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52050U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52050U
CN211152050U CN201922075655.6U CN201922075655U CN211152050U CN 211152050 U CN211152050 U CN 211152050U CN 201922075655 U CN201922075655 U CN 201922075655U CN 211152050 U CN211152050 U CN 2111520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ke
leg
mobile terminal
camera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7565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裕
周奇群
韦怡
陈嘉伟
周彦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7565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520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520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520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摄像头、壳体以及防抖支腿;摄像头设置于壳体内;防抖支腿的第一端与壳体活动连接以能够在防抖支撑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切换,当防抖支腿处于防抖支撑状态时,防抖支腿的第二端凸出于壳体的外表面,当防抖支腿处于收纳状态时,防抖支腿收纳于壳体内,或者,防抖支腿的第二端凸出于壳体外表面,且防抖支腿位于收纳状态时凸出于壳体外表面的凸出长度小于位于防抖支撑状态时的凸出长度。当需要超微距拍摄时,防抖支腿远离的第二端支撑在被拍摄物所在的支撑面上,支撑面对移动终端形成较好的受力支撑,移动终端处于稳定支撑状态,即使有用户手抖的现象也基本不会影响摄像头的成像,极大地提升摄像头的成像效果。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以手机为例,相关技术中,部分手机配置有微距镜头,以实现微距拍摄功能。在微距拍摄模式下,微距镜头物距较短,因而景深比较短,操作者不经意的手抖容易导致拍摄物体成像模糊,影响用户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防抖效果较好的移动终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摄像头、壳体以及防抖支腿;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防抖支腿的第一端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以能够在防抖支撑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防抖支腿处于防抖支撑状态时,所述防抖支腿的第二端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用以支撑所述移动终端;当所述防抖支腿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防抖支腿收纳于所述壳体内,或者,所述防抖支腿的第二端凸出于所述壳体外表面,且所述防抖支腿位于收纳状态时凸出于所述壳体外表面的凸出长度小于位于防抖支撑状态时的凸出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设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朝向所述摄像头的物侧敞开;所述防抖支腿的另一端能够从所述容纳空间的敞开处凸出于所述壳体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防抖支腿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容纳空间朝向敞开侧的底侧具有倾斜滑动面,所述防抖支腿的一端与所述倾斜滑动面滑动接触,所述倾斜滑动面沿所述防抖支腿的滑动方向具有高度变化,以实现所述防抖支腿在所述防抖支撑状态和所述收纳状态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倾斜滑动面包括倾斜平面和/或倾斜曲面。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敞开处,所述滑动件能够带动所述防抖支腿滑动。
进一步地,当所述防抖支腿处于收纳状态,所述滑动件和所述防抖支腿共同覆盖所述容纳空间的敞开处。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件上形成有避让孔,所述防抖支腿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避让孔中。
