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81449U - 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81449U
CN211081449U CN201921578140.1U CN201921578140U CN211081449U CN 211081449 U CN211081449 U CN 211081449U CN 201921578140 U CN201921578140 U CN 201921578140U CN 211081449 U CN211081449 U CN 2110814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
seat
groove
head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7814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辉
居文斌
陈明亮
黎伟红
陈再付
薛耿铭
陈汝奕
余欣诺
余光飞
余忠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ongji Auto Parts St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ongji Auto Parts St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ongji Auto Parts St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ongji Auto Parts Stoc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7814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814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814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814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包括第一球头、第二球头、设置于电机套管内的电机、设置于导管内的丝杆、承重弹簧、顶管、转动螺母,将丝杆外套设转动螺母,使顶管通过转动螺母在导管内伸缩,将汽车尾门撑杆上的第一转动座与第二转动座一体成型设置,提升转动座的稳定性,通过在第一转动座与第二转动座开设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在凹槽外设置卡圈将球头卡接在球窝内,提升球座与球头连接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尾门撑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
背景技术
电动尾门得到了广大客户的青睐,特别是豪华车、商务车等;撑杆系统的力输出,首先靠系统中的电机,通过丝杆传输,然后到承重弹簧的纵向压力;其中丝杆旋转力传输到承重弹簧纵向力时,实现撑杆往复运动,电机输出旋转力后,会有旋转力带动撑杆自由转动一定的角度,撑杆运动过程中两端球座与通过汽车尾门、轿厢的尾门球头以及车厢球头进行连接,两端若有一端不固定,撑杆将不能伸缩运动,现有的球座由多个零部件组成,使得球头与球座连接不稳定,球头支架很容易从球座中脱落,且现有的撑杆在与球头拆除更换时需要破坏性拆除,十分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第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目的是提高球头与球座连接的稳定性,及其使球座与球头分离更加方便。
为实现第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包括可与尾门板相固定的第一球座、可与汽车轿厢相固定的第二球座、设置于电机套管内的电机、设置于导管内的丝杆,所述导管外套设有承重弹簧,所述承重弹簧一端与电机相抵接,另一端与第一球座相抵接,所述电机与第二球座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对应第一球座的一端设有顶管,所述顶管一端插入导管内,并通过卡接件与导管相抵限位,另一端与第一球座相连接,所述丝杆外部套设有与导管内壁配合卡接的转动螺母,所述顶管与所述转动螺母固定并使顶管套设在丝杆上,所述丝杆一端与电机联动,电机运转使所述顶管沿丝杆轴线往复运动,所述第一球座包括有第一转动座与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第一转动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座开设有与尾门球头相抵接的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的第一球窝,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一球窝之间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球窝的外周面绕接有第一弹性卡圈,所述第一弹性卡圈在第一卡槽两侧形成尾门球头扣臂,所述第一球窝通过尾门球头扣臂将尾门球头固定在第一球座内,所述第一转动座为一体成型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转动座通过模具一体成型提升减少零部件同时提升连接稳定性,通过将连接件与第一转动座活动连接,使第一转到座通过连接件与撑杆杆体连接,其中第一转动座表面开设第一凹槽与第一球窝,尾门球头穿过第一凹槽进入第一球窝内,且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卡圈,使第一弹性卡圈穿过第一卡槽后在第一球窝的外侧形成尾门球头扣臂,尾门球头扣臂的设置能有效的避免尾门球头在第一球窝内部的跳动位移,第一凹槽的设置避免尾门球头的杆部与第一转动座之间发生刮蹭,同时通过尾门球头扣臂能便捷的将尾门球头与第一球座相连接,又能有效防止尾门球头脱出第一球座,提升了撑杆连接的稳定性。
