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0690U - 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0690U
CN219160690U CN202222371614.3U CN202222371614U CN219160690U CN 219160690 U CN219160690 U CN 219160690U CN 202222371614 U CN202222371614 U CN 202222371614U CN 219160690 U CN219160690 U CN 219160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water
pipeline
heating
he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7161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卫
陈继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gfang Wald Superhard Cutting Too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gfang Wald Superhard Cutting Too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gfang Wald Superhard Cutting Too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gfang Wald Superhard Cutting Too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7161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06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0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06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设备冷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可以解决两种水冷方式对加热设备的外壳冷却效率均比较差的问题。冷却结构包括:冷却外壳,冷却外壳设置于加热设备的外侧,将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位置包裹,并且冷却外壳与加热设备之间设置有水冷腔,在冷却外壳上设置有进水口及出水口,用于通过冷却水夹层,对加热设备整体进行冷却;水冷管道,水冷管道设置于水冷腔中,且水冷管道紧贴加热设备的外侧壁设置,水冷管道的流动路线覆盖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部位,水冷管道一端与进水口连接,另一端开口设置,用于通过水冷管道对加热设备的部分区域进行冷却,并带动水冷腔中的水流流动。

Description

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设备冷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设备的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大型的加热设备,需要配合具备高效冷却效果的冷却部件一起使用,通常会在其外部安装冷却外壳,再向外壳中通水,对加热设备进行冷却保护。
现有的水冷通常有两种方式:方式一为在外壳上焊接上金属水管,冷却水从中流过,方式二为外壳做成双层结构,冷却水从中间夹层流过;方式一的优点是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可以符合设计者的要求;方式二的优点是冷却面积足够大。
但是方法一冷却面积有限,方法二水流容易产生短路,部分区域会有死水或憋气情况出现,导致该区域冷却效果不佳,使得两种水冷方式对加热设备的外壳冷却效率均比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两种水冷方式对加热设备的外壳冷却效率均比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包括:
冷却外壳,所述冷却外壳设置于加热设备的外侧,将所述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位置包裹,并且冷却外壳与所述加热设备之间设置有水冷腔,在所述冷却外壳上设置有进水口及出水口,用于通过冷却水夹层,对加热设备整体进行冷却;
水冷管道,所述水冷管道设置于所述水冷腔中,且所述水冷管道紧贴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设置,所述水冷管道的流动路线覆盖所述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部位,所述水冷管道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另一端开口设置,用于通过水冷管道对加热设备的部分区域进行冷却,并带动水冷腔中的水流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
冷却塔,所述冷却塔设置于所述加热设备附近,且所述冷却塔的循环进水口通过循环管道与所述出水口连接,用于对循环水降温冷却;
循环泵,所述冷却塔的循环出水口通过循环管道与所述进水口连接,所述循环泵安装于所述循环管道上,用于冷却塔加温冷却后的循环水通入所述水冷管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结构包括:
多个水冷管道,多个所述水冷管道均设置于所述水冷腔中,并且多个所述水冷管道均为盘绕设置在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在所述冷却外壳底部开设有多个进水口,多个所述进水口分别与所述水冷管道连接,用于使水冷管道覆盖更多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部分,并且使用多个水冷管道与进水口,能够加框对冷却结构添加冷却水的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外壳底部的多个进水口中,至少一个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循环管道连接,且至少一个所述进水口用于与外部水源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进水口及所述出水口上均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通过螺纹与所述进水口或所述出水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冷管道紧贴所述加热设备的一侧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焊接,且所述水冷管道紧贴所述加热设备的一侧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形状契合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冷管道未与所述进水口连接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水冷腔中,并且位于所述水冷腔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外壳顶部,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外壳底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水冷管道,在需要对加热设备进行冷却时,将冷却水通入水冷管道中,冷却水沿水冷管道流动,其流动路线涵盖了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部位,可以保证对加热设备特定部位的冷却效果;进一步通过设置冷却外壳,在冷却水通过水冷管道对加热设备进行冷却后,会流入水冷腔中,通过水冷腔对加热设备的整个外侧壁进行冷却,提升了冷却面积,进一步通过设置出水口与进水口,并将进水口与冷却水管连接,能够方便对水冷管道及水冷腔中注水,及排出其中冷却效果较低的冷却水,从而大大提高冷却结构对加热设备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冷却外壳的剖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冷却外壳的另一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10、冷却外壳;101、出水口;102、进水口;200、水冷腔;300、水冷管道;400、水冷塔;500、循环管道;600、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实施方式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对于大型的加热设备,需要配合具备高效冷却效果的冷却部件一起使用,通常会在其外部安装冷却外壳,再向外壳中通水,对加热设备进行冷却保护。
