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27498U - 光储充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储充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27498U
CN221227498U CN202322631405.2U CN202322631405U CN221227498U CN 221227498 U CN221227498 U CN 221227498U CN 202322631405 U CN202322631405 U CN 202322631405U CN 221227498 U CN221227498 U CN 2212274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flow path
heat exchange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3140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岩峰
董国攀
周杰
杨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274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274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光储充系统,涉及光伏发电设备技术领域。光储充系统包括多个发热设备、液冷散热系统以及制冷系统,液冷散热系统具有散热流路,散热流路上设置有水泵,散热流路用于输送换热液,以使得换热液适于流经多个发热设备,制冷系统具有冷却循环流路和处于冷却循环流路上的第一换热组件、压缩机以及第二换热组件,第一换热组件用以与空气换热,以对冷却循环流路的介质进行降温或者加热,第二换热组件处于散热流路上,采用液冷散热系统可解决发热设备高功率密度散热问题,另外,制冷系统和液冷系统均可以设置于发热设备外,使得发热设备结构简单且更易维护。

Description

光储充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发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储充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驱动车辆的大量普及,充电站、换电站和换电柜的建设,也在全面铺开。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降低及其建设回本周期的缩短,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已获得大规模应用推广,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光储充系统的建设也越来越多。现有技术中,传统风冷已很难解决光储充系统中相关器件的散热问题,且虽然存在液冷系统对发热设备进行降温,但是液冷系统集成于发热设备内,如此,使得发热设备结构复杂,且液冷系统的维护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光储充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液冷系统满足对发热设备进行降温的同时存在结构复杂且不便于液冷系统维护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储充系统,包括:
多个发热设备;
液冷散热系统,具有散热流路,所述散热流路上设置有水泵,所述散热流路用于输送换热液,以使得所述换热液适于流经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以及,
制冷系统,具有冷却循环流路和处于所述冷却循环流路上的第一换热组件、压缩机以及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用以与空气换热,以对所述冷却循环流路的介质进行降温或者加热,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处于所述散热流路上。
根据本申请的光储充系统,采用液冷散热系统可解决发热设备高功率密度散热问题,另外,制冷系统和液冷系统均可以设置于发热设备外,使得发热设备结构简单且更易维护,同时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可对多种发热设备进行散热,可以实现高效散热,同时简化了管路,节省空间,降低了成本,另外,还可以提高适用性,降低散热噪声及能耗等。此外,制冷系统可以使得液冷散热系统的换热液低于环境温度,使得液冷系统散热能力大幅提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液冷散热系统还包括储液箱,所述储液箱用以存储换热液;
所述散热流路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散热流路的入口和出口均与所述储液箱相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液冷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多通阀;
所述散热流路包括散热主流路和多个散热支流路,所述散热主流路的流出口与所述第一多通阀的第一排入口相连通,多个所述散热支流路的入口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多通阀的多个第一排出口相连,多个所述散热支流路的出口端与所述散热主流路的汇入口相连通;
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中至少部分分别处于多个所述散热支流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三换热组件,所述第三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换热器和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换热器相对应设置的第三散热风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换热器设于所述散热主流路上;和/或,
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中包括处于所述散热主流路的储能设备,所述储能设备邻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第三换热器依次设于所述散热主流路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多通阀,所述第二多通阀设于所述散热主流路;
