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68739U - 分拣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分拣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68739U
CN211168739U CN201921190505.3U CN201921190505U CN211168739U CN 211168739 U CN211168739 U CN 211168739U CN 201921190505 U CN201921190505 U CN 201921190505U CN 211168739 U CN211168739 U CN 211168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rting
conveying
goods
conveyor belt
feed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9050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健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Xinhai (Shenzhe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ew South China Sea Transmis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ew South China Sea Transmiss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ew South China Sea Transmis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9050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68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68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68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charge Of Articles From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分拣输送设备领域,公开了分拣输送系统,其包括分拣输送带装置、设于分拣输送带装置一端的过渡输送带装置和设于分拣输送带装置一侧的导送装置,分拣输送带装置的侧部设有至少一个朝向导送装置设置的侧部下料口,每个侧部下料口处都可转动安装有至少一个导向滚筒,分拣输送系统还包括与至少一个导向滚筒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至少一个导向滚筒转动以用于辅助驱动货物从侧部下料口输送到导送装置上的第一动力机构。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动力机构驱动导向滚筒转动可提供货物从侧部下料口输送到导送装置上的辅助动力,避免了由于货物分拣输送动力不足而导致货物卡在侧部下料口处、无法从侧部下料口处正常输出的不良现象发生。

Description

分拣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拣输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拣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分拣输送系统中,在分拣输送带装置的侧部设有朝向导送装置设置的侧部下料口,侧部下料口一般直接与滑槽对接。这种现有方案,在货物被分拣输送到侧部下料口处时,容易出现由于货物分拣输送动力不足而导致货物卡在侧部下料口处、无法从侧部下料口处正常输送到导送装置上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货物分拣输送的顺畅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拣输送系统,其旨在解决现有分拣输送系统容易出现货物卡在侧部下料口处、无法从侧部下料口处正常输出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分拣输送系统,包括分拣输送带装置、设于所述分拣输送带装置一端的过渡输送带装置和设于所述分拣输送带装置一侧的导送装置,所述分拣输送带装置的侧部设有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导送装置设置的侧部下料口,每个所述侧部下料口处都可转动安装有至少一个导向滚筒,所述分拣输送系统还包括与至少一个所述导向滚筒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述导向滚筒转动以用于辅助驱动所述货物从所述侧部下料口输送到所述导送装置上的第一动力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拣输送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动力机构以用于与侧部下料口处的至少一个导向滚筒传动连接,从而使得侧部下料口处至少有一个导向滚筒可由第一动力机构驱动转动,这样,当货物在分拣输送过程中,分拣输送带装置的驱动下输送移动至侧部下料口处时,第一动力机构驱动导向滚筒转动可提供驱动货物从侧部下料口朝向导送装置移动的辅助动力,避免了由于货物分拣输送动力不足而导致货物卡在侧部下料口处、无法从侧部下料口处正常输出传送到导送装置上的不良现象发生,提高了货物分拣输送的顺畅性和连续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分拣输送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分拣输送系统在拆除导送装置后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向滚筒与第一动力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分拣输送系统在拆除导送装置后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分拣输送系统在拆除导送装置后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分拣输送系统拆除导送装置和部分侧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过渡输送带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过渡输送带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