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67213U -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67213U
CN211067213U CN201921153602.5U CN201921153602U CN211067213U CN 211067213 U CN211067213 U CN 211067213U CN 201921153602 U CN201921153602 U CN 201921153602U CN 211067213 U CN211067213 U CN 2110672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clamping arm
arm
penetrating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5360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林
王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ihe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Shanghai Huihe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ihe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ihe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ihe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5360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672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672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672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主要包括基座,枢接所述基座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设于所述基座上的弹性件,以及穿设于所述基座中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作动件,当所述作动件受力时,可令所述弹性件产生弹性回复力并驱动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分别相对于所述基座枢转以由各自的夹持位置移动至张开位置借以定位于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上;当所述作动件的受力解除时,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可在所述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分别相对于所述基座枢转,而由所述张开位置返回至所述夹持位置,以夹持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借此,本申请具有结构简单,夹持牢固且不易损伤人体组织等优点。

Description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指一种心脏瓣膜瓣环的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背景技术
三尖瓣位于右房室口,常见发病为三尖瓣关闭不全,即收缩期血流从右心室返流入右心房,造成右心房高度扩大,压力升高,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由于右心室负荷增加,代偿而肥厚,容易发生右心衰竭。
三尖瓣反流一般由肺动脉高压,右室扩大,三尖瓣瓣环扩张引起,临床上常以三尖瓣反流的病因(左心衰,肺动脉高压等)的表现为常见,出现三尖瓣反流后,乏力,腹水,水肿,肝区疼痛,消化不良,纳差等右心衰症状加重。三尖瓣轻度反流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严重反流时即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有相对应手术指征的外科手术方法。其中,外科手术方法还包括瓣膜置换术和瓣膜修补术。在外科手术方法中,典型的开胸、开心手术侵入性过大,需要建立体外循环,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感染风险。患者很多耐受不了巨大的外科风险而只能无奈等待死亡。
目前微创经导管治疗三尖瓣返流的产品已有数款在临床应用,但均在实验阶段,未实现成熟的应用,而且各自的技术均有局限。
有鉴于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种种局限,即为本申请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具有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的优点,亦可适用于不同厚度的人体组织的夹持操作,适用范围广泛。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利用可拆卸式结构设计,使得部分组件可在完成夹持操作后能从夹持装置上予以卸除,而仅保留少部分的组件在人体体内,以提高患者的使用舒适度。
本申请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利用扭簧驱动夹臂,能够提供精确的夹持力,且不易夹伤人体组织。
为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用于夹持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其包括:基座,其具有枢接件;第一夹臂,其枢接至所述枢接件,并具有第一夹持部;第二夹臂,其枢接至所述枢接件,并具有第二夹持部;弹性件,其设于所述基座上并接触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以及作动件,其穿设于所述基座中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其中,当所述作动件未受力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分别处于各自的夹持位置;当所述作动件受第一作用力作用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在所述作动件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枢接件枢转,而令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由各自的所述夹持位置移动至张开位置,以分别定位于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上,且所述弹性件产生弹性回复力;当所述第一作用力被解除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所述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分别相对于所述枢接件枢转,而令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由各自的所述张开位置返回至所述夹持位置,以夹持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接近所述基座的一端还分别设有第一夹臂根部与第二夹臂根部,所述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夹臂端部与第二夹臂端部,当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处于所述张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夹臂端部与所述第二夹臂端部相互远离,以供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贴合在所述预设部位上,当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处于所述夹持位置时,所述第一夹臂端部与所述第二夹臂端部相互接近,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协同配合以形成用于夹持并容置所述预设部位的容置腔。