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08906U - 一种新型运输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运输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08906U
CN211108906U CN201921969787.7U CN201921969787U CN211108906U CN 211108906 U CN211108906 U CN 211108906U CN 201921969787 U CN201921969787 U CN 201921969787U CN 211108906 U CN211108906 U CN 2111089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cap body
longitudinal
bearing plate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6978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勇
王�华
王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Shuowang Logi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Shuowang Logi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Shuowang Logi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Shuowang Logis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6978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089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089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089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运输架,包括框架体,其内卡接安装有至少两个承载板;所述框架体的结构为:包括四个纵管,每个纵管底端活动连接有中管,中管内套接有沿其内壁滑动的底管,相邻两纵管之间通过横管连接成方形框架;所述纵管顶端设有连接槽,底管底端设有与连接槽配合的连接端;承载板的边缘及四角处设有缺口,承载板通过所述缺口卡接在纵管、中管或底管上;承载板一圈设有多个向下凸出的第一帽体,承载板中部设有开口方向与第一帽体相同的第二帽体。框架体可折叠伸缩相互堆叠,满足不同产品及零件的包装和运输需求,可在物流转运过程中循环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输包装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高效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运输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包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运输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零件及产成品的物流运输过程中,多个零件或产成品打包时,易出现为了防止零件或产成品受挤压变形,而无法充分有效利用包装空间,或者为了充分利用纵向空间导致零件或产成品在运输中收到挤压变形的危险;而且目前的打包箱或运输架无法重复使用,对不同形状型号零件的产品的适用性低。因此,现代物流运输中仍缺少使用率高、兼具方便堆叠又能防止零件受挤压的运输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新型运输架,可在物流转运过程中循环使用,保护零件或产成品安全运输的同时节约货运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运输架,包括框架体,所述框架体内卡接安装有至少两个承载板;所述框架体的结构为:包括四个纵管,每个纵管底端活动连接有中管,中管内套接有沿其内壁滑动的底管,相邻两纵管之间通过横管连接成方形框架;所述纵管顶端设有连接槽,所述底管底端设有与所述连接槽配合的连接端;所述承载板的边缘及四角处设有缺口,所述承载板通过所述缺口卡接在纵管、中管或底管上;承载板一圈设有多个向下凸出的第一帽体,承载板中部设有开口方向与第一帽体相同的第二帽体,所述第一帽体关于所述第二帽体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帽体及第二帽体内侧均形成有圆形凹槽,第一帽体的圆形凹槽向一侧延伸有方形凹槽,第二帽体的圆形凹槽分别向两侧延伸有方形凹槽;所述第一帽体及第二帽体内侧底面上分别设有内向上凸出的凸部,所述凸部在第一帽体及第二帽体外侧底面上形成相应的凹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横管围成的区域内设有安装板。
承载板设有两个,分别卡接在纵管和中管上,两个承载板的第一帽体开口方向一致,均向安装板的方向开口。
承载板设有三个,分别卡接在纵管、中管及底管上,三个承载板的第一帽体开口方向一致,均向安装板的方向开口。
承载板设有六个,分别三组,每组的两个的承载板上下相对设置,并在相对的第一帽体及第二帽体之间形成间隔;相邻两组承载板的外侧面紧贴。
纵管底端设有连接座,连接座两侧设有贯通的U形豁口,中管顶端设有与所述豁口配合的滑槽;中管通过滑槽内安装的固定销与纵管铰接,通过贯穿于中管及所述豁口的活动销与纵管固定。
中管与底管之间通过调节装置固定,所述调节装置的结构为:包括设置在中管底部侧面的支撑片,所述支撑片上设有固定片;还包括弹簧栓,所述弹簧栓一端旋接在所述固定片上,另一端旋进中管内部与底管连接。