从动链轮和第一滚筒组件、第一输送带、张紧滚筒的装配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主动链轮和第二滚筒组件、第二输送带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角度调节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链条张紧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链条张紧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分拣输送系统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分拣输送系统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分拣输送系统,包括分拣输送带装置100、设于分拣输送带装置100一端的过渡输送带装置200和设于分拣输送带装置100一侧的导送装置700,分拣输送带装置100的侧部设有至少一个朝向导送装置700设置的侧部下料口1112,每个侧部下料口1112处都可转动安装有至少一个导向滚筒140,分拣输送带装置100还包括与至少一个导向滚筒140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至少一个导向滚筒140转动以用于辅助驱动货物从侧部下料口1112输送到导送装置700上的第一动力机构150。具体应用中,在分拣输送带装置100上的货物经过识别需要进行转向从侧部下料口1112输出时,分拣输送带装置100会给其上的货物提供一个朝向分拣输送带装置100侧部移动的横向驱动力,从而使得货物可以输送至侧部下料口1112处,第一动力机构150驱动导向滚筒140转动可给货物提供从侧部下料口1112朝向导送装置 700输送的辅助动力,这样,在分拣输送带装置100的横向分力和第一动力机构150的驱动力作用下,可使得货物可顺畅从侧部下料口1112输出排到导送装置700上,避免了由于货物分拣输送动力不足而导致货物卡在侧部下料口1112 处、无法从侧部下料口1112处正常输出传送到导送装置700上的不良现象发生,提高了货物分拣输送的顺畅性和连续稳定性。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导送装置700包括用于导引货物滑动的导滑槽710,导滑槽710形成于支架720上,支架720安装于分拣输送带装置100的一侧。导滑槽710从侧部下料口1112倾斜向下延伸设置,这样,当货物被输送导滑槽 710内时,货物可在重力作用下沿导滑槽710向下滑动。
优选地,侧部下料口1112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这样,可使得货物具有至少三个下料位置。每个侧部下料口1112处都设有至少一个能够由第一动力机构 150驱动转动的导向滚筒140,这样,可使得货物在每个侧部下料口1112处都有第一动力机构150提供的辅助横移分力,从而使得货物在每个侧部下料口 1112都可顺畅输出。
本实施例中,一个第一动力机构150分别用于一一驱动一个导向滚筒140 转动;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一个第一动力机构150也可同时驱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导向滚筒140转动。
优选地,侧部下料口1112设有两个,两个侧部下料口1112位于分拣输送带装置100的同一侧。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侧部下料口1112的数量好分布方式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为一个或者三个以上。侧部下料口1112的数量越多,其分拣的下料位也就越多,分拣控制系统相对也更复杂,具体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设计侧部下料口1112的数量和位置。
优选地,每个侧部下料口1112处都间隔、并排安装有两个导向滚筒140,其中,每个侧部下料口1112处,位于靠近分拣输送带装置100的一个导向滚筒 140与第一动力机构150传动连接并能由第一动力机构150驱动转动,这样,当货物输送至侧部下料口1112时,利于更好地将货物导向输出。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机构150的数量与侧部下料口1112的数量相同,且各第一动力机构 150分别用于驱动一个侧部下料口1112的导向滚筒140转动;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也可将每个导向滚筒140都设置为可由第一动力机构150驱动转动的方案;此外,每个侧部下料口1112处的导向滚筒140数量不限于两个,例如也可为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优选地,第一动力机构150安装于其所驱动的导向滚筒140内,导向滚筒 140与安装于其内的第一动力机构150构成电动滚筒。导向滚筒140为电动滚筒的外筒,第一动力机构150为电动滚筒的动力源。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部分导向滚筒140设置为电动滚筒,以为输送至侧部下料口1112处的货物提供从侧部下料口1112输出的辅助动力,其结构简单、紧凑,且不需要在固定架111上预留第一动力机构150的安装位,其安装非常方便。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将第一动力机构150设在导向滚筒140外的形式。
优选地,分拣输送带装置100包括固定架111、安装于固定架111上以用于承载输送货物的主输送带机构110、安装于固定架111上以用于驱动主输送带机构110运转的第二动力机构120和安装于固定架111上以用于调控货物输送方向的分拣驱动机构130,固定架111具有位于主输送带机构110一端的端部下料口1111和至少一个位于主输送带机构旁侧的侧部下料口1112。主输送带机构110具有用于供货物进入主输送带机构110上的输入端1101和用于供货物从主输送带机构110上输出的输出端1102,输入端1101位于主输送带机构110之远离端部下料口1111的一端,输出端1102位于主输送带机构11之远离端部下料口1111的一端。分拣驱动机构130位于主输送带机构110的内侧且位于主输送带机构110用于承载、输送货物的承载输送面下方。第二动力机构120用于驱动主输送带机构110运转,以承载货物从输入端1101朝向端部下料口1111 输送。分拣驱动机构130用于控制改变货物的输送方向。具体应用中,在主输送带机构110上的货物经过识别需要进行转向从侧部下料口1112输出时,分拣驱动机构130会给主输送带机构110上的货物提供一个朝向固定架111侧部移动的横向驱动力,从而使得货物可以在第一动力机构120和分拣驱动机构130 的共同作用下输送至侧部下料口1112处。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7和图8所示,分拣输送系统还包括传动机构 300,过渡输送带装置200包括设于固定架111一端的安装架211和安装于安装架211上的过渡输送带机构210,传动机构300传动连接于主输送带机构110 与过渡输送带机构之间或者传动连接于第二动力机构120与过渡输送带机构 210之间以用于驱动过渡输送带机构210运转。分拣输送系统在工作时,动力机构120驱动主输送带机构110运转,同时,动力机构120或者主输送带机构 110通过传动机构300带动过渡输送带机构210运转,从而实现主输送带机构 110和过渡输送带机构210的同时运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力机构120 作为主输送带机构110的动力源,通过传动机构300将分拣输送带装置100的动力传递到过渡输送带装置200以驱动过渡输送带机构210运转,省去了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的动力,从而有效简化了分拣输送系统的动力系统,降低了分拣输送系统的动力系统成本。