进一步地,当所述防抖支腿处于收纳状态,所述防抖支腿的第二端的端面、所述滑动件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空间环绕所述摄像头的周围设置,所述滑动件呈环绕所述摄像头的圆环状,所述倾斜滑动面沿所述摄像头的周向延伸,所述滑动件带动所述防抖支腿绕所述摄像头的周向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空间沿周向被间隔为多个子空间,所述防抖支腿的数量为多个,每一所述防抖支腿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子空间中,每一个设置有所述防抖支腿所述子空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倾斜滑动面,多个所述子空间内的所述倾斜滑动面沿环绕所述摄像头同一方向的高度均增大,所述滑动件上形成有多个避让孔,每一所述防抖支腿滑动地穿设于对应的所述避让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防抖支腿的第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容纳空间的底侧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具有背离所述容纳空间敞开侧的滑动止挡面,所述滑槽沿所述倾斜滑动面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限位结构滑动地设置于滑槽内,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滑动止挡面滑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防抖支腿的一端与所述壳体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导光板和位于所述导光板内侧的补光灯,所述导光板环绕设置于所述摄像头的周围,所述导光板能够将所述补光灯的光线投向摄像头的拍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摄像头和所述防抖支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沿径向的朝向摄像头一侧的表面为出光面,所述出光面朝向壳体外侧倾斜以将光线汇聚至所述摄像头的拍摄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当需要进行超微距拍摄时,使防抖支腿的第二端凸出于壳体表面,即防抖支腿处于防抖支撑状态,拍摄时,防抖支腿的第二端支撑在被拍摄物所在的支撑面上,支撑面对移动终端形成较好的受力支撑,移动终端不再处于悬空状态,而是处于稳定支撑状态,因此,用户即使有手抖的现象也基本不会影响摄像头的成像,能够极大地提升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当不需要超微距拍摄时,使防抖支腿处于收纳状态,能够避免防抖支腿影响移动终端的正常使用,也能够减少移动终端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移动终端的部分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滑动件与防抖支腿的配合示意图,其中,实心箭头和虚线表示剖切位置,实线箭头表示转动方向,防抖支腿处于收纳状态;
图4为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结构沿实线箭头方向转动一定角度后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沿图4相同剖视位置的剖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结构沿实线箭头方向继续转动一定角度后的示意图,其中,防抖支腿处于防抖支撑状态;
图8为图7所示结构沿图4相同剖视位置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沿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的防抖支腿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13为移动终端拍摄被拍摄物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摄像头10;壳体20;容纳空间201;子空间201’;倾斜滑动面202;子平面202’;滑槽203;滑动止挡面203a;防抖支腿30;限位结构301;滑动件40;导光板50;入光面501;出光面502;补光灯60;被拍摄物100;支撑面L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内”、“外”是针对结构本身而言的,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和便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以下实施例,以移动终端为手机为例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摄像头10、壳体20以及防抖支腿30。摄像头10设置于壳体20内,移动终端可以直接通过摄像头10进行拍摄。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摄像头10包括镜头11、图像传感器12以及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图像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在拍照过程中,请参阅图13,被拍摄物17的光线进入摄像头10,入射光首先进入镜头11,然后到达图像传感器12,光线中的光子打到图像传感器12上产生可移动电荷,这是内光电效应,可移动电荷汇集形成电信号,经过A/D转换器进行数模转换,即把电荷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送到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处理,最终传输到终端设备的屏幕上形成显示图像18,即实现了对被拍摄物的拍照。具体的,DSP的结构包括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图像信号处理器)和JPEG encoder(JPEG图像解码器),其中,ISP是决定影像流畅的关键。可以理解的是,对于CMOS,可以将DSP集成在CMOS内。CMOS具有集成度高、功耗低、成本低等优点,比较适合安装空间受限的手机。
