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02209U -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02209U
CN211202209U CN201922360631.5U CN201922360631U CN211202209U CN 211202209 U CN211202209 U CN 211202209U CN 201922360631 U CN201922360631 U CN 201922360631U CN 211202209 U CN211202209 U CN 2112022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generator
end heat
water supply
h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6063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梦
王丁会
刘军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f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6063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022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022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022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机舱内部的泵站和机舱热端换热器、设置在发电机的定子支架上的发电机热端换热器以及设置在机舱外部以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端换热器,其中,泵站与发电机热端换热器和冷端换热器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形成第一冷却回路,泵站与机舱热端换热器和冷端换热器通过第二管路连接形成第二冷却回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可通过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冷却,可提高风力发电机组散热的效率,并且保证风力发电机组散热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的快速发展,海上机组成为各整机厂商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的利用海上优良的风资源条件,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加,机组的热耗也随之增加。机组热耗的增大导致对冷却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仍采用空冷方式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冷却,即,使外部空气流入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和轮毂内通过外部空气对设置在机舱及轮毂内的各种部件进行冷却。流入机舱和轮毂内的外部空气可能包含杂质和水分,这样会对设置在机舱及轮毂内的各种部件造成损坏。此外,空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风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加,空冷方式已无法满足冷却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以解决现有的空冷方式无法满足冷却需求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机舱内部的泵站和机舱热端换热器、设置在发电机的定子支架上的发电机热端换热器以及设置在机舱外部以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端换热器,其中,泵站与发电机热端换热器和冷端换热器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形成第一冷却回路,泵站与机舱热端换热器和冷端换热器通过第二管路连接形成第二冷却回路。
可选地,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还可包括变流器热端换热器,变流器热端换热器在第一冷却回路中可连通在发电机热端换热器与冷端换热器之间或者可连通在泵站与发电机热端换热器之间,或者,变流器热端换热器可与泵站和冷端换热器形成第三冷却回路。
可选地,机舱热端换热器可设置在机舱的底部,泵站可位于机舱热端换热器的上方且位于变流器热端换热器的下方,其中,泵站、变流器热端换热器、发电机热端换热器和冷端换热器中的至少一者的上部可设置有排气阀,和/或,泵站、机舱热端换热器、变流器热端换热器和发电机热端换热器中的至少一者的下部可设置有排液阀。
可选地,第一管路的路径上可设置有排气阀,和/或,第一管路的路径上可设置有排液阀。
可选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包括围绕发电机定轴以预定角间隔布置的多个发电机热端换热器,其中,第一管路可包括:总成供水管路,与泵站连通;开口环形供水管路,围绕发电机定轴布置并且开口环形供水管路的第一端与总成供水管路连通;开口环形回水管路,围绕发电机定轴布置;总成回水管路,连通在开口环形回水管路和变流器热端换热器之间,其中,多个发电机热端换热器中的每个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连接到开口环形供水管路和开口环形回水管路,其中,开口环形供水管路和开口环形回水管路中的至少一者上可设置有排气阀,和/或,开口环形供水管路和开口环形回水管路中的至少一者上可设置有排液阀。
可选地,开口环形供水管路和开口环形回水管路可沿相反的方向缠绕在发电机定轴上,其中,开口环形供水管路的与总成供水管路连通的部分上可设置有排气阀,并且开口环形供水管路的第二端可设置有排液阀,开口环形回水管路在机舱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最高位置的部分上以及开口环形回水管路的第二端可设置有排气阀,并且开口环形回水管路在机舱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最低位置的部分上可设置有排液阀。
可选地,第一管路还可包括冷端供水管路,冷端供水管路可连通在变流器热端换热器和冷端换热器之间,其中,冷端换热器的顶部或冷端供水管路的与冷端换热器连通的端部的水平延伸的部分上设置有排气阀。
可选地,冷端换热器的上部可设置有第一排气引导管,并且第一排气引导管的端部可设置有排气阀,和/或,发电机热端换热器的上部可设置有第二排气引导管,第二排气引导管的端部可设置有排气阀。