优选地,传动机构300为链传动机构,其可实现大传动中心距之间的传动连接,且传动过程无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平均传动比准确,工作可靠,效率高。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传动机构300不限于采用链传动机构的方案,例如,传动机构300也可为带传动机构或者齿轮传动机构,或者,传动机构300也可为链传动机构、带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的任意组合。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较佳实施方案,传动机构300包括与主输送带机构110 连接并可由主输送带机构110驱动转动的主动链轮310、与过渡输送带机构210 连接并可驱动过渡输送带机构210运转的从动链轮320和环绕于主动链轮310 与从动链轮320外周的链条330。输送系统工作时,动力机构120驱动主输送带机构110运转,主输送带机构110带动主动链轮310转动,主动链轮310通过链条330带动从动链轮320转动,从动链轮320带动过渡输送带机构210运转,从而实现了由分拣输送带装置100带动过渡输送带装置200运转的效果。本实施例中,主动链轮310与主输送带机构110连接并由主输送带机构110驱动转动;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将主动链轮310设为与动力机构120连接以使得主动链轮310由动力机构120驱动转动。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还包括用于张紧链条330的链条张紧机构400。采用本实施例的链条张紧机构400进行张紧传动连接于分拣输送带装置100与过渡输送带装置200之间的链条330,可利于在输送系统使用过程中很便捷地张紧链条330,以使得链条330始终处于张紧的状态,从而利于提高传动机构300的传动效率,进而利于提高分拣输送带装置100与过渡输送带装置200之间的动力传动效率。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14和图15所示,链条张紧机构400包括固定板410、凸设于固定板410一侧的固定轴420、可转动安装于固定轴420上以用于与链条330啮合的张紧链轮430和用于将固定板410锁紧于固定结构的锁紧组件440,固定板41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411和调节结构412,第一安装孔411 位于调节结构412与固定轴420之间,锁紧组件440包括用于穿过第一安装孔 411连接固定架111的第一紧固件441和用于穿过调节结构412连接固定架111 且与调节结构412连接位置可调节的第二紧固件44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链条张紧机构400,结构简单,调节操作也很方便。具体地,当松开第二紧固件442时,可通过外力驱动固定板410绕第一紧固件441转动,固定板410 的转动可带动固定轴420、张紧链轮430转动至不同位置,进而可通过张紧链轮430压紧链条330来达到张紧链条330的目的。
具体地,固定架111上设有用于供第一紧固件441穿设连接的第一连接孔 (图未示)和用于供第二紧固件442穿设连接的第二连接孔(图未示)。第一紧固件441依次穿设连接第一安装孔411和第一连接孔,第二紧固件442依次穿设连接调节结构412和第二连接孔。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14和图15所示,调节结构412为设于固定板 410上的弧形滑槽,第二紧固件442可在弧形滑槽内滑动,从而使得固定板410 绕第一紧固件441转动至不同位置时,第二紧固件442都能穿过固定板410连接第二连接孔。弧形滑槽的弧形延伸轨迹,即为固定板410的可转动行程范围。本实施例中,将调节结构412设为弧形滑槽,可使得固定板410可弧形滑槽的弧形延伸轨迹范围内任意角度的连续调节,从而达到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调节张紧链轮430位置的目的。当然了,具体应用中,调节结构412不限于为弧形滑槽的形式,例如,调节结构412也可设为包括若干个沿弧形轨迹间隔设于固定板410上的调节孔,固定板410可转动至使不同调节孔分别与第二连接孔正相对的位置,从而使得固定板410可分别转动至几个不同的位置,进而达到调节张紧链轮430位置的目的。
具体地,第一紧固件441为螺钉或者螺栓或者铆钉,第二紧固件442为螺钉或者螺栓。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较佳实施方案,第一紧固件441和第二紧固件442都为螺钉或者螺栓,其紧固可靠,且便于固定板410的拆装和安装位置的调节。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将第一紧固件441设为铆钉,第二紧固件442设为螺钉或者螺栓。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14和图15所示,固定板410具有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缘413和第二侧边缘414,调节结构412、第一安装孔411和固定轴420依次间隔设于第一侧边缘413与第二侧边缘414之间。调节结构412靠近第一侧边缘413设置,固定轴420靠近第二侧边缘414设置,第一安装孔411 沿第一侧边缘413与第二侧边缘414的连线方向位于调节结构412和固定轴420 之间。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14和图15所示,张紧链轮430通过轴承450 可转动安装于固定轴420上,其安装方便,且便于张紧链轮430的转动。具体应用中,当链条330运转时,张紧链轮430可在链条330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利于减小张紧链轮430对链条330的摩擦。