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还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夹持部还具有第二限位部,其中,当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处于所述夹持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基座协同配合,用于定义所述容置腔的容置大小。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为限位框。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作动件可自所述夹持装置上卸除,且其中所述作动件包括连接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一拉绳以及连接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二拉绳,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一穿设部与第二穿设部,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还分别设有第三穿设部与第四穿设部;通过令所述第一拉绳呈弯折状态以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拉绳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穿设部中,所述第一拉绳的两个第一末端自所述第一穿设部的近端伸出,且所述第一弯折部自所述第一穿设部的远端伸出并穿设于所述第一夹臂上的所述第三穿设部中;当两个所述第一末端同时受所述第一作用力而由所述第一穿设部的远端向所述第一穿设部的近端方向移动时,穿设于所述第三穿设部内的所述第一弯折部驱动所述第一夹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枢转,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由所述夹持位置移动至所述张开位置,当两个所述第一末端中的一者被释放时,通过拉动所述第一末端中的另一者而令所述第一拉绳分别从所述第一穿设部以及所述第三穿设部中脱离,以使所述第一拉绳从所述夹持装置上卸除;通过令所述第二拉绳呈弯折状态以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拉绳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穿设部中,所述第二拉绳的两个第二末端自所述第二穿设部的近端伸出,且所述第二弯折部自所述第二穿设部的远端伸出并穿设于所述第二夹臂上的所述第四穿设部中;当两个所述第二末端同时受所述第一作用力而由所述第二穿设部的远端向所述第二穿设部的近端方向移动时,穿设于所述第四穿设部内的所述第二弯折部驱动所述第二夹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枢转,以使所述第二夹持部由所述夹持位置移动至所述张开位置,当两个所述第二末端中的一者被释放时,通过拉动所述第二末端中的另一者而令所述第二拉绳分别从所述第二穿设部以及所述第四穿设部中脱离,而将所述第二拉绳从所述夹持装置上卸除。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穿设部与所述第二穿设部分别为形成于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的通道结构,所述第三穿设部与所述第一穿设部分别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夹臂端部与所述第二夹臂端部上的闭合环结构或C型环结构。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基座还包括结合件,其可拆卸地接合所述枢接件。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结合件借由第一输送件而可拆卸地接合所述枢接件。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穿设部与所述第二穿设部形成于所述结合件上。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穿设部与所述第二穿设部还分别形成有导向结构,用于定义所述第一拉绳与所述第二拉绳在受所述第一作用力作用下的拉力方向。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还具有第一辅助结构,所述第三穿设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辅助结构上,所述第一拉绳通过所述第一辅助结构以间接驱动所述第一夹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枢转;所述第二夹臂还具有第二辅助结构,所述第四穿设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辅助结构上,所述第二拉绳通过所述第二辅助结构以间接驱动所述第二夹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枢转。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结构与所述第二辅助结构为铰链结构或杠杆结构。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设于所述枢接件上的扭簧。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上还分别缠绕有生物相融线。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夹持组件,用于夹持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其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夹持装置;以及辅助支撑件;其中,所述辅助支撑件对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提供辅助支撑;通过对所述作动件施加所述第一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在所述作动件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枢接件枢转,而令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由各自的所述夹持位置移动至所述张开位置,以分别定位于所述预设部位上,且令所述弹性件产生弹性回复力;以及通过释放所述第一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所述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分别相对于所述枢接件枢转,而令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由各自的所述张开位置返回至所述夹持位置,以夹持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及所述辅助支撑件,且令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被夹设于所述辅助支撑件与所述夹持装置之间。