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55570U - 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55570U
CN211155570U CN201921019827.1U CN201921019827U CN211155570U CN 211155570 U CN211155570 U CN 211155570U CN 201921019827 U CN201921019827 U CN 201921019827U CN 211155570 U CN211155570 U CN 211155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handle
inlet
dust blocking
block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1982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相超
郭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vacs Robot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vacs Robot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7178776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11155570(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vacs Robot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Ecovacs Robot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1982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55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55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555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mplements For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尘盒组件包括:盒体,具有进灰口;挡尘件,可运动地设于进灰口处以打开或关闭进灰口;把手,设于盒体上,把手可相对于盒体运动,把手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挡尘件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挡尘件运动;其中,挡尘件驱动机构能够根据把手的位置驱动挡尘件运动,以使把手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挡尘件处于关闭进灰口的状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挡尘件对进灰口的关闭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实现的,不受挡尘件自重的影响,能有效可靠地关闭进灰口。

Description

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庭清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应用到用户家庭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和便利性。而扫地机器人作为一种常用的家庭清洁设备,其结构上至少包括主体以及能够收集灰尘和垃圾的尘盒,尘盒会设置有进灰口,以便于灰尘垃圾等进入尘盒中被收集,尘盒必须具有良好的集尘效果,并且能够从主体上拆卸或安装至主体上。
而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扫地机器人的尘盒的进灰口都是采用薄塑料片作为进灰口的挡尘件,这种类型的挡尘件质量较轻,可以在扫地机器人工作时被扫地机器人的风机的风力吹起,而打开尘盒进灰口;而当扫地机器人停止工作时,依靠挡尘件的自重落下而关闭进灰口,以防止在将尘盒从扫地机器人的主体上取出时,尘盒中的异物和灰尘通过进灰口掉出。
但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挡尘件质量较轻,经常会出现挡尘件不能落下关闭尘盒进灰口的问题,导致在取出尘盒的过程中,会有异物和灰尘从尘盒进灰口处掉落,污染地面和机器,严重时会有异物掉入机器人内部,损坏机器。这主要是因为此结构是靠挡尘件的自重来关闭进灰口的,但挡尘件质量较轻,经常会卡住无法落下,而如果增加挡尘件的重量,由于挡尘件是依靠风机的风力吹起而打开进灰口的,则会进一步增加风机的风阻,降低吸尘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尘盒组件,包括:
盒体,具有进灰口;
挡尘件,可运动地设于所述进灰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灰口,且所述把手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
把手,设于所述盒体上,所述把手可相对于所述盒体运动;
挡尘件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挡尘件运动;
其中,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能够根据所述把手的位置驱动所述挡尘件运动,以使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分别连接所述把手和所述挡尘件,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用于随着所述把手的位置的改变带动所述挡尘件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灰口;
其中,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打开所述进灰口的状态,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进一步的,当所述把手处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把手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齐平或低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当所述把手处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盒体的上方且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形成预设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把手的凹槽,当所述把手处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把手位于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的传动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连杆传动。
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轮和所述第二转动轮的皮带轮,所述第一转动轮与所述把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轮与所述挡尘件固定连接;
或者,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把手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挡尘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挡尘件可翻转地设于所述进灰口处。
进一步的,在所述挡尘件翻转到预设角度范围内时,所述盒体与所述挡尘件能够磁性吸合。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和所述挡尘件上均设有磁铁,所述盒体上的磁铁与所述挡尘件的磁铁的极性相反;
或者,所述盒体和所述挡尘件中的一个上设有磁铁,所述盒体和所述挡尘件中的另外一个上设有能够被所述磁铁吸引的金属。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内形成有集尘腔,所述挡尘件沿远离所述进灰口并朝向所述盒体的集尘腔的方向转动以将所述进灰口打开。
进一步的,
所述把手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沿第一转动方向翻转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挡尘件沿第一转动方向从打开所述进灰口的状态翻转至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所述把手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沿第二转动方向翻转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挡尘件沿第二转动方向从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翻转至打开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可选的,