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第三换热器并联设置,多个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多通阀的多个第二排出口相连,多个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出液口均与所述散热主流路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多个第四换热组件,多个所述第四换热组件与多个所述散热支流路相对应,各所述第四换热组件均包括第四换热器和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相对应设置的第四散热风扇,多个所述第四换热器分别设于多个所述散热支流路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冷却循环流路上的第一换热器,所述散热主流路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依次设于所述散热流路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中包括储能设备,所述储能设备邻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五换热组件,所述第五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五换热器和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换热器相对应设置的第五散热风扇,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换热器设于所述散热流路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五换热器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第五换热器与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之间交替布设于所述散热流路。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图1中A处多个发热设备串并联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九;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十;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一;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二;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三;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十四;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储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五。
附图标记:
光储充系统100;
发热设备110、功率设备111、充电设备112、储能设备113;
液冷散热系统120、散热流路121、散热主流路1211、散热支流路1212、水泵122、储液箱123、第一多通阀124;
制冷系统130、冷却循环流路131、第一换热组件132、第一换热器1321、第一散热风扇1322、压缩机133、第二换热组件134、节流装置135;
第三换热组件140、第三换热器141、第三散热风扇142;
第二多通阀150;
第四换热组件160、第四换热器161、第四散热风扇162;
第五换热组件170、第五换热器171、第五散热风扇172;
第三多通阀1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公开一种光储充系统。
下面参考图1至图16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储充系统。
参照图1、图3至图16,该光储充系统100包括多个发热设备110、液冷散热系统120以及制冷系统130。
液冷散热系统120具有散热流路121,散热流路121上设置有水泵122,散热流路121用于输送换热液,以使得换热液适于流经多个发热设备110,从而实现与多个发热设备110进行换热,可以避免多个发热设备110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影响多个发热设备110的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多个发热设备110可以包括功率设备111、充电设备112以及储能设备113。例如,功率设备111可以包括逆变器、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开关电源等,充电设备112可以包括充电桩或充电枪。储能设备113可以包括蓄电池或者超级电容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发热设备110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制冷系统130具有冷却循环流路131和处于冷却循环流路131上的第一换热组件132、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一换热组件132用以与空气换热,以对冷却循环流路131的介质进行降温或者加热,使得第二换热组件134处于散热流路121上,可以实现与散热流路121进行换热,实现对散热流路121中的换热液进行降温或者加热,保证多个发热设备110可以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换热组件132包括设于冷却循环流路131上的第一换热器1321和与第一换热器1321相对应设置的第一散热风扇1322,通过设置第一散热风扇1322可以促进空气的流通,从而增大了第一换热器1321与空气的换热效率。另外,冷却循环流路131上还设置有节流装置135,节流装置135处于第一换热器1321和压缩机133之间,通过设置节流装置135,可以增大流经节流装置135之后介质的流速,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光储充系统100,采用液冷散热系统120可解决发热设备高功率密度散热问题,另外,制冷系统和液冷系统均可以设置于发热设备外,使得发热设备结构简单且更易维护,同时一种液冷散热系统120可对多种发热设备进行散热,可以实现高效散热,同时简化了管路,节省空间,降低了成本,另外,还可以提高适用性,降低散热噪声及能耗等。此外,制冷系统可以使得液冷散热系统120的换热液低于环境温度,使得液冷系统散热能力大幅提高。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至图16,液冷散热系统120还包括储液箱123,储液箱123用以存储换热液,散热流路121具有入口和出口,散热流路121的入口和出口均与储液箱123相连通,如此设置,可以实现换热液的循环利用,节约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液有多种,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换热液可以包括水,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液还可以包括乙二醇、丙二醇和二者混合等,具体地,本申请对于换热液的种类不做限定。
