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84837U - 电芯单元、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芯单元、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84837U CN210984837U CN202020143609.5U CN202020143609U CN210984837U CN 210984837 U CN210984837 U CN 210984837U CN 202020143609 U CN202020143609 U CN 202020143609U CN 210984837 U CN210984837 U CN 2109848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 cell
- heat
- bending
- bend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单元、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电芯单元包括第一导热件和相互并联的至少两个单体电芯,第一导热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本体和第一导热部,第一导热部相对第一本体弯折,并与第一本体形成T形结构,至少两个单体电芯位于第一本体相对的两侧,并均与第一导热部贴合。电芯组件包括依次串联的至少两个该电芯单元。电池模组包括外壳组件、汇流排组件、端板组件、电路板及该电芯组件。上述的电芯单元、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的可制造性好,有利于电芯导热散热,从而保证工作性能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芯单元、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作为电动装置的动力部件,比如电动汽车,其性能和安全性对电动装置的发展尤为重要,对电池模组的热管理要求也越加严格。现有的电池模组的电芯单元虽然设置有导热铝板,但是该导热铝板可制造性较差,并且在散热上存在缺陷,不利于保证电池模组的性能和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电芯单元、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其可制造性好,有利于电芯导热,从而保证工作性能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单元,包括第一导热件和相互并联的至少两个单体电芯,所述第一导热件一体成型,并包括弯折形成的第一本体和第一导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第一本体弯折连接并形成T形结构,所述至少两个单体电芯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相对的两侧,并均与所述第一导热部贴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热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并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绕第一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所述第一弯折部绕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弯折,所述至少两个单体电芯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贴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热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并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绕第一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所述第一弯折部绕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弯折,所述第三弯折部相对所述第二弯折部绕所述第二方向弯折,所述至少两个单体电芯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弯折部贴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弯折部均与所述第二弯折部贴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弯折部的自由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侧面平齐。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热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热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两端,并均相对所述第一本体弯折,两个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第一本体形成工字形结构。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单体电芯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电芯、第二电芯和第三电芯,所述电芯单元还包括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相对的两侧并均与所述第一导热部贴合,所述第三电芯与所述第二导热件贴合,且所述第三电芯与所述第二电芯位于所述第二导热件相对的两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热件包括相互连接成L形的第二本体和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三电芯与所述第二导热部贴合,且所述第二电芯和所述第三电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的两侧。
