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58184U - 一种稳固承重合页 - Google Patents

一种稳固承重合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58184U
CN211258184U CN201921931358.0U CN201921931358U CN211258184U CN 211258184 U CN211258184 U CN 211258184U CN 201921931358 U CN201921931358 U CN 201921931358U CN 211258184 U CN211258184 U CN 211258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sed head
annular
head
connector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135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93135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58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58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581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稳固承重合页,包括有中筒体,中筒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中筒体同轴的环形槽,中筒体上端安装有上凸头,上凸头设有上凸头环形凸起,上凸头环形凸起位于所述环形槽内,中筒体下端安装有下凸头,下凸头设有下凸头环形凸起,下凸头环形凸起位于所述环形槽内。在合页使用时,上凸头环形凸起和下凸头环形凸起与环形槽的两个侧壁相接触,使得上凸头和下凸头受力更为合理,合页也更为稳固,从而承重能力强,载荷量大,结实耐用,保证了合页的使用寿命,不仅适用于常规的门窗等转动器件,还适用于各种重型的转动器件。

Description

一种稳固承重合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稳固承重合页。
背景技术
合页是一种常用的转动连接构件,常常用于门窗等器件中。现有的合页结构不够合理,基本是转轴、凸头或接头直接套在筒体上,单侧受力,造成了承重能力差,载荷量小,且极易磨损,且稳固性不好,使得使用寿命短,难以跟上器件的使用寿命,经常需要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受力合理,承重能力强的稳固承重合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稳固承重合页,包括有中筒体,所述中筒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合页耳,所述中筒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中筒体同轴的环形槽,所述中筒体上端安装有上凸头,所述上凸头设有上凸头环形凸起,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位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中筒体下端安装有下凸头,所述下凸头设有下凸头环形凸起,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位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上凸头的上端安装有上接头,所述下凸头的下端安装有下接头,所述上接头的下部和下接头的上部分别开设有限位孔,所述上凸头和下凸头分别开设有贯穿上下端面的限位孔,所述上接头、下接头、上凸头和下凸头的限位孔内共同插入一根限位柱以使得所述上接头、下接头、上凸头和下凸头之间无法相互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槽的侧壁之间设置有转动轴承,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与所述转动轴承的外周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槽的侧壁与所述转动轴承的内周固定连接;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槽的侧壁之间设置有转动轴承,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与所述转动轴承的外周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槽的侧壁与所述转动轴承的内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凸头包括有分体式设置的上凸头环形凸起和上凸头本体,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和上凸头本体上分别开设有销孔或螺孔,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和上凸头本体的销孔内插设有销钉或螺钉,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槽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凸台结构,所述转动轴承安装在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槽的侧壁的凸台结构上;所述下凸头包括有分体式设置的下凸头环形凸起和下凸头本体,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和下凸头本体上分别开设有销孔或螺孔,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和下凸头本体的销孔内插设有销钉或螺钉,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槽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凸台结构,所述转动轴承安装在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槽的侧壁的凸台结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的下端与所述环形槽的底部之间设有压力轴承;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的顶端与所述环形槽的底部之间设有压力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头的上部开设有压紧孔,所述压紧孔大于所述上接头的限位孔以便于所述限位柱穿过,所述压紧孔内匹配设有压紧件。