PCB可以是硬板、软板或者软硬结合板。当手机采用CMOS时,CMOS可适用硬板、软板或者软硬结合板中的任何一种。当手机采用CCD,则只能用软硬结合板,而软硬结合板在上述三种板中的价格最高,因此,当采用CCD时,会导致手机成本偏高。
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头能够进行近景微距拍摄,微距拍摄指的是,通过镜头的光学能力,在保证被拍摄物成像清楚的前提下,终端设备在距离被拍摄物较近时较大的光学放大率进行拍摄,其中,光学放大率指的是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高度与被拍摄物的高度之间的比值。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感受到的放大率=光学放大率*屏幕放大率*数码放大率,光学放大率指图像传感器上成像的高度与被拍摄物的高度的比值,屏幕放大率指屏幕尺寸与图像传感器尺寸的比值,数码放大率是用户人为放大屏幕中部分而产生同一部分的放大后在屏幕上的尺寸与放大前在屏幕上的尺寸的比值。具体的,举例说明,用户在拍摄后所感受到的图像的放大原理,如图13所示,被拍摄物17上反射的光线在经过镜头11后到达图像传感器12上,然后产生电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器件,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经过DSP处理后,传输到终端设备的屏幕上形成图像18,而用户可在屏幕上按需对图像18的局部进行放大,此时在屏幕上所显示的图像便为屏幕放大图像19。
具体的,根据基本的光学成像原理,tan(FOV/2)=成像高度/焦距=被拍摄物高度/物距,光学放大率=成像高度/被拍摄物高度=焦距/物距。其中,FOV(Field ofVision)为视场角,视场角是指光学仪器中以光学仪器的镜头中心为顶点,以被测或被拍摄物可通过镜头中心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构成的夹角。FOV通常用于衡量镜头的视野范围,例如,常规的标准镜头的视角在45度左右,广角镜头的视角在60度以上。根据上面的光学放大率的计算公式,要增大光学放大率,可通过减小物距或增大焦距来实现,即在保证成像清楚的前提下,镜头尽可能的靠近被拍摄物和增加镜头的焦距来实现。
根据高斯成像公式,1/f=1/u+1/v。其中f为焦距;u为物距;v为像距;当u>2f,在图像传感器上成缩小倒立的像;当u=2f,v=f,即焦距等于像距,在图像传感器上成等大倒立的像;f<u<2f,在图像传感器上成放大倒立的像;当u=f,不成像;当u<f,呈虚像,不能在图像传感器上成像。因此,在焦虑f不变的情况下,v和u呈相反的变化趋势,u增加,则v减小,u减小,则v增加。由于微距拍摄是一种近距离拍摄以得到放大的被拍摄物的图像的拍摄方式,即在图像传感器上成放大的实像,因此,近景微距拍摄时,物距u比较小,因此,为了满足对焦的需要,镜头的焦距需要更小,以保证f<u<2f,且像距和物距满足上述的高斯成像公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头10中的镜头可以为超微距镜头,即在物距很小的情况下能够清晰的进行大光学放大率的拍摄的镜头。摄影界国际公认的说法是,达到1∶1~1∶4左右光学放大率的拍摄都属微距摄影。本申请实施例中,超微距镜头指的是工作距离小于10mm时仍能够实现合焦的微距镜头,即工作距离小于10mm时图像传感器仍能够清晰成像。。需要说明的是,镜头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超微距镜头;也可以是在移动终端内置的主镜头的物侧叠加一枚和多枚透镜片形成的复合超微距镜头,具体地,当需要进行微距或超微距拍摄时,透镜片叠加在主镜头的物侧,入射光依次经过透镜片和主镜头,当不需要进行微距或超微距拍摄时,移走透镜片,直接采用主镜头进行拍摄即可。
超微距镜头可以是长焦超微距镜头,也可以是广角超微距镜头。本申请实施例中,超微距镜头为广角超微距镜头,示例性地,广角超微距镜头的有效焦距f为1.335mm,最大像高处的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为77.6度,光圈值(f-number)为2.8,最小工作距离为3mm,其中,工作距离为被拍摄物到镜头前端的距离,也就是说镜头能够对物距在3mm左右的被拍摄物体对焦。
本申请实施例中,防抖支腿30的第一端与壳体20活动连接以能够在防抖支撑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切换,当防抖支腿30处于防抖支撑状态时,防抖支腿30的第二端凸出于壳体20的外表面,用以支撑所述移动终端;当防抖支腿30处于收纳状态,防抖支腿30收纳于壳体20内,或者,防抖支腿30的第二端凸出于壳体20外表面,且防抖支腿20位于收纳状态时凸出于壳体20外表面的凸出长度小于位于防抖支撑状态时的凸出长度。
具体地,当防抖支腿30处于收纳状态时,一种实施例中,防抖支腿30收纳于壳体20内,也就是说,防抖支腿30不会凸出于壳体20的外表面。另一种实施例中,防抖支腿30的第二端凸出于壳体20的外表面,也就是说,该实施例中,防抖支腿30无论处于的防抖支撑状态还是处于收纳状态,所述防抖支腿的第二端总是凸出于壳体20的外表面,且防抖支腿30位于收纳状态时凸出于壳体20外表面的凸出长度远小于位于防抖支撑状态时的凸出长度;需要说明的是,在防抖支撑状态下,防抖支腿30凸出于壳体20表面的凸出长度要求能够满足支撑作用;在收纳状态下,防抖支腿30的凸出长度应尽量避免过于凸出壳体20表面,以防止影响移动终端的正常使用,也避免过多地增大移动终端的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当需要进行超微距拍摄时,使防抖支腿30的第二端凸出于壳体20表面,即防抖支腿30处于防抖支撑状态,拍摄时,防抖支腿30远离壳体20的第二端支撑在被拍摄物100所在的支撑面L上,支撑面L对移动终端形成较好的受力支撑,移动终端不再处于悬空状态,而是处于稳定支撑状态,因此,用户即使有手抖的现象也基本不会影响摄像头10的成像,能够极大地提升摄像头10的成像效果。当不需要超微距拍摄时,使防抖支腿30处于收纳状态,能够避免防抖支腿30影响移动终端的正常使用,也能够减少移动终端的尺寸。
