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31315U -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31315U
CN210631315U CN201920939855.9U CN201920939855U CN210631315U CN 210631315 U CN210631315 U CN 210631315U CN 201920939855 U CN201920939855 U CN 201920939855U CN 210631315 U CN210631315 U CN 2106313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arm
clamping arm
unit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398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林
胡贯朋
王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ihe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Shanghai Huihe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ihe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ihe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ihe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3985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313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313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313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夹持器械与夹持组件,主要包括具有两个夹臂的夹持装置与具有两个插设单元的锁紧装置,通过令夹持装置位于锁紧装置的释放位置,以使两个夹臂自然弯曲并相互远离,而供夹持装置定位于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上,并通过令夹持装置移动至锁紧装置的锁紧位置,使得两个夹臂分别插设于两个插设单元内而相互收拢,借以夹持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于其间,具有夹持牢固,不易滑脱的优点,亦可防止人体组织被撕裂的优点。

Description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指一种心脏瓣膜瓣环的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背景技术
三尖瓣位于右房室口,常见发病为三尖瓣关闭不全,即收缩期血流从右心室返流入右心房,造成右心房高度扩大,压力升高,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由于右心室负荷增加,代偿而肥厚,容易发生右心衰竭。
三尖瓣反流一般由肺动脉高压,右室扩大,三尖瓣瓣环扩张引起,临床上常以三尖瓣反流的病因(左心衰,肺动脉高压等)的表现为常见,出现三尖瓣反流后,乏力,腹水,水肿,肝区疼痛,消化不良,纳差等右心衰症状加重。三尖瓣轻度反流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严重反流时即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有相对应手术指征的外科手术方法。其中,外科手术方法还包括瓣膜置换术和瓣膜修补术。在外科手术方法中,典型的开胸、开心手术侵入性过大,需要建立体外循环,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感染风险。患者很多耐受不了巨大的外科风险而只能无奈等待死亡。
目前微创经导管治疗三尖瓣返流的产品已有数款在临床应用,但均在实验阶段,未实现成熟的应用,而且各自的技术均有局限。
有鉴于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种种局限,即为本申请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器械与夹持组件,具有夹持牢固,不易滑脱的优点。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器械与夹持组件,利用辅助支撑件与夹持装置分别在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相对两侧夹持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可以防止人体组织被撕裂。
为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器械,用于夹持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其包括:夹持装置,其具有夹持本体以及自所述夹持本体延伸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其中,所述夹持装置可处于张开状态或闭合状态,当处于所述张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自然弯曲形变并相互远离,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用于夹持所述人体组织于其间;以及锁紧装置,其具有锁紧本体以及位于所述锁紧本体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插设单元与第二插设单元,于所述锁紧本体内形成有由锁紧位置和释放位置所限定的移动区间;其中,所述夹持本体可在所述锁紧本体的所述移动区间内移动;当所述夹持本体位于所述释放位置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外露于所述锁紧本体,所述夹持装置处于所述张开状态,以供所述夹持装置定位于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上;当所述夹持本体位于所述锁紧位置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插设并定位于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所述夹持装置处于所述闭合状态,且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位置位于所述锁紧装置的近端,所述释放位置位于所述锁紧装置的远端,且其中,当所述夹持装置处于所述张开状态时,所述夹持装置可受第一外力的作用而贴合在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上;当所述夹持装置贴合在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上时,所述锁紧装置可受第二外力的作用而由所述近端向所述远端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夹持本体移动,以令所述夹持本体在所述移动区间内由所述释放位置移动至所述锁紧位置,并带动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以令所述夹持装置由所述张开状态切换至所述闭合状态。