所述把手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沿第一转动方向翻转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挡尘件沿第二转动方向从打开所述进灰口的状态翻转至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所述把手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沿第二转动方向翻转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挡尘件沿第一转动方向从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翻转至打开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挡尘件滑动设在于所述进灰口处,随着所述把手的位置变化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带动所述挡尘件平行于所述进灰口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灰口。
进一步的,还包括:
驱动机构保护罩,设于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外侧,用于将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包围在所述驱动机构保护罩内。
可选的,挡尘件驱动机构包括: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所述把手所处位置;
控制装置,与所述挡尘件连接,并与所述感应装置电连接;
其中,当所述感应装置感应到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挡尘件关闭所述进灰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包括主体和尘盒组件,所述尘盒组件与所述主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尘盒组件包括:
盒体,具有进灰口;
挡尘件,可运动地设于所述进灰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灰口;
把手,设于所述盒体上,所述把手可相对于所述盒体运动,且所述把手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
挡尘件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挡尘件运动;
其中,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分别连接所述把手和所述挡尘件,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用于随着所述把手的位置的改变带动所述挡尘件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灰口;
其中,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打开所述进灰口的状态,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进一步的,当所述把手处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把手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齐平或低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当所述把手处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盒体的上方且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形成预设夹角。
可选的,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包括:
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所述把手所处位置;
控制装置,与所述挡尘件连接,并与所述感应装置电连接;
其中,当所述感应装置感应到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挡尘件关闭所述进灰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尘盒组件包括盒体、把手和挡尘件,挡尘件驱动机构根据把手的位置驱动挡尘件运动,把手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当把手位于二预设位置时,挡尘件处于关闭进灰口的状态。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根据把手的位置带动挡尘件关闭进灰口,挡尘件对进灰口的关闭是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实现的,不受挡尘件自重的影响,能够有效可靠地关闭进灰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的挡尘件打开进灰口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的挡尘件关闭进灰口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挡尘件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的电控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此外,“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间接地连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的挡尘件打开进灰口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的挡尘件关闭进灰口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请参照附图1-附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包括:盒体10、挡尘件20、把手30和挡尘件驱动机构40。
具体的,盒体10具有进灰口11。盒体10的内部具体集尘腔12,进灰口 11可以开设于盒体10的一侧面上,并与集尘腔12连通。在清洁设备的风机所产生的吸入风力作用下,灰尘、垃圾等通过进灰口11吸入至盒体10的集尘腔12中。
进灰口1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状,在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挡尘件20的形状也不做限定,但是挡尘件20应该能够完全覆盖进灰口11,以使得能够完全关闭进灰口11。挡尘件20可运动地设于进灰口11处以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
挡尘件20可以为薄塑件,薄塑件的质量较轻,加工工艺简单,可通过注塑批量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挡尘件20可运动地设于进灰口11处,是指挡尘件20能够按照预设方式运动,例如,翻转、滑动等方式改变挡尘件20相对于进灰口11的位置,从而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挡尘件20可翻转地设于进灰口11处。具体的,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铰接。以进灰口11的形状为矩形为例,进灰口11可包括上边缘,下边缘,左边缘和右边缘。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上的进灰口11的上边缘处、下边缘处、左边缘处、右边缘处中的其中一个铰接,优选的,如图2所示,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上且位于进灰口11的上边缘处铰接。
把手30设于盒体上,把手30可相对于盒体10的运动。把手30可以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具体的,把手30可以相对于盒体10的上表面翻转运动,把手30可以呈门字形,把手30的两端通过转轴分别与盒体 10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当把手3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如图2所示) 时,把手30可以与盒体10的上表面A齐平或低于盒体的上表面A,当把手 30处于第二预设位置(如图3所示)时,把手30可以位于盒体10的上方且与盒体10的上表面A形成预设夹角。在将尘盒组件安装至清洁设备中时,需要将把手30放下,也即将把手30放置在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在将尘盒组件取出清洁设备中时,将把手30提起,也即将把手30提起至第二预设位置。由此,可以通过把手3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或第二预设位置来分辨尘盒组件是处于安装至清洁设备中,或者从清洁设备中取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预设夹角为90°。
