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39495U - 一种电机绕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绕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39495U
CN211239495U CN201922351133.4U CN201922351133U CN211239495U CN 211239495 U CN211239495 U CN 211239495U CN 201922351133 U CN201922351133 U CN 201922351133U CN 211239495 U CN211239495 U CN 2112394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t
slots
coil
segmented
oute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511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延海
柏荣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rgWarner Powertrain (Tianjin)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511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394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394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394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机绕组,其中,电机绕组的相数为3,电机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包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一发卡线圈,呈同心式排布,节距最大的第一发卡线圈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和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为6个槽间距;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或5个槽间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用的线圈单元的种类少。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绕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绕组。
背景技术
发卡电机的定子绕组包括多个发卡线圈,将多个发卡线圈按照一定的排布方式,穿进定子铁芯的槽内,形成所需的单相电机或多相电机的绕组。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发卡线圈的种类较多,排布方式复杂,需要使用大量的汇流条和汇流排以连接各相绕组的支路及中性点,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加工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绕组,使用的线圈单元的种类少,排布方式简单,可以减少汇流条和汇流排的使用,进而降低制作工艺复杂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可以改善绕组电感的对称性,使各支路电感对称,进而可降低在多支路情况下发卡电机绕组电感不平衡导致的环流。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绕组,电机绕组的相数为3,电机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
其中,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包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一发卡线圈,其中,N≥6,N为3的倍数,N为整数;任一第一发卡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槽外端部、第一槽内部分、第一槽外转弯部、第二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外端部,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位于不同的槽内,第一槽外端部和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2个第一发卡线圈呈同心式排布;
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中,节距最大的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
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相邻两层分布;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一槽外端部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外端部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位于不同层;
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和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为6个槽间距;
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沿径向呈包围式排列;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或5个槽间距;
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转弯部位于电机的一侧,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和第二槽外端部位于电机的另一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绕组,电机绕组的相数为3,电机绕组包括: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和第二分段式线圈组,沿径向呈包围式排列;
其中,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包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 2个节距不同的第一发卡线圈,其中,N≥6,N为3的倍数,N为整数;任一第一发卡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槽外端部、第一槽内部分、第一槽外转弯部、第二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外端部,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位于不同的槽内,第一槽外端部和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2个第一发卡线圈呈同心式排布;
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中,节距最大的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
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相邻两层分布;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一槽外端部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外端部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位于不同层;
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和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为6个槽间距;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包括: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任一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2 个节距不同的第二发卡线圈;
任一第二发卡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槽外端部、第三槽内部分、第二槽外转弯部、第四槽内部分和第四槽外端部,第三槽内部分和第四槽内部分位于不同的槽内,2个第二发卡线圈呈同心式排布;任一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中,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内部分和第四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的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单层分布;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中,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为3个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和N/2-3个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
任一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任一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中的槽外端部沿径向呈两层分布,位于同一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有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以及所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6个槽间距;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与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或5个槽间距;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和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转弯部和所有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外转弯部位于电机的一侧,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和第二槽外端部以及所有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位于电机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的电机绕组的相数为3,电机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其中,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包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一发卡线圈,2个第一发卡线圈呈同心式排布;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中,节距最大的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在 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相邻两层分布;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和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为6个槽间距;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沿径向呈包围式排列;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或5个槽间距。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用的线圈单元的种类少,排布方式简单,可降低制作工艺复杂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且可以改善绕组电感的对称性,使各支路电感对称,进而可降低在多支路情况下发卡电机绕组电感不平衡导致的环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分段式线圈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绕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绕组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机绕组可以是定子绕组或转子绕组,可以设置在电机的定子铁芯或转子铁芯上。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段式线圈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分段式线圈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 6所示,该电机绕组的相数为3,该电机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
其中,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包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一发卡线圈10,其中,N≥6,N为3的倍数,N为整数;任一第一发卡线圈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槽外端部11、第一槽内部分12、第一槽外转弯部13、第二槽内部分14和第二槽外端部15,第一槽内部分12和第二槽内部分14位于不同的槽内,第一槽外端部11和第二槽外端部15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2个第一发卡线圈10呈同心式排布。其中,图1示例性的画出该电机绕组包括4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 100的情况。图1中A1A2的延伸方向为平行于轴向,B1B2的延伸方向为圆周方向,O1O2、 O1O3和O1O4为示例画出的三个沿径向延伸的方向。图3中仅示例的标示出部分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其余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序号可根据位置依次确定。可选的,电机的每极每相槽数为2,每极每相槽数等于电机的总槽数除以相数,再除以极数。该三相绕组可包括U 相、V相和W相,且电机绕组的极数为8为例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图中以槽数为 48为例进行说明,即定子铁芯1的槽2的数量为48,齿3的数量为48。