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本体上还设有第一连接部,其用于可拆卸地外接第一输送装置,以借由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对所述夹持本体施加所述第一外力,所述锁紧本体上还设有第二连接部,用于可拆卸地外接第二输送装置,以借由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对所述锁紧本体施加所述第二外力。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整体或部分由柔性材料所制成。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上还分别设有导向结构,其用于定义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自然弯曲形变时的弯曲方向及弯曲弧度。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由所述第一夹臂、所述第二夹臂与所述夹持本体所构成的所述夹持装置为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夹持装置为由所述第一夹臂、所述第二夹臂与所述夹持本体通过机械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组装件。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的对应位置上还分别形成有第一容置部与第二容置部,其中,当所述夹持装置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容置部与所述第二容置部相互结合以形成用于容置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的容置腔。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接近所述夹持本体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夹臂根部与第二夹臂根部,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远离所述夹持本体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夹臂端部与第二夹臂端部,其中,所述第一容置部邻近于所述第一夹臂根部,所述第二容置部邻近于所述第二夹臂根部,且其中,当所述夹持本体位于所述移动区间内的所述释放位置时,呈张开状态的所述夹持装置可受所述第一外力而抵靠于所述人体组织上,且令所述第一容置部与所述第二容置部分别贴合在所述预设部位的相对两侧;在所述夹持本体于所述移动区间内由所述释放位置向所述锁紧位置逐渐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由所述第一夹臂根部与所述第二夹臂根部开始逐渐插入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以使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由所述第一夹臂根部与所述第二夹臂根部开始向所述第一夹臂端部与所述第二夹臂端部逐渐收拢,直至所述第一夹臂端部与所述第二夹臂端部亦插入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以令所述夹持装置由所述张开状态逐渐切换至所述闭合状态;于所述夹持装置由所述张开状态逐渐切换至所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贴合在所述预设部位的相对两侧的所述第一容置部与所述第二容置部逐渐收拢以夹持所述预设部位,并使被夹持的所述预设部位随所述夹持本体一并相对于所述锁紧本体移动,直至当所述夹持装置切换至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容置部与所述第二容置部形成所述容置腔,以使所述预设部位被夹持并定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部和所述第二容置部分别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上的凹槽结构。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部和所述第二容置部分别为开设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上的二开口结构,且于各所述开口结构上分别形成有止挡单元,以借由所述止挡单元定义由所述二开口结构所形成的所述容置腔的容置空间大小。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止挡单元为部分遮盖所述开口结构的止挡条,或者,所述止挡单元为完全遮盖或部分遮盖所述开口结构的编织网。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上还分别形成有第一引导部和/或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上还分别形成有第二引导部,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进入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还分别具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上还分别具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结构适配,用于当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时,限制所述第一夹臂或所述第二夹臂沿X轴、Y轴以及Z轴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插设单元或所述第二插设单元移动。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锁紧装置整体呈U型结构或C型结构。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夹持组件,用于夹持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夹持器械;以及辅助支撑件;其中,所述辅助支撑件用于在所述人体组织的内部提供辅助支撑,以使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呈凸起状态;所述夹持器械的所述夹持装置在处于所述张开状态时,可定位于呈凸起状态的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上,并通过令所述锁紧装置相对于所述夹持装置移动,以使所述夹持装置由所述张开状态切换至所述闭合状态,从而夹持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以及所述辅助支撑件于其中,且令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被夹设于所述辅助支撑件与夹持装置之间。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支撑件包括顶珠结构。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支撑件包括拉网结构。