挡尘件驱动机构40用于驱动挡尘件20运动。其中,挡尘件驱动机构40 能够根据把手30的位置驱动挡尘件20运动,以使把手30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挡尘件20处于关闭进灰口11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包括盒体、把手和挡尘件,挡尘件驱动机构根据把手的位置驱动挡尘件运动,当把手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挡尘件处于关闭进灰口的状态。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根据把手的位置带动挡尘件关闭进灰口,挡尘件对进灰口的关闭是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实现的,不受挡尘件自重的影响,能够有效可靠地关闭进灰口。下面提供一种具体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的实现形式,具体的,挡尘件驱动机构 40可以分别连接把手30和挡尘件20,挡尘件驱动机构40用于随着把手30 的位置的改变带动挡尘件20打开或关闭进灰口。其中,当把手30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挡尘件20打开进灰口11,当把手30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挡尘件20关闭进灰口11。
在本实施例中的挡尘件驱动机构的传动方式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连杆传动。
例如,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包括第一转动轮41,第二转动轮4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转动轮41和第二转动轮42的皮带轮43,第一转动轮41与把手30固定连接,且优选第一转动轮41的转动轴线与把手30的转动轴线重合,第二转动轮42与挡尘件20固定连接,且优选第二转动轮42的转动轴线与挡尘件20的转动轴线重合。
以图4所示视角为例,图4中把手30为第二预设位置的状态,当把手 30逆时针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把手30被放下,由于把手30与第一转动轮41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轮41逆时针转动,皮带轮43带动第二转动轮42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二转动轮42与挡尘件20固定连接,挡尘件20逆时针转动打开进灰口11。当把手30顺时针转动由第一预设位置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把手30被提起,由于把手30与第一转动轮41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轮41顺时针转动,皮带轮43带动第二转动轮42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二转动轮42与挡尘件20固定连接,挡尘件20顺时针转动关闭进灰口11。
或者,挡尘件驱动机构40也可以为齿轮机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挡尘件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5所示,挡尘件驱动机构40可以包括第一齿轮41a,第二齿轮42a和第三齿轮43a,第一齿轮41a 与把手30固定连接,第二齿轮42a设于第一齿轮41a与第三齿轮43a之间,且第二齿轮42a与第一齿轮41a和第三齿轮43a啮合。优选第一齿轮41a的转动轴线与把手30的转动轴线重合,优选第三齿轮43a的转动轴线与挡尘件 20的转动轴线重合。
把手30逆时针转动,由第二预设位置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把手30被放下,由于把手30与第一齿轮41a固定连接,把手30带动第一齿轮 41a逆时针转动,第一齿轮41a带动第二齿轮42a顺时针转动,第二齿轮42a 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三齿轮43a逆时针转动,第三齿轮43a与挡尘件20固定连接,第三齿轮43a逆时针转动带动挡尘件20逆时针转动而打开进灰口11。当把手30顺时针转动由第一预设位置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把手 30被提起,由于把手30与第一齿轮41a固定连接,第一齿轮41a顺时针转动,第二齿轮42a逆时针转动,第二齿轮42a带动第三齿轮43a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三齿轮43a与挡尘件20固定连接,挡尘件20顺时针转动关闭进灰口 11。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挡尘件20能够平稳地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在把手3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述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
当然,对于挡尘件驱动机构40的结构设计,上述的图4所示的带传动方式和图5的齿轮传动方式均为举例,实际上,还可以有很多种其他的传动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设计和选用,只要能实现把手30在放下的过程中,挡尘件驱动机构带动挡尘件20打开进灰口11即可,在此本实施例不一一赘述。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将挡尘件驱动机构分别连接把手和挡尘件,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将把手的作用力传递给挡尘件,把手可相对于盒体运动以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挡尘件驱动机构通过把手的位置改变带动挡尘件在打开或关闭进灰口的状态之间切换,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将把手的位置改变带动挡尘件打开或关闭进灰口,挡尘件对进灰口的开闭是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实现的,不受挡尘件自重的影响,能够有效可靠地打开或关闭进灰口。
并且,把手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把手与盒体的上表面齐平或低于盒体的上表面,把手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把手位于盒体的上方且与盒体的上表面形成预设夹角的第二预设位置,当把手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挡尘件打开进灰口,在把手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挡尘件关闭进灰口,能够实现当尘盒安装至机器中时,把手被放下至第一预设位置,把手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带动挡尘件打开进灰口,当尘盒取出时,把手被提起至第二预设位置,把手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带动挡尘件关闭进灰口。
本实施例的尘盒组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自重来关闭进灰口的方案,在取出尘盒时把手转动在挡尘件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挡尘件强制关闭进灰口,不会出现挡尘件被卡住进灰口而无法关闭进灰口的情况,并且,本方案可以实现尘盒组件装入机器时进灰口打开,取出尘盒时挡尘件运动至进灰口关闭,在取出尘盒组件时不会有异物灰尘从尘盒掉落形成二次污染或损坏机器,提高了用户体验和产品可靠性。并且进灰口的开启是由把手联动开启的,不需要通过风机吹起,因此,不会影响风机的风阻,进而提高了清洁设备的吸尘效果。
如图1所示,进一步的,盒体10上可以设有用于容纳把手30的凹槽13,当把手3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把手30位于凹槽13内。凹槽13的形状可以与把手30的形状相匹配,凹槽13的设置可以有效利用空间,节约整体体积。并且在第一表面A上还可以开设有避让槽A1,避让槽A1的设置可以便于使用者手部从避让槽A1处将把手30提起。
为提高挡尘件20关闭进灰口11的密封效果,防止在取出尘盒的过程中,灰尘从进灰口11处掉落处。在挡尘件20翻转到预设角度范围内时,盒体10 与挡尘件20能够磁性吸合。具体的,盒体10和挡尘件20上均设有磁铁,盒体10上的磁铁与挡尘件20的磁铁的极性相反;或者,盒体10和挡尘件20 中的一个上设有磁铁,盒体10和挡尘件20中的另外一个上设有能够被磁铁吸引的金属。其中,能够被磁铁吸引的金属可以包括:铁、镍、钴,还有其某些合金。采用磁性吸合的方式,当挡尘件20转动到盒体10上的能够感受到盒体10磁性的距离时,挡尘件20被贴吸到盒体10上,从而提高了挡尘件 20关闭进灰口11稳定性和密封性,在尘盒从机器中取出时,集尘腔12中的灰尘和垃圾不会掉落出来。
并且,由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挡尘件20打开进灰口11的方式是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打开的,而非利用风机风力打开,因此,即使挡尘件20被磁性吸合到盒体10上,也不会加大风机的风阻,只需要使用者使用一定力的作用力将把手30放下,使得挡风件11沿打开进灰口11的方向克服磁性吸合力将进灰口11打开即可。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挡尘件20沿远离进灰口11并朝向盒体10的集尘腔12的方向转动以将进灰口11打开。也就是说,挡尘件20打开进灰口的打开方向是与风机的风向一致,从结构上来说,挡尘件20可以设于盒体10 的内侧壁上,具体的,由于风机的风力方向是从进灰口11外侧吹向集尘腔 12的,通过将挡尘件20的打开方向与风机的风向一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风机的风力进一步维持挡尘件20在打开位置。
