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23630U - 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23630U
CN211223630U CN201922428907.9U CN201922428907U CN211223630U CN 211223630 U CN211223630 U CN 211223630U CN 201922428907 U CN201922428907 U CN 201922428907U CN 211223630 U CN211223630 U CN 2112236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arm
connecting plate
fixing
fender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289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天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289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236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236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236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其中,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连接板,第一固定部与第一部件连接,第二固定部与第二部件连接,且第二固定部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连接板分别连接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支架能够将第二部件(如:翼子板)连接在第一部件(如:侧围板)上,且提升了第二部件(如:翼子板)趋于中间区域的刚性。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翼子板是遮盖车辆上车轮的车身外板,按照安装位置又分为前翼子板和后翼子板,前翼子板安装在前轮处,后翼子板安装在后轮处。
通常,将翼子板安装在车辆上时,翼子板和与翼子板相邻部件间的连接位置是翼子板的边缘,比如:翼子板和侧围板之间的连接是在翼子板朝向车身一侧的边缘设有两个安装点,每一个安装点处安装有与侧围板连接的翼子板支架,但是,由于翼子板的面积大且厚度比较小,而趋于中间区域的翼子板无安装点,导致翼子板上趋于中间区域的刚度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升翼子板趋于中间区域的刚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支架,该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连接板,第一固定部与第一部件连接,第二固定部与第二部件连接,且第二固定部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连接板分别连接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三夹持臂和第四夹持臂;其中,连接板的一端与第四夹持臂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的自由端连接。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三夹持臂具有向第四夹持臂的方向弯折的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朝向第四夹持臂的表面抵接第四夹持臂,且第三夹持臂的自由端和第四夹持臂的自由端彼此间隔。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连接处为向远离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的方向凸起的圆弧过渡,第三夹持臂和第四夹持臂的连接处为向远离第三夹持臂、第四夹持臂的方向凸起的圆弧过渡。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包括:固定板和紧固件,连接板的一端垂直连接固定板,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的自由端连接,且固定板上开设有适配紧固件的孔位。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具有彼此间隔的第一豁口和第二豁口,连接板连接第一固定部的一端是与第一豁口和第二豁口之间的部分连接。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连接板至少部分和第二夹持臂平行,且连接板与第二夹持臂的自由端连接。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具有向第二夹持臂的方向弯折的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朝向第二夹持臂的表面抵接第二夹持臂,且第一夹持臂的自由端和第二夹持臂的自由端彼此间隔。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中的连接支架。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部件为侧围板,第二部件为翼子板,第一固定部连接侧围板,第二固定部连接翼子板向侧围板方向延伸的延伸部;翼子板朝向车辆的车身一侧的边缘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点,每一个安装点设置有翼子板支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其中,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连接板,第一固定部与第一部件连接,第二固定部与第二部件连接,且第二固定部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连接板分别连接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支架能够将第二部件(如:翼子板)连接在第一部件(如:侧围板)上,且提升了第二部件(如:翼子板)区域中间区域的刚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车辆的一个局部