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08907U - 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 - Google Patents

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08907U
CN211108907U CN201921970321.9U CN201921970321U CN211108907U CN 211108907 U CN211108907 U CN 211108907U CN 201921970321 U CN201921970321 U CN 201921970321U CN 211108907 U CN211108907 U CN 2111089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tray
pipes
longitudinal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7032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勇
王�华
王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Shuowang Logi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Shuowang Logi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Shuowang Logi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Shuowang Logis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7032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089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089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089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四个纵管,相邻两纵管之间通过横管连接成立方框架结构;纵管顶端设有连接槽,底端活动连接有中管,中管内套接有沿中管内壁滑动的底管,底管底端设有与连接槽配合的连接端;横管上设有多个固定孔;相邻两个纵管的连接槽之间设有加强条,加强条与横管平行设置,加强条与位于其下方的横管之间设有加强管;框架结构内间隔设有至少两个托盘,托盘的边缘及四角处设有缺口,托盘通过四角的缺口卡接在四个纵管、中管或底管上;框架结构可折叠、伸缩、相互堆叠,能满足不同产品及零件的包装和运输需求,在物流转运过程中循环使用,提高了运输包装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更加高效环保。

Description

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包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零件及产成品的物流运输过程中,多个零件或产成品打包时,易出现为了防止零件或产成品受挤压变形,而无法充分有效利用包装空间,或者为了充分利用纵向空间导致零件或产成品在运输中收到挤压变形的危险;而且目前的打包箱或运输架无法重复使用,对不同形状型号零件的产品的适用性低。因此,现代物流运输中仍缺少使用率高、兼具方便堆叠又能防止零件受挤压的运输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可在物流转运过程中循环使用,保护物品安全运输的同时节约货运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四个纵管,相邻两纵管之间通过横管连接成立方框架结构,横管围成的区域内设有安装板;所述纵管顶端设有连接槽,底端活动连接有中管,中管内套接有沿中管内壁滑动的底管,所述底管底端设有与所述连接槽配合的连接端;所述横管上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相邻两个纵管的连接槽之间设有加强条,加强条与横管平行设置,加强条与位于其下方的横管之间设有加强管;所述框架结构内间隔设有至少两个托盘,所述托盘的边缘及四角处设有缺口,托盘通过四角的缺口卡接在四个纵管、中管或底管上;所述托盘上均布有多个截面成葫芦形的开口方向一致的凹槽,位于凹槽底面的大圆端设有通孔,多个凹槽的小圆端的外表面形成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的平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每个托盘上均匀设有三排凹槽,每排的两个凹槽同向设置,相邻两排的凹槽反向设置。
所述托盘沿框架结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三个,下部的两个托盘镜像设置,且凹槽槽口方向相对,上部托盘的凹槽槽口朝向远离安装板的一侧,且通孔方向与下部托盘的平面对应。
所述托盘沿框架结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两个,两个托盘镜像设置,且凹槽槽口方向相对。
所述托盘沿框架结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四个,上部三个托盘的凹槽槽口同向设置,与底部一个托盘的凹槽槽口反向设置,底部托盘的凹槽槽口朝向安装板方向。
纵管底端设有连接座,连接座两侧设有贯通的U形槽,中管顶端设有与所述U形槽配合的滑槽;中管通过滑槽内安装的固定销与纵管铰接,通过贯穿于中管及U形槽的活动销与纵管固定。
相邻两个纵管的连接槽之间设有加强条,加强条与横管平行设置,加强条与位于其下方的横管之间设有加强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运输架的框架结构可折叠、伸缩、相互堆叠,能满足不同产品及零件的包装和运输需求,可在物流转运过程中循环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输包装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更加高效环保。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优点:
纵管的顶部具有连接槽,底管底部具有连接端,通过连接端插入到连接端中,可实现多个运输架本体的叠放;
框架结构的伸缩适用于不同高度零件的包装,框架结构的折叠结构进一步节省卸货后回运时空间;
托盘与框架结构卡接配合,能满足多层、不同型号的零件的固定,拆卸方便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内设置三个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视角。
图4为图1中拆去框架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内设置两个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内设置四个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拆去框架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折叠状态的示意图(拆去底管)。
其中:1、安装板;2、纵管;3、中管;4、调节装置;5、底管;6、横管;7、加强条;8、托盘;81、凹槽;82、通孔;83、平面;9、缺口;10、零件一;11、零件二;12、零件三;13、加强管;201、连接槽;202、连接座;203、固定销;204、活动销;301、滑槽;501、连接端;602、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四个纵管2,相邻两纵管2之间通过横管6连接成立方框架结构,横管6围成的区域内设有安装板1;纵管2顶端设有连接槽201,底端活动连接有中管3,中管3内套接有沿中管3内壁滑动的底管5,底管5底端设有与连接槽201配合的连接端501;横管6上设有多个固定孔602;相邻两个纵管2的连接槽201之间设有加强条7,加强条7与横管6平行设置,加强条7与位于其下方的横管6之间设有加强管13;框架结构内间隔设有至少两个托盘8,托盘8的边缘及四角处设有缺口9,托盘8通过四角的缺口9卡接在四个纵管2、中管3或底管5上;托盘8上均布有多个截面成葫芦形的开口方向一致的凹槽81,位于凹槽81底面的大圆端设有通孔82,多个凹槽81的小圆端的外表面形成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的平面83。
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托盘8上均匀设有三排凹槽81,每排的两个凹槽81同向设置,相邻两排的凹槽81反向设置。
如图4所示,托盘8沿框架结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三个,下部的两个托盘8镜像设置,且凹槽81槽口方向相对,上部托盘8的凹槽81槽口朝向远离安装板1的一侧,且通孔82方向与下部托盘8的平面83对应。
如图5所示,托盘8沿框架结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两个,两个托盘8镜像设置,且凹槽81槽口方向相对。
如图6和图7所示,托盘8沿框架结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四个,上部三个托盘8的凹槽81槽口同向设置,与底部一个托盘8的凹槽81槽口反向设置,底部托盘8的凹槽81槽口朝向安装板1方向。
如图8所示,纵管2底端设有连接座202,连接座202两侧设有贯通的U形槽,中管3顶端设有与U形槽配合的滑槽301;中管3通过滑槽301内安装的固定销203与纵管2铰接,通过贯穿于中管3及U形槽的活动销204与纵管2固定。
相邻两个纵管2的连接槽201之间设有加强条7,加强条7与横管6平行设置,加强条7与位于其下方的横管6之间设有加强管13。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连接槽201和连接端501配合,实现多个运输架叠放;
通过托盘8的组合实现单个运输架内多层物品的运输,如图1和图4所示,在框架体内通过三个托盘8固定两层零件一10,凹槽81为葫芦形,具有大圆端和小圆端,通孔82位于大圆端,每个托盘8的每排凹槽81是同向设置的:大圆端和小圆端的相对位置相同,如图4所示,第一排凹槽81的大圆端(通孔82)位于右边,小圆端位于左边,第二排凹槽81的大圆端(通孔82)位于左边,小圆端位于右边,因此形成错位布置,根据零件一10的结构特性,通过三个托盘8,形成两个间隔,上层零件一10顶部固定在第一层托盘8的通孔82内,底部抵接在第二层托盘8的平面83上;下层零件零件一10顶部固定在第二层托盘8的通孔82内,底部从第三层托盘8的通孔82中穿出,形成自由端;上述布置防止,将零件一10形成间隔、独立多层设置形式,保护零件的同时节约空间;
同理,如图5,为两层托盘8固定一层零件二11的示意图,零件二11具有很长的管状末端,其伸出相应的通孔82后处于框架结构内部,固定紧凑合理。
如图6和图7所示,四层托盘8固定三层零件三12的示意图,零件三12的结构较规整,通过上下两个托盘的通孔82即可将其牢固固定,最底层的托盘8凹槽81开口向上,从底部将零件三12承托起来,起到保护零件的作用;
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零件特性,通过缺口9将托盘卡接在纵管2、中管3或底管5上。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调节底管5的长度,适应多层零件或产品的安装;固定好托盘8后,采用绑绳或打包带通过托盘8边缘的缺口9将托盘8整体打包,并通过横管6上的固定孔602进行固定。
当运输结束后可将托盘8拆卸下来,然后将运输架本体纵管2、中管3折叠后方便回运,可重复使用节约物流成本。
如图1所示,通过调节装置4实现中管3与底管5之间的伸缩式调节,调节好距离后再通过调节装置4将中管3与底管5固定,调节装置4的结构采用机械领域常用的弹簧栓结构或其他能实现中管3与底管5之间相对滑动并固定的机械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Claims (7)