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如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单元,所述电芯单元依次串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芯组件还包括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单元之间。
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外壳组件、汇流排组件、端板组件、电路板以及如前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内,并与所述汇流排组件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汇流排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连接,所述端板组件与所述汇流排组件和所述外壳组件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组件包括上盖板和U形底板,所述上盖板与所述U形底板连接并围成用于设置所述电芯组件的空腔,所述汇流排组件和所述端板组件均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U形底板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导热胶,所述导热胶用于将所述第一导热部上的热量传导至所述U形底板。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板向所述空腔内部凸设有焊接部,所述U形底板搭接于所述焊接部,并与所述焊接部焊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焊接部具有相对的焊接面和焊接背面,所述焊接面和所述焊接背面均与所述上盖板连接,所述焊接面与所述焊接背面呈夹角设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U形底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U形底板的焊缝,所述焊缝的位置与所述焊接部的位置相对。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U形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汇流排组件包括汇流排支架和汇流排,所述汇流排设置于所述汇流排支架上,所述电芯组件与所述汇流排电连接,所述汇流排支架与所述外壳组件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板组件包括塑料端板和金属端板,所述塑料端板与所述汇流排组件连接,所述金属端板与所述外壳组件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端板上设置有吊装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电芯单元的第一导热件用于安装至少两个单体电芯,并且该第一导热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本体和第一导热部,该第一导热部相对第一本体弯折,且第一本体和第一导热部形成T形结构,单体电芯与第一导热部贴合,并且在第一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单体电芯。在工作过程中,单体电芯发热,热量可以传导至第一导热部上,并通过第一导热部进一步将热量进行传导,从而有利于对单体电芯导热。同时,该第一导热件通过折弯工艺制造,其可以制造性好,有利于将第一导热件做薄,从而减小占用空间和重量,也有利于提升热量的传导效率。该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包括该电芯单元,也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效率。上述的电芯单元、电芯组件以及电池模块的可制造性好,有利于电芯导热,从而保证工作性能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池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电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一导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导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外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中汇流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2中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电池模组;110-外壳组件;112-上盖板;1121-焊接部;1122-焊接面;1123-焊接背面;1124-正负极符号;1125-盖板定位结构;114-U形底板;1141-焊缝;1142-底板定位结构;120-汇流排组件;121-汇流排支架;1211-限位结构;122-汇流排;130-端板组件;131-塑料端板;132-金属端板;1321-吊装孔;1322-安装孔;140-电路板;150-电芯组件;151-电芯单元;152-缓冲件;153-第一导热件;1531-第一本体;1532-第一导热部;1533-第一弯折部;1534-第二弯折部;1535-第三折弯部;1536-第一方向;1537-第二方向;154-单体电芯;155-第二导热件;1551-第二本体;1552-第二导热部;1553-第四弯折部;1554-第五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池模组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该电池模组10的爆炸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10,比如该电池模组10可以为软包电池,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或者类似的工业领域。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电池模组10包括外壳组件110、汇流排组件120、端板组件130、电路板140以及电芯组件150。该电芯组件150设置于外壳组件110内,并与汇流排组件120和电路板140电连接,汇流排组件120与外壳组件110连接,端板组件130与汇流排组件120和外壳组件110连接。
