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19756U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19756U
CN211019756U CN201921899228.3U CN201921899228U CN211019756U CN 211019756 U CN211019756 U CN 211019756U CN 201921899228 U CN201921899228 U CN 201921899228U CN 211019756 U CN211019756 U CN 2110197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heat sink
opening
direction changing
f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992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满泽隆太郎
山本和弘
奥秋兼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nu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nu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nuc Corp filed Critical Fanu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197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197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54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05K7/20163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the components being isolated from air flow, e.g. hollow heat sinks, wind tunnels or funne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54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在使给流体的吸入量及吸入速度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最低限度的同时减少污物的积存的散热装置。包括流体方向改变部,用于改变流体行进的流体行进方向,该流体方向改变部具有基端部和顶端部,基端部固定于筒体的内侧的与第1面相对的第2面,顶端部配置为与散热器的多个散热片的多个散热片尖端部相对,流体方向改变部整体或者一部分配置在比散热器的上游端面靠流体行进方向的下游,流体从上游端面流入散热器,并且经由除散热片间流路以外的无散热片流路从多个散热片尖端部中的在比流体方向改变部的顶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暴露的部分流入散热器,该散热片间流路形成在所述多个散热片之间并供流体流过。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对发热体的热量进行散热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利用散热器和风扇电动机对电动机驱动装置的热量进行散热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这样的结构,即:在筒体的内部,用于吸入空气的开口侧的散热器的高度被设定得较低,并且在用于吸入空气的开口中的没有散热器的部分的局部安装遮蔽板。采用该结构,与筒体的开口全部由散热器填满的结构相比,散热器的成本降低,通过提高空气的流速实现散热性能的维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2874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筒体的用于吸入流体的开口较窄,因此吸入面积缩小,容易积存污物。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这样的散热装置,即:在固定有发热体的筒体的内部配置有散热器的结构中,即使在散热器缩小化并且筒体的用于吸入流体的开口部窄小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抑制给流体的吸入量及吸入速度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同时减少污物的积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例如,后述的散热装置100、200、300、400、500),其包括:筒体(例如,后述的筒体10),发热体(例如,后述的发热体5)固定于该筒体(例如,后述的筒体10);第1开口部(例如,后述的第1开口部15),其形成于所述筒体的一端,用于吸入流体;第2开口部(例如,后述的第2开口部16),其形成于所述筒体的另一端,用于排出流体;冷却风扇(例如,后述的冷却风扇20),其配置在所述第2开口部侧;散热器(例如,后述的第1散热器31、第2散热器32),其固定于所述筒体的内侧的第1面(例如,后述的第1面111),该散热器具有多个散热片(例如,后述的多个第1散热片311、多个第2散热片321)并且具有位于流体行进的流体行进方向(例如,后述的流体行进方向L)的上游的上游端面(例如,后述的上游端面315),所述筒体的外部和所述上游端面经由所述第1开口部连通;散热片间流路(例如,后述的第1散热片间流路41,第2散热片间流路42),其形成在所述多个散热片之间并供流体流过;以及流体方向改变部(例如,后述的流体方向改变部50、250、350、450、550),其用于改变流体行进的流体行进方向,该流体方向改变部具有基端部(例如,后述的基端部51)和顶端部(例如,后述的顶端部52),所述基端部固定于所述筒体的内侧的与所述第1面相对的第2面,所述顶端部配置为与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多个散热片的多个散热片尖端部(例如,后述的多个散热片尖端部316)相对,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整体或者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上游端面靠所述流体行进方向的下游,所述流体从所述上游端面流入所述散热器,并且经由除所述散热片间流路以外的无散热片流路(例如,后述的无散热片流路501)从所述多个散热片尖端部中的在比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的所述顶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暴露的部分流入所述散热器。