1.一种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四个纵管(2),相邻两纵管(2)之间通过横管(6)连接成立方框架结构,横管(6)围成的区域内设有安装板(1);所述纵管(2)顶端设有连接槽(201),底端活动连接有中管(3),中管(3)内套接有沿中管(3)内壁滑动的底管(5),所述底管(5)底端设有与所述连接槽(201)配合的连接端(501);所述横管(6)上设有多个固定孔(602);所述相邻两个纵管(2)的连接槽(201)之间设有加强条(7),加强条(7)与横管(6)平行设置,加强条(7)与位于其下方的横管(6)之间设有加强管(13);所述框架结构内间隔设有至少两个托盘(8),所述托盘(8)的边缘及四角处设有缺口(9),托盘(8)通过四角的缺口(9)卡接在四个纵管(2)、中管(3)或底管(5)上;所述托盘(8)上均布有多个截面成葫芦形的开口方向一致的凹槽(81),位于凹槽(81)底面的大圆端设有通孔(82),多个凹槽(81)的小圆端的外表面形成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的平面(8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托盘(8)上均匀设有三排凹槽(81),每排的两个凹槽(81)同向设置,相邻两排的凹槽(81)反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8)沿框架结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三个,下部的两个托盘(8)镜像设置,且凹槽(81)槽口方向相对,上部托盘(8)的凹槽(81)槽口朝向远离安装板(1)的一侧,且通孔(82)方向与下部托盘(8)的平面(83)对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8)沿框架结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两个,两个托盘(8)镜像设置,且凹槽(81)槽口方向相对。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8)沿框架结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四个,上部三个托盘(8)的凹槽(81)槽口同向设置,与底部一个托盘(8)的凹槽(81)槽口反向设置,底部托盘(8)的凹槽(81)槽口朝向安装板(1)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其特征在于:纵管(2)底端设有连接座(202),连接座(202)两侧设有贯通的U形槽,中管(3)顶端设有与所述U形槽配合的滑槽(301);中管(3)通过滑槽(301)内安装的固定销(203)与纵管(2)铰接,通过贯穿于中管(3)及U形槽的活动销(204)与纵管(2)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纵管(2)的连接槽(201)之间设有加强条(7),加强条(7)与横管(6)平行设置,加强条(7)与位于其下方的横管(6)之间设有加强管(13)。
CN201921970321.9U 2019-11-14 2019-11-14 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 Active CN2111089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70321.9U CN211108907U (zh) 2019-11-14 2019-11-14 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70321.9U CN211108907U (zh) 2019-11-14 2019-11-14 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08907U true CN211108907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704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70321.9U Active CN211108907U (zh) 2019-11-14 2019-11-14 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089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480174A (en) Assembly of freight containers and foundation frame for use therewith
US8308018B2 (en) Stackable and collapsible container
US9038838B2 (en) Intermodal container
KR20070064890A (ko) 차량 선적용 콘테이너
US9828172B2 (en) Intermodal container
EP2247515A1 (en) Container
CN101559824B (zh) 运输平台、运输单元及堆码大型货物的方法
US20090218304A1 (en) Collapsible and stackable supporting device for shipping and storage of materials
CN211108907U (zh) 可堆叠式多层运输架
CN212386995U (zh) 一种可扩展式组合框架箱
CN201842323U (zh) 环保复合双钩防水重包装箱
US6425558B1 (en) Cargo extension frame
CN204568237U (zh) 一种折叠包装箱
CN210972234U (zh) 一种可堆叠式运输架
CN211108906U (zh) 一种新型运输架
CN210972235U (zh) 一种组合式运输架结构
CN203237638U (zh) 集装箱适配性转换机构
KR101247749B1 (ko) 조립식 포장박스를 갖는 팔레트
JP5596988B2 (ja) 貨物車両用荷台ラック
CN210592979U (zh) 一种便捷货运托盘
CN210883018U (zh) 一种巧固架
CN211108603U (zh) 一种运输架结构
CN103241478A (zh) 一种集装箱
CN206342238U (zh) 一种货架
CN100404383C (zh) 一种托盘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