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部位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其中,所述辅助支撑件可受第二作用力的作用而由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进入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支撑件包括自攻簧丝结构,所述自攻簧丝结构可受所述第二作用力的作用相对于所述人体组织旋转,以令部分所述自攻簧丝结构由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拧入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借以将所述自攻簧丝结构定位于所述人体组织上。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支撑件包括拉网结构,且所述辅助支撑件还包括:形变单元,其设置于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且所述形变单元可在所述第一侧产生形变而由收缩状态切换至扩张状态,其中,处于所述收缩状态的所述形变单元的截面直径小于预设于所述人体组织上的穿刺孔的直径,处于所述扩张状态的所述形变单元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穿刺孔的直径;以及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截面直径小于所述穿刺孔的直径,以供所述连接单元由所述形变单元延伸,并自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穿过所述穿刺孔而从该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伸出,所述连接单元可受所述第二作用力的作用而令处于所述收缩状态的所述形变单元穿过所述穿刺孔而由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移动至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且所述连接单元还可受第三作用力的作用,而令处于所述扩张状态的所述形变单元在所述连接单元的带动下,呈现由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移动的趋势,以于所述第一侧抵顶所述预设部位。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支撑件包括顶珠结构。
由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夹持装置利用弹性件与作动件相配合,以于所述作动件受力时,可令所述弹性件发生变形而产生弹性回复力,且夹持装置的两个夹臂可在作动件的驱动下相对于基座枢转,而分别由各自的夹持位置移动至张开位置,以分别定位于人体组织的预设部分上,当作动件上的受力被解除时,夹持装置的两个夹臂可在弹性回复力的驱动下分别由各自的张开位置返回至夹持位置,借以夹持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借此,本申请具有结构简单、夹持牢固的优点,并可适用于夹持不同厚度的人体组织。
再者,在完成夹持操作后,可将基座的一部分以及作动件自夹持装置上予以卸除,而仅保留少部分的组件于人体体内,借以提高患者的使用舒适度,并减少感染风险。
此外,通过辅助支撑件与夹持装置相配合以将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夹持于二者之间,可防止人体组织被撕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申请的夹持装置处于不同使用状态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A及图2B分别图1A及图1B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显示本申请的夹持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显示本申请的基座的实施例侧视图;
图5A及图5B为显示本申请的夹持装置的不同实施例侧视图;
图6A及图6B为显示本申请的夹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A及图7B为显示本申请的夹持组件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8A至图8D为显示本申请的夹持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以及
图9A至图9E为显示本申请的夹持组件的又一实施例示意图。
元件标号
1 夹持装置 1311 第二限位部
11 基座 132 第二夹臂根部
111 枢接件 133 第二夹臂端部
112 第一穿设部 134 第四穿设部
113 第二穿设部 135 第二辅助结构
114 结合件 14 弹性件
115 导向结构 15 作动件
12 第一夹臂 151 第一拉绳
121 第一夹持部 1511 第一弯折部
1211 第一限位部 1512 第一末端
122 第一夹臂根部 152 第二拉绳
123 第一夹臂端部 1521 第二弯折部
124 第三穿设部 1522 第二末端
125 第一辅助结构 16 生物相融线
13 第二夹臂 21 第一输送件
131 第二夹持部 211 第一接口
4 辅助支撑件 212 第二接口
41 形变单元 22 第二输送件
42 连接单元 5 人体组织
511 第一侧 51 预设部位
512 第二侧 513 穿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于本文说明书中,所谓“远端”是指远离操作者的夹持装置的一端,所谓“近端”是指接近操作者的夹持装置的一端。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可用于夹持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参考图7A至图9E),于本实施例中,人体组织5例如为心脏瓣膜瓣环,具体而言,本申请所提供的夹持装置1属于一种经导管接入治疗三尖瓣反流的产品设计,该设计类似于外科的Kay’S手术方法,通过将三尖瓣的后瓣两端缝合起来,使三尖瓣二瓣化,使得瓣环的整体周长缩短,从而实现使三尖瓣反流减小的目的。
请配合参阅图1A、图1B、图2A及图2B,其中,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申请的夹持装置1处于不同使用状态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A与图2B分别为本申请的夹持装置1处于不同使用状态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申请的夹持装置1主要包括基座11、第一夹臂12、第二夹臂13、弹性件14、以及作动件15。其中,基座11上设置有枢接件111,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分别枢接至基座11的枢接件111上,并分别具有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二夹持部131。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臂12的相对两端包括第一夹臂根部122和第一夹臂端部123,其中,第一夹臂根部122为接近基座11的一端,用于提供第一夹臂12枢接至枢接件111上,第一夹臂端部123为远离基座11的一端,第一夹持部121形成于第一夹臂根部122与第一夹臂端部123之间。同样的,第二夹臂13的相对两端亦包括第二夹臂根部132和第二夹臂端部133,其中,第二夹臂根部132为接近基座11的一端,用于提供第二夹臂13枢接至枢接件111上,第二夹臂端部133为远离基座11的一端,第二夹持部131形成于第二夹臂根部132与第二夹臂端部133之间。