可以理解的是,防抖支腿30凸出于壳体20表面的凸出长度满足在超微距拍摄模式下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即可。例如,防抖支腿30凸出于壳体20表面的高度值小于或等于1厘米,如此便于在不额外增大移动终端厚度的情况下收纳防抖支腿30。
当拍摄的物距只有几毫米时,移动终端会遮盖被拍摄物,造成被拍摄物区域照度不足,因此,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移动终端包括设置于壳体20上的导光板50以及位于导光板50内侧的补光灯60,导光板50环绕摄像头10设置,导光板50呈环形,导光板50能够将补光灯60的光线投向摄像头10的拍摄区域,也就是说,为摄像头10的视场补光。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微距或超微距的拍摄,导光板50位于防抖支腿30和摄像头10之间,导光板50距离摄像头10的边缘较近,例如,示例性地,导光板50沿径向朝向摄像头一侧的边缘与摄像头10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5毫米。
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导光板50沿径向的朝向摄像头10一侧的表面为朝向壳体20外侧倾斜的出光面502,也就是说,导光板50的沿厚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为入光面501,补光灯60的光线经入光面501进入导光板50内,在导光板50内进行多次全反射后最终从上述倾斜的出光面502发出,并投向摄像头10的拍摄区域。由于出光面502朝向壳体20外侧倾斜,因此,从出光面502发出的光线汇聚至摄像头10的拍摄区域,使得摄像头10在超微距拍摄的情况下,拍摄区域具有足够的照度。
防抖支腿30可以是手动驱动其运动,也可以是通过音圈马达、压电陶瓷、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等自动驱动,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
防抖支腿30与壳体20的活动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可以是滑动连接或者转动连接。
一实施例中,防抖支腿30的第一端与壳体20铰接,防抖支腿30能够绕铰接点转动,在转动过程中,防抖支腿30与壳体20表面之间的夹角会发生变化,以实现在防抖支撑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切换。当防抖支腿30处于收纳状态时,防抖支腿30转动至大致与壳体20表面平行的位置。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6以及图8,壳体20形成有容纳空间201,容纳空间201朝向摄像头10的物侧敞开,也就是说,容纳空间201在壳体20表面形成有开口;防抖支腿30的第二端能够从容纳空间201的敞开处凸出于壳体20表面。通过设置容纳空间201,能够对防抖支腿30起到一定的收纳作用,减小或完全避免防抖支腿30处于收纳状态下对移动终端外形尺寸的影响;同时,也能对防抖支腿3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防抖支腿30与壳体20滑动连接,也就是说,将防抖支腿30的滑动运动转换为沿垂直于移动终端厚度方向的直线运动。具体地,容纳空间201朝向敞开侧的底侧具有倾斜滑动面202,防抖支腿30的第一端与倾斜滑动面202滑动接触,倾斜滑动面202沿防抖支腿30的滑动方向具有高度变化,防抖支腿30的第一端在倾斜滑动面202表面滑动时,能改变防抖支腿30第二端相对壳体20表面的凸出长度,以实现防抖支腿30在防抖支撑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切换。
一实施例中,倾斜滑动面202包括倾斜平面和/或倾斜曲面。
可以理解的是,倾斜滑动面202的高度可以是连续变化,也可以的断续变化的。具体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6以及图8,在倾斜滑动面202的高度变化是连续变化的情况下,防抖支腿30的第二端相对壳体20表面的凸出长度可以连续变化,也即可以实现无极调整,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防抖支腿30的凸出长度。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在倾斜滑动面202的高度是断续变化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倾斜滑动面202的其中一部分子平面202’没有高度变化,防抖支腿30在没有高度变化的子平面202’滑动过程中,防抖支腿30的凸出长度不会变化,也就是说,防抖支腿30在沿整个倾斜滑动面202的滑动过程中,防抖支腿30的凸出长度呈现出档位感;再者,当防抖支腿30与子平面202’接触时,如果撤销驱动防抖支腿30滑动的作用力,防抖支腿30不会主动在子平面202’表面滑动,即子平面202’会对防抖支腿30形成一定的锁止作用,能够使得防抖支腿30稳定地处于当前位置。
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倾斜滑动面202沿直线延伸,也就是说,防抖支腿30沿直线滑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倾斜滑动面202沿曲线延伸,也就是说,防抖支腿30沿曲线滑动,可以理解的是,曲线的具体形状不限,例如可以是一段圆弧形线条,也可是多段曲线首尾依次连接而成等等;再一实施例中,倾斜滑动面202的延伸轨迹沿也可以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
