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75810U - 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75810U
CN211075810U CN201921032291.7U CN201921032291U CN211075810U CN 211075810 U CN211075810 U CN 211075810U CN 201921032291 U CN201921032291 U CN 201921032291U CN 211075810 U CN211075810 U CN 211075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hassis side
guard
guard plat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3229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管娇雄
甘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3229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75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75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75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包括支撑部和护板结构,护板结构设置在车辆的车身的左侧或/和右侧,支撑部连接在车身与护板结构之间,支撑部的至少部分与护板结构的前端或/和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减少了车身、支撑部和底盘侧护板之间形成的凹陷空间的开口面积,从而减小了行人在与车辆相撞时被卷入凹陷空间而夹伤的可能性,同时增加了车辆与行人的撞击面积,分散了撞击力,有效地保护了行人安全。

Description

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了防止行人与车辆碰撞时跌入车辆侧面而被卷入车轮下,车辆的底盘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底盘侧护板,底盘侧护板可以位于车辆的车身在宽度方向的外侧,以遮盖对车轮的至少部分进行遮挡。如图1所示,现有的底盘侧护板21’通过支撑部1’与车身200’连接。
由于现有的支撑部1’仅为直连接杆,且为了保证支撑部1’与底盘侧护板21’的牢固连接性,支撑部1’不能与底盘侧护板21’的边缘位置连接,从而支撑部1’位于底盘侧护板21’的内部,由此在车身200’、支撑部1’和底盘侧护板21’之间形成了向车辆的前方或/和后方开口的凹陷空间300’,行人与车辆相撞时,行人的身体仍有可能进入凹陷空间300’而被夹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有效地保护行人安全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底盘侧面防护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包括支撑部和护板结构,所述护板结构设置在所述车辆的车身的左侧或/和右侧,所述支撑部连接在所述车身与所述护板结构之间,所述支撑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护板结构的前端或/和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减少了车身、支撑部和底盘侧护板之间形成的凹陷空间的开口面积,从而减小了行人在与车辆相撞时被卷入凹陷空间而夹伤的可能性,同时增加了车辆与行人的撞击面积,分散了撞击力,有效地保护了行人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护板结构包括:底盘侧护板,所述底盘侧护板包括:护板本体和护板翻边,所述护板翻边固定在所述护板本体的前端和/或所述护板本体的后端,所述护板翻边从所述护板本体向所述车身的方向延伸。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和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撑臂的第一端与所述护板结构的非边缘处固定,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固定,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二支撑臂之间,所述第二支撑臂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护板结构的前端或/和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二支撑臂均与所述护板本体垂直,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护板本体平行。
更进一步地,所述护板翻边与所述第二支撑臂在左右方向间隔开。
更进一步地,所述护板结构还包括:连接梁,所述护板本体包括:上下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上护板和下护板,所述连接梁固定在所述上护板和所述下护板之间,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梁固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底盘侧面防护组件还包括: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适于将所述上护板的所述护板翻边与所述连接梁固定,所述下安装板适于将所述下护板的所述护板翻边与所述连接梁固定。
可选地,所述底盘侧护板还包括:弯折板,所述弯折板包括:本体固定板和所述护板翻边,所述护板翻边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护板翻边的上端不低于所述上护板的上端,所述护板翻边的下端不高于所述下护板的下端,所述上护板和所述下护板均与所述本体固定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上安装板和所述下安装板均包括:翻边固定部和本体固定部,所述本体固定部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在所述本体固定部的一端设有豁口,所述护板本体朝向所述支撑部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正对且均沿所述护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本体固定部、所述支撑部均通过所述第二安装槽与所述护板本体螺纹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设有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可以在行人与车辆相撞时减少行人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保护了行人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底盘侧护板、支撑部和车身的连接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安装板、下安装板与护板翻边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