弹性件14设置在基座11上,并接触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于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4例如为设于基座11的枢接件111上的扭簧,其中,扭簧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一夹臂根部122和第二夹臂根部132固定连接,或者,扭簧的两端亦可仅接触而不直接连接第一夹臂根部122和第二夹臂根部132,视依实际需求而定。此外,借由扭簧结构所形成的弹性件14可以提供更好的弹性以及更均匀的扭力。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弹性件14的结构设计及其设置数量并不以附图所示为限,其它设计形式均可适用于本申请。
作动件15穿设于基座11中,并分别连接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以驱动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具体而言,当作动件15未受力时,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可在弹性件14的作用下分别处于各自的夹持位置(如图1A及图2A所示);当作动件15受到第一作用力的作用时,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分别在作动件15的驱动下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而令第一夹持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31分别由各自的夹持位置移动至张开位置,以分别定位于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上,同时,弹性件14可随着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相对于枢接件111的枢转而发生形变以产生弹性回复力(如图1B及图2B所示)。再者,当施加于作动件15上的第一作用力被解除时,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可在弹性件14所产生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分别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而令第一夹持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31分别由各自的张开位置返回至夹持位置,借以夹持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于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二夹持部131之间(如图1A及图2A所示)。
具体而言,当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分别处于张开位置时(如图1B及图2B所示),第一夹臂12的第一夹臂端部123与第二夹臂13的第二夹臂端部133呈相互远离的状态,使得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呈扇形张开的状态,借以提供第一夹持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31分别贴合在预设部位51上,反之,当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分别处于夹持位置时(即如图1A及图2A所示),第一夹臂12的第一夹臂端部123与第二夹臂13的第二夹臂端部133相互接近靠拢,以令第一夹持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31协同配合而形成用于夹持并容置预设部位51的容置腔。
请配合参阅图3,于本申请中,第一夹持部121还包括有第一限位部1211,第二夹持部131亦包括有第二限位部1311,其中,当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分别处于夹持位置时,借由第一夹臂12的第一限位部1211,第二夹臂14的第二限位部1311、与基座11协同配合,以定义容置腔的容置大小。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11与第二限位部1311分别为限位框(包括位于第一夹臂12的中段的限位框1211A和位于第二夹臂13的中段的限位框1311A),采用此边框结构设计,可提供处于夹持位置的第一夹持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31之间容纳更多的人体组织5,并可提升夹持的牢固性。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上还可分别缠绕生物相融线16,使得第一件12与第二夹臂13能够更好地与人体组织5接触并融合。
于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作动件15自整体从夹持装置1上卸除,具体而言,作动件15还包括有连接基座11与第一夹臂12的第一拉绳151以及连接基座11与第二夹臂13的第二拉绳15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拉伸151与第二拉绳152为设置在基座11的相对两侧,有鉴于此,于基座11的相对两侧还设有第一穿设部112与第二穿设部113(配合参阅图4、图5A及图5B),同时,在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上还分别设有第三穿设部124与第四穿设部134。
其中,可通过令第一拉绳151呈弯折状态(例如对折第一拉绳151)以形成第一弯折部1511,呈弯折状态的第一拉绳151可活动地穿设于基座11的第一穿设部112中,且第一拉绳151的两个第一末端1512可从第一穿设部112的近端伸出并外露,同时,第一拉绳151的第一弯折部1511则从第一穿设部112的远端伸出并穿设于第一夹臂12的第三穿设部124中。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穿设部112例如为形成在基座11上的通道结构,第三穿设部124例如为形成在第一夹臂端部123的闭合环结构或C型环结构,以供第一拉绳151的第一弯折部1511穿设于其中。需说明的是,第三穿设部124亦可视实际使用需求,而设置在第一夹臂12的中段位置(例如限位框1211A上)或其他位置,仅需实现可令第一拉绳151在第一作动力的作用下能够驱动第一夹臂12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到预设位置(即张开位置)的技术效果即可。就实际操作效果而言,当将第三穿设部124设置在第一夹臂12的第一夹臂端部123时,第一作用力的施加力量相对较小,而当第三穿设部124设置的第一夹臂12的中段位置(例如限位框1211A上)时,第一作用力的施加力量则相对较大。
当利用第一拉绳151以驱动第一夹臂12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时,可通过对两个第一末端1512同时施加第一作用力,而令第一拉绳151从第一穿设部112的远端向第一穿设部112的近端方向移动,以令穿设于第三穿设部124内的第一弯折部1511驱动第一夹臂12相对于基座11的枢接件111进行枢转,以使第一夹持部121由夹持位置移动至张开位置;再者,当两个第一拉绳151的第一末端1512中的一者被释放时,通过拉动第一末端1512中的另一者(即未被释放的第一末端1512),即可令第一拉绳151分别从基座11的第一穿设部112以及第一夹臂12上的第三穿设部124中脱离,使得第一拉绳151在完成夹持操作后可从夹持装置1上被整体卸除。