如图2所示,汇流排组件120和端板组件130的数量均为两个,并分别位于外壳组件110和电芯组件150的两端。两个端板组件130分别用于封装两个汇流排组件120,从而实现电池模组10的封装。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组件15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电芯组件150可以包括依次串联的多个电芯单元151,在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51之间均可以设置缓冲件152,用于吸收电芯单元151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膨胀。该缓冲件152可以为缓冲泡棉,可以通过粘胶等方式设置在电芯单元151上。
需要说明的是,该缓冲件152的设置方式可以为粘接,对于缓冲件152来说:该缓冲件152可以具有双面自粘性,以使缓冲件152相对的两侧面与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51粘接;也可以是在缓冲件152相对的两侧面上设置背胶,通过该背胶与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51粘接;还可以是该缓冲件152相对的两侧面中,其中一个侧面具有自粘性,另一个侧面设置背胶,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51中,其中一个通过缓冲件152的自粘性实现与缓冲件152的粘接,另一个通过背胶与缓冲件152粘接。
同时,也需要说明的是,缓冲件152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51之间,并分别与这两个电芯单元151粘接。对于在至少两个电芯单元151中的第一个电芯单元151和最后一个电芯单元151来说,该缓冲件152可以设置在电芯单元151与外壳组件110之间。其中,缓冲件152与电芯单元151粘接,而与外壳组件110接触或挤压。也就是说,此时,缓冲件152最多在于电芯单元151粘接的一面上具有自粘性,而在相对的另一面不具有自粘性,也可以不用设置背胶,以便于将电芯组件150安装于外壳组件110。即与外壳组件110接触或挤压的电芯单元151的侧面不与外壳组件110粘接,能够在电芯组件150装配于外壳组件110内的步骤中,电芯组件150与外壳组件110之间能相互滑动,有利于电芯组件150的装配。
此外,对于在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51之间设置缓冲件152的方案来说,该缓冲件152还可以起到隔热阻燃的作用。例如在某个电芯单元151热失控后,设置在该电芯单元151与相邻的电芯单元151之间的缓冲件152能够隔绝热失控的电芯单元151与其相邻的电芯单元151,起到一定的隔热阻燃作用,减缓对相邻电芯单元151的影响。
请参阅图3,其为电芯单元151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电芯单元151包括第一导热件153和至少两个单体电芯154。请参阅图4,其示出了第一导热件153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一导热件153一体成型,并包括弯折形成的第一本体1531和第一导热部1532,第一导热部1532与第一本体1531连接并形成T形结构,至少两个单体电芯154位于第一本体1531相对的两侧,并均与第一导热部1532贴合。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热件153可以用于安装至少两个单体电芯154,并且该第一导热件15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本体1531和第一导热部1532,该第一导热部1532相对第一本体1531弯折,且第一本体1531和第一导热部1532形成T形结构,第一导热部1532相对于第一本体1531的两侧伸出,单体电芯154与第一导热部1532贴合。在工作过程中,单体电芯154发热,热量可以传导至第一导热部1532上,并通过第一导热部1532进一步将热量进行传导,从而有利于对单体电芯154导热。同时,该第一导热件153通过折弯工艺制造,其可以制造性好,有利于将第一导热件153做薄,从而减小占用空间和重量;第一导热件153做薄也有利于提升热量的传导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至少两个单体电芯154与第一导热件153的安装方式,以两个单体电芯154为例,其中一个单体电芯154位于第一本体1531的一侧,另一个单体电芯154位于第一本体1531的另一侧。这两个单体电芯154相互并联,该第一本体1531位于这两个单体电芯154之间。同时,单体电芯154的端部与第一导热部1532贴合,有利于将热量传导至第一导热部1532上,并通过第一导热部1532传导至外壳组件110,从而有助于单体电芯154散热。
同时,也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一导热件15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本体1531和第一导热部1532指的是第一导热件153为整体结构,通过弯折的工艺将第一导热件153制造而成上述的第一本体1531和第一导热部1532。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导热铝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热件153通过弯折工艺制造成T形,具有良好的可制造性,并且可以将第一导热件153做薄。
进一步地,对于第一导热部1532相对第一本体1531弯折的角度可以不做特别限定,可以根据实际要求灵活设置。如图4所示的第一导热件153,该第一导热件153大致为板状或块状结构,通过弯折工艺,使得第一本体1531与第一导热部1532大致成直角,在对第一导热件153弯折时,在第一本体1531与第一导热部1532之间可以为圆角过渡,该圆角的半径可以根据实际要求灵活设置。
