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69620U - 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 - Google Patents

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69620U
CN211169620U CN201922392948.7U CN201922392948U CN211169620U CN 211169620 U CN211169620 U CN 211169620U CN 201922392948 U CN201922392948 U CN 201922392948U CN 211169620 U CN211169620 U CN 2111696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weight
counterweight body
crane
gravity
vari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9294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川
唐超
吴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Automobile Hoist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utomobile Hois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utomobile Hoist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Automobile Hois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9294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696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696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696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涉及起重装备的技术领域。一种起重机,包括可变位配重装置,其中,可变位配重装置包括配重本体,配重本体可转动地连接于起重臂的安装部,且配重本体相对于安装部转动过程中,配重本体的重心靠近或者远离转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在保证起重作业工况和非起重作业工况的前提下,无需单独转运,且无需拆装并使用快速拆装机构,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
背景技术
汽车起重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汽车起重机起重性能和稳定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起重机包括底盘、通过回转支撑设置在底盘上的转台和设置在转台上的起重臂,其中,起重臂的前端用于吊装,后端用于安装卷扬机构和配重,而转台位于起重臂靠后的位置处。
在吊载过程中,实际是被吊重物与起重机本身重量及配重进行力的平衡及力矩的平衡,配重越重,在起重机起吊机构强度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起吊的重量越重。为了提高起重性能,一般采用增加配重重量的方法。然而,汽车起重机需上路行驶,其总重量以及各轴的轴荷受法规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起重性能。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将配重做成活动的,用其他辅助车轮转运,在需要使用时,将配重装配到起重机上,如图1所示,其为配重装配后的示意图;上述方案具有如下缺点:1、需另使用转运车,增加用户使用成本;2、需增加配重重量,增加配重快速装配机构,增加购机成本;3、使用时需进行配重安装,转场前需拆卸,影响作业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手段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变位配重装置,设置于起重机的起重臂后侧的安装部;所述可变位配重装置包括配重本体,所述配重本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部,且所述配重本体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转动过程中,所述配重本体的重心靠近或者远离起重机的转台。
进一步的,所述可变位配重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配重本体与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配重本体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转动,以使所述配重本体的重心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转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的缸体与所述安装部铰接,活塞杆与所述配重本体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配重本体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配重本体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转动,以使所述配重本体的重心靠近所述转台。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第一卷扬机,所述第一卷扬机与所述配重本体之间通过可拆卸的钢丝绳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第二卷扬机,所述第二卷扬机与所述配重本体之间通过钢丝绳紧固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可变位配重装置包括固定机构;
