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96102U - 车载柜体 - Google Patents
车载柜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96102U CN211196102U CN201921904533.7U CN201921904533U CN211196102U CN 211196102 U CN211196102 U CN 211196102U CN 201921904533 U CN201921904533 U CN 201921904533U CN 211196102 U CN211196102 U CN 2111961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x body
- vehicle
- cabinet
- cross member
- rear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柜体,属于车载电源装备领域,包括箱体、减震器、加强框架和盖板;箱体前侧开口;加强框架固设于所述箱体后侧面上,所述加强框架贴合所述箱体的后侧表面设置;减震器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减震器还用于与车体连接;盖板设于所述箱体前侧,并用于封盖所述箱体前侧的开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结构强度更高,抗震性能更好,改善了以往电源设备柜体车载应用时振动易变形的问题,提高了电源设备的可靠性和耐振性,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和维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载电源装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车载柜体。
背景技术
车载电源是车辆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车载电源往往要求设备满足在车载环境下可靠性高、抗振性强。电源设备的电子元器件均装配在柜体中,再将柜体安装到车体内,以实现车载电源的安装。目前,大多数电源设备的柜体仍采用传统的拼装式结构或局部焊接结构,在车辆运行的过程中,柜体不可避免的出现振动现象,柜体的振动现象是随着车辆的运行持续发生的,如果振动过于持久或振动强度过高,则会对柜体内的电子元器件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其装配结构很难满足车载环境下电源设备可靠性高、抗震性好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柜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车载电源柜体结构难以满足车载环境下电源设备可靠性高、抗震性好的要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载柜体,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前侧开口;
加强框架,固设于所述箱体后侧面上,所述加强框架贴合所述箱体的后侧表面设置;
减震器,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减震器还用于与车体连接;以及
盖板,设于所述箱体前侧,并用于封盖所述箱体前侧的开口。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加强框架包括:
竖梁,设有多个,所述竖梁的长轴平行于上下方向,且多个所述竖梁设于所述箱体后侧面上相对的两侧边缘;
第一横梁,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横梁的长轴垂直于上下方向,多个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竖梁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横梁以及相对的两个竖梁之间围合形成框架空间;以及
斜梁,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斜梁交叉设置形成“X”型架体,至少一个框架空间内固接有所述“X”型架体;
所述竖梁、所述横梁和所述斜梁均贴合所述箱体的后侧表面设置。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加强框架还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的长轴垂直于上下方向,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竖梁连接,且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箱体的底面贴合。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减震器通过第一减震支架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第一减震支架设于所述箱体上部后侧,所述第一减震支架包括:
第一安装板,垂直于所述箱体的后侧面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箱体侧壁面贴合,并与所述箱体固接;以及
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并平行于所述箱体的后侧面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减震器固接的安装孔。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减震器还通过第二减震支架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第二减震支架设于所述箱体底部,所述第二减震支架包括:
第三安装板,垂直于所述箱体的后侧面设置,所述第三安装板与所述第二横梁底面贴合,并与所述第二横梁固接;
第四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连接,并垂直于所述第三安装板设置,所述第四安装板与所述箱体侧壁面贴合,并与所述箱体固接;以及