现有的水冷通常有两种方式:方式一为在外壳上焊接上金属水管,冷却水从中流过,方式二为外壳做成双层结构,冷却水从中间夹层流过;方式一的优点是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可以符合设计者的要求,但冷却面积有限;方式二的优点是冷却面积足够大,但水流容易产生短路,部分区域会有死水或憋气情况出现,导致该区域冷却效果不佳。
但是两种水冷方式均具有其局限性,使得现有的水冷方式对加热设备的外壳冷却效率较差。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
下面结合图1-图3描述本申请提供的冷却结构。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冷却外壳110的剖面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冷却外壳110的另一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1所示,所述冷却结构包括:
冷却外壳110,所述冷却外壳110设置于加热设备的外侧,将所述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位置包裹,并且冷却外壳110与所述加热设备之间设置有水冷腔200,在所述冷却外壳110上设置有进水口102及出水口101,用于通过冷却水夹层,对加热设备整体进行冷却。
其中,冷却外壳110的形状适应加热设备设置,包裹在加热设备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将加热设备整体进行包裹,冷却外壳110与加热设备的外壁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空腔,此空腔即为水冷腔200,并且加热设备与水冷腔200接触的侧壁材料选择为易于换热的材料,而冷却外壳110的外壁选用隔热材料,保证冷却水对加热设备的冷却效率,并且能够防止加热设备的温度过高影响周边环境。
水冷管道300,所述水冷管道300设置于所述水冷腔200中,且所述水冷管道300紧贴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设置,所述水冷管道300的流动路线覆盖所述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部位,所述水冷管道300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02连接,另一端开口设置,用于通过水冷管道300对加热设备的部分区域进行冷却,并带动水冷腔200中的水流流动。
其中,水冷管道300安装于水冷腔200中,水冷管道300可以为软管也可以为金属管道,其紧贴加热设备的外侧壁,且通过焊接进行固定,水冷管道300在进行固定时,会根据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部分进行布置,水冷管道300的材料也选用易于换热的材料。
可以看出,通过设置水冷管道300,在需要对加热设备进行冷却时,将冷却水通入水冷管道300中,冷却水沿水冷管道300流动,其流动路线涵盖了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部位,可以保证对加热设备特定部位的冷却效果;进一步通过设置冷却外壳110,在冷却水通过水冷管道300对加热设备进行冷却后,会流入水冷腔200中,通过水冷腔200对加热设备的整个外侧壁进行冷却,提升了冷却面积,进一步通过设置出水口101与进水口102,并将进水口102与冷却水管连接,能够方便对水冷管道300及水冷腔200中注水,及排出其中冷却效果较低的冷却水,从而大大提高冷却结构对加热设备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
冷却塔,所述冷却塔设置于所述加热设备附近,且所述冷却塔的循环进水口1通过循环管道500与所述出水口101连接,用于对循环水降温冷却。
其中,冷却塔可以是在加热设备周边设置的具有冷却功能的水箱或在周边区域设置的水塔,在冷却水通过水冷管道300与水冷腔200对加热设备进行冷却后,将使用过后的冷却水通过循环管道500回收至冷却塔中,通过冷却塔对冷却水再次冷却。
循环泵600,所述冷却塔的循环出水口通过循环管道500与所述进水口102连接,所述循环泵600安装于所述循环管道500上,用于冷却塔加温冷却后的循环水通入所述水冷管道300中。
其中,在冷却水被循环管道500回收至冷却塔中,并且被冷却塔再次冷却后,使用循环泵600通过循环管道500再次通入水冷管道300中,再次对加热设备进行冷却,从而实现冷却水的循环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冷却结构包括:
多个水冷管道300,多个所述水冷管道300均设置于所述水冷腔200中,并且多个所述水冷管道300均为盘绕设置在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在所述冷却外壳110底部开设有多个进水口102,多个所述进水口102分别与所述水冷管道300连接,用于使水冷管道300覆盖更多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部分,并且使用多个水冷管道300与进水口102,能够加框对冷却结构添加冷却水的速度。
其中,可以在水冷腔200中设置多个水冷管道300,并且将水冷管道300盘绕的设置在加热设备的外侧壁,能够增加水冷管道300的流动路线,使其能够对更多的部位进行冷却,同时设置多个水冷管道300,能够使冷却水快速地通过水冷管道300并流入水冷腔200中,防止出现管道过长冷却水需要在水冷管中流动过长时间,降低对后续部位的冷却效果的问题,根据加热设备及水冷腔200的大小,选用不同数量的水冷管道300,在本实施例中选用两条水冷管道300,盘绕在加热设备的外侧,且设置有两个进水口102,分别与两条所述水冷管道30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冷却外壳110底部的多个进水口102中,至少一个所述进水口102与所述循环管道500连接,且至少一个所述进水口102用于与外部水源连通。
其中,至少一个进水口102与外部水源连通,能够通过此进水口102将外部的新冷却水通入与此进水口102连接的水冷管道300及水冷腔200中,对加热设备进行冷却,至少一个进水口102与循环管道500连接,能够通过此进水口102将冷却塔中再次冷却的冷却水通入与此进水口102连接的水冷管道300与水冷腔200中,实现对冷却水的循环使用,能够防止两种冷却水进入同一个水冷管道300,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进水口102及所述出水口101上均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通过螺纹与所述进水口102或所述出水口101连接。
其中,在无需使用进水口102向水冷管道300与水冷腔200中加水,也无需将水冷腔200中的冷却水排出时,可以使用密封盖将出水口101与进水口102密封,防止热量流失,也能够防止外部环境对冷却水污染,在需要使用进水口102及出水口101时,再打开密封盖,密封盖通过螺纹能够方便地进行安装与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水冷管道300紧贴所述加热设备的一侧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焊接,且所述水冷管道300紧贴所述加热设备的一侧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形状契合设置。