上述的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球座包括有第二转动座与第二弹性卡圈,所述第二转动座上设有供波纹管穿过的导线槽,所述第二转动座底部开设有供撑杆连接的连接腔,所述第二转动座开设有与车厢球头相抵接的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连通的第二球窝,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二球窝之间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弹性卡圈缠绕于所述第二球窝的外侧,且所述第二弹性卡圈在第二卡槽两侧形成车厢球头扣臂,所述第二球窝通过车厢球头扣臂将车厢球头固定在第二球座内,所述第二转动座为一体成型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转动座通过模具一体成型提升减少零部件同时提升连接稳定性,第二转动座开设有供撑杆电机波纹管穿过的导线腔,底部开设连接腔与撑杆活动连接,同时第二转动座表面开设第二凹槽与第二球窝,车厢球头穿过第二凹槽进入第二球窝内,且通过设置第二弹性卡圈,使第二弹性卡圈穿过第二卡槽后在第二球窝的外侧形成车厢球头扣臂,车厢球头扣臂的设置能有效的避免车厢球头在第二球窝内部的跳动位移,第二凹槽的设置避免车厢球头的杆部与第二转动座之间发生刮蹭,同时通过车厢球头扣臂能便捷的将车厢球头与第二球座相连接,又能有效防止车厢球头脱出第二球座,提升了撑杆连接的稳定性。
上述的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述第一弹性卡圈对应第一卡槽的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凸点,所述第一凸点设置在第一弹性卡圈远离尾门球头扣臂又靠近第一卡槽的两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弹性卡圈的两端设置第一凸点,通过平口螺丝刀在第一凹槽与第一凸点连接处向后撬动就能轻松将尾门球头从第一球窝中取出,使得拆装更加便捷。
上述的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弹性卡圈对应第二卡槽的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二凸点,所述第二凸点设置在第二弹性卡圈远离车厢球头扣臂又靠近第二卡槽的两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弹性卡圈的两端设置第二凸点,通过平口螺丝刀在第二凹槽与第二凸点连接处向后撬动就能轻松将车厢球头从第二球窝中取出,使得拆装更加便捷。
上述的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由连接头部、连接颈部与连接底座组成,所述连接颈部的直径小于连接头部与连接底座的直径,所述连接件通过连接头部与第一转动座相连接,通过连接颈部与第一转动座配合使连接头部不脱出第一转动座,通过连接底座与电机相连接。
上述的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套管外部套设有第一外套管、所述承重弹簧外套设有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与第二外套管相对固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机套管与承重弹簧外部设置第一、第二套管,第二套管能在第一套管能伸缩,加强外部防水性能,同时防止承重弹簧夹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汽车尾门撑杆上的第一转动座与第二转动座一体成型设置,提升转动座的稳定性,通过在第一转动座与第二转动座开设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在凹槽外设置卡圈将球头卡接在球窝内,提升球座与球头连接的稳定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丝杆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球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球座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球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爆炸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球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10所示,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包括可与尾门板相固定的第一球座1、可与汽车轿厢相固定的第二球座2、设置于电机套管3内的电机31、设置于导管4内的丝杆41,导管4外套设有承重弹簧5,承重弹簧5一端与电机31相抵接,另一端与第一球座1相抵接,电机31与第二球座2相连接,导管4对应第一球座1的一端设有顶管42,顶管42一端插入导管4内,并通过卡接件421与导管4相抵限位,另一端与第一球座1相连接,丝杆41外部套设有与导管4内壁配合卡接的转动螺母411,顶管42与转动螺母411固定并使顶管42套设在丝杆41上,丝杆41一端与电机31联动,电机31运转使顶管42沿丝杆41轴线往复运动,第一球座1包括有第一转动座11与连接件12,连接件12与第一转动座11活动连接,第一转动座11开设有与尾门球头相抵接的第一凹槽111与第一凹槽111相连通的第一球窝112,第一凹槽111与第一球窝112之间开设有第一卡槽113,第一球窝112的外周面绕接有第一弹性卡圈114,第一弹性卡圈114在第一卡槽113两侧形成尾门球头扣臂1141,第一球窝112通过尾门球头扣臂1141将尾门球头固定在第一球座1内,第一转动座11为一体成型设置,第二球座2包括有第二转动座21与第二弹性卡圈22,第二转动座21上设有供波纹管穿过的导线槽211,第二转动座21底部开设有供撑杆连接的连接腔212,第二转动座21开设有与车厢球头相抵接的第二凹槽213与第二凹槽213相连通的第二球窝214,第二凹槽213与第二球窝214之间开设有第二卡槽215,第二弹性卡圈22缠绕于第二球窝214的外侧,且第二弹性卡圈22在第二卡槽215两侧形成车厢球头扣臂221,第二球窝214通过车厢球头扣臂221将车厢球头固定在第二球座2内,第二转动座21为一体成型设置,述第一弹性卡圈114对应第一卡槽113的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凸点1142,第一凸点1142设置在第一弹性卡圈114远离尾门球头扣臂1141又靠近第一卡槽113的两端,第二弹性卡圈22对应第二卡槽213的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二凸点222,第二凸点222设置在第二弹性卡圈22远离车厢球头扣臂221又靠近第二卡槽215的两端,连接件12由连接头部121、连接颈部122与连接底座123组成,连接颈部122的直径小于连接头部121与连接底座123的直径,连接件12通过连接头部121与第一转动座111相连接,通过连接颈部121与第一转动座111配合使连接头部121不脱出第一转动座111,通过连接底座123与电机31相连接,电机套管3外部套设有第一外套管6、承重弹簧5外套设有第二外套管7,第一外套管6与第二外套管7相对固定。

Claims (6)