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支撑部1(1’),第一支撑臂11,第二支撑臂12,连接板13,加强筋板14,护板结构2,底盘侧护板21(21’),上护板211,下护板212,护板本体213,弯折板214,本体固定板215,护板翻边216,连接梁22,上安装板31,下安装板32,翻边固定部33,本体固定部34,车身200(200’),凹陷空间300(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下述描述以及图1-图4中表示方向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意义均为以车辆为参照所表示的方向,并不一定是实际的方向。
首先结合图2-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可以单独位于车辆的车身200的左侧,并在车辆左侧车轮的左侧遮挡车辆左侧车轮的至少部分,以防止行人与车辆相撞时被卷入左侧车轮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可以单独位于车辆的车身200的右侧,并在车辆右侧车轮的右侧遮挡车辆右侧车轮的至少部分,以防止行人与车辆相撞时被卷入右侧车轮内。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可以为两组,一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位于车身200的左侧以遮挡车辆左侧车轮的至少部分,另一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位于车身200的右侧以遮挡车辆右侧车轮的至少部分。由此可以防止行人与车辆相撞时被卷入左侧或右侧车轮内。
图2-图4是以位于车身200左侧的一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可以包括支撑部1和护板结构2,护板结构2设置在车辆的车身200的左侧或/和右侧。换言之,位于左侧的一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中的护板结构2位于车身200的左侧,从而位于左侧的一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中的护板结构2可以遮挡车辆左侧车轮的至少部分;位于右侧的一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中的护板结构2位于车身200的右侧,从而位于右侧的一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中的护板结构2可以遮挡车辆右侧车轮的至少部分。
如图2所示,支撑部1连接在车身200与护板结构2之间,从而护板结构2可以通过支撑部1与车身200固定。
如图3所示,支撑部1的至少部分与护板结构2的前端或/和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换言之,支撑部1的至少部分的前端表面与护板结构2的前端表面平齐,或支撑部1的至少部分的前端表面位于护板结构2的前端的前方;或/和支撑部1的至少部分的后端表面与护板结构2的后端表面平齐,或支撑部1的至少部分的后端表面位于护板结构2的后端的后方。
如图3所示,当支撑部1的至少部分的前端表面与护板结构2的前端表面平齐,或支撑部1的至少部分的前端表面位于护板结构2的前端的前方时,减少了车身200、支撑部1和底盘侧护板21之间形成的凹陷空间300的开口面积,从而减小了行人在与车辆正碰时被卷入凹陷空间300而夹伤的可能性,同时由于该部分支撑部1在前方对行人的支撑,增加了车辆与行人的撞击面积,分散了撞击力,有效地保护了行人安全。
当支撑部1的至少部分的后端表面与护板结构2的后端表面平齐,或支撑部1的至少部分的后端表面位于护板结构2的后端的后方时,减少了车身200、支撑部1和底盘侧护板21之间形成的凹陷空间300的开口面积,从而减小了行人在与车辆后碰时被卷入凹陷空间300而夹伤的可能性,同时由于该部分支撑部1在后方对行人的支撑,增加了车辆与行人的撞击面积,分散了撞击力,有效地保护了行人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护板结构2包括:底盘侧护板21,底盘侧护板21包括:护板本体213和护板翻边216,护板本体213为底盘侧护板21遮挡车轮的主体部分,护板翻边216固定在护板本体213的前端和/或护板本体213的后端,护板翻边216从护板本体213向车身200的方向延伸。由此,护板翻边216可以进一步遮挡车身200、支撑部1和底盘侧护板21之间形成的凹陷空间300的开口面积,防止行人在与车辆碰撞时被卷入凹陷空间300而夹伤的可能性,此外,护板翻边216还可以在行人与车辆碰撞时支撑行人,分散撞击力,以减少行人受伤可能性。
更加具体地,如图3所示,支撑部1包括:第一支撑臂11、第二支撑臂12和连接板13,第一支撑臂11的第一端与护板结构2的非边缘处固定,即支撑部1的第一端固定在护板结构2的内部,由此可以保证支撑部1与护板结构2固定牢固。第二支撑臂12的第二端与车身200固定,连接板13连接在第一支撑臂11与第二支撑臂12之间,由此可以使支撑部1整体具有较强强度。
第二支撑臂12的至少部分与护板结构2的前端或/和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换言之,第二支撑臂12的至少部分的前端表面与护板结构2的前端表面平齐,或第二支撑臂12的至少部分的前端表面位于护板结构2的前端的前方;或/和第二支撑臂12的至少部分的后端表面与护板结构2的后端表面平齐,或第二支撑臂12的至少部分的后端表面位于护板结构2的后端的后方。由此,第二支撑臂12减少了车身200、支撑部1和底盘侧护板21之间形成的凹陷空间300的开口面积,同时可以在行人与车辆碰撞时对行人进行支撑,有效地保护行人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1为沿前后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支撑臂11、第二支撑臂12和连接板13只设置在最前端的一个支撑部1上,第二支撑臂12的至少部分与护板结构2的前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从而在行人与车辆正碰时保护行人安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1为沿前后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支撑臂11、第二支撑臂12和连接板13只设置在最后端的一个支撑部1上,第二支撑臂12的至少部分与护板结构2的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从而在行人与车辆后碰时保护行人安全。