(2)在(1)的散热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多个散热片中的所述第2开口部侧的部分(例如,后述的多个散热片321)的高度高于所述多个散热片中的所述第1开口部侧的部分(例如,后述的多个散热片311)的高度。
(3)在(1)或(2)的散热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例如,后述的流体方向改变部250)是以所述筒体的与所述第1面相对的相对部分(例如,后述的下方罩部12)中的靠所述筒体的所述一端侧的一部分作为弯折部位、并使比所述弯折部位靠外侧的部分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
(4)在(1)或(2)的散热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例如,后述的流体方向改变部350)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第2面(例如,后述的第2面121)倾斜。
(5)在(4)的散热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对于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例如,后述的流体方向改变部450)与所述第1面之间的尺寸(例如,后述的尺寸h),所述第2开口部侧比所述第1开口部侧小。
(6)在(4)的散热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对于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例如,后述的流体方向改变部550)与所述第1面之间的尺寸(例如,后述的尺寸h),所述第2开口部侧比所述第1开口部侧大。
实用新型的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在固定有发热体的筒体的内部配置有散热器的结构中,即使在散热器缩小化并且筒体的用于吸入流体的开口部窄小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抑制给流体的吸入量及吸入速度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同时减少污物的积存。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第1散热器的剖视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第2散热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流体移动工序的剖视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5、发热体;10、筒体;15、第1开口部;16、第2开口部;20、冷却风扇;31、第1散热器(散热器);32、第2散热器(散热器);41、第1散热片间流路(散热片间流路);42、第2散热片间流路(散热片间流路);50、250、350、450、550、流体方向改变部;100、200、300、400、500、散热装置;111、第1面;121、第2面;311、321、多个散热片;315、上游端面;316、散热片尖端部;L、流体行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说明说明书和附图的过程中,在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同样的构成要素在之后的实施方式中出现的情况下,在之后的实施方式中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进行说明。此时,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引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散热装置100的整体结构〕
图1A是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的立体图。图1B是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的剖视图。在图1B中,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阴影。如图1A和图1B所示,散热装置100包括筒体10、冷却风扇20、第1散热器31、第2散热器32、第1散热片间流路41、第2散热片间流路42和流体方向改变部50。
[筒体]
筒体10具有基部11、下方罩部12、侧方罩部13和侧方罩部14,形成为筒状。在筒体10的一端形成有用于吸入作为流体的空气的第1开口部15。在筒体10的另一端形成有用于排出作为流体的空气的第2开口部16。作为基部11的材质,使用例如铝。在基部11的上表面固定有作为散热对象物的发热体5。
[冷却风扇]
冷却风扇20配置在第2开口部16侧。具体而言,冷却风扇20以与第2开口部16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筒体10的外侧。换言之,冷却风扇20以与配置在筒体10的第2开口部16侧的第2散热器32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筒体10的外侧。在驱动冷却风扇20时,空气自第1开口部15吸入筒体10之后自第2开口部16排出。由此,冷却风扇20被用作用于抽吸筒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抽吸风扇。
[第1散热器和第2散热器]
作为散热器的第1散热器31和第2散热器32整体配置在筒体10的内侧的第1开口部15与第2开口部16之间的空间。
[第1散热器]