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驱动防抖支腿30,请参阅图4、图6以及图8,移动终端包括滑动件40,滑动件40设置于容纳空间201的敞开处,滑动件40能够带动防抖支腿30滑动。通过拨动滑动件40即可带动防抖支腿30滑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滑动件40设置于容纳空间201的敞开处,指的是滑动件40的大致设置位置,滑动件40与容纳空间201在壳体20表面的开口的大小关系不做限制。
滑动件40与防抖支腿30的连接关系不限,只要滑动件40能够带动防抖支腿30滑动即可。例如,一实施例中,防抖支腿30上形成有沿滑动方向贯穿防抖支腿30的贯穿孔,滑动件40的至少部分结构穿设于贯穿孔中,滑动件40带动防抖支腿30滑动。
另一实施例中,滑动件40上形成有避让孔,防抖支腿30滑动地穿设于避让孔中,如此能够使得防抖支腿30的尺寸比较小,有利于结构紧凑。
为了使得移动终端的结构紧凑,本申请实施例中,滑动件40大致呈平板状,滑动件40大致平行于壳体20的外表面,以使得滑动件40大致与壳体20贴合设置。
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当防抖支腿30处于收纳状态,滑动件40和防抖支腿30共同覆盖容纳空间201的敞开处,如此,能够使得移动终端在不需要超微距拍摄的情况下,容纳空间201在壳体20表面的开口完全被滑动件40和防抖支腿30覆盖,如此能够防止异物、灰尘等杂质进入容纳空间201内而导致防抖支腿30卡滞。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当防抖支腿30处于收纳状态,滑动件40和防抖支腿30覆盖容纳空间201的敞开处,具体指的是,滑动件40和防抖支腿30至少在防抖支腿30处于收纳状态下能够覆盖容纳空间201的敞开处;此外,滑动件40和防抖支腿30还可以在防抖支腿30处于防抖支撑状态也能够覆盖容纳空间201的敞开处,也就是说,滑动件40和防抖支腿30始终能够覆盖容纳空间201的开口,如此,一方面使得从移动终端外侧始终观察不到容纳空间201的内部相关结构,提升移动终端的美观,另一方面,容纳空间201的封闭性能更好,能够更好地保护防抖支腿30。
一实施例中,当防抖支腿30处于收纳状态,防抖支腿30的第二端的端面、滑动件40背离容纳空间的外表面、以及壳体20的表面平齐。也就是说,在防抖支腿30处于收纳状态时,防抖支腿30的端部、滑动件40的外表面以及外壳的表面基本处于同一平面,防抖支腿30和滑动件40不会明显凸出壳体20表面,也不会相对壳体20明显凹陷,如此能够使得移动终端的外观面呈现整体感,增加移动终端的美观。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容纳空间201环绕摄像头10的周围设置,防抖支腿30的数量为多个,滑动件40呈环绕摄像头10的圆环状,滑动件40和防抖支腿30覆盖容纳空间201的敞开处,倾斜滑动面202沿摄像头10的周向延伸,也就是说,滑动件40的形状与容纳空间201在壳体20表面的开口的形状适配,容纳空间201在壳体20表面的开口也大致呈圆环状。滑动件40带动防抖支腿30绕摄像头10的周向运动。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得滑动件40沿壳体20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使得防抖支腿30具有较长的滑动路径;另一方面,还能够便于滑动件40的外表面与壳体20的外表面始终保持平整,也就是说,滑动件40在滑动过程中,滑动件40不会滑动到壳体20的内侧或者壳体20的外侧,滑动件40能够始终在环状的容纳空间201中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的滑动件40带动防抖支腿30绕摄像头10的周向滑动指的是,防抖支腿30的滑动轨迹位于同一个圆上,但并不限制防抖支腿30沿周向的滑动弧长,也就是说,防抖支腿30的滑动轨迹可以是整个圆形,也可以只是弧段。
具体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6以及图8,容纳空间201沿周向被间隔为多个子空间201’,即多个子空间201’沿环绕摄像头10的周向依次布置。防抖支腿30的数量为多个,倾斜滑动面202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防抖支腿30设置于对应的子空间201’中,且每一个设置有防抖支腿30的子空间201’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倾斜滑动面202,多个子空间201’内的倾斜滑动面202沿环绕摄像头10同一方向的高度均增大。其中,所述的沿环绕摄像头10同一方向指的是,沿绕摄像头10的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具体地,例如,多个子空间201’内的倾斜滑动面202沿环绕摄像头10顺时针方向的高度均增大,或者,多个子空间201’内的倾斜滑动面202沿环绕摄像头10逆时针方向的高度均增大。滑动件40上形成有多个避让孔,每一防抖支腿30滑动地穿设于对应的避让孔内。每一防抖支腿30在对应的子空间201’内来回滑动。例如,多个子空间201’内的倾斜滑动面202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的高度均增大,当滑动件40带动防抖支腿30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全部的防抖支腿30的第二端均逐渐凸出于壳体20的外表面以使得全部的防抖支腿30均进入防抖支撑状态,同理,当滑动件40带动防抖支腿30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全部的防抖支腿30的第二端均逐渐缩回以使得全部的防抖支腿30均从防抖支撑状态切换至收纳状态。该实施例中,相邻两子空间201’之间的间隔结构还可以为滑动件40提供支撑作用,增强滑动件40的结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终端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需要保证防抖支腿30不会脱离壳体20。示例性地,可以在防抖支腿30上设置限位筋,限位筋设置在滑动件40朝向容纳空间201的内侧,滑动件40与限位结构的配合,起到防止防抖支腿30脱离壳体20。