第五安装板,与所述第四安装板连接,并平行于所述第三安装板设置,所述第五安装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减震器固接的安装孔。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加强框架还包括第三横梁,所述第三横梁平行于所述第二横梁并设于所述第二横梁前侧,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箱体的底面贴合,并与所述箱体底面固接,所述第三安装板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的底面贴合,并与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固接。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减震支架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五安装板前端和后端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内端与所述箱体的侧壁面贴合。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箱体的其中一个侧壁面上设有进风孔,另一个侧壁面上设有出风孔,所述进风孔处盖设有进风防护板,所述出风孔处盖设有出风防护板。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盖板两侧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位于所述箱体外侧,其中一个所述定位板上设有与所述进风防护板对应的第一避位缺口,另一个所述定位板上设有与所述出风防护板对应的第二避位缺口。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箱体后侧面上设有输出面板,所述输出面板用于与设于所述箱体内的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车载柜体,在箱体上设置减震器,减震器用于车载柜体整体的安装和固定,并能起到减震和缓冲的作用,减少柜体承受因振动而产生的应力;同时,在箱体后侧面上贴合箱体表面设置加强框架,加强框架用于加强箱体的结构强度,支撑车载柜体整体的重量,防止箱体在车载运输过程中受到强度较大的振动而发生变形。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柜体结构强度更高,抗震性能更好,改善了以往电源设备柜体车载应用时振动易变形的问题,提高了电源设备的可靠性和耐振性,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和维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柜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箱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加强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第一减震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第二减震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7为图1的B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箱体、加强框架和第二减震支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盖板和定位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输出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箱体;2-加强框架;201-竖梁;202-第一横梁;203-斜梁;204-框架空间;205-第二横梁;206-第三横梁;3-减震器;4-盖板;5-第一减震支架;501-第一安装板;502-第二安装板;6-安装孔;7-第二减震支架;701-第三安装板;702-第四安装板;703-第五安装板;704-加强板;8-进风孔;9-出风孔;10-进风防护板;11-出风防护板;12-定位板;13-第一避位缺口;14-输出面板;15-接线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进行说明。所述车载柜体,包括箱体1、加强框架2、减震器3和盖板4。箱体1前侧开口;加强框架2固设于箱体1后侧面上,加强框架2贴合箱体1的后侧表面设置;减震器3与箱体1连接,还用于与车体连接;盖板4设于箱体1前侧,并用于封盖箱体1前侧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箱体1上设置减震器3,减震器3用于车载柜体整体的安装和固定,并能起到减震和缓冲的作用,减少柜体承受因振动而产生的应力;同时,在箱体1后侧面上贴合箱体1表面设置加强框架2,加强框架2用于加强箱体1的结构强度,支撑车载柜体整体的重量,防止箱体1在车载运输过程中受到强度较大的振动而发生变形。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柜体结构强度更高,抗震性能更好,改善了以往电源设备柜体车载应用时振动易变形的问题,提高了电源设备的可靠性和耐振性,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和维护。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图6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加强框架2包括多个竖梁201、多个第一横梁202和多个斜梁203。竖梁201的长轴平行于上下方向,且多个竖梁201设于箱体1后侧面上相对的两侧边缘;第一横梁202的长轴垂直于上下方向,多个第一横梁202的两端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个竖梁201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横梁202以及相对的两个竖梁201之间围合形成框架空间204;斜梁203交叉设置形成“X”型架体,至少一个框架空间204内固接有“X”型架体;竖梁201、横梁202和斜梁203均贴合箱体1的后侧表面设置。竖梁201端部与箱体1的上下两端边缘基本平齐,竖梁201、第一横梁202和斜梁203形成的框架结构可覆盖箱体1的后侧面设置,全方位的提供加强防护作用,“X”型架体的设置位置对应于箱体1上最容易发生形变的部位,通过交叉的结构提供更好的、更有针对性的加强作用,最大程度的降低加强框架2材料的使用量,控制使用成本。
具体地,为了使加强框架2更好的覆盖箱体1后侧面,其中一个第一横梁202设于箱体1后侧面的上边缘。
竖梁201、第一横梁202和斜梁203上分别设有通孔,箱体1后侧面上也对应设有螺孔,加强框架2整体通过螺纹连接件与箱体1连接,并且连接后贴合箱体1的后侧表面。
请参阅图1、图3、图6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加强框架2还包括第二横梁205,第二横梁205的长轴垂直于上下方向,第二横梁205的两端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个竖梁201连接,且第二横梁205与箱体1的底面贴合。第二横梁205主要用于对箱体1的下部起到进一步的加强作用。
参阅图1、图4及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方便减震器3的安装,减震器3通过第一减震支架5与箱体1连接,第一减震支架5设于箱体1上部后侧,第一减震支架5包括第一安装板501和第二安装板502。第一安装板501垂直于箱体1的后侧面设置,第一安装板501与箱体1侧壁面贴合,并与箱体1固接;第二安装板502与第一安装板501连接,并平行于箱体1的后侧面设置,第二安装板502上设有用于与减震器3固接的安装孔6。减震器3和第二安装板50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与第一减震支架5连接的减震器3主要在前后方向上对箱体1提供减震缓冲的作用,前后方向上的振动也是最容易导致箱体1变形的因素之一。第一减震支架5整体呈“L”型,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通过螺纹连接件的连接能使减震器3牢固的与箱体1连接。