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1为沿前后间隔设置的多个,最前端的一个支撑部1和最后端的一个支撑部1均设有第一支撑臂11、第二支撑臂12和连接板13,最前端的一个支撑部1的第二支撑臂12的至少部分与护板结构2的前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最后端的一个支撑部1的第二支撑臂12的至少部分与护板结构2的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由此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在行人与车辆正碰或后碰时均能保护行人安全。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臂11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臂12的第一端均与连接板13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位于车身200左侧的一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中,上述的第一端指左端,第二端指右端。在位于车身200右侧的一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中,上述的第一端指右端,第二端指左端。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臂11与连接板13之间、以及第二支撑臂12与连接板13之间分别设有加强筋板14,由此加强筋板14可以进一步增加支撑部1的整体强度,提升支撑部1的支撑可靠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臂11与第二支撑臂12均与护板本体213垂直,连接板13与护板本体213平行。由此,第一支撑臂11和第二支撑臂12可以牢固地支撑护板结构2。第一支撑臂11与第二支撑臂12在前后方向间隔开,连接板13可以很好地支撑连接在第一支撑臂11和第二支撑臂12之间。此外,第二支撑臂12可以更好地在车辆与行人相撞时对行人进行支撑,有效地保护了行人安全。
更加具体地,如图3所示,护板翻边216与第二支撑臂12在左右方向间隔开。由此,护板翻边216与第二支撑臂12不会互相干扰,便于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的制造。同时护板翻边216与第二支撑臂12可以在车辆与行人相撞时共同对行人进行支撑,进一步分散碰撞力,以对行人进行保护。
更加具体地,如图2所示,护板结构2还包括:连接梁22,护板本体213包括:上下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上护板211和下护板212,连接梁22固定在上护板211和下护板212之间,支撑部1的第一端与连接梁22固定。上护板211和下护板212均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连接梁22可以使护板结构2整体具有较强强度,工作可靠性强,且该护板结构2可以节约制造材料。
更加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还包括:上安装板31和下安装板32,上安装板31适于将上护板211的护板翻边216与连接梁22固定,下安装板32适于将下护板212的护板翻边216与连接梁22固定。由此,上安装板31和下安装板32可以使上护板211、下护板212与护板翻边216固定牢固,护板结构2整体强度更高。
可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底盘侧护板21还包括:弯折板214,弯折板214包括:本体固定板215和护板翻边216,本体固定板215和护板翻边216连接且夹角为钝角,即弯折板214为弯折成V形的板件。更加具体地,本体固定板215和护板翻边216之间的夹角为圆角,以减小行人撞击底盘侧护板21时受到的冲击力。
如图2所示,护板翻边216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护板翻边216的上端不低于上护板211的上端,护板翻边216的下端不高于下护板212的下端,上护板211和下护板212均与连接板13连接。由此,护板翻边216可以在上下方向贯穿护板本体213,以更好地在行人与车辆撞击时对行人进行支撑。
可选地,如图4所示,上安装板31和下安装板32均包括:翻边固定部33和本体固定部34,翻边固定部33和本体固定部34连接。翻边固定部33和本体固定部34可以与护板翻边216贴合焊接。本体固定部34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在本体固定部34的一端设有豁口,护板本体213朝向支撑部1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正对且均沿护板本体213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一螺纹件可以方便地从豁口进入第一安装槽,并在穿设第一安装槽后穿入第二安装槽,且螺纹件螺纹固定在第二安装槽内,从而可以实现本体固定部34与护板本体213的螺纹固定。例如,上安装板31的本体固定部34与上护板211的第二安装槽螺纹固定,下安装板32的本体固定部34与下护板212的第二安装槽螺纹固定。
第二螺纹件可以穿设支撑部1后传入并螺纹固定在第二安装槽内,从而可以实现支撑部1与护板本体213的螺纹固定。
由此,护板本体213通过第二安装槽可以同时与护板翻边216以及支撑部1螺纹固定,护板本体213的结构更简单。同时,第一螺纹件和第二螺纹件可以螺纹固定在第二安装槽长度方向的各个位置,以方便护板本体213与多个规格的护板翻边216以及支撑部1螺纹固定。
可选地,护板本体213朝向车身200的一面与连接梁22焊接固定。由此护板本体213与连接梁22的焊接面积大,使护板本体213与连接梁22焊接牢固,且可以使护板结构2整体具有较高强度。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有如本实用新型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可以在行人与车辆相撞时减少行人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保护了行人安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1)和护板结构(2),所述护板结构(2)设置在车辆的车身(200)的左侧或/和右侧,所述支撑部(1)连接在所述车身(200)与所述护板结构(2)之间,所述支撑部(1)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护板结构(2)的前端或/和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结构(2)包括:底盘侧护板(21),所述底盘侧护板(21)包括:护板本体(213)和护板翻边(216),所述护板翻边(216)固定在所述护板本体(213)的前端和/或所述护板本体(213)的后端,所述护板翻边(216)从所述护板本体(213)向所述车身(200)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包括:第一支撑臂(11)、第二支撑臂(12)和连接板(13),所述第一支撑臂(11)的第一端与所述护板结构(2)的非边缘处固定,所述第二支撑臂(12)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