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部位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且所述辅助支撑件还包括形变单元,其可经由预设于所述人体组织的穿刺孔而进入所述人体组织内部,以设置于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且所述形变单元可在所述第一侧发生形变而使其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穿刺孔的直径;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截面直径小于所述穿刺孔的直径,以供所述连接单元由所述形变单元延伸,并自该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穿过所述穿刺孔而从该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伸出,且由所述第二侧伸出的所述连接单元上还设有第三连接单元,用于可拆卸地外接第三输送装置,以借由所述第三输送装置对所述连接单元施加第三外力,而令所述形变单元在所述连接单元的带动下,呈现由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移动的趋势,使得所述形变单元可在所述第一侧抵顶所述预设部位,而令所述预设部位呈现向所述第二侧凸起的所述凸起状态,并提供所述夹持器械在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夹持呈凸起状态的所述预设部位以及所述形变单元于其中。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形变单元与所述连接单元为一体成型。
具体的,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器械的所述夹持本体还形成有穿设开口,用于由所述第二侧伸出的所述连接单元穿设于其中,进而外接所述第三输送装置。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夹持器械通过设置可相对于锁紧装置移动的夹持装置,以于夹持装置位于锁紧装置的释放位置时,令夹持装置的两个夹臂自然弯曲相互远离,借以定位在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并通过令夹持装置移动至锁紧装置的锁紧位置,以令二夹臂本体通过分别插置于锁紧装置的二插设单元内而相互收拢,使得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被夹持于二夹臂之间,具有夹持牢固其而操作简单的优点。
再者,通过设置在二夹臂上的二容置部,以于夹持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形成容置腔,以使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能够得到更好地定位。
此外,通过辅助支撑件与夹持器械相配合以将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夹持于二者之间,可以有效防止人体组织撕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图1B、图2A及图2B为显示本申请的夹持器械处于不同使用状态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3A至图3F为显示本申请的夹持装置的不同实施例示意图;
图4A及图4B为显示本申请的锁紧装置的不同实施例示意图;
图5A及图5B为显示本申请的夹持组件的不同实施例示意图;以及
图6A至图6E为显示本申请的夹持组件执行夹持操作的不同阶段的实施例示意图。
元件标号
1 夹持器械
2 夹持装置
21 夹持本体
211 第一连接部
212 穿设开口
22 第一夹臂
221 第一容置部
222 第一夹臂根部
223 第一夹臂端部
23 第二夹臂
231 第二容置部
232 第二夹臂根部
233 第二夹臂端部
24 导向结构
25 止挡单元
26 销钉
27 穿孔
28 第二限位结构(夹持装置)
281 凸部
282 第二限位部
283 第四限位部
3 锁紧装置
31 锁紧本体
310 移动区间
311 锁紧位置
312 释放位置
313 第二连接部
32 第一插设单元
33 第二插设单元
341 第一引导部(锁紧装置)
342 第二引导部(夹持装置)
35 第一限位结构(锁紧装置)
351 凹部
352 第一限位部
353 第三限位部
4 辅助支撑件
41 形变单元
42 连接单元
5 人体组织(心脏瓣膜瓣环)
51 预设部位
511 预设部位的第一侧
512 预设部位的第二侧
513 人体组织上的穿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于本文说明书中,所谓“远端”是指远离使用者操作位置的夹持器械的一端,所谓“近端”是指接近使用者操作位置的夹持器械的一端。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夹持器械,可用于夹持人体组织5(如图6D、图6E所示)的预设部位51,于本实施例中,人体组织5例如为心脏瓣膜瓣环,具体而言,本申请所提供的夹持器械属于一种经导管接入治疗三尖瓣反流的产品设计,该设计类似于外科的Kay’S手术方法,通过将三尖瓣的后瓣两端缝合起来,使三尖瓣二瓣化,使得瓣环的整体周长缩短,从而实现使三尖瓣反流减小的目的。
图1A、图1B、图2A及图2B为显示本申请的夹持器械1的主要架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夹持器械1主要包括夹持装置2与锁紧装置3。
请配合参阅图3A至图3C,本实施例的夹持装置2主要包括夹持本体21以及自夹持本体21延伸的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夹持装置2可处于张开状态或闭合状态,其中,当夹持装置2处于张开状态时,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可分别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自然弯曲以产生形变,使得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相互远离(如图3A所示状态);而当处于夹持装置2闭合状态时,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可相互配合而夹持人体组织5于其二者之间(如图3B所示状态)。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例如为一体成型而制成,亦即,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的整体均由柔性材料所构成。然,并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的部分是由柔性材料所构成,例如,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可分别包括两个或更多的连接单元,各连接单元之间为利用柔性材料予以连接。构成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的柔性材料在未受外力束缚时可自然弯曲,较佳者,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上可还分别设置导向结构24(如图3A至图3C所示),借以定义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呈自然弯曲后所形成的形状,于本实施例中,可借由导向结构24而定义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呈自然弯曲时的弯曲方向以及弯曲弧度。需说明的是,导向结构24的设置位置、设置数量并不以本申请附图所示为限,其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亦即,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于自然状态下的形变需求)而任意变更。