此外,第一导热部1532和第一本体1531成T形结构,该第一导热部1532延伸至或凸出至第一本体1531相对的两侧,并延伸或凸出一定长度。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导热部1532相对第一本体1531延伸或凸出的长度可以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单体电芯154的尺寸进行设置。同时,每一侧延伸或凸出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如图5所示,第一导热部1532弯折后,相对第一本体1531的相对两侧延伸或凸出的长度是相等的。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的电芯组件150来说,电芯单元151依次串联,任意相邻两个电芯单元151之间设置缓冲件152;对于电芯单元151来说,至少两个单体电芯154相互并联,单体电芯154之间设置有第一本体1531,第一本体1531能够对单体电芯154进行支撑,待单体电芯154与第一导热部1532贴合,便于导热。也就是说,电芯单元151中的单体电芯154相互并联,电芯组件150中的电芯单元151依次串联。
请参阅图5,其示出了第一导热件153的结构示意图。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导热部1532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弯折部1533和第二弯折部1534,第一弯折部1533与第一本体1531连接,并相对第一本体1531绕第一方向1536弯折,第二弯折部1534相对第一弯折部1533绕与第一方向1536相反的第二方向1537弯折,至少两个单体电芯154分别与第一弯折部1533和第二弯折部1534贴合。
请参阅图6,其示出了第一弯折部1533、第二弯折部1534以及其弯折时的第一方向1536和第二方向1537。其中,第一方向1536可以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1537为逆时针方向;或者,第一方向1536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1537为顺时针方向。图6中所示的弯折方向为第一方向1536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1537为逆时针方向。当然,诚如图5所示,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是相对的,比如将图6中的结构相对于第一导热件153的中心线对称后,该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对调。但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方向1536和第二方向1537是相反的,其中一个为顺时针方向时,另一个为逆时针方向。
在第二弯折部1534弯折时,其绕第二方向1537进行弯折。弯折后,该第二弯折部1534可以与第一弯折部1533贴合,并且该第二弯折部1534延伸至第一本体1531的另一侧,即相对于第一本体1531的另一侧面凸出,以形成上述的T形结构。此时,若第一导热部1532在第一本体1531相对的两侧延伸或凸出的距离相等,那么第二弯折部1534的长度大致为第一弯折部1533长度的两倍,其中与第一弯折部1533长度相等的部分与第一弯折部1533贴合,另一部分与第一弯折部1533长度相等,使得第一导热部1532在第一本体1531相对的两侧延伸或凸出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上述的第一导热部1532在包括第一弯折部1533和第二弯折部1534的方案中,还可以包括与第二弯折部1534连接的第三弯折部,第三弯折部相对第二弯折部1534绕第二方向1537弯折,单体电芯154与第三弯折部贴合。
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其中图7为电芯组件150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主要示出的是单体电芯154与第一弯折部1533、第二弯折部1534以及第三弯折部的贴合结构。应当理解的是,若第一导热部1532包括依次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533、第二弯折部1534以及第三弯折部,第一弯折部1533和第三弯折部分别与单体电芯154贴合,第二弯折部1534用于使第三弯折部和第一弯折部1533与第一本体1531形成T形结构。第三折弯部1535的设置可以使得贴合在第一弯折部1533和第三弯折部上的单体电芯154的贴合位置高度基本相等。尤其对于第一导热部1532的厚度均匀时,第二折弯部与外壳组件110贴合(直接贴合或者通过导热胶),第二折弯部的另一侧面分别与第一折弯部和第三折弯部1535靠近,比如第一弯折部1533和第三弯折部均与第二弯折部1534贴合,第一折弯部和第三折弯部1535远离第二折弯部的侧面分别用于与单体电芯154贴合,单体电芯154的贴合位置高度(相对于外壳组件110)分别为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折弯部的厚度之和、以及第三折弯部1535与第二折弯部的厚度之和。当折弯的原材料厚度均匀时,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三折弯部1535的厚度相等,贴合于第一折弯部和第三折弯部1535的单体电芯154的贴合位置高度也相等,从而有利于单体电芯154的设计和装配。
在通过弯折工艺制造上述的第一导热件153时,首先将提供的原料弯折,形成第一本体1531,再依次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1533、第二弯折部1534以及第三弯折部。当然,也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弯折步骤,也可以首先弯折形成第三弯折部,再依次形成第二弯折部1534、第一弯折部1533以及第一本体1531。应当理解的是,具体的弯折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于该具体弯折过程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上述的第一弯折部1533和第三弯折部均与第二弯折部1534贴合;或者,在第二折弯部与第一折弯部和第三折弯部1535之间的不贴合区域设置导热胶,使该导热胶填充在第二折弯部与第一折弯部和第三折弯部1535之间的缝隙中,便于热量从第一折弯部和第三折弯部1535传导至第二折弯部,从而提高热量传导效率。