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头、下接头、上凸头和下凸头的限位孔的横截面为由一直线和一圆弧合成的形状,所述限位柱的横截面的形状与限位孔的形状相一致;所述限位柱的上端开设有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头的底部侧面上开设有上接头T形槽,所述上凸头的顶部侧面在上接头T形槽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上凸头T形槽,所述上接头T形槽和上凸头T形槽之间共同插入一个匹配的H形插销。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头在对应于所述限位孔的位置处开设有径向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匹配设有用以抵住限位柱的压紧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上凸头的上端开设有径向分布的凹槽,所述上接头的下端设有匹配凹槽的径向分布的凸起,或所述上凸头的上端设有径向分布的凸起,所述上接头的下端设有匹配凸起的径向分布的凹槽;
所述下凸头的下端开设有径向分布的凹槽,所述下接头的上端设有匹配凹槽的径向分布的凸起,或所述下凸头的下端设有径向分布的凸起,所述下接头的上端设有匹配凸起的径向分布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承的外周和内周上分别开设有轴向分布的凹槽,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下凸头环形凸起以及环形槽的侧壁对应开设有相匹配的凸起,或所述转动轴承的外周和内周上分别设有轴向分布的凸起,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下凸头环形凸起以及环形槽的侧壁对应开设有相匹配的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稳固承重合页,在中筒体的两端开设有环形槽,上凸头上设有上凸头环形凸起,下凸头上设有下凸头环形凸起,上凸头环形凸起和下凸头环形凸起分别位于环形槽内,在合页使用时,上凸头环形凸起和下凸头环形凸起与环形槽的两个侧壁相接触,使得上凸头和下凸头受力更为合理,合页也更为稳固,从而承重能力强,载荷量大,结实耐用,保证了合页的使用寿命,不仅适用于常规的门窗等转动器件,还适用于各种重型的转动器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等轴测截面图;
图4为中筒体的等轴测截面图;
图5为限位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上接头和上凸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图7的等轴测截面图;
图10为中筒体、上凸头环形凸起以及转动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所示标记为:1-上接头;2-中筒体;3-下接头;4-合页耳;5-环形槽;51-环形槽凸起;6-上凸头;61-上凸头环形凸起;64-上凸头凹槽;65-上凸头本体;66-上凸头轴承匹配凸起;7-下凸头;71-下凸头环形凸起;72-下凸头本体;8-转动轴承;81-转动轴承凹槽;9-限位柱;10-销钉;11-压力轴承;12-压紧孔;13-压紧件;14-压紧螺栓;15-上接头T形槽;16-上接头凸起;17-上凸头T形槽;18-H形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稳固承重合页,包括有中筒体2、位于中筒体2上方的上接头1和位于中筒体2下方的下接头3,中筒体2为筒状结构,中筒体2的外侧壁上一体化地设有合页耳4。本优选的实施例中,合页耳4为一方形平直的板状结构,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合页耳4可以为弧形板状结构或棱形板状结构等其他结构,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而定。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4,中筒体2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中筒体2同轴的环形槽5,中筒体2上端安装有上凸头6,上凸头6一体化地设有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上凸头环形凸起61位于环形槽5内,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与环形槽5相互作用,使得上凸头6与中筒体2可以相互转动。中筒体2下端安装有下凸头7,下凸头7一体化地设有下凸头环形凸起71,下凸头环形凸起71位于所述环形槽5内,下凸头环形凸起71与环形槽5相互作用,使得下凸头7与中筒体2可以相互转动。上凸头6的上端安装有上接头1,下凸头7的下端安装有下接头3,上接头1的下部和下接头3的上部分别开设有限位孔,上凸头6和下凸头7分别开设有贯穿上下端面的限位孔,上接头1、下接头3、上凸头6和下凸头7的限位孔内共同插入一根限位柱9以使得上接头1、下接头3、上凸头6和下凸头7之间无法相互转动。中筒体2的中部空心部分的尺寸大于限位柱9的尺寸,也即中筒体2不与限位柱9相接触。
实施时,在常用的使用中,本实用新型的上接头1和下接头3一般与外部器件相固定,如与外部器件的上下两根外接管(空心筒状结构)相固定连接,此时,上接头1和下接头3分别固定安装在外接管上,而在限位孔与限位柱9的作用下,上接头1、下接头3、上凸头6以及下凸头7不互相转动,中筒体2通过环形槽5与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下凸头环形凸起71的相互作用,可以与上接头1、下接头3、上凸头6以及下凸头7实现相互转动,从而实现转动合页的功能。
上接头1的上部开设有压紧孔12,压紧孔大于上接头1的限位孔以便于限位柱9穿过,压紧孔12内匹配设有压紧件13。压紧孔12为螺纹孔,压紧件13为螺栓,螺栓能够封堵住限位孔,必要时可以压住限位柱9,且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能起到良好的防水防尘功能。