所述配重本体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转动完成后,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固定所述配重本体。
进一步的,所述配重本体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转动到第一位置时,所述配重本体的表面与所述安装部的表面贴合,所述固定机构为销轴,通过所述销轴固定所述配重本体;
和/或,所述配重本体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转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配重本体的表面与所述安装部的表面分离,所述固定机构为支撑杆,通过所述支撑杆固定所述配重本体。
进一步的,所述配重本体的后端上侧部通过转轴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下侧;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配重本体的上侧表面与所述安装部的下侧表面贴合;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配重本体的上侧表面与所述安装部的下侧表面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起重机,包括所述的可变位配重装置。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变位配重装置,其中,可变位配重装置设置在安装部的位置,而安装部和用于吊装重物的吊装部分别位于起重臂的两端部,基于起重臂安装于起重机的转台,而转台位于起重臂的两端部之间,从而起重臂起到了杠杆的作用,因此,通过改变安装部处的平衡力矩能够调节吊装部处的起重性能。
具体的,可变位配重装置包括配重本体,配重本体与安装部可转动连接,从而,配重本体能够在相对于安装部转动的过程中,使其重心的位置发生改变,即,配重本体的重心与转台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由此,在配重本体的质量(重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力臂的长度以改变安装部处的平衡力矩的大小,进而能够提高吊装部吊装不同质量(重力)重物的适应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起重作业工况(吊装)和非起重作业工况(行驶/转场)的要求。
并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改变配重质量(重力)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变位配重装置在吊装重物时,无需改变重物质量(重力),从而也就无需转运重物、无需装配或拆卸重物,进而,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成本和购机成本,同时,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起重机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用第一种方式的可变位配重装置的起重机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可变位配重装置处的局部放大图(L表示重心变位距离,G表示配重本体的重力,箭头表示重力方向);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用第二种方式的可变位配重装置的起重机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可变位配重装置处的局部放大图(L表示重心变位距离,G表示配重本体的重力,箭头表示重力方向);
图6为钢丝绳与第一卷扬机中卷盘连接的示意图。
图标:
100-底盘;200-起重臂;300-转台;400-第一卷扬机;500-可变位配重装置;
210-安装部;220-吊装部;
410-卷盘;
510-配重本体;520-液压油缸;530-销轴;540-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起重机,可以是汽车起重机或其他形式的行走起重机,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汽车起重机,其中,该起重机主要包括底盘100、转台300、起重臂200和第一卷扬机400,底盘100主要用于行走和支撑,以便于满足不同场地的起重需求;转台300设置在底盘100上,起重臂200设置在转台300上,由此一来,起重臂200能够通过转台300相对于底盘100旋转,以扩大起重范围,提高起重机的适用性;第一卷扬机400设置在起重臂200的后端部,即,位于安装部210处,第一卷扬机400的钢丝绳沿起重臂200的长度方向布置,且钢丝绳的远离卷盘410的一端与吊钩连接。由此,通过第一卷扬机400和起重臂200的配合使用,能够实现对重物的吊装。
进一步的,在位于起重臂200后侧的安装部210处,设置可变位配重装置500,该可变位配重装置500中的配重本体510的位置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而改变,即,配重本体510的重心与转台300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进而,在配重本体510质量(重力)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起重臂200后侧的安装部210处的平衡力矩,以适应吊装部220吊装不同质量(重力)的重物。