其中,第一安装板501与箱体1可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或者,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请参阅图1、图5及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方便减震器3的安装,减震器3还通过第二减震支架7与箱体1连接,第二减震支架7设于箱体1底部,第二减震支架7包括第三安装板701、第四安装板702和第五安装板703。第三安装板701垂直于箱体1的后侧面设置,第三安装板701与第二横梁205底面贴合,并与第二横梁205固接;第四安装板702与第三安装板701连接,并垂直于第三安装板701设置,第四安装板702与箱体1侧壁面贴合,并与箱体1固接;第五安装板703与第四安装板702连接,并平行于第三安装板701设置,第五安装板703上设有用于与减震器3固接的安装孔6。与第二减震支架7连接的减震器3主要在上下方向上对箱体1提供减震缓冲的作用,通过设置第一减震支架5和第二减震支架7,箱体1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均获得了有效的减震缓冲作用,产生的应力更小,箱体1的稳定性更强。第二减震支架7整体呈“Z”型,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通过螺纹连接件的连接能使减震器3牢固的与箱体1连接。
其中,第三安装板701与第二横梁205可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或者,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第四安装板702与箱体可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或者,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请参阅图1、图3、图7及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加强框架2还包括第三横梁206,第三横梁206平行于第二横梁205并设于第二横梁205前侧,第三横梁206与箱体1的底面贴合,并与箱体1底面固接,第三安装板701分别与第二横梁205和第三横梁206的底面贴合,并与第二横梁205和第三横梁206固接。第三横梁206可协助第二横梁205进一步强化对箱体1底部的加强作用,同时,也为了方便第三安装板701的安装,第二横梁205和第三横梁206的底端面相互平齐。其中,第三安装板701与第二横梁205和第三横梁206可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或者,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具体地,竖梁201、第一横梁202、斜梁203、第二横梁205和第三横梁206可以采用方形管材、钣金成型,但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5及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减震支架7还包括分别设于第五安装板703前端和后端的加强板704,加强板704的内端与箱体1的侧壁面贴合。加强板704与箱体1侧壁面之间可通过焊接进行连接,加强板704用于防止第五安装板703上下方向上发生翘曲变形,保证第二减震支架7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及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箱体1的其中一个侧壁面上设有进风孔8,另一个侧壁面上设有出风孔9,进风孔8处盖设有进风防护板10,出风孔9处盖设有出风防护板11。进风防护板10和出风防护板11分别通过螺纹连接件与箱体1的侧壁面连接。分别设于箱体1两侧的进风孔8和出风孔9能方便空气流通,用于箱体1内部的热交换,达到向外散热的目的。进风防护板10和出风防护板11为网状的板体结构,在通风透气的同时也起到防尘作用。
请参阅图1及图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盖板4两侧设有定位板12,定位板12位于箱体1外侧,其中一个定位板12上设有与进风防护板10对应的第一避位缺口13,另一个定位板12上设有与出风防护板11对应的第二避位缺口。盖板4通过螺纹连接件与箱体1的前侧边缘连接。两个定位板12与盖板4构成“U”型结构,两个定位板12的板间距稍大于箱体1的宽度,在盖板4盖合到箱体1前侧开口处时起到初步定位的作用,能方便操作人员对准盖板4与箱体1的连接点位,同时为了避免进风防护板10出风防护板11与定位板12之间相互干扰,设置第一避位缺口13和第二避位缺口。
请参阅图1及图10,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柜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箱体1后侧面上设有输出面板14,输出面板14用于与设于箱体1内的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输出面板14通过螺纹连接件与箱体1的后侧面连接。
具体地,箱体1内部空间用于放置电路板、功率器件、开关、风机等电子元器件,输出面板14上设有开关、指示灯、电源插座、输出插座、接地柱、通讯接口、接线封板15等,接线封板15固定在输出面板上,输出面板14通过输入、输出插座实现与箱体1内电子元器件的电气连接,同时也实现与车体内其他电子元器件的电气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车载柜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前侧开口;
加强框架,固设于所述箱体后侧面上,所述加强框架贴合所述箱体的后侧表面设置;
减震器,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减震器还用于与车体连接;以及
盖板,设于所述箱体前侧,并用于封盖所述箱体前侧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框架包括:
竖梁,设有多个,所述竖梁的长轴平行于上下方向,且多个所述竖梁设于所述箱体后侧面上相对的两侧边缘;
第一横梁,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横梁的长轴垂直于上下方向,多个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竖梁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横梁以及相对的两个竖梁之间围合形成框架空间;以及
斜梁,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斜梁交叉设置形成“X”型架体,至少一个框架空间内固接有所述“X”型架体;