参照图1、图3至图4、图8至图10及图12至图14、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散热系统120还包括第一多通阀124,散热流路121包括散热主流路1211和多个散热支流路1212,散热主流路1211的流出口与第一多通阀124的第一排入口相连通,多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入口端分别与第一多通阀124的多个第一排出口相连,多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出口端与散热主流路1211的汇入口相连通,参照图1、图3至图4、图8至图10、图12至图16,多个发热设备110中至少部分分别处于多个散热支流路1212,如此设置,提高了对多个发热设备110的换热效率,可以使得每个发热设备110都得到更加均衡的散热效果。这样可以避免某些发热设备110过热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每个发热设备110产生的热量可以更快地被带出,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散热效率。可以降低对单一发热设备110的依赖性。即使某个发热设备110出现故障,其他发热设备110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增强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对更多发热设备110的散热处理。这样可以优化散热空间,提高系统的紧凑性和集成度。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发热设备110中至少部分分别处于多个散热支流路1212具体表现为,参照图1、图3、图4、图8至图10,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多个发热设备110分别处于多个散热支流路1212,各散热支流路1212上可以设置一个发热设备110,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发热设备110。如此。提高了换热效率,可以实现均衡散热、增强可靠性且优化散热空间。参照图12至图16,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发热设备110中部分发热设备110分别处于多个散热支流路1212,余下部分处于散热主流路1211上,如此,可以根据需要换热需求大的发热设备110设于散热主流路1211,如此,可以针对不同发热设备110的发热特性制定多样化的散热策略。每个散热支流路1212可以根据特定发热设备110的发热特性进行定制化的散热方案,以实现最佳的散热效果。可以使得这些发热设备110产生的热量更快地被带出。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散热效率,确保这些发热设备110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
另外,可以降低对其他发热设备110的依赖性。如果某个发热设备110出现故障,其他发热设备110仍然可以正常运行。这种设计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确保系统在面临故障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可用性。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对更多发热设备110的散热处理。这样可以优化散热空间,提高系统的紧凑性和集成度。同时,散热支流路1212的设计也使得散热系统更容易适应各种不同发热设备110的布局和尺寸,减少了散热空间的浪费。
如图1、图3、图4、图8、图9、图10、图12至图16所示,各散热支流路上1212可以设置多个发热设备110,处于散热支流路1212上的多个发热设备110之间可以串联设置,如此,只需要一条管道就可以连接所有的发热设备110,可以简化散热系统的设计,降低散热设备的采购和制造成本。热量可以在一条管道内被迅速传递到第二换热组件和第四换热组件,减少热量损失,提高散热效率。
处于散热支流路1212上的多个发热设备110也可以通过第三多通阀180进行并联设置,如此,如果其中一个发热设备发生故障,可以通过第三多通阀180的控制,将故障发热设备110从散热支流路1212中断开,保证其他发热设备110可以继续正常运行。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冗余度,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更好的保障。可以使整个散热系统的散热能力得到增强。每个发热设备110之间可以互相协作,使得热量得到更加充分的散发,避免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通过第三多通阀180的控制,可以在不关闭整个散热系统的情况下,对单个发热设备110进行维护和保养。这样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以减少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其中一个发热设备110出现故障,可以通过第三多通阀180的控制,将故障发热设备110从系统中断开,保证其他发热设备110可以继续正常运行。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使得系统更加稳定可靠。
另外,第一多通阀124的设置可以根据具体有多少个散热支流路1212决定,例如,当散热支流路1212设置三个,第一多通阀124可以设置为第一三通阀,当散热支流路1212设置四个,第一多通阀124可以设置为第一四通阀,以此类推,具体的,本申请不限制第一多通阀124的种类不作限定,第一多通阀124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参照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光储充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换热组件140,第三换热组件140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换热器141和与至少一个第三换热器141相对应设置的第三散热风扇142,通过第三散热风扇142促进第三换热器141与空气的换热效率,将空气与换热液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另外,至少一个第三换热器141设于散热主流路1211上,进一步优化对换热液的换热效果,保证了多个发热设备110可以正常工作。第三换热器141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主流路1211的散热效果。通过额外的换热器,可以将发热设备110产生的热量更快地传递到制冷系统中,从而降低发热设备110的温度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第三换热器141可以作为控制换热液流量的一个环节。通过调节第三换热器141的工作状态,可以控制换热液的流量和速度,以适应不同发热设备110的散热需求。这种流量控制可以提高散热效率并避免过热现象的发生。第三换热器141的设置可以增强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适应性。额外的换热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化的配置,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发热设备110和系统需求。这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使得液冷散热系统120能够适应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通过在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第三换热器141,可以将更多热量直接传递到液冷散热系统120中,减少热量损失。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得冷却过程更加节能和高效。
需要说明的是,当多个发热设备110处于高温或低温工况下,制冷系统130运转,实现高温时对多个发热设备110降温,低温时对多个发热设备110进行升温,使得多个发热设备110可以在合适温度下正常工作。另外,在中温工况下,制冷系统130不运转,第一换热组件132工作,当具有第三换热组件140时,第三换热组件140可以工作。