把手30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带动挡尘件20转动的方向与把手30的设置方式和位置以及挡尘件20的设置方式和位置有关。具体的,如图4所示把手 30和挡尘件20的设置方式和位置,把手30从第一预设位置沿第一转动方向 (顺时针方向)翻转至第二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挡尘件20沿第一转动方向(顺时针方向)从打开进灰口11的状态翻转至关闭进灰口11的状态。把手30 从第二预设位置沿第二转动方向(逆时针方向)翻转至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挡尘件20沿第二转动方向(逆时针方向)从关闭进灰口11的状态翻转至打开进灰口11的状态;其中,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相反。当把手 30和挡尘件20为图示设置方式时,把手30带动挡尘件20转动的过程中,把手30的转动方向与挡尘件20的转动方向一致。
可选的,把手30从第一预设位置沿第一转动方向翻转至第二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挡尘件20沿第二转动方向(逆时针方向)从打开进灰口的状态翻转至关闭进灰口的状态;把手30从第二预设位置沿第二转动方向翻转至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挡尘件沿第一转动方向(顺时针方向)从关闭进灰口的状态翻转至打开进灰口的状态;其中,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相反。当然,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方向还可以为逆时针方向,对应的,第二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当把手30与挡尘件20的设置方式与位置决定了把手30 带动挡尘件20转动时,两者的转动方向是否一致,而两者的设置位置以及两者的转动方向是否一致决定了对挡尘件驱动机构的选取,例如,若采用齿轮作为挡尘件驱动机构,当两者的转动方向一致时,所采用的外啮合齿轮的个数可以为奇数个(例如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三个齿轮:第一齿轮41a、第二齿轮42a和第三齿轮43a),而当两者的转动方向相反时,所采用的外啮合齿轮的个数可以为偶数个。
作为另外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挡尘件20还可以是滑动设在于进灰口 11处,随着把手30的位置变化挡尘件驱动机构40带动挡尘件20平行于进灰口11滑动以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在盒体10的内侧壁上可以设有用于供挡尘件20滑动的滑槽。挡尘件20可以是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滑动,只要能实现将进灰口11打开或关闭即可,本实施例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挡尘件20的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的运动方向来设计挡尘件驱动机构40。
以挡尘件20设置于进灰口11的下方为例,挡尘件20上升打开进灰口 11,挡尘件20下降关闭进灰口11,把手30与挡尘件20之间可以设置连杆 (图中未示出)。当把手30被拉起时,通过连杆拉动挡尘件20上升至关闭进灰口11,当把手30被放下时,通过连杆推动挡尘件20下降至打开进灰口 11。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设计其他的任何合理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 来实现把手30与挡尘件20之间的传动,在此,本实施例不一一赘述。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尘盒组件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保护罩50。驱动机构保护罩50可以设于挡尘件驱动机构40外侧,用于将挡尘件驱动机构40 包围在驱动机构保护罩50内。通过设置驱动机构保护罩50,将挡尘件驱动机构40保护起来,能够有效防止挡尘件驱动机构40被尘盒内的脏污异物卡住,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挡尘件驱动机构40卡死的问题,提高了整机的可靠性。
同时,驱动机构保护罩50可以与盒体10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打开驱动机构保护罩50,从而对其内部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进行维护。另外,驱动机构保护罩50与盒体10之间还可以设有密封垫(图中未示出),以有效密封盒体10与驱动机构保护罩50之间的间隙,更进一步地防止灰尘等进入至挡尘件驱动机构40内,有效保证挡尘件驱动机构40的工作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具体的,该清洁设备可以为扫地机器人。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并不限定清洁设备的类型,例如,清洁设备还可以是自动割草机。该清洁设备包括主体,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尘盒组件,尘盒组件与主体可拆卸地连接。例如,主体上可以形成有用于容纳尘盒组件的容纳空间,尘盒组件可以放置于容纳空间中,并通过可拆卸的连接件,例如卡扣,螺栓等将尘盒组件与主体可拆卸地连接。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清洁设备中的尘盒组件包括:盒体10、挡尘件20、把手30和挡尘件驱动机构40。
具体的,盒体10具有进灰口11。盒体10的内部具体集尘腔12,进灰口 11可以开设于盒体10的一侧面上,并与集尘腔12连通。在清洁设备的风机所产生的吸入风力作用下,灰尘、垃圾等通过进灰口11吸入至盒体10的集尘腔12中。
进灰口1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状,在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挡尘件20的形状也不做限定,但是挡尘件20应该能够完全覆盖进灰口11,以使得能够完全关闭进灰口11。挡尘件20可运动地设于进灰口11处以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
挡尘件20可以为薄塑件,薄塑件的质量较轻,加工工艺简单,可通过注塑批量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挡尘件20可运动地设于进灰口11处,是指挡尘件20能够按照预设方式运动,例如,翻转、滑动等方式改变挡尘件20相对于进灰口11的位置,从而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挡尘件20可翻转地设于进灰口11处。具体的,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铰接。以进灰口11的形状为矩形为例,进灰口11可包括上边缘,下边缘,左边缘和右边缘。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上的进灰口11的上边缘处、下边缘处、左边缘处、右边缘处中的其中一个铰接,优选的,如图2所示,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上且位于进灰口11的上边缘处铰接。
把手30设于盒体上,把手30可相对于盒体10的运动。把手30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具体的,把手30可以相对于盒体10的上表面翻转运动,把手30可以呈门字形,把手30的两端通过转轴分别与盒体10 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当把手3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如图2所示) 时,把手30可以与盒体10的上表面A齐平或低于盒体的上表面A,当把手 30处于第二预设位置(如图3所示)时,把手30可以位于盒体10的上方且与盒体10的上表面A形成预设夹角。在将尘盒组件安装至清洁设备中时,需要将把手30放下,也即将把手30放置在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在将尘盒组件取出清洁设备中时,将把手30提起,也即将把手30提起至第二预设位置。由此,可以通过把手部3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或第二预设位置来分辨尘盒组件是处于安装至清洁设备中,或者从清洁设备中取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预设夹角为90°。
挡尘件驱动机构40用于驱动挡尘件20运动。其中,挡尘件驱动机构40 能够根据把手30的位置驱动挡尘件20运动,以使把手30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挡尘件20处于关闭进灰口11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清洁设备中的尘盒组件包括盒体、把手和挡尘件,挡尘件驱动机构根据把手的位置驱动挡尘件运动,当把手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挡尘件处于关闭进灰口的状态。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根据把手的位置带动挡尘件关闭进灰口,挡尘件对进灰口的关闭是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实现的,不受挡尘件自重的影响,能够有效可靠地关闭进灰口。