如图1A和图1B所示,第1散热器31配置在第1开口部15侧。第1散热器31固定于筒体10的内侧的第1面111。第1散热器31的位于空气行进的流体行进方向L的上游的上游端面315与筒体10的外部经由第1开口部15连通。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筒体10的外部的流体能够经由第1开口部15到达上游端面31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口部15和上游端面315的位置关系为经由第1开口部15能够看到上游端面315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为能够画出连结筒体10的第1开口部15侧的外侧、第1开口部15和上游端面315的一直线的位置关系。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第1开口部15和上游端面315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制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无法画出连结筒体10的第1开口部15侧的外侧、第1开口部15和上游端面315的一直线的位置关系。例如,连结筒体10的第1开口部15侧的外侧、第1开口部15和上游端面315的流体(空气)路径也可以是非直线状的路径。
流体行进方向L是空气沿着筒体10的长度方向行进的方向。因而,流体行进方向L不包括经由后述的无散热片流路501朝向第1散热器31的倾斜方向。
另外,在第1散热器31与第2面121之间划分无散热片流路501和无散热片流路502。位于比后述的流体方向改变部50靠流体行进方向L的上游的位置的流路是无散热片流路501。位于比后述的流体方向改变部50靠流体行进方向L的下游的位置的流路是无散热片流路502。
图2A是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具有的第1散热器的剖视图。如图2A所示,第1散热器31具有多个第1散热片311和一个第1连结部312。多个第1散热片311的基端部连结于第1连结部312。第1散热器31的高度为b,第1散热器31的宽度为W。
[第2散热器]
如图1A和图1B所示,第2散热器32配置在第2开口部16侧。第2散热器32固定于筒体10的内侧的第1面111。第2散热器32的位于空气行进的流体行进方向L的下游的下游端面325与筒体10的外部经由第2开口部16连通。
另外,确保第2散热器32与第2面121之间具有间隙,空气还能够从第2无散热片流路502经过该间隙向第2开口部16行进。
图2B是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具有的第2散热器的剖视图。如图2B所示,第2散热器32具有多个第2散热片321和一个第2连结部322。多个第2散热片321的基端部连结于第2连结部322。第2散热器32的高度为e(e>b),第2散热器32的宽度为W。
并且,与多个散热片中的第2开口部16侧的部分相当的多个第2散热片321的高度高于与多个散热片中的第1开口部15侧的部分相当的多个第1散热片311的高度。多个第1散热片311和多个第2散热片321的材质使用导热性较高的材质。从第1开口部15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经多个第1散热片311和多个第2散热片321吸热之后从第2开口部16排出。
[散热片间流路]
如图2A和图2B所示,作为散热片间流路,具有第1散热片间流路41和第2散热片间流路42。第1散热片间流路41是形成在多个第1散热片311之间供空气流过的流路。第2散热片间流路42是形成在多个第2散热片321之间供空气流过的流路。从第1开口部15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经过第1散热片间流路41和第2散热片间流路42之后朝向第2开口部16流通。
[流体方向改变部]
在此,返回到图1A和图1B的说明。流体方向改变部50是改变空气行进的流体行进方向L的部位。流体方向改变部50成形为板状。
流体方向改变部50的基端部51固定于与筒体10的内侧的第1面111相对的第2面121。流体方向改变部50沿着与第2面121正交的方向延伸。流体方向改变部50由与下方罩部12相独立的构件形成,固定于第2面121。
流体方向改变部50的顶端部52配置为与第1散热器31的多个第1散热片311的多个散热片尖端部316相对。确保流体方向改变部50的顶端部52与多个第1散热片311的多个散热片尖端部316之间具有间隙G。为了确保这样的间隙G,将流体方向改变部50的高度c设定为c<a-b。其中,将筒体10的内侧的高度设为a,将第1散热器31的高度设为b。
流体方向改变部50配置为比第1散热器31的上游端面315(或者第1开口部15)靠流体行进方向L的下游。更详细而言,流体方向改变部50自基端部51到顶端部52为止整体配置为比第1散热器31的上游端面315靠流体行进方向L的下游。在将筒体10的内侧的高度设为a,将第1散热器31的高度设为b的情况下,流体方向改变部50的位置(从含有上游端面315的假想平面算起的距离d)为d≥a-b。
还能够表述为:流体方向改变部50配置在筒体10的内侧的第1开口部15与第2开口部16之间的空间内的除第1散热器31、第2散热器32以及散热片间流路41、42的区域以外的空间。
设想第1散热器31的上游端面315的上游端面面积(b×W)和第1散热器31的配置有在比流体方向改变部50的顶端部52靠上游侧的位置暴露的散热片尖端部316的区域的散热片尖端部区域面积(d×W)。
在该情况下,第1散热器31的吸入面积=上游端面面积(b×W)+散热片尖端部区域面积(d×W)≥筒体10的开口面积(a×W)。在散热装置100中,第1散热器31的吸入面积为筒体10的开口面积以上,因此能够确保同使用与第1开口部15的高度相同的高度的散热器时同等或以上的吸入性能。
图3是表示空气的流通过程的剖视图。参照该图3并简单地说明散热装置100内的空气的流通过程。如箭头F1所示,空气从配置于第1开口部15的第1散热器31的上游端面315流入第1散热器31。同时,如箭头F2所示,空气经由除散热片间流路41、42以外的无散热片流路501从多个散热片尖端部316中的在比流体方向改变部50的顶端部52靠上游侧的位置暴露的部分流入第1散热器31。另外,假想线600表示“多个散热片尖端部316中的在比流体方向改变部50的顶端部52靠上游侧的位置暴露的部分”的假想的下游端。
同时,如箭头F3所示,空气经过无散热片流路501之后经过第1散热器31与流体方向改变部50之间的间隙G,之后经过无散热片流路502流入第2散热器32。在该情况下,空气不经过第1散热器31的第1散热片间流路41。