以下将对可变位配重装置500进行详细阐述,具体为: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位配重装置500,设置在起重臂200的后侧部,具体为,起重臂200的后侧具有安装部210,前端具有吊装部220,且安装部210和吊装部220分别位于转台300的两侧。该可变位配重装置500包括配重本体510,其中,配重本体510可转动地连接于安装部210,优选的,配重本体510与安装部210之间通过转轴540连接;而在配重本体510围绕转轴540相对于安装部210转动过程中,配重本体510的重心位置会沿着起重臂200的长度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得重心与转台300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进而实现对于平衡力矩的调节。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安装部210可以是箱体、板状件、框架、柱状件、块状件等等,具体形式不受限,当然也可参考现有技术,只要满足安装要求即可,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安装部210为卷扬箱。具体为,第一方面,能够将第一卷扬机400安装在安装部210处,第二方面,能够将第二卷扬机安装在安装部210处,第三方面,能够将配重本体510安装在安装部210处。吊装部220具体为起重臂200的伸缩端部,主要用于安装钢丝绳,并通过钢丝绳承载吊钩。另外,配重本体510优选为规则的形状,比如,棱柱体、球体、圆柱体等,考虑到结构的简单性,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配重本体510采用长方体。
还需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位置指配重本体510收合的位置,第二位置指配重本体510释放的位置,包括配重本体510的重心所在的铅垂线位于转轴540所在的铅垂线的左侧(图2、图4中的左为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为本实施例中的右),或者,配重本体510的重心所在的铅垂线位于转轴540所在的铅垂线的右侧,或者,配重本体510的重心所在的铅垂线与转轴540所在的铅垂线重合。当然,对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并不仅限于上述解释,还可以是配重本体510从收合状态到释放状态之间的两个位置。
具体的,当起重机未进行起重作业时,比如,行驶或转场时,配重本体510位于第一位置,此时配重本体510的重心相对于转台300固定,并且,因无需作业,此时配重本体510处于收回状态,以保证起重机行驶的稳定性,同时满足起重机各轴的轴荷要求,并且,还能够减小整个起重机所占用的空间。当起重机作业时,为保证吊装的稳定性和吊装性能,使配重本体510运动到第二位置,此时,相比于第一位置,配重本体510的重心后移,即,第二位置相比于第一位置,配重本体510的重心与转台300之间的距离更大,从而增大了平衡力矩,以使该起重机能够吊装质量(重力)更大的重物。
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可变位配重装置500能够在不改变配重本体510质量(重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力臂大小来改变平衡力矩大小,从而能够满足不同质量(重量)重物的吊装要求,尤其是,当需要吊装较重的重物时,可以将平衡力矩调大,以满足实际要求,当需要吊装较轻的重物或者未进行吊装作业时,可以将平衡力矩调小,这样既满足吊装要求,又符合行驶或转场的要求。
由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改变平衡重质量的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可变位配重装置500无需改变配重本体510的质量(重力),尤其是,在吊装较重的重物时,无需额外装配配重本体510,在吊装较轻的重物或未进行吊装作业时,也无需拆卸配重本体510,而只需调节配重本体510的重心位置来增大或减小平衡力矩,从而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省去了快速装配或拆卸配重本体510的机构,从而节省了购机成本;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变位配重装置500也无需使用其他辅助车轮转运,从而节省了使用转运车的成本。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可变位配重装置500,通过将配重本体510与安装部210之间的转动连接,使得配重本体510在未进行吊装作业时,能够进行收合,在起重机行驶或转场时保证稳定性,且配重本体510收合后,还能够使起重臂200与配重本体510之间的装配更加紧凑,减小占用空间;并且在配重本体510进行吊装作业时,能够进行展开,以保证安装部210处具有足够大的平衡力矩,进而提升吊装性能,同时保证起重机在吊装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
并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液压缸驱动并采用多根连杆安装平衡重使平衡重沿直线移动的方式,本实施例中通过配重本体510与安装部210转动连接的方式,使得配重本体510的运动范围更小,结构更加简单,装配更加紧凑,成本更低,从而,在运动范围、结构、装配、成本等方面,本实施例提供的可变位配重装置500更具优势。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配重本体510相对于安装部转动,以使其重心靠近或远离转台300,采用了多种不同的驱动方式,具体阐述如下:
方式一:可变位配重装置50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配重本体510围绕转轴540相对于安装部210转动,以调节配重本体510重心到转台300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对平衡力矩的调节。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驱动机构为液压油缸520,液压油缸520主要包括缸体和活塞杆,缸体的末端铰接在安装部210上,具体为轴连接,活塞杆的前端铰接在配重本体510上,具体为轴连接;考虑到配重本体510需要转动,本实施例中,配重本体510铰接在安装部210,优选地,配重本体510的上侧面后端与安装部210的下侧面之间通过转轴540连接;并且,考虑到此方式中配重本体510转动的动力来源于液压油缸520,从而,活塞杆与配重本体510的铰接位置需要与转轴540之间存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存在转动力矩;并且,通过液压油缸520的方式,无论在非吊装作业工况还是吊装作业工况,液压油缸520对于配重本体510均具有固定作用,以防止配重本体510晃动。