请参照图5,上接头1、下接头3、上凸头6和下凸头7的限位孔的横截面为由一直线和一圆弧合成的形状,也即限位孔的侧面由一平面以及一弧面构成,限位柱9的横截面的形状与限位孔的形状相一致,该结构下一方面保证限位柱9不与上接头1、下接头3、上凸头6和下凸头7发生转动,另一方面也便于限位柱9的安装。限位柱9的上端开设有螺纹孔。在部分使用场景中,上接头1、下接头3安装在外接管内,而外接管是预先固定的,因此是先将上接头1、下接头3安装在外接管上,再将中筒体2、上凸头6和下凸头7等一同安装在上接头1和下接头3之间,最后再安装限位柱9,外接管具有一定长度,因此在安装限位柱9时(即安装时将限位柱9依次插入上接头1、上凸头6、下凸头7和下接头3的限位孔中),限位柱9不易安装。此时在限位柱9的上端开设螺纹孔,使用外部的一根杆件,该杆件的端部设有与限位柱9的螺纹孔相匹配的外螺纹,从而实现将限位柱9临时固定在该杆件上,相当于将限位柱9临时延长,便于将限位柱9插入限位孔内,安装完成后旋开该杆件即可实现杆件与限位柱9的分离。
而在部分优选的实施例中,上接头1在对应于限位孔的位置处开设有径向的螺纹孔,螺纹孔内匹配设有用以抵住限位柱9的压紧螺栓14。实施安装时,先将限位柱9安装在上接头1上,此时上接头1径向的螺纹孔不在外接管内,限位柱9的底端不超过上接头1的底部,旋紧压紧螺栓14使其压住限位柱9先不让其移动,然后在放置好中筒体2、上凸头6和下凸头7等后,旋松压紧螺栓解除对限位柱9的限制,使得限位柱9可以顺利向下移动并插入下接头3、上凸头6和下凸头7的限位孔内。该设置有助于当外接管过长时,解决限位柱9不易于插入限位孔内的问题。而为了便于上接头1和下接头3安装、定位在外接管上,上接头1和下接头3使用双层圆台台阶式的结构,上接头1为上部小、下部大的结构,上部小的部分匹配插入外接管内,下部大的部分为一个凸沿,尺寸比外接管的内径大,不会进入外接管,利于定位。此时上接头1在对应于限位孔的位置处开设的径向的螺纹孔可以开设在上接头1下部大的部分。下接头3为上部大、下部小的结构,下部小的部分匹配插入外接管内,上部大的部分为一个凸沿,尺寸比外接管的内径大,不会进入外接管。为了与外接管相固定,上接头1的上部和下接头3的下部的侧面上分别设有沿轴向分布的侧边凸起,相应的外接管上设有凹槽,安装时上接头1和下接头3沿着外接管的凹槽插入外接管内以实现安装,该方式下既能够便于安装,使得上接头1和下接头3能够固定安装在外接管内而不转动,又能够便于上接头1和下接头3的限位孔的对位(限位孔不规则,需要对位才能够便于限位柱9插入)。
参照图1至图3,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上凸头6的上端开设有径向分布的凹槽,上接头1的下端设有匹配凹槽的径向分布的凸起;下凸头7的下端开设有径向分布的凹槽,下接头3的上端设有匹配凹槽的径向分布的凸起。安装时,上接头1的下端的凸起刚好位于上凸头6的上端的凹槽内,下接头3的上端的凸起也刚好位于下凸头7的下端的凹槽内。以上接头1和上凸头6为例,请参照图5和图6,上凸头6的上端开设有径向分布的凹槽,记为上凸头凹槽64,上接头1的下端设有匹配上凸头凹槽64的径向分布的上接头凸起16,安装时,上接头凸起16位于上凸头凹槽64内。通过这种设置,既能够便于上接头1和上凸头6的对位安装以及下接头3和下凸头7的对位安装,以便于上接头1、下接头3、上凸头6和下凸头7的限位孔的对位,保证限位柱9的顺利安装,也能够防止上接头1和上凸头6以及下接头3和下凸头7的相互转动,分担限位柱9的压力。
上接头1的底部侧面上开设有上接头T形槽15,上凸头6的顶部侧面在上接头T形槽15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上凸头T形槽17,上接头T形槽15和上凸头T形槽17之间共同插入一个匹配的H形插销18。由于上接头1固定在外接管等外部器件上,而上凸头6可能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因磨损等原因向下偏移,使得上凸头6和上接头1相分离,既不利于上凸头6和上接头1的相互固定,也不利于合页的防水防尘。H形插销18插在上接头T形槽15和上凸头T形槽17内,从而使得上凸头6和上接头1之间无法相互轴向移动,可有效避免上凸头6和上接头1相分离。H形插销18向外的一侧上开设有螺纹孔,便于H形插销18的拆装。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请参照图7至图10,本优选的实施例中,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与环形槽5的侧壁之间设置有转动轴承8,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与转动轴承8的外周固定连接,环形槽5的侧壁与转动轴承8的内周固定连接;下凸头环形凸起71与环形槽5的侧壁之间设置有转动轴承8,下凸头环形凸起71与转动轴承8的外周固定连接,环形槽5的侧壁与转动轴承8的内周固定连接。
具体的,请继续参照图7至图10,上凸头6包括有分体式设置的上凸头环形凸起61和上凸头本体65,上凸头环形凸起61和上凸头本体65上分别开设有销孔,上凸头环形凸起61和上凸头本体65的销孔内插设有销钉10,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与环形槽5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凸台结构,转动轴承8安装在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与环形槽5的侧壁的凸台结构上;下凸头7包括有分体式设置的下凸头环形凸起71和下凸头本体72,下凸头环形凸起71和下凸头本体72上分别开设有两个销孔,相对的下凸头环形凸起71和下凸头本体72的销孔内共同插设有一根销钉10,下凸头环形凸起71与环形槽5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凸台结构,转动轴承8安装在下凸头环形凸起71与环形槽5的侧壁的凸台结构上。安装时,以上凸头6的安装为例,先将上凸头环形凸起61放置在中筒体2的环形槽5内,然后将转动轴承8安装在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与环形槽5的侧壁的凸台结构上,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与转动轴承8的外周固定连接,环形槽5的侧壁与转动轴承8的内周固定连接,然后再将上凸头本体65放置在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上面并让他们的销孔相互对齐,然后插入销钉10使得上凸头本体65和上凸头环形凸起61相互固定以完成上凸头6的安装。销孔可以设置为多个,以承受大的扭力。设置转动轴承8,能够实现中筒体2与上接头1、下接头3、上凸头6和下凸头7顺畅的转动,加强合页承重能力,延长合页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照图8和图9,上凸头环形凸起61的下端与环形槽5的底部之间设有压力轴承11;下凸头环形凸起71的顶端与环形槽5的底部之间设有压力轴承11。设置压力轴承11能更好地实现承重,加强合页承重能力,提高合页的载荷量,保证合页长久耐用。
