述多个叶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叶片位于所述第一遮蔽位置时,所述挡光板的至少一部分保持贴靠于所述多个叶片。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所结合的所述附随件具有一结合轴,且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结合部具有一结合孔供所述结合轴穿过,使所述推动件结合于所述附随件;所述结合孔与所述结合轴的剖面形状互相配合,且为非圆形。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更包含一第二顶推臂自所述结合部向所述第一顶推臂同侧延伸且相对配置,所述第二顶推臂包含一第二起始位置及一第二终止位置,且所述第二起始位置在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与所述第一起始位置在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位在所述第一基准线的两侧,使所述第一顶推臂与所述第二顶推臂呈合抱状;当所述多个叶片夹受操作转动而使得所述多个叶片由所述第二遮蔽位置往所述非遮蔽位置转动时,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二顶推臂以自所述第二起始位置至所述第二终止位置之间的一第二外缘推抵所述挡光板的所述表面而枢摆所述挡光板,使所述挡光板在所述多个叶片由所述第二遮蔽位置往所述非遮蔽位置转动时保持不接触所述多个叶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基准面上定义有一第二基准线通过所述结合部的所述轴线及所述第二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上的投影点,以及一第二延伸线通过所述第二起始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与所述第二终止位置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点;所述第二延伸线与所述第二基准线以一第二夹角相交。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准线与所述第二基准线重叠,且第一顶推臂的所述第一终止位置与第二顶推臂的第二终止位置重叠。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皆介于5度到60度。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推臂的所述第一外缘以及所述第二顶推臂的所述第二外缘皆为弧形。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板在所述多个叶片位于所述第一遮蔽位置或所述第二遮蔽位置时呈自然下垂,且在所述挡光板自然下垂时,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一顶推臂与所述第二顶推臂的位置高于所述挡光板的底缘。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一顶推臂由其所述第一起始位置往所述第一终止位置倾斜,使所述第一终止位置高于所述第一起始位置;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二顶推臂由其所述第二起始位置往所述第二终止位置倾斜,使所述第二终止位置高于所述第二起始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一顶推臂自其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往所述第一起始位置倾斜,使所述第一起始位置低于所述第一顶推臂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二顶推臂,自其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往所述第二起始位置倾斜,使所述第二起始位置低于所述第二顶推臂与所述结合部的连接处。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另一叶片,且其中所述附随件的结构同于所述多个叶片夹其中任一者,所述附随件的结合轴下方悬挂所述另一叶片。
CN201921443808.1U 2019-09-02 2019-09-02 立式百叶窗及其推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2584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43808.1U CN211258441U (zh) 2019-09-02 2019-09-02 立式百叶窗及其推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43808.1U CN211258441U (zh) 2019-09-02 2019-09-02 立式百叶窗及其推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58441U true CN211258441U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81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4380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258441U (zh) 2019-09-02 2019-09-02 立式百叶窗及其推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584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606427A (en) * 2021-04-28 2022-11-09 Nien Made Entpr Co Ltd Vertical blind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606427A (en) * 2021-04-28 2022-11-09 Nien Made Entpr Co Ltd Vertical blind
JP2022170698A (ja) * 2021-04-28 2022-11-10 億豊総合工業股▲分▼有限公司 縦型ブラインド
GB2606427B (en) * 2021-04-28 2023-06-28 Nien Made Entpr Co Ltd Vertical blind
JP7340649B2 (ja) 2021-04-28 2023-09-07 億豊総合工業股▲分▼有限公司 縦型ブライン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58441U (zh) 立式百叶窗及其推动件
EP0833034A2 (en) A control system for a vertical vane covering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EP1219776B1 (en) Ladder operated covering with fixed vane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US20080000593A1 (en) Horizontally slatted blind
TWI386546B (zh) Blinds device
TW201510343A (zh) 用於將百葉窗葉片傾斜的系統及方法
US20030192652A1 (en) Electric blind
CN214577800U (zh) 吊扇灯
TWI692575B (zh) 具有雙捲收裝置之窗簾軌道
JP2007100298A (ja) ブラインド装置
JPH10505394A (ja) 建築物の開口部用の垂直ベーン遮蔽体を制御及び懸架するための装置
JP4543891B2 (ja) ブラインド装置
JP4604670B2 (ja) ブラインド装置
JP4609002B2 (ja) ブラインド装置
CN109747825A (zh) 飞行器
CN212406466U (zh) 一种隐框平开门
CN213016125U (zh) 百叶组件和百叶窗
JP3696049B2 (ja) ブラインド
JP5893289B2 (ja) 窓開口部遮蔽構造
JP2006063704A (ja) ブラインド装置
JP2006063701A (ja) ブラインド装置
JP6960876B2 (ja) 建具
JP2020007743A (ja) ブラインド
JP2019190166A (ja) ブラインド
JP2006138187A (ja) ブライン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4

Termination date: 202109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