另外,实现高温时对多个发热设备110降温,低温时对多个发热设备110进行升温的原理可以如空调冬天对室内进行降温和夏天进行制热原理相同,例如,第一换热组件132和第二换热组件134中一者可以作为冷凝器,另一者可以作为蒸发器使用,由于空调工作原理已经成熟,本申请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发热设备110中包括处于所述散热主流路1211的储能设备113,所述储能设备113邻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34设置,由于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量最大,将储能设备113排在靠近第二换热组件134设置,可以满足对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需求,且对储能设备113散热效果最好。
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换热器141设置多个,多个第三换热器141依次设于散热主流路1211上,即流经散热主流路1211的换热液可以依次流经多个第三换热器141,实现多个第三换热器141可以依次与换热液进行换热,如此,可以使得换热液和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提高散热能力,通过将多个第三换热器141依次与换热液进行换热,可以使每个第三换热器141都充分发挥散热作用。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散热效率,使得换热液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冷却。通过调节每个第三换热器141的工作状态,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换热液的流量和速度,以适应不同设备的散热需求。这种多级流量控制可以提高散热效率并避免过热现象的发生。多个第三换热器141的依次换热可以降低对单一换热器的依赖性。即使某个第三换热器141出现故障,其他换热器仍然可以正常运行,保持液冷散热系统120的稳定性。通过将多个第三换热器141依次与换热液进行换热,可以将更多热量直接传递到液冷散热系统120中,减少热量损失。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得冷却过程更加节能和高效。
参照图8,在一实施例中,光储充系统100还包括第二多通阀150,第二多通阀150设于散热主流路1211,第三换热器141设置多个,多个第三换热器141并联设置,多个第三换热器141的进液口分别与第二多通阀150的多个第二排出口相连,多个第三换热器141的出液口均与散热主流路1211相连,如此设置,可以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同时,第二多通阀150可以控制换热液的流量和速度,使得每个第三换热器141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冷却。并联设置多个第三换热器141可以降低对单一换热器的依赖性。即使某个第三换热器141出现故障,其他换热器仍然可以正常运行,保持液冷散热系统120的稳定性。通过并联设置多个第三换热器141,可以将更多热量直接传递到液冷散热系统120中,减少热量损失。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得换热过程更加节能和高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化的配置,以适应不同场景下的散热需求。同时,第二多通阀150可以控制换热液的流量和速度,使得液冷散热系统120能够适应不同设备的散热需求。
参照图9,在一实施例中,光储充系统100还包括多个第四换热组件160,多个第四换热组件160与多个散热支流路1212相对应,各第四换热组件160均包括第四换热器161和与第四换热器161相对应设置的第四散热风扇162,多个第四换热器161分别设于多个散热支流路1212上,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换热液和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提高散热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支流路1212的散热效果。每个第四换热器161可以根据特定散热支流路1212中发热设备110的发热特性进行定制化的散热方案,以实现最佳的散热效果。可以使得这些发热设备110产生的热量更快地被带出。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散热效率,确保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可以降低对单一发热设备110的依赖性。即使某个发热设备110出现故障,其他发热设备110仍然可以正常运行。这种设计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可靠性,确保液冷散热系统120在面临故障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可用性。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对更多发热设备110的散热处理。这样可以优化散热空间,提高系统的紧凑性和集成度。同时,散热支流路1212的设计也使得液冷散热系统120更容易适应各种不同设备的布局和尺寸,减少了散热空间的浪费。
参照图10、图11及图15,在一实施例中,散热主流路1211流经第一换热器1321,如此设置,将实现将经过发热设备110的换热液接到液冷散热系统120的第一换热器1321,实现对高温制冷剂进行液冷换热,增强制冷系统130的换热能力。可以将发热设备110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液冷散热系统120中,减少了额外的热量传递环节,从而优化了散热流程。第一换热器1321可以作为发热设备110与液冷散热系统120之间的第一个换热环节。通过第一换热器1321的散热作用,可以迅速将发热设备110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液冷散热系统120中,降低发热设备110的温度并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321可以为板式换热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321还可以包括螺旋板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或板壳式换热器等,具体地,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参照图5至图7、图11,在一实施例中,多个发热设备110依次设于散热流路121上,如此设置,散热流路121为一条流路,不存在支流路,可以实现依次与多个发热设备110进行换热,实现对多个发热设备110进行换热,保证多个发热设备110正常工作,另外,管路结构简单,不需要考虑多个支流路之间的热量分配和平衡,只需要关注散热流路121的主流路即可。这样可以降低散热系统的设计难度和成本。由于不存在支流路,热量可以在一条流路上被快速带出,减少热量损失。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得冷却过程更加节能和高效。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发热设备110中包括储能设备113,所述储能设备113邻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34设置,如此,由于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量最大,将储能设备113排在靠近第二换热组件134设置,可以满足对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需求,且对储能设备113散热效果最好。
