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55651U - 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255651U CN211255651U CN201922242946.XU CN201922242946U CN211255651U CN 211255651 U CN211255651 U CN 211255651U CN 201922242946 U CN201922242946 U CN 201922242946U CN 211255651 U CN211255651 U CN 2112556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sludge
- cavity
- air supply
- supply pipe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8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0197 pyro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08000005156 Dehydr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8044 de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97 de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50 stock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05 air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79 crude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85 radioa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70 ref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0 solid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40—Valorisation of by-products of wastewater, sewage or sludge processing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包括热解室以及用以向热解室供应热风的供气装置;热解室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用以将热解室分隔为油泥腔和储液腔;热解室导通连接有用进料装置、出料装置、出液装置和出气管,出气管配设有冷凝器;供气装置包括燃烧炉、燃气供应装置、空气供应装置以及与燃烧炉导通的第一供气管和第二供气管;第一供气管和第二供气管均与油泥腔一侧的热解室导通,且第一供气管靠近顶板设置,第二供气管靠近底板设置;油泥腔内还设置有搅拌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能够将加热干化和气浮作用结合,最大程度的使得油泥分离,且能耗低、处理效率高、环境污染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体废弃物的回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
背景技术
在石油勘探、开采、炼制、清罐、储运等过程中,会产生由原油、土壤、水或其它化学助剂形成污泥,称为油泥,这些油泥体积庞大,不仅含有石油资源,而且还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是一种及其危险的废弃物。
目前油泥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热解处理技术、溶剂萃取技术、油泥调质机械脱水技术、超声脱油技术、干化技术、焚烧处理技术、热水洗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等。这些技术均是为了将油泥中的固液两相进行分离,从而分别回用,其中,干化技术是指将油泥中的水分蒸发以除去油泥中的水,增加油泥的固含量的技术,现有的油泥干化技术主要是自然晾干和高温加热蒸发两种方式,前者处理效率低且不能很好的除去油泥中含有的油,使得最终得到的固体中含有较多的液体油,后者能耗较高,且很容易产生有害气体,造成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能够将加热干化和气浮作用结合,最大程度的使得油泥分离,且能耗低、处理效率高、环境污染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包括热解室以及用以向热解室供应热风的供气装置;热解室包括底板、顶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热解室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包括底端面和顶端面,底端面固定于底板,顶端面与顶板的距离≥第一隔板的高度,第一隔板用以将热解室分隔为油泥腔和储液腔,左侧板位于油泥腔一侧,右侧板位于储液腔一侧;位于油泥腔一侧的热解室导通连接有用以向油泥腔内供入油泥的进料装置以及用以导出油泥腔内污泥的出料装置;位于储液腔一侧的底板导通连接有用以导出液体的出液装置;热解室还导通连接有用以热蒸汽导出的出气管,出气管配设有冷凝器;供气装置包括燃烧炉、燃气供应装置、空气供应装置以及与燃烧炉导通的第一供气管和第二供气管;第一供气管和第二供气管均与油泥腔一侧的热解室导通,且第一供气管靠近顶板设置,第二供气管靠近底板设置;油泥腔内还设置有搅拌装置。
进一步地,油泥腔还配设有循环装置,循环装置包括循环管路和循环泵,循环管路一端与油泥腔底部导通,循环管路另一端与油泥腔一侧的顶板导通,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循环阀。
进一步地,第一供气管上设置有第一气阀,第二供气管上设置有第二气阀。
进一步地,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管以及与进料管导通的油泥储槽,进料管与油泥腔一侧的顶板导通,进料管上设置有进料阀。
进一步地,热解室顶部设置有一油泥喷头,进料管和循环管路均与油泥喷头导通连接。