可选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的下部可设置有排液引导管,排液引导管的端部可设置有排液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上述的冷却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可通过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冷却,可提高风力发电机组散热的效率,并且保证风力发电机组散热的均匀性。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通过设置排气阀,可解决冷却系统的局部集气问题,以及冷却系统在注液排液时,因气体排速慢而造成的系统压力升高或压力值误判等问题,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通过设置排气阀,可解决换热器和泵站等部件的排气问题,因此可提高这些部件的使用寿命。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通过设置排液阀,可有效整合冷却系统中的排液口和排气口的设置数量,使得排液/注液流向与排气流向保持一致,有效将气体排出,可缩短运维时间,提高运维效率,提高冷却系统的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通过设置排气引导管和排液引导管,可解决机组内运维空间小、运维部件过高等不易操作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2至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的冷端换热器的排气阀的不同布局和不同构造的示例。
图8至图1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的发电机热端换热器的排气阀的不同布局和不同构造的示例。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的发电机热端换热器的排液阀的示例。
附图标号说明:
1:机舱;2:发电机;2a:发电机定轴;10:泵站:20:机舱热端换热器;30:变流器热端换热器;40: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2:第二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3:第三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50:冷端换热器;11、31、40a、51、62a、63a:排气阀;12、32、40c、21、62b、63b:排液阀;52:第一排气引导管;40b:第二排气引导管;40d:排液引导管;61:总成供水管路;62: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3: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4:总成回水管路;65:变流器回水管路;66:冷端供水管路;67:冷端回水管路;68:供水支管;69:回水支管;71:机舱供水管路;72:机舱回水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表示相同的组件。
图1中示出的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1和发电机2是简化图,其中,省略了设置在机舱1内部的诸多部件,例如,变流器、变压器等部件。下面,将参照图1,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
如图1所示,冷却系统包括泵站10、机舱热端换热器20、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和冷端换热器50。泵站10与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和冷端换热器50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形成第一冷却回路,以对发电机2进行冷却。泵站10与机舱热端换热器20和冷端换热器50通过第二管路连接形成第二冷却回路,以对机舱1以及设置在机舱1内的部件进行冷却。
此外,冷却系统还可包括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在第一冷却回路中可连通在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与冷端换热器50之间,但其位置不限于此。例如,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还可连通在泵站10与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之间,又或者,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还可与泵站10和冷端散热器50形成独立的第三冷却回路。
泵站10、机舱换热器20和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可设置在机舱1的内部,泵站10用于使载冷剂(诸如水)以预定流量在冷却系统中循环。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可设置在发电机2的定子支架(未示出)上,如此设置可减少对机舱1内部空间的占用。图1中示出了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包括围绕发电机定轴2a以预定角间隔布置的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第二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2、第三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3和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但其包括的换热器的数量不限于此,其数量可基于实际需要而设定。冷端换热器50可设置在机舱1的外部(例如,可设置在机舱1的顶部),以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第一管路可包括总成供水管路61、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和总成回水管路64。此外,第一管路还可包括变流器回水管路65、冷端供水管路66和冷端回水管路67。此外,第一管路还可包括多根供水支管68和多根回水支管69,多根供水支管68与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连通,多根回水支管69与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连通。
总成供水管路61可连通在泵站10的出口与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的第一端之间。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可从总成供水管路61的端部沿逆时针缠绕在发电机定轴2a上,并且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的第二端可被封堵。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至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入口可分别通过供水支管68与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连通,并且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至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出口可分别通过回水支管69与环形回水管路63连通。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的第一端与总成回水管路64的端部连通,并且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的第二端可被封堵。与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的缠绕方向相反,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从总成回水管路64的端部沿顺时针方向缠绕在发电机定轴2a上。总成回水管路64的另一端部可与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的入口连通,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的出口可与变流器回水管路65的第一端连通。变流器回水管路65的第二端可与冷端供水管路66的第一端连通,并且冷端供水管路66的第二端可与冷端换热器50的入口连通。冷端换热器50的出口可与冷端回水管路67的第一端连通,并且冷端回水管路67的第二端可与泵站10的入口连通。可选地,总成供水管路61可与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形成为一体,总成回水管路64也可与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形成为一体。通过上述布局,泵站10可与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和冷端换热器50通过第一管路连接而形成第一冷却回路。