同样的,可通过令第二拉绳152呈弯折状态(例如对折第二拉绳152)以形成第二弯折部1521,呈弯折状态的第二拉绳152可活动地穿设于基座11的第二穿设部113中,且第二拉绳152的两个第二末端1522分别从第二穿设部113的近端伸出并外露,同时,第二拉绳152的第二弯折部1521则从第二穿设部113的远端伸出并穿设于第二夹臂13的第四穿设部134中。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穿设部113例如为形成在基座11上的通道结构,第四穿设部134例如为形成在第二夹臂端部133的闭合环结构或C型环结构,以供第二拉绳152的第二弯折部1521穿设于其中。需说明的是,第四穿设部134亦可视实际使用需求,而设置在第二夹臂13的中段位置(例如限位框1311A上)或其他位置,仅需实现可令第二拉绳152在第一作动力的作用下能够驱动第二夹臂13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到预设位置(即张开位置)的技术效果即可。就实际操作效果而言,当将第四穿设部134设置在第二夹臂13的第二夹臂端部133时,第一作用力的施加力量相对较小,而当第四穿设部134设置的第二夹臂13的中段位置(例如限位框1311A)时,第一作用力的施加力量则相对较大。
当通过第二拉绳152以驱动第二夹臂13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时,可通过对两个第二末端1522同时施加第一作用力,而令第二拉绳152从第二穿设部113的远端向第二穿设部113的近端方向移动,以令穿设于第四穿设部134内的第二弯折部1521驱动第二夹臂13相对于基座11的枢接件111进行枢转,以使第二夹持部131由夹持位置移动至张开位置;再者,当两个第二末端1522中的一者被释放时,通过拉动第二末端1522中的另一者(即未被释放的第二末端1522),即可令第二拉绳152分别从基座11的第二穿设部113以及第二夹臂13上的第四穿设部134中脱离,使得第二拉绳152在完成夹持操作后可从夹持装置1上被整体卸除。
于较佳实施例中,基座11还包括有结合件114,其可拆卸地接合至枢接件111上。请配合参阅图2A、图2B及图4,于本实施例中,结合件114可借由第一输送件21而可拆卸地接合枢接件111以构成一整体结构。例如,于结合件114上可形成有用于容纳部分枢接件111的凹槽,在第一输送件21上形成有第一接口211和第二接口212,通过令枢接件111与第一输送件21上的第一接口211连接,同时令结合件114与第一输送件21上的第二接口212连接,可将枢接件111的一部分接合至结合件114的凹槽内,从而构成完整的基座11。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口211例如为螺钉结构,枢接件111上形成有与第一接口211相适配的螺母结构,以借由螺接方式提供枢接件111与第一输送件21之间的固定连接,第二接口212例如为定位面,其中,当第一输送件21的第一接口211与枢接件111螺接固定时,第二接口212可压住结合件114借以实现结合件114与第一输送件21之间的固定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4,于结合件114上还可连接第二输送件22,其中,当枢接件111和第一输送件21相互脱离时,结合件114亦与枢接件111相互脱离,于此状态下,可利用第二输送件22将脱离的结合件114从夹持装置1上卸除并带出人体体外。
请配合参阅图5A及图5B,于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穿设部112与第二穿设部113为形成在结合件114的相对两侧的穿设通道,较佳者,在第一穿设部112与第二穿设部113上还形成有导向结构115(如图5B所示),其用于定义第一拉绳151与第二拉绳152在受第一作用力作用下的拉力方向,使得第一拉绳151和第二拉绳152的拉力分别对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相对于基座11的支点形成力矩,从而驱动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至张开位置。于本实施例中,导向结构115例如为分别形成在第一穿设部112与第二穿设部113的远端的斜孔,然,并不以此为限,亦可按照实际需求而设计为其他结构形式。
借此,本申请的夹持装置1可在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完成对人体组织5的夹持操作后,即令基座11上的结合件114以及第一拉绳151和第二拉绳152分别从夹持装置1上卸除,而仅留下第一夹臂12、第二夹臂13、弹性件14以及枢接件111(如图3所示),借以提高患者的使用舒适度,并可减少感染风险。
请继续参阅图6A及图6B,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夹臂12还设有第一辅助结构125,其中,第三穿设部124设置于第一辅助结构125上,用于提供穿设第一拉绳151的第一弯折部1511,以供第一拉绳151通过拉动第一辅助结构125以间接驱动第一夹臂12相对于基座11的枢接件111枢转;同样地,第二夹臂13上亦设有第二辅助结构135,其中,第四穿设部134设置于第二辅助结构135上,用于提供穿设第二拉绳152的第二弯折部1521,以供第二拉绳152通过拉动第二辅助结构135以间接驱动第二夹臂13相对于基座11的枢接件111枢转。于本申请中,第一辅助结构125与第二辅助结构135例如为铰链结构或杠杆结构,其中,当第一辅助结构125与第二辅助结构135分别受第一拉绳151和第二拉绳152的拉力作用时,即自动展开以形成辅助力臂而驱动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分别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至张开位置(如图6A所示),借以减小针对第一拉绳151和第二拉绳152所施加的第一作用力的施力大小,从而利于夹持操作的执行。再者,当第一拉绳151和第二拉绳152的拉力被释放时,第一辅助结构125与第二辅助结构135即切换至折叠状态(图6B所示),借以减小夹持装置1在人体体内的占用空间。
请配合参阅图7A至图9E,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夹持组件,其包括夹持装置1和辅助支撑件4,其中,夹持装置1的主要结构如前述各实施例中所详述的,在此不予赘述。辅助支撑件4对人体组织5(人体瓣膜瓣环)的预设部位51提供辅助支撑,以配合夹持组件1执行后续的夹持操作。具体而言,可通过对夹持装置1的作动件15施加第一作用力,使得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分别在作动件15的驱动下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而令第一夹持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31分别由各自的夹持位置移动至张开位置,以分别定位于预设部位51上,且令弹性件14随着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相对于枢接件111的枢转发生形变而产生弹性回复力。
当定位完成后,可释放第一作用力,使得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在弹性件14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分别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而令第一夹持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31分别由各自的张开位置返回至夹持位置,从而夹持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及辅助支撑件4于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二夹持部131之间,且令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被夹设在辅助支撑件4与夹持装置1之间。