参照图5、图6、图11,在一实施例中,光储充系统100还包括第五换热组件170,第五换热组件170包括至少一个第五换热器171和与至少一个第五换热器171相对应设置的第五散热风扇172,至少一个第五换热器171设于散热流路121上,如此,散热流路121为一条流路,不存在支流路,实现多个发热设备110共用第五换热组件170,管路结构简单,且提高散热效率,确保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通过将至少一个第五换热器171设于散热流路121上,这种设计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可靠性,确保液冷散热系统120在面临故障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可用性。由于散热流路121不存在支流路,热量可以在一条流路上被快速带出,减少热量损失。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得冷却过程更加节能和高效。
参照图5,第五换热器171设置多个,多个第五换热器171与多个发热设备110之间交替布设于散热流路121,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对多个发热设备110的换热效率。可以优化散热布局,可以减少局部过热的现象,提高散热效果。每个第五换热器171可以针对其附近的发热设备110进行高效的散热处理,降低发热设备110的温度并提高整个系统的散热效率。这种设计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确保液冷散热系统120在面临故障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可用性。热量可以在散热流路121上更加均匀地分布。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得冷却过程更加节能和高效。
参照图11,将经过发热设备110的换热液输送至液冷散热系统120的第一换热器1321,实现对高温制冷剂进行液冷换热,增强制冷系统130的换热能力,可以缩短换热液的流动路径,减少热量损失。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散热效率,使得换热液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冷却。可以降低对其他环节的依赖性。即使某个环节出现故障,其他环节仍然可以正常运行,保持液冷散热系统120的稳定性。可以减少热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液冷散热系统120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得冷却过程更加节能和高效。可以简化液冷散热系统120的设计。这样可以降低液冷散热系统120的设计和制造成本,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5至图7以及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散热流路121中的多个发热设备110中还可以部分通过第三多通阀180进行并联,如此,可以使得这些发热设备110产生的热量更快地被带出。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散热效果,确保这些发热设备110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热量可以在并联的设备之间快速传递,减少热量损失。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散热效率,使得冷却过程更加节能和高效。可以降低对单一发热设备110的依赖性。这种设计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确保系统在面临故障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可用性。热量可以在并联的设备之间快速传递,减少热量损失。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得冷却过程更加节能和高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以下结合具体情况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一散热风扇1322对应第一换热器1321设置。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和水泵122,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流向四通阀,经过四通阀分流分别流向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功率设备111,其中的第二个上设置充电设备112,其中的第三个上设置储能设备113,然后换热液经过散热支流路1212汇合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通过四通阀精准控制流量,实现各个散热支流路1212分别对该散热支流路1212上的发热设备110进行散热降温,散热效果好、适用性广针对性强,可以保证各个发热设备110处于合适的温度,提高了多个发热设备110的适应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参照图3,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一散热风扇1322对应第一换热器1321设置。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及第三换热器141,第三散热风扇142对应第三换热器141设置,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三换热器141以及四通阀,经过四通阀分流分别流向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功率设备111,其中的第二个上设置充电设备112,其中的第三个上设置储能设备113,然后换热液经过散热支流路1212汇合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另外增加了第三换热器141和第三散热风扇142,第三换热器141和第三散热风扇142将空气与换热液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主要目的为在高温、低温工况下,制冷系统130运转,换热器和风机不工作;在中温工况下,制冷系统130不运转,第三换热器141和第三散热风扇142运转。另外,通过四通阀精准控制流量,实现各个散热支流路1212分别对该散热支流路1212上的发热设备110进行散热降温,散热效果好、适用性广针对性强,可以保证各个发热设备110处于合适的温度,提高了多个发热设备110的适应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参照图4,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一散热风扇1322对应第一换热器1321设置。