如图1所示,在第一冷却回路中,在泵站10的驱动下,载冷剂通过总成供水管路61、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和供水支管68被输送到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至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至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中的载冷剂吸收发电机2的热量,并沿着回水支管69、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和总成回水管路64被输送到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由于变流器需要在预定温度下运行,所以载冷剂可先流入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至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然后再流入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此时可对变流器进行加热,以避免变流器在低温下运行而损坏。从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流出的载冷剂可沿着变流器回水管路65和冷端供水管路66被输送至冷端换热器50,外部空气经过冷端换热器50时将冷端换热器50内部的载冷剂的热量带走,使冷端换热器50降温,载冷剂降温后重新通过泵站10被输送至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至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和冷端换热器50,这一循环过程完成了对发电机的散热和变流器的加热的作用。此外,在风力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当变流器的温度达到需要冷却的温度时,若流入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的载冷剂的温度小于该冷却温度,则可通过载冷剂对变流器进行散热;若流入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的载冷剂的温度大于等于该冷却温度时,可采用风扇或其他冷却方式对变流器进行冷却,但不限于此。
当然,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的位置不限于图1中所示。例如,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可在第一冷却回路中连通在泵站10与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之间,从泵站10流入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中的载冷剂可带走变流器所产生的热量,从而对变流器进行冷却。从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流出的载冷剂再流入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至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如此可共同实现对变流器和发电机的冷却。又例如,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还可与泵站10和冷端散热器50形成独立的第三冷却回路,如此可直接通过独立的冷却回路对变流器进行冷却。
第二管路可包括机舱供水管路71、机舱回水管路72、冷端供水管路66和冷端回水管路67。机舱供水管路7可连通在泵站10的出口与机舱热端换热器20的入口之间。机舱热端换热器20的出口可与机舱回水管路72的第一端连通,机舱回水管路72的第二端可与冷端供水管路66的第一端连通。变流器回水管路65、机舱回水管路72和冷端供水管路66可通过三通管件连接。此外,如上所述,冷端供水管路66的第二端与冷端换热器50的入口连通,冷端换热器50的出口与冷端回水管路67的第一端连通,并且冷端回水管路67的第二端可与泵站10的入口连通。如此,泵站10可与机舱热端换热器20和冷端换热器50通过第二管路连接形成第二冷却回路。
在第二冷却回路中,在泵站10的驱动下,载冷剂通过机舱供水管路71被输送到机舱热端换热器20,机舱热端换热器20中的载冷剂吸收机舱1内部的热量,并沿着冷端供水管路66被输送到冷端换热器50,外部空气经过冷端换热器50时将冷端换热器50内部的载冷剂的热量带走,使冷端换热器50降温,载冷剂降温后重新通过泵站10被输送给机舱热端换热器20,这一循环过程完成了对机舱散热的作用。
因此,通过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可分别对发电机和机舱进行冷却,因此可提高风力发电机组散热的效率,并且保证风力发电机组散热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机舱热端换热器20可设置在机舱1的底部上,泵站10可设置在机舱热端换热器20的上方,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可设置在泵站10的上方。当然,根据空间设计,泵站10、机舱热端换热器20和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还可选择其他布局形式。
在冷却系统的注液、排液及运行过程中,冷却系统通常需要排气。冷却系统具有良好的排气设计,是保证风力发电机组可靠运行的关键。良好的排气系统不仅能延长泵站10的寿命,而且也能减低运维人员对冷却系统的充液操作的难度,缩短运维时间,进而减低运维成本。
因此,为了提高冷却系统的排气效果,位于整个冷却系统的最高位置的冷端换热器50的上部设置有排气阀51,例如,冷端换热器50的上部可形成有排气口(未示出),排气阀51设置在排气口上。可选地,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至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上部也可选择性地设置有排气阀40a。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的上部也可设置有排气阀31。此外,由于泵站10的运行对气体较敏感,且泵站10本身也存在局部高点,因此泵站10上也可设置有排气阀11。由于机舱热端换热器20位于整个冷却系统的最低位置,所以机舱热端换热器20上可不设置排气阀。
下面,以冷端换热器为例,参照图2至图8描述冷端换热器的排气阀的不同布局和不同构造。
如图2所示,排气阀51可设置在冷端换热器50的顶部,并且排气阀51可以为自动排气阀。当然,排气阀51不限于自动排气阀,例如,在图3中,排气阀51还可以为自动排气阀加球阀的形式,又例如,在图4中,排气阀51还可以为手动排气阀。