进一步地,油泥腔内设置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固定设置于油泥腔顶端部,用以将油泥腔顶端部分隔为进泥部和出液部,油泥喷头设于进泥部上方的顶板上。
进一步地,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设于出料管上的出料阀,以及用以将干化脱水后的泥土导出的螺旋输料机;油泥腔底部的底板设置为锥形,锥形的小口端设置有出料口,出料管与出料口导通。
进一步地,燃气供应装置包括储气装置和燃气供应管,燃气供应管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
进一步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固定于搅拌轴的搅拌刀片,以及用以驱动搅拌轴转动的搅拌电机;搅拌轴一端与左侧板密封转动连接,搅拌轴另一端与第一隔板密封转动连接,搅拌刀片螺旋缠绕在搅拌轴上,搅拌电机固定设于左侧板外。
进一步地,搅拌轴设置有多件,多件搅拌轴平行设置,多件搅拌轴上的搅拌刀片的螺旋方向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供气管向垂直下落形成料幕的油泥表面供应热风,使得热风与油泥表面的接触面积广,油泥表面的水分快速蒸发形成水蒸气,第二供气管向油泥底部供应热风,利用气浮的原理将油泥中的液体带至表面从而将液体与固体分离,同时,第二供气管中的热风会随着搅拌装置的搅拌作用均匀的分散在油泥中,增大与油泥的接触面积,也会将油泥中水分蒸发,从而使得整个干化脱水装置的脱水效率明显提高;此外,本实施例的干化脱水装置的热风温度低,不至于使得有害成分分解,且整个装置的密封性好,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凝后直接回收,有害成分在油泥的固体部分被吸附富集,使得整个系统无有害气体排出,具有环境污染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热解室,11-油泥腔,111-进泥部,112-出液部,113-搅拌轴,114-搅拌刀片,12-储液腔,13-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15-顶板,16-底板,17-左侧板,18-右侧板,21-油泥储槽,22-进料管,23-进料阀,24-油泥喷头,31-循环管路,32-循环泵,33-循环阀,41-燃烧炉,42-第一供气管,43-第二供气管,44-第一气阀,45-第二气阀,461-储气装置,462-燃气供应管,463-流量调节阀,471-空气压缩机,472-空气供应管,473-空气阀门,481-出气管,482-冷凝器,483-集液箱,51-出料口,52-出料管,53-出料阀,61-出液管,62-出液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包括热解室10以及用以向热解室10供应热风的供气装置;热解室10包括底板16、顶板15、左侧板17和右侧板18,热解室10内设置有第一隔板13,第一隔板13包括底端面和顶端面,底端面固定于底板16,顶端面与顶板15的距离≥第一隔板13的高度,第一隔板13用以将热解室10分隔为油泥腔11和储液腔12,左侧板17位于油泥腔11一侧,右侧板18位于储液腔12一侧;位于油泥腔11一侧的热解室10导通连接有用以向油泥腔11内供入油泥的进料装置以及用以导出油泥腔11内污泥的出料装置;位于储液腔12一侧的底板16导通连接有用以导出液体的出液装置;热解室10还导通连接有用以热蒸汽导出的出气管481,出气管481配设有冷凝器482;供气装置包括燃烧炉41、燃气供应装置、空气供应装置以及与燃烧炉41导通的第一供气管42和第二供气管43;第一供气管42和第二供气管43均与油泥腔11一侧的热解室10导通,且第一供气管42靠近顶板15设置,第二供气管43靠近底板16设置;油泥腔11内还设置有搅拌装置。
本实施例的热解室10如附图1所示,设置为长方体形,该长方体由底板16、顶板15、左侧板17、右侧板18、前侧板和后侧板密封合围而成,第一隔板13垂直于底板16,使得整个热解室10的上方连通,下方被分割为两个腔室,分别为油泥腔11和储液腔12,本实施例的第一隔板13的高度为左侧板17高度的1/2。
本实施例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进料装置从油泥腔11一侧的顶板15处将油泥通入油泥腔11内,油泥在下落过程中形成油泥料幕,靠近顶板15设置的第一供气管42将燃烧炉41燃烧产生的热风通入热解室10内,热风与垂直下落过程中的油泥料幕接触,将油泥中的部分水分蒸发,蒸发形成的蒸气最终会通过出气管481导出热解室10,并经冷凝器482冷凝后导入一集液箱483中收集,油泥进入油泥腔11内后,油泥腔11内的搅拌装置对整个油泥进行搅拌,同时,靠近底板16设置的第二供气管43将热风从油泥腔11底部供入油泥腔11内,第二供气管43供入的热风在不断搅拌的油泥腔11内均匀的分散在油泥中的液体表面,并带动液体漂浮在油泥腔11表面,当液面超过第一隔板13后,液体进入到储液腔12内,并最终由出液装置导出,本实施例的出液装置包括与底板16导通的出液管61以及设于出液管61上的出液阀6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供气管43供应的热风温度与第一供气管42供应的热风温度相同,均为150℃~220℃之间,在此温度下,油泥腔11内的水会被很快蒸发,而油泥腔11内的油和其他杂质不会被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且这一温度需要消耗的能耗较低。
综上,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1)热风温度低,能耗低;(2)采用料慕和搅拌的方式,增加了热风与油泥的接触面积,加快了水分蒸发效率;(3)采用热风从油泥腔11底部供入,在搅拌作用下利用气浮的原理使得油泥中的液体上浮并进入储液腔12后导出,使得固液高效分离;(2)系统内热风温度低,有害物质难以分解,最终均富集在固体泥中或进入油水混合液中,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危害环境。
本实施例中,油泥腔11还配设有循环装置,循环装置包括循环管路31和循环泵32,循环管路31一端与油泥腔11底部导通,循环管路31另一端与油泥腔11一侧的顶板15导通,循环管路31上设置有循环阀33。通过循环装置的设置,可以将油泥腔11内的油泥多次循环的从顶板15送入热解室10内,使得油泥多次形成料幕,便于第一供气管42多次向形成料幕的油泥供应热风进行加热分解,大大的提高了处理效率,使得油泥的固含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本实施例的第一供气管42上设置有第一气阀44,第二供气管43上设置有第二气阀45。当油泥处理至一定程度,油泥的固含量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油泥便难以通过循环泵32运送至热解室10顶部,此时,需要关闭循环装置,并关闭第一气阀44,使得热风集中的从第二供气管43中导出,供应至油泥腔11内,对油泥腔11内的油泥继续进行干化脱水处理,可以将油泥处理至固含量更高的水平。