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及多个串联设置的第三换热器141,多个第三散热风扇142对应多个第三换热器141设置,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串联设置的多个第三换热器141以及四通阀,经过四通阀分流分别流向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功率设备111,其中的第二个上设置充电设备112,其中的第三个上设置储能设备113,然后换热液经过散热支流路1212汇合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设置多个第三换热器141和多个第三散热风扇142使得热水和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提高散热能力。另外,通过四通阀精准控制流量,实现各个散热支流路1212分别对该散热支流路1212上的发热设备110进行散热降温,散热效果好、适用性广针对性强,可以保证各个发热设备110处于合适的温度,提高了多个发热设备110的适应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参照图5,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一散热风扇1322对应第一换热器1321设置。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流路12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三个串联设置的第五换热器171及功率设备111、充电设备112以及储能设备113,多个第五散热风172对应多个第五换热器171设置,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经过三个串联设置的第五换热器171中的第一个流向储能设备113,然后依次流向三个串联设置的第五换热器171中的第二个、充电设备112、三个串联设置的第五换热器171中的第三个、功率设备111,最后换热液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设置多个第五换热器171和多个第五散热风172使得热水和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提高散热能力。另外,由于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量最大,将储能设备113排在靠近第二换热组件134设置,可以满足对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需求,且对储能设备113散热效果最好。
参照图6,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一散热风扇1322对应第一换热器1321设置。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流路12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一个第五换热器171及功率设备111、充电设备112以及储能设备113,第五散热风172对应第五换热器171设置,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经过第五换热器171依次流向储能设备113、充电设备112及功率设备111,最后换热液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设置第五换热器171和第五散热风172使得热水和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提高散热能力。另外,由于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量最大,将储能设备113排在靠近第二换热组件134设置,可以满足对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需求,且对储能设备113散热效果最好。
参照图7,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一散热风扇1322对应第一换热器1321设置。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流路12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储能设备113、充电设备112以及功率设备111,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依次流向储能设备113、充电设备112及功率设备111,最后换热液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由于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量最大,将储能设备113排在靠近第二换热组件134设置,可以满足对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需求,且对储能设备113散热效果最好。
参照图8,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一散热风扇1322对应第一换热器1321设置。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及多个并联设置的第三换热器141,多个第三散热风扇142对应多个第三换热器141设置,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并联设置的多个第三换热器141以及四通阀,经过四通阀分流分别流向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功率设备111,其中的第二个上设置充电设备112,其中的第三个上设置储能设备113,然后换热液经过散热支流路1212汇合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设置多个第三换热器141和多个第三散热风扇142使得热水和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提高散热能力。另外,通过四通阀精准控制流量,实现各个散热支流路1212分别对该散热支流路1212上的发热设备110进行散热降温,散热效果好、适用性广针对性强,可以保证各个发热设备110处于合适的温度,提高了多个发热设备110的适应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参照图9,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一散热风扇1322对应第一换热器1321设置。