再者,由第一夹臂22、第二夹臂23和夹持本体21所组成的夹持装置2可设计为一体成型。然并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D所示,夹持装置2也可设计为由第一夹臂22、第二夹臂23与夹持本体21通过机械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组装件。例如,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可通过销钉26以焊接或铆接方式连接至夹持本体21。
请接续参阅图4A及图4B,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3具有锁紧本体31以及位于锁紧本体3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于锁紧本体31内部还形成有由锁紧位置311和释放位置312所限定的移动区间310。于本申请中,锁紧装置3整体可例如呈U型结构或C型结构。
请配合参阅图1A及图1B,夹持本体21可装设于锁紧装置3的移动区间310内,并可相对于锁紧本体31移动而处于移动区间310内的锁紧位置311或释放位置312,其中,当夹持本体21位于移动区间310内的释放位置312时(即图1A、图1B所示状态),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均外露于所述锁紧本体31,亦即,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从锁紧本体31的移动区间310中伸出并自然弯曲而相互远离,以使夹持装置2处于张开状态,于此状态下,可供夹持装置2定位于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上。而当夹持本体21位于锁紧位置311时(即图2A、图2B所示状态),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分别插设并定位于位于锁紧本体3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中,以使夹持装置2处于闭合状态,于此状态下,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被夹持于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之间。
于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锁紧位置311位于锁紧装置3的近端,释放位置312位于锁紧装置3的远端,如图1A所示,当夹持装置2处于张开状态时,夹持本体21位于锁紧本体31的释放位置213,于此状态下,夹持装置2可受第一外力的作用而贴合在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上。
当夹持装置2贴合在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上时,锁紧装置3可受第二外力的作用而由近端向远端的方向相对于夹持本体21移动,以令夹持装置2的夹持本体21在锁紧装置3的移动区间310内由释放位置312向锁紧位置311逐渐移动,于此移动过程中,夹持本体21可带动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亦相对于锁紧本体31移动,而分别插设于位于锁紧本体3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中,以令夹持装置2由张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如图1B所示)。
于一实施例中,夹持本体21上还设有第一连接部211,借由第一连接部211以供夹持本体21可拆卸地外接(例如螺接)第一输送装置(未示出),借以提供操作者通过第一输送装置对夹持本体21施加第一外力,使得呈张开状态的夹持装置2紧贴在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上。同样地,锁紧本体31上还设有第二连接部313,借由第二连接部313以供锁紧本体31可拆卸地外接(例如螺接)第二输送装置(未示出),借以提供操作者通过第二输送装置对锁紧本体31施加第二外力,使得锁紧本体31沿其轴向由近端向远端方向相对于夹持装置2移动,而令夹持本体21由释放位置312向锁紧位置311的方向移动。
如图3D所示,于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的对应位置处还分别形成有第一容置部221与第二容置部231,其中,当夹持装置2处于闭合状态时(即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分别插设于第一插设单元32和第二插设单元33中时,第一容置部221与第二容置部231可相互结合以形成用于容置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例如心脏组织或其他人体部位)的容置腔(如图2A、图2B、图3B所示)。
具体而言,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在接近夹持本体21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夹臂根部222与第二夹臂根部232,而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在远离夹持本体21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夹臂端部223与第二夹臂端部233,其中,第一容置部221设在邻近于第一夹臂根部222的位置,第二容置部231设置在邻近于第二夹臂根部232的位置。其中,当夹持本体21位于移动区间310内的释放位置312时,处于张开状态的夹持装置2可受第一输送装置对其所施加的第一外力而抵靠在人体组织5上,且令第一容置部221与第二容置部231分别贴合在呈凸起状态的预设部位51(请容后详述)的相对两侧。
在锁紧本体31受第二输送装置所施加的第二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夹持本体21移动,而令夹持本体21于移动区间310内由释放位置312向锁紧位置311逐渐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分别从第一夹臂根部222与第二夹臂根部232开始逐渐插入锁紧本体31的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中,以使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之间由第一夹臂根部222与第二夹臂根部232开始相互收拢,并逐渐向第一夹臂端部223与第二夹臂端部233延伸,直至第一夹臂端部223与述第二夹臂端部233亦分别插入于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中,以令夹持装置2由张开状态逐渐切换至闭合状态。
再者,于夹持装置2由张开状态逐渐切换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贴合在呈凸起状态的预设部位5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容置部221与第二容置部231亦逐渐收拢以夹持住预设部位51,并使被夹持的预设部位51随着夹持本体21一并相对于锁紧本体31移动,直至当夹持装置2切换至闭合状态时(即夹持本体21移动至锁紧位置311时,第一容置部221与第二容置部231相互结合形成一容置腔,使得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被夹持并定位于所形成的容置腔内,借由此设计,可以提升预设部位51的夹持固定效果,使得被夹持的预设部位51不易从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之间滑脱。