可选地,上述的第三弯折部的自由端的端面与第一本体1531的侧面平齐或者贴合。也就是说,该第三折弯部1535和第一折弯部的长度之和与第二折弯部的长度基本相等。进一步地,第一折弯部的长度与第三折弯部1535的长度基本相等,第二折弯部的长度大致为第一折弯部或第二折弯部长度的两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导热部153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导热部1532位于第一本体1531的相对两端,并均相对第一本体1531弯折,两个第一导热部1532与第一本体1531形成工字形结构。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导热部1532的数量为两个时,单体电芯154的两端分别与这两个第一导热部1532贴合,并通过与之贴合的第一导热部1532导热散热,即在单体电芯154的两端均能通过第一导热部1532进行导热,有利于提高热量传导效率,保证单体电芯154的工作性能。
同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两个第一导热部1532来说,均可以利用上述关于第一导热部1532的结构进行设置。这两个第一导热部1532的结构形式可以基本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两个第一导热部1532基本相同时,比如,两个第一导热部1532均包括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和第三折弯部1535,且第二折弯部与第一折弯部和第三折弯部1535基本完全贴合;在两个第一导热部1532不同时,比如,其中一个第一导热部1532包括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和第三折弯部1535,而另一个第一导热部1532为包括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的方案。
对于上述的第一导热件153,其可以为导热铝板,或者由其他导热良好的材料制成。该导热铝板可以通过弯折工艺制造上述的第一本体1531和第一导热部1532,或者制造上述的第一本体1531、第一弯折部1533和第二弯折部1534,或者制造上述的第一本体1531、第一弯折部1533、第二弯折部1534和第三弯折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两个单体电芯154可以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电芯、第二电芯和第三电芯。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9,其中图9为第二导热件155的结构示意图。此时,上述的电芯单元151还可以包括第二导热件155,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分别位于第一本体1531相对的两侧并均与第一导热部1532贴合,第三电芯与第二导热件155贴合,且第三电芯与第二电芯位于第二导热件155相对的两侧。
也就是说,在该方案中,对于单体电芯154数量大于两个时,可以在第一导热件153的基础上,增加第二导热件155,用于间隔在相邻的两个单体电芯154。
应当理解的是,若上述的至少两个单体电芯154的数量为四个时,可以增加第二导热件155的数量至两个,这两个第二导热件155可以依次设置在第一导热件153的同一侧,也可以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导热件153相对的两侧。若单体电芯154的数量为五个时,可以增加该第二导热件155的数量至三个,并根据实际要求设置其位置。随着单体电芯154的数量增加,第二导热件155的数量也相应地增加。对于单体电芯154的数量大于五个的情况,可以参考上述说明类推。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上述的第二导热件155可以包括相互连接成L形的第二本体1551和第二导热部1552,第三电芯与第二导热部1552贴合,且第二电芯和第三电芯分别位于第二本体1551相对的两侧。
可选地,第二导热部1552也可以相对该第二本体1551弯折,并与该第二本体1551形成L形结构。进一步地,该第二导热部1552的长度可以与第一导热部1532的长度相等,第二本体1551的高度可以与第一本体1531的高度相等。
另外,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二导热部1552可以包括第四弯折部1553和第五弯折部1554,第四弯折部1553与第二本体1551连接,并相对第二本体1551弯折;第五弯折部1554相对第四弯折部1553弯折。第三电芯与第四弯折部1553或第五弯折部1554贴合,且第二本体1551位于第三电芯和第二电芯之间。
应当理解的是,第二导热部1552的第四弯折部1553和第五弯折部1554的厚度可以与上述的第一导热部1532的第一弯折部1533、第二弯折部1534、第三弯折部相同。在上述说明中,贴合于第一弯折部1533上的单体电芯154,第一弯折部1533和第二弯折部1534的厚度增高了其贴合位置。对于第二导热部1552来说,第四弯折部1553和第五弯折部1554的厚度也能够增高单体电芯154的贴合位置,从而使得通过第一导热件153安装的单体电芯154和通过第二导热件155安装的单体电芯154的高度基本相等,有利于相关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以及安装装配。
可选地,该第五弯折部1554可以与第四弯折部1553贴合;或者,在两者未贴合区域填充导热胶,以提升热量传导效率。
对于第四弯折部1553相对第二本体1551的弯折方向既可以是绕上述的第一方向1536,也可以是绕上述的第二方向1537。而第五弯折部1554相对第四弯折部1553弯折的方向也可以不限定,也就是说,第五弯折部1554的弯折方向可以与第四弯折部1553的弯折方向相同或相反。
第五弯折部1554的弯折方向与第四弯折部1553的弯折方向相同时,第五弯折部1554位于第四弯折部1553的内侧,单体电芯154与第五弯折部1554贴合;第五弯折部1554的弯折方向与第四弯折部1553的弯折方向相反时,第五弯折部1554位于第四弯折部1553的外侧,单体电芯154与第四弯折部1553贴合。
请参阅图10,其示出了外壳组件110的结构示意图。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外壳组件110可以包括上盖板112和U形底板114,上盖板112与U形底板114连接并围成用于设置电芯组件150的空腔,汇流排组件120和端板组件130均与上盖板112和U形底板114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的电芯组件150的第一导热件153和第二导热件155与U形底板114贴合,即第一导热部1532和第二导热部1552与U形底板114贴合,也即第二弯折部1534与U形底板114贴合、第四弯折部1553或第五弯折部1554与U形底板114贴合。