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车辆的一个局部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车辆的一个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支架的一个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一个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一个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一个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支架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一个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侧围板,30′-翼子板,310′-安装点,311′-翼子板支架,40′-发动机盖;
100-车辆,10-连接支架,110-第一固定部,111-第三夹持臂,112-第四夹持臂,113-第一弯折部,114-第一豁口,115-第二豁口,116-固定板,117-紧固件,120-第二固定部,121-第一夹持臂,122-第二夹持臂,123-弯折部,130-连接板,20-侧围板,30-翼子板,310-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现有技术中,参见图1-图3所示,与翼子板30′相邻的部件有侧围板20′和发动机盖40′,而翼子板30′朝向车身一侧的边缘有两个安装点310′,且每一个安装点310′处安装有翼子板支架311′,进而通过螺栓将翼子板支架311′与侧围板20′、发动机盖40′连接,即实现了翼子板30′与侧围板20′、发动机盖40′的连接。但是,由于每一个安装点310′均在翼子板30′的边缘处,而翼子板30′的面积比较大且厚度比较小,而趋于中间区域的翼子板30′无安装点,导致翼子板30′上趋于中部区域的刚度差。
为了解决上述中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支架,参见图4所示,连接支架10包括:第一固定部110、第二固定部120和连接板130,第一固定部110与第一部件连接,第二固定部120与第二部件连接,且第二固定部12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夹持臂121和第二夹持臂122,连接板130分别连接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120。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一固定部110与第一部件连接,以固定第一部件,其中,第一固定部110固定第一部件的方式可以是夹持式固定,也可以是卡扣式固定,还可以是螺接式固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中的第二固定部120与第二部件连接,以固定第二部件,其中,第二固定部12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夹持臂121和第二夹持臂122,即第二固定部120包括:第一夹持臂121和第二夹持臂122,且第一夹持臂121和第二夹持臂122彼此相对,那么,第二固定部120固定第二部件的方式是夹持式的固定,且在第二固定部120固定第二部件后,第一夹持臂121抵接第二部件的第一侧面,第二夹持臂122抵接第二部件上与第一侧面相背的第二侧面。
上述中的连接板130为板状且无弹性,其既连接第一固定部110,也连接第二固定部120,这里,第一固定部110连接第一部件,第二固定部120连接第二部件,而连接板130连接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120,即实现了通过连接支架10连接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且由于连接板130无弹性,使得通过连接支架10连接后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示例性地,参见图5-图7所示,第一部件为侧围板20,第二部件为翼子板30,且翼子板30向侧围板20一侧延伸有延伸部310,继而将第一固定部110连接在侧围板20上,第二固定部120夹持翼子板30上的延伸部310背离翼子板30的一端。其中,延伸部310是自翼子板30朝向侧围板20一侧的区域中间的位置向侧围板20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其一,连接支架连接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且第一固定部固定第一部件,第二固定部固定第二部件,使得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支架连接后,实现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连接,且提升了彼此之间结构的刚性,比如:示例中的翼子板通过连接支架与侧围板的连接,从而提升了翼子板区域中间区域的刚性;其二,连接支架的连接板无弹性,使得通过连接支架连接后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保持相对位置不变,从而提高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结构的牢固性,比如:示例中的翼子板和侧围板之间结构的牢固性;其三,连接支架的连接板为板状,使得连接支架的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连接支架的整体性更强,结构更牢固,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可以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参见图4所示,第一夹持臂121具有向第二夹持臂122的方向弯折的第二弯折部123,第二弯折部123朝向第二夹持臂122的表面抵接第二夹持臂122,且第一夹持臂121的自由端和第二夹持臂122的自由端彼此间隔。