优选地,张紧链轮430位于链条330的外侧,这样,可使得张紧链轮430 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链条330为环形,链条330的外侧即为链条330的外环侧。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将张紧链轮430设在链条330的内侧。
优选地,参照图2、图7和图8所示,动力机构120包括电机121和传动连接于电机121与主输送带机构110之间的传动组件122。本实施例中,电机 121既是主输送带机构110的动力源,同时也是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的动力源。
优选地,参照图2、图7和图8所示,传动组件122包括转轴1221、传动连接于转轴1221与主输送带机构110之间的第一传动副1222和传动连接于转轴1221与电机121之间的第二传动副1223。此处,通过第一传动副1222和第二传动副1223这两个传动副将电机121的动力传动至主输送带机构110上,一方面利于灵活优化设置电机121的安装位置,另一方面利于更好地调控传动比。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电机121与主输送带机构110的传动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不设置转轴1221,且传动副只设置一个,电机121直接通过一个传动副将动力传递至主输送带机构110上。
优选地,第一传动副1222为链传动机构,电机121和转轴1221都靠近固定架111的底部设置,主输送带机构110靠近固定架111的顶部设置。链传动机构可满足转轴1221与主输送带机构110之间大传动中心距的传动需求,且传动过程无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平均传动比准确,工作可靠,效率高。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第一传动副1222不限于采用链传动机构,也可采用带传动机构。
优选地,第二传动副1223为齿轮减速箱,其结构紧凑、安装方便、传动平稳、传动效率高;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第二传动副1223不限于采用齿轮减速箱,也可采用其它传动方式,例如带传动副、链传动副或者蜗轮蜗杆传动副等。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和图9-11所示,过渡输送带机构210包括第一滚筒组件212、第一输送带213和张紧滚筒214,第一滚筒组件212包括第一驱动滚筒2121和两个第一从动滚筒2122,第一驱动滚筒2121、两个第一从动滚筒 2122和张紧滚筒214都可转动安装于安装架211上,且两个第一从动滚筒2122 间隔平行设置于第一驱动滚筒2121的上方,张紧滚筒214沿竖向设于一个第一从动滚筒2122与第一驱动滚筒2121之间,第一输送带213环绕套设于第一驱动滚筒2121和两个第一从动滚筒2122的外周,张紧滚筒214抵压于第一输送带213的外环面。具体地,第一驱动滚筒2121在动力驱动下转动时,可驱动第一输送带213转动,第一输送带213的转动可带动两个第一从动滚筒2122转动,从而实现过渡输送带机构210的运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滚筒2121 和两个第一从动滚筒2122呈三角状分布,第一输送带213环绕设置于第一驱动滚筒2121和两个第一从动滚筒2122的外周,这样,一方面可提高第一输送带 213的运转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使得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的整体长度可以设计得比较小,从而可使得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的整体结构比较紧凑,很好地兼顾了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的结构紧凑性和运转可靠性。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渡输送带装置200,通过设置张紧滚筒214以抵压于第一输送带213的外环面以张紧过渡输送带机构210的第一输送带213,从而利于减少第一输送带 213的打滑现象,利于进一步提高过渡输送带机构210的运转可靠性;同时,由于张紧滚筒214沿竖向设于第一从动滚筒2122与第一驱动滚筒2121之间,故,张紧滚筒214的设置不会加大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的水平长度,从而利于保证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的结构紧凑性。
优选地,第一驱动滚筒2121沿水平方向位于两个第一从动滚筒2122之间,张紧滚筒214沿水平方向位于第一驱动滚筒2121和一个第一从动滚筒2122之间,采用该布局方式,利于更好地提高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的结构紧凑性和运转可靠性。
优选地,两个第一从动滚筒2122的外部径向尺寸都小于第一驱动滚筒2121 的外部径向尺寸。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从动滚筒2122的外部径向尺寸可设计得比较小。
优选地,安装架211包括底座2111和两个分别设于底座2111两相对侧的侧部支架2112,第一驱动滚筒2121的两端、第一从动滚筒2122的两端和张紧滚筒214的两端都分别可转动连接两个侧部支架2112。第一驱动滚筒2121的两端、第一从动滚筒2122的两端和张紧滚筒214的两端具体可通过轴承可转动连接侧部支架2112。
优选地,安装架211还包括设于承载部2131下方且位于两个第一从动滚筒 2122之间的承载限位架2113,承载限位架2113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部支架 2112。承载限位架2113的设置,可提高第一输送带213的承载能力,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输送带213的运转可靠性。
优选地,张紧滚筒214的两端分别以安装位置可调节的方式与两个侧部支架2112连接。具体应用中,可通过调节张紧滚筒214的位置进行调节第一输送带213的张紧程度。
优选地,张紧滚筒214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五紧固件215连接侧部支架2112,侧部支架2112上设有用于供第五紧固件215穿过延伸连接张紧滚筒214的第四安装孔2110,张紧滚筒214的端部设有用于供第五紧固件215穿设连接的第三连接孔2141,第五紧固件215在第四安装孔2110内的安装位置能够调节。当第五紧固件215穿过第四安装孔2110延伸连接第三连接孔2141并压紧于侧部支架2112上时,第五紧固件215在第四安装孔2110内的位置不可调节,此时,张紧滚筒214处于锁紧状态;当稍微松开第五紧固件215使得第五紧固件215没有压紧侧部支架2112上时,第五紧固件215在第四安装孔2110内的位置可调节,此时,张紧滚筒214处于安装位置可调节的状态。