虽然在图2至图4中排气阀51设置在冷端换热器50的顶部,但其位置不限于此。例如,在图5中,排气阀51可设置在冷端供水管路66的第二端的水平延伸部分上,并且排气阀51可以为自动排气阀。当然,排气阀51还可以为自动排气阀加球阀的形式,如图6所示。
此外,随着机组容量增大,机组热耗随之增大,冷却系统的换热能力也随之增大,从而对于大兆瓦机组的冷端换热器50的尺寸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便利,可在冷端换热器50的靠近顶部的上侧部中设置向下延伸的第一排气引导管52,如图7所示。排气阀51可设置在第一排气引导管52的端部,并且排气阀51可以为手动排气阀或球阀或其他形式。第一排气引导管52可与冷端换热器50的内部流道的最高点连通,以便于排气。第一排气引导管52的长度可根据运维需求而设定,第一排气引导管52的管径大小需满足不能过粗而导致大量的冷却液排出,也不能过细而导致排气不畅。第一排气引导管52可采用软管,也可采用硬管。此外,第一排气引导管52可直接焊接到冷端换热器50上,或者还可通过螺纹连接、快插接头等方式连接到冷端换热器50。
以上虽然描述了冷端换热器50的排气阀的不同布局和不同构造,但本实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排气阀可与冷端换热器50的流道的最高点连通即可。当然,上述的排气阀的不同布局和不同构造也可应用于泵站10、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和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中的每个。
下面,参照图8至图11具体描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的排气阀的不同布局和不同构造。
这里,以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为例进行描述。此外,为了便于描述,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具有相对较大面积的侧部被称为主侧部,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具有相对较小面积的侧部被称为副侧部,并且上部和下部针对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的设置方位而言。
如图8所示,排气阀40a可直接设置在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主侧部的上部部分上。此外,由于发电机热端换热器的尺寸受发电机内部结构尺寸的限制,因此排气口需要设置在运维人员容易操作的位置,对于不容易操作的位置,可设置第二排气引导管40b。第二排气引导管40b可设置在与发电机热端换热器的内部的流道最高点连通的任一位置,并且其设计形式及连接方式均可与上述第一排气引导管52相同。
具体地,如图9所示,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副侧部的上部部分上可设置有第二排气引导管40b,并且第二排气引导管40b的端部可设置有排气阀40a,排气阀40a可以为手动排气阀。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排气引导管40b还可设置在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主侧部的上部部分上,并且在图10中,排气阀40a可以为球阀,在图11中,排气阀40a可以为手动排气阀。
此外,由于机舱1内包括变流器和变压器等部件,因此在设计冷却系统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时,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应尽量避开这些部件,从而使得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路径上存在局部高点和局部低点,局部高点的气体无法被流动的载冷剂带走,容易发生集气现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路由于设计限制而存在局部高点,因此也可在第一管路的局部高点处设置排气阀。例如,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的在机舱1的高度方向上的最高位置的部分和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的第二端可设置有排气阀63a,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与总成供水管路61连接的部分上也可设置有排气阀62a。排气阀62a和63a可采用手动排气阀、自动排气阀、自动排气阀加球阀等形式。
此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快速注液和排液,泵站10、机舱热端换热器20、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和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中的至少一个的下部设置有排液阀。可选地,第一管路上也可设置有排液阀。
例如,泵站10的下部可设置有排液阀12。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的下部可设置排液阀32。机舱热端换热器20的下部可设置有排液阀21。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的第二端可设置有排液阀62b,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的在机舱1的高度方向上的最低位置的部分上可设置有排液阀63b。
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至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围绕发电机定轴2a环形排布,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和第二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2位于发电机2的下部,而第三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3和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位于发电机2的上部。第三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3和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内的载冷剂可选择从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上的排液阀62b排出,也可从第三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3和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下部的排液阀40c排出。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和第二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2因低于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和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因此只能在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和第二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2上设置排液阀(未示出)。当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和第二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2的排液阀的位置低于机舱1内部的接液盘(未示出)的位置时,可设置导液管(未示出)并且在导液管上设置吸液泵(未示出),通过吸液泵的吸力将第一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1和第二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2内的载冷剂吸出。