如图5所示,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中,节距最大的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和第二槽内部分14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d。图5示例性的画出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中的两个第一发卡线圈的节距分别为D1和D2,其中,D2大于D1,D2 为节距最大的第一发卡线圈10的节距。槽间距d为相邻两个槽在周向上的距离。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外端部11在周向上的跨距为D3,第二槽外端部15在周向上的跨距为D4。
结合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相邻两层分布;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和第一槽外端部11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和第二槽外端部15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位于不同层。
结合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外端部11在周向上的跨距D3相等,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外端部15 在周向上的跨距D4相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外端部11在周向上的跨距D3和第二槽外端部15在周向上的跨距D4之和为6个槽间距d,即D3+D4=6d。
结合图1、图3、图4和图6所示,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沿径向呈包围式排列;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或5个槽间距。图3和图 4分别对应相邻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结构,其中,图3中的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1可以位于图4中的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2的内侧或外侧。图6示例性的画出电机绕组包括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时,U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V相和W相绕组当于将U相绕组沿周向移动2个槽或4个槽即可。图6中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一层和二层,另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三层和四层,图6中的位于二层和三层的槽外端部相当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图6中的位于二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为3.5d,图 6中的位于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为3.5d,即图6中的位于二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为7d。可选的,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位于一层至四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可以分别依次是2d、4d、3d和3d,或者是其他数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外转弯部13位于电机的一侧,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外端部11和第二槽外端部15位于电机的另一侧。
其中,电机绕组的每极每相槽数为2。图6中的槽序号分别为1-48。如图6所示,U相绕组在一层和二层中位于槽23、22、17、16、11、10、5、4、47、46、41、40、35、34、29、 28中;在三层和四层中位于槽24、23、18、17、12、11、10、6、5、48、47、42、41、36、 35、30、29中。由图6可知,U相绕组为8极,U相绕组在两个相邻的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每极对应的槽内部分占据的槽序号不同。U相绕组包括4条支路,分别为U1、U2、U3和 U4,其中,可将图6中U相引出线进行连接,将图6中U相中性点进行连接,以形成U相绕组。四条支路的中性点可通过汇流排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电机绕组的槽数和极数不作限定,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的电机绕组的相数为3,电机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其中,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包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一发卡线圈,2个第一发卡线圈呈同心式排布;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中,节距最大的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 个槽间距;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相邻两层分布;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和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为6个槽间距;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沿径向呈包围式排列;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或5个槽间距。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用的线圈单元的种类少,排布方式简单,可降低制作工艺复杂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且可以改善绕组电感的对称性,使各支路电感对称,进而可降低在多支路情况下发卡电机绕组电感不平衡导致的环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电机绕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图7示例性的画出电机绕组包括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时, U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图7中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一层和二层,另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三层和四层,图7中的位于二层和三层的槽外端部相当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图7中的位于二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为2.5d,图7 中的位于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为2.5d,即图7中的位于二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为5d。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电机绕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1、图3、图4和图8所示,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数量为至少三个。相邻的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六层分布,位于第一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五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
其中,图8示例性的画出电机绕组包括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时,U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图8中第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一层和二层,第二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三层和四层,第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五层和六层,图8中的位于一层和五层的槽外端部相当于相邻的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第一层和第五层,图8中的位于一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为2.5d,图8中的位于五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为2.5d,即图8中的位于一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五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图8中一层至六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依次分别是:2.5d、3.5d、3.5d、2.5d、2.5d、3.5d,其中,位于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d,位于四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五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5d。示例性的,若电机绕组包括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则该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沿径向由内到外依次可以是图3中的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1、图4中的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2、图3中的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1。可选的,若电机绕组包括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一层至六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依次分别是:4d、2d、5d、1d、4d、2d,或者是,5d、1d、4d、2d、5d、1d,或者是其他数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电机绕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分段式线圈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3、图4、图9、图10和图11所示,电机绕组还包括: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与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沿径向呈包围式排列,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位于最外侧或最内侧。
其中,如图10所示,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包括: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任一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二发卡线圈20。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任一第二发卡线圈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槽外端部21、第三槽内部分22、第二槽外转弯部23、第四槽内部分24和第四槽外端部25,第三槽内部分 22和第四槽内部分24位于不同的槽内,2个第二发卡线圈20呈同心式排布;任一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中,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内部分22和第四槽内部分24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d。