进一步地,该第一导热部1532与底板之间可以设置导热胶,导热胶用于将第一导热部1532上的热量传导至U形底板114。也就是说,第二弯折部1534与U形底板114之间设置导热胶;第四弯折部1553或第五弯折部1554与U形底板114之间也可以设置导热胶,用于通过该导热胶件热量从第四弯折部1553或第五弯折部1554传导至U形底板114上,从而有利于单体电芯154散热。
也应当理解的是,该导热胶除了具有传导热量的效果外,还能够将第一导热件153和第二导热件155固定在U形底板114上,有利于提高电芯组件150与U形底板114之间的整体性。
请参阅图11,其示出了上盖板112的结构示意图。可选地,上述的上盖板112向空腔内部凸设有焊接部1121,U形底板114搭接于焊接部1121,并与焊接部1121焊接。
请参阅图12,其示出了上盖板112与U形底板114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地,该凸设的焊接部1121与上盖板112的侧边之间具有一定间隔,并形成台阶,该台阶用于搭接U形底板114的侧板。可选地,该台阶的宽度与U形底板114的侧板厚度基板相等,以使上盖板112的侧边与U形底板114的侧板大致在同一平面上,从而使得电池模组10的外形规整。
同时,可选地,该焊接部1121具有相对的焊接面1122和焊接背面1123,焊接面1122和焊接背面1123均与上盖板112连接,焊接面1122与焊接背面1123可以呈夹角设置。
如图所示,焊接面1122大致垂直于上盖板112的板面,焊接背面1123相对于该板面倾斜,并使得焊接部1121的纵向截面的尺寸随着远离该板面而增加。也就是说,该焊接部1121的纵向截面大致为梯形,且该梯形的较小底边远离该上盖板112的板面。
应当理解的是,该焊接部112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与U形底板114的两个侧板焊接。同时,对于焊接部1121来说,可以为连续的凸起结构,也可以为多段不连续的凸起结构。
可选地,该U形底板114上设置有焊缝1141,焊缝1141的位置与焊接部1121的位置相对。该焊缝1141可以为长条形。在连接U形底板114与上盖板112时,通过该焊缝1141和焊接部1121实现U形底板114与上盖板112的焊接。焊接可以采用激光焊接工艺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焊接时,为避免对模组外形影响,设置于焊接部1121位置相对的焊缝1141进行焊接。该焊缝1141与U形底板114和上盖板112的搭接位置具有一定间隔,在焊接时,作用于该焊缝1141和焊接部1121,而不会对上盖板112产生影响,或者对上盖板112的影响较小,有利于保证模组的外形。同时,由于设置了焊接部1121,可以有效减小焊穿的风险,增加了上盖板112和U形底板114之间的可焊接性。
进一步地,在U形底板114的两个侧板上均设置有焊缝1141,且该焊缝1141为多段不连续的结构。
可选地,上盖板112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定位部,U形底板114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通过该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配合,能够在上盖板112和U形底板114焊接前,将上盖板112和U形底板114定位,待定位完成后,再通过焊接工艺焊接上盖板112和U形底板114。该通过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的方案能够提高上盖板112和U形底板114连接的效率和准确性,有效避免焊接错位的问题。
如图所示,在上盖板112的板面上还可以设置正负极符号1124,电池模组10的正负极输出可以位于同一侧。另外,在上盖板112上还可以设置盖板定位结构1125,该盖板定位结构1125用于与汇流排组件120装配,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该盖板定位结构1125可以为凹槽。在U形底板114的底板和侧板上也可以设置底板定位结构1142,该底板定位结构1142也用于与汇流排组件120装配,便于提高装配效率。该底板定位结构1142也可以为凹槽。U形底板114的两个侧板上的定位结构可以相互对应,从而便于制造。
请参阅图13,其示出了汇流排组件120的结构示意图。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汇流排组件120可以包括汇流排支架121和汇流排122,汇流排122设置于汇流排支架121上,电芯组件150与汇流排122电连接,汇流排支架121与外壳组件110连接。
可选地,汇流排122可以通过热熔固定在汇流排支架121上。汇流排支架121上可以设置有限位结构1211,该限位结构1211用于与上盖板112和U形底板114配合,即该限位结构1211与盖板定位结构1125和底板定位结构1142配合,用于将汇流排支架121装配至外壳组件110上。
请参阅图14,其示出了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端板组件130包括塑料端板131和金属端板132,塑料端板131与汇流排组件120连接,金属端板132与上盖板112和U形底板114连接。
可选地,该塑料端板131上可以设置避让槽,用于避让上盖板112上凸出的焊接部1121。该塑料端板131可以安装在汇流排组件120的汇流排支架121上,用于保证整体结构的强度。
可选地,金属端板132与上盖板112和U形底板114之间可以焊接。该金属端板132可以为铝材,通过压铸工艺制造。该金属端板132位于整个模组的两端,与上盖板112和U形底板114通过激光焊接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该金属端板132上设置有吊装孔1321,用于模组在装配过程中吊装搬运。在金属端板132上还可以设置安装孔1322,该安装孔1322可以与塑料端板131配合,实现金属端板132与塑料端板131的固定,比如在塑料端板131上设置与该安装孔1322对应的连接孔或者其他的连接结构。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路板140可以为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该FPC可以贴在电芯组件150的表面。该FPC可以设置NTC(Nega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负温度系数热敏元件)和电压采集镍片,NTC设置在电芯组件150上方,电压采集镍片焊在汇流排122上。NTC用于采集电芯组件150的温度信号,电压采集镍片用于采集汇流排122的电压信号。在电路板140上还可以设置连接器,该连接器用于对外传递信号。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电芯组件150来说,其顶封的方式可以为弯折形式,或者无弯折形式。