于本申请中,分别形成于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上的第一容置部221和第二容置部231可具有各种形态的设计结构。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容置部221和第二容置部231例如分别为形成于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上的凹槽结构,也就是第一容置部221和第二容置部231的底部为封闭式设计,此设计结构,可在夹持本体21相对于锁紧本体31的移动过程中,令夹持在第一容置部221和第二容置部231之间的预设部位51与外界相对隔离,以防止产生预设部位51在夹持操作过程中受损的情况。
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B或图3E所示,第一容置部221和第二容置部231也可例如为分别开设于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上的开口结构221、231(亦即,第一容置部221和第二容置部231分别贯穿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于各开口结构221、231上还分别形成有止挡单元25,以借由止挡单元25而定义由二开口结构221和231所形成的容置腔的容置空间大小。如图3B所示,于一实施例中,止挡单元25例如为部分遮盖开口结构221、231的止挡条。于另一实施例中,止挡单元25亦可设计为完全遮盖或部分遮盖开口结构221、231的编织网结构(如图3E所示)。
请参阅图3F,于另一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上还可形成多个穿孔27,其可用于提供穿设PET线,其中,穿设于穿孔27中的PET线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与人体组织长成一体,所述PET线亦可利于超声情况下的显影,需说明的是,穿孔27在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上的设置数量及排列规则并无特别限制。
于一实施例中,锁紧装置3的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上还分别形成有第一引导部341(如图4B所示),于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上也可分别形成有第二引导部342(如图3B所示),第一引导部341和第二引导部342可用于引导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分别进入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中。需说明的是,于实际应用时,第二引导部341与第二引导部342可以同时设置,或仅设置二者中的一者即可。
再者,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还分别设有第一限位结构35,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上还分别具有第二限位结构28,其中第一限位结构35与第二限位结构28为结构适配,用于当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分别插设于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中时,限制第一夹臂22或第二夹臂23沿X轴、Y轴以及Z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插设单元32或第二插设单元33移动。
请配合参阅图3B、图4A以及图2A、图2B,于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35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插设单元32和第二插设单元33上的凹部351,同时,第二限位结构28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上的凸部281,当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分别插设于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中时,通过令凸部281扣合于凹部351内,可以限制第一夹臂22或第二夹臂23沿X轴(参考图2B)相对于第一插设单元32或第二插设单元33移动。
第一限位结构35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插设单元32和第二插设单元33的相对两侧的第一限位部352,同时,第二限位结构28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的相对两侧的第二限位部282,当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分别插设于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中时,通过令第一限位部352抵靠于第二限位部282的外侧或内侧,可以限制第一夹臂22或第二夹臂23沿Y轴(参考图2B)相对于第一插设单元32或第二插设单元33移动。
此外,第一限位结构35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插设单元32和第二插设单元33上的第三限位部353,同时,第二限位结构28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的相对两侧的第四限位部283,当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分别插设于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中时,通过令第三限位部353抵靠于第四限位部283,可以限制第一夹臂22或第二夹臂23沿Z轴(参考图2B)相对于第一插设单元32或第二插设单元33移动。
于本实施例中,于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上分别形成有凸肋结构,上述的凸部281、第二限位结构28中所包含的凸部281、第二限位部282和第四限位部283均可整合设计于凸肋结构上,同时,在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上形成有与所述凸肋结构相适配的L型槽结构,第一限位结构35中所包含的凹部351、第一限位部352和第三限位部353亦均可整合设计于L型槽结构中,借以简化整体的结构设计。惟,需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限位结构35和第二限位结构28的设计并不以本申请的附图所示为限,其可依实际需求,而进行任意变更。