如图10所示,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的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单层分布。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中,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为3个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230和N/2-3个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240。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任一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230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和第四槽外端部25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230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和第四槽外端部25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均向右。需要说明的是,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或逆时针,在平铺展开示意图中对应的延伸方向为向左或向右。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任一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240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和第四槽外端部25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230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为向左,第四槽外端部25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为向右。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中的槽外端部沿径向呈两层分布,位于同一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图11示例性的画出电机绕组包括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绕组和一个第二分段式线圈绕组的情况下,U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其中,第二分段式线圈绕组的槽外端部位于五层和六层,第二分段式线圈绕组的槽内部分位于五层。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所有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230中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和第四槽外端部25,以及所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240中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四槽外端部25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240中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240中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和第四槽外端部25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6个槽间距d。
结合图3、图4、图9、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与其最相邻的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d、6个槽间距d或5个槽间距d。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第二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位于五层和六层,与第二分段式线圈组最相邻的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位于三层和四层,图11中位于四层和五层的槽外端部相当于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与其最相邻的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的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槽外端部,图11中的位于四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等于2.5d,图11中的位于五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在周向上的跨距等于3.5d,故图11中的位于四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五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6d。
结合图3、图4、图9、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和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外转弯部13和所有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二槽外转弯部23位于电机的一侧,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外端部11和第二槽外端部15以及所有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和第四槽外端部25位于电机的另一侧。
其中,通过在每相绕组中设置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将至少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绕组形成的各相绕组的四条并行支路能够两两串联,形成两条并行支路,进而减少汇流排的使用。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3、图4、图9、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数量为M个,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与其最相邻的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6个槽间距d。
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电机绕组包括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和一个第二分段式线圈组,其中,第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一层和二层,第二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三层和四层,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五层和六层,其中,一层至六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依次分别是:2.5d、3.5d、3.5d、2.5d、3.5d、2.5d,图11中的位于四层和五层的槽外端部相当于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与其最相邻的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示例性的,若电机绕组包括四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和一个第二分段式线圈组,则槽外端部沿径向呈十层排布,若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九层和十层,则一层至十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依次分别是:5d、1d、4d、2d、5d、1d、4d、2d、4d、2d。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电机绕组。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3、图4、图10和图12 所示,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数量为M个,其中,M为大于2的奇数。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与其最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六层分布,位于第一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五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
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电机绕组包括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和一个第二分段式线圈组,其中,第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一层和二层,第二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三层和四层,第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五层和六层,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七层和八层,其中,一层至八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依次分别是:2.5d、3.5d、3.5d、2.5d、2.5d、3.5d、 3.5d、2.5d,图12中的位于三层和七层的槽外端部相当于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与其最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的第一层和第五层。示例性的,电机绕组包括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和一个第二分段式线圈组,其中,第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一层和二层,第二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三层和四层,第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五层和六层,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位于七层和八层,其中,一层至八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依次分别是:3.5d、 2.5d、2.5d、3.5d、3.5d、2.5d、2.5d、3.5d。示例性的,若电机绕组包括五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和一个第二分段式线圈组,则槽外端部沿径向呈十二层排布,若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位于十一层和十二层,则一层至十二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依次分别是:2.5d、3.5d、3.5d、 2.5d、2.5d、3.5d、3.5d、2.5d、2.5d、3.5d、3.5d、2.5d,或者,3.5d、2.5d、2.5d、3.5d、3.5d、 2.5d、2.5d、3.5d、3.5d、2.5d、2.5d、3.5d。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11、图12和图13,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中,用于形成同一相绕组的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1个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230和N/2/3-1个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240,用于形成同一相绕组的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相邻的两个分段式线圈单元中,两个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内部分22在周向上的跨距为12 个槽间距,两个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四槽内部分24在周向上的跨距为12个槽间距。任一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的2个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内部分22位于相邻的2个槽内,任一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的2个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四槽内部分24位于相邻的2 个槽内。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3、图4、图9、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槽外端部11、第二槽外端部15、第三槽外端部21和第四槽外端部25均具有延伸端,将远离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的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6个的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远离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的槽外端部的延伸端16作为连接端。示例性的,结合图3、图4、图9、图10和图11所示,连接端可包括:U1相引出线、U2相引出线、U3相引出线、U4相引出线、U1相中性点、U2相中性点、U3相中性点和U4相中性点。
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除与作为连接端的延伸端16在同一径向的延伸端外,其余延伸端中,位于同一径向的两个延伸端连接。任一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中,除与作为连接端的延伸端在同一径向的延伸端外,其余延伸端中,位于同一径向的两个延伸端16连接。与作为连接端的延伸端位于同一径向的延伸端中,除作为连接端的延伸端外,其余延伸端中,每相邻两个延伸端16连接。