请参阅图10至图12,一实施例中,防抖支腿30的第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301,容纳空间201的底侧设有滑槽203,滑槽203具有背离容纳空间201敞开侧的滑动止挡面203a,滑槽203沿倾斜滑动面202的延伸方向延伸,限位结构301滑动地设置于滑槽203内,限位结构301与滑动止挡面203a滑动抵接,以实现防抖支腿30与壳体20的滑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防抖支腿30在沿着倾斜滑动面202滑动过程中,限位结构301始终与滑槽203滑动配合。本实施例中,通过滑动止挡面203a和限位结构301的配合,能够防止防抖支腿30脱离滑槽203,使得防抖支腿30能够保持在当前的滑动位置。
限位结构301的具体结构形状不限,只要能够与滑动止挡面203a止挡配合即可。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1,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结构301呈T型。可以理解的是,限位结构301还可以是L型等其他形状。
滑槽203的形状与限位结构301相配合即可,只要能够防止限位结构301脱离滑槽203即可。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滑槽203的形状呈T型,可以理解的是,滑槽203还可以是L型等其他形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摄像头;
壳体,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防抖支腿,所述防抖支腿的第一端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以能够在防抖支撑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防抖支腿处于防抖支撑状态时,所述防抖支腿的第二端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用以支撑所述移动终端;当所述防抖支腿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防抖支腿收纳于所述壳体内,或者,所述防抖支腿的第二端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且所述防抖支腿位于收纳状态时凸出于所述壳体外表面的凸出长度小于位于防抖支撑状态时的凸出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朝向所述摄像头的物侧敞开;所述防抖支腿的另一端能够从所述容纳空间的敞开处凸出于所述壳体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抖支腿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容纳空间朝向敞开侧的底侧具有倾斜滑动面,所述防抖支腿的一端与所述倾斜滑动面滑动接触,所述倾斜滑动面沿所述防抖支腿的滑动方向具有高度变化,以实现所述防抖支腿在所述防抖支撑状态和所述收纳状态之间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滑动面包括倾斜平面和/或倾斜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敞开处,所述滑动件能够带动所述防抖支腿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防抖支腿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滑动件和所述防抖支腿共同覆盖所述容纳空间的敞开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上形成有避让孔,所述防抖支腿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避让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防抖支腿处于收纳状态,所述防抖支腿的第二端的端面、所述滑动件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环绕所述摄像头设置,所述滑动件呈环绕所述摄像头的圆环状,所述倾斜滑动面沿所述摄像头的周向延伸,所述滑动件能够带动所述防抖支腿绕所述摄像头的周向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沿周向被间隔为多个子空间,所述防抖支腿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所述防抖支腿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子空间中,每一个设置有所述防抖支腿的所述子空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倾斜滑动面,多个所述子空间内的所述倾斜滑动面沿环绕所述摄像头同一方向的高度均增大,所述滑动件上形成有多个避让孔,每一所述防抖支腿滑动地穿设于对应的所述避让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抖支腿的第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容纳空间的底侧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