请参照图8和图10,转动轴承8的外周和内周上分别开设有轴向分布的凹槽,记为转动轴承凹槽81,各为两个,对称分布,上凸头环形凸起61以及环形槽5的侧壁对应开设有相匹配的凸起,分别记为上凸头轴承匹配凸起66以及环形槽凸起51,各为两个,对称分布。安装时,上凸头轴承匹配凸起66以及环形槽凸起51匹配安装在转动轴承凹槽81,该设置既便于转动轴承8的安装,也能够保证转动轴承8的外圈不与上凸头6、下凸头7发生转动,以及保证转动轴承8的内圈不与环形槽5的侧壁的发生转动。
在其他优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为转动轴承8的外周和内周上分别设有轴向分布的凸起,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下凸头环形凸起71以及环形槽5的侧壁对应开设有相匹配的凹槽,或者类似的凸起与凹槽的形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稳固承重合页,包括有中筒体(2),所述中筒体(2)的外侧壁上设有合页耳(4),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筒体(2)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中筒体(2)同轴的环形槽(5),所述中筒体(2)上端安装有上凸头(6),所述上凸头(6)设有上凸头环形凸起(61),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61)位于所述环形槽(5)内,所述中筒体(2)下端安装有下凸头(7),所述下凸头(7)设有下凸头环形凸起(71),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71)位于所述环形槽(5)内;所述上凸头(6)的上端安装有上接头(1),所述下凸头(7)的下端安装有下接头(3),所述上接头(1)的下部和下接头(3)的上部分别开设有限位孔,所述上凸头(6)和下凸头(7)分别开设有贯穿上下端面的限位孔,所述上接头(1)、下接头(3)、上凸头(6)和下凸头(7)的限位孔内共同插入一根限位柱(9)以使得所述上接头(1)、下接头(3)、上凸头(6)和下凸头(7)之间无法相互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固承重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与所述环形槽(5)的侧壁之间设置有转动轴承(8),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与所述转动轴承(8)的外周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槽(5)的侧壁与所述转动轴承(8)的内周固定连接;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71)与所述环形槽(5)的侧壁之间设置有转动轴承(8),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71)与所述转动轴承(8)的外周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槽(5)的侧壁与所述转动轴承(8)的内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固承重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头(6)包括有分体式设置的上凸头环形凸起(61)和上凸头本体(65),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61)和上凸头本体(65)上分别开设有销孔或螺孔,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61)和上凸头本体(65)的销孔内插设有销钉(10)或螺钉,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与所述环形槽(5)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凸台结构,所述转动轴承(8)安装在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与所述环形槽(5)的侧壁的凸台结构上;所述下凸头(7)包括有分体式设置的下凸头环形凸起(71)和下凸头本体(72),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71)和下凸头本体(72)上分别开设有销孔或螺孔,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71)和下凸头本体(72)的销孔内插设有销钉(10)或螺钉,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71)与所述环形槽(5)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凸台结构,所述转动轴承(8)安装在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71)与所述环形槽(5)的侧壁的凸台结构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稳固承重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61)的下端与所述环形槽(5)的底部之间设有压力轴承(11);所述下凸头环形凸起(71)的顶端与所述环形槽(5)的底部之间设有压力轴承(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固承重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头(1)的上部开设有压紧孔(12),所述压紧孔大于所述上接头(1)的限位孔以便于所述限位柱(9)穿过,所述压紧孔(12)内匹配设有压紧件(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固承重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头(1)、下接头(3)、上凸头(6)和下凸头(7)的限位孔的横截面为由一直线和一圆弧合成的形状,所述限位柱(9)的横截面的形状与限位孔的形状相一致; 