虽然图1示出了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和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以相反方向缠绕在发电机定轴2a上,但不限于此。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和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还可以以相同方向缠绕,排液阀和排气阀的设计可根据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和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的布局而适应性地调整。
下面,以发电机热端换热器为例,参照图12描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的排液阀的示例。
与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排气阀类似,如图12所示,考虑到空间的限制,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下部可设置有排液引导管40d,排液阀40c可设置在排液引导管40d的端部。排液引导管40d的材质可以是硬管或软管,排液引导管40d与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连接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焊接、螺纹连接、快插连接等。当然,如若空间允许,排液阀40c还可直接设置在第四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4的下部上,而省略排液引导管40d。
可选地,所有排液口均可作为注液口使用,并且为了方便运维,所有注/排液接口形式可统一,即统一操作流程,减少备品备件。下面,简要描述冷却系统的注排液过程。
在注液过程中,需将所有排气阀打开,以便将冷却系统的管路及设备中的残留空气迅速排出,可根据冷却系统容量及注液泵的性能确定采用一个及以上的注液口(即,排液口)对冷却系统注液。以手动排气阀为例,当手动排气阀处有液体流出时,可将其关闭,直至将最高位置的手动排气阀关闭后,且系统压力达到预充压力时,关闭注液泵。若在注液过程中发现,最高位置的手动排气阀未有液体流出情况下,系统压力已达到预充压力时,则需要降低注液速度。在冷却系统排液过程中,需要将所有排气阀打开,以便外界空气进入冷却系统,实现快速排液,可根据冷却系统的实际结构确定采用一个及以上的排液口进行排液,对于仅靠重力无法排出的载冷剂,需要使用泵将其从冷却系统中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该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上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可通过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冷却,可提高风力发电机组散热的效率,并且保证风力发电机组散热的均匀性。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通过设置排气阀,可解决冷却系统的局部集气问题,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通过设置排气阀,可解决换热器和泵站等部件的排气问题,因此可提高这些部件的使用寿命。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通过设置排液阀,可缩短运维时间,提高运维效率,提高冷却系统的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通过设置排气引导管和排液引导管,可解决机组内运维空间小、运维部件过高等不易操作的问题。
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形。但是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形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机舱(1)内部的泵站(10)和机舱热端换热器(20)、设置在发电机(2)的定子支架上的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舱(1)外部以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端换热器(50),
其中,所述泵站(10)与所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和所述冷端换热器(50)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形成第一冷却回路,所述泵站(10)与所述机舱热端换热器(20)和所述冷端换热器(50)通过第二管路连接形成第二冷却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还包括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所述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在所述第一冷却回路中连通在所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与所述冷端换热器(50)之间,或者连通在所述泵站(10)与所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之间,
或者,所述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与所述泵站(10)和所述冷端换热器(50)形成第三冷却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热端换热器(20)设置在所述机舱(1)的底部,所述泵站(10)位于所述机舱热端换热器(20)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的下方,
其中,所述泵站(10)、所述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所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和所述冷端换热器(50)中的至少一者的上部设置有排气阀,
和/或,所述泵站(10)、所述机舱热端换热器(20)、所述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和所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中的至少一者的下部设置有排液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路径上设置有排气阀,
和/或,所述第一管路的路径上设置有排液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包括围绕发电机定轴(2a)以预定角间隔布置的多个发电机热端换热器,