如箭头F4所示,空气经过第1散热器31之后朝向第2散热器32。与此同时,如箭头F5所示,空气经过第1散热器31之后经由无散热片流路502朝向第2散热器32。之后,如箭头F6所示,空气经过第2散热器32而被冷却风扇20排出。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采用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例如,取得以下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包括:筒体10,发热体5固定于该筒体10;第1开口部15,其形成于筒体10的一端,用于吸入空气;第2开口部16,其形成于筒体10的另一端,用于排出空气;冷却风扇20,其配置在第2开口部16侧;第1散热器31,其固定于筒体10的内侧的第1面111,该第1散热器31具有多个第1散热片311、第2散热片321并且具有位于流体行进的流体行进方向L的上游的上游端面315,筒体10的外部和上游端面315经由第1开口部15连通;形成在多个第1散热片311之间且供空气流过的第1散热片间流路41和形成在多个第2散热片321之间且供空气流过的第2散热片间流路42;以及流体方向改变部50,其用于改变空气行进的流体行进方向L,该流体方向改变部50具有基端部51和顶端部52,基端部51固定于与筒体10的内侧的第1面111相对的第2面121,顶端部52配置为与第1散热器31的多个散热片311的多个散热片尖端部316相对,流体方向改变部50整体配置在比上游端面315靠流体行进方向L的下游侧,空气从上游端面315流入第1散热器31、第2散热器32,并且经由除散热片间流路以外的无散热片流路501从所述多个散热片尖端部316中的在比流体方向改变部50的顶端部52靠上游侧的位置暴露的部分流入第1散热器31、第2散热器32。
因此,在固定有发热体5的筒体10的内部配置有第1散热器31和第2散热器32的结构中,即使在第1散热器31缩小化并且筒体10的用于吸入空气的第1开口部15窄小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抑制给空气的吸入量及吸入速度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本实施方式中,维持或提高空气的吸入量及吸入速度)的同时减少污物的积存。
即,即使第1散热器31的多个散热片311缩小化而第1散热器31的上游端面315的面积变小,也能够通过加上散热片尖端部316中的在比流体方向改变部50的顶端部52靠上游的位置暴露的部分的面积,来使第1散热器31的吸入面积维持得较大。因此,空气的吸入量得到维持或提高。并且,能够避免污物集中地积存,因此污物的积存减少。
在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中,多个散热片中的第2开口部16侧的部分(多个第2散热片321)的高度高于多个散热片中的第1开口部15侧的部分(多个第1散热片311)的高度。因此,第1散热片311的高度较低,材料的成本降低。
另外,第1散热器31中的供空气行进的面积在流体行进方向L上的流体方向改变部50的位置处被缩小为最窄,经过该部分的空气的速度最快,散热效率也较高。像这样在基部11的设有空气行进面积较窄的部位的区域的表面配置发热体5,能够高效地冷却发热体5。
[第2实施方式]
图4A是第2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200的立体图。图4B是第2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200的剖视图。在图4B中,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阴影。如图4A和图4B所示,流体方向改变部250是通过如下这样形成的,即:以与基部11的安装有第1散热器31和第2散热器32的第1面111相对的(作为筒体10的相对部分的)下方罩部12的靠筒体10的一端侧(第1开口部15侧)的一部分作为弯折部位,使比所述弯折部位靠外侧的部分向内侧弯折。形成下方罩部12的构件的一部分构成流体方向改变部250。
第1散热器31的一部分配置在筒体10的内侧的第1开口部15与第2开口部16之间的空间。例如,在图4B中,设想连结基部11的下表面的前方端部115和流体方向改变部250的顶端部252的假想直线X。第1散热器31的一部分在流体行进方向L上配置为比假想直线X靠下游,第1散热器31的另一部分在流体行进方向L上配置为比假想直线X靠上游。第1开口部15是穿过前方端部115和顶端部252的开口。第1散热器31的一部分配置为比第1开口部15靠内侧,第1散热器31的另一部分配置为比第1开口部15靠外侧。
散热器32整体配置在筒体10的内侧的第1开口部15与第2开口部16之间的空间。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200,流体方向改变部250是通过如下这样形成的,即:以与第1面111相对的下方罩部12中的靠筒体10的一端侧(第1开口部15侧)的一部分作为弯折部位,使比所述弯折部位靠外侧的部分向内侧弯折。因此,筒体10的下方罩部12被缩短为在流体行进方向L上位于比上游端面315还靠下游的位置且是距上游端面315尺寸d的位置,筒体10的材料费降低。并且,下方罩部12和流体方向改变部250由单一物品形成,因此容易加工。
[第3实施方式]
图5A是第3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300的立体图。图5B是第3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300的剖视图。在图5B中,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阴影。如图5A和图5B所示,流体方向改变部350相对于下方罩部12具有的第2面121倾斜地配置。也可以说下方罩部12是与筒体10的面中的安装有第1散热器31和第2散热器32的基部11的第1面111相对的部位。流体方向改变部350的倾斜角度θ为θ=tan-1(c/d)。倾斜角度是锐角。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和第2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200中,流体方向改变部50、250整体配置为比第1开口部15靠流体行进方向L的下游。相对于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300中,流体方向改变部350的一部分配置为比上游端面315靠流体行进方向L的下游。
即,流体方向改变部350的基端部351在流体行进方向L上配置于与上游端面315相同的位置。流体方向改变部350的基端部351安装于下方罩部12的位于第1开口部15的位置。
并且,流体方向改变部350的顶端部352(和除基端部351以外的大部分)配置为在流体行进方向L上比上游端面315靠下游。流体方向改变部350的顶端部352配置于在流体行进方向L上距上游端面315尺寸d的下游位置。流体方向改变部350的高度为尺寸c。
上述流体方向改变部350的一部分是指流体方向改变部350的除基端部351以外的部位。