针对上述方式,参考图2、图3,该方式具体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非吊装作业工况下,比如停机或转场前,液压油缸520收缩,相应的,配重本体510的上表面与安装部210的下表面相贴合,使配重本体510固定于第一位置,并且,在液压油缸520的限制作用下,配重本体510相对于安装部210固定不动,从而维持了配重本体510的回收状态,进一步保证可变位配重装置500的结构紧凑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保证非吊装作业工况下起重臂200及整个起重机的稳定性。
吊装作业工况下,为了提高起重机的吊装性能,以增加起重范围,液压油缸520伸长,驱动配重本体510的上表面脱离安装部210的下表面,当配重本体510到达第二位置(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时,液压油缸520停止伸长,相比于非吊装作业工况,吊装作业工况下配重本体510的重心与转台300之间的距离更大,从而提高了吊装性能。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配重本体510的重心需要向着远离转台300的方向运动(此处运动方向并非绝对沿着起重臂200的长度方向,只要存在位移分量即可。),以增大平衡力矩,进而提高吊装性能。由此一来,配重本体510可以存在多种位置,比如,重心所在的铅垂线相对于转轴540所在的铅垂线更靠近转台300,或者,重心与转轴540位于同一铅垂线上,或者,重心所在的铅垂线相对于转轴540所在的铅垂线更远离转台300,而这些情况下,相比于非吊装作业工况下,均增大了力臂长度,提高了吊装性能。考虑到液压油缸520的承载情况以及配重物的位置情况,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通过液压油缸520将配重本体510推至如图2、图3所示的位置。
方式二:安装部210处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通过第二驱动机构能够驱动配重本体510相对于安装部210转动,以使配重本体510的重心靠近转台300,以便于将配重本体510收合;优选的,第二驱动机构为第一卷扬机400,且第一卷扬机400与配重本体510之间通过可拆卸的钢丝绳连接;考虑到配重本体510收合的动力来源于第一卷扬机400,从而,该钢丝绳与配重本体510的连接点与转轴540之间存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存在转动力矩。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可变位配重装置500结构的简单性,在该方式中未配备动力源,而是将起重机的卷扬装置(第一卷扬机400)作为驱动配重本体510转动的动力源。具体为,第一卷扬机400设置在安装部210处,第一卷扬机400主要的功能是用于吊装重物,即,通过卷盘410的旋转能够驱动与吊钩连接的钢丝绳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对于重物的吊装;当然,在不需要吊装重物时,还可以将用于连接配重本体510的钢丝绳安装在卷盘410上,当需要收合配重本体510时,卷盘410向某一方向旋转,以提供收合的拉力,当需要将配重本体510释放时,卷盘410向另一方向(与之前旋转方向相反)旋转,以使配重本体510缓慢释放。
针对上述方式,参考图4、图5,该方式具体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非吊装作业工况下,比如停机或转场前,第一卷扬机400收卷用于连接配重本体510的钢丝绳,从而使配重本体510的上表面与安装部210的下表面相贴合,并且,在第一卷扬机400的限制作用下(基于公知技术可知,第一卷扬机400具有自锁或刹车功能,以保证第一卷扬机400能够承受荷载),配重本体510相对于安装部210固定不动,从而维持了配重本体510的回收状态,进一步保证可变位配重装置500的结构紧凑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保证非吊装作业工况下起重臂200及整个起重机的稳定性。
吊装作业工况下,为了提高起重机的吊装性能,以增加承载范围,需要先将配重本体510释放,即,第一卷扬机400释放用于连接配重本体510的钢丝绳,此时,在此钢丝绳和配重本体510重力的共同作用下,配重本体510缓慢转动,使得配重本体510的上表面脱离安装部210的下表面;当配重本体510到达某一位置时,第一卷扬机400停止释放,相比于非吊装作业工况,吊装作业工况下配重本体510的重心与转台300之间的距离更大,从而提高了吊装性能。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配重本体510的重心需要向着远离转台300的方向运动(此处运动方向并非绝对沿着起重臂200的长度方向,只要存在位移分量即可。),以增大平衡力矩,进而提高吊装性能。由此一来,配重本体510可以存在多种位置,比如,重心所在的铅垂线相对于转轴540所在的铅垂线更靠近转台300,或者,重心与转轴540位于同一铅垂线上,而在这些情况下,相比于非吊装作业工况下,均增大了力臂长度,提高了吊装性能。考虑到第一卷扬机400的承载情况以及第一卷扬机400需要用于吊装重物,需要在释放配重本体510后将用于与配重本体510连接的钢丝绳从卷盘410上拆下,从而防止该钢丝绳对于吊装作业造成影响。释放后的配重本体510在重力作用下其重心与转轴540位于同一铅垂线上,具体如图4、图5所示的位置。
进一步的,参考图6,其中,A表示卷盘,B表示锚接位置,C表示用于连接配重本体510的钢丝绳,由图6可知,用于连接配重本体510的钢丝绳上的自由端与卷盘410之间采用锚接的方式,具体可以是,在钢丝绳的自由端设置锚件,并在卷盘410的侧挡板的大径处设置孔位,需要收合配重本体510时,将锚件锚接到孔位处,在第一卷扬机400的驱动作用下,实现配重本体510的收合;需要吊装作业时,将锚件从卷盘410的侧挡板上拆下。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方式二无需在可变位配重装置500中单独设置动力源,而是将用于吊装的第一卷扬机400作为配重本体510转动的动力源,这样一来,降低了结构的复杂程度,同时降低了设计、制造成本;另外,用于连接配重本体510的钢丝绳与卷盘410的侧挡板采用锚接的方式,一方面便于拆卸、安装,另一方面,由于锚接点位于侧挡板的大径处,从而缓解了锚接点对于吊装钢丝绳排绳的影响。