其中,通过焊接实现延伸端的电连接。通过汇流条、汇流排等连接中性点和引出线,以实现各相绕组中的并行支路的串联或并联,以及实现三相绕组的星型或三角形等连接关系。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 的第一槽外端部11在周向上的跨距D3等于3.5个槽间距。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 的第一槽外端部11在周向上的跨距D3等于2.5个槽间距。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2个槽内,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 2个槽内。
结合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和第n+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 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和第n+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其中,n=1、 2……N-1,n为整数。
结合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N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和第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 110-1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N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和第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1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电机绕组。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绕组的一相绕组的平铺展开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3、图10和图13所示,电机绕组包括: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和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沿径向呈包围式排列。
其中,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包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一发卡线圈10,其中,N≥6,N为3的倍数,N为整数;任一第一发卡线圈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槽外端部11、第一槽内部分12、第一槽外转弯部 13、第二槽内部分14和第二槽外端部15,第一槽内部分12和第二槽内部分14位于不同的槽内,第一槽外端部11和第二槽外端部15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2个第一发卡线圈10呈同心式排布。
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中,节距最大的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和第二槽内部分14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
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相邻两层分布;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和第一槽外端部11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和第二槽外端部15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和第二槽内部分14位于不同层。
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外端部11在周向上的跨距 D3相等,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外端部15在周向上的跨距D4相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外端部11在周向上的跨距D3和第二槽外端部15在周向上的跨距D4之和为6 个槽间距d,即D3+D4=6d。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包括: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任一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二发卡线圈20。任一第二发卡线圈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槽外端部21、第三槽内部分22、第二槽外转弯部23、第四槽内部分24和第四槽外端部25,第三槽内部分22和第四槽内部分24位于不同的槽内,2个第二发卡线圈20呈同心式排布;任一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中,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内部分22和第四槽内部分24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d。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的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单层分布。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中,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为3个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 230和N/2-3个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240。任一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230的第二发卡线圈20 的第三槽外端部21和第四槽外端部25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任一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 240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和第四槽外端部25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中的槽外端部沿径向呈两层分布,位于同一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有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230中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和第四槽外端部 25,以及所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240中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四槽外端部25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240中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240中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和第四槽外端部25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6个槽间距d。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与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d或5个槽间距d。
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和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外转弯部13和所有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二槽外转弯部23位于电机的一侧,所有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外端部11和第二槽外端部15以及所有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外端部21 和第四槽外端部25位于电机的另一侧。
其中,图13对应的技术方案与图11和图12对应的技术方案的区别在于: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个数,图13对应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个数为1个,图11对应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个数为2个,图12对应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个数为3个。如图13所示,U相绕组在一层和二层中位于槽23、22、17、16、11、10、5、4、 47、46、41、40、35、34、29、28中;在三层和四层中位于槽24、23、18、17、12、11、10、6、5、48、47、42、41、36、35、30、29中。由图13可知,U相绕组为8极,U相绕组在两个相邻的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每极对应的槽内部分占据的槽序号不同。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用的线圈单元的种类少,排布方式简单,可降低制作工艺复杂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且可以改善绕组电感的对称性,使各支路电感对称,进而可降低在多支路情况下发卡电机绕组电感不平衡导致的环流。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3、图10和图13所示,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 与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位于第一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小于或等于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位于第四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小于或等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示例性的,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与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位于一层至四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可以分别依次是2.5d、3.5d、3.5d和2.5d。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与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5个槽间距;位于第一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大于或等于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位于第四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大于或等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示例性的,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与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位于一层至四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可以分别依次是3.5d、2.5d、2.5d和3.5d。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2个槽内,任一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 2个槽内。
结合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和第n+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的 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和第n+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 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其中,n=1、2…… N-1,n为整数。
结合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分段式线圈组100中,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N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和第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1 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一槽内部分12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110-N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和第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 110-1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10的第二槽内部分14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分段式线圈组200中,用于形成同一相绕组的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1个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230和N/2/3-1个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240,用于形成同一相绕组的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相邻的两个分段式线圈单元中,两个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内部分22在周向上的跨距为 12个槽间距,两个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四槽内部分24在周向上的跨距为12个槽间距。任一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210的2个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三槽内部分22位于相邻的2个槽内,任一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二发卡线圈20的第四槽内部分24位于相邻的2个槽内。