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流体方向改变部350配置为相对于第2面121以倾斜角度θ倾斜。
因此,能够确保第1散热器31的多个散热片尖端部316中的在比流体方向改变部350的顶端部352靠上游侧的位置暴露的部分。结果,能够确保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器31的吸入面积同等的吸入面积。
[第4实施方式]
图6A是第4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400的立体图。图6B是第4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400的剖视图。在图6B中,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阴影。如图6A和图6B所示,散热装置400具有流体方向改变部450。流体方向改变部450由筒体10的下方罩部12的一部分形成。即,在下方罩部12的与第1散热器31相对的一部分切出槽口,而形成孔126。之后,使下方罩部12的被切有槽口的部位向筒体10的内侧弯折,从而形成流体方向改变部450。
对于流体方向改变部450与第1面111之间的尺寸h,第2开口部16侧比第1开口部15侧小。即,流体方向改变部450的基端部451与第1面111之间的尺寸h11较大,流体方向改变部450的顶端部452与第1面111之间的尺寸h12较小。并且,流体方向改变部450的基端部451在流体行进方向L上位于比第1散热器31的上游端面315靠下游的位置且是距上游端面315尺寸f的位置。
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结构,对于流体方向改变部450与第1面111之间的尺寸h,第2开口部16侧比第1开口部15侧小(h12<h11)。因此,被流体方向改变部450引导而自第1散热器31的散热片尖端部316进入的空气难以妨碍自第1散热器31的上游端面315进入的空气的流动,因此,与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相比,空气的流速变快。
例如,如果自散热片尖端部316进入的空气以倾斜角度θ=90°流入多个散热片尖端部316,则空气的一部分会向第1开口部15行进,空气的另一部分向第2开口部16行进。因此,向第1开口部15行进的空气与自上游端面315流入的空气的行进方向为反方向,因此自上游端面315流入的空气的流速会失速。通过将流体方向改变部450倾斜地配置并且配置为向内侧引导流体,会成为沿着流体方向改变部450流动的空气朝向第1开口部15去的部分较少的状态。因此,利用流体方向改变部450会使空气的流速变快。
[第5实施方式]
图7A是第5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500的立体图。图7B是第5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500的剖视图。在图7B中,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阴影。如图7A和图7B所示,散热装置500具有流体方向改变部550。流体方向改变部550由筒体10的下方罩部12的一部分形成。即,在下方罩部12的与第1散热器31相对的一部分切出槽口,而形成孔127。之后,使下方罩部12的被切有槽口的部位向筒体10的内侧弯折,从而形成流体方向改变部550。
对于流体方向改变部550与第1面111之间的尺寸h,第2开口部16侧比第1开口部15侧大(h22>h21)。即,流体方向改变部550的顶端部552与第1面111之间的尺寸h21较小,流体方向改变部550的基端部551与第1面111之间的尺寸h22较大。并且,流体方向改变部550的顶端部552在流体行进方向L上位于比第1散热器31的上游端面315靠下游的位置且是距上游端面315尺寸f的位置。
根据第5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500,对于流体方向改变部550与第1面111之间的尺寸h,第2开口部16侧比第1开口部15侧大。并且,在流体方向改变部550的外侧形成有孔127。因此,空气如箭头F21所示那样流入无散热片流路501,之后如箭头F22所示那样沿着流体方向改变部550从孔127排出,之后如箭头F23所示那样沿着下方罩部12行进。因此,能够使热量从筒体10的外表面散去。结果,散热效率提高。
〔变形例1〕
在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对流体为空气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流体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流体既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除空气以外的气体。
〔变形例2〕
在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流体方向改变部50、250、350、450、550成形为板状。流体方向改变部50、250、350、450、55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是第1散热器31的散热片尖端部316中的比流体方向改变部50、250、350、450、550靠上游侧的区域暴露的结构即可,流体方向改变部50、250、350、450、550也可以是除板状以外的形状。
〔变形例3〕
在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设定为第2散热器32的高度高于第1散热器31的高度。第1散热器31和第2散热器32的高度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设定为第2散热器32的高度和第1散热器31的高度是相同高度。或者,也可以是,设定为第1散热器31的高度高于第2散热器32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散热器”在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多个(2个)第1散热器31、第2散热器32的集合体,但“散热器”的结构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也可以由一个散热器构成。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散热器”构成为多个散热器的集合体的情况下,“所述多个散热片中的所述第2开口部侧的部分的高度高于所述多个散热片中的所述第1开口部侧的部分的高度”的高度关系是对最靠第2开口部侧的散热器的多个散热片中的第2开口部侧的部分的高度和最靠第1开口部侧的散热器的多个散热片中的第1开口部侧的部分的高度进行比较而得到的高度关系。