本实施例的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管22以及与进料管22导通的油泥储槽21,进料管22与油泥腔11一侧的顶板15导通,进料管22上设置有进料阀23。本实施例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是间歇的处理系统,每一批次处理时,均是先打开进料阀23,将油泥储槽21内的油泥从进料管22导入热解室10内进行干化处理。当然,进料系统还包括有进料泵(图中未示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单批进料量、循环时间、各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均是提前经程序设计好的,而这些参数的确定也都是根据实验,以达到处理要求为目标而确定的。
本实施例中,热解室10顶部设置有一油泥喷头24,进料管22和循环管路31均与油泥喷头24导通连接。每批次处理开始时,均是先打开进料阀23,油泥经油泥喷头24喷洒后进入油泥腔11内,进料量达到设定值后,关闭进料阀23,打开循环装置的循环泵32和循环阀33,循环物料开始由油泥喷头24循环的喷入油泥腔11内,循环时间达到设定值后(经试验验证,此时的油泥已不具备足够的流动性来完成循环),关闭循环装置和循环阀33,同时第一气阀44也关闭,只进行油泥腔11内的干化脱水过程。
本实施例中,油泥腔11内设置有第二隔板14,第二隔板14固定设置于油泥腔11顶端部,用以将油泥腔11顶端部分隔为进泥部111和出液部112,油泥喷头24设于进泥部111上方的顶板15上。具体的,第二隔板14的一端与前侧板固定,另一端与后侧板固定,设置第二隔板14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进料时料浆不至于溅到储液腔12内,同时也保证了进料与固液分离在不同的区域进行,使得在不断循环进料的过程中,液体能够顺利的进入到储液腔12内。
本实施例中,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52,设于出料管52上的出料阀53,以及用以将干化脱水后的泥土导出的螺旋输料机(图中未示出);油泥腔11底部的底板16设置为锥形,锥形的小口端设置有出料口51,出料管52与出料口51导通。当油泥固含量达到设定值后,打开出料阀53,油泥腔11的固含量达标的泥土经出料口51垂直下落至出料管52内,锥形的底板16的设置,使得出料更为顺利,出料后的泥土经螺旋输料机从系统中导出。
本实施例中,燃气供应装置包括储气装置461和燃气供应管462,燃气供应管462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463。通过流量调节阀463可以调节供应燃气的流量,便于调节热风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113,固定于搅拌轴113的搅拌刀片114,以及用以驱动搅拌轴113转动的搅拌电机(图中未示出);搅拌轴113一端与左侧板17密封转动连接,搅拌轴113另一端与第一隔板13密封转动连接,搅拌刀片114螺旋缠绕在搅拌轴113上,搅拌电机固定设于左侧板17外。搅拌装置的这种设置,一方面是根据整个热解室10的结构进行的设计,另一方面,横穿油泥腔11的搅拌刀片114的搅拌作用较强,使得气浮过程进行更为顺利。
进一步地,搅拌轴113设置有多件,多件搅拌轴113平行设置,多件搅拌轴113上的搅拌刀片114的螺旋方向不同。本实施例的搅拌轴113设置了2件,螺旋方向相反的两件搅拌轴113平行分布,能够起到最佳的搅拌效果。
综上,本实施例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使得油泥分离,且能耗低、处理效率高、环境污染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解室以及用以向所述热解室供应热风的供气装置;
所述热解室包括底板、顶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热解室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包括底端面和顶端面,所述底端面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顶端面与所述顶板的距离≥所述第一隔板的高度,所述第一隔板用以将所述热解室分隔为油泥腔和储液腔,所述左侧板位于所述油泥腔一侧,所述右侧板位于所述储液腔一侧;
位于所述油泥腔一侧的所述热解室导通连接有用以向所述油泥腔内供入油泥的进料装置以及用以导出所述油泥腔内污泥的出料装置;位于所述储液腔一侧的所述底板导通连接有用以导出液体的出液装置;所述热解室还导通连接有用以热蒸汽导出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配设有冷凝器;
所述供气装置包括燃烧炉、燃气供应装置、空气供应装置以及与所述燃烧炉导通的第一供气管和第二供气管;所述第一供气管和所述第二供气管均与所述油泥腔一侧的所述热解室导通,且所述第一供气管靠近所述顶板设置,所述第二供气管靠近所述底板设置;所述油泥腔内还设置有搅拌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泥腔还配设有循环装置,所述循环装置包括循环管路和循环泵,所述循环管路一端与所述油泥腔底部导通,所述循环管路另一端与所述油泥腔一侧的所述顶板导通,所述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循环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气管上设置有第一气阀,所述第二供气管上设置有第二气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管以及与所述进料管导通的油泥储槽,所述进料管与所述油泥腔一侧的所述顶板导通,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进料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解室顶部设置有一油泥喷头,所述进料管和所述循环管路均与所述油泥喷头导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泥腔内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固定设置于所述油泥腔顶端部,用以将所述油泥腔顶端部分隔为进泥部和出液部,所述油泥喷头设于所述进泥部上方的所述顶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设于所述出料管上的出料阀,以及用以将干化脱水后的泥土导出的螺旋输料机;