请配合参阅图5A及图5B,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夹持组件,其包括有夹持器械1以及辅助支撑件4,其中,夹持器械1的主要结构如本文前述各实施例中所详述,在此不予赘述。辅助支撑件4用于在人体组织(人体瓣膜瓣环)5的内部以提供辅助支撑,从而令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呈凸起状态。具体而言,当夹持器械1的夹持装置2处于张开状态时,可定位于呈凸起状态的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上,并通过令锁紧装置3相对于夹持装置2移动,以使夹持装置2由张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从而夹持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以及辅助支撑件4于其中,且令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被夹设于辅助支撑件4与夹持装置2之间。
于本申请中,辅助支撑件4可例如包括顶珠结构(如图5A所示)或包括拉网结构(如图5B所示)。以下将以拉网结构为例,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夹持组件。
请配合参阅图5B、图6A至图6E所示,于本实施例中,预设部位5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511与第二侧512,如图6B所示,于本实施例中,预设部位51的第一侧511例如位于人体组织5的内部,而第二侧512例如位于人体组织5的外部。与人体组织5上邻近预设部位51的位置处还开设有穿刺孔513。
此外,辅助支撑件4还包括有形变单元41和连接单元42,于本实施例中,形变单元41可设计为与连接单元42一体成型,然并不以此限位,亦可设计为相互连接的两个独立元件。其中,形变单元41可产生形变而处于收缩状态或扩张状态,处于收缩状态的形变单元41可经由人体组织5上的穿刺孔513而由人体组织5的外部进入到人体组织5的内部,以设置于预设部位51的第一侧511,而后,形变单元41可在第一侧511发生形变而由收缩状态切换为扩张状态,且处于扩张状态下的形变单元41的截面远直径大于穿刺孔513的直径,借以令处于扩张状态下的形变单元41可定位在人体组织5的内部,且在人体组织5的内部提供辅助支撑,而令预设部位51朝向第二侧512呈凸起状态。连接单元42的截面直径小于所述穿刺孔的直径,以供连接单元42从形变单元41延伸,并自预设部位51的第一侧511穿过穿刺孔513而从预设部位51的第二侧512伸出,且从预设部位51的第二侧512伸出的连接单元42上还设有第三连接部(未示出),以借由第三连接部而供辅助支撑件4的连接单元42可拆卸地外接第三输送装置(未示出)。请配合参阅图6B,于一实施例中,夹持器械1的夹持本体21上还形成穿设开口212,以供由第二侧512伸出的连接单元42穿设于其中,并进而与第三输送装置连接,使用者可借由第三输送装置对辅助支撑件4的连接单元42施加第三外力(例如沿着锁紧本体31的轴向由远端向近端移动的方向),而令形变单元41在连接单元42的带动下,呈现由预设部位51的第一侧511向第二侧512移动的趋势,使得形变单元41可在第一侧511抵顶预设部位51,而令预设部位51呈现向第二侧512凸起的凸起状态。
在预设部位51呈现向第二侧512凸起的凸起状态下,可通过对夹持本体21施加作用力,而令呈张开状态的夹持装置2在预设部位51的第二侧512抵靠在预设部位51上,同时令第一容置部221与第二容置部231在第二侧512分别贴合在呈凸起状态的预设部位51的相对两侧(如图6B所示)。
接着,通过对锁紧本体31施加作用力(即沿着锁紧本体31的轴向由远端向近端移动的方向),以令锁紧本体31相对于夹持本体21移动,而令夹持本体21从移动区间310内释放位置312向锁紧位置311逐渐移动,使得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分别插入锁紧本体31的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中,而令贴合在呈凸起状态的预设部位5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容置部221与第二容置部231亦随之逐渐收拢而夹持住预设部位51一并朝锁紧本体31的锁紧位置311移动(如图6C所示),直至第一夹臂22与第二夹臂23完全插入并定位于第一插设单元32与第二插设单元33中,以使夹持装置2由张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从而在预设部位51的第二侧512夹持呈凸起状态的预设部位51以及形变单元41于第一夹臂22和第二夹臂23之间(如图6D所示)。
由图6E可以清楚看出,在夹持装置2处于闭合状态时,人体组织5的预设部位51被夹持在形变单元51以及由第一容置部221和第二容置部231所形成的容置腔之间,从而形成类似三明治的夹持状态,借此,可以有效防止人体组织5被撕裂,同时还可以提升夹持的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夹持器械与夹持组件适用于通过微创方法治疗三尖瓣反流症,具有夹持牢固,不易滑脱,以及防止人体组织被撕裂的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夹持器械,用于夹持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持装置,其具有夹持本体以及自所述夹持本体延伸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其中,所述夹持装置可处于张开状态或闭合状态,当处于所述张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自然弯曲形变并相互远离,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用于夹持所述人体组织于其间;以及
锁紧装置,其具有锁紧本体以及位于所述锁紧本体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插设单元与第二插设单元,于所述锁紧本体内形成有由锁紧位置和释放位置所限定的移动区间;其中,
所述夹持本体可在所述锁紧本体的所述移动区间内移动;当所述夹持本体位于所述释放位置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外露于所述锁紧本体,所述夹持装置处于所述张开状态,以供所述夹持装置定位于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上;
当所述夹持本体位于所述锁紧位置时,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插设并定位于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所述夹持装置处于所述闭合状态,且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位置位于所述锁紧装置的近端,所述释放位置位于所述锁紧装置的远端,且其中:
当所述夹持装置处于所述张开状态时,所述夹持装置可受第一外力的作用而贴合在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上;