所述限位柱(9)的上端开设有螺纹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固承重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头(1)的底部侧面上开设有上接头T形槽(15),所述上凸头(6)的顶部侧面在上接头T形槽(15)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上凸头T形槽(17),所述上接头T形槽(15)和上凸头T形槽(17)之间共同插入一个匹配的H形插销(1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固承重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头(1)在对应于所述限位孔的位置处开设有径向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匹配设有用以抵住限位柱(9)的压紧螺栓(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固承重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头(6)的上端开设有径向分布的凹槽,所述上接头(1)的下端设有匹配凹槽的径向分布的凸起,或所述上凸头(6)的上端设有径向分布的凸起,所述上接头(1)的下端设有匹配凸起的径向分布的凹槽;
所述下凸头(7)的下端开设有径向分布的凹槽,所述下接头(3)的上端设有匹配凹槽的径向分布的凸起,或所述下凸头(7)的下端设有径向分布的凸起,所述下接头(3)的上端设有匹配凸起的径向分布的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稳固承重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承(8)的外周和内周上分别开设有轴向分布的凹槽,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下凸头环形凸起(71)以及环形槽(5)的侧壁对应开设有相匹配的凸起,或所述转动轴承(8)的外周和内周上分别设有轴向分布的凸起,所述上凸头环形凸起(61)、下凸头环形凸起(71)以及环形槽(5)的侧壁对应开设有相匹配的凹槽。
CN201921931358.0U 2019-11-11 2019-11-11 一种稳固承重合页 Active CN2112581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1358.0U CN211258184U (zh) 2019-11-11 2019-11-11 一种稳固承重合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1358.0U CN211258184U (zh) 2019-11-11 2019-11-11 一种稳固承重合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58184U true CN211258184U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86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1358.0U Active CN211258184U (zh) 2019-11-11 2019-11-11 一种稳固承重合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581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27262A (zh) * 2021-02-28 2021-06-25 李鑫 一种双向开合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27262A (zh) * 2021-02-28 2021-06-25 李鑫 一种双向开合门
CN113027262B (zh) * 2021-02-28 2023-09-08 湖北新艺雅集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开合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702539A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CN211258184U (zh) 一种稳固承重合页
CN211258185U (zh) 一种简易稳固合页
CN106981777B (zh) 一种卡钉曲槽锁紧组件及使用该锁紧组件的连接器组件
CN211144118U (zh) 一种简易单耳合页
CN210508765U (zh) 一种单耳合页及双合页构件
CN210508761U (zh) 一种单耳承重合页
CN216413310U (zh) 一种防电缆松动的螺栓型中掌端子
CN216289280U (zh) 充电枪
CN212564001U (zh) 一种轴承卡簧
CN213039574U (zh) 一种自紧式快拆燕尾座
US10221995B1 (en) Quick-release structure for a grease gun
CN111490401A (zh) 航空插头紧固装置
CN110190459B (zh) 一种连接器壳体组件及其防脱挡件以及连接器
CN214998735U (zh) 一种高强度防松动的螺栓
CN220151874U (zh) 全弹性滑环密封结构
CN213115900U (zh) 无轴铰链
CN218124263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耐张线夹
CN219576077U (zh) 一种带锁止结构的连接器
CN212867170U (zh) 一种带有花键轴的锁具装置
CN219176778U (zh) 一种调心滚子轴承
CN216072863U (zh) 一种千斤顶锚板连接结构
CN218991173U (zh) 一种执手安装座与安装环的配合结构
CN217215294U (zh) 一种电气设备、连接器及其螺母组件
CN218325704U (zh) 一种飞行器双销桨叶螺栓机械防松脱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