以上,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

Claims (6)

1.一种散热装置,其中,
该散热装置包括:
筒体,发热体固定于该筒体;
第1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筒体的一端,用于吸入流体;
第2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筒体的另一端,用于排出流体;
冷却风扇,其配置在所述第2开口部侧;
散热器,其固定于所述筒体的内侧的第1面,该散热器具有多个散热片并且具有位于流体行进的流体行进方向的上游的上游端面,所述筒体的外部和所述上游端面经由所述第1开口部连通;
散热片间流路,其形成在所述多个散热片之间并供流体流过;以及
流体方向改变部,其用于改变流体行进的流体行进方向,该流体方向改变部具有基端部和顶端部,所述基端部固定于所述筒体的内侧的与所述第1面相对的第2面,所述顶端部配置为与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多个散热片的多个散热片尖端部相对,
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整体或者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上游端面靠所述流体行进方向的下游,
所述流体从所述上游端面流入所述散热器,并且经由除所述散热片间流路以外的无散热片流路从所述多个散热片尖端部中的在比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的所述顶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暴露的部分流入所述散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散热片中的所述第2开口部侧的部分的高度高于所述多个散热片中的所述第1开口部侧的部分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是以所述筒体的与所述第1面相对的相对部分中的靠所述筒体的所述一端侧的一部分作为弯折部位、并使比所述弯折部位靠外侧的部分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第2面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对于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与所述第1面之间的尺寸,所述第2开口部侧比所述第1开口部侧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对于所述流体方向改变部与所述第1面之间的尺寸,所述第2开口部侧比所述第1开口部侧大。
CN201921899228.3U 2018-11-29 2019-11-06 散热装置 Active CN2110197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3510A JP6918765B2 (ja) 2018-11-29 2018-11-29 放熱装置
JP2018-223510 2018-1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19756U true CN211019756U (zh) 2020-07-14

Family

ID=706808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99228.3U Active CN211019756U (zh) 2018-11-29 2019-11-06 散热装置
CN201911075025.7A Active CN111246707B (zh) 2018-11-29 2019-11-06 散热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75025.7A Active CN111246707B (zh) 2018-11-29 2019-11-06 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2430B2 (zh)
JP (1) JP6918765B2 (zh)
CN (2) CN211019756U (zh)
DE (1) DE10201900757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6707A (zh) * 2018-11-29 2020-06-05 发那科株式会社 散热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007809A1 (en) * 2021-07-02 2023-01-05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Heat management arrangemen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d electronic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94235B2 (ja) * 1997-09-19 2007-10-17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制御装置の冷却構造
JP3604310B2 (ja) * 1999-10-20 2004-12-22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強制空冷式櫛形ヒートシンク
US20050121172A1 (en) * 2003-12-03 2005-06-09 Rotys Inc. Composite heatsink for cooling of heat-generating element
WO2005088714A1 (en) * 2004-03-08 2005-09-22 Remmele Engineering, Inc. Cold plat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4333587B2 (ja) * 2005-01-14 2009-09-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および冷却ユニット