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四通阀、三个第四换热器161,对应多个第四换热器161设置的多个第四散热风扇162,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以及四通阀,经过四通阀分流分别流向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其中依次设置有一个第四换热器161以及功率设备111,其中的第二个上依次设置有一个第四换热器161以及充电设备112,其中的第三个上依次设置有一个第四换热器161以及储能设备113,然后换热液经过散热支流路1212汇合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通过四通阀精准控制流量,各个散热支流路上均设置有第四换热器161,提高了各个散热支流路1212分别对该散热支流路1212上的发热设备110进行散热降温的效果、适用性广针对性强,可以保证各个发热设备110处于合适的温度,提高了多个发热设备110的适应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参照10,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及第三换热器141,第三散热风扇142对应第三换热器141设置,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三换热器141以及四通阀,经过四通阀分流分别流向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三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功率设备111,其中的第二个上设置充电设备112,其中的第三个上设置储能设备113,然后换热液经过散热支流路1212汇合流向第一换热器1321最终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另外增加了第三换热器141和第三散热风扇142,第三换热器141和第三散热风扇142将空气与换热液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将经过发热设备110的换热液输送到第一换热器1321,将传统冷凝器变为板式换热器,对高温制冷剂进行水冷换热,增强制冷系统130的换热能力。
参照图11,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流路12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第五换热器171、储能设备113、充电设备112以及功率设备111,第五换热器171具有对应设置的第五散热风172,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依次流向第五换热器171、储能设备113、充电设备112及功率设备111以及第一换热器1321,最后换热液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由于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量最大,将储能设备113排在靠近第二换热组件134设置,可以满足对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需求,且对储能设备113散热效果最好。另外,将经过发热设备110的换热液输送到第一换热器1321,将传统冷凝器变为板式换热器,对高温制冷剂进行水冷换热,增强制冷系统130的换热能力。
参照12,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及第三换热器141,第三散热风扇142对应第三换热器141设置,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三换热器141以及三通阀,经过三通阀分流分别流向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储能设备113,其中的第二个上设置充电设备112,然后换热液经过散热支流路1212汇合流向功率设备111,最后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另外增加了第三换热器141和第三散热风扇142,第三换热器141和第三散热风扇142将空气与换热液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实现多种功能,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参照13,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以及三通阀,经过三通阀分流分别流向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储能设备113,其中的第二个上设置充电设备112,然后换热液经过散热支流路1212汇合流向功率设备111,最后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结构简单,实现多种功能,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参照14,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储能设备113以及三通阀,经过三通阀分流分别流向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功率设备111,其中的第二个上设置充电设备112,最后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由于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量最大,将储能设备113排在靠近第二换热组件134设置,可以满足对储能设备113的散热需求,且对储能设备113散热效果最好。结构简单,实现多种功能,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参照15,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以及第三换热器141,对应第三换热器141设置有第三散热风扇142,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第三换热器141以及三通阀,经过三通阀分流分别流向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储能设备113,其中的第二个上设置充电设备112,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中的换热液汇合流向功率设备111以及第一换热器1321,最后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结构简单,实现多种功能,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另外,将经过发热设备110的换热液输送到第一换热器1321,将传统冷凝器变为板式换热器,对高温制冷剂进行水冷换热,增强制冷系统130的换热能力。
参照16,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30中:冷却循环流路13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21、节流装置135、压缩机133以及第二换热组件134。
液冷散热系统120中,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储液箱123、水泵122及三通阀,经过水泵122提供动力的换热液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组件134及三通阀,经过三通阀分流分别流向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的其中一个依次设置有第四换热器161和储能设备113,其中的第二个上依次设置有第四换热器161及充电设备112,两个散热支流路1212中的换热液汇合依次流向第三换热器141及功率设备111,最后流向储液箱123。
该实施例中,通过三通阀精准控制流量,各个散热支流路1212上均设置有第四换热器161,散热主流路1211上设置有第三换热器141,提高了各个散热支流路1212以及散热主流路1211分别对该散热支流路1212以及散热主流路1211上的发热设备110进行散热降温的效果、适用性广针对性强,可以保证各个发热设备110处于合适的温度,提高了多个发热设备110的适应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发热设备;