优选地,第五紧固件215能够沿水平方向在第四安装孔2110进行调节安装位置,第四安装孔2110为腰型孔或者矩形孔,这样,使得张紧滚筒214能够以朝向或背对第一从动滚筒2122水平移动的方式调节位置。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将第五紧固件215设置为能够沿竖向或者倾斜方向或者弧形方向在第四安装孔2110进行调节安装位置。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7、图8和图12所示,主输送带机构110包括可转动安装于固定架111上的第二滚筒组件112和绕设于第二滚筒组件112 外周的第二输送带113,动力机构120与第二滚筒组件112传动连接。第二输送带113呈环状,分拣驱动机构130位于第二输送带113的环内,且分拣驱动机构130与固定架111的侧部连接。动力机构120输出的动力可驱动第二滚筒组件112转动,第二滚筒组件112的转动可驱动第二输送带113绕第二滚筒组件112循环转动,从而实现由第二输送带113承载货物输送。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7、图8和图12所示,第二滚筒组件112包括间隔平行安装于固定架111上的第二驱动滚筒1121和第二从动滚筒1122,第二输送带113绕设于第二驱动滚筒1121和第二从动滚筒1122的外周,第二驱动滚筒1121与动力机构120传动连接,传动机构300传动连接于第二从动滚筒1122与第二滚筒组件212之间。具体地,第一传动副1222具体传动连接于转轴1221与第二驱动滚筒1121之间。转轴1221和电机121优选设于第二驱动滚筒1121的下方。主动链轮310安装于第二从动滚筒1122的一端,第二从动滚筒1122转动时,主动链轮310随第二从动滚筒1122转动。动力机构120输出的动力可驱动第二驱动滚筒1121转动,第二驱动滚筒1121的转动可驱动第二输送带113转动,第二输送带113的转动可带动第二从动滚筒1122转动,第二从动滚筒1122的转动可带动主动链轮310转动,主动链轮310通过链条330、从动链轮320驱动过渡输送带机构210运转。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300传动连接于第二滚筒组件112第二从动滚筒1122与第二滚筒组件212之间。具体地,传动机构300传动连接于第二从动滚筒1122与第一驱动滚筒2121之间。传动机构300在第二从动滚筒1122 的驱动下,可带动第一驱动滚筒2121转动,第一驱动滚筒2121的转动可驱动第一输送带213绕第一滚筒组件212循环转动,从而实现由第一输送带213承载货物输送。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将传动机构300 设为传动连接于动力机构120与第一滚筒组件212之间。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5、图6和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还包括转动连接组件600和角度调节装置500,转动连接组件600 用于转动连接安装架211与固定架111,角度调节装置500连接于固定架111 与安装架211之间以用于驱动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相对分拣输送带装置100旋转。转动连接组件600的设置,主要用于转动连接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的安装架211与分拣输送带装置100的固定架111,从而实现了过渡输送带装置200 与分拣输送带装置100的可转动连接效果;角度调节装置500的设置,主要用于驱动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相对分拣输送带装置100旋转,进而实现了过渡输送带装置200与分拣输送带装置100之相对角度可调节的效果。这样,具体应用中,可根据具体场合前后对接设备的动力滚筒直径及输送货物的不同,将过渡输送带装置200调整至适当角度以保证货物顺畅过渡。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5、图6和图13所示,角度调节装置500包括第一固定构件510、第二固定构件520、调节构件530、第一螺母540和第二螺母550,第一固定构件510安装于固定架111的侧部,第二固定构件520安装于安装架211的侧部,调节构件530的一端与第二固定构件520连接且调节构件530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固定构件510,第一螺母540和第二螺母550都螺纹安装于调节构件530上,且第一螺母540和第二螺母550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构件510的两侧,通过调节第一螺母540和第二螺母550可驱动调节构件530 带动安装架211相对固定架111旋转。具体地,通过调节第一螺母540和第二螺母550,可驱动调节构件530直线往、复移动,调节构件530的直线运动可驱动安装架211相对固定架111做旋转运动,从而实现驱动过渡输送带装置200 相对分拣输送带装置100旋转,其结构简单、调节操作方便。当然了,角度调节装置500的结构不限于此。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5、图6和图13所示,调节构件530包括连杆531和螺杆532,连杆531的一端与第二固定构件520连接、另一端与螺杆 532连接,螺杆532穿过第一固定构件510,第一螺母540和第二螺母550都螺纹安装于调节构件530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构件510的两侧。螺杆532可与连杆531分体制造然后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螺杆532也可与连杆531为一体式结构,即螺杆532与连杆531一体制造成型。具体应用中,通过调节第一螺母540和第二螺母550,可调节螺杆532在第一固定构件510与第二固定构件 520之间的伸缩量,从而可将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从而实现驱动过渡输送带装置200相对分拣输送带装置100旋转。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图5、图6和图13所示,第一固定构件510包括第一板体511和第二板体512,第一板体511与固定架111连接,第二板体 512从第一板体511的一端朝远离固定架111的方向弯折延伸,第二板体512 上贯穿设有贯孔5121,螺杆532穿过贯孔5121,第一螺母540和第二螺母550 分别位于贯孔5121的两侧。