200)固定,所述连接板(13)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臂(11)与所述第二支撑臂(12)之间,所述第二支撑臂(12)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护板结构(2)的前端或/和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11)与所述第二支撑臂(12)均与所述护板本体(213)垂直,所述连接板(13)与所述护板本体(213)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翻边(216)与所述第二支撑臂(12)在左右方向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结构(2)还包括:连接梁(22),所述护板本体(213)包括:上下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上护板(211)和下护板(212),所述连接梁(22)固定在所述上护板(211)和所述下护板(212)之间,所述支撑部(1)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梁(22)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侧护板(21)还包括:弯折板(214),所述弯折板(214)包括:本体固定板(215)和所述护板翻边(216),所述护板翻边(216)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护板翻边(216)的上端不低于所述上护板(211)的上端,所述护板翻边(216)的下端不高于所述下护板(212)的下端,所述上护板(211)和所述下护板(212)均与所述本体固定板(215)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还包括:上安装板(31)和下安装板(32),所述上安装板(31)适于将所述上护板(211)的所述护板翻边(216)与所述连接梁(22)固定,所述下安装板(32)适于将所述下护板(212)的所述护板翻边(216)与所述连接梁(22)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板(31)和所述下安装板(32)均包括:翻边固定部(33)和本体固定部(34),所述本体固定部(34)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在所述本体固定部(34)的一端设有豁口,所述护板本体(213)朝向所述支撑部(1)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正对且均沿所述护板本体(213)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本体固定部(34)、所述支撑部(1)均通过所述第二安装槽与所述护板本体(213)螺纹固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侧面防护组件(100)。
CN201921032291.7U 2019-07-03 2019-07-03 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1075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2291.7U CN211075810U (zh) 2019-07-03 2019-07-03 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2291.7U CN211075810U (zh) 2019-07-03 2019-07-03 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75810U true CN211075810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38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32291.7U Active CN211075810U (zh) 2019-07-03 2019-07-03 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758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40043639A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US7896429B2 (en) Construction equipment cab having protective structure
KR100844712B1 (ko) 차량의 카울 사이드부 보강구조
KR101575320B1 (ko) 차체 보강구조
KR101416387B1 (ko) 차량용 전방 충돌 충격흡수장치
US10427633B2 (en) End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7030534A (ja) 衝突検知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KR100867700B1 (ko) 보행자 보호를 위한 차량 전방의 구조물
CN211075810U (zh) 底盘侧面防护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1106269A (zh) 电池护板以及包括该电池护板的车辆电池防护结构
US6837534B2 (en) Front grille guard for vehicle
KR20180118327A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AU2007326489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EP2890601B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210941363U (zh) 一种电池包后防护结构
KR101326974B1 (ko) 내구성과 체결력 강화구조를 갖는 자동차의 도어 임팩트 빔
CN211364469U (zh) 一种后保险杠中支架
CN214001565U (zh) 前防撞横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750680U (zh) 一种行人保护下支撑结构及汽车
CN218400717U (zh) 一种汽车的支撑防护梁
CN215322882U (zh) 车辆前防护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KR20140044679A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CN217496054U (zh) 撞击防护组件和车辆
CN211032460U (zh) 前保险杠面罩总成安装结构
CN218966857U (zh) 轮胎抓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