方式三:安装部210处设置第二驱动机构,此方式与方式二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二驱动机构为单独设置的第二卷扬机,此时,第二卷扬机与配重本体510之间通过钢丝绳紧固连接;同样的,考虑到配重本体510收合的动力来源于第二卷扬机,从而,该钢丝绳与配重本体510的连接点与转轴540之间存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存在转动力矩。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方式二中来回安装拆卸用于连接配重本体510的钢丝绳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繁琐性,此方式中单独增设了用于驱动配重本体510变位的第二卷扬机。具体的,第二卷扬机设置在安装部210处,当需要释放或收合配重本体510时,只需控制第二卷扬机做出适应性动作即可。
该方式的具体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非吊装作业工况下,比如停机或转场前,第二卷扬机收卷用于连接配重本体510的钢丝绳,从而使配重本体510的上表面与安装部210的下表面相贴合,并且,在第二卷扬机的限制作用下(基于公知技术可知,第二卷扬机具有自锁或刹车功能,以保证第二卷扬机能够承受荷载),配重本体510相对于安装部210固定不动,从而维持了配重本体510的回收状态,进一步保证了可变位配重装置500的结构紧凑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保证非吊装作业工况下起重臂200及整个起重机的稳定性。
吊装作业工况下,为了提高起重机的吊装性能,以增加承载范围,需要先将配重本体510释放,即,第二卷扬机释放用于连接配重本体510的钢丝绳,此时,在钢丝绳和配重本体510中力的共同作用下,配重本体510缓慢转动,使得配重本体510的上表面脱离安装部210的上表面;当配重本体510到达某一位置时,第二卷扬机停止释放,相比于非吊装作业工况,吊装作业工况下配重本体510的重心与转台300之间的距离更大,从而,提高了吊装性能。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配重本体510的重心需要向着远离转台300的方向运动(此处运动方向并非绝对沿着起重臂200的长度方向,只要存在位移分量即可。),以增大平衡力矩,进而提高吊装性能。由此一来,配重本体510可以存在多种位置,比如,重心所在的铅垂线相对于转轴540所在的铅垂线更靠近转台300,或者,重心与转轴540位于同一铅垂线上,而在这些情况下,相比于非吊装作业工况下,均增大了力臂长度,提高了吊装性能。释放后的配重本体510在重力作用下其重心与转轴540位于同一铅垂线上,此种方式与方式二中相似,同样可参考图4、图5所示的位置。
方式四:配重本体510的收合动力源理论上还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比如,多个人工通过绳子配合滑轮的方式将配重本体510拉回到收合状态,并栓紧绳子,以防止配重本体510释放。此种方式,无需设置其他额外动力源,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降低了结构复杂程度,也无需来回拆装用于连接配重本体510的钢丝绳,降低了操作复杂程度,但是,人力付出相对较大。
综合上述四种方式,均能够实现配重本体510的收合和释放,进而满足非吊装作业工况和吊装作业工况下的要求。
考虑到配重本体510在收合状态及释放状态下的稳定性、安全性,本实施例中增设了固定机构,具体为,可变位配重装置500包括固定机构,固定机构用于在配重本体510相对于安装部210转动完成后对配重本体510进行固定,配重本体转动到第一位置时,配重本体510收合,到第二位置时,配重本体510释放,而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通过固定机构对配重本体510进行固定,以防止配重本体510运动。
本实施例中,固定机构的形式具体如下:
形式一:固定机构为销轴530,通过销轴530能够将配重本体510固定在第一位置,具体为,在配重本体510和安装部210均设置连接耳,当配重本体510收合而处于第一位置时,配重本体510上的连接耳与安装部210上的连接耳相适配,而后将销轴530穿入两个连接耳的孔位,从而实现了对配重本体510的固定。当需要释放配重本体510后,取下销轴530,解除销轴530的锁定。
需要指出的是,销轴530均适用于上述四种方式的情况,比如,当液压油缸520将配重本体510拉回到第一位置时,穿入销轴530,实现对配重本体510的固定,从而有效防止液压系统中的液压油泄漏而导致配重本体510释放发生碰撞,进而,提高了配重本体510收合状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当需要释放时,取下销轴530,在液压油缸520和重力共同作用下,配重本体510得以释放。
当第一卷扬机400将配重本体510拉回到第一位置时,穿入销轴530,实现对配重本体510的固定,此时,可将用于连接配重本体510的钢丝绳从卷盘410上拆下,以方便后续进行吊装作业;通过销轴530能够有效缓解钢丝绳长时间受荷载损坏,而导致配重本体510释放发生碰撞,进而,提高了钢丝绳的寿命,配重本体510收合状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当需要释放时,取下销轴530,在第一卷扬机400和重力共同作用下,配重本体得以510释放。
当第二卷扬机将配重本体510拉回到第一位置时,穿入销轴530,实现对配重本体510的固定,从而能够缓解钢丝绳长时间受荷载而损坏,导致配重本体510释放发生碰撞,进而,提高了钢丝绳的寿命,提高了配重本体510收合状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当需要释放时,取下销轴530,在第二卷扬机和重力共同作用下,配重本体510得以释放。
当人工通过绳子将配重本体510拉回到第一位置时,穿入销轴530,实现了配重本体510的固定,从而,能够缓解绳子长时间受载荷而断裂,导致配重本体510释放发生碰撞,进而提高了绳子的寿命,提高了配重本体510收合状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当需要释放时,取下销轴530,在人工和重力共同作用下,配重本体510得以释放。