具有背离所述容纳空间敞开侧的滑动止挡面,所述滑槽沿所述倾斜滑动面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限位结构滑动地设置于滑槽内,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滑动止挡面滑动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抖支腿的一端与所述壳体铰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导光板和位于所述导光板内侧的补光灯,所述导光板环绕设置于所述摄像头的周围,所述导光板能够将所述补光灯的光线投向摄像头的拍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摄像头和所述防抖支腿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沿径向的朝向摄像头一侧的表面为出光面,所述出光面朝向壳体外侧倾斜以将光线汇聚至所述摄像头的拍摄区域。
CN201922075655.6U 2019-11-27 2019-11-27 移动终端 Active CN2111520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5655.6U CN211152050U (zh) 2019-11-27 2019-11-27 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5655.6U CN211152050U (zh) 2019-11-27 2019-11-27 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52050U true CN211152050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76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75655.6U Active CN211152050U (zh) 2019-11-27 2019-11-27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520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7494A (zh) * 2020-12-21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终端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7494A (zh) * 2020-12-21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12637494B (zh) * 2020-12-21 2022-05-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终端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99279B2 (ja) 拡大用アタッチメント
CN110769161A (zh) 移动终端
WO2004081653A1 (ja) 拡大撮像用ユニット
CN210807350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11510614A (zh)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11239925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10769144A (zh) 成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11152050U (zh) 移动终端
US6710936B2 (en) Image sensor module with zooming function
CN212381272U (zh)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10807351U (zh) 移动终端
CN211047010U (zh) 外挂镜头模组以及组合套件
JP2013047731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4645328B2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カメラ
JP2008046200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2007240587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2011215278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CN211457207U (zh) 摄像头组件
JP2009217014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影装置
CN211239926U (zh) 成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KR101718113B1 (ko) 셀프 촬영이 가능한 휴대단말기 케이스
EP4145820A1 (en) Camera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JP6852760B2 (ja) 撮像装置
JP2005292501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携帯電話装置
TWI440353B (zh) 便攜式通訊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