所述相邻两个纵管连接槽之间设有加强条,加强条与横管平行设置,加强条与位于其下方的横管之间设有加强管;横管上还开有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框架体可折叠、伸缩、相互堆叠,能满足不同产品及零件的包装和运输需求,可在物流转运过程中循环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输包装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更加高效环保。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优点:
纵管的顶部具有连接槽,底管底部具有连接端,通过连接端插入到连接端中,可实现多个运输架的叠放;
运输架的伸缩适用于不同高度零件的包装,运输架折叠结构进一步节省卸货后回运时空间;
承载板与框架体配合,能满足多种零件的固定,拆卸方便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框架体伸长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框架体通过两个承载板固定一层零件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承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另一视角。
图5为本实用新型通过三个承载板固定两层零件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拆去框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六个承载板固定三层零件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框架体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框架体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安装板;2、纵管;3、中管;4、调节装置;5、底管;6、横管;7、加强条;8、承载板;9、零件一;10、零件二;11、零件三;13、加强管;41、支撑片;42、固定片;43、弹簧栓;81、第一帽体;82、凸部;83、缺口;84、第二帽体;86、凹部;201、连接槽;202、连接座;203、固定销;204、活动销;301、滑槽;501、连接端;602、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新型运输架,包括框架体,框架体内卡接安装有至少两个承载板8;框架体的结构为:包括四个纵管2,每个纵管2底端活动连接有中管3,中管3内套接有沿其内壁滑动的底管5,相邻两纵管2之间通过横管6连接成方形框架;纵管2顶端设有连接槽201,底管5底端设有与连接槽201配合的连接端501;承载板8的边缘及四角处设有缺口83,承载板8通过缺口83卡接在纵管2、中管3或底管5上;承载板8一圈设有多个向下凸出的第一帽体81,承载板8中部设有开口方向与第一帽体81相同的第二帽体84,第一帽体81关于第二帽体84对称设置。
第一帽体81及第二帽体84内侧均形成有圆形凹槽,第一帽体81的圆形凹槽向一侧延伸有方形凹槽,第二帽体84的圆形凹槽分别向两侧延伸有方形凹槽;第一帽体81及第二帽体84内侧底面上分别设有内向上凸出的凸部82,凸部82在第一帽体81及第二帽体84外侧底面上形成相应的凹部86。
横管6围成的区域内设有安装板1。
如图2所示,承载板8设有两个,分别卡接在纵管2和中管3上,两个承载板8的第一帽体81的开口同向设置。
如图5和图6所示,承载板8设有三个,分别卡接在纵管2、中管3及底管5上,三个承载板8的第一帽体81的开口同向设置。
如图7所示,承载板8设有六个,分别三组,每组的两个的承载板8上下相对设置,并在相对的第一帽体81及第二帽体84之间形成间隔;其中,顶部的承载板8位于横管6围成的区域内且卡接在纵管2上,底部的承载板8卡接在底管5上,且与顶部的承载板8的第一帽体81的开口同向设置;顶部的承载板8与底部的承载板8之间依次间隔设有两组承载板8,相邻两组承载板8的外侧面紧贴。
如图8-图10所示,纵管2底端设有连接座202,连接座202两侧设有贯通的U形豁口,中管3顶端设有与豁口配合的滑槽301;中管3通过滑槽301内安装的固定销203与纵管2铰接,通过贯穿于中管3及豁口的活动销204与纵管2固定。
中管3与底管5之间通过调节装置4固定,调节装置4的结构为:包括设置在中管3底部侧面的支撑片41,支撑片41上设有固定片42;还包括弹簧栓43,弹簧栓43一端旋接在固定片42上,另一端旋进中管3内部与底管5连接。
相邻两个纵管2连接槽201之间设有加强条7,加强条7与横管6平行设置,加强条7与位于其下方的横管6之间设有加强管13;横管6上还开有固定孔602。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连接槽201和连接端501配合,实现多个运输架的叠放;通过承载板8的组合实现单个运输架内零件的多层运输,如图2-图4所示,在框架体内通过两个承载板8固定多个零件一9,每个零件一9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卡在两个承载板8中的第一帽体81、第二帽体84中的凹槽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框架体内通过三个承载板8固定两层零件二10;如图7所示,在框架体内通过六个承载板8固定三层零件三11,其中中部的四个承载板8两两一组,两组之间间隔处安装中层零件三11,该两组承载板8分别和上部和下部的承载板8形成固定顶层和底层零件三11的空间。
固定好零件后,采用绑绳或打包带通过承载板8边缘的缺口将承载板8整体打包,并通过横管6上的固定孔602进行固定。
其中零件一9、零件二10和零件11顶部及底部轮廓均和承载板8上的第一帽体81、第二帽体84匹配,但在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同,因此需要配合不同承载板8的组合进行固定。满足不同尺寸零件的批量运输要求,当运输结束后可将承载板8拆卸下来,然后将框架体折叠后方便回运,可重复使用,节约物流成本。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Claims (8)

1.一种新型运输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体,所述框架体内卡接安装有至少两个承载板(8);