形式二:固定机构为支撑杆,通过支撑杆能够将配重本体510固定在第二位置,具体为,配重本体510和安装部210均设置连接耳,且支撑杆的两端均设置连接耳,当配重本体510释放而处于第二位置时,配重本体510与安装部210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连接处均安装螺栓、销钉、销轴530、螺钉等紧固件,从而实现了对配重本体510的固定。当需要收合时,取下支撑杆。
需要指出的是,支撑杆均适用于上述四种方式的情况,比如,当液压油缸520将配重本体510推至第二位置时,安装支撑杆,通过支撑杆和液压缸的共同作用,以保证配重本体510在第二位置处不会发生较大的晃动,从而保证了配重本体510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可以单独通过液压油缸520固定配重本体510,还可以通过液压油缸520和支撑杆共同作用固定配重本体510。当需要收合时,取下支撑杆,在液压油缸520驱动作用下实现配重本体510的收合。
当第一卷扬机400释放后,在重力作用下配重本体510释放到第二位置时,安装支撑杆,通过支撑杆和钢丝绳的共同作用,以保证配重本体510在第二位置处不会发生较大的晃动,从而保证了配重本体510的稳定性。当需要收合时,取下支撑杆,在第一卷扬机400驱动作用下实现配重本体510的收合。
当第二卷扬机释放后,在重力作用下配重本体510释放到第二位置时,安装支撑杆,通过支撑杆和钢丝绳的共同作用,以保证配重本体510在第二位置处不会发生较大的晃动,从而保证了配重本体510的稳定性。当需要收合时,取下支撑杆,在第二卷扬机驱动作用下实现配重本体510的收合。
当人工拉动的绳子释放后,在重力作用下,配重本体510释放到第二位置时,安装支撑杆,通过支撑杆和绳子的共同作用,以保证配重本体510在第二位置不会发生较大的晃动,从而保证了配重本体510的稳定性。当需要收合时,取下支撑杆,在人工拉动绳子的作用下实现配重本体510的收合。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配重本体510采用长方体,由于长方体形状较为常规,其重心位置容易确定,且配重本体510易于制造,降低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进一步的,安装部210可以采用箱体,由此,长方体的上侧面后端部通过转轴540安装在安装部210的下侧面上,连接耳设置在长方体的上侧面前端部;当配重本体510收合于第一位置时,长方体的上表面贴合于安装部210的下侧表面;当配重本体510释放后,到达第二位置时,长方体的上表面与安装部210的下侧表面分离,配重本体510和安装部210之间通过转轴540连接,此时,若采用液压油缸520方式时,液压油缸520和转轴540共同承受配重本体510的重量,若采用第一卷扬机400方式时,由转轴540独自承受配重本体510的重量,若采用第二卷扬机方式时,第二卷扬机和转轴540共同承受配重本体510的重量,若采用人工拉动绳子的方式时,人工和转轴540共同承受配重本体510的重量。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配重本体510的收合或释放,改变了配重本体510重心与转台300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了力臂大小,进而改变了平衡力矩,以满足不同质量(重力)的吊装重物的要求;并且,在不同工况下,实现了配重本体510位置的改变,既满足了非吊装作业工况下的要求,又满足了吊装作业工况下的要求;同时,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可变位配重装置500具有作业效率更高,稳定性、安全性及吊装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结构更简单等技术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变位配重装置,设置于起重机的起重臂(200)后侧的安装部(21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位配重装置包括配重本体(510),所述配重本体(510)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部(210),且在所述配重本体(510)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转动过程中,所述配重本体(510)的重心靠近或者远离起重机的转台(3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位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位配重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配重本体(510)与所述安装部(21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配重本体(510)相对于所述安装部(210)转动,以使所述配重本体(510)的重心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转台(3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位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液压油缸(520),所述液压油缸(520)的缸体与所述安装部(210)铰接,活塞杆与所述配重本体(510)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位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210)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配重本体(510)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配重本体(510)相对于所述安装部(210)转动,以使所述配重本体(510)的重心靠近所述转台(3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位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第一卷扬机(400),所述第一卷扬机(400)与所述配重本体(510)之间通过可拆卸的钢丝绳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位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第二卷扬机,所述第二卷扬机与所述配重本体(510)之间通过钢丝绳紧固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变位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位配重装置包括固定机构;