所述油泥腔底部的所述底板设置为锥形,所述锥形的小口端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管与所述出料口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供应装置包括储气装置和燃气供应管,所述燃气供应管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固定于所述搅拌轴的搅拌刀片,以及用以驱动所述搅拌轴转动的搅拌电机;所述搅拌轴一端与所述左侧板密封转动连接,所述搅拌轴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密封转动连接,所述搅拌刀片螺旋缠绕在所述搅拌轴上,所述搅拌电机固定设于所述左侧板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设置有多件,多件所述搅拌轴平行设置,多件搅拌轴上的所述搅拌刀片的螺旋方向不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42946.XU CN211255651U (zh) | 2019-12-13 | 2019-12-13 | 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42946.XU CN211255651U (zh) | 2019-12-13 | 2019-12-13 | 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255651U true CN211255651U (zh) | 2020-08-14 |
Family
ID=71953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42946.XU Active CN211255651U (zh) | 2019-12-13 | 2019-12-13 | 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255651U (zh) |
-
2019
- 2019-12-13 CN CN201922242946.XU patent/CN2112556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9104776A1 (zh) | 一种餐厨垃圾智能生化处理一体机 | |
WO2018040852A1 (zh) | 一种用烟气余热处理脱硫废水的系统及方法 | |
CN202272807U (zh) | 一种污泥脱水干燥装置 | |
CN107098414B (zh) | 一种处理电厂脱硫废水排放的低温蒸发装置及其排放工艺 | |
CN202016939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的污泥水热闪蒸设备 | |
KR20100077456A (ko) | 중앙 집중형 슬러지 건조장치 | |
CN201864712U (zh) | 高效连续的植物提取装置 | |
CN101823829A (zh) | 挤出式污泥脱水系统 | |
CN211255651U (zh) | 一种废弃油泥干化脱水系统 | |
CN104803523B (zh) | 一种电絮凝-气浮联用的微藻连续收获装置及其方法 | |
CN211471315U (zh) | 一种废油处理再利用脱水设备 | |
CN101716431A (zh) | 自吸式离心分离的乳化油破乳处理机 | |
CN107176762A (zh) | 一种高盐、高浓度有机废液低温结晶和干化净化装置与方法 | |
CN116573803A (zh) | 一种高氨氮废水处理工艺及设备 | |
CN113860678B (zh) | 一种多模块快速处理含油污泥的一体化设备及方法 | |
CN214714411U (zh) | 一种用于废液减量的多功能薄膜蒸发器 | |
CN206304563U (zh) | 一种软锰矿浆脱除烟气中so2及其资源化利用的装置 | |
CN213159468U (zh) | 一种高效盐浆分离用稠厚器 | |
CN210825817U (zh) | 基于水合物法利用工业余热蒸汽的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8776344U (zh) | 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脱水机 | |
CN210065437U (zh) | 一种脱硫废水浓缩、蒸发和调制一体机 | |
CN110563240B (zh) | 基于水合物法利用工业余热蒸汽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218989206U (zh) | 油脂脱色处理系统 | |
CN201524452U (zh) | 乳化油自吸离心分离破乳处理机 | |
CN207941240U (zh) | 一种萃取分离自动控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7 Address after: No.2, 6th floor, building B1, no.1666, Section 2, Chenglong Avenue, Chengd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Longquanyi District),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after: Sichuan GuoTaiMi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83, unit 3, building 13, No.3, Kehua street, Wuhou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41 Patentee before: Liang He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