所述框架体的结构为:包括四个纵管(2),每个纵管(2)底端活动连接有中管(3),中管(3)内套接有沿其内壁滑动的底管(5),相邻两纵管(2)之间通过横管(6)连接成方形框架;所述纵管(2)顶端设有连接槽(201),所述底管(5)底端设有与所述连接槽(201)配合的连接端(501);
所述承载板(8)的边缘及四角处设有缺口(83),所述承载板(8)通过所述缺口(83)卡接在纵管(2)、中管(3)或底管(5)上;承载板(8)一圈设有多个向下凸出的第一帽体(81),承载板(8)中部设有开口方向与第一帽体(81)相同的第二帽体(84),所述第一帽体(81)关于所述第二帽体(84)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帽体(81)及第二帽体(84)内侧均形成有圆形凹槽,第一帽体(81)的圆形凹槽向一侧延伸有方形凹槽,第二帽体(84)的圆形凹槽分别向两侧延伸有方形凹槽;所述第一帽体(81)及第二帽体(84)内侧底面上分别设有内向上凸出的凸部(82),所述凸部(82)在第一帽体(81)及第二帽体(84)外侧底面上形成相应的凹部(8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横管(6)围成的区域内设有安装板(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承载板(8)设有两个,分别卡接在纵管(2)和中管(3)上,两个承载板(8)的第一帽体(81)开口方向一致,均向安装板(1)的方向开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承载板(8)设有三个,分别卡接在纵管(2)、中管(3)及底管(5)上,三个承载板(8)的第一帽体(81)开口方向一致,均向安装板(1)的方向开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承载板(8)设有六个,分别三组,每组的两个的承载板(8)上下相对设置,并在相对的第一帽体(81)及第二帽体(84)之间形成间隔;相邻两组承载板(8)的外侧面紧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运输架,其特征在于:纵管(2)底端设有连接座(202),连接座(202)两侧设有贯通的U形豁口,中管(3)顶端设有与所述豁口配合的滑槽(301);中管(3)通过滑槽(301)内安装的固定销(203)与纵管(2)铰接,通过贯穿于中管(3)及所述豁口的活动销(204)与纵管(2)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运输架,其特征在于:中管(3)与底管(5)之间通过调节装置(4)固定,所述调节装置(4)的结构为:包括设置在中管(3)底部侧面的支撑片(41),所述支撑片(41)上设有固定片(42);还包括弹簧栓(43),所述弹簧栓(43)一端旋接在所述固定片(42)上,另一端旋进中管(3)内部与底管(5)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个纵管(2)连接槽(201)之间设有加强条(7),加强条(7)与横管(6)平行设置,加强条(7)与位于其下方的横管(6)之间设有加强管(13);横管(6)上还开有固定孔(602)。
CN201921969787.7U 2019-11-14 2019-11-14 一种新型运输架 Active CN2111089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69787.7U CN211108906U (zh) 2019-11-14 2019-11-14 一种新型运输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69787.7U CN211108906U (zh) 2019-11-14 2019-11-14 一种新型运输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08906U true CN211108906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724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69787.7U Active CN211108906U (zh) 2019-11-14 2019-11-14 一种新型运输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089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02526B2 (en) Modular and customizable returnable rack system
CN101559824A (zh) 运输平台、运输单元及堆码大型货物的方法
CN211108906U (zh) 一种新型运输架
CN108502384B (zh) 一种可拆卸运输的交换箱以及装箱方法
CN114476385A (zh) 一种物流管理用方便移动货架
CN210972235U (zh) 一种组合式运输架结构
CN210972232U (zh) 一种多层运输架结构
CN211970038U (zh) 一种车用门槛件包装转运装置
CN211108907U (zh) 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
CN211767112U (zh) 一种气瓶周转框
CN205819948U (zh) 一种叉车门架侧置的包装运输工具
CN210028571U (zh) 一种物流运输托架
CN210414491U (zh) 工装转运放置架
CN210526588U (zh) 一种平板栏杆推车
CN103241478A (zh) 一种集装箱
CN214649804U (zh) 双向可调节式物流栈板及包装装置
CN206342238U (zh) 一种货架
CN220010408U (zh) 一种多层码垛笼框
CN218199714U (zh) 货物周转组件
CN213009212U (zh) 多层小间距盛具
CN210284950U (zh) 一种底座包装结构
CN211686147U (zh) 一种五金包装箱
CN217049341U (zh) 一种用于物流仓储的贴码台车
CN212654918U (zh) 一种挂面存储架
CN204916633U (zh) 一种汽车座椅滑轨包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