液冷散热系统,具有散热流路,所述散热流路上设置有水泵,所述散热流路用于输送换热液,以使得所述换热液适于流经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以及,
制冷系统,具有冷却循环流路和处于所述冷却循环流路上的第一换热组件、压缩机以及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用以与空气换热,以对所述冷却循环流路的介质进行降温或者加热,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处于所述散热流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散热系统还包括储液箱,所述储液箱用以存储换热液;
所述散热流路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散热流路的入口和出口均与所述储液箱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多通阀;
所述散热流路包括散热主流路和多个散热支流路,所述散热主流路的流出口与所述第一多通阀的第一排入口相连通,多个所述散热支流路的入口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多通阀的多个第一排出口相连,多个所述散热支流路的出口端与所述散热主流路的汇入口相连通;
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中至少部分分别处于多个所述散热支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换热组件,所述第三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换热器和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换热器相对应设置的第三散热风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换热器设于所述散热主流路上;和/或,
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中包括处于所述散热主流路的储能设备,所述储能设备邻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第三换热器依次设于所述散热主流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多通阀,所述第二多通阀设于所述散热主流路;
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第三换热器并联设置,多个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多通阀的多个第二排出口相连,多个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出液口均与所述散热主流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四换热组件,多个所述第四换热组件与多个所述散热支流路相对应,各所述第四换热组件均包括第四换热器和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相对应设置的第四散热风扇,多个所述第四换热器分别设于多个所述散热支流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冷却循环流路上的第一换热器,所述散热主流路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依次设于所述散热流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中包括储能设备,所述储能设备邻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换热组件,所述第五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五换热器和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换热器相对应设置的第五散热风扇,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换热器设于所述散热流路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储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换热器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第五换热器与多个所述发热设备之间交替布设于所述散热流路。
CN202322631405.2U 2023-09-26 光储充系统 Active CN221227498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27498U true CN221227498U (zh) 2024-06-25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9514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和新能源汽车
KR100579574B1 (ko) 코제너레이션 시스템
KR100657471B1 (ko) 코제너레이션 시스템
CN113547957B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10351986B (zh) 具有复合冷源的分区内冷型机柜散热系统
KR100644828B1 (ko) 열병합 발전 시스템
CN116487757A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6659503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
KR100657472B1 (ko) 코제너레이션 시스템
CN221227498U (zh) 光储充系统
CN115068722B (zh) 一种双循环回路的水箱设备
CN109910542B (zh) 一种车辆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6379633A (zh) 一种户用储能设备的热管理系统
CN216529039U (zh) 一种液冷机组
JP2002256970A (ja)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08312866A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加热管理系统及动力电池
CN115127137A (zh) 一种pv/t-空气源热泵冷热电联供系统及联供方法
CN212362257U (zh) 多区域空调系统
CN207842707U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加热管理系统及动力电池
CN220253324U (zh) 储能系统的热管理系统、储能系统和光伏储能系统
KR20070008889A (ko) 열병합 발전 시스템의 제어방법 및 그 폐열 회수방법
KR100790829B1 (ko) 열병합 발전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3328168B (zh) 一种基于水冷板的电池组冷却结构及其冷却方法
CN115789993B (zh) 一种太阳能与空气源结合的热泵机组
CN218495212U (zh) 空气源水冷一体化冷暖双蓄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