当所述夹持装置贴合在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上时,所述锁紧装置可受第二外力的作用而由所述近端向所述远端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夹持本体移动,以令所述夹持本体在所述移动区间内由所述释放位置移动至所述锁紧位置,并带动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以令所述夹持装置由所述张开状态切换至所述闭合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本体上还设有第一连接部,其用于可拆卸地外接第一输送装置,以借由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对所述夹持本体施加所述第一外力,所述锁紧本体上还设有第二连接部,用于可拆卸地外接第二输送装置,以借由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对所述锁紧本体施加所述第二外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整体或部分由柔性材料所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上还分别设有导向结构,其用于定义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自然弯曲形变时的弯曲方向及弯曲弧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夹臂、所述第二夹臂与所述夹持本体所构成的所述夹持装置为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夹持装置为由所述第一夹臂、所述第二夹臂与所述夹持本体通过机械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组装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的对应位置上还分别形成有第一容置部与第二容置部,其中,当所述夹持装置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容置部与所述第二容置部相互结合以形成用于容置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的容置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接近所述夹持本体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夹臂根部与第二夹臂根部,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在远离所述夹持本体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夹臂端部与第二夹臂端部,其中,所述第一容置部邻近于所述第一夹臂根部,所述第二容置部邻近于所述第二夹臂根部,且其中:
当所述夹持本体位于所述移动区间内的所述释放位置时,呈张开状态的所述夹持装置可受所述第一外力而抵靠于所述人体组织上,且令所述第一容置部与所述第二容置部分别贴合在所述预设部位的相对两侧;
在所述夹持本体于所述移动区间内由所述释放位置向所述锁紧位置逐渐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由所述第一夹臂根部与所述第二夹臂根部开始逐渐插入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以使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由所述第一夹臂根部与所述第二夹臂根部开始向所述第一夹臂端部与所述第二夹臂端部逐渐收拢,直至所述第一夹臂端部与所述第二夹臂端部亦插入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以令所述夹持装置由所述张开状态逐渐切换至所述闭合状态;
于所述夹持装置由所述张开状态逐渐切换至所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贴合在所述预设部位的相对两侧的所述第一容置部与所述第二容置部逐渐收拢以夹持所述预设部位,并使被夹持的所述预设部位随所述夹持本体一并相对于所述锁紧本体移动,直至当所述夹持装置切换至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容置部与所述第二容置部形成所述容置腔,以使所述预设部位被夹持并定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部和所述第二容置部分别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上的凹槽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部和所述第二容置部分别为开设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上的二开口结构,且于各所述开口结构上分别形成有止挡单元,以借由所述止挡单元定义由所述二开口结构所形成的所述容置腔的容置空间大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单元为部分遮盖所述开口结构的止挡条,或者,所述止挡单元为完全遮盖或部分遮盖所述开口结构的编织网。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上还分别形成有第一引导部和/或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上还分别形成有第二引导部,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进入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还分别具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上还分别具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结构适配,用于当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一插设单元与所述第二插设单元中时,限制所述第一夹臂或所述第二夹臂沿X轴、Y轴以及Z轴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插设单元或所述第二插设单元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整体呈U型结构或C型结构。
15.一种夹持组件,用于夹持人体组织的预设部位,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器械;以及
辅助支撑件;其中,
所述辅助支撑件用于在所述人体组织的内部提供辅助支撑,以使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呈凸起状态;
所述夹持器械的所述夹持装置在处于所述张开状态时,可定位于呈凸起状态的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上,并通过令所述锁紧装置相对于所述夹持装置移动,以使所述夹持装置由所述张开状态切换至所述闭合状态,从而夹持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以及所述辅助支撑件于其中,且令所述人体组织的所述预设部位被夹设于所述辅助支撑件与夹持装置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件包括顶珠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件包括拉网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部位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且所述辅助支撑件还包括:
形变单元,其可经由预设于所述人体组织的穿刺孔而进入所述人体组织内部,以设置于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且所述形变单元可在所述第一侧发生形变而使其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穿刺孔的直径;以及