其中,将水冷管道300紧贴加热设备的一侧与加热设备的外侧壁焊接,安装方便、牢固,能够防止水冷管道300发生脱落,并且将水冷管道300紧贴加热设备的一侧与加热设备的外侧壁形状契合设置,能够使水冷管道300的贴合得更加紧密,以便更好地进行换热,从而提升了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水冷管道300未与所述进水口102连接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水冷腔200中,并且位于所述水冷腔200的底部。
其中,将水冷管道300未与进水口102连接的一端设置于水冷腔200的底部,使得冷却水在从水冷管道300中排出后,从水冷腔200的底部开始积累,并从下到上逐步对加热设备进行冷却,提升了冷却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出水口101设置于所述冷却外壳110顶部,所述进水口102设置于所述冷却外壳110底部。
其中,将出水口101设置在冷却外壳110顶部,能够保证冷却水在水冷腔200内对加热设备进行了充分地冷却后才会排出,防止有冷却水未被换热,就被排出,增加了冷却水的利用效率,并且将进水口102设置在底部,在向水冷管道300中通入冷却水后,冷却水会逐渐向上流动,而非直接落下,保证了对加热设备的冷却效果。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在一些实施例中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以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包括:
冷却外壳,所述冷却外壳设置于加热设备的外侧,将所述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位置包裹,并且冷却外壳与所述加热设备之间设置有水冷腔,在所述冷却外壳上设置有进水口及出水口,用于通过冷却水夹层,对加热设备整体进行冷却;
水冷管道,所述水冷管道设置于所述水冷腔中,且所述水冷管道紧贴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设置,所述水冷管道的流动路线覆盖所述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部位,所述水冷管道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另一端开口设置,用于通过水冷管道对加热设备的部分区域进行冷却,并带动水冷腔中的水流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
冷却塔,所述冷却塔设置于所述加热设备附近,且所述冷却塔的循环进水口通过循环管道与所述出水口连接,用于对循环水降温冷却;
循环泵,所述冷却塔的循环出水口通过循环管道与所述进水口连接,所述循环泵安装于所述循环管道上,用于冷却塔加温冷却后的循环水通入所述水冷管道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包括:
多个水冷管道,多个所述水冷管道均设置于所述水冷腔中,并且多个所述水冷管道均为盘绕设置在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在所述冷却外壳底部开设有多个进水口,多个所述进水口分别与所述水冷管道连接,用于使水冷管道覆盖更多加热设备需要冷却的部分,并且使用多个水冷管道与进水口,能够加框对冷却结构添加冷却水的速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外壳底部的多个进水口中,至少一个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循环管道连接,且至少一个所述进水口用于与外部水源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水口及所述出水口上均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通过螺纹与所述进水口或所述出水口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管道紧贴所述加热设备的一侧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焊接,且所述水冷管道紧贴所述加热设备的一侧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外侧壁形状契合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管道未与所述进水口连接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水冷腔中,并且位于所述水冷腔的底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外壳顶部,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外壳底部。
CN202222371614.3U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 Active CN2191606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71614.3U CN219160690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71614.3U CN219160690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0690U true CN219160690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36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71614.3U Active CN219160690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06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18868B1 (en)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US20200025641A1 (en) Leak-detachable liquid-heat-transmission device
KR101776718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110022034B (zh) 一种电机和驱动控制器集成的冷却油路系统
CN204988005U (zh) 致冷剂置换装置和hvac系统
CN107666202B (zh) 一种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冷却装置
CN109756058B (zh) 一种集成电机电控制系统
JP2013113578A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
CN109347254A (zh) 空气直接冷却的双馈风力发电机
KR102381086B1 (ko) 냉각수 히터
CN203574501U (zh) 一种冷却电机
CN218218136U (zh) 一种液冷式充电桩
US3732029A (en) Compact heat exchanger
CN210860192U (zh) 一种具有内嵌循环水路的水冷法兰
CN219160690U (zh) 一种加热设备冷却结构
JPWO2012114420A1 (ja) 冷却装置、及び、該冷却装置を備えたモータとインバータ
CN204239045U (zh) 一种船用增压发动机及其冷却系统
CN107846743A (zh) 微波加热装置
CN109842243B (zh) 内定子电机冷却装置、电机以及内定子电机冷却方法
WO2018072608A1 (zh) 一种换热器的燃烧室密封装置
CN108800669A (zh) 换热管及热泵系统
CN111564288A (zh) 一种用于油浸变压器过负荷的冷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8940837U (zh) 电机绕组防高温装置
CN220780932U (zh) 一种便于拆卸的水冷喷嘴
EP3974309A1 (en) A cooled outboard engine platfor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