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母540位于连杆531与第二板体512之间,且第一螺母540抵接于连杆531;第二螺母550位于第二板体512 背对连杆531的一侧,且第二螺母550抵接于第二板体512。当转动第一螺母 540朝向连杆531移动时,可以驱动连杆531朝远离第二板体512的方向运动,螺杆532位于第二杆体与连杆531之间的部分长度增加,第二固定构件520与第二板体512之间的距离对应增加,从而可驱动安装有第二固定构件520的安装架211绕转动连接组件600向上转动;当转动第二螺母550朝向连杆531移动时,可以驱动连杆531朝靠近第二板体512的方向运动,螺杆532位于第二板体512与连杆531之间的部分长度减小,第二固定构件520与第二板体512 之间的距离对应减小,从而可驱动安装有第二固定构件520的安装架211绕转动连接组件600向下转动。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和图13所示,第一板体511上设有第二安装孔5111 和第三安装孔5112,第三安装孔5112为弧形孔,角度调节装置500还包括穿过第二安装孔5111连接固定架111的第三紧固件560和穿过第三安装孔5112 连接固定架111且与第三安装孔5112连接位置可调节的第四紧固件570。具体地,固定架111上设有用于供第三紧固件560穿设连接的第一配合孔(图未示) 和用于供第四紧固件570穿设连接的第二配合孔(图未示)。第三紧固件560 依次穿设连接第二安装孔5111和第一配合孔,第四紧固件570依次穿设连接调第三安装孔5112和第二配合孔。第四紧固件570可沿第三安装孔5112的弧形轨迹在第三安装孔5112内滑动,从而使得第四紧固件570与第三安装孔5112 的连接位置可调节,这样,一方面可降低第一固定构件510与固定架111的配合尺寸精度要求,另一方面可便于调节第一固定构件510在固定架111上的安装角度。
优选地,参照图2、图3和图13所示,第二固定构件520包括与安装架211 连接的连接板521和安装于连接板521上的连接轴522,调节构件530的一端与连接轴522连接。作为本实施例的一较佳实施方案,连接板521的一侧面与安装架211的外侧面贴合,连接轴522凸设于连接板521之背对安装架211的侧面,连杆531远离螺杆532的一端与连接轴522连接。第二固定构件520的结构简单,且便于与连杆531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轴522通过螺钉或者螺栓垂直固定于连接板521上;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连接轴522也可通过焊接或者铆接等方式与连接板521固定连接;或者连接轴522 也可与连接板521一体成型。
优选地,参照图3、图5和图6所示,转动连接组件600包括两个旋转轴 610,安装架211的两侧分别一一通过两旋转轴610转动连接固定架111。两个旋转轴610同轴设置。调节螺杆532的伸缩量(螺杆532在第二板体512与连接轴522之间的长度增减),可驱动安装架211带动过渡输送带机构210绕旋转轴610转动。
优选地,旋转轴610靠近安装架211的顶部设置,第二固定构件520靠近安装架211的底部设置。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两个旋转轴610分别固定于固定架111的两侧,安装架211的两侧分别可转动支撑于旋转轴610上,即旋转轴610相对固定架111 固定、相对安装架211可转动。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也可将旋转轴610设为可相对固定架111转动、且旋转轴610与安装架211固定连接的方式。
优选地,固定架111的两侧都设有支撑板1111,两个旋转轴610分别一一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板1111。旋转轴610优选通过螺栓连接或者螺钉连接支撑板 1111。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过渡输送带装置200可调节的角度范围为0°~8°。当然了,具体应用中,过渡输送带装置200可调节的角度范围不限于此。
优选地,过渡输送带机构210之靠近主输送带机构110的端部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主输送带机构110之靠近过渡输送带机构210的端部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部分。输送系统用于承载、输送货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要采用刀口过渡衔接的设计理念,可减小前后设备过渡的缝隙。具体地,过渡输送带机构210之靠近主输送带机构110的端部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主输送带机构110之靠近过渡输送带机构210的端部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部分,即过渡输送带机构210靠近主输送带机构110的端部与主输送带机构110 靠近过渡输送带机构210的端部是呈上下错位衔接的,这样,可使得过渡输送带机构210和主输送带机构110在货物的输送方向上存在重叠区域,从而有效消除了主输送带机构110和过渡输送带机构210在货物输送方向上过渡的间隙,进而使得货物可以在过渡输送带机构210和主输送带机构110之间顺畅过渡,有效避免了货物卡在分拣输送带装置100和过渡输送带装置200之间的现象发生。
优选地,分拣驱动机构130为滚珠分拣驱动机构。主输送带机构110上设有若干输送滚珠(图未示),各输送滚珠绕垂直于主输送带机构110输送方向的输送滚珠转轴(图未示)旋转,分拣驱动机构130上分别设有若干个分拣滚珠 (图未示)和间隔平行设置的分拣滚珠转轴(图未示),各分拣滚珠转轴沿主输送带机构的输送方向倾斜设置,分拣驱动机构130水平设置并使得分拣滚珠的顶部与输送滚珠的底部接触,分拣输送系统还包括可带动分拣输送系统构升降以使得分拣滚珠与输送滚珠接触或者分离的升降机构(图未示)。本实施例的分拣驱动机构130,主要通过分拣滚珠与输送滚珠间的摩擦力,来改变主输送带机构上货物的运输方向,使得货物分别向侧部输出或者偏离运输方向。分拣输送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当主输送带机构110上的货物经过识别需要传送到端部下料口1111时,升降机构压制住各分拣驱动机构130,以使得分拣驱动机构130 与主输送带机构110的下方脱离;当主输送带机构110上的货物经过识别需要进入相应的侧部下料口1112进行转向时,可通过升降机构带动相应位置的分拣驱动机构130上升,以使得分拣驱动机构130上分拣滚珠的顶部与输送滚珠的底部接触,使得主输送带机构110上的货物受到平行于分拣滚珠转轴方向的摩擦分力而被分拣输送到对应的侧部下料口1112,完成分拣动作。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拣驱动机构130结构简单,更较方便的实现货物分拣自动化作业。当然了,具体应用中,分拣驱动机构130不限于滚珠分拣驱动机构,也可为摆轮分拣机构等其它能够实现分拣功能的机构。