需要说明的是,若电机绕组只包括第一分段式线圈绕组,则槽内部分沿径向呈偶数层排布,每相绕组包括四条并行支路。若电机绕组包括第一分段式线圈绕组和第二分段式线圈绕组,则槽内部分沿径向呈奇数层排布,每相绕组包括两条并行支路。电机绕组中相邻两层的槽外端部的延伸方向相反。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若电机绕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槽内部分呈偶数层分布,各相绕组中的4条并行支路的中性点可以采用一个汇流排连接,如图14所示;或者,采用两个汇流排连接,如图15所示;或者,采用四个汇流排连接,如图16所示。若电机绕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和一个第二分段式线圈组,槽内部分呈奇数层分布,各相绕组中的2条并行支路的中性点可以采用一个汇流排连接,如图9所示;或者,采用两个汇流排连接。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3)

1.一种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绕组的相数为3,所述电机绕组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
其中,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包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任一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一发卡线圈,其中,N≥6,N为3的倍数,N为整数;任一所述第一发卡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槽外端部、第一槽内部分、第一槽外转弯部、第二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外端部,所述第一槽内部分和所述第二槽内部分位于不同的槽内,所述第一槽外端部和所述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2个节距不同的所述第一发卡线圈呈同心式排布;
任一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中,节距最大的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
每个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相邻两层分布;任一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一槽外端部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外端部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位于不同层;
每个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述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和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为6个槽间距;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沿径向呈包围式排列;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或5个槽间距;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转弯部位于电机的一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和第二槽外端部位于电机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数量为至少三个,
相邻的三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六层分布,位于第一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五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分段式线圈组,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沿径向呈包围式排列,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位于最外侧或最内侧;
其中,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包括: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任一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二发卡线圈;
任一所述第二发卡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槽外端部、第三槽内部分、第二槽外转弯部、第四槽内部分和第四槽外端部,所述第三槽内部分和所述第四槽内部分位于不同的槽内,2个节距不同的所述第二发卡线圈呈同心式排布;任一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中,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内部分和第四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的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单层分布;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中,所述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为3个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和N/2-3个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
任一所述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
任一所述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中的槽外端部沿径向呈两层分布,位于同一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有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以及所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述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6个槽间距;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与其最相邻的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6个槽间距或5个槽间距;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和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转弯部和所有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外转弯部位于电机的一侧,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和第二槽外端部以及所有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位于电机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数量为M个,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与其最相邻的一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6个槽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数量为M个,其中,M为大于2的奇数,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与其最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六层分布,位于第一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五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中,用于形成同一相绕组的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1个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和N/2/3-1个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用于形成同一相绕组的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相邻的两个分段式线圈单元中,两个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跨距为12个槽间距,两个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四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跨距为12个槽间距;
任一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内部分位于相邻的2个槽内,任一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二发卡线圈的第四槽内部分位于相邻的2个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外端部、所述第二槽外端部、所述第三槽外端部和所述第四槽外端部均具有延伸端,将远离第二分段式线圈组的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6个的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远离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的延伸端作为连接端,
任一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除与作为连接端的延伸端在同一径向的延伸端外,其余延伸端中,位于同一径向的两个延伸端连接;
任一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中,除与作为连接端的延伸端在同一径向的延伸端外,其余延伸端中,位于同一径向的两个延伸端连接;
与作为连接端的延伸端位于同一径向的延伸端中,除作为连接端的延伸端外,其余延伸端中,每相邻两个延伸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等于3.5个槽间距;
或者,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等于2.5个槽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2个槽内,任一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2个槽内;
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n+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和第n+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其中,n=1、2……N-1,n为整数;
每个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和第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
10.一种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绕组的相数为3,所述电机绕组包括: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和第二分段式线圈组,沿径向呈包围式排列;
其中,第一分段式线圈组包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任一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一发卡线圈,其中,N≥6,N为3的倍数,N为整数;任一所述第一发卡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槽外端部、第一槽内部分、第一槽外转弯部、第二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外端部,所述第一槽内部分和所述第二槽内部分位于不同的槽内,所述第一槽外端部和所述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2个节距不同的所述第一发卡线圈呈同心式排布;
任一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中,节距最大的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
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相邻两层分布;任一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一槽外端部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外端部位于同一层,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位于不同层;