下面提供一种具体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的实现形式,具体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分别连接把手30和挡尘件20,用于随着把手30的位置的改变带动挡尘件20打开或关闭进灰口。其中,当把手30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挡尘件20打开进灰口11,当把手30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挡尘件20关闭进灰口11。在本实施例中的挡尘件驱动机构的传动方式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连杆传动。
例如,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包括第一转动轮41,第二转动轮4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转动轮41和第二转动轮42的皮带轮43,第一转动轮41与把手30固定连接,且优选第一转动轮41的转动轴线与把手30的转动轴线重合,第二转动轮42与挡尘件20固定连接,且优选第二转动轮42的转动轴线与挡尘件20的转动轴线重合。
以图4所示视角为例,图4中把手30为第二预设位置的状态,当把手 30逆时针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把手30被放下,由于把手30与第一转动轮41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轮41逆时针转动,皮带轮43带动第二转动轮42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二转动轮42与挡尘件20固定连接,挡尘件20逆时针转动打开进灰口11。当把手30顺时针转动由第一预设位置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把手30被提起,由于把手30与第一转动轮41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轮41顺时针转动,皮带轮43带动第二转动轮42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二转动轮42与挡尘件20固定连接,挡尘件20顺时针转动关闭进灰口11。
或者,挡尘件驱动机构40也可以为齿轮机构,如图2-图5所示,挡尘件驱动机构40可以包括第一齿轮41a,第二齿轮42a和第三齿轮43a,第一齿轮41a与把手30固定连接,第二齿轮42a设于第一齿轮41a与第三齿轮 43a之间,且第二齿轮42a与第一齿轮41a和第三齿轮43a啮合。优选第一齿轮41a的转动轴线与把手30的转动轴线重合,优选第三齿轮43a的转动轴线与挡尘件20的转动轴线重合。
把手30逆时针转动,由第二预设位置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把手30被放下,由于把手30与第一齿轮41a固定连接,把手30带动第一齿轮 41a逆时针转动,第一齿轮41a带动第二齿轮42a顺时针转动,第二齿轮42a 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三齿轮43a逆时针转动,第三齿轮43a与挡尘件20固定连接,第三齿轮43a逆时针转动带动挡尘件20逆时针转动而打开进灰口11。当把手30顺时针转动由第一预设位置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把手 30被提起,由于把手30与第一齿轮41a固定连接,第一齿轮41a顺时针转动,第二齿轮42a逆时针转动,第二齿轮42a带动第三齿轮43a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三齿轮43a与挡尘件20固定连接,挡尘件20顺时针转动关闭进灰口 11。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挡尘件20能够平稳地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在把手3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述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
当然,对于挡尘件驱动机构40的结构设计,上述的图4所示的带传动方式和图5的齿轮传动方式均为举例,实际上,还可以有很多种其他的传动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设计和选用,只要能实现把手30在放下的过程中,驱动机构带动挡尘件20打开进灰口11即可,在此本实施例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将挡尘件驱动机构分别连接把手和挡尘件,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将把手的作用力传递给挡尘件,把手可相对于盒体运动以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挡尘件驱动机构通过把手的位置改变带动挡尘件在打开或关闭进灰口的状态之间切换,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将把手的位置改变带动挡尘件打开或关闭进灰口,挡尘件对进灰口的开闭是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实现的,不受挡尘件自重的影响,能够有效可靠地打开或关闭进灰口。
并且,把手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把手与盒体的上表面齐平或低于盒体的上表面,把手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把手位于盒体的上方且与盒体的上表面形成预设夹角的第二预设位置,当把手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挡尘件打开进灰口,在把手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挡尘件关闭进灰口,能够实现当尘盒安装至机器中时,把手被放下至第一预设位置,把手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带动挡尘件打开进灰口,当尘盒取出时,把手被提起至第二预设位置,把手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带动挡尘件关闭进灰口。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清洁设备,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自重来关闭进灰口的方案,在取出尘盒时把手转动在挡尘件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挡尘件强制关闭进灰口,不会出现挡尘件被卡住进灰口而无法关闭进灰口的情况,并且,本方案可以实现尘盒组件装入机器时进灰口打开,取出尘盒时挡尘件运动至进灰口关闭,在取出尘盒组件时不会有异物灰尘从尘盒掉落形成二次污染或损坏机器,提高了用户体验和产品可靠性。并且进灰口的开启是由把手联动开启的,不需要通过风机吹起,因此,不会影响风机的风阻,进而提高了清洁设备的吸尘效果。如图1所示,进一步的,盒体10上可以设有用于容纳把手30的凹槽13,当把手3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把手30位于凹槽 13内。凹槽13的形状可以与把手30的形状相匹配,凹槽13的设置可以有效利用空间,节约整体体积。并且在第一表面A上还可以开设有避让槽A1,避让槽A1的设置可以便于使用者手部从避让槽A1处将把手30提起。
为提高挡尘件20关闭进灰口11的密封效果,防止在取出尘盒的过程中,灰尘从进灰口11处掉落处。在挡尘件20翻转到预设角度范围内时,盒体10 与挡尘件20能够磁性吸合。具体的,盒体10和挡尘件20上均设有磁铁,盒体10上的磁铁与挡尘件20的磁铁的极性相反;或者,盒体10和挡尘件20 中的一个上设有磁铁,盒体10和挡尘件20中的另外一个上设有能够被磁铁吸引的金属。其中,能够被磁铁吸引的金属可以包括:铁、镍、钴,还有其某些合金。采用磁性吸合的方式,当挡尘件20转动到盒体10上的能够感受到盒体10磁性的距离时,挡尘件20被贴吸到盒体10上,从而提高了挡尘件 20关闭进灰口11稳定性和密封性,在尘盒从机器中取出时,集尘腔12中的灰尘和垃圾不会掉落出来。
并且,由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挡尘件20打开进灰口11的方式是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打开的,而非利用风机风力打开,因此,即使挡尘件20被磁性吸合到盒体10上,也不会加大风机的风阻,只需要使用者使用一定力的作用力将把手30放下,使得挡风件11沿打开进灰口11的方向克服磁性吸合力将进灰口11打开即可。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挡尘件20沿远离进灰口11并朝向盒体10的集尘腔12的方向转动以将进灰口11打开。也就是说,挡尘件20打开进灰口的打开方向是与风机的风向一致,从结构上来说,挡尘件20可以设于盒体10 的内侧壁上,具体的,由于风机的风力方向是从进灰口11外侧吹向集尘腔 12的,通过将挡尘件20的打开方向与风机的风向一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风机的风力进一步维持挡尘件20在打开位置。
把手30通过挡尘件驱动机构带动挡尘件20转动的方向与把手30的设置方式和位置以及挡尘件20的设置方式和位置有关。具体的,如图4所示把手30和挡尘件20的设置方式和位置,把手30从第一预设位置沿第一转动方向 (顺时针方向)翻转至第二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挡尘件20沿第一转动方向(顺时针方向)从打开进灰口11的状态翻转至关闭进灰口11的状态。把手30 从第二预设位置沿第二转动方向(逆时针方向)翻转至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挡尘件20沿第二转动方向(逆时针方向)从关闭进灰口11的状态翻转至打开进灰口11的状态;其中,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相反。当把手 30和挡尘件20为图示设置方式时,把手30带动挡尘件20转动的过程中,把手30的转动方向与挡尘件20的转动方向一致。