本实施例的分拣输送系统可用于分拣行李或者物流系统中货物的分拣或者生产流水线上产品的分拣。
实施例二:
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拣输送系统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导送装置700的设置方案不同,具体体现在:本实施例中,导送装置700 包括用于承载输送货物的输送带装置,其包括并排设置于分拣输送带装置100 一侧的固定支架730、安装于固定支架730上的第三输送带740和用于驱动第三输送带730运转的第三动力机构750。本实施例中,导送装置700对货物的导引输送是通过动力驱动的;而实施例一中,导送装置700对货物的导引输送是利用货物的重力进行导引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分拣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拣输送带装置、设于所述分拣输送带装置一端的过渡输送带装置和设于所述分拣输送带装置一侧的导送装置,所述分拣输送带装置的侧部设有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导送装置设置的侧部下料口,每个所述侧部下料口处都可转动安装有至少一个导向滚筒,所述分拣输送系统还包括与至少一个所述导向滚筒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述导向滚筒转动以用于辅助驱动货物从所述侧部下料口输送到所述导送装置上的第一动力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拣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安装于其所驱动的所述导向滚筒内,所述导向滚筒与安装于其内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构成电动滚筒;且/或,
所述侧部下料口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个所述侧部下料口处都设有至少一个能够由所述第一动力机构驱动转动的所述导向滚筒;且/或,
每个所述侧部下料口处都间隔、并排安装有至少两个所述导向滚筒,其中,每个所述侧部下料口处,位于靠近所述分拣输送带装置的一个所述导向滚筒与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传动连接并能由所述第一动力机构驱动转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拣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送装置包括用于导引所述货物滑动的导滑槽;或者,
所述导送装置包括用于承载输送货物的输送带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拣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拣输送带装置包括固定架、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以用于承载输送货物的主输送带机构、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以用于驱动所述主输送带机构运转的第二动力机构和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以用于调控所述货物输送方向的分拣驱动机构,所述侧部下料口设于所述固定架的侧部并位于所述主输送带机构旁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拣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拣输送系统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过渡输送带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固定架一端的安装架和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的过渡输送带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传动连接于所述主输送带机构与所述过渡输送带机构之间或者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动力机构与所述过渡输送带机构之间以用于驱动所述过渡输送带机构运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拣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主输送带机构连接并可由所述主输送带机构驱动转动的主动链轮、与所述过渡输送带机构连接并可驱动所述过渡输送带机构运转的从动链轮和环绕于所述主动链轮与所述从动链轮外周的链条,所述输送系统还包括用于张紧所述链条的张紧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拣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固定板、凸设于所述固定板一侧的固定轴、可转动安装于所述固定轴上并与所述链条啮合的张紧链轮和用于将所述固定板锁紧于所述固定架或者所述安装架上的锁紧组件,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和调节结构,所述锁紧组件包括用于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连接所述固定架或者所述安装架装置的第一紧固件和用于穿过所述调节结构连接所述固定架或者所述安装架且与所述调节结构连接位置可调节的第二紧固件;且/或,
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的电机和传动连接于所述电机与所述主输送带机构之间的传动组件。