其中,所述第一管路包括:
总成供水管路(61),与所述泵站(10)连通;
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围绕所述发电机定轴(2a)布置并且所述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的第一端与所述总成供水管路(61)连通;
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围绕所述发电机定轴(2a)布置;
总成回水管路(64),连通在所述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和所述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之间,
其中,所述多个发电机热端换热器中的每个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连接到所述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和所述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
其中,所述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和所述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排气阀,
和/或,所述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和所述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排液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和所述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沿相反的方向缠绕在所述发电机定轴(2a)上,
其中,所述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的与所述总成供水管路(61)连通的部分上设置有排气阀(62a),并且所述开口环形供水管路(62)的第二端设置有排液阀(62b),
所述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在所述机舱(1)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最高位置的部分上以及所述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的第二端设置有排气阀(63a),并且所述开口环形回水管路(63)在所述机舱(1)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最低位置的部分上设置有排液阀(63b)。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还包括冷端供水管路(66),所述冷端供水管路(66)连通在所述变流器热端换热器(30)和所述冷端换热器(50)之间,
其中,所述冷端换热器(50)的顶部或所述冷端供水管路(66)的与所述冷端换热器(50)连通的端部的水平延伸的部分上设置有排气阀(51)。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换热器(50)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排气引导管(52),并且所述第一排气引导管(52)的端部设置有排气阀(51),
和/或,所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排气引导管(40b),所述第二排气引导管(40b)的端部设置有排气阀(40a)。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热端换热器(40)的下部设置有排液引导管(40d),所述排液引导管(40d)的端部设置有排液阀(40c)。
10.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
CN201922360631.5U 2019-12-24 2019-12-24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Active CN2112022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60631.5U CN211202209U (zh) 2019-12-24 2019-12-24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60631.5U CN211202209U (zh) 2019-12-24 2019-12-24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02209U true CN211202209U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59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60631.5U Active CN211202209U (zh) 2019-12-24 2019-12-24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022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4989A (zh) 带有液冷系统的服务器机柜
CN107196461B (zh) 复合冷却系统
CN217270716U (zh) 液驱式氢气压缩机缸套组冷却结构
CN211202209U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06440599A (zh) 一种可实现宽温区自然冷却的液冷温控系统
CN111237140B (zh) 风力发电机组
KR20110106667A (ko) 전력구 냉각을 위한 양방향 냉각시스템 및 방법
WO2023082617A1 (zh) 一种液冷机组
CN207049118U (zh) 液压油路冷却系统及液压系统
CN110471513A (zh) 一种散热器组件、风冷散热器以及空调设备
CN212116043U (zh) 一种电子设备用散热模组
CN113660835A (zh) 一种用于储能交流侧的一体化冷却系统及方法
CN221227498U (zh) 光储充系统
JP2000039246A (ja) 冷却装置
CN205248984U (zh) 一种可空水冷交替冷却的三相异步电机
CN110487556A (zh)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测试系统
CN218065509U (zh) 一种激光器用冷却装置
CN220134116U (zh) 一种海上风机塔下集成式水冷系统
CN219780827U (zh) 储能设备
CN117440642A (zh) 塔上设备降温系统
CN217685964U (zh) 冷却换热器、制冷剂循环系统、冷却水设备
CN212177827U (zh) 一种水冷结构行星减速器
CN217735838U (zh) 通风机使用的高效散热装置
CN219160690U (zh) 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
CN209882600U (zh) 一种低温通风智能化粮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830026 No. 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Ji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830026 No. 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