可选的,把手30从第一预设位置沿第一转动方向翻转至第二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挡尘件20沿第二转动方向(逆时针方向)从打开进灰口的状态翻转至关闭进灰口的状态;把手30从第二预设位置沿第二转动方向翻转至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中,挡尘件沿第一转动方向(顺时针方向)从关闭进灰口的状态翻转至打开进灰口的状态;其中,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相反。当然,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方向还可以为逆时针方向,对应的,第二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当把手30与挡尘件20的设置方式与位置决定了把手30 带动挡尘件20转动时,两者的转动方向是否一致,而两者的设置位置以及两者的转动方向是否一致决定了对挡尘件驱动机构的选取,例如,若采用齿轮作为挡尘件驱动机构,当两者的转动方向一致时,所采用的外啮合齿轮的个数可以为奇数个(例如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三个齿轮:第一齿轮41a、第二齿轮42a和第三齿轮43a),而当两者的转动方向相反时,所采用的外啮合齿轮的个数可以为偶数个。
作为另外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挡尘件20还可以是滑动设在于进灰口 11处,随着把手30的位置变化挡尘件驱动机构40带动挡尘件20平行于进灰口11滑动以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在盒体10的内侧壁上可以设有用于供挡尘件20滑动的滑槽。挡尘件20可以是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滑动,只要能实现将进灰口11打开或关闭即可,本实施例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挡尘件20的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的运动方向来设计挡尘件驱动机构40。
以挡尘件20设置于进灰口11的下方为例,挡尘件20上升打开进灰口 11,挡尘件20下降关闭进灰口11,把手30与挡尘件20之间可以设置连杆 (图中未示出)。当把手30被拉起时,通过连杆拉动挡尘件20上升至关闭进灰口11,当把手30被放下时,通过连杆推动挡尘件20下降至打开进灰口 11。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设计其他的任何合理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 来实现把手30与挡尘件20之间的传动,在此,本实施例不一一赘述。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尘盒组件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保护罩50。驱动机构保护罩50可以设于挡尘件驱动机构40外侧,用于将挡尘件驱动机构40 包围在驱动机构保护罩50内。通过设置驱动机构保护罩50,将挡尘件驱动机构40保护起来,能够有效防止挡尘件驱动机构40被尘盒内的脏污异物卡住,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挡尘件驱动机构40卡死的问题,提高了整机的可靠性。
同时,驱动机构保护罩50可以与盒体10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打开驱动机构保护罩50,从而对其内部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进行维护。另外,驱动机构保护罩50与盒体10之间还可以设有密封垫(图中未示出),以有效密封盒体10与驱动机构保护罩50之间的间隙,更进一步地防止灰尘等进入至挡尘件驱动机构40内,有效保证挡尘件驱动机构40的工作可靠性。
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扫地机器人作为清洁设备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尘盒组件与实施例二提供的清洁设备进行说明:
应用场景1:
用户在使用扫地机器人的过程中,将尘盒组件装入机器人主体中,把手放下在第一预设位置,挡尘件被把手及驱动机构带动而转动至打开进灰口,在扫地机器人的风机的风力作用下,灰尘和垃圾被吸入进灰口被储存在集尘腔中,当扫地机器人工作完毕后,关闭扫地机器人,将尘盒从机器人主体中取出,把手被提起在第二预设位置,挡尘件被把手及驱动机构带动而转动至关闭进灰口,使得在尘盒取出的过程,尘盒内的灰尘和垃圾不会掉落在机器人内部或者地面上,用户取出尘盒后,可将把手放下至第一预设位置,进而将集尘腔中的灰尘和垃圾等从进灰口倾倒出去,进而实现对尘盒内部的清理,清理完毕后,直接再将尘盒装入至机器人主体中即可。
应用场景2:
用户在使用扫地机器人的过程中,将尘盒组件装入机器人主体中,把手放下在第一预设位置,挡尘件被把手及驱动机构带动而滑动至打开进灰口,在扫地机器人的风机的风力作用下,灰尘和垃圾被吸入进灰口被储存在集尘腔中,当扫地机器人工作完毕后,关闭扫地机器人,将尘盒从机器人主体中取出,把手被提起在第二预设位置,挡尘件被把手及驱动机构带动而滑动至关闭进灰口,使得在尘盒取出的过程,尘盒内的灰尘和垃圾不会掉落在机器人内部或者地面上,用户取出尘盒后,可将把手放下至第一预设位置,进而将集尘腔中的灰尘和垃圾等从进灰口倾倒出去,进而实现对尘盒内部的清理,清理完毕后,直接再将尘盒装入至机器人主体中即可。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的尘盒组件,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的电控原理图,如图1-图3以及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尘盒组件包括:盒体10、挡尘件20、把手30、挡尘件驱动机构40,具体的,挡尘件驱动机构40可以包括:感应装置40a和控制装置40b。
盒体10具有进灰口11。盒体10的内部具体集尘腔12,进灰口11可以开设于盒体10的一侧面上,并与集尘腔12连通。在清洁设备的风机所产生的吸入风力作用下,灰尘、垃圾等通过进灰口11吸入至盒体10的集尘腔12 中。
进灰口1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状,在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挡尘件20的形状也不做限定,但是挡尘件20应该能够完全覆盖进灰口11,以使得能够完全关闭进灰口11。挡尘件20可运动地设于进灰口11处以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
挡尘件20可以为薄塑件,薄塑件的质量较轻,加工工艺简单,可通过注塑批量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挡尘件20可运动地设于进灰口11处,是指挡尘件20能够按照预设方式运动,例如,翻转、滑动等方式改变挡尘件20相对于进灰口11的位置,从而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挡尘件20可翻转地设于进灰口11处。具体的,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铰接。以进灰口11的形状为矩形为例,进灰口11可包括上边缘,下边缘,左边缘和右边缘。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上的进灰口11的上边缘处、下边缘处、左边缘处、右边缘处中的其中一个铰接,优选的,如图2所示,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上且位于进灰口11的上边缘处铰接。
把手30可相对于盒体10的运动。把手30相对于盒体10运动以使得把手30的位置改变,具体的,把手30可以相对于盒体10的上表面翻转运动,把手30可以呈门字形,把手30的两端通过转轴分别与盒体10铰接。
具体的,当把手3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如图2所示)时,把手30可以与盒体10的上表面A齐平或低于盒体的上表面A,当把手30处于第二预设位置(如图3所示)时,把手30可以位于盒体10的上方且与盒体10的上表面A形成预设夹角。在将尘盒组件安装至清洁设备中时,需要将把手30放下,也即将把手30放置在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在将尘盒组件取出清洁设备中时,将把手30提起,也即将把手30提起至第二预设位置。由此,可以通过把手3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或第二预设位置来分辨尘盒组件是处于安装至清洁设备中,或者从清洁设备中取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预设夹角为90°。
感应装置40a用于感应把手30所处位置。具体的,感应装置40a可以是实时地感应把手30所处位置,例如感应装置40a为角度测量器,以用于测量把手30相对于盒体10上表面A的角度来确定把手30所处位置,例如,当测量到把手30与盒体10上表面A的角度为0°时,可确定把手30为第一预设位置,当测量到把手30与盒体10上表面A的角度为90°时,可确定把手30为第二预设位置。或者,感应装置40a可以为一触发弹片,当把手30运动到预设位置时,把手30抵顶到该触发弹片,以使得感应装置40a感应到把手30,进而可确定把手30此时所对应的位置。感应装置40a感应把手30位置的方式有很多,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选用。