于本申请中,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511与第二侧512。再者,辅助支撑件4亦可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而实现。
于一实施例中,辅助支撑件4包括顶珠结构(如图7A所示),具体而言,顶珠结构可用于在人体组织5的第一侧511抵顶预设部位51(如图7B所示),以便于夹持装置1后续针对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执行夹持操作。
于另一实施例中,辅助支撑件4包括自攻簧丝结构4(如图8A所示),具体而言,可通过对自攻簧丝结构4施加第二作用力以令其相对于人体组织5旋转,使得自攻簧丝结构4的至少一部分由预设部位51的第二侧512拧入预设部位51的第一侧511,借以将自攻簧丝结构4定位于人体组织5上(如图8B所示),并与夹持装置1配合,以针对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执行夹持操作(如图8C所示),且在完成夹持操作后,可卸除夹持装置1的一部分,而仅留下少部分的夹持装置1于人体体内(如图8D所示)。需说明的是,可此拆卸式的结构设计亦适用于前述的顶珠结构,在此不予赘述。
于又一实施例中,辅助支撑件4包括拉网结构(如图9A所示),其中,辅助支撑件4还包括形变单元41和连接单元42,于本实施例中,形变单元41可设计为与连接单元42一体成型,然并不以此限位,亦可设计为相互连接的两个独立元件。如图所示,形变单元41设置于预设部位51的第一侧511,且可在人体组织5的第一侧511产生形变而由收缩状态切换至扩张状态,其中,处于收缩状态的形变单元41的截面直径小于预设于人体组织5上的穿刺孔513的直径,而处于扩张状态的形变单元41的截面直径则大于穿刺孔513的直径。
连接单元42的截面直径小于穿刺孔513的直径,其可由位于预设部位51的第一侧511的形变单元41延伸,并穿过穿刺孔513而从预设部位51的第二侧512伸出,其中,连接单元42可受第二作用力的作用而令处于收缩状态的形变单元41穿过穿刺孔513而由预设部位51的第二侧512移动至预设部位51的第一侧511,且令移动至预设部位51的第一侧511的形变单元41由收缩状态切换至扩张状态以定位于预设部位51的第一侧511(如图9B所示),接着,连接单元42还可受第三作用力的作用,而令处于扩张状态的形变单元41在连接单元42的带动下,呈现由预设部位51的第一侧511向第二侧512移动的趋势,以使形变单元41在第一侧511抵顶预设部位51,使得预设部位51呈现向第二侧512凸起的状态。接着,可通过对夹持装置1的作动件15施加第一作用力,以令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分别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而由令第一夹持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31分别由各自的夹持位置移动至张开位置,以分别贴合在呈凸起状态的预设部位51的相对两侧(如图9C所示),而后,可释放第一作用力,以令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在弹性件14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分别相对于枢接件111枢转,使得第一夹持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31分别由各自的张开位置返回至夹持位置,从而在预设部位51的第二侧512夹持呈凸起状态的预设部位51以及形变单元41于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二夹持部131之间(如图9D所示)。在完成夹持操作之后,可将作动件15与结合件114从夹持装置1上卸除,而仅留下第一夹臂12、第二夹臂13、枢接件111和弹性件14于人体体内。由图9E可以看出,在夹持状态下,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被夹持在形变单元51以及由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二夹持部131所形成的容置腔之间,从而形成类似三明治的夹持状态,借此,可以有效防止人体组织5被撕裂,同时还可以提升夹持的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夹持器械与夹持组件适用于通过微创方法治疗三尖瓣反流症,具有结构简单、夹持牢固,不易滑脱,以及防止人体组织被撕裂的优点。再者,本申请的夹持装置可在完成夹持操作后,卸除一部分的组件,而仅在人体体内留下少部分的组件,可以提高患者的使用舒适度,并减少感染风险。此外,通过扭簧构成的弹性件实施夹持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夹持的精确度,不易夹伤人体组织,且可用于夹持不同厚度的人体组织,具有适用范围广泛的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夹持装置,用于夹持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其具有枢接件;
第一夹臂,其枢接至所述枢接件,并具有第一夹持部;
第二夹臂,其枢接至所述枢接件,并具有第二夹持部;
弹性件,其设于所述基座上并接触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以及
作动件,其穿设于所述基座中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其中,
当所述作动件未受力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分别处于各自的夹持位置;
当所述作动件受第一作用力作用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在所述作动件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枢接件枢转,而令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由各自的所述夹持位置移动至张开位置,以分别定位于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上,且所述弹性件产生弹性回复力;
当所述第一作用力被解除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所述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分别相对于所述枢接件枢转,而令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由各自的所述张开位置返回至所述夹持位置,以夹持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接近所述基座的一端还分别设有第一夹臂根部与第二夹臂根部,所述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夹臂端部与第二夹臂端部,当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处于所述张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夹臂端部与所述第二夹臂端部相互远离,以供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贴合在所述预设部位上,当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处于所述夹持位置时,所述第一夹臂端部与所述第二夹臂端部相互接近,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协同配合以形成用于夹持并容置所述预设部位的容置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夹持部还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夹持部还具有第二限位部,其中,当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处于所述夹持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基座协同配合,用于定义所述容置腔的容置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为限位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件可自所述夹持装置上卸除,且其中:
所述作动件包括连接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一拉绳以及连接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二拉绳,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一穿设部与第二穿设部,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还分别设有第三穿设部与第四穿设部;
通过令所述第一拉绳呈弯折状态以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拉绳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穿设部中,所述第一拉绳的两个第一末端自所述第一穿设部的近端伸出,且所述第一弯折部自所述第一穿设部的远端伸出并穿设于所述第一夹臂上的所述第三穿设部中;
当两个所述第一末端同时受所述第一作用力而由所述第一穿设部的远端向所述第一穿设部的近端方向移动时,穿设于所述第三穿设部内的所述第一弯折部驱动所述第一夹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枢转,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由所述夹持位置移动至所述张开位置,当两个所述第一末端中的一者被释放时,通过拉动所述第一末端中的另一者而令所述第一拉绳分别从所述第一穿设部以及所述第三穿设部中脱离,以使所述第一拉绳从所述夹持装置上卸除;
通过令所述第二拉绳呈弯折状态以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拉绳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穿设部中,所述第二拉绳的两个第二末端自所述第二穿设部的近端伸出,且所述第二弯折部自所述第二穿设部的远端伸出并穿设于所述第二夹臂上的所述第四穿设部中;
当两个所述第二末端同时受所述第一作用力而由所述第二穿设部的远端向所述第二穿设部的近端方向移动时,穿设于所述第四穿设部内的所述第二弯折部驱动所述第二夹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枢转,以使所述第二夹持部由所述夹持位置移动至所述张开位置,当两个所述第二末端中的一者被释放时,通过拉动所述第二末端中的另一者而令所述第二拉绳分别从所述第二穿设部以及所述第四穿设部中脱离,而将所述第二拉绳从所述夹持装置上卸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设部与所述第二穿设部分别为形成于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的通道结构,所述第三穿设部与所述第一穿设部分别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夹臂端部与所述第二夹臂端部上的闭合环结构或C型环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包括结合件,其可拆卸地接合所述枢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借由第一输送件而可拆卸地接合所述枢接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设部与所述第二穿设部形成于所述结合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设部与所述第二穿设部还分别形成有导向结构,用于定义所述第一拉绳与所述第二拉绳在受所述第一作用力作用下的拉力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臂还具有第一辅助结构,所述第三穿设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辅助结构上,所述第一拉绳通过所述第一辅助结构以间接驱动所述第一夹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枢转;以及
所述第二夹臂还具有第二辅助结构,所述第四穿设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辅助结构上,所述第二拉绳通过所述第二辅助结构以间接驱动所述第二夹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枢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结构与所述第二辅助结构为铰链结构或杠杆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设于所述枢接件上的扭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上还分别缠绕有生物相融线。
15.一种夹持组件,用于夹持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装置;以及
辅助支撑件;其中,
所述辅助支撑件对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提供辅助支撑;
通过对所述作动件施加所述第一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在所述作动件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枢接件枢转,而令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由各自的所述夹持位置移动至所述张开位置,以分别定位于所述预设部位上,且令所述弹性件产生弹性回复力;以及
通过释放所述第一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所述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分别相对于所述枢接件枢转,而令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由各自的所述张开位置返回至所述夹持位置,以夹持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及所述辅助支撑件,且令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被夹设于所述辅助支撑件与所述夹持装置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部位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其中,所述辅助支撑件可受第二作用力的作用而由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进入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件包括自攻簧丝结构,所述自攻簧丝结构可受所述第二作用力的作用相对于所述人体组织旋转,以令部分所述自攻簧丝结构由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拧入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借以将所述自攻簧丝结构定位于所述人体组织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件包括拉网结构,且所述辅助支撑件还包括:
形变单元,其设置于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且所述形变单元可在所述第一侧产生形变而由收缩状态切换至扩张状态,其中,处于所述收缩状态的所述形变单元的截面直径小于预设于所述人体组织上的穿刺孔的直径,处于所述扩张状态的所述形变单元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穿刺孔的直径;以及
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截面直径小于所述穿刺孔的直径,以供所述连接单元由所述形变单元延伸,并自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穿过所述穿刺孔而从该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伸出,所述连接单元可受所述第二作用力的作用而令处于所述收缩状态的所述形变单元穿过所述穿刺孔而由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移动至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且所述连接单元还可受第三作用力的作用,而令处于所述扩张状态的所述形变单元在所述连接单元的带动下,呈现由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移动的趋势,以于所述第一侧抵顶所述预设部位。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件包括顶珠结构。
CN201921153602.5U 2019-07-22 2019-07-22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Active CN2110672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53602.5U CN211067213U (zh) 2019-07-22 2019-07-22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53602.5U CN211067213U (zh) 2019-07-22 2019-07-22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67213U true CN211067213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41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53602.5U Active CN211067213U (zh) 2019-07-22 2019-07-22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672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3734A (zh) * 2019-07-22 2019-11-05 上海汇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3734A (zh) * 2019-07-22 2019-11-05 上海汇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1023B2 (en) 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 of a valve leaflet in a beating heart
US20230011989A1 (en) Repair clip for variable tissue thickness
US10398552B2 (en) Fixatio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eart valve leaf repair
CN211723546U (zh) 一种瓣膜夹合器及其夹合系统
US20190000623A1 (en) Valve clamp
EP3915493B1 (en) Heart valve clip
JP2020520297A (ja) 三尖弁又は僧帽弁のための関節式プロテーゼ及び関連する捕捉装置
CN111772874A (zh) 一种瓣膜夹合器及其夹合系统
CN212662029U (zh) 夹持装置及包含其的瓣膜修复器械
US20230320851A1 (en) Valve clip delivery device
CN211067213U (zh)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CN110353821B (zh)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CN110403734A (zh)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CN210631315U (zh)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CN113616388B (zh) 一种用于夹心脏瓣膜生物组织的夹子
CN216294350U (zh) 夹持器械
CN114748211A (zh) 一种具有释放功能的修复系统
WO2020250014A1 (en) Heart valve repair apparatus
EP4338707A1 (en) Clamping instrument
CN215349755U (zh) 一种防瓣叶损伤的瓣膜夹合器及瓣膜夹合系统
WO2022095586A1 (zh) 组织闭合器械
CN114681125A (zh) 一种防瓣叶损伤的瓣膜夹合器及瓣膜夹合系统
CN114052990A (zh) 瓣膜修复装置
CN113440307A (zh) 夹持装置及包含其的瓣膜修复器械
CN109700490A (zh) 缝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8

Address after: 201203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trial area, No. 3, 1 1, Fang Chun roa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ihe Medical Instru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77, block a, 5 / F, building 1, 1000 zhenchen Road, Bao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0436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u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3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trial area, No. 3, 1 1, Fang Chun roa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ihe Medical Instru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203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trial area, No. 3, 1 1, Fang Chun roa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uihe Medical Instru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u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