在电芯顶封为弯折形式时,弯折角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0-60度;而无弯折时,弯折角度为零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芯单元151、电芯组件150以及电池模组10的有益效果,包括:电芯单元151的第一导热件153用于安装至少两个单体电芯154,并且该第一导热件15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本体1531和第一导热部1532,该第一导热部1532相对第一本体1531弯折,且第一本体1531和第一导热部1532形成T形结构,单体电芯154与第一导热部1532贴合,并且在第一本体1531的两侧均设置有单体电芯154。在工作过程中,单体电芯154发热,热量可以传导至第一导热部1532上,并通过第一导热部1532进一步将热量进行传导,从而有利于对单体电芯154导热。同时,该第一导热件153通过折弯工艺制造,其可以制造性好,有利于将第一导热件153做薄,从而减小占用空间和重量,也有利于提升热量的传导效率。该电芯组件150和电池模组10包括该电芯单元151,也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效率。上述的电芯单元151、电芯组件150以及电池模块的可制造性好,有利于电芯导热,从而保证工作性能和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电芯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热件和至少两个单体电芯,所述第一导热件一体成型,并包括弯折形成的第一本体和第一导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第一本体弯折连接并形成T形结构,所述至少两个单体电芯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相对的两侧,并均与所述第一导热部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并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绕第一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所述第一弯折部绕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弯折,所述至少两个单体电芯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并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绕第一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所述第一弯折部绕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弯折,所述第三弯折部相对所述第二弯折部绕所述第二方向弯折,所述至少两个单体电芯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弯折部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弯折部均与所述第二弯折部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弯折部的自由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侧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热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两端,并均相对所述第一本体弯折,两个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第一本体形成工字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单体电芯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电芯、第二电芯和第三电芯,所述电芯单元还包括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相对的两侧并均与所述第一导热部贴合,所述第三电芯与所述第二导热件贴合,且所述第三电芯与所述第二电芯位于所述第二导热件相对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件包括相互连接成L形的第二本体和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三电芯与所述第二导热部贴合,且所述第二电芯和所述第三电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的两侧。
9.一种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单元,所述电芯单元依次串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还包括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单元之间。
1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组件、汇流排组件、端板组件、电路板以及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内,并与所述汇流排组件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汇流排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连接,所述端板组件与所述汇流排组件和所述外壳组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包括上盖板和U形底板,所述上盖板与所述U形底板连接并围成用于设置所述电芯组件的空腔,所述汇流排组件和所述端板组件均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U形底板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导热胶,所述导热胶用于将所述第一导热部上的热量传导至所述U形底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向所述空腔内部凸设有焊接部,所述U形底板搭接于所述焊接部,并与所述焊接部焊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具有相对的焊接面和焊接背面,所述焊接面和所述焊接背面均与所述上盖板连接,所述焊接面与所述焊接背面呈夹角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底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U形底板的焊缝,所述焊缝的位置与所述焊接部的位置相对。