控制装置40b与挡尘件20连接,并与感应装置40a电连接。其中,当感应装置40a感应到把手30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控制装置40b控制挡尘件 20关闭进灰口。在本实施例中,当挡尘件20的运动为转动时,控制装置40b 可以为一微型旋转电机,当挡尘件20的运动为滑动时,控制装置40b可以为直线电机。当感应装置40a感应到把手30处于预设位置时(例如,把手30 与盒体10之间的夹角为预设值,或者感应装置40a收到触发信号),控制装置40b接收到感应装置40a所发送的感应信号,则控制挡尘件20关闭进灰口 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组件,通过感应装置感应把手的位置,当感应装置感应到把手处于预设位置时,控制装置控制挡尘件关闭进灰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挡尘件对进灰口的关闭是通过控制装置实现的,通过感应把手的位置,只要把手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控制装置就控制挡尘件关闭进灰口,不受挡尘件自重的影响,能够有效可靠地关闭进灰口,不会出现由于挡尘件自重较轻而导致挡尘件关闭不到位的情况。
另外,为便于尘盒组件取出清洁设备后倾倒灰尘和垃圾,控制装置还可以根据用户指令打开进灰口11,具体的,例如控制装置40b可以与一开关电连接,当用户触发该开关时,控制装置40b可以控制挡尘件20打开进灰口 11。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清洁设备,具体的,该清洁设备可以为扫地机器人,该清洁设备包括主体,还包括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尘盒组件,尘盒组件与主体可拆卸地连接。例如,主体上可以形成有用于容纳尘盒组件的容纳空间,尘盒组件可以放置于容纳空间中,并通过可拆卸的连接件,例如卡扣,螺栓等将尘盒组件与主体可拆卸地连接。
尘盒组件包括:盒体10、挡尘件20、把手30、感应装置40a和控制装置40b。
盒体10具有进灰口11。盒体10的内部具体集尘腔12,进灰口11可以开设于盒体10的一侧面上,并与集尘腔12连通。在清洁设备的风机所产生的吸入风力作用下,灰尘、垃圾等通过进灰口11吸入至盒体10的集尘腔12 中。
进灰口1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状,在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挡尘件20的形状也不做限定,但是挡尘件20应该能够完全覆盖进灰口11,以使得能够完全关闭进灰口11。挡尘件20可运动地设于进灰口11处以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
挡尘件20可以为薄塑件,薄塑件的质量较轻,加工工艺简单,可通过注塑批量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挡尘件20可运动地设于进灰口11处,是指挡尘件20能够按照预设方式运动,例如,翻转、滑动等方式改变挡尘件20相对于进灰口11的位置,从而打开或关闭进灰口11。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挡尘件20可翻转地设于进灰口11处。具体的,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铰接。以进灰口11的形状为矩形为例,进灰口11可包括上边缘,下边缘,左边缘和右边缘。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上的进灰口11的上边缘处、下边缘处、左边缘处、右边缘处中的其中一个铰接,优选的,如图2所示,挡尘件20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0上且位于进灰口11的上边缘处铰接。
把手30可相对于盒体10的运动。把手30相对于盒体10运动以使得把手30的位置改变,具体的,把手30可以相对于盒体10的上表面翻转运动,把手30可以呈门字形,把手30的两端通过转轴分别与盒体10铰接。
具体的,当把手3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如图2所示)时,把手30可以与盒体10的上表面A齐平或低于盒体的上表面A,当把手30处于第二预设位置(如图3所示)时,把手30可以位于盒体10的上方且与盒体10的上表面A形成预设夹角。在将尘盒组件安装至清洁设备中时,需要将把手30放下,也即将把手30放置在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在将尘盒组件取出清洁设备中时,将把手30提起,也即将把手30提起至第二预设位置。由此,可以通过把手3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或第二预设位置来分辨尘盒组件是处于安装至清洁设备中,或者从清洁设备中取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预设夹角为90°。
感应装置40a用于感应把手30所处位置。具体的,感应装置40a可以是实时地感应把手30所处位置,例如感应装置40a为角度测量器,以用于测量把手30相对于盒体10上表面A的角度来确定把手30所处位置,例如,当测量到把手30与盒体10上表面A的角度为0°时,可确定把手30为第一预设位置,当测量到把手30与盒体10上表面A的角度为90°时,可确定把手 30为第二预设位置。或者,感应装置40a可以为一触发弹片,当把手30运动到第二预设位置时,把手30抵顶到该触发弹片,以使得感应装置40a感应到把手30,进而可确定把手30此时所对应的位置。感应装置40a感应把手 30位置的方式有很多,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选用。
控制装置40b与挡尘件20连接,并与感应装置40a电连接。其中,当感应装置40a感应到把手30位于预设位置时,控制装置40b控制挡尘件20关闭进灰口。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预设位置作为预设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当挡尘件20的运动为转动时,控制装置40b可以为一微型旋转电机,当挡尘件20的运动为滑动时,控制装置40b可以为直线电机。当感应装置40a 感应到把手30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例如,把手30与盒体10之间的夹角为预设值,或者感应装置40a收到触发信号),控制装置40b接收到感应装置 40a所发送的感应信号,则控制挡尘件20关闭进灰口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通过感应装置感应把手的位置,当感应装置感应到把手处于预设位置时,控制装置控制挡尘件关闭进灰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挡尘件对进灰口的关闭是通过控制装置实现的,通过感应把手的位置,只要把手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控制装置就控制挡尘件关闭进灰口,不受挡尘件自重的影响,能够有效可靠地关闭进灰口,不会出现由于挡尘件自重较轻而导致挡尘件关闭不到位的情况。
另外,为便于尘盒组件取出清洁设备后倾倒灰尘和垃圾,控制装置还可以根据用户指令打开进灰口11,具体的,例如控制装置40b可以与一开关电连接,当用户触发该开关时,控制装置40b可以控制挡尘件20打开进灰口 11。
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扫地机器人作为清洁设备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尘盒组件与实施例四提供的清洁设备进行说明:
应用场景3:
用户在使用扫地机器人的过程中,将尘盒组件装入机器人主体中,挡尘件可以被风机吹动而打开进灰口,在扫地机器人的风机的风力作用下,灰尘和垃圾被吸入进灰口被储存在集尘腔中,当扫地机器人工作完毕后,关闭扫地机器人,将尘盒从机器人主体中取出,把手被提起至第二预设位置,感应装置感应到把手处于该第二预设位置发出感应信号,控制装置接收到该感应信号而控制挡尘件关闭进灰口,使得在尘盒取出的过程,尘盒内的灰尘和垃圾不会掉落在机器人内部或者地面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尘盒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具有进灰口;
挡尘件,可运动地设于所述进灰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灰口;
把手,设于所述盒体上,所述把手可相对于所述盒体运动,且所述把手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
挡尘件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挡尘件运动;
其中,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能够根据所述把手的位置驱动所述挡尘件运动,以使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盒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分别连接所述把手和所述挡尘件,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用于随着所述把手的位置的改变带动所述挡尘件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灰口;
其中,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打开所述进灰口的状态,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盒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把手处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把手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齐平或低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当所述把手处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盒体的上方且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形成预设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轮和所述第二转动轮的皮带轮,所述第一转动轮与所述把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轮与所述挡尘件固定连接;