8.如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分拣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拣输送系统还包括用于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架与所述固定架的转动连接组件和连接于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安装架之间以用于驱动所述过渡输送带装置相对所述分拣输送带装置旋转的角度调节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拣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构件、第二固定构件、调节构件、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一固定构件安装于所述固定架的侧部,所述第二固定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架的侧部,所述调节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构件连接且所述调节构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都螺纹安装于所述调节构件上,且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构件的两侧,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可驱动所述调节构件带动所述安装架相对所述固定架旋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拣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构件包括连杆和螺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螺杆连接,所述螺杆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都螺纹安装于所述调节构件上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构件的两侧;
所述第一固定构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固定架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从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朝远离所述固定架的方向弯折延伸,所述第二板体上贯穿设有贯孔,所述螺杆穿过所述贯孔,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分别位于所述贯孔的两侧。
CN201921190505.3U 2019-07-26 2019-07-26 分拣输送系统 Active CN211168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90505.3U CN211168739U (zh) 2019-07-26 2019-07-26 分拣输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90505.3U CN211168739U (zh) 2019-07-26 2019-07-26 分拣输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68739U true CN211168739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25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90505.3U Active CN211168739U (zh) 2019-07-26 2019-07-26 分拣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6873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5932A (zh) * 2019-07-26 2019-12-03 深圳市华南新海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分拣输送系统
CN116280920A (zh) * 2023-01-14 2023-06-23 瀚泰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物流分拣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5932A (zh) * 2019-07-26 2019-12-03 深圳市华南新海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分拣输送系统
CN116280920A (zh) * 2023-01-14 2023-06-23 瀚泰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物流分拣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68739U (zh) 分拣输送系统
CN108601219A (zh) 一种童车用pcb板翻转装置
CN110510383A (zh) 一种物流输送转向系统
CN211168777U (zh) 分拣输送机
CN210557289U (zh) 重载输送线和可拓展式输送线
CN210682336U (zh) 一种工业生产用直角转弯装置
CN110525932A (zh) 分拣输送系统
CN215477686U (zh) 一种轨道输送结构及检测设备
CN210794641U (zh) 过渡输送带装置及带式输送设备
CN210794642U (zh) 输送系统
CN210794629U (zh) 带式输送设备
CN210557550U (zh) 可移动式输送线
CN110482137A (zh) 输送系统
CN210794628U (zh) 带式输送设备
CN213949820U (zh) 物料落料导向机构
CN114030892A (zh) 一种自动堆叠输送装置
WO2021016737A1 (zh) 分拣输送系统
CN210504464U (zh) 视觉检测超宽输送平台
CN112777269A (zh) 一种钢材加工设备中的上料机构
CN220501884U (zh) 一种五金件快速上料机构
CN211168573U (zh) 链条张紧机构及带式输送设备
CN210456227U (zh) 一种轴承滚子提升装置
CN219503266U (zh) 一种摩擦式滚筒摆轮分拣设备
CN210914006U (zh) 一种斗式提升机
CN217147386U (zh) 一种物料往复输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701, building A3, workshop 1, LiLang International Jewelry Industrial Park, 31 Bulan Road, xialilang community, Nanw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outh China Xinhai (Shenzhe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801-1, building A3, Zhongying jewelry factory building, 31 Bulan Road, xialilang community, Nanw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XINHAI INDUSTRIAL BELT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