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述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和第二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为6个槽间距;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包括: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任一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2个节距不同的第二发卡线圈;
任一所述第二发卡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槽外端部、第三槽内部分、第二槽外转弯部、第四槽内部分和第四槽外端部,所述第三槽内部分和所述第四槽内部分位于不同的槽内,2个节距不同的所述第二发卡线圈呈同心式排布;任一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中,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内部分和第四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节距等于7个槽间距;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的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在N×2个槽内的部分沿径向呈单层分布;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中,所述N/2个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为3个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和N/2-3个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
任一所述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
任一所述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中的槽外端部沿径向呈两层分布,位于同一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有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以及所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有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相等;所述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中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6个槽间距;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与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或5个槽间距;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和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转弯部和所有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外转弯部位于电机的一侧,所有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外端部和第二槽外端部以及所有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外端部和第四槽外端部位于电机的另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与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7个槽间距;位于第一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小于或等于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位于第四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小于或等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与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的槽外端部沿径向由内到外呈四层分布,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之和等于5个槽间距;位于第一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大于或等于位于第二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位于第四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大于或等于位于第三层的一个槽外端部在周向上的跨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
任一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2个槽内,任一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2个槽内;
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n+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和第n+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其中,n=1、2……N-1,n为整数;
所述第一分段式线圈组中,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第N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和第1个第一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一发卡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4个槽内;
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组中,用于形成同一相绕组的分段式线圈单元包括:1个第三分段式线圈单元和N/2/3-1个第四分段式线圈单元,用于形成同一相绕组的分段式线圈单元沿周向依次排布,相邻的两个分段式线圈单元中,两个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跨距为12个槽间距,两个节距最大的第二发卡线圈的第四槽内部分在周向上的跨距为12个槽间距;
任一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二发卡线圈的第三槽内部分位于相邻的2个槽内,任一所述第二分段式线圈单元的2个第二发卡线圈的第四槽内部分位于相邻的2个槽内。
CN201922351133.4U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电机绕组 Active CN2112394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51133.4U CN211239495U (zh)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电机绕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51133.4U CN211239495U (zh)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电机绕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39495U true CN211239495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39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51133.4U Active CN211239495U (zh)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电机绕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3949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8513A (zh) * 2020-11-16 2021-03-05 重庆宗申电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绕组结构、定子组件及电机
WO2023001293A1 (zh) * 2021-07-23 2023-01-26 蔚然(南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扁线波绕线及多相电机
CN116581917A (zh) * 2023-07-13 2023-08-11 常州市鑫特来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及电机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8513A (zh) * 2020-11-16 2021-03-05 重庆宗申电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绕组结构、定子组件及电机
CN112448513B (zh) * 2020-11-16 2021-09-28 重庆宗申电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绕组结构、定子组件及电机
WO2023001293A1 (zh) * 2021-07-23 2023-01-26 蔚然(南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扁线波绕线及多相电机
CN116581917A (zh) * 2023-07-13 2023-08-11 常州市鑫特来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及电机
CN116581917B (zh) * 2023-07-13 2023-10-03 常州市鑫特来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及电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46779B (zh) 一种电机绕组及电机定子
CN211239495U (zh) 一种电机绕组
CN111181263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1181264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1342585A (zh) 一种电机绕组和电机定子
CN111106692A (zh) 一种电机定子和发卡电机
CN210327195U (zh) 一种电机绕组及电机定子
CN213990307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3585303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1880197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1377710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1908498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1239494U (zh) 一种电机绕组及电机定子
CN111478480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2332566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2332565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1478485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258585U (zh) 一种电机绕组及电机定子
CN211908497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3547206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5344118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033858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4479892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3585302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033857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8

Address after: 300300 Building 1, block B, No. 1, Xishi Road, pilot free trade zone (Airport Economic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Songzheng Auto Part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 Xishi Road,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Free Trade Zone (Airport Economic Zone)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Free House R&D Building, No. 69, West 11th Road, Tianjin Free Trade Pilot Zone (Airport Economic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300300

Patentee after: BorgWarner Powertrain (Tianjin)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300 Building 1, block B, No. 1, Xishi Road, pilot free trade zone (Airport Economic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Songzheng Auto Part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