JP4996332B2 (ja) * 2007-05-17 2012-08-08 日立電線メクテック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00508A (ja) * 2007-10-15 2009-05-07 Yaskawa Electric Corp 制御盤の通風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制御盤
US9192079B2 (en) * 2008-09-26 2015-11-17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Power electronic module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JP5927911B2 (ja) * 2011-12-28 2016-06-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冷却ユニット、冷却ユニットの筐体、及び電子装置
JP5249434B2 (ja) * 2012-01-11 2013-07-31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直交する2組の放熱フィンを有する放熱用ヒートシンクを備えたサーボアンプ
JP5787865B2 (ja) * 2012-12-06 2015-09-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785203B2 (ja) * 2013-02-26 2015-09-24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を含む冷却構造部を備えるサーボアンプ
JP6163835B2 (ja) * 2013-04-01 2017-07-1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フィンおよび該冷却フィンを具備する電力変換装置
JP6341459B2 (ja) * 2013-04-16 2018-06-13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
JP2016066639A (ja) * 2014-09-22 2016-04-28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接続方法が異なる複数のフィンを備えたヒートシンク
JP6503224B2 (ja) * 2015-05-19 2019-04-17 Aps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EP3745455B1 (en) * 2015-06-03 2021-1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heat radiation fins in liquid-type cooling apparatus
JP2017153166A (ja) * 2016-02-22 2017-08-31 株式会社明電舎 電気機器収納盤
JP6635880B2 (ja) * 2016-06-24 2020-01-29 三協立山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JP6378299B2 (ja) * 2016-12-14 2018-08-22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JP6918765B2 (ja) * 2018-11-29 2021-08-11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放熱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6707A (zh) * 2018-11-29 2020-06-05 发那科株式会社 散热装置
CN111246707B (zh) * 2018-11-29 2024-10-25 发那科株式会社 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32430B2 (en) 2022-08-30
JP2020088265A (ja) 2020-06-04
DE102019007577A1 (de) 2020-06-04
JP6918765B2 (ja) 2021-08-11
CN111246707B (zh) 2024-10-25
US20200178416A1 (en) 2020-06-04
CN111246707A (zh) 2020-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29171B (zh) 冷却装置以及投影显示装置
CN211019756U (zh) 散热装置
US1061703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JP7238401B2 (ja) 冷却装置
US11582883B2 (en) Cooling apparatus
US11236738B2 (en) Cooling apparatus
JP6917230B2 (ja) 放熱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液冷式冷却装置
KR20210079366A (ko) 공기 구획 배플을 갖는 히트싱크
CN112400228A (zh) 散热器
US20100139891A1 (en) Radiator and cooling unit
CN211876519U (zh) 冷却装置
JP7187962B2 (ja) 冷却装置
JP7139656B2 (ja) 冷却装置
JP2003338595A (ja) 電子部品の冷却装置
US12061057B2 (en) Heat dissipation member including fin groups
JP2015023044A (ja) 冷却器
JP2012151424A (ja) 発熱体冷却装置および発熱体冷却方法
CN112513534B (zh) 室外机及空气调节机
JP2006237366A (ja) ヒートシンク
JP2006351858A (ja) 冷却装置
JP2019036694A (ja) ヒートシンク
CN112789449B (zh) 室外机
JP5960578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JP2011096765A (ja) 半導体装置の冷却装置
JP3953194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