1.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包括可与尾门板相固定的第一球座、可与汽车轿厢相固定的第二球座、设置于电机套管内的电机、设置于导管内的丝杆,所述导管外套设有承重弹簧,所述承重弹簧一端与电机相抵接,另一端与第一球座相抵接,所述电机与第二球座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对应第一球座的一端设有顶管,所述顶管一端插入导管内,并通过卡接件与导管相抵限位,另一端与第一球座相连接,所述丝杆外部套设有与导管内壁配合卡接的转动螺母,所述顶管与所述转动螺母固定并使顶管套设在丝杆上,所述丝杆一端与电机联动,电机运转使所述顶管沿丝杆轴线往复运动,所述第一球座包括有第一转动座与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第一转动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座开设有与尾门球头相抵接的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的第一球窝,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一球窝之间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球窝的外周面绕接有第一弹性卡圈,所述第一弹性卡圈在第一卡槽两侧形成尾门球头扣臂,所述第一球窝通过尾门球头扣臂将尾门球头固定在第一球座内,所述第一转动座为一体成型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球座包括有第二转动座与第二弹性卡圈,所述第二转动座上设有供波纹管穿过的导线槽,所述第二转动座底部开设有供撑杆连接的连接腔,所述第二转动座开设有与车厢球头相抵接的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连通的第二球窝,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二球窝之间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弹性卡圈缠绕于所述第二球窝的外侧,且所述第二弹性卡圈在第二卡槽两侧形成车厢球头扣臂,所述第二球窝通过车厢球头扣臂将车厢球头固定在第二球座内,所述第二转动座为一体成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述第一弹性卡圈对应第一卡槽的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凸点,所述第一凸点设置在第一弹性卡圈远离尾门球头扣臂又靠近第一卡槽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卡圈对应第二卡槽的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二凸点,所述第二凸点设置在第二弹性卡圈远离车厢球头扣臂又靠近第二卡槽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由连接头部、连接颈部与连接底座组成,所述连接颈部的直径小于连接头部与连接底座的直径,所述连接件通过连接头部与第一转动座相连接,通过连接颈部与第一转动座配合使连接头部不脱出第一转动座,通过连接底座与电机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套管外部套设有第一外套管、所述承重弹簧外套设有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与第二外套管相对固定。
CN201921578140.1U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 Active CN2110814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78140.1U CN211081449U (zh)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78140.1U CN211081449U (zh)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81449U true CN211081449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24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78140.1U Active CN211081449U (zh)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814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081449U (zh) 一种新型汽车尾门撑杆
CN210661027U (zh) 一种用于汽车电动尾门撑杆的一体式球座
CN212428419U (zh) 一种汽车尾门的撑杆机构
CN207647348U (zh) 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减速电机止转结构
CN108092460B (zh) 一种带缓冲套的电动撑杆用电机总成
CN214787891U (zh) 一种抗震型汽车真空泵
CN211144149U (zh) 一种带联轴器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
CN108857316B (zh) 一种汽车零件生产用多功能套接装置
CN210087098U (zh) 汽车电动尾门撑杆
CN210116342U (zh) 一种高强轻量化后下控制臂
CN203140563U (zh) 球窝节结构的软式弯管模具
CN207554718U (zh) 一种电动推杆丝杆结构
CN102268948A (zh) 一种家具铰链
CN210246492U (zh) 一种连接稳定的汽车电动机
CN211231377U (zh) 用于汽车门把锁的功能扭簧
CN215325607U (zh) 一种汽车内饰件的搬运夹爪
CN104691432A (zh) 一种车载自行车托架的车轮固定部件
CN214323247U (zh) 一种装车操作工具
CN211917757U (zh) 一种卡套接头安装装置
CN216478412U (zh) 一种汽车撑杆的球窝结构及汽车撑杆
CN110884121A (zh) 一种3d打印机用智能适配平台
CN112406530B (zh) 一种汽车挡位扶手
CN220483137U (zh) 一种支撑腿可折叠的儿童安全座椅
CN209736393U (zh) 一种弯管模具
CN213566102U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转向器用下柱管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