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一夹持臂121具有向第二夹持臂122的方向弯折的第二弯折部123,第二弯折部123朝向第二夹持臂122的表面抵接第二夹持臂122,使得在将第二部件夹持在第二固定部120的第一夹持臂121和第二夹持臂122之间时,夹持的更牢固;上述中的第一夹持臂121的自由端和第二夹持臂122的自由端彼此间隔,使得在将第二部件固定在第一夹持臂121和第二夹持臂122之间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接下来,介绍两种第一固定部110的结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第一固定部110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种结构: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第一固定部110可以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三夹持臂111和第四夹持臂112;其中,连接板130的一端与第四夹持臂11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122的自由端连接。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三夹持臂111和第四夹持臂112可以将第一部件夹持在两者之间;上述中的连接板130的一端与第四夹持臂11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122的自由端连接,即连接板130分别与第一固定部110的第四夹持臂112连接和第二固定部120的第二夹持臂122连接,以实现通过连接板130将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120连接在一起。
示例性地,参见图4所示,连接板130连接第四夹持臂112的一端是与第四夹持臂112连接第三夹持臂111的一端连接,而连接板130连接第二夹持臂122的一端是与第二夹持臂122的自由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通过夹持第一部件的方式来固定第一部件,不仅使得连接支架的结构简单,而且连接第一部件的操作更为便捷。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第三夹持臂111具有向第四夹持臂112的方向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13,第一弯折部113朝向第四夹持臂112的表面抵接第四夹持臂112,且第三夹持臂111的自由端和第四夹持臂112的自由端彼此间隔。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三夹持臂111具有向第四夹持臂112的方向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13,第一弯折部113朝向第四夹持臂112的表面抵接第四夹持臂112,使得在将第一部件夹持在第一固定部110的第三夹持臂111和第四夹持臂112之间时,夹持的更牢固;上述中的第三夹持臂111的自由端和第四夹持臂112的自由端彼此间隔,使得在将第一部件固定在第三夹持臂111和第四夹持臂112之间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第一固定部110具有彼此间隔的第一豁口114和第二豁口115,连接板130连接第一固定部110的一端是与第一豁口114和第二豁口115之间的部分连接。
示例性地,参见图4所示,连接板130与第一固定部110上的第四夹持臂112连接,第四夹持臂112连接第三夹持臂11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豁口114和第二豁口115,且第一豁口114和第二豁口115彼此间隔,继而,连接板130与第一豁口114和第二豁口115之间的第四夹持臂11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其一:在第一固定部上开设第一豁口和第二豁口,从而减少了第一固定部的重量,且减少了第一固定部的制作材料,降低了制作成本;其二,连接板连接第一豁口和第二豁口之间的第一固定部,使得第一固定部和连接板之前具有微变形能力,防止了第一固定部和连接板之间的连接处断裂。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第一夹持臂111和第二夹持臂112的连接处为向远离第一夹持臂111、第二夹持臂112的方向凸起的圆弧过渡,第三夹持臂121和第四夹持臂122的连接处为向远离第三夹持臂121、第四夹持臂122的方向凸起的圆弧过渡。
在本实施例中,其一,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连接处为向远离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的方向凸起的圆弧过渡,减少了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断裂的几率;其二,第三夹持臂和第四夹持臂的连接处为向远离第三夹持臂、第四夹持臂的方向凸起的圆弧过渡,减少了第三夹持臂和第四夹持臂之间断裂的几率;其三,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的圆弧过渡,及第三夹持臂和第四夹持臂之间的圆弧过渡,提升了连接支架的视觉效果。
第二种结构: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8和图9所示,第一固定部110包括:固定板116和紧固件117,连接板130的一端垂直连接固定板116,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122的自由端连接,且固定板116上开设有适配紧固件117的孔位。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固定板116为板状,其可以部分或者全部贴合于第一部件,如:侧围板20的内侧,示例性地:参见图9所示,固定板116全部贴合于侧围板20的内侧;上述中的固定板116上开设的孔位可以是具有内螺纹的孔位,也可以是具有卡合槽的卡接孔,那么,在固定板116上开设的孔位为具有内螺纹的孔位时,紧固件117为螺栓;在固定板116上开设的孔位为具有卡合槽的卡接孔,紧固件117为具有卡接凸部的卡销。
使用时,在固定板116部分或者全部贴合于第一部件,如:侧围板20的内侧之后,将紧固件117依次穿设固定板116的孔位和第一部件,从而实现了第一固定部110与第一部件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为固定板和紧固件,连接支架的结构简单,且制作成本低。
进一步地,参见图8所示,第一固定部110具有彼此间隔的第一豁口114和第二豁口115,连接板130连接第一固定部110的一端是与第一豁口114和第二豁口115之间的部分连接。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一固定部110包括:固定板116和紧固件117时,第一豁口114和第二豁口115开设在固定板116上,且连接板130连接第一豁口114和第二豁口115之间的固定板116.