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截面直径小于所述穿刺孔的直径,以供所述连接单元由所述形变单元延伸,并自该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穿过所述穿刺孔而从该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伸出,且由所述第二侧伸出的所述连接单元上还设有第三连接单元,用于可拆卸地外接第三输送装置,以借由所述第三输送装置对所述连接单元施加第三外力,而令所述形变单元在所述连接单元的带动下,呈现由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移动的趋势,使得所述形变单元可在所述第一侧抵顶所述预设部位,而令所述预设部位呈现向所述第二侧凸起的所述凸起状态,并提供所述夹持器械在所述预设部位的所述第二侧夹持呈凸起状态的所述预设部位以及所述形变单元于其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单元与所述连接单元为一体成型。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器械的所述夹持本体还形成有穿设开口,用于由所述第二侧伸出的所述连接单元穿设于其中,进而外接所述第三输送装置。
CN201920939855.9U 2019-06-20 2019-06-20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Active CN2106313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39855.9U CN210631315U (zh) 2019-06-20 2019-06-20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39855.9U CN210631315U (zh) 2019-06-20 2019-06-20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31315U true CN210631315U (zh) 2020-05-29

Family

ID=70790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39855.9U Active CN210631315U (zh) 2019-06-20 2019-06-20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313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3821A (zh) * 2019-06-20 2019-10-22 上海汇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3821A (zh) * 2019-06-20 2019-10-22 上海汇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29956B2 (ja) 弁膜留め具
EP4014894A1 (en) Adjustable valve clamping device and valve clamping system
JP5844406B2 (ja) 心臓弁のダウンサイジング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6456855B (zh) 经皮系统、装置和方法
CN102395331B (zh) 用于可植入的固定设备的分离机构
US20180271650A1 (en) Stent-valves for valve replacement and associ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urgery
US9566146B2 (en) Cardiovascular valve and valve housing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EP3915493B1 (en) Heart valve clip
JP2014525809A (ja) 僧帽弁膜サークラージ施術用装置
KR101677193B1 (ko) 승모판막 서클라지 관상정맥동 성형술에서 루프를 형성하기 위한 루프용 로프
CN110353821B (zh)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CN210631315U (zh) 夹持器械及夹持组件
CN215915077U (zh) 一种用于可植入组织固定装置的输送系统
US20240008983A1 (en) Valve clamping device with adjustable bearing force and valve clamping system
CN117045398A (zh) 瓣膜修复装置
KR101079177B1 (ko) 체내 이식형 심실 보조 장치
US11779462B2 (en) Conveyor and conveyor system
CN114681125A (zh) 一种防瓣叶损伤的瓣膜夹合器及瓣膜夹合系统
CN211067213U (zh) 夹持装置及夹持组件
CN113616388B (zh) 一种用于夹心脏瓣膜生物组织的夹子
CN215349755U (zh) 一种防瓣叶损伤的瓣膜夹合器及瓣膜夹合系统
CN210121193U (zh) 一种瓣膜修复夹体
CN211155932U (zh) 一种经股动脉逆行主动脉瓣瓣叶前向夹合装置
CN215960464U (zh) 瓣叶夹持机构
KR20100137116A (ko) 심실 보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28

Address after: 201203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trial area, No. 3, 1 1, Fang Chun roa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ihe Medical Instru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77, block a, 5 / F, building 1, 1000 zhenchen Road, Bao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0436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u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3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trial area, No. 3, 1 1, Fang Chun roa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ihe Medical Instru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203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trial area, No. 3, 1 1, Fang Chun roa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uihe Medical Instru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u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