所述竖梁、所述横梁和所述斜梁均贴合所述箱体的后侧表面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框架还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的长轴垂直于上下方向,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竖梁连接,且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箱体的底面贴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通过第一减震支架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第一减震支架设于所述箱体上部后侧,所述第一减震支架包括:
第一安装板,垂直于所述箱体的后侧面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箱体侧壁面贴合,并与所述箱体固接;以及
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并平行于所述箱体的后侧面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减震器固接的安装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还通过第二减震支架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第二减震支架设于所述箱体底部,所述第二减震支架包括:
第三安装板,垂直于所述箱体的后侧面设置,所述第三安装板与所述第二横梁底面贴合,并与所述第二横梁固接;
第四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连接,并垂直于所述第三安装板设置,所述第四安装板与所述箱体侧壁面贴合,并与所述箱体固接;以及
第五安装板,与所述第四安装板连接,并平行于所述第三安装板设置,所述第五安装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减震器固接的安装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框架还包括第三横梁,所述第三横梁平行于所述第二横梁并设于所述第二横梁前侧,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箱体的底面贴合,并与所述箱体底面固接,所述第三安装板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的底面贴合,并与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固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支架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五安装板前端和后端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内端与所述箱体的侧壁面贴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其中一个侧壁面上设有进风孔,另一个侧壁面上设有出风孔,所述进风孔处盖设有进风防护板,所述出风孔处盖设有出风防护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两侧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位于所述箱体外侧,其中一个所述定位板上设有与所述进风防护板对应的第一避位缺口,另一个所述定位板上设有与所述出风防护板对应的第二避位缺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后侧面上设有输出面板,所述输出面板用于与设于所述箱体内的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04533.7U CN211196102U (zh) | 2019-11-06 | 2019-11-06 | 车载柜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04533.7U CN211196102U (zh) | 2019-11-06 | 2019-11-06 | 车载柜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96102U true CN211196102U (zh) | 2020-08-07 |
Family
ID=71881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904533.7U Active CN211196102U (zh) | 2019-11-06 | 2019-11-06 | 车载柜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96102U (zh) |
-
2019
- 2019-11-06 CN CN201921904533.7U patent/CN21119610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06681B2 (ja) | 車両の蓄電装置配設構造 | |
CN211196102U (zh) | 车载柜体 | |
CN215590471U (zh) | 一种车身及汽车 | |
CN109703348B (zh) | 汽车电池固定结构以及汽车电池固定方法 | |
CN211295922U (zh) | 一种避震式防尘配电柜 | |
CN211918361U (zh) | 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汽车 | |
CN210202280U (zh) | 服务器机柜 | |
CN208264360U (zh) | 后地板前横梁安装结构和车辆 | |
JP5370468B2 (ja) | 車両の蓄電装置支持構造 | |
CN113119706A (zh) | 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汽车 | |
CN210592159U (zh)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上的前舱支架总成 | |
CN212709684U (zh) | 通风盖板总成安装密封结构、通风盖板总成及汽车 | |
CN215621359U (zh) | 车辆的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08035942U (zh) | 一种汽车格栅 | |
JP2007168557A (ja) | 補機取付ブラケット | |
CN220653705U (zh) | 车载电器柜和车辆 | |
CN218805208U (zh) | 一种水箱安装组件以及车辆 | |
CN215097552U (zh) | 一种撒砂托架结构、模块化设备舱及轨道车辆 | |
CN219887007U (zh) | 一种电动装载机用配重 | |
CN220122000U (zh) | 一种电池箱体以及电池包 | |
CN212709671U (zh) | 一种支撑结构及车辆 | |
CN217217141U (zh) | 一种加固型cpci机箱 | |
CN215590473U (zh) | 悬置安装结构和汽车 | |
CN220053950U (zh) | 辅机安装支架及包含其的辅机布置结构 | |
CN212373165U (zh) | 一种氢燃料物流车整车控制安全互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