在本实施例中,其一:在第一固定部上开设第一豁口和第二豁口,从而减少了第一固定部的重量,且减少了第一固定部的制作材料,降低了制作成本;其二,连接板连接第一豁口和第二豁口之间的第一固定部,使得第一固定部和连接板之前具有微变形能力,防止了第一固定部和连接板之间的连接处断裂。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8所示,连接板130至少部分和第二夹持臂122平行,且连接板130与第二夹持臂122的自由端连接,从而,提升了连接支架的视觉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其一:连接板和第一固定部之间的连接处可以为圆弧过渡,以此来使得连接板和第一固定部之间可以微变形,减少了连接板和第一固定部之间发生断裂的几率,且提升了连接支架的视觉效果;其二:连接板和第二固定部之间的连接处可以是圆弧过渡,以此来使得连接板和第二固定部之间可以微变形,减少了连接板和第二固定部之间发生断裂的几率,且提升了连接支架的视觉效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100,参见图5-图7和图9所示,该车辆100包括:上述中的连接支架1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支架可以将车辆上相邻的两个部件进行连接,而且可以提升该两个部件的刚性。
进一步地,第一部件为侧围板20,第二部件为翼子板30,第一固定部连接侧围板20,第二固定部30连接翼子板30向侧围板20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10;其中,翼子板30朝向车辆的车身一侧的边缘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点,每一个安装点设置有翼子板支架。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延伸部310是自翼子板30趋于中间区域的位置向侧围板20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翼子板朝向车辆的车身一侧的边缘设置的安装点上的翼子板支架与侧围板或者发动机盖连接,实现了翼子板和侧围板之间的连接,进一步通过连接支架将翼子板上的延伸部连接在侧围板上,从而提升了翼子板的刚度,这里的延伸部是自翼子板趋于中间区域的位置向侧围板的方向延伸,即提升了翼子板趋于中间位置的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中的连接支架与上述中所述的连接支架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上述中连接支架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实用新型车辆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支架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横”、“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一部件连接;
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第二部件连接,且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三夹持臂和第四夹持臂;
其中,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夹持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自由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夹持臂具有向所述第四夹持臂的方向弯折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朝向所述第四夹持臂的表面抵接所述第四夹持臂,且所述第三夹持臂的自由端和所述第四夹持臂的自由端彼此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的连接处为向远离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的方向凸起的圆弧过渡,所述第三夹持臂和所述第四夹持臂的连接处为向远离所述第三夹持臂、所述第四夹持臂的方向凸起的圆弧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固定板和紧固件,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固定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自由端连接,且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适配所述紧固件的孔位。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彼此间隔的第一豁口和第二豁口,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是与所述第一豁口和所述第二豁口之间的部分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板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平行,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自由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持臂具有向所述第二夹持臂的方向弯折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朝向所述第二夹持臂的表面抵接所述第二夹持臂,且所述第一夹持臂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夹持臂的自由端彼此间隔。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支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第一部件为侧围板,第二部件为翼子板,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侧围板,第二固定部连接所述翼子板向所述侧围板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其中,所述翼子板朝向所述车辆的车身一侧的边缘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点,每一个安装点设置有翼子板支架。
CN201922428907.9U 2019-12-27 2019-12-27 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 Active CN2112236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28907.9U CN211223630U (zh) 2019-12-27 2019-12-27 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28907.9U CN211223630U (zh) 2019-12-27 2019-12-27 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23630U true CN211223630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29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28907.9U Active CN211223630U (zh) 2019-12-27 2019-12-27 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236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27479B2 (ja) 屋根上取り付け金具
CN211223630U (zh) 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
JP6295233B2 (ja) 屋根用取付金具
JP4361600B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固定金具及び固定方法
JP4838632B2 (ja) 屋根用雪止め具
CN213897981U (zh) 墙板收口拼线
JP5940003B2 (ja) 屋根上設置物の取り付け金具
CN208360324U (zh) 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车身总成
JP2012007436A (ja) 屋根用設置物取付具並びに屋根用設置物取付具の取付方法
CN206510765U (zh) 一种汽车内饰仪表板与车身前围钣金的连接结构
JP5534898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CN206554655U (zh) 一种卡簧、锁芯组件及车辆
CN213684833U (zh) 一种套筒结构
CN211809419U (zh) 车辆顶棚安装组件及车辆
CN220368632U (zh) 一种光伏支架和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CN213927266U (zh) 一种装饰面板的安装结构
JP2544561Y2 (ja) パーティクルボードの撓み防止構造
CN220009912U (zh) 一种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和房车
CN214995144U (zh) 一种c型龙骨安装件
JP2014227704A (ja) 屋根用設置物の取付け具およびその取付け具を用いた屋根用設置物の取付け方法
CN216232547U (zh) 一种增程汽车悬置的安装基座总成
CN215452355U (zh) 一种线缆固定结构
CN211731014U (zh) 一种电动乘用车悬置支架总成
CN113210221B (zh) 包角板固定工装
JP2515296Y2 (ja) 雪止めアングル支持金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