或者,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把手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挡尘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机构保护罩,设于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外侧,用于将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包围在所述驱动机构保护罩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包括:
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所述把手所处位置;
控制装置,与所述挡尘件连接,并与所述感应装置电连接;
其中,当所述感应装置感应到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挡尘件关闭所述进灰口。
7.一种清洁设备,包括主体和尘盒组件,所述尘盒组件与所述主体可拆卸地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尘盒组件包括:
盒体,具有进灰口;
挡尘件,可运动地设于所述进灰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灰口;
把手,设于所述盒体上,所述把手可相对于所述盒体运动,且所述把手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
挡尘件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挡尘件运动;
其中,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分别连接所述把手和所述挡尘件,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用于随着所述把手的位置的改变带动所述挡尘件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灰口;
其中,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打开所述进灰口的状态,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挡尘件处于关闭所述进灰口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把手处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把手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齐平或低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当所述把手处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盒体的上方且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形成预设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尘件驱动机构包括:
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所述把手所处位置;
控制装置,与所述挡尘件连接,并与所述感应装置电连接;
其中,当所述感应装置感应到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挡尘件关闭所述进灰口。
CN201921019827.1U 2019-07-02 2019-07-02 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 Active CN211155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9827.1U CN211155570U (zh) 2019-07-02 2019-07-02 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9827.1U CN211155570U (zh) 2019-07-02 2019-07-02 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55570U true CN211155570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787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19827.1U Active CN211155570U (zh) 2019-07-02 2019-07-02 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5557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5531A (zh) * 2020-09-11 2021-03-19 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尘盒组件、清洁机器人和清洁系统
CN114642380A (zh) * 2020-12-21 2022-06-21 美智纵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集尘盒以及清洁装置
CN116099826A (zh) * 2021-11-10 2023-05-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一种lto磁带清理装置及清理方法
CN116099826B (zh) * 2021-11-10 2024-06-0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一种lto磁带清理装置及清理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5531A (zh) * 2020-09-11 2021-03-19 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尘盒组件、清洁机器人和清洁系统
CN114642380A (zh) * 2020-12-21 2022-06-21 美智纵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集尘盒以及清洁装置
CN116099826A (zh) * 2021-11-10 2023-05-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一种lto磁带清理装置及清理方法
CN116099826B (zh) * 2021-11-10 2024-06-0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一种lto磁带清理装置及清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55570U (zh) 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
US9888819B2 (en) Robot cleaner
EP2417893B1 (en) Robot cleaner
JP2022141748A (ja) 清掃箱およびそれを含む移動式掃除ロボット
CN111743459A (zh) 智能清洁系统、自主机器人和基站
CN209899274U (zh) 智能清洁系统、自主机器人和基站
DE102010016263A1 (de) Basisstation für einen Saug- und/oder Kehrroboter
CN112168069A (zh) 尘盒组件及清洁设备
CN112515531A (zh) 尘盒组件、清洁机器人和清洁系统
CN112515532A (zh) 尘盒组件、清洁机器人和清洁系统
CN112294190A (zh) 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站及具有其的集尘系统
CN103565348A (zh) 智能清洁系统
CN109051422B (zh) 一种倾倒垃圾机器人
CN113171027A (zh) 清洁装置、尘盒组件、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209568802U (zh) 一种电子锁
KR101393492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먼지통 개폐장치
CN114468846A (zh) 扫地机器人的充电站、扫地机器人及组合式清洁系统
CN209291205U (zh) 一种智能垃圾桶
CN212630659U (zh) 尘盒组件、清洁机器人和清洁系统
CA2854112C (en) Lockout device for switchgear
CN208631262U (zh) 一种土地测绘滤波器的防尘箱
CN112545385A (zh) 集尘盒及扫地机器人
CN217365665U (zh) 集尘盒仓门打开装置和扫地机
KR100474086B1 (ko) 촬상유닛의 개폐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로봇청소기
CN218009553U (zh) 收纳件及清洁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