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U形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组件包括汇流排支架和汇流排,所述汇流排设置于所述汇流排支架上,所述电芯组件与所述汇流排电连接,所述汇流排支架与所述外壳组件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组件包括塑料端板和金属端板,所述塑料端板与所述汇流排组件连接,所述金属端板与所述外壳组件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端板上设置有吊装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43609.5U CN210984837U (zh) | 2020-01-21 | 2020-01-21 | 电芯单元、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43609.5U CN210984837U (zh) | 2020-01-21 | 2020-01-21 | 电芯单元、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84837U true CN210984837U (zh) | 2020-07-10 |
Family
ID=71419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43609.5U Active CN210984837U (zh) | 2020-01-21 | 2020-01-21 | 电芯单元、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8483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52085A (zh) * | 2020-08-21 | 2022-10-04 | 株式会社 Lg新能源 | 应用热收缩膜的电池模块以及包括其的电池组和车辆 |
-
2020
- 2020-01-21 CN CN202020143609.5U patent/CN21098483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52085A (zh) * | 2020-08-21 | 2022-10-04 | 株式会社 Lg新能源 | 应用热收缩膜的电池模块以及包括其的电池组和车辆 |
JP2023514286A (ja) * | 2020-08-21 | 2023-04-05 | エルジー エナジー ソリュー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 熱収縮フィルムが適用された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
JP7431992B2 (ja) | 2020-08-21 | 2024-02-15 | エルジー エナジー ソリュー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 熱収縮フィルムが適用された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162221A (zh) | 电芯单元、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 | |
US11894532B2 (en) | Battery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JP5154454B2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5812162B2 (ja) | 組電池 | |
JP2021518974A (ja) | 単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動力電池及び電気自動車 | |
BRPI0516071B1 (pt) | conector de eletrodo contendo placa e módulo de bateria contendo o mesmo | |
EP3783728B1 (en) | Battery module | |
EP3787060B1 (en) | Battery module | |
CN210984837U (zh) | 电芯单元、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 | |
CN212485456U (zh) |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 | |
JP7501974B2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 |
CN108511846A (zh) | 一种电池模组固定结构及电池包 | |
CN213816364U (zh)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JP2013509675A (ja) | 電気化学電池 | |
CN210040376U (zh) | 一种连接件及电池模块 | |
US11876249B2 (en) | Conductive module | |
JP5971051B2 (ja) | 半導体ユニット | |
CN211320162U (zh) | 带绝热结构的电池模组 | |
CN112054144B (zh) | 软包模组和电动车辆 | |
JP5431084B2 (ja) | 電池パック | |
CN114696045A (zh) | 电芯极组、锂离子电池及极耳焊接方法 | |
CN113270374A (zh) | Igbt功率器件 | |
CN217062415U (zh) | 蓄电池及汽车 | |
CN219142032U (zh) | 温度传感器安装支架及其适用的车辆电池冷却组件与车辆 | |
CN212113947U (zh) | 一种散热结构及其电池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