所述配重本体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转动完成后,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固定所述配重本体(5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位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本体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转动到第一位置时,所述配重本体(510)的表面与所述安装部(210)的表面贴合,所述固定机构为销轴(530),通过所述销轴(530)固定所述配重本体(510);
和/或,所述配重本体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转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配重本体(510)的表面与所述安装部(210)的表面分离,所述固定机构为支撑杆,通过所述支撑杆固定所述配重本体(5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位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本体(510)的后端上侧部通过转轴连接于所述安装部(210)的下侧部;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配重本体(510)的上侧表面与所述安装部(210)的下侧表面贴合;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配重本体(510)的上侧表面与所述安装部(210)的下侧表面分离。
10.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变位配重装置。
CN201922392948.7U 2019-12-26 2019-12-26 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 Active CN2111696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92948.7U CN211169620U (zh) 2019-12-26 2019-12-26 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92948.7U CN211169620U (zh) 2019-12-26 2019-12-26 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69620U true CN211169620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04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92948.7U Active CN211169620U (zh) 2019-12-26 2019-12-26 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696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39966B2 (en) Folding jib main strut and transportable reeved strut caps
JP5687828B2 (ja) ブームホイスト輸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クレーン
JP4455828B2 (ja) 自己昇降マストを備えたクレーン
CN104925673A (zh) 一种多起重机联合作业辅助起吊装置及方法
CA2987663A1 (en) Operating method of a wind power jib of a crane and crane
JP6756518B2 (ja) クレーンを操作する方法及びクレーン
CN211169620U (zh) 可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
CN214879790U (zh) 一种动臂塔式起重机
CN202658902U (zh) 吊装布料两用式混凝土布料机
CN105398954A (zh) 一种起重机的起升机构和集装箱起重机
CN205998901U (zh) 塔机及其所使用的扒杆吊
CN105883645B (zh) 塔机附着装置的拆除方法
CN201999701U (zh) 风力发电机叶片安装用揽风牵引装置
CN113481995A (zh) 一种基于公路桥梁桩基修建专用护筒快速拔除设备
CN110921532A (zh) 扳起结构及起重机
CN103466476B (zh) 塔式起重机
CN109335972A (zh) 自装卸装置、起重机构、起重机、配重安装及拆卸方法
CN211470607U (zh) 扳起结构及起重机
CN109467016A (zh) 起重机
CN219526040U (zh) 一种用于集装箱门式起重机的小车行走回转机构
CN211728868U (zh) 电力施工装置
CN217867885U (zh) 用于狭窄空间的起吊装置
CN220926075U (zh) 一种用于pc装配式建筑的门式起重机
CN216155348U (zh) 一种